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这世间没有疾病、没有生离、没有死别、没有无知、没有歧视,那便是我渴求的平常心,那便是我期盼的安乐岛。
影片从美丽的海岛开始,阳光、海岸、沙滩、狂欢,放纵的笑容和热情的舞蹈,还有那个审视一切的人,他说他从未爱过,朋友告诉他,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到的自由,要去享受。
1981年,那是一个甚至在美国都还没有完全将同性恋公开曝光化的年代,可是疾病却不会因此而消停。
同志们为自己的尊严和选择获得了该有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应得的自由,混乱而放纵,是好是坏?
悄无声息感染的奇怪病变让那个执着强硬的女医生警觉地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要在同志圈里引起注意了,而人们从最初的不屑和抗议,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亲友逝去,开始变为恐惧和无助。
勇敢而直言的作家急切想让公众、想让世界都注目和警惕这个群体、这个病变,雷厉风行的他用激烈的言辞大声愤怒地向外界叫嚣,只为了争取到公平的对待。
在这个过程里,他也终于邂逅了他的恋情,一份他曾经擦肩而过的缘分。
坠入爱河的他多么珍惜身边的那个人,也多么明白如今的他、他们更需要一份平常的生活,一个被平等对待的社会。
随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因病离世,一群志愿者们开始自我组织起来,了解更多的资料和消息,传播有益的讯息,而作家作为激进分子更是当仁不让的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
可现实是那么残酷,政府的冷漠和无视,同伴们的胆怯与无力,都让一切的一切如此艰难。
而恋人也患上疾病让作家彻底疯狂了,亲人的不理解,朋友们的无为,都让他痛苦让他愤怒,他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捉住每一丝希望,却怎么也看不到阳光,歇斯底里..... 整部电影用平淡的叙事风格伴随着压抑的情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但狂欢的海岛、恋人们相拥的舞池、爱人枕边耳畔的温柔呢喃,还有那些英俊甜美的迷人笑容都点缀着画面,多么平常的人与事,不是吗?
有些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终于作家的爱人还是因疾病永远离开了,他们在病房里面,亲友面前,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我有一颗平常心,但我愿意将它永远交给你。
政府终于开始重视这个疾病——如今它被称为“HIV艾滋病”,这个群体,但给予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
最后的最后,洁白的雪地,耶鲁大学的小礼堂里,同志周的晚会上,悠扬浪漫的音乐里是相依相偎的恋人们起舞的对对身影,而烛光璀璨的壁炉面前坐着孤单的作家,那个相约的舞伴已经永远失约了,泪光闪烁的他望着校友们却笑了,其实他们都一样,只有一颗平常心。
笔者没有刻骨的经历作为矫情的出发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尝试冷静并相对客观地看这部片子和一些被忽略的事实。
一方面是觉得这部电影的某些评论被强加了许多个人主观感情色彩。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借此机会普及下基本知识,希望对有些人能有所帮助(尤其是以下第二条)。
在当今"同性恋"已经和"种族","女权"等概念一起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的时候,一涉及这些敏感话题,难免会触碰到某些群体的痛神经。
我不否认The Normal Heart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同志题材电影,但它不仅仅是一部反应同志生存状态的电影。
TNH和电影Philadelphia一样,故意淡化了AIDS患者从确诊到离世这一路主观的感情桥段(韩剧导演能把这种题材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东西),因为制作方并非想借80年代AIDS阴影下同性恋的苟延残喘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男主人公Ned代表了编剧Larry,不断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精神,"FIGHT"。
