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
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熟知那段历史的人,能从这四个角色的几句话甚至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马上就能猜出其历史原型。
正因为电视剧中的一件物品几句话,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历史原型,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原型,并且很悲伤地发现:有一人被枪决了。
那个看着有点混不吝,其实比谁都精明的刘安国,很多人一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那个文强吗?
据功德林要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介绍,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高级干部”。
刘安国自己则说:“我不是叛徒,我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这才负气出走的!
” 这就不用细问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又进了功德林的,只有一个人: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打击,负气出走寻找组织未果,这才在程潜、张治中介绍下跳了槽,最后以“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跟杜聿明一起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此人资格老,被动地走错了路,级别很高,但却似乎没有什么罪行,抗战中还立有大功(策反百万伪军),所以他在功德林连个检查都不肯写,给人留下了抗拒改造的印象。
刘安国的真实历史身份极好确定,跟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蔡守元,他身上的标志物,就等于在脑门上刻下了“罗盘将军”四个字。
初到功德林,管理员要求所有战犯交出随身携带的东西登记造册,蔡守元拿出自己的宝贝:“没见过吧?
罗盘,测风水用的;(又拿出几个铜钱)这是五爻卦。
”把小战士闹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 小战士不知道咋回事,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进了功德林而且又会算卦的,就是张淦,桂系大将,白崇禧送他绰号“罗盘将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在电视剧里,蔡守元是功德林里立功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成功劝降了盘踞在大西南数万蒋军残兵败将,要是按照这功劳,第一批特赦名单中肯定应该有他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蔡守元,也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张淦——原因很简单: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张淦已经于当年二月就病逝了。
让蔡守元(张淦)去大西南劝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张淦是桂系元老,说话很有分量。
张淦其实也不是仅仅会算卦,在历史评价中,此人身“北伐名将”“抗日名将”两个称号,参加过武汉会战、随枣会战。
张淦被俘前是第三兵团司令官,所以王英光才过故意问马玉和副所长:“知道蔡守元什么来历吗?
”马副所长回答:“知道,他是中将兵团司令。
”这就不用猜了,蔡守元的原型就是张淦,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安国蔡守元的真实身份很好确定,因为他们两个的身上都贴着标签呢,但是叶立三是谁,就比较让人费脑筋了。
有人说叶立三的原型不是王耀武的爱将韩浚,因为身份对不上号:叶立三是少将师长,韩浚被俘的时候是中将军长,韩浚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秋收起义副总指挥,战斗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转变了立场,这一点跟文强有点相似,只不过他不是受不了审查打击才负气出走的。
叶立三的身份其实不难确定,因为他对老长官王耀武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尊重之中还有一些愧疚:“佐公(王耀武字佐民,称之为佐公,就跟称程颂云为颂公、李德林为德公一样),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山东战区,您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让我全弄丢了!
” 叶立三接下来的话又透露了自己被俘的地点和原因:“莱芜战役。
李(仙洲)长官不听你的劝说,一味服从陈诚,这才酿成今天的大败。
”在莱芜战役被李仙洲瞎指挥断送的王耀武爱将,就是韩浚这么一位,所以叶立三的原型,除了韩浚,找不出另外的人了——韩浚又名傅韩浚,头一个字单立人,后一个字三点水,合起来恰好是“立三”。
在功德林里,唯一一个跟所长王英光早就认识而且私交不错的,就是陈瑞章,而且陈瑞章夫人的戏码也挺重,而这也正体现了对陈瑞章原型的尊重——陈瑞章这个名字是假的,但是他的番号和职务说得很清楚,电视剧第一集,就通过王英光跟徐高平的对话,给出了陈瑞章确切身份:“八十七军中将军长。
” 这位八十七军中将军长,是最有可能跟以策反为主要任务的王英光联系的——此人是程潜的女婿段沄,曾任第八十七军中将军长兼塘沽防守司令段沄(字湘泉)。
程潜起义,段沄还没来得及起义,就被老蒋弄到岛上,被保密局秘密枪决了。
《特赦1959》设立八十七军军长陈瑞章这个人物,也可能是向段沄将军致敬——段沄是否真的决定起义,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说法,这边承认确有其事,可是对面却又开始说他冤枉了……
