(...无意义吐槽 - 原本是冲着女神来看这部电影的,不想女神只是打了个酱油,连颜都没露几次,也许所谓的“流量密码”就是这样吧...)所幸电影质量足够上乘。
片子的基调自然是压抑的,更令人绝望的是在这压抑的主色调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流露出温暖和善意。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的主人公仍然在社会的边缘漂泊,最终在一场倾盆大雨中与一朵菊花一同迎来了悲剧结局。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与黎明前的黑暗截然不同的情感,难以言表;或许最好将其形容为葬礼场景中的黑色幽默,却又不可思议地加重了内在的悲剧感。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次次地联想到我最近阅读的两本文学作品。
一本是赫尔曼·黑塞的不朽之作《荒原狼》,另一本则是社会学巨匠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唯有牺牲“自我”才能活得强烈,市民们却珍惜“自我”胜于一切。
他们以牺牲生命和感情的强度为代价,实现了自保和安全。
不是收获对上帝的狂热,而是收获良心的安宁;不是收获喜悦,而是收获惬意;不是收获自由,而是收获舒适;不是收获致命的炙热,而是收获宜人的温暖。
因此市民性的本质是生命驱动力的软弱。
他们是胆怯的,他们唯恐付出自我,轻易接受掌控。
为此他们以多数票代替权力,以法律代替暴力,以投票决议代替责任。
荒原狼8.8[德] 赫尔曼·黑塞 / 2023 / 浙江文艺出版社上述段落摘自姜乙老师所翻译的《荒原狼》。
如果我们将这段文字映射到电影《美好世界》中,显然,三上并不符合“合格”市民的标准。
市民阶层所特有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对他来说并不是首要任务。
相反,他体现出更多的是一种“狼”的本性;他在看到不公正时会出手,毫不犹豫地闯入邻居的家中进行激烈的辩论,甚至无视法律,以十一次残酷的刺杀结束骚扰他妻子的男子的生命。
对于三上来说,市民阶层“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最基本的概念反而是最难实现的事情,具有讽刺意味。
三上是一匹孤独的狼。
在电影中,当他被认为是黑帮成员时,他反复重复着“我孤身一人”的话。
我不能确定导演是否有深意,但请允许我提供自己的解读。
首先,这种孤独是社会性的。
在这个社会中,像他这样的前罪犯会被孤立,社会难以容忍,于是竖起了无数(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屏障,将这种威胁拒之门外。
但更深层次的孤独是哲学意义上的,类似于荒原狼的孤独。
像三上这样的人对独立(同样也是孤独)有着狂热和强烈的需求(我不懂心理学,但妄自猜测或许源自他们童年被抛弃的关系)。
从福利院逃出,拒绝在工厂做工——这些常人,即市民阶级,眼中的反社会行为,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他对孤独和独立的强烈渴望。
他宁愿忍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生理上的危险,也不愿妥协自己宝贵的精神独立。
因此领取救济金这种常常被贴上“社会寄生虫”的污名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就变得更难以忍受。
然而,这位孤独的荒原狼最终成为了自己独特性的牺牲品,努力融入这个社会变得困难,最终被迫在孤独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荒原狼,这种‘人’和‘狼’之间的对立性格,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人之中,尽管程度各不相同。
虽然有些荒原狼最终会选择像三上一样的人生道路,但大多数人则隐藏在市民阶级之中,艰难地生活在社会中。
或许只有在那些罕见的时刻,当人性和狼性相互和解时,他们才能偶尔感受到生活的瞬间幸福。
他们不被需要,被社会抛弃。
那么,哪里才是他们的归宿?
最简短的答案是,消失不见。
首先要把穷人从消费者的美丽新世界赶走,把他们从街道赶走,从公共场所赶走。
如果他们碰巧是新来的,证件都不齐全,就再好不过...把他们从社会的义务种完全驱逐出去...被流放到遥远的监狱或集中营...或者高科技、全自动化的牢狱中...他们见不到任何人,即使是狱警也不可能经常和他们见面...为了使物理隔离万无一失,人们还可以用精神隔离加强效果...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8.9[英]齐格蒙特·鲍曼 / 2023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会学大师鲍曼的著作为我提供了一种以社会学视角解读这部电影的透镜。
在这个层面上,犯罪分子试图重新融入社会的故事并不新颖。
然而,社会似乎已经对此变得麻木,即使作为观众,我们也觉得这种悲剧似乎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表现得温暖善良,但三上仍然在监狱与社会之间摇摆不定。
仿佛我们没有察觉到其中的潜在问题。
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将之归结于三上的悲惨童年或者说是命运的不公。
但是否可能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某种问题呢?
