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伯茨和霍克的几段对话很精彩,把这个家庭里男女主人的内在性格和行事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2.黑人小女孩对白人的不信任以及无法抑制的被白人会伤害她和她爸的妄想,正如罗伯茨饰演的女主对所有的people she doesn't know的态度一样。
人与人之间是割裂的,身处人群之中,却极度厌恶人类,也包括自己。
3.美漂亮国树敌太多,所以无法确认这次灾难究竟是谁一手策划的,也折射出漂亮国在国家利益至尚深陷地缘政治泥沼的最深处的忧虑。
4.当失去了电力和网络,智能设备还比不上一个盆栽的装饰作用。
现代人类似乎除了彼此陪伴,没有办法让自己意识清醒的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Rose耿耿于怀老友记的大结局,而脱离了电和网的我们,结局会是怎样,编剧和导演也给不出来。
5.充斥着对信息化战争的恐惧,不妨再往深了想一想,人类终将去往何处?
想到纸、笔,书籍,这些最古老的用于记录并见证人类存在的媒介,我默默的放下了手机。
很兴奋。
来不及整理思路,想到什么说什么,尽量不剧透。
第一点,好莱坞在90年代及以前,除了类型片和隐性的政治宣传片之外,是有很多思想独立的电影人的。
有深度,真实在反思人生和社会的作品很多。
大家、经典片子层出不穷。
近十几年好莱坞产出的除了具备娱乐价值的marvel和DC,其他统统是垃圾,完全政治工具化,意识形态工具化,甚至商业工具化,苹果前一阵不就出钱拍了两部宣传科技有多么对人类生活有益的片子。
而这一部,是对我们全面的反思,骂了所有人,是一部看似谈政治但恰恰没有政治立场的片子。
而是诚恳的在反思当代我们的集体存在。
(当然了,更多的是反思美国社会,但不少通病我们也有)既然不剧透,中心议题就也不讲,避免影响观影体验,自己去看。
第二点,完全靠对话塑造人物性格,靠人物性格推进情节进展,这才叫戏剧好吧。
一个非常有知识有教养的顶级打工仔。
培养了一个超级聪明,但教养还有点不到位的女儿。
一个极度世俗化担又保持了自我审视的销售,于是变得对人性毫无信任,愤世嫉俗。
一个养尊处优,很善良也很无用的大叔。
他们的两个小孩,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电视剧打造的虚幻世纪的废物一代。
还有那个受教育程度不高,但生存观点其实没啥大问题的蓝领。
这些人物,在有限场景下,在不确定的外部压力下,性格的矛盾,立场的冲突,非典型而带着真实人性的互动。
看似缓慢的节奏里,每一句对话都带着潜流,爽死了。
第三点,演员也都太好了,伊桑霍克,没有烂片记录,从训练日,到爱在黎明前等等;茱莉亚罗伯茨,年轻时被外表耽误了别人对她演技的认可,但现在的茱莉亚罗伯茨太老道了,演得那个角色太招人讨厌了,哈哈。
马赫沙拉.阿里,从绿皮书,到纸牌屋里的那个说客,新晋演技实力派。
凯文贝肯呀,凯文贝肯,天生带着范儿,每次演的坏人都痞帅痞帅的。
就这一批演员,这电影让我有种当年看“大亨游戏”的感觉,对手戏,对手戏,对手给力,戏才给力!