挺好的电视剧,昨天去参观了陈云纪念馆,非常感慨。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思想工作真的是做到实处做到心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党能够获取最终的胜利,骄傲。
社会发展必然造成阶级固化,固化到极点必然造成社会重组,党在历史的关键点选择拥抱社会的大多数——群众,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让那些被束缚的人看到了希望,人民选择了党,历史也就选择了党。
各位国民党的将领,能够在功德林改造,是不幸也是万幸。
不幸在于没有退守台湾,成为了阶下囚。
幸也是在于,可以从纸醉金迷的幻觉中超脱出来,走进现实的基层,去了解中国广大百姓的疾苦,认清楚当时的中国。
今天,阶级固化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执政方针,最近看到新闻,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说明社会的不平等不充分还是广泛存在的。
希望各位可以警醒,不要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自己努力、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搞清楚今天的良好宏观态势是谁在维系,搞清楚自己要承担的社会义务。
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是过往革命题材历史正剧惯常的做法。
毕竟拍电视剧不是做纪录片,如果完全按照史实,就无法讲故事,戏剧冲突也构建不起来,角色刻画更是无法树立。
本剧在虚构部分角色的时候,看得出其原型,大体上是集合了好几个真实人物的经历与特征。
基于这些虚构角色,剧情推进的重任就几乎全落在他们头上,或与其有关。
这些虚构角色的转变,也比较容易进行宣扬和教化,完成主旋律叙事的功能。
虽然题为特赦,但电视剧并没有把视角完全集中在管理所和战犯身上。
徐高平这条线的设计,很值得玩味。
从角色背景来看,徐高平大概率是新华社元老级人物。
做战地记者时,在最前线和部队首长一起蹲过战壕,新中国时期也奔波在建设的第一线,甚至还给老舍先生创作龙须沟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这样一个特殊职业背景的角色,他的经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代表了人民对内战和新政权的态度,正好同功德林内发生的变化遥相呼应。
直到最后,内外两条线产生了关联,才得以理解这种戏剧创作的用意。
说起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笔者大概有二十年没有看过了。
但笔者这一代人,其实是在这类影视作品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那个时候的革命题材和战争题材,不像今日过于神剧化和娱乐化,大体上还是严肃与沉重的。
我们这代人虽然总是被嘲讽为垮掉的一代,但从小接触这些主旋律叙事,基本上都形成了朴素的阶级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我们这代人是电视媒体时代的人,那个时候靠正大综艺和正大剧场,看了很多外国的影视作品,还有后面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之类的介绍外国优秀作品的栏目。
虽然接触世界的手段有限,但凭借越来越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录像厅,音像店,租碟店,我们与世界流行文化并未脱轨。
但严格来说,我们也是最早的网络用户,见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一时兴起,重又看起了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发现不少话题比当初要放的更开一些,但也有一些过去能演绎的内容现在避而不谈了。
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或许每个时期自有其禁忌。
但剧是新的,看剧的心情却是旧的,越看越怀念当年那个自己,也怀念那个无忧无虑,可以肆意吸收各种思潮的年华。
人还真的是越活越回去,新的东西吸收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老气横秋。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无疑为即将开始的重点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开了个好头。
作为一部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剧,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特赦1959》的声量和这部剧的质量不相匹配。
截至目前,该剧在豆瓣上也只有680人参与评分,比起动辄招引来几十万人打分的商业剧,这部讲述建国后国民党战犯改造的电视剧实在有些冷清了。
对于不少人而言,讲述建国后战犯改造最知名的影视作品可能是传记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刻画了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的故事。
在影片中,溥仪于1959年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特赦令,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蜕变为新中国的公民。
事实上,1959年新中国特赦的战犯共计33名,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之外,还有王耀武、杜聿明、郑庭笈、陈长捷、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军官。