在电影中,三上渴望成为一名司机,他带着手册和法律论据,坚称福利金应该用来支持他在驾校接受教育。
然而,从律师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无端的干扰。
在他们看来,有犯罪记录的人应该从最底层开始,一步步努力,而不是追求需要培训的职位。
随之而来的逻辑是,罪犯应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似乎是社会大众的期望。
那么,所谓的罪犯再造计划是否只是一个虚伪的说辞?
罪犯的命运是否只是从物理意义上的监狱到社会监狱的转移,即安静不惹事端的待在社会的底层,一个远离市民消费主义的理想世界的角落?
鲍曼的书中指出,在一个‘生产者’社会中,改造穷人的目标是引导他们遵循工作伦理,使他们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后备军。
然而,在这个‘消费者’社会中,生产已经过度,似乎穷人不再被需要,他们变得可有可无。
那么,究竟他们改造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
当然,电影中的日本实际上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至少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对于生产者的需求,并且相对而言,日本是一个福利较高的国家。
然而,即使在像日本这样的国家,问题也十分显著,让人不禁联想到福利更差、失业率更高的社会。
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如此善良,然而三上的结局却如此悲惨带来了一种“鸟鸣生更幽”的对比感。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考虑到日本慷慨的福利制度和对生产力的较高需求,如果是在另外一个社会,那么三上的结局会是...
美好的世界 (2020)8.32020 / 日本 / 剧情 犯罪 / 西川美和 / 役所广司 仲野太贺刑满释放的杀人犯在努力适应这个对他来说大变样的世界。
在他终于找到一份工作时,所有人都在替他高兴,都在告诉他要忍,要逃避,不要冲动。
当他面对同事被人欺负时,愤怒使他举起拖把,他想冲上去拯救被欺负的同事,他想冲上去将欺负人的两个同事揍趴下——但他只是想想。
他做到了朋友们告诫他的“要忍耐”,即使这让他的病情更加恶化。
他在同事们嘲笑同事时盯着桌面上的剪刀看,在我以为他要拿起剪刀时,他却扬起虚假的笑容,融入同事当中,和他们一起嘲笑。
他变得普通而又虚假,却被这美好的世界所接纳。
台风即将来临的傍晚,他从那有智力障碍的同事手中接过一束小雏菊,他接到了来自前妻的电话,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那件白背心再也没能收回,大开的窗户,暴风雨倾泻进来,倒在地上的三上艰难地抓起那束小雏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它的味道牢牢记在心里。
你说这世界真的美好吗?
可为何人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逃避成了每个人所需要牢记的准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所以即使你看不惯也得忍着,甚至还要配合施暴者,跟着他们一起嘲笑受害者。
黑帮的时代过去了,但又好像没有过去。
施暴者不过是从“黑帮”转变为“普通人”罢了。
他们排除异己,只要与他们不同的,都将是被他们所歧视的存在。
过往不干净的、智力有缺陷的、懦弱的、胖的……一切让他们看不顺眼的。
三上的存在像是一根刺,又像是一把刀,划开了这个虚假世界的表象。
在他的认知里,见义勇为是正确的,是应该的。
可没人告诉他这时候正确做法是什么,所以他只能用自己的拳头来拯救受害者。
但是这一切在旁人眼中,就是他死性不改,依然有可能会犯错误。
大家其实都在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三上,与陌生人的直白不同,他们将那些隐藏起来,用善意包装它。
或许只有那个捧着小雏菊的同事才是真正毫无芥蒂、毫无保留地待他,所以在他选择袖手旁观时,才会那么的痛苦—— 这是在否定自己,在否定过往的所有认知,在拉着自己的灵魂坠入地狱。
死亡,反而是对他来说最好的解脱。
那个名为“天堂”的地方,才是真正美好的世界。
我们都是那个辞职写小说的导演,是愿意借钱给三上的律师、居委会会长,是偷偷帮助他的公务员……我们担心他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担心他再惹出事端,担心他再回到那个铁窗后头。
可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三上来说,太过于难以接受了。
他愤怒地指责着“你们都是虚伪的”,他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世界变成了这样,为什么人们都这么虚伪了,为什么……直到他死的那一刻,我们也依然在问“为什么”。
为什么明明只差一步他就能走向美好的生活了,却在这时候离去了?
