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太压抑,还是欠挖掘,或是剧情太易于猜测,但是不少异常美的细节真的很赞。
从秋水离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是一部关于等待的戏。
一方因为一些原因而等待而放弃,一方因为没有原因而守候,一方因为同样的一些原因而等待而令某一方放弃,一方因为一些原因而陪伴。
另外,有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人终身无法明了这世事,还有一些人的状况只得猜测。
几乎所有的人在戏中都在等待。
然而不论是等了的还是没等的,最后的结果都是悲剧。
不论是因为意外的雪崩而丧身,还是因为老冉冉而至然美人暮矣仍独自守候。
等待的人,默默终老,她的彷徨和无望只得用笔描绘。
转身的人,(剧中人绝非玩世不恭玩弄感情者),在痛苦之后才决定换一条轨迹,选择了面前的幸福,却无法摆脱命运的不幸。
都没有责任,却分分明明都很悲情。
等待是一场无需注释的悲剧,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等待的过程永远都是衰老而其最终的终点永远都是死亡。
那么,如果结果都相仿,那么等或者不等又有何区别?
难道真的是死守的人会终成孤独?
那么放手的人呢?
情况一是放手者明白真相,痛心疾首;情况二是放手者如片中人,永世不得真相,骗得几分安宁;或者情况三,放手者不重感情,对此漠然。
然而三种假设纯属胡扯,只有在骗人眼泪的戏里才能一一兑现。
在人人参与的重大剧作——life——这部戏中,爱情不是永恒的主题——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
也许内心不断起伏的当事人会在变幻的关系中有其特别的感受,然而感受永远无法作为硬性的标准来衡量好坏得失,no never。
The knot,英文片名,如此说来,心灵纠结也就是节的一种了,那么解开便是。
不可能解不开的,时间让你想解不开都难。
至于等得到和等不到,这个也是变化做主的,永远没法确定。
一切都是短暂的,也同时是永恒的。
如果有人能写一本书——书名我都起好了,就叫做——《如何避免等待悲剧》——应该会畅销海内外,风靡全球(估计为了防止杯具厂倒闭一定没人会写这本书滴嘻嘻)。
如果有一个人,你因他而开心地笑,因他而伤心地哭,因他而无悔地憔悴如果有一个人,你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找了一辈子如果有一个人,他因你的笑而开心,因你的泪而伤心,因你的憔悴而心碎如果有一个人,他也在想着你,也在念着你,也在等着你,也在找着你碧云就是这样在守候着秋水,守候着她的记忆,守候着她的希望。
碧云的眼前总有一幅画,画里是秋水的微笑,秋水的狡黠,秋水的聪慧,秋水的坚定。
于是,她把眼前的秋水画在画里,念在心里。
也许在某个早晨,碧云在惊恐中醒来,她忽然间记不起秋水的脸了。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她在她的世界里迷了路。
还是要去寻找的。
她只有一个信念:寻找,一定会找到秋水的。
香港的来信,内地的来信,一次次递给她希望,又一次次地让她失望。
她在寻找中,斑白了双鬓,累花了双眼。
终于有了消息,薛先生拿着从日本寄来的信。
陈秋水,辗转到达大陆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为隐蔽身份,从您和他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化名徐秋云。。。。。。
字字都像一把钝刀,在碧云的心上来回割着。
她蹒跚着上楼,鞋子与木质楼梯的碰撞声中,敲打着她所有的思念。
终于,在画面之外,传来了碧云撕心裂肺的哭声。
薛先生的鼻血汩汩而出,他的期待的结束,她的感情的干涸。
青藏高原的纯净掩映着秋水的思念,感情压在心底,沉沉的,像杯苦艾酒,在这样的阳光里,无法释怀。
他也许在想,总有一天,他一定会回到碧云的身边,带他来看西藏的阳光,看西藏的雪山,看西藏的大地,看在这里曾经细水长流的思念。
陈昆仑的脸映在视频的屏幕上。
碧云的脑中一片空白。
为什么听不到声音了?
为什么说不出言语了?