他们都曾经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这也是剧名《特赦1959》的含义。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全面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俘获高级军官1000余名,一场改造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攻心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事实上,早在199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就拍过一版功德林战犯改造的电影——《决战之后》,这是一部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
所谓“决战之后”,指的就是“大决战”之后那些被俘的国民党将领的后续故事。
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这部28年前的老片唯一的亲切之处在于,葛优在片中扮演了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参谋长文强。
从《决战之后》到《特赦1959》,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与《决战之后》相比,《特赦1959》至少有两大不同。
第一,除了真实历史人物之外,《特赦1959》虚构了一些战犯。
本剧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主要剧情围绕几个战犯展开,除了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康泽之外,其他的主要战犯陈瑞章、刘安国、叶立三、蔡守元都是虚构人物。
这些虚构的人物,有些很容易辨识到原型。
比如,红军时期变节的“刘安国”和文强的履历十分相似,酷爱易经和占卜的“蔡守元”与“罗盘将军”张淦十分相像。
但是陈瑞章、叶立三无疑是把发生在不少战犯身上的故事浓缩到一个人身上,其中也不乏艺术加工。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搭建戏剧结构,避免走入文献纪录片的窠臼,既遵守了艺术创作规律,也无愧于历史真实。
事实上,在张黎执导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就采用了类似的创作手法。
对于主旋律作品而言,这是个出好戏的好法子。
第二,《特赦1959》淡化了敌我矛盾,更加突出“人道主义”精神。
根据中央的政策,功德林对于战犯的政策是“有病的治病,有伤的养伤,给予人道主义待遇,再组织政治学习,参加劳动改造。
”用剧中副所长的话来讲,功德林不像是一座监狱,解放军更像是战犯的“保姆”。
尽管《决战之后》也体现了对于战俘的人道主义待遇,但是浓烈度显然和《特赦1959》不是一个量级。
在《决战之后》中,为了表现解放军和战犯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一场抽耳光的戏,这样的情节不会出现在《特赦1959》之中。
所有影视剧都反映了拍摄所处时代的精神。
《决战之后》和“大决战”三部曲属于同一时期,它们共同建构起了新中国的“创世纪”,更加突出胜利者改朝换代的风云激荡。
《特赦1959》则有一种用“制度自信”从精神上彻底征服敌人的勇气和毅力。
由于剧中的国民党军官和台湾方面有不少人际往来,更加“积极友好”的态度也有利于开战今天的统战工作。
对于两岸的观众而言,功德林往事都是一段“秘史”,温故可知新。
由于讲述的是一段“秘史”,《特赦1959》有一种天然的猎奇性。
但是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止于题材的稀缺性,它在人物塑造、戏剧冲突设置、历史精神的表达上都十分讲究,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这部剧中的人物众多,关系也极为复杂。
不仅解放军对待战俘的态度不同,战俘对待思想改造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农民出身的副所长有一种朴素的阶级立场,对于战俘的态度一度比较粗暴,与讲究春风化雨的所长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战俘内部,由于个性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烈度的戏剧张力,“明白人”王耀武和“顽固份子”黄维形成了对比。
除此之外,从事特务工作的战俘与将官出身的战俘也存在一种“鄙视链”,两波人也时常斗智斗勇,展现了监狱生态的多维风貌。
从类型上来看,《特赦1959》可以当做是一部监狱片,很多场景会让人联想起《肖申克的救赎》。
但是这部剧表现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围墙之内,通过战犯的回溯,本剧展现了不少中国革命战争的场景,这些场景有的是抗战英豪的高光时刻,有的则是“兄弟阋于墙”的惨烈内战,表现出中国革命的复杂性。
而通过功德林与外界的互动,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建设成就也做了不少展现。
剧中着重刻画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功德林战犯改造的影响。
一开始,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不少战犯蠢蠢欲动,他们认定志愿军打不过美军,像黄维这样的顽固份子已经开始锻炼身体“喜迎王师”。
而随着朝鲜战场战局的变化,这批在解放战争被打败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彻底服气了,他们甚至开始给志愿军写自己熟悉的美军作战资料。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间正道是沧桑。
《特赦1959》正是从战犯思想改造的角度,侧面表现这些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在表达的朴素的道理,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视角具有很强的新鲜感。