我们不能接受这件事,亦如那逐渐转变态度的小说家哭着喊着问“为什么”。
直至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这吃人的社会,我已经被同化好久好久了。
2022.05.28
2020日本剧情片《美好的世界》,根据日本小说《身份帐》改编,豆瓣评分8.3,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7.2。
文艺的片名只要和黑帮题材在一起,就一定是悲情片,这让我想到了2005韩国电影《甜蜜的人生》,和本片的片名多么相似啊。
战争题材的《美丽人生》也是这个模式。
本片讲述了出狱人员如何融入社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题材,非常真实、非常现实,既有出狱人员自身心态的挣扎,也有这个社会对出狱人员的包容和排斥,男主在黑白两道的选择与挣扎非常揪心。
因为预先猜得到文艺的片名套上黑帮题材一定是悲情结局,知道解决肯定不是“美好的世界”,所以当结局到来时,并没觉得意外,原以为男主会走回黑帮老路而死,实际上是因影片铺垫多次的疾病而死。
影片的悲情之处在于,男主刚刚在热心好人的帮助下融入社会、走入正轨,未来一片大好,可是人生却戛然而止,出狱后经历的那么多的坎坷和煎熬和挣扎,都无疾而终了。
这种强烈的转折和前后的反差正是导演所要的震撼悲情效果。
男主役所广司演的太好了,与角色融为一体,纯纯的老戏骨,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就会同样很复杂,表演难度很大。
我之前看过役所广司主演的《谈谈情,跳跳舞》和引进国内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
本片最令人失望的是“国民女神”长泽雅美,以为是女主,结果是打酱油的配角中的配角,很好见长泽雅美出演戏份这么少的电影。
在黑帮组织,他受到皇帝一般的待遇;而在现实世界,活得像条狗。
有尊严地活,是艰难的。
13年的牢狱之灾,把他远远抛离现实世界。
再次回归社会,面临的是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困境。
在牢里学得的技能——手工制作骑具,有什么用处?
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社会里,手工意味着没有市场,于是只能被拒绝。
再加上无法抹除的杀人经历,成为影响就业的最大障碍。
他遇到的都是些好人:老友和他的妻子,热心帮助他暂先稳定下来;超市主管,两人之间虽然发生过误会,仍然好心待他;原本想借寻母事件拓展职业生涯的年轻编导,也在他的真诚面前认知到自己的错误;连黑帮老大的妻子也有有恩于他——似乎,唯有长泽雅美扮演的角色受到资本主义思维的侵蚀,仅把他当作提升收视率的工具。
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融入社会。
他本可以拿微小的社会补助勉强度日,但男性自尊不允许他如此。
他想要自力更生,不想被人当作寄生社会的害虫。
这个人物之所以能立得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即人身上的尊严。
而这,也造成了他与别人屡屡产生冲突。
甚至于有一次,差点失手打死黑帮混混。
《美好的世界》像是一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讽刺画。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惠及所有人,底层边缘民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会想起,肯洛奇刻画英国无产阶级生存境况的电影,比如《我是布莱克》。
电影里的同名主角为了申请社会救济,被繁琐的行政体系折磨。
《美好的世界》主人公与布莱克一样,两人都因为个人原因被迅速更替的现代社会抛弃。
对他而言,真正“美好的世界”是黑帮社会。
因为不堪忍受现实世界向他抛来的恶意,他一度回到黑帮组织,被当作皇帝一样对待。
因为过往的业绩,他已经得到黑帮世界的认可与赞赏,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
而在现实世界,他像一条“蛆虫”,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这能称得上“美好”吗?
在某些时刻,我们感动于主人公的善良,他见不惯弱势群体遭受欺辱,见义勇为。
与其他生活在社会里的正常人相比,他的内心更加温柔。
他之所以失手打死别人,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弱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不懂得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从而失去了脱罪的机会。
电影最后,弱智少年给他的那束波斯菊,就像《特写》里的花,显示着人性的美好与光辉。
曙光初现,他却猝然离去了。
那个雨夜,他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居室,手握着那束波斯菊。
谁该对这位努力融入社会、当个守法好公民的前黑帮分子之死负责呢?