电影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重现当年同志团体在HIV/AIDS问题上向大众歧视和政府漠视所做的艰难斗争,唤醒这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同时也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铭记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从GMHC成立一开始倡导安全性行为,到对HIV/AIDS的反歧视抗议,再到之后对同性婚姻的政治斗争,编剧Larry作为一名"战士",一直站在前线。
当人们问他对这些历史有何想法的时候,他会很淡然的说道"I was the one left alive to tell it。
",流露着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
电影里,当Ned接受了医生Emma的倡议劝阻他的同志朋友停止一切性行为时,却受到了很多不解以及排斥,并直接导致Mickey之后的"暴走"。
因为当时近15年的性解放运动鼓吹同性恋之间通过性行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这股给身体以及精神同时带来快感的热潮流火并不是通过Ned的三言两语就能熄灭的。
当对HIV的科学认识逐渐浮出水面,滥交的危险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安全性行为的必要性。
此外,Larry很早就预言30后的今天同志群体会形成统一战线为同性婚姻争取合法性。
同性婚姻在法律上保护了同性伴侣的各项权利(Felix在死前去了Ned哥哥的事务所请求他通过"手段"把自己遗产留给Ned,暗示如果走正常法律途径,遗产则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在道德上更是通过对一夫(妻)一夫(妻)的伦理约束控制高危性行为,从而间接遏制HIV的传播。
最近HIV药品Truvada打出一条广告:一天一粒能把HIV的感染率降低99成,于是掀起一片争议。
现实派自然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支持药品的上台;但以Larry为首的"斗士"却把通过服药来降低高危性行为的人称为"coward",主张带套而非服药。
他们认为药品的出现会让所有人降低防范,从而得以让滥交性行为借机"春风吹又生"。
这将会是历史的倒退,也是对同性婚姻多年来奋斗的亵渎。
Larry的立场虽然有些极端,但并非空穴来风。
忠诚向来是同性关系的奢侈品,有了药品之后人们的道德观是否还能经得起诱惑的考验?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关于电影中的矛盾冲突,你会发现在这部讲同性恋与HIV/AIDS斗争的电影里,女同的分量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不仅仅如此,甚至是有诋毁性的。
当Estelle在好友Harvey死后想给GMHC出分力的时候对Tommy说到,"Damn it, I wanna do something! Even though all my lesbian friends say,'What have you guys ever done for us?' But I don't care.This is for Harvey."看似男同与女同团体当时有很大的隔阂。
后来在网上查到,在舞台剧版本中Bruce和Mickey之间有过如下对话,Mickey:"How do ou feel about Lesbians?" Bruce:"I don't believe in Lesbians." Mickey:"I wonder what they're go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is? If past history is any guide, there's never been much support by either half of us for the other."笔者没有花时间去查证到底是Larry本身和L有过节,还是纽约当时的GMHC和L组织之间确实有苦大仇深的矛盾。
现实中,在疾病暴发初始,很多L就站出来一起和G奋斗在“前线”,可惜在主流媒体的眼中,女同的功绩全被掩盖了。
2011年纪录片"We Were Here"讲述了在TNH同一时刻发生美国西海岸的事情,里面提及了L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向大众获求帮助,"for our boys."。
2012年的纪录片"United in Anger: A History of ACT UP"则讲到男女同志团结在一起向CD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抗议并申诉将女性和静脉注射患者也加入到AIDS的定性中。