在今天的历史节点,观看《特赦1959》这样一部电视剧,不仅是了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更是展望两岸和平统一的图景。
文/杨文山
这部剧我至少是三刷了吧,可以说印象深刻、感受丰富。
当然,除了第一遍是在电视上从头看到尾,后面这几遍基本上就是只看与战犯改造有关的内容,只要出现梁冬芳、徐高平这些感情戏的情节,就直接拖动进度条——真搞不懂这么一部主题突出的主旋律正剧,为什么非要塞进这么一个傻白甜+一个大胖子。
我注意搜了一下,这也是不少网友与我同感的吐槽之处。
也许有人会为编剧辩解,这是为了借助感情戏更加突出主人公王英光的伟岸形象,突出战犯改造工作的艰巨。
其实大可不必要。
新中国对战犯的改造,其本身意义就足以震撼世界,掺进这些小孩过家家似的感情戏码,反倒冲淡了主题。
我并非一味反对感情戏。
你为了丰富主题加上也可以,但是演员一定要选好。
在那个年代,梁冬芳也算是出身“贵族”人家了,然而举止作派一点也没有高贵门第熏陶出来的那种雍容稳重,活脱脱就是当今青春偶像剧里的一个傻白甜。
可以对比一下经典战争剧《亮剑》里的田雨,人家也是青春年少,也是仰慕英雄、春心萌动,但是人家的举止作派就很符合门第教养,所以一比较就高下立判。
再说徐高平,搞不懂为什么非要安排这么一个满身憨气的胖子出镜。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机关干部的举止风格自带一种干部色彩,而他在剧中的这样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恭维。
我二刷甚至三刷的缘由,都是因为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时,看到叶立三他们分析朝鲜战场的片断吸引了我,于是回过头来找出这部剧重新看。
的确,一群在硝烟里熏染泡透了的军人,面对朝鲜战争这么一个突发的新鲜事件,无论是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抱着其他不可言说的目的(譬如黄维),对其关注、追踪、评论,这是很符合常理的。
而功德林管理所恰当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主动提供资料和场地,甚至邀请一线主官作报告。
战犯们正是在这一分析评判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失败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从这个角度说,这的确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正剧。
片中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非常丰富传神,这得益于这几位演员的深厚功底。
杜聿明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主帅风度,王耀武话里话外流露出的市侩狡黠,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康泽梗着脖子,一再死犟“我不是大特务”,令人忍俊不禁。
还有黄维,我看前面有网友评论其有风骨,其实倒不如说是个性很强。
演员可以说是把这个心存幻想、清高自负、又敏感多疑的淮海著名败将给演活了。
还有周养浩、徐远举,演员把他俩这个阴险、狡诈、挑唆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怪不得剧中有言,特务是人人都恨。
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个场面,就是最后一集在特赦大会上,面对上台领证的杜聿明等10名战犯,仔细看台下其他战犯,眼中流露出的那些表情,有羡慕、有嫉妒、有懊悔、有期盼……可谓是演得生动传神。
反之,剧中对我方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反倒有些缺憾。
首先不得不吐槽的是这个胡大树,这举止作派简直就是个二愣子。
要知道,功德林这么一个特殊的单位,上级机关肯定会挑选并派遣懂政策、有文化、高水平、会做思想工作的得力干部去担任负责人。
所以,胡大树以及另一个马副所长的言谈举止,完全不符合史实。
也许编剧是为了反衬主角王英光的光辉形象才这么安排的吧,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败笔。
还有本篇开头提到的梁冬芳、徐高平的演技,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旋律满满的正剧,比较恰如其分地重现了当年那段特殊的历史,共产党的对战犯一个不杀、改造重生,是一个令西方势力也不得不佩服的伟大创举。
让头条骗来的…→_→旋律还是那样,也不知道那段历史有多少水分…这位叶立三的形象典型没肃立起来,尖锐问题也被怼的哑口无言,显得还是过于宣传…“封建的晚清时期,饭也吃不饱的,衣服是没有穿的,到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百姓还是愚昧,饭还是吃不饱,衣服还是没有穿,共和在这个时期是下不了地方的,蒋介石时期的中华民国,国家是亲美的,独裁专制,共和已经荡然无存,从清朝到民国,省委一直是动荡不安的,战争是不断的,经济是不能独立的,外交是没有的,就一直到今天的政府,仍然是党国,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封建的,专制的清朝被推翻后,民众本不知民主是何物,民众启蒙更是无从谈起。
眼下之急,却是民主,面对外敌虎视眈眈,唤醒民族又刻不容缓,民主不是不好,但是在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里,在一个从来没有过共和的国家里,匆忙的共和,表面的民主,却诞生了袁世凯,蒋介石等独裁者,这些人无一例外没把中国变成强国,一个想做皇帝,一个想做独裁者,这就是使得中国民众的思想开始变得极端起来,要么推崇独裁者,要么变得激进的反抗,社会也好,不例外的就会变成两极化。
而共产主义,一个激进的空想主义,刚好符合的种种特征,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传播如此迅速,这就为社会两极买下了伏笔,也为普世价值的失去奠定了基础。
”好像是小崔说的?