结尾的戛然而止,好似在指责看完电影的观众: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美好的世界》是一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来的社会调查报告。
在残酷的现实表象下,涌流着脉脉温情。
这么看来,西川美和确实与她的老师是枝裕和一脉相承。
他们都相信人性本善,都愿意揭露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充满温情的回应(《小偷家族》)。
与今村昌平犀利而至死不休书写“蛆虫”的创作理念不同,西川美和与是枝裕和对人性尚保留着一道深沉的信任。
这是两人的电影看似残酷又不残忍的原因。
一个大半辈子都在监狱里度过的男人,会怎样面对外面的世界呢。
明明是一个前科犯,明明说起之前的黑帮往事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负罪感或者愧疚感,明明路见不平暴力出手的时候还洋洋自得……可是啊,总让人不觉得他是那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被父母抛弃,可一生都不愿承认,不厌其烦地跟周遭的人强调妈妈是要来接自己的,是自己叛逆跑掉而已。
无人教导,无人规劝,只有在所谓的组织里能够找到一丝温情和认同。
何去何从,也已经很明显了。
看着他慢慢努力想让融入这个陌生世界的样子,有些好笑又心酸。
控制不住的脾气和拳头总是带来异样的目光。
前科犯三个字,好像就钉在了他的额头上,无论如何都洗刷不掉。
原以为一切阳光明媚了起来,懂得了克制,考取了驾照,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甚至身边也有了一些朋友的陪伴。
可到底为什么呢,他在眼睁睁看着同事欺负残障人士的时候,在强颜欢笑附和着同事对他人的嘲笑的时候,我想他一定觉得这根本不是他想要进入的世界。
临走时,那个爱笑的大男孩送了他一把波斯菊。
波斯菊随风飘扬,那美丽的样子才是他心中的美丽世界吧。
看到此时我已经料到了结局。
他努力想要触碰那束花,仿佛那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束光亮。
最后他握住了,我想那另一个世界,一定更加美好吧。
看了这部电影,静下心来想一想。
觉得世界好无辜,我们经常因为周围几个人的过错而责怪60亿人的世界太黑暗了。
但你又不可否认,你我对社会的认知就是从几个人开始的。
电影《美好的世界》里,役所广司从出狱开始就被一群善良的人包围着,先是帮他联系外界世界的老夫妻,然后是帮他办救济金的小公务员,引起误会不打不成交的小超市老板,处于事业底谷想用报道出狱人员生活来火一把的小编,以前的社团老大和她身边的女人 。
这些互不相干的人温柔的包围着役所广司。
不是世界美丽而是周围人的温柔。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对你的态度,而我们往往根据周围人的对自己的态度来评判现在我们理解的社会现状。
说来很简单但事实的确如此。
这部电影里,出狱的役所广司很像一位新生婴儿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成长过程就是靠周围这几个人,这几个人就是他眼里的世界,这几个人也给他带来了美好的世界。
所以,善良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因为你的善良真会改变一件事的发展走向。
2018年起,导演西川美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好的世界》的随笔。
这些文章收录在《银幕在等待(暂译)》(スクリーンが待っている)一书中,按时间顺序回顾了她在筹拍本片前前后后的心路历程。
スクリーンが待っている目前无人评价西川美和 / 小学館文庫准备2015年10月31日,作家佐木隆三去世。
此前,西川美和只在1990年代后半读过他的《复仇在我》。
那是一部以1975年真实的连环杀人事件(西口彰事件)为题材、如实记录西口彰逃犯生涯的小说,还曾获直木奖,并被知名导演今村昌平改编成电影。
复仇在我 (1979)8.51979 / 日本 / 剧情 犯罪 / 今村昌平 / 绪形拳 三国连太郎《复仇在我》这本书在九十年代已经绝版了。
如果想要找到二手书,只有前往神保町的旧书店碰碰运气。
当时西川很担忧找不到,结果是枝裕和导演告诉她说:“我有,那本书非常好。
”那是是枝早年从早稻田的古书店购得的、用奶油色蜡纸包裹的上下两卷旧书。
一位与佐木有交情的作家在为他写下的悼词中提到,在逝者的百余本著作中,有一本是他认为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书。
而那本书的书名,就是西川甚至没有听说过的《身分帐》。
身分帳目前无人评价佐木隆三 / 講談社1990年6月26日由讲谈社出版《身分帐》的主人公,也即电影《美好的世界》男主角三上正夫,有一个真实的原型,他名为“田村明义”,于1941年出生在福冈,是一位艺妓的私生子。
他在四岁时被送进了孤儿院,之后母亲失踪,在战后混乱时期重复着违法与入狱的人生。
不仅仅是田村,当时日本到处都是战争孤儿。
他们被丢在街上,做着擦鞋、搬运黑市米、帮忙招揽客人的活儿,甚至在美军驻军的营地里偷东西。
为了自给自足,这些不择手段的孩子们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黑帮势力往往成为他们的依靠。