除了女同,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考虑到目前黑人占了HIV+总人数的一大半),在此片的比重也小的可怜。
可以理解电影需要明星包装作为视觉卖点,也需要适当dramatize the extreme,因此不可能做到剧情与历史完全一致;抑或许电影只是想讲述白性男同的维权故事。
但个人却觉得这成为本片的一个小小的不足,或者说是遗憾。
既然电影制作方考虑到重现历史,而现实中这场斗争的力量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而本片却英雄主义了白种gay men的地位和贡献。
本片的另一个矛盾是在GMHC与政府间为了研究基金而展开的。
把Ned叫到白宫的官员明显偷了腥,因此一度紧张自己会不会染病。
如果那时Ned能肯定地告诉他HIV在异性恋间也会传播,想必之后医生Emma和GMHC的研究基金申请之路也会畅通很多。
另一个市政官员Hiram在和GMHC发生冲突时说"It's very tricky",并不无道理。
他提到了一些数字,当时记录在案的患者是300多名,而纽约当时大约有50万的男同,算一下比率也就是0.06%。
事不关己的鸵鸟心态是社会和人性的劣根性,更何况受到威胁的是本就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
在无法提供科学依据并证明此病传染程度的情况下,借0.06%这个数字就想为一个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讨个说法,这一路的困难可想而知。
2011年美国政府对投入癌症和HIV/AIDS的研究基金的数据比较中,在HIV/AIDS研究上投入的成本占了Cancer研究的70%,而HIV/AIDS和Cancer的患病人数大约是1:10,新确诊人数HIV/AIDS只占了Cancer的4%。
加上人们对HIV/AIDS患者的偏见由于历史原因而根深蒂固,会有很多人抱怨政府对Cancer研究投入的钱不够坚实。
我想,假如这些人的亲戚或朋友有人是HIV患者,我想看法会有180度的转变。
这对钱的斗争看似黑白分明,其实之间也有一大片灰色。
TNH的拍摄之路,如电影中的故事一般也是波折不断,所谓台上九十分,台下三十年。
许多名导和制作人想获得TNH的版权把它搬上大银/荧幕。
其中包括Barbra Streisand,她是最早,最执着,也是除了Ryan Murphy离版权最近的导演/制作人。
但Barbra和Larry最后由于"所谓的"对剧本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最后反目成"仇"。
电影上映后便打开了口水战。
Larry公开的理由是:他坚持要在电影中加入床戏,却被Barbra以男男性爱非常"distasteful"为由而拒绝。
Barbra最近发表公开声明,强调当初只是为了电影本身和受众群考虑,Larry的理由只是对她的诋毁。
她的初衷是想避免敏感桥段从而吸引更大的观众群。
的确就笔者个人观点,作为著名的gay icon,Barbra Streisand在当今同志维权运动中是所谓的一姐,很难想象她会被Larry挂上"恐同"的名号。
在Barbra手握TNH版权的最先10年里,剧本改编基本成型,男演员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也分别有意出演。
可惜最后因为题材敏感,筹集不到资金拍摄和发行,最后打算小成本制作并改在电视中播出。
但是Larry开口天价(报道说一百万),导致没有电视公司愿意接手。
最后版权返还至Larry手中,又是拖了15年。
在Ryan Murphy接手前,Larry再次写信征询Barbra是否仍有意接手,但条件是她必须按照Larry给的剧本拍摄。
而Barbra则因为不愿主动权被剥夺所以最终还是婉拒了Larry。
如果说Larry能够接受当年HBO给出的$25万offer,我们20年前或许就能看到Barbra Streisand版由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出演的TNH。
看来再如何英雄,在利益面前"斗士"也是凡人一枚。
这一路曲折,孰是孰过,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看法。
另外提一个小细节,个人觉得是本片的一个点睛之笔。
不知多少人注意到当Ned孤身一人在Yale同志周时的片尾曲,是来自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这首歌是当年Paul写给Art的“分手歌”,在发行了收录这首歌的专辑后他俩就分道扬镳了。
把这歌用在这部片子,实在是应景的很。
以下写一些关于HIV的东西,考虑到电影的主要受众群,我觉得这些信息对一部分人会有些帮助。