第四点,节奏感极好,但不是那种因为变化而好,比如“天生杀人狂”那种逐层推进,末端长时间超速。
但他可能更像“大开眼戒”,始终是相对慢速的节奏,直到尾部高潮也是相对偏慢的。
但慢速下的紧张感意思也不缺,几段点题的对话之后,是需要给些留白来让观众自发思考和焦虑的。
一开头一结尾,完美,干净利索,点题,留空间。
第五点,我懒得管别人为什么评星低,豆瓣的审美能力从来就不值得信赖,更别提近十几年烂片对观众品味的摧残,再正常不过了。
看到后来才意识到这是部末世题材,其实整体展现的就是模式前期的生存,尤其柔西最后靠自己行动找到新的港湾,然后终于打开心心念念的《老友记》看完了最后一集,我觉得她是“末日”里最满足的。
片子里也有人在完成一小部分的蜕变(这个环境下这点变化不做点评):心大的父亲为儿子做最后的努力、母亲向别人家的孩子说明了自己为何总是如此愤怒、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和别人的妈妈一起发疯赶走麋鹿……但是麋鹿的存在太迷惑了,总觉得它想开口说话,有很重要的事情想要演讲的样子,所以我所理解的这些生物,除了故事里有一些故弄玄虚的色彩以外,可能是为了让主人公鼓起勇气面对和抵抗世界错乱后周遭的侵入和凝视。
当你失去金钱权力赋予你的对这个世界的轻松掌控权,一切都可能潜入你的世界,你要做的是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不停地防御和生存。
其实电影把“灾难”定义到美国末日,和前期铺垫了这么多的神神叨叨,落差很大,会有烂尾的感觉,但也可以回归到片名。
断网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资源失控、人心向背、government机器四分五裂,你作为这个gover最小单元可以做什么……电影还有一个关注点是阴谋论,当一切神秘事件发生无从解释,于是电影里的人们和电影外的观众都陷入了阴谋论。
然而阴谋论竟然在这个时候是很多人的心理依靠,有阴谋总大于荒唐,有趣。
好莱坞大牌影星愿意演这么一部场面波澜不惊,内心戏十足的片子,我想总有它的道理。
以下是我的臆测:
1.应该不是为了票房,奈非出品走的是流量。
目的意义传递最直白的就是漂亮国“树敌太多”,既有外国的,也有国内的,多到好莱坞也不得不出来隐晦地旁敲侧击一下。
比如影片中的白狮号轮船、航空飞机、特斯拉轿车,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先进文明”的指代,文明先进到已经没有了手工的“紧急制动装置了”,那么当文明失控时,那就是横冲直撞的灾难。
这部片子提醒要给高速运转的文明方向盘放在人类手上,比如茱莉亚罗伯茨开车躲闪特斯拉。
2.应该是有难言之隐,不能讲得太明。
至于为什么,可能是出于出资方和光明会有关的传言(有些短视频有介绍,不赘述),惯于隐喻表达;也可能是国内政治的因素,党派之争正在撕裂美国,好莱坞又不能明着选边站,表达得隐晦点,以“内战”的预言呼吁政治的和谐、政局的稳定。
3.影片中的鹿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琢磨了很久,整部片子鹿的出现虽然突兀甚至惊悚,但始终还是温良的,对人没有进攻性,应该不是恶魔、敌人的象征,更像是和谐相处的朋友。
它只是长得和人不一样了,人在所谓文明世界待得太久,反而失去了通感的灵性,看到他们成群结队的,就充满着恐慌与无措。
曾几何时,我们人和鹿是一样温顺与善良的。
鹿就是人的指代,具体说是指代美国人(美国鹿的分布很广,代表性比较强)
4.呼吁重拾友善的本性,不要做政治动物。
影片应该是有意选的《六人行》,它是一代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价值观,也是国民普遍热爱的讲述人与人关系的经典。
片中小姑娘爱看,就是因为她涉世不深,所以依然热爱(有点像美版的“不忘初心”)。
而且,片中主要角色就是六人(一家四口+父女二人),同《六人行》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欺骗、猜忌与不信任,后者友情与爱情的典范。
故事中的唱片墙和电影光盘墙可能是在指射递美国曾经有那么美好精神世界,不应该抛弃它,人与人依然需要沟通与谅解。
如果要我简单总结,这部片应该是拍给美国人民看为主,传递出一种晦涩的自省:希望在海内外危机四伏的当下,弥合当下党派、社会的种种裂痕,否则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所创造的伟大文明就要幻灭了,世界就要不跟我们完了,看似我们抛弃世界,其实是世界抛弃我们了。
(leave the world behind )个人臆测,有时候艺术就是让我们瞎猜的趣味就在过程里
这才是惊悚剧该有的样子,抱歉,我见识短浅。
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触及了人恐惧的源头——未知。
真心佩服这样的编剧,再也不能自以为是地以上帝视角观战,甚至变成了第一视角。
随着剧情的深入,越发扑朔迷离,这对父女是无辜的吗?
他们到底知道什么?
不能忽略开头他们刚下地下室时的对话,他们被雇主派来做什么?