田村也曾为黑帮做事,十几岁时便频繁进出少年感化院和少年监狱,并在胸口刺有纹身。
佐木隆三之所以写这部小说,是因为这位“田村”的自我推销。
生活在监狱中的人,往往在无尽的时间里变成了书虫。
田村也在因谋杀罪服刑的十三年中,读到了佐木的犯罪文学,并在45岁出狱后主动联系到作者,希望“以自己为原型写一部小说”。
然而,罪犯往往会将自己过去的恶行美化为传奇故事。
佐木最初想将这视为“常见的来自麻烦人物的推销”,但在与他见面时,看到了他白净的户籍誊本,惊讶地发现他户籍并非来自父母,而是因法院命令在他十几岁时首次建立的。
没有本籍,生日不定,父母栏空白,个人栏里仅写着“男”。
这让佐木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的兴趣。
在《永远的托词》拍摄完成四分之三的部分后,西川读完了这本《身分帐》。
并产生了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关于出演主角的役所广司还有一段轶事。
西川读高二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富士电视台1991-1993年播出的十集电视剧《实录犯罪史系列(実録犯罪史シリーズ)》。
这个系列剧每一集讲一个犯罪故事,而役所出演了第三集『連続殺人鬼西口彰の最期』(1991年9月6日播出),饰演的正是连环杀人犯西口彰。
実録犯罪史シリーズ 恐怖の二十四時間 連続殺人鬼西口彰の最期 (1991)暂无评分1991 / 日本 / 剧情 悬疑 / 深町幸男 / 役所广司 河原崎长一郎虽然役所出演的版本依托于真实事件本身,而非《复仇在我》原作。
但“役所广司-西口彰-佐木隆三-身分帐”的奇妙连结还是建立了起来。
受限于制作成本等原因,西川把这个以昭和年代为背景的故事挪到了当代。
为此,她必须考虑到这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让这个故事在当今的语境下自洽。
例如在原著《身分帐》中,有一场戏是“报社销售拓展组”的日本人深夜开酒会,与主人公发生冲突。
小说的背景是一群从东北搬到东京的苦读学生,他们和主人公住在同一间无浴室公寓的一楼,由一个黑帮老大模样的人监管。
而在电影里,西川把“报纸扩张集团”和“来自东北的奋斗学生”这些带有浓厚昭和时代印记的设定,替换为更有当代色彩的、从印尼来到日本的外国技术实习生。
另外,关押田村的旭川监狱属于“LB级”,主要关押重罪长期服刑者、累犯以及与黑社会有关的人。
西川去监狱里探访时发现,三十年过去,监狱的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里每日每人仅520日元的食费,营养师制定的菜单提供25002700卡路里的食物,春节会有年节料理,生日也会有蛋糕等。
进入监狱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暴饮暴食、营养不良、吸烟、吸毒,作息颠倒,导致许多人身体都有疾病,但在监狱里接受严格的营养管理和定时起床睡觉的规律生活后,许多人最终克服了代谢综合症和糖尿病,几乎恢复了健康。
但不变的地方依然存在。
在日本,约40%的出狱囚犯在五年内再次犯罪并重返监狱。
相当一部分服刑者没有家庭、没有归属,许多人还存在智力障碍。
没钱、无处可去、没有能接纳他们的工作,他们该如何应对?
田村在《身分帐》出版半年后于家中去世。
为此,西川像侦探一样,寻访了许多与田村本人有过接触的“证人”。
从当时的新人编辑及其前任编辑,纪录片《没有户籍的男人》的制作人,到田村出狱时的担保人、一位老律师的妻子等等。
从他们的口中,西川逐渐拼凑出“田村”本人更多的细节。
如外貌上像“やすしきよし”里的横山やすし,身材瘦小,“声音特别尖细,完全不像杀人犯的声音”……在一段记录下田村本人声音的磁带中,西川听出他哼唱的一首儿时的歌曲。
歌词的后半部分是这样写的:俺らは帰る屋根の下父さん母さんいないけど丘のあの窓俺らの家よ这首歌是战后从1947年开始在NHK播放的热门广播剧《鐘の鳴る丘》的主题曲,讲述的是一个从战争中复员的年轻人和一群流落街头的战争孤儿在山顶孤儿院共同生活、相互扶持的故事。
虽然只是无意中哼唱的歌曲,但前科十犯的“田村”,也曾在儿时像日本各地的孤儿们一样,在傍晚时分认真收听广播。
西川意识到,佐木去写“田村”并不仅仅是一个反英雄的故事,而是将其作为日本战后史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这本书打动西川的地方。
而西川的下一部作品,也将以“战后东京”为舞台。
拍摄经过在新年号(令和元年,2019年)第一个炎热的夏天,剧组人员逐渐开始聚集。
由于演员的档期和季节原因,拍摄的第一天定在了10月21日。
虽然已经为这部电影准备了四年多,但主要工作人员直到开机前不到两个半月才真正召集在一起。
西川在细节上要求极高。
“哪怕有一个是监狱工作人员或在监狱服过刑的人,看出了某份文书的格式不对。
就会产生‘这不是真的’的想法。
”除了事无巨细的调查和考据工作,拍摄过程中西川感慨最多的是,“日本是一个拍摄困难的国家。
东京是一个拍摄困难的城市。
”在《美好的世界》原剧本中,西川在开头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三上正夫从北海道的旭川出发,乘坐电车转乘新干线,抵达东京站。
●东京站·站台夜晚。
拥挤的新干线站台。
男主角“A”走出车厢。
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他像迷路一样四处张望,突然听到有人叫道:“A君!