1 关于历史,以及为何首先爆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80年代AIDS风暴初始,很多非同性恋其实也染上了HIV,他们除了通过高危性行为之外,一方面是早些HIV+献血污染血库,导致大面积受血者染病(Philadelphia中和Tom Hanks同一个公司的女员工就是因为输血时染上的病毒);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越战的关系大量毒品流入美国,吸毒者之间通过静脉注射互相传染。
关于HIV的起源以及病毒是如何跑美国去的,目前还是有很多争论。
主流说法是非洲土著屠杀并摄食猩猩时从猩猩身上感染了SIV,之后传染到人体内SIV演变成HIV,随后HIV从非洲传到海地,并从海地传到美国大陆。
在美国AIDS风暴第一个因AIDS而死的案例是可查的,但第一例染上HIV的案例却无法考证,因为病毒在每个个体的潜伏期都是不同的。
从潜伏期均值大约8年推测,以及越战时间,病毒入境时间大约是70年代中到末期。
关于HIV为何首先暴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传播的时候,传播途径较异性相比在同性间更为容易。
HIV病毒只能在中性和偏碱性情况下存活,女性阴道体液是弱酸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即使男性和HIV+的女性发生关系,男性中枪的概率会较小。
举个例子,男A是+,女方是-,男A的精液导致女方染病,后女方和男B发生关系,未必会把病毒传给男B。
现实中异性恋夫妻结婚多年后发现女方+而男方是-的例子有很多。
而男男性爱,一方面很难遵循严格1和0体位,另一方面容易滥交成性,加上七八十年代的同性恋圈子是个相对小且闭塞的圈子。
一旦一个攻受通吃的人染病,很快就会传给圈子里的大部分人。
在最初HIV刚被带入美国大陆只有极少数人染病的情况下,HIV在异性之间传播是很慢的。
换句话说,假如男同性恋间如果能保证1和0体位,是不会导致AIDS在男同性恋间暴发的。
2 关于统计数据,以及HIV exposureHIV的感染概率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根据是否有直接血液接触,性交体位0和1,以及肛交和阴交,染上HIV的概率是不尽相同的。
这些数字按照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是不同的。
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代表个体案例(因为HIV传染和很多因素有关:carrier的身体素质(viral load),是否有体液接触(涉及到是否有未愈伤口和感染血源的接触),exporsure者的身体素质,等等),但医生会用这些数字作为制定方案的标准。
如果说你,很不幸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参与了高危性行为(比如安全套破了),又或是伤口溅到了疑似受污染的血源,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不保留地给医生提供一切信息,医生会根据统计数据比较和分析危险性并推荐是否采用PEP(Post-exposure prevention),这包括了之前提过的Truvada和Kaletra两类药。
这是能提供机体保护遏制HIV病毒感染的事后药,PEP宣称的有效保护时间是发生exposure后的72小时,而最有效时间则24小时。
没有科学数据证明PEP肯定有用,同样的,也没科学依据证明PEP不管用。
所以医生基本上都会推荐这个稳妥的方案。
但是,PEP的副作用很强。
虽然强度也因人而异,但有数据表示约半数的服用者会中途弃药。
笔者的一个护士朋友因为工作时手上的伤口被溅到病人的血液,而病人HIV状态未知,且拒绝做检测,于是她被迫服用了1个月的PEP。
期间又是吐,又是拉,偶尔还有视幻,痛苦的很。
记住,若自己觉得可能已经通过体液传播感染上了病毒,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PEP!
药效按时间的衰退是很快的。
对于HIV检测,笔者不了解唾液检测。
但关于血检,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是在exposure后一个月的检测有97%的置信度,但目前需要三个月才能100%确证。
这三个月的时间是受到对HIV的检测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科技似乎还没法直接检测病毒,需要通过等到身体产生可测量的HIV抗体来间接检测。
House中有一集Dr Cameron的眼睛被溅到了HIV+血液,她也是花了n个月的等待才拿到了最终检查报告。
3 对于性伴侣切忌盲目享乐,在双方没有血检前,no glove, no love。
此建议适用于所有性向(目前Les间也有传染的例子)。
现实中有太多人根本不知自己为何会染上HIV,安全套也被证明不是百分百可靠。
所以为了你爱的人,也为了你自己负责。
4 关于旁观者虽说HIV目前的致死率极低,尤其是和癌症相比。
有人说HIV+现在只是一个label而已,只要戒酒戒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按需要定期吃药,过得就是正常人的日子。