但我坚信他们在一步步引诱这一家四口走向深渊…配乐,镜头无不增加其惊悚程度,诡异是下载好的资源在播放到剧情突变处时突然解析出了问题,画面变得卡顿,模糊。
同时思维完全陷入剧情,连周围的空气也变得陌生,有种异时空的感觉。
更诡异的是当阿奇的牙开始掉落时,我吃的橘子吐出了如图这样的籽,毛骨悚然,橘子顿时也变得索然无味。
同时很多隐喻也好,明喻也好,值得观者思考:动物的报复,选择的是精灵般的鹿,看来人类真的把动物逼急了。
人类太过依赖工具(网络)导致失功能,看着越来越强大,实则更脆弱。
人类的尽头是相互残杀而非互惠共赢。
人类的未雨绸缪在网络安全和信任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美丽国的被迫害妄想症还没有治好,这是到处侵略该承担的后果。
特斯拉(自动驾驶)是广告还是黑子?
people are terrible,所见略同,唱衰人类是最近的主要情绪。
好担心我的手机突然没信号…
很奇怪的电影,概念很好,想表达的东西也很新奇,像是一个要告诉全世界人的“预言”,不过在故事的进程中,每每要到一些时间节点,拍摄的方式和故事的讲述总是有那种很明显的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呈现出来的很割裂。
整个故事的中心点我觉得其实是点在两个女儿身上的,以及女主。
三位女性的性格、话语还有对事情的敏感度、犀利…..在影片里是要超过其他三个男角色的。
但就像rose跟哥哥在树林里说的,没有人会听他说什么,所有人都不在乎她怎么说;女主说所有人都在骗自己即使我们知道我们在欺骗自己,在所有人看来rose就是那个一直只在乎老友记的小女孩,但大家总是忽略,进入房子后第一个发现不对劲的就是她,在车上的时候她就察觉到了一些,但是永远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话。
一家人睡在一起时,她讲了老人即将被水淹死的故事,父亲和哥哥根本没有去听她说什么,妈妈也只是惊讶于她看过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明明故事和所有的一切都摆在眼前,上帝的警告就在耳边,没有人听。
所有的人好像都知道要发生什么,却只是将那种察觉到不对劲的情绪抛之脑后掩耳盗铃。
世界在人类的发展中慢慢变得不可控亦或者说少数人可控,但终将会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某些东西….
故弄玄虚似的用视听营造好了各种谜题和悬念,又确确实实的什么解释都没有,最后还要观众给个不明觉厉的评价,美其名曰留下充分的解释空间。
真是恶心,结尾简直是这种恶心感的集大成。
再搭配上大美利坚专属永恒的爱与伐木累,瞬间闻到了一股小区里银杏树们散发的清香。
都不懂片里那些吵架到底在吵什么,正在解释了你说我没解释,解释完了你给我说我不信任你,生活真的很累了编剧你就不能喂点香点的屎吗。
繁多的斜角尤其是90度斜角镜头的美学体验和辅助叙事我没感觉到,晕的我吐上加吐了导演。
一点也不担心以后这类片子越来越多,明星片酬占大头,郊区风光租两间大别野就能拍的伐木累悬疑简直是控制制作成本的最优解,你看,冲着伊桑霍克来的我不就乖乖被骗了。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悬疑气氛拍的很足,从头到尾,一直吊着观众的心,想看看到底最后会怎样。
这种网络、电力、道路全断的情况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天灾(小行星撞地球、地核爆炸、外星人入侵),就是人祸。
本以为是个灾难片,结果看着看着,发现情节涉及种族歧视、中产对人的不信任、人际关系的疏远、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熟悉的邻居的自保,逐渐猜测到美国的敌人破坏,上层资源和信息的提前获取等社会话题,咦?
这是一个美国寓言故事啊?
最终的解释竟然是美国顶层某群人对当前政府的推翻以破坏性地毁灭美国人为方式,What the hell!
有个生硬的情节就是GH和Amanda由一起喝酒共舞冰释前嫌就互信了,Clay和Ruth(黑人女孩)自由的在游泳池边谈心,Ruth自认为Clay一定是想睡她,还能坦然告诉其父。
听着14、16岁和更大一些的孩子若无其事的夹着fuck说话,我真是有点惊奇。
Amanda后来和Ruth在小木屋由开始吵架到后来合力面对鹿群自救,他们也冰释前嫌,不再互相厌恶。
导演用台词告诉我们:尽管我们互相讨厌和看不起,但是我们又彼此需要,离不开。
给我一点点醒,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你们吵架有不同意见,但是伤心脆弱难过的时候,家人还是彼此的支撑. That's what the family is for.但作为悬疑片,致命的缺陷就是关键情节到最后也没有解释:鹿群面对人是要干嘛?