为什么?
半个世纪的感情倾泻而出,这一刻,那段穿越了时间空间的爱情,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于这样的一个时代,恍如隔世。
飞越浮云,望穿秋水,不见伊人,云水谣,是谣,凄美的歌谣;是遥,思念的路遥;是摇,痴心的飘摇。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爱情故事。
台北,进步学生陈秋水到王家做家庭教师,和王的女儿碧云一见钟情。
虽然王夫人反对两人的交往并借故辞退了秋水,但碧云还是不顾一切地找寻到了秋水位于偏远农村的家乡。
然而就在爱情之花刚刚盛开,订婚的前夕,秋水因为躲避台湾当局的抓捕而不得不逃离宝岛,一对有情人在雨夜泣别,从此天各一方、两地相思。
秋水在朝鲜战场邂逅小护士王金娣,这个勇敢的女子为了爱情一路追随,乃至最后也到了西藏,而为了告慰爱人那颗思念之心,又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而那一个碧云,在海峡另一边翘首盼望秋水的归来,默默承担起儿媳的责任,毫不动心于长久以来爱慕她的薛子路的关怀。
两个都是好女子,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咫尺,一个纯洁美好,一个勇敢执着,苦苦思念、遍寻不着爱人的秋水终于感动于金娣的一往情深,从此金娣就是碧云,碧云就是我的爱人。
至此,编的人和看的人都是唏嘘一片。
每个人都那么至情至善,薛子路从懵懂小子守候到生命尽头,台湾碧云为了爱情孤老终生,大陆碧云为了爱情可以舍弃自我,陈秋水,你实在不能责怪他,在那样的年代,在生命随时遭受挑战的青藏高原,又是那样一个女子,王碧云王碧云,这个名字就是我忠贞不渝的爱情。
但倘若,薛子路改名为陈秋水,碧云会不会改变初衷而与之结合,答案想必是否;王金娣还是王金娣,秋水过不过得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得而知。
这样说来,女人其实比男人更勇敢和坚持,就像碧云,多年以后得知秋水已然结婚遇难的消息,号啕之后依然选择坚守,坚守和回忆是她的生命和幸福,爱情则是她的信念,带血,不可碰触。
而另一个,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只为了和爱人相依相守,能在爱人的怀中死去,在她而言就是幸福,那么,叫王金娣和王碧云又有什么区别?
毋须置疑,秋水是爱碧云的,至于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哪一个浓烈,哪一个久远,各人心中自有取舍。
但世上多数的男子,没有秋水的一往情深,却喜欢以多情公子面目出现,你是王碧云,我深情款款,曲意奉承,你是王金娣,我又怎能辜负,当自怜取。
至于不求长远,只争朝夕的那些个,这边叫着碧云,那里叫着金娣,亦或嘴里叫着金娣,心里想着碧云,难以取舍固然不会,左拥右抱唯恐不够,女人叫什么只是称号而已,但最好是有执迷不悔的几个,将自我缩至最小,将名字改了,这样夜半醒来,一个不必因为叫错名字费神解释,一个不用听到她人名姓黯自伤怀,如此一来,又倒是好事一桩了。
这好像是一本书的名字。
把它拿来当作今天的开始。
看了SHE《我爱你》MV子燕说不喜欢结局。
她说更喜欢《云水谣》里面的感觉。
其实,最初我也不能完全接受这样的结局,女主角就那样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责任,放弃了丈夫,去圆梦,这样合适吗?
是不是太自私了?
可是今天我看了《云水谣》之后,发现它的结局同样让我困惑。
同样的约定,同样的承诺,同样的等待,不同的结局。
碧云等了一辈子,子路守了她一辈子;而秋水接受了金娣的爱,跟她走过了一辈子。
起初,我真的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我不懂,对于秋水,相约等待的承诺,怎么就能单方面的放弃呢,这对碧云公平吗?
同样的等待,同样的煎熬,难道说女人能做得到的,男人就忍受不了吗?
想问问他假若在他接受了金娣之后,碧云真的出现在他面前了,他要怎么办?