话是没错,但这样豁达的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
走出阴影需要一段时间,且现实中的歧视和冷漠可能会让患者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
关于最后这一点我只想说,最为旁观者的我们,假如你的朋友告诉你自己患上了HIV,是因为他们重视你,信任你,需要你。
伸出手拉他们一把,一个拥抱,或是一个轻吻,你可能正挽回一条将要失去生存动力的生命。
The Normal Heart的高度最终体现于此。
HBO出品,必属精品。
《平常的心》是HBO 2014年的杀手锏作品,根据同名戏剧改编。
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男同性恋群体集中爆发了新型疾病——艾滋病。
以作家Ned和半身瘫痪的女医生Emma领头,呼吁政府和公众重视艾滋病,同时伴随着几名男同性恋争取权益和爱情的故事。
戏剧原作者拉里·克莱默亲身经历了80年代的艾滋风暴,他以自己为原型,将纽约同性恋人群以及艾滋病人的生活和感悟写进剧本。
在卡司配置方面,《平常的心》采用了的黄金班底,绿巨人马克·鲁弗洛扮演长期咆哮的男主角Ned,影后朱莉娅·罗伯茨扮演与政府抗争的女医生Emma。
除了这两位打前阵,其他配角也咖位不小。
同志男神马特·波莫扮演Ned的恋人,美极至死的Felix,谢耳朵吉姆·帕森斯扮演温暖感性的Tommy,美丽的小乔打了一个酱油,这个酱油却在影片前12分钟的时间将影片推向了第一个小高潮。
有意思的,除了马克·鲁弗洛和大嘴影后,上述的几名演员全是公开出柜的同志演员。
所以《平常的心》的班底又称出柜班底。
李澈非常喜欢这张海报 影片的开头始于男主角Ned赴一个男同狂欢胜地的“彩虹岛”。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镜头,男主Ned登岛后,看到岛上全是八块腹肌的基友,随即撇了一眼自己的小肚腩,立刻将衬衣扣子扣上。
美丽的小乔登场海滩玩耍时,小乔突然由于体力不支,跪倒在地。
小岛归来后,开始有不断的男同身体出现血斑症状,并且相继离世。
作家男主觉得事情不妙,于是前来咨询医疗专家。
大嘴影后罗伯茨登场:高冷的女医生Emma小乔是影片中第一正面表演因艾滋病死亡的角色,虽然只有12分钟,但小乔的表演确实很赞,让我想到了《烈日灼心》中邓超最后的死亡面部特写镜头。
Emma告诉Ned这种疾病目前只是在同志圈传播,性传播可能是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Ned将Emma请到男同圈里作相关陈述,Emma要求男同们在性生活上收敛点,却遭到了男同们的强烈排斥。
谢耳朵登场为了让当局和公众关注这种疾病,Ned找到了纽约时报的记者Felix,请求他帮忙;又找到了大牌律师所任职的亲哥哥,请求他给予同志群体法律上的支援。
随后成立组织,呼吁当局关注疾病。
Felix第一次回头,男主Ned也不禁感叹,你真的好帅。
由此,影片剧情的展开分为两条主线(以及很多分线)。
主线一,Ned 组建的同志组织呼吁当局援助,这里面还有Ned和组织成员的内部斗争。
这条主线大家自己去看,有一幕戏李澈要提起。
Ned上访总统顾问,交谈中顾问起身将门关上,回过头问男主,这种疾病是否直男很难被感染,男女之间一夜情会染上吗?
男主的回答也是神来之笔:“病毒只是病毒,病毒不懂得歧视!
”现在想想有些后怕,若不是异性恋阴道性交也感染艾滋病,恐怕同志们早已被当局的不作为政策“顺势”清洗。
另一条线是Ned和Felix的感情线,从最初的相遇,一起追忆往昔;中途最后两人决定相伴一生;到最后在病床上完婚和生离死别。
说实话,还是挺戳泪的。
整部影片看下来,能感受到无论是导演还是一众演员,都是非常用心地完成影片。
但其实就李澈个人的观影体验,这部影片的完成度并不好。
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但缺少历史沉重感。
这可能和光线及布景有关。
总感觉镜头上的光线太过柔和,缺乏厚重感。
你能感受到这部影片是在认真地还原那段历史,但也就是仅仅停止在“还原”的层面上,而不会让你认为:这就是那段历史。
私心推一部梅姨的封后之作《铁娘子》,历史还原度很高主题把控上,雷声大雨点小。
影片前半部织的网太大,后半段收不住,前面的小高潮此起彼伏,我们还在期待结局会如何震撼或发人省醒时,可结局就在不知不觉中结束。
插一句,前段时间在电影院看迅哥的《明月几时有》也是如此,莫名其妙地就结局了。
角色塑造上,主角之外,群像太多。
现在很多电影总是喜欢延伸,感觉导演有太多内容想表达,有太多角色需要塑造。
枝节太多,而每一个枝节都没有完全展开,需要观众自己去架构枝节。
这种让观众耗费脑细胞去主观架构想象的结果,反而冲淡了电影主干的吸引力。
比如有一场戏是Ned邀请大嘴试着站起来和她共舞。
罗伯茨与Ned相拥后,导演给了影后眼神变化的特写镜头,并且在Ned提起男友后,罗伯茨的情绪出现明显的反差。
我不理解导演是要表达什么,表达罗伯茨饰演的医生也对男主动心吗?