”他转过身。
一位身材矮小、年长的律师笑着向他挥手。
A深深鞠躬,与律师握手后,一起走开。
这是一个夜晚的场景。
短短的一幕,只有三个镜头:1. 从新干线下车的“A”。
2. 向“A”挥手的“律师”。
3. (摄像机放置在对面的站台)两人握手后走开。
长镜头。
然而,制作团队向铁路公司询问并申请拍摄许可,却没有通过。
且不说协助电影拍摄,铁路公司不会获得什么实质利益。
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电影在夜间移动列车,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次日数万、数十万人的出行都会受到影响。
铁路公司无法去承担这样的风险。
西川提到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接近尾声时,中央线和总武线并行,两位主角互相凝视,场景美丽而戏剧化。
然而,“这样的表现现实中百分之百不可能实现。
日本动画以其清新、开放的表现方式获得成功,或许也因其不必被拍摄许可的壁垒影响。
”在这样的感叹中,夹杂着西川对日本电影制片厂黄金时代的追忆。
据说在那时,如果拍摄工作进行到深夜,摄制组会分发“除倦觉醒剂”(Philopon)。
在年代剧的战斗场面中,马匹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未获得拍摄许可的国铁火车上,经常会进行游击拍摄。
在没有CG的年代,电影表现的是极其危险和不人道的事情,这种危险就是电影的力量所在。
而在今天的电影中,即使是银行劫匪在公路上逃跑时也会系紧安全带;动物受难的场景完全由电脑生成,片头写着,“没有一只动物受到过伤害”;屏幕上出现的所有商业食品、洗涤剂、书籍和家用电器的包装都获得了经销商的授权。
如果演员出演了麒麟啤酒的广告,那么就不能出现朝日啤酒或札幌啤酒的画面;如果演员是汽车保险广告中的角色,那么他造成车祸的场景就会被剪掉。
西川不无遗憾地表示,这样去拍一部电影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只能拍摄这样的电影,那么也必须做好再也无法在银幕上看到《七武士》、《盗日者》、《无仁义之战》或《新干线大爆炸》的准备。
”顺便一提,《新干线爆炸案》(1975年,导演佐藤纯弥)因涉及敏感内容,未能获得当时国铁的合作,完全依靠布景和无许可的游击拍摄完成。
“对此毫无合规意识的大作,未看过的朋友们一定要去欣赏一下。
”
新干线爆炸案 (1975)8.11975 / 日本 / 剧情 惊悚 犯罪 / 佐藤纯弥 / 宇津井健 千叶真一拍摄完成后所有拍摄工作于2020年1月中旬完成。
然而就在着手后期工作的同时,新冠开始蔓延。
电影最终于2020年6月完成,全球首映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虽然票已售罄,但偌大的影院却是一片冷清景象——为了防疫,可容纳358人的大剧院里只坐了50人。
西川写道,那次拍摄过去一年之后,听说有些年轻人已经决定离开电影工作,不管是因为冠状病毒,还是因为这个职业的残酷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现在大力支持八小时工作制。
休息、工资等福利待遇不改善的话,十年后电影行业可能都没人愿意做了。
”除了对电影制作背后的回顾,西川在《银幕在等待》一书里也谈到了她与一些业内朋友的友谊。
比如合作多年的副导演,出演了《亲爱的医生》的八千草薫,口头禅是“我们是朋友吧?
”的是枝裕和导演等等。
我还有几位同行,他们大概每隔一年或两年,会不定期地见上一面。
电影导演山下敦弘便是其中一位。
十五、六年前,我们在盛冈的一场类似于地方振兴的电影节中相识。
当时有许多热闹的活动在进行,而我们彼此都觉得对方好像找不到归宿,于是聊了起来。
当时评审的北方谦三先生一边摇晃着手中的白兰地,一边说道:‘你们记住,故事是用血写出来的。
’我们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就是北方谦三会说的话。
山下先生和我的作品风格相去甚远,但我们偶尔会在新宿一带见面,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
有时候,编剧向井康介也会加入,三个人一起喝得不省人事,聊完后也不记得到底谈了些什么。
我们会提到‘要一起做点什么吧’,但酒醒后这些计划从未实现过,然而这并不让我们感到尴尬。
即使我们各自忙于作品的筹备和拍摄,难得想起对方,但这种间隔不会使我们的关系变得生疏或断裂。
或许未来我们的关系不会变得更加密切,也不会完全中断,总会这样继续下去。
我们并没有彼此支撑的责任,但我心中总觉得,能有这样几位同行生活在同一时代,便足够让我感到莫名的喜悦。
至于他们怎么想,我不得而知。
如果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朋友’,便会感到幸福。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美好的世界》。
发行商说,“身分帐”听起来像《鬼平犯科帐》那样的时代剧,不会吸引观众,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稍显陈词滥调的标题——但在确定了《美好的世界》这个片名之后,随着我们一天天稳步完成,这个片名本身成了我们工作的目标,顾名思义,它似乎在鞭策我们无怨无悔地把它做好。
一个美妙的世界。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可以创造的地方。
当拍摄结束,所有的收尾工作都完成后,这个片名似乎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
太阳出来之后,是台湾版译名。
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地想添上后一句,大波斯菊却去了。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役所广司的忠粉,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何会如此迷恋这个男人?