他要怎么去面对那个执着的守着他,替他尽孝的女人?
这让我想起了《情深深雨蒙蒙》的桥段,当如萍狼狈不堪的出现在战场时,书桓因为感动而接受了她,可是,当依萍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不是转身离她而去狠狠地伤害了如萍?
爱是不能代替的,即便金娣用了王碧云的名字,他始终不是王碧云,始终不是秋水心中爱的王碧云啊。
当我看到碧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秋水的消息,却是他结婚的消息,听着她痛苦的哭声,心都碎了。
当苦苦的等待换来的只是一个没有理由的背弃时,她该是多么的绝望啊,那是要把这么多年的痛苦都哭出来,喊出来,宣泄出来吧。
可是沉静下来,想想,假若他们真的就从此在没有消息了呢?
难道说他们俩个就要互相等待一生,然后负了身边两个同样苦苦等待的人吗?
于是终于明白了,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无所谓对错。
就像碧云选择了一生的等待,那么,在等待中她是幸福的,因为等待意味着不曾失去。
而秋水选择了接受金娣,也就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摆脱痛苦,去重新开始生活。
我们没法评断谁对谁错,因为我们都没有真正的经历过。
就像子路选择默默守候碧云,而金娣选择主动争取爱情一样,这也仅仅是选择而已。
一个选择帮自己爱的人完成心愿,陪着她一起受苦,而另一个选择让爱人脱离痛苦,重新开始幸福。
这都是出于爱的,没办法用简单的是非来下定论。
如果真的要责怪,那就责怪造物弄人吧!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也许,注定了,就要是这样的一种悲剧。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也就像《我爱你》。
现在可以理解了。
女主人公离开的丈夫,去还等待他一生的人一个梦,也仅仅是一种选择吧。
因为毕竟,在那样的处境下,任何选择都等于一种放弃,一种伤害。
就像歌中唱的“你我有多亲密,要用伤害来证明”那么,无论怎样,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爱你》,《云水谣》它们只是故事,一些人的故事。
而我们,只是听故事的人。
跟着他们,去走过一段经历,体会一种心情,足矣。
所谓相思,望而不可即,即而不可见,见而不可求,求而不可得。
陈秋水自二二八事件离台直至牺牲,与王碧云音讯全无,十余年的苦等,幽幽情思从王金娣对他的追求过程之中清晰可见。
从第一次对话陈秋水说:“一个人牙好,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心很好。
”这话出自王碧云的父亲,秦汉出演的那个牙医。
陈秋水到大陆后更名为徐秋云,姓随母亲,而名字则意味着他与碧云的结合。
那只钢笔,当金娣在火车徐徐开动时拿走了那只笔,秋水急切地说:“我的笔,把笔还给我……好好地保管,用纯蓝的墨水……”,那是碧云送给他的。
当听说有个叫王碧云的人找他,他魂不守舍的神情,踉踉跄跄的脚步。
直至金娣改名为碧云时,金娣抱着他说道:“不用再等她了,不用再这么苦等……我就是王碧云。
”,秋水毅然地挣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王碧云,第一次与陈秋水擦肩而过,心亦随之而去,直至终老。
漾漾情怀从青丝至白发沁人肺腑。
少不更事的徒步找寻,为了“只想看看你”。
到送别时的“我不让你走,我要跟你一起走”,“你不要担心,我会替你尽孝,她也是我妈妈。
”这句话,她说了,也做到了。
漫长的等待,辗转的找寻,直至等来的消息是陈秋水与王碧云双双于雪崩遇难时的无声的悲泣。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所谓相守,投瓜非瓜,报桃非桃,琼瑶以至,永之为好。
王金娣,一个来自上海的娇丫头,自手术时结识徐秋云后,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秋水来到西藏,她追到西藏;秋水心中始终有个碧云,她就将名字改为碧云。
这等苦恋,足可谓感天动地。
至新婚之夜,她对那个空置的代表王碧云的酒杯说:“姐姐,他一直在等你。
是我不让他等了,对不起。
”酒一饮而尽,“今生今世,今生今世他要见不着你,来世,来世我一定陪着他去见你。
”又一杯饮下,泪尽下。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所谓爱,起相思,得相恋,终相守,谓之久矣。
病中再看《云水谣》所感,记下。
我是一个很容易分神的人经常在看片子的时候 还喜欢跳出来看看网页 聊聊天可是 《云水谣》 让我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想错过里面的内容、台词……看了豆瓣上面的影评 总的来说 不算太好但是 我就是这么自我的一个人 我喜欢 我就TMD喜欢!!