包括谢耳朵在舞池看到Ned和男友共舞时落寞眼神的刻意镜头,也是为了表现谢耳朵饰演的Tommy对男主倾心吗?
李澈实在不理解这些细枝的感情线和电影主题表达有什么关系?
去掉这些完全不影响影片的主旨。
除此之外,一些角色的情绪跳跃性太强,缺乏连贯性,突出表现在Felix上。
一会求爱,一会做爱哭泣,一会又道歉,一会又突然情绪崩溃。
一些角色的台词有刻意煽情的嫌疑,比如男主和哥哥的几番对话。
虽然是为同志争取权益,李澈还是认为Ned在用亲情绑架哥哥在表演方面,演员们如前文所言,很有诚意,但是一干基友还是败于罗伯茨。
男主Ned在影片中几乎是全程愤怒,而他愤怒表达方式就是咆哮。
和当局咆哮,和男友咆哮,和组织人员咆哮,和哥哥咆哮,和电视台咆哮,和顾问咆哮等等。
抛开主角,导演几乎给了每个配角一些重头戏,让演员们去发挥,以便冲刺奖项。
小乔对于死亡的表演虽然不错,但无奈戏份太少,出现在镜头上的时间加起来约5分钟左右。
孔雀扮演的男主恋人,在表现力上,更多地是借助于外在的变化,而单就凭演技而言,不足以打动人。
但不得不说国外演员的敬业精神,据说孔雀为了诠释艾滋后期的形象,一个月的时间减了40斤。
手动点赞。
谢耳朵的几场戏,个人看来完成度也很一般,或者说他可以表现的更好。
这场谢耳朵在葬礼上的发言戏,表现地就很一般上述男同配角们在相关电视节上全被提名男配,但却无一所获。
当然,这也和影片后期的剪辑有关。
但值得一提的是,罗伯茨的表现绝对是本剧的一大看点。
李澈之前看大嘴的片子很少,但这部片子里还是有被她震撼的感觉。
特别是后期和当局对峙的戏份,影后果然是影后,表现的非常有力量。
罗伯茨很适合这种爆发性的角色,让我想到在《八月》中她和梅姨在餐桌上的爆发性对撕。
《平常的心》虽然是讲同性恋和艾滋病,但并不局限于疾病,更多还是表达了时代背景的冷漠和同志权益的争取。
特别是表达冷漠的虐点也不少,比如飞行员因为飞机上有患艾滋的男同而拒绝起飞;比如修理工宁愿丢掉工作也不帮患病男同的病房修电视;比如医院不给死于艾滋的男同开死亡证明,导致尸体无法火化被运往垃圾处理厂。
这个镜头很美,小乔的男友将小乔的骨灰撒入大海李澈在想,这么多的同志影片,要么涉及权利斗争,要么涉及疾病死亡,要么涉及自我矛盾,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同志影片,不再歇斯底里,不再生离死别,而是如同志剧《寻》(我想和你一起变成两个坐在门廊上的糟老头 )(同志的爱情里,请别为难自己。
)那般,讲同志们的日常生活;或如《极品基老伴》(愿我老态龙钟时,身旁仍有一个傲娇的你)那般,讲同志家们家长里短,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平等。
最后,放一张图,感谢演员们的认真演出。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
孔雀最后瘦骨嶙峋的样子让我想起一个孩子,十几岁,艾滋病。
几年前他住到我所在的医院,发热两年多,咳嗽,没有别的任何症状。
他的身边一直只有爷爷奶奶两个人陪着,从未见过父母的身影。
我便找机会问爷爷:爸爸妈妈呢?