忘了…
题材新颖,演技精湛,人物刻画细腻,特点鲜明,但这部剧最吸引我的还有精炼到位的台词,精简明了的剧情,不拖沓,不废话,看得很舒服。
这部剧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历史,解读胜利,剧中黄维和叶立三的一些话引人深思。
当然,央视一黄金时段的电视剧,离不开政治正确,总有些难以避免的🌈P,不过,看自己想看的就好。
N年前沪上某高校喜迎新校区建成,如此盛事自然少不了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列下知名校友。
尽管血缘不算很近,沪上法律系那几个老牌的其实托院系调整和后期法律系的关停的福,大家彼此追根溯源都差不多,比如圣约翰大家都沾点边,上海学院就是上海法科大学前身就是上海法学院,倒可以算是这所高校的前身;其实也有异议,因为若干年后沪上某知名高校曾在上海法学院的地界设立分校,之后就并入了上海大学,总之就是一本烂帐。
言归正传,喜迎新校区建成,于是洋洋洒洒追忆了民国期间的诸多校友,翻档案列了不少,大概是周养浩本名实在是太普通,没有记忆点,加之当年对这些人也不是资料很多,也被列了上去;幸好当年互联网也已经比较常见,谷歌还能用,再加上本身也是文科类院校,再怎么不济也有人知道军统三剑客,后来定稿里当然没有周养浩……其实进了功德林,连知名校友都当不上这也是赤果果的歧视,周养浩本人长的没有剧中那么阴险,学业也相当不错,搁现在也能混个政法系统公务员做做,当然进京有点难,现在和国难时的平台自然不一样,继续老本行可能性也很大。
不客气的说,比现在他的绝大多数校友们好得多。
他和沈醉徐远举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说了,从他最后替tg骂了段克文来看,他还是很有原则一人,沈醉这人反倒可能人品上是有亏的。
我相信他们当年都有救亡图存的想法,但是时势也好信仰也好个人利益也好,他们最终没有实现他们投笔从戎的最终目的。
或者因他们的失败而达到了他们的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戏谑
1.我们的康泽同志总算硬气了一回,当年襄阳失守差点自杀,这会总算在汉江边上找回了自我。
那一刻,康泽曾泽生附体,五十军精神永存!
2.叶立三同志果然是学霸,不仅精通军事电气制造,还精通德语英语朝鲜语三门外语。
在被秘密派往朝鲜支持大胖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化名南日,成为朝鲜谈判代表。
在谈判中,发挥了语言的优势,与联合国军唇枪舌战,与志愿军谈笑风生。
3.宠妻狂魔陈瑞章因为军事测绘等作业工作非常出色,破格被彭老总留在志司担任参谋,也算发挥了自己的老本行作用,总算不用天天对着地图发愁打败仗了,跟着彭老总,有胜仗打!
有肉吃!
4.沈醉还是有两下子,不仅武艺高强指挥、抗寒能力都很出色。
在他的指挥下九兵团各个都是宋时轮附体,在冰雪长津湖大败美骑一师,为中华民族挣了口气,也让叶立三这狂小子彻底服了。
5.邱行湘同志不仅字写得好,打仗也打出了邱老虎的作风。
十九兵团救志愿军为难于水火,下属63军能聚能散,打出了可歌可泣的铁原阻击战。
战后总结会上,彭老总等志司首长及全体指战员向杨得志这位邱老虎起立敬礼。
6.周养浩估计要气疯了,沈醉去了九兵团,徐远举也化名汪洋去了116师当师长。
军统三本枪就他一个人留在了功德林。
估计当他看到徐远举在临津江边纵横捭阖指挥若定时,会大骂徐远举,你这个贼眉鼠眼的居然也参加革命了!?