GH的老婆死了没有?
他们最后得救没有?
小女儿跑进去的地窖应该就是邻居说的某人家开的末日地窖,但为什么没有人藏在里面?
美国人是不是大部分都死了?
都没有答案。
最后小女孩在美国末日前,最关心的是Friends的结局,“不管世界多么操蛋,我最关心的就是电视剧的结局。
”导演生生的把一部灾难悬疑片变为美国社会寓言片,但我还是给了四分,为什呢?
因为前面的悬疑气氛拍的太好了,一部2h20m的电影一气呵成,不觉得冗长,镜头的拍摄转换角度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我前面说了那么多缺点,但是现在太缺少优质的悬疑片了,抓到一个还可以看的我就满足了。
看电影里小女孩不关心什么停电,邮轮搁浅,就想要看电视剧的大结局,想起来我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
学前班时候,有个暑假开学日期我记得是八月二十四号,但是周围上了小学初中的人都说是二十三号。
(这个学前班和小学在一起。
)爸妈说那去看看,没开学就回来。
那怎么可能,二十三号早上可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大结局啊!
八七版的西游记是小时候除了动画片之外爱看的剧之一了,当时电视频道也没几个,电视剧动画片也少。
最后说什么都不去,在家里看完了大结局。
下午去学校老师问早上怎么没来,不记得当时老爸说了什么。
但是对我来说,我印象里清清楚楚的就是二十四号开学!
肯定是学校老师说错了,或者后来变了。
断网假期这个电影的结局好像就差了很多意思了。
或者说我感觉烂尾了。
前边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结尾也不交待清楚。
记得有个电影《逃出克隆岛》,
逃出克隆岛 (2005)7.32005 / 美国 / 动作 科幻 / 迈克尔·贝 / 伊万·麦克格雷格 斯嘉丽·约翰逊前边也是让人看不懂,但是俩克隆人逃出去后一下子就明白了,观众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断网假期里边停电是怎么回事,噪声是哪儿来的,传单是哪个国家发得,有能力攻击花旗国的电网和卫星,不会用翻译软件?
就算 GPS 导航卫星被攻击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雷达之类的也不管用了吗,接连撞车?
还是说故意留个悬念,准备拍续集呢?
建议奥巴马夫妇还是拍拍纪录片好了……另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觉得好看你打高分就行了。
别人有别人的看法,没什么好吵的。
看豆瓣上争来争去的还骂脏话觉得挺逗的。
《断网假期》是非常不错的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票房不佳,不过,但凡伊桑霍克的电影,貌似都有类似的怪圈。
故事的信息量很大,几乎容纳了当下的热点。
伊桑霍克和茱莉亚罗伯茨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源自于当下经济不景气,海边度假的成本降到了最低,茱莉亚罗伯茨算了一下,相当合算,于是全家开始度假。
在这个档次相当高的“度假小屋”,伊桑霍克“久别”的兴致被勾起,想和茱莉亚罗伯茨来个“尽兴”,但茱莉亚罗伯茨给了伊桑霍克一个白眼,眼看着就要没戏,没想到茱莉亚罗伯茨给了十五分钟。
这个“时长”,有点长啊。
办完事之后,一家四口来到海边晒太阳,但一转眼,一辆油轮就直冲沙滩。
一家人惊魂未定的回到小屋,发现电视、网络全都掉了线。
小女儿嚷着老友记的大结局还没追到,但老爸老妈已经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
被断网的日子是相当难熬啊。
夫妻俩当晚“没事儿干”了,只能玩叠叠高消磨时光。
但这种消磨时光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增加了很多彼此谈话的时间,这个,可是相当难得的。
伊桑霍克此时,对“媒体”下手了。
是逃避,还是反思?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重要,最近大火的《新闻女王》里头,告诉我们“吸引眼球”最重要。
所以,“媒体”最重要的只能已经被阉割,媒体自身也在逃避,哪里还有反思?