爷爷叹口气:爸爸脑子有问题,妈妈生他没多久就死了。
孩子家是山区的,所以很黑很瘦,也很羞涩。
我每天去看他,过了好久才跟他混熟。
病史长达两年的发热待查是很麻烦的疾病,孩子之前去的医院都不大,所以病历资料也很不完整,爷爷奶奶都没有文化,每次做了什么检查,都要花好多好多时间才能跟他们解释清楚。
一路筛查下来,也考虑过艾滋,但是孩子那么小,没有输过血,没有性行为,哪来的艾滋感染源?
于是又考虑结核,请感染科的大牛来会诊。
大牛看完孩子,也是觉得像结核,又把我拉到一边:也说不定是艾滋,我说:没有相关的病史啊。
大牛到底见多识广:还是查一个,以防万一嘛。
艾滋检测回来,阳性。
我又把爷爷叫过来,跟他摊牌,说:你肯定是在骗我们,孩子有没有输过血?
孩子爸爸妈妈有没有什么特殊疾病?
孩子妈妈怎么死的?
爷爷被我逼得没了办法,才回答:孩子妈妈是拐卖来的,生了他就跑掉了。
我和身后的老主任对看一眼,马上明了。
我跟他说,孩子得的是艾滋病。
爷爷看着我,一脸迷茫:艾滋是什么?
我给他讲一遍,他一脸木然,又讲一遍,还是木然,讲到不能更浅显的第三遍,爷爷依旧木然。
我以为他没听懂孙子得的是不治之症,结果他懂了,他摇摇头: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
诊断清楚后孩子的病情很快控制住了,爷爷奶奶带他出院。
我把写好的医嘱跟爷爷交代清楚,再三叮嘱他去CDC联系以后的减免费治疗方案。
长了点肉的孩子在病房门口跟我挥手再见,我的鼻子一阵酸。
这一家三口怎么办呢?
家里还有一个傻爸爸要养。
奶奶话很少,家里主事的是爷爷。
爷爷自己有糖尿病,有次到办公室找我问我哪里买得到国产二甲双胍,我说我们医院边上就是药房啊。
他摇摇头:“唉……大城市卖的好多都是进口药,哪里吃得起。
”不幸的家庭有各种不幸。
苦难总是和愚昧贫穷紧紧相缠。
看着像孔雀这样美好帅气的小伙子在荧幕上枯萎真是很心痛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却比那心痛一百倍。
或许还能再为那孩子多做些什么吧?
为什么第二阶段没有单独的绿巨人的电影了?
因为浩克忙着干这个去了。
而且通过本片能够看出,当身下是一位男生时,布鲁斯班纳博士体内的那只野兽明显要乖的多了。
HBO出品的话题之作,加上比较强大的演员阵容,本片令我期待已久。
因为知道故事背景是关于艾滋病大爆发的,所以做好了看一出悲剧的心理准备。
最坏的打算是,那些我喜欢的演员们扮演的角色全都在病痛中死去。
结果最后情况倒是比我预期的乐观一点,起码那两个我看惯了他们卖萌的在本片中被保留到了最后。
马克鲁法洛扮演的奈德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躁狂的状态之中,要是布鲁斯班纳是他这种心态,那一辈子也别想从浩克的形态退化回普通人类了。
他是个很有勇气与斗争精神的人,可惜当时同性恋群体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就是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他的大声疾呼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还适得其反的使自己所在的群体陷入被动。
谢耳朵如果是以谢耳朵这个角色的身份穿越到这部影片里,想必会很开心,因为能见到绿巨人、牌皇、章鱼博士这些漫画人物,甚至绿巨人的伴侣孔雀还跟超人有不解之缘。
汤米是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不像奈德一般暴烈,也不像布鲁斯(牌皇)一样缺少主见。
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在踏踏实实、有条不紊的做自己的工作,我更愿意相信现实当中同性恋或者其他弱势群体在争取权利的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是来自于这些低调的行动派。
低调不代表没有个性,汤米挥出的那一拳男性气魄十足,是与性取向无关的纯粹的阳刚之气。
那一幕应该是与总想着用念力杀死对手的谢尔顿库珀博士反差最大的时刻了。
很久以前我跟我女朋友聊到同性恋这个话题,当时她对此还有些不认同。
她的看法是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有点违背自然。
而我提出的观点是,“同性恋”三个字的关键在于最后这个“恋”字上。
恋爱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不自然的,或者说它对于大自然来说不是必要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自然演化出人类和其他动物,分为两性是为了繁衍后代,那些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生物们现在还是存在着,说明“爱情”与“两性分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因此以享受爱情为目的的二人关系,既可以存在于异性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同性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也未尝不可。
不过我还是认为爱情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双方因相似或相关的人生经历而产生的持久的心灵共鸣,目前看来,这个要存在于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应该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但就人类内部而言,同性之间完全可以产生这种共鸣,很多时候甚至比异性之间要强烈的多。
女朋友有点被我说服了,不过还是半开玩笑的说,那这么说你也可以拿你那些好基友来替代我了?