题记:连国民党战犯都改造过来了,对付香港、台湾那些搞du li的年轻后生更是不在话下!!!
tg真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啊!
(1)在politicis方面,人家延安ZF凝固全党力量人心,如臂使指,而kmt呢?
派系林立,力量分散。
(2)Economic,国统区经济崩溃,tg解放区打土豪分田地,一片欣欣向荣,动员老百姓上前线送粮食(3 )文化方面更不用说,一向就是宣传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洋军阀能够推翻,tg的宣传动员能力不可忽视,功不可没(4)战略战术方面,kmt战略战术一团糟糕,kmt还停留在曾国藩式的打呆仗、打笨仗,kmt就像一个一口气背完了数十个数学公式的中等生,只会往上生拉硬套,而tg呢,就是学霸啊,运动战寻机歼敌,战术灵活,战略得当,做起题来,举一反三,又是辅助线,花样多变灵活,更别提“天下何人不通tg”的事实,kmt的作战计划刚拟好,那边就知道了,焉能不胜?
挺好的题材,感情戏太多,剧情太拖沓,对历史介绍的还是不够
不是伟光正的历史剧,不是侮辱智商的抗日神剧,不是自黑披皮黑高级黑,这就是一个描写了真实历史的故事罢了,没有刻意的美化,当时人们文化程度不高,底层人民对待阶级敌人就是如此不公正,导演和编剧把握的很有分寸,不会显得假,又带有了些微自我反省,可以说是近些年非常棒的群像戏了
补标
羞辱
打个五星对冲一下恨国党
〔补〕不错。
得跳着看。
跟着家人看的 感慨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胸怀真的后无来者
挺好的,那么多老演员聚在一起不容易。
改造战俘真牛
演员水准、剧本不是一般差,粗制滥造,好好的电视剧拍成了渣
烂
简化、美化、暖化。规避了一些复杂、现实的东西,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美好、温暖的一面。历史、战争、政治、功过罪赎...
我觉得豆瓣上面的反动势力智商真的都有问题,凡事遇到这种剧张口就来“假的!”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你那么拽倒是拿出证据来证明啊,根据史料和当事人自传写成的剧本就是假的,那你倒是说说什么是真的?其实就是遇红便反的弱智罢了。是啊,胜利者书写历史,而失败者,只配编纂历史....
作为一个常年守着央一黄金时段的媒体环境研究人员 这剧让我感到了满满的恶意和智商侮辱 都9012年了 剧中还可以通过算卦来验证权力的合理性
作为一个在cctv1看过麦香的人表示好看啊!!!
好假
国民党战犯这类题材还是少见,有一定的吸众效果!梁护士形象相对成功,她有红小鬼、官二代等的标签,但为了爱情放弃求学而投身战犯营;为了保家卫国毅然报名参战抗美援朝!形象上,女孩家家的在剧中没把自己涂的“血盆大口”,但依然很美,内在的。“特赦”≠“大赦”,对那些被俘的罪大恶极的国民党将领来说,经十年功德林的学习改造,部分人能获得释放,这是他们自己都想不到的。但他们陆续获得新生以后,能融入当时的社会吗?特别在文革中,他们又会经历什么?槽点肯定有,主题满满的正能量没什么说的。但服装上基本从头至尾穿冬衣,难道北京一年没四季?抑或剧组仅仅是为了省钱?二是进出功德林的吉普车司机基本都由一位矮胖子驾驶,坐在驾驶舱头还没方向盘高!虽然车辆这种大型道具一般都由车辆提供方专人司职,但这位真有损解放军形象!
宣传对内如冬寒冷,对外如春温暖真的恰当?真实历史不够戏剧有趣吗,非要杜撰四个不存在的,已拔高升华煽情,这么近的历史不该这么编,尽管可以理解。何况特赦后不久就迎来大运动,哎太尴尬了……
里面的人各个是人才,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