然而,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反思,即便没“取代”媒体的职能,但至少已经是老美的彻底反思。
当晚,神经高度紧张的夫妻俩,迎来了不速之客。
说起来,阿里才是房东,然而,在这个诡异的情境下,阿里失去了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所有条件,哪怕是阿里有自家酒柜的钥匙,茱莉亚罗伯茨依然认为,这个人有相当的疑点。
当晚,正牌房东和他的女儿,只能睡地下室。
即便如此,茱莉亚罗伯茨其实还是相当的不满意。
第二天,两个男人分别出发查探情况。
伊桑霍克没有了导航,在外面开了一圈,遇到一个语言不同的“外地女人”,又遭遇“天降红包”,吓得赶紧回头。
在这里,伊桑霍克没有搭救那个看起来明显需要救助的妇女,无非是因为语言不通,是个外人。
而阿里那边造访邻居的计划也没有成功,稀里糊涂来到海边,海边也是一片狼藉,此时,一架飞机坠落当场。
一大堆诡异的信息堆积起来,让茱莉亚罗伯茨想要回家。
结果,这高速公路入口,被堵成了停车场。
看到这个画面,老马心头在滴血吧,这么干下去,谁还买特斯拉呀。
灰头土脸的一家人,没奈何又回到了这里。
请注意,茱莉亚罗伯茨一家回到度假小屋后,双方的身份应该转换了。
然而,茱莉亚罗伯茨好像没事儿人一样,依然选择住在主人房,而阿里和他的女儿,依然只能住地下室。
对于这样的境遇,阿里的女儿是相当有意见的,然而,尝尽冷暖的阿里选择了隐忍。
这黑白人种之间的“竞争”,即便是在“危急关头”,依然不露声色的存在。
其实仔细想想,当下的我们,已经是被咨询绑架的一代,每天如果不刷个手机,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有什么事情别人知道了而自己没知道,就感觉恍恍惚惚。
真的很难想像,如果所有咨询忽然中断,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度假小屋的这群人,就面临这个境遇。
阿里虽然是黑人,但“社会地位”应该不错了,看这度假小屋的陈设就能知道。
当大家坐下来分析时,阿里的分析几乎猜中了外面的世界此时正在发生着什么。
第二天,茱莉亚罗伯茨的大儿子发生了意外,严格意义上说,是前天的事儿。
野外活动一定得注意啊,蜱虫叮咬,有时候是会要人命的。
而他们身处这个特殊的境遇,更是能要人命。
于是两个男人去找凯文贝肯求助。
凯文贝肯上个圣诞节被“请”去了银河,这个圣诞也没闲着,直接被“自行”关了禁闭。
心里头可是窝着火儿呢,伊桑霍克和阿里上门求助,凯文贝肯“西部游侠”的气质可是找到发挥的地儿了。
这事儿,不是没有发生过,只是发生在别的地儿你们没“切肤之痛”罢了,现在“现世报”来了,一点也不奇怪啊。
三个男人的谈话,到此为止。
老美是真的啥都敢说。
其实看老美最近的电影,《AI创世》里头,老美本土直接被炸了,这部电影里头,也是本土被攻击。
老美在设想着未来战争的各种可能,这样的可能既然能被拍出来,想来老美是有足够的应对法则的。
而且,老美自己也知道,“自己树敌众多”,他们有“自知之明”,又有足够的心理预期,这种信号其实已经很危险。
故事最后,阿里给伊桑霍克“解释”了一下现代战争的“打法”。
为什么是一个“黑人”向“白人”来解释,个中滋味也相当悠长。
这如果是老美下一阶段的“战场”,必然是应该当成“国家机密”珍藏的,如今,电影可以堂而皇之的说出来,大概,这个“战场”,老美已经不怕泄漏。
这个信号,更加的危险。
特别是对于那些还在满足于“常规战争”中的军力对比,夜郎自大的政客们。
最后的最后,如果世界末日真的要来临,大洪水大概是最好的办法,那些有钱人造的地堡,大概也没了用武之地。
相信,在未来,有钱人会建立一个轨道卫星来做自己的避难所的吧,但万一遇上太阳风暴,一样的抓瞎。
所以,没有什么是万无一失的,趁着现在,把《老友记》追完。
无论外界状况如何,相信直觉和坚定自己想要什么的小女孩才是最大赢家
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有恃无恐。