答案呈现在这部电影里。
是因为役所广司一直呈现的是男人原本的样子。
三上在整个人生中服刑28年,心底里却依然还珍藏有善良,有正义,有孩子般清澈无浊的眼光,只不过在他的世界里有太多“普通人”理解不了的“侠义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难道不是人最自然淳朴的原始冲动吗?
被误解被歪曲不被人理解时难道不会血压升高很生气吗?
在多年的牢狱生活里,役所广司饰演的三上正夫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被监狱保护了他的本性。
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必须成为那个别人眼中的“普通人”,也就是说必须磨掉自己的部分善良部分正义和绝大多数愤怒。
整个蜕变过程在同在养老机构兼职的阿部被霸凌时,发生了改变。
一边是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律师超市老板记者朋友的殷殷期待,一边是更强权的人对弱小的欺负,对善良和无助的残害,这一幕让三上想到自己的处境,可谓是感同身受。
最后三上面对阿部选择了逃避,又在机构里面对同事选择了隐忍,他并不知道,在他压制自己内心愤怒的情感时,大波斯菊在台风袭击的夜里,静静开放,也静静地陪着他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
很不忍心看最后一段,也是因为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世界,正是太阳出来之后,大波斯菊正在盛开。
整部电影看下来直观感受就是“太细腻了”,也许这就是女性导演的优势。
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感情却汹涌澎湃、暗流涌动,仅仅是展现而全然没有一丝“登味”。
也正因如此,全片并没有什么高潮点,只是默默地积累情绪,观赏时也没什么明显的情感波动,但如厚积薄发般。
我在观看的时候很轻易就代入了三上以及和三上相处的人,总是很担心三上会突然爆发将一切搞砸,也正因如此非常轻易地就感受到了情感的变化,在看到“您要带点波斯菊回去吗?
我在暴风雨来之前摘下来的”这段的时候,毫无征兆地就流下了眼泪,仔细一想又寻不出个由头。
分明只不过是几秒钟的对白,却能触动观众的内心,大概是同情、欣赏、赞叹、美好,此前积累的种种情绪交织,在这几句对白之间喷薄而出、感慨万端。
还有三上将死之时燃尽气力握住凌乱的波斯菊,深深地闻了最后一丝花香便撒手人寰,颇有日本物哀的美感。
再到最后一段长镜头随着津乃田从二楼下来,几人相视无言,或站或立,津乃田无力地蹲下,律师太太仍挽着三上做的包,镜头逐渐拉远,三上的明黄色脚踏车,楼下闹过矛盾的邻居,镜头再上移对准万里无云的天空,就好像直视盛夏正午的太阳般,刺眼地让人不禁流下眼泪。
“太阳升起之后”字幕组恰到好处地将最后刺眼的阳光下浮现的电影名选择为台湾版的翻译,至此全片结束。
太阳升起之后,暴风雨结束,三上的生命也结束了,不禁令人想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其实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讲述男主人公刑期满释放后如何艰难重新融入社会的经历,我印象中这题材应该不是很新鲜,香港的警匪片也有不少类似的题材。
当然,男主人公释放后,已经是个老头,虽还有一腔热血,但是身体条件不允许,应该患有较为严重的高血压疾病,恰好,他是个“爆竹”,几乎是一点即爆的那种。
有点扯远,剧情不一 一透露。
如题,为什么称它为“虎头蛇尾”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对男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颇为不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讲述男主如何艰难重新融入社会,最后经过努力,他的生活才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工作找到了、脾气控制住了、有一群朋友、甚至在最后有可能相认一名女儿。
给观众、甚至是整个社会,带来很好的正能量才是电影的主调调,估计也是导演的目的。
可惜可惜,编剧估计最后还是觉得男主不够悲情,要“死去”才能符合日韩电影的一贯风格,就让男主“死去吧”。
那这个结局我觉得是把整部电影毁了,那男主前面的努力究竟目的是什么?