我回答说,理论上确实存在着这种可能,但从现实角度出发,至少我觉得这一世我是不会尝试了。
人类始终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动物性的,所以会有压抑不住的原始欲望。
爱情与性是两码事,但要维持一段长久稳定的感情,双方在性这一方面给予对方持久的满足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我可以十分负责任的说,任何男性都没办法让我产生性冲动。
对于美貌、健壮、睿智、风趣的男性,我也会有倾慕的感觉,但并不会激起我的性趣。
那次谈话还涉及了很多不靠谱的内容。
我当时说,人类天生下来可能是分三种的,有一半人是天生的双性恋,剩下的一半人里又有一半是天生的异性恋、一半是天生的同性恋。
这个数字我是随口胡说的,与真实的数字比例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不过我觉得我这种分类大概还是靠谱的。
首先说后两种,我觉得这两种都是基因决定的,一生下来就只对异性或者同性的身体感兴趣,他们是无法掰弯或掰直的。
至于那一半天生的双性恋,他们其实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的,一般到了青春期时,其性取向就会基本稳定了。
天生的双性恋,如果生长在文化氛围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并且生长于一般家庭,则绝大部分会发展为异性恋;生长于特殊家庭的,则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或保持双性恋到成年。
这里的“普通”,指的是家庭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父母无离异、早逝、重组且教育子女的能力为普通水平的。
而“特殊”则是指,极其富裕或极端贫穷、亲生父母至少有其一没有陪伴子女至成年、父母教育水平极低(缺乏关爱或过度溺爱,以及更恶劣的酗酒、暴力倾向甚至性心理变态等)或极高(极其开明,给予子女充分的尊重与自由),或者父母本身无任何问题而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其他不寻常重大变故的。
而在文化氛围较为开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则这一部分天生的双性恋发展成为同性恋、异性恋以及保持双性恋都是等可能的。
以上说的无论哪一类,一般到了青春期后都无法再被掰弯或掰直。
我说上面那一段主要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就是天生的双性恋。
我们小的时候非常热衷小伙伴们之间触碰彼此的小丁丁,我觉得对于这种游戏的迷恋可能源于我们潜意识里对同性身体的渴望。
不过后来由于过早接触了岛国的[哔]Game、[哔]同人漫画和[哔]V,使我整个青春期阶段都沉迷于对女色的渴望,心里已经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对男性身体的幻想了。
虽然可能如奥柏伦亲王所说,这样会失去一半的乐趣,不过我还是挺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的,不打算改变,而且恐怕也来不及改了。
我不是同性恋,但我誓死捍卫别人享受同性爱情的权利。
为什么不呢?
别人搞同性恋我并不会受到半点损失。
蕾丝边们就算被强制与自己的伴侣分开,也不会因此就去爱上直男;而衣着光鲜的男同们走到了一起,也好让一些不明真相花痴他们的直女们早点死了那条心。
我认为一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归根到底还是源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
为什么古代各国都普遍排斥同性恋?
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医疗卫生水平又较差,怎么能容忍人们把宝贵的性能量浪费在与孕育后代无关的活动上呢?
片中的八十年代人们为什么那么恐同?
因为同性恋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而今天的社会里,人口众多,性爱这项活动早就已经从繁衍后代这项使命中解放出来了;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一些相关疾病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防控。
因此,同性恋争取权利的活动受到的阻力也就比原来小的多了。
其实以我之见,压根就不应该有阻力才对,因为既然没有现实的危害,那干嘛还要去限制它?
仅是因为