很喜欢,基调是清冷的不确定性,又因为现代社会对断网的陌生感变得极其合理。很多场景,比如莫名其妙开始的舞蹈和争吵,乏味空虚不停不休直至被突然的噪声打断,算是一大槽点,但也像极了我们漫无目的的生活;不能理解在头顶缓慢旋转、看久了容易头晕的机位,但极能理解Rose,毕竟我等完了哈利波特,等完了饥饿游戏,等烂了权游和甜蜜家园,有生之年能够坚持下去的愿望清单到了现在,就只剩下怪奇物语了。PS:说《老友记》是奶头乐实在不能苟同,那可是虚无主义唯一的人生信标啊。
别看 不必看 一个环保宣传大电影罢了…
意识形态+政治隐喻 看起来就很像a24喜欢的画风😇
靠一个概念几个特效场景撑起140分钟,网飞怎么想的???压缩一下90分钟妥妥的7分片,服了
租客别太自以为是。与人为善不好吗?炒股者损失惨重,“因为他们总是先入为主,而不是基于事实。一般人很难分清二者的差异。”人们互相欺骗,销售卖东西给并不真正想要的人们。人们互相欺骗,而且毁了其他生物,得反省了。让人掉牙的微波武器。全国断网的可怕。
故弄玄虚这么长时间,最后还是booom!
没提前查相关信息是对的,两个多小时紧张到最后。You may not need answer, but you have to take action.
以前的美国电影,就算是个人英雄主义,至少在人性部分是人类共通的,爽也好、感动也好、恐惧也好……但是好像从某个时间开始,他们就不玩儿了,只讲一些只有他们才理解的东西,比如好莱坞历史、种族历史、人物历史……只和美国有关,再也不和人类有关。
??剧情简直不要太离谱
现在拍电影都不用有故事不用有人物的了吗。有一个高概念就能随便拼凑一个两个半小时意识流碎碎念合集出来唬人?电影都快看完了还是觉得牛头不对马嘴。里面的角色个个性格都莫名其妙,人物没有弧光,转折没有解释。全都像提线木偶一样在演一出不知道为了什么的闹剧。
你倒是把他拍完啊。。。。。。
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憾即是太长了,你看沙马兰,愿意在100分钟内解决战斗,也玩的是高概念硬设定,毕竟中产那些内心小九九确实没啥看头儿,雨天夜晚两对儿磨磨叽叽,不如直接简单粗暴用视觉奇观就好。
两个小时20分钟的片东扯西拉,一会儿悬疑,一会儿灵异,一会儿血腥,一会儿动作,最后就想讲一个“人类清除计划”,而且还是你的伊桑霍克daddy演的。
就算没有GPS定位船长和机长也有眼睛啊,非得看着沙滩还要撞上去?而且都世界末日了谁还有心思听黑胶跳舞啊?还不是跟自己老公跳,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烂到真的傻眼!
看来大家这几年都被折腾的够呛,美国人现在好喜欢拍这种「世界要完蛋大家一起发疯吧」的片子(咱们是不让拍)……感觉本片是加兰那个《内战》的前传……
我还是觉得库布里克牛逼,用《2001 太空漫游》定格了太空科幻的模型。《大开眼戒》奠定了关于共济会的传说类影片的基本模式:医生律师金融人士是普通人里最接近真相的工具人。
莫名其妙的…当荒诞寓言故事看…
其实就是美国人近几年对美国社会危机的关注和担忧。“典故”很多,它们表面看起来很散,比如生存狂和黑人头发梗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其实都是美国社会常见的争议点、关注点,所以实际上很集中,就是美国人主要的焦虑的总爆发。对这些“点”理解越多,观影就越有趣。那些显得直白、说教的段落,如果知道它针对的是美国社会争议的哪些议题,也就不嫌弃它太说教了。这种直白要么干脆没有,要么多一点比较好,前者是正常电影应该做的,后者会把片子变成政治共鸣片,那样的话直白就是有限时间内达成目的最快的办法。作者和受众之间实现了有效交流,而且识梗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观影体验就不会差。本作的直白说教段落放在本作里看,我觉得效果挺好,不是减分项。视角太白人了,捧黑太厉害,反而无意中凸显出进步白人根子上的虚伪,当然这不是主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