N久前 在某个公交车上就看到《云水谣》的预告 但是 一直没有看那时候看到宣传片 就很喜欢大城市的猥亵跟淳朴的旧时代情怀的对比 我反而会觉得以前的人还比较真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快餐式爱情 有人会等一个人那么久吗?
这样仿佛比中彩票的头奖的几率还要低感觉比给雷劈到的机会还低!
王碧云的侄女王晓芮说过一句话:结婚有什么好的,现在到处是小心眼的男人和势利眼的女人……对……很对……我也很赞同 从“王碧云”给陈秋水披围巾的时候 我就哭到“王碧云”给王碧云敬酒的时候……哭的是2个王碧云跟陈秋水的等待 哭的还有薛叔叔跟秋水妈妈的等待……苦等的《云水谣》碧云等秋水一辈子 薛叔叔等碧云一辈子 秋水的妈妈等秋水一辈子 金娣等秋云一辈子 可是秋水却没有真正的等碧云一辈子……可是 秋水已经尽力了……意义上来说 已经等一辈子了……如果我是碧云 我也会祝福他们的爱一个人 就是要给他幸福 让他快乐 不是吗?
钻石固然美丽 但是 我还是比较喜欢第二颗纽扣是陈秋水给王碧云的那颗……
主旋律找到了新拍法--《云水谣》 2006-11-07 17:12:33 《云水谣》下午两点半,正佳飞扬。
开场蛮漂亮的,有一个在台北街头巷里炫技般的长镜头。
接下来颇多精致可人的细节编织,稻谷在阳光下飞扬的画面甚至有点儿惊艳之感。
优点三句话就说完了。
缺点刚可以争取用一句话说完。
拍得太电视剧了。
演员像在电视剧里表演:陈坤徐若暄表情夸张到挤眉弄眼的地步;BOYZ之一大概为了接拍这部主旋律影片,做了大量的表演功课,比如认真观摩春晚,他是用小品的方式在表演;只有李冰冰演得还不错。
或者加半个陈坤,当他演自己儿子蓄了须完全不像自己的时候。
对时间的铺张浪费也像电视剧:像男女主人公的分别场面,连电影里的父亲都得频频看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呼唤两岸统一的主旋律影片。
不过这部主旋律影片似乎有了跟以前不一样的面貌,开始追求一种明信片般的漂亮精致的风格。
或可美其名曰“学习好莱坞”。
在现在的语境中进行的这种学习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云水谣》大概是能够提供的最佳范例。
完全看得出,创作者能够掌握比较充分的资源拍这部电影,比如开场那个长镜头。
可惜拍的是这样的片子。
看上去,主旋律影片终于与时俱进,找到了新拍法,走进了新时代。
只是,这一切,跟电影,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
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说起:镜头1 像云雾一样的浪里,镜头向上摇,从远及近,看见了陈坤神情复杂的脸。
然后一组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整个故事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了。
已经让观众在1分钟内,知道了对整个电影的基调。
从一开始,就恨不得让观众潸然泪下。
既然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说起,那么不得不说的就是镜头的“摇”的拍摄运动方式。
在整部片子里面,多处运用。
几乎只要有空镜头,或者远景,就会采用。
也许此处的“摇”也恰恰和云水谣的此“谣”相互辉映。
2分钟的时候,一个在雨里的行走的轿车,一个特写的手,手上一枚纽扣。
这枚纽扣,成了重要的线索。
导演会在一定的时候缓缓交待,所以观众大可不必因为没有看清是什么而急于知道。
大概在3分钟左右的时候故事闪回到过去的叙述时空,导演也是采用的一组“摇”的镜头,从一条热闹的巷子,拍到结婚的人们。
穿过屋顶,拍摄到坐在屋顶的小男孩,手持玫瑰,坐在女孩的窗前,镜头降摇,就到了王碧云家的那条巷子口了。
结婚的人们,蠢蠢欲动的少年,玫瑰。
这些细节,也早早的就告诉了你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而结合陈坤的一开始的表情,我们便知道,这一定就是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了。