最后还是没个好结果。
整体励志,结局渣渣。
献给演技。
黑道与家族是讲黑道如何没落,那么这部片说的是出狱后的黑道成员难以融入社会,并且一定程度的美化黑道具有侠客之心。我觉得这部电影杂糅太多东西,又要回忆怎么犯法入狱,又有前妻打电话给他,又有电台介入,又有如何积极努力融入社会。最后暴风雨中,闻着菊花香死去,是电影最有力的部分。
役所广司举手投足之间与人物融为一体,尽是感伤。他也想回归社会,做一个好人,只想有一个工作,可以自食其力。然而,社会却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他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雏菊,虽然躲过了暴风雨,但终究是凋谢。
役所广司一把年纪还有旺盛的表演精力,这部电影找他演真的很值得。
罪犯出狱不被接纳是常态吧,更何况是从行驶的快车车窗被甩出的老年人。
努力的尽头尽管不是完美的美好,努力的过程足以让人动容。
什么乱七八糟的,本来冲着长泽雅美来的,结果完全不知道她的存在在电影里有什么意思?各种情绪的爆发和情节的过度一点铺垫都没有,本来要给3星的,莫名奇妙的就死了,2星给摄影和主题,拍了个啥,这是个啥。
广司叔说自己是独狼,跟《孤狼之血》呼应上了,谁懂啊朋友们!
这种水准的片子,怎么有这么多捧场的评论!也真是服了
没有兴趣
最近是怎么了,麻木了吧,吃不下这种电影了。即使能感觉到它在调动我的情绪,可是我并不想响应。呆在现实太久,我更想关注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怎么得来,而非一个罪犯的内心有多么好受到多少帮助过上正常的生活。
三星都給役所光司,真的全靠他撐起了整部電影,其他可以說是毫無看點。這部電影的主題與《黑道和家族》幾乎不謀而合,兩者的水準也高下立判,後者無條件給了五星還認為是這類電影的標桿之作,而這一部就完全是溫吞水,可以說要什麼沒什麼,還要2個小時那麼長,節奏真的差,特別是到了結尾真的只想給三星,我甚至覺得有點好笑,我不知道這到底算是另類的戲劇性還是想反戲劇性,有那麼多可能帶走男主的理由和事件,我是真的沒有想到竟然會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因為發病而走的,這種反戲劇性的方式反而讓我覺得是另外一種戲劇性,因為突然發病導致去世真的很無厘頭的感覺,我寧願他是自殺的也比這個結尾有力量吧,簡直就是莫名其妙的無厘頭啊。這部電影又再次反應了日本現在這個社會的病態,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大型的霸凌場所,想與眾不同就會被孤立。
借用热评@丘丢丢:“虚设一种美好的幻影,然后速朽。”
聚焦社会症结的商业片。如果所谓融入社会是学会实为漠视的忍耐,美好的世界只是谎言,死亡是唯一合理的结局。电影前半段还是很美好的,精通忍耐、钻营的普通人遇到综合性的困境时,也是得不到这么多社会支持的。
非常一般的套路电影
太不美好了。。。靠役所广司的演技撑起来。
#HIIFF。3.5+0.5,为这个题材加0.5分。片名与纹身海报是个“骗局”。一个坐过牢的人出来后,我们是不是都要戴上“滤镜”看ta?上一次的“错误”ta是不是就得背着过一生?他努力的受“规训”,压住内心真实的“正义”,最后那场养老院对话戏太讽刺了,两个欺凌弱智同事的人,却勤快的帮助老人。结尾催人泪,而片名《美好的世界》出现时又把我给镇住了。我们终其一生想获得社会的认同,最后我们只是一个被“规训”了的“好人”。仅此而已……
1、这是一部典型的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剥削电影。一个被再改造的出狱前黑道,去羡慕日本社畜。就好像是在说,只有成为社畜,才能对社会有贡献……升格镜头拍社畜庸庸碌碌的场景让我觉得呕。2、一个出狱者重新开始的人生,并不意味着要磨平其本身积极的棱角。融入社会融入的是什么社会?是湮灭个性的社会么?最后面对职场欺凌的时候,本应该在社会上存在的正义感为什么被抑制了?为什么要把正义感和暴力划等号?这就是重新做人么?原来重新做人不是重新做人,是做资本家的听话的狗,在一夜疾风骤雨后手握花束孤独地死在房间里。
不被需要的一生。不再被父母所需要,从小孤独长大。不再被法制社会所需要,连续六次入狱。不再被监狱刑期所需要,重新获得自由。不再被前妻所需要,只得默默离去。不再被落伍黑道所需要,寻找正当工作却也处处碰壁。直到不再被自己身心所需要,一生终于走到尽头。役所广司在《鳗鱼》二十多年后再次饰演出狱人员,似曾相识中又有很大差异,时代发展了,可悲观无力感更加重了。长泽雅美的两次短暂出场是意外之喜,每次都承担笑点。
超市老板人太好了 以及 怎么看役所广司怎么一副儿子被人杀了的样子是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