然后导演又把地点交待在了30年代的台湾,一旦把时空放在那个年代,抒情的效果就呼之欲出了。
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台北并不了解,画面的感觉到有点像江南小镇。
各种细节处理,还没到5分钟,我就断定此导演,要么是摄影专业毕业的,要么是拍mv的。
对于每一个镜头,每一处画面都无比考究,百度一下:尹力,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如果没有记错,摄影专业在北影就是属于美术系的。
摄影专业的导演,都有这个优点。
所以画面的美感,可以掩盖一切缺点。
可是就算是这样,这个年头的观众都很挑剔,看多了画面美的,一样挑剔老谋子。
所以云水谣,并不是在我眼中那么完美,尽管我知道他要表达的东西的本质很美。
我们来看看片中主人公的命名把,看国产电影,看国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都是有那么点意思的,而在云水谣中姓名的作用就别放大了很多倍。
陈坤饰演的角色叫做陈秋水,后改名叫做徐秋云,徐若萱饰演的角色叫做王碧云,李冰冰所饰演的角色叫做王金娣。
一个秋水,一个碧云,共谱一曲爱情的挽歌,于是就有了云水谣。
而一个是地上流淌的水,一个是天上飘的云,注定走不到一起。
于是秋水说让我也作一片云,秋水共长天一色。
徐秋云,王碧云。
两朵飘着的云,似乎在影片中那两只双宿双飞的蝴蝶就是导演心中的景象把。
那么王金娣怎么办?
徐秋云的心中,只有王碧云,王金娣走不到徐秋云的心里面,那么就让我变成你心里的那个人把。
于是,两朵云就这样消失在了高山之中。
前面有说到,电影是用插叙的叙事顺序来完成这个电影的,从一开始,就让你知道了,整个电影的基调,从一开始,就让人的情绪达到了一个至高点。
使得当它一颗一颗的催泪弹下来的时候,我的眼泪怎么也无法流出,我还是喜欢平静得满满听故事,然后不知不觉地落泪,而不是感觉我到此处该流泪了,那么好吧,就让我的眼泪流下把。
当走出电影院时,回头看见滚动屏幕上面写着观赏云水谣赠面巾纸一包,使得我哭笑不得。
最主要,也是观众最关心的莫非就是演员的表演了。
两个字,做作。
除了归亚蕾和秦汉,秦汉的表演和他以往的角色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到是让人眼前一亮,归亚蕾的表演炉火纯青,不许多说。
几个年轻演员,一个比一个做作。
李冰冰,以一个可爱,执著性格出场,没太多批评,但是我也没有太多褒奖。
陈坤,以往的戏里面,不用说话,一个眼神,戏就够了。
这次一说话,一憋眉,什么也没有了,两个字,生涩。
徐若萱,我说还不如要大s.那一身校服穿在徐若萱的身上,怎么都会给我装嫩的感觉,用我的话说,就是长得不够纯,梁洛施,简直就是,做作都不能形容了。
大家自己去看吧。
当我看到徐若宣穿着学生水手服与陈坤擦肩而过的时候。
我以为,宣传把他们的意思弄错了。
这不过又只是一出旖旎的偶像爱情剧。
舞台摆在了旧时的台北而已。
只是,当我看到陈坤不顾一切的逃亡。
而两个人在最后一别时。
我却突然知道。
之前看的那一些影片介绍。
应该,都是真的。
王碧云除了回忆里那落满花瓣的小路。
那有着欢快歌声的阳台。
夜色朦胧的楼梯,相依时炽热的眼光。
还有最后离别时抓下来的那一个纽扣。
她没有。
没有他的消息。
不知他是死,或是活。
就连最后终于得到消息,却是看到寄来的剪报。
他在西藏遇到了雪崩。
她说等他。
于是,就这样等了一辈子。
因为之前看过影评。
知道陈秋水会和另一个女子结婚。
也就是李冰冰饰演的女二号王金娣。
于是总在他和王碧云在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
深深地叹息加一丝不屑。
这样浓烈的爱抵不过时间和离别。
虽说这是现实。
但男人始终不及女人长情。
王碧云身边那个小香港亦算是痴心。
但王却孤老一生。
为何你陈秋水却可以负了王碧云。
只是越看下去。
却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
爱。
对于他们二人而言。
不是对抗不了时间。
而是对抗不了那个时代。
在大时代的爱情。
总是这样的颠沛流离。
身不由已。
于是在陈秋水还没有吻上王金娣之前。
我就原谅了他。
原谅了这个男人。
我知道即使他结婚了。
他有孩子了。
他身处遥远的地方。
他的心中永远深爱着那个身穿白色洋装的富家少女。
那个第一次出远门就为了去看看他而让自己腿受伤的少女。
那个穿上他妈妈的红色嫁衣在灯光下一脸娇羞的少女。
王金娣是勇敢的。
虽然在看影片简介时,并且在她刚出现时。
她是不讨我喜欢的。
先入为主地觉得她是第三者。
事实上她最后确实果断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可是。
她没有错。
她爱着化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
她对他说,你可以等。
我也可以等。
她跟着他到处跑。
最后跟着来到了西藏。
并且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如果你爱她。
那你就爱我吧。
她直接这样对他说。
最后,她终于得到了他。
得到了爱她的名字胜于爱她的人的他。
但是。
两个人相互扶持。
并生下一子。
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就算没有爱情。
却仍是值得钦许的。
是的。
不是谁的错。
所以才难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knot26.html云水谣 (2006)本片获得2007年第2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一男两女的爱情故事。
一个新潮的女人在上海、台北、西藏游玩,打算写出姑妈的爱情故事。
姑妈接到侄女电话后,开始回忆往事。
在四十年代的台北,男主角是姑妈家的英语家教,很快他就与姑妈产生了爱情。
即使姑妈的母亲辞退了男主角,她还是跑到农村扎到了他。
之后,姑妈与男主角的关系发展很快,马上就要订婚了。
可是男主角是左翼分子,因为二二八事件他不得不离开台湾。
临走前,两人生离死别,姑妈给了男主角一支钢笔,而自己只得到一粒纽扣。
从此,姑妈就把自己当成了男主角的媳妇,经常去农村看望、照顾男主角的妈,并四处打听男主角的下落。
男主角来到大陆后,参军当了外科大夫。
男主角治病时,遇到一个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喜欢男主角,就夺走了姑妈送给男主角的钢笔,好给他写信。
几年后,男主角来到西藏工作,上海女人也跟着来到西藏,并且改成了姑妈的名字。
男主角很感动,就与上海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
可是他们在一次雪灾中双双丧命。
身在台湾的姑妈,通过日本来的信息知道了此事,非常痛苦。
回忆完往事,姑妈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与男主角长相一模一样的男主角儿子,因为他遇到了在西藏的侄女。
本片是一部爱情电影,而且还是一部背景设置在乱世的爱情电影。
这样就使得本片与《乱世佳人》、《巨人传》、《日瓦格医生》等这类爱情经典成为同门,虽然本片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也没有让人荡气回肠伟大爱情,却也有着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以及让人潸然泪下的纯真爱情。
所以,本片可以看做中国的“乱世佳人”,或者小“泰坦尼克号”。
因此,本片的主题主要是歌颂纯真、美好的爱情,次要则是表现几十年来两岸生活的变迁。
总之,本片是一部在中国电影中不多见的、以人物爱情故事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因为它稀少,所以我给满分。
虽然电影中的爱情故事看得人肝肠寸断,但是仔细品味的话,却显得有些不符合实际。
只因为片中三个人都是一根筋!
姑妈非男主角不嫁、男主角非姑妈不娶,然后又来了一个固执的上海女人一心一意的傻等,连名字都改了。
片中这三人,虽然他们出生于三四十年代,但也不至于那么纯情吧。
这一点可以算是本片的缺点,影片编导们不能为了编织美丽的爱情而脱离实际吧?
此外,影片为了使得故事显得纯真,让男主角与上海女人死在雪灾里,避开了文化大革命,这也太昭然若揭了吧?
死得也太快了!
总之,电影为了表现纯洁的爱情故事,使得人物不符合现实,而且剧情脱离实际。
即使影片看起来很感动,但在感动之余却总感觉有那么点不是滋味。
电影拍摄方面就不多说了,本片采用了非常“数字”化的拍摄。
最典型的,就是片头精美的长镜头,将台湾民俗完全展现出来。
可见,本片在数字特效制作上耗费了巨大精力。
不过,也因为数字技术运用太多,使得电影部分画面看起来很假,最明显的是男主角坐船离开时的画面,乍一看就知道不是实景拍摄。
此外,影片画面、音乐、服装、布景等等多个方面都是金鸡奖获奖影片中最出色的。
从这些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终于进步了。
因此不管如何,本片拍摄方面在相当落后的中国电影中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本片确实拍得很好看。
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只是男主角陈坤的演技让人无法接受。
陈坤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台湾人,可是他与台湾男人的形象差得太远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且受共产党教育多年的革命积极分子,况且的他的表演生硬、僵化,对白说起来也是一副大陆腔。
这些使得陈坤与电影整体极其不协调,他仿佛脱离于剧情之外。
可以说,陈坤毁了这部电影。
演过三级片的徐若瑄在本片表现出彩,将台湾女人做作、扭捏的样子演绎的淋漓尽致,或者这是本色演出?
不管如何,徐若瑄将女主角从少女到中年的状态诠释得很到位。
李冰冰是黑龙江人的骄傲,她不算漂亮,但长得精致,演活了一个痴情女人。
她与男主角结婚时的表演非常真实,让人感动。
看着李冰冰出色的表演,真想不到她还当过老师。
片中另两位配角,归亚蕾和杨贵媚都是知名的台湾演员,只可惜她们都老了,只能给人当绿叶了。
其他演员表现一般,都是龙套,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感人的爱情电影,它填补了国内电影的诸多空白。
当然,除了让人生厌的陈坤与不合实际的剧情外,影片本身也是非常好看的。
徐若瑄徐若瑄李冰冰李冰冰序列:0829The.Knot.2006.HDTV.1080i.MPEG2-NGB2012-06-04
我只想知道这电影获奖那么多,看点在哪里……
故事本身挺好的,时代背景也很厚重,可是拍出来感觉咋就那么不舒服呢?还是拍摄手法不行啊,总是中国新电影那一贯的稍浮躁、稍跳跃的不够稳重感,总之就是情节铺设不够稳。演员的表演要是再深加锤炼就更好了。。。
剧情很恶心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李冰冰没了大浓妆如此村如此土
把生和死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又是什么?云遥遥,水滔滔,云水难相交。
垃圾
你看,我又无耻的拿只看了一半的东西来充数了
徐若瑄怎么都感觉不像
某年春节看到的。很美的街景。
剧情没有代入感,剪辑的也不好,有些镜头还不错。
老套极了,真叫一没劲。
L
夜半归家,一个人,电视。剪辑一塌糊涂。女人都是美的。歌谣也是。其它不提。
徐若瑄的表演太恶了 狂吐!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叫骂声一片 可是我却哭的稀里哗啦
没感觉.
伟大的爱情还是有的
不过百年荒芜。等你就是了。
徐若瑄~
两个名字,三个人的感情,细腻生动,感情真挚
一般的片子,技术上记住了一个长镜头,台湾和西藏的风光很好,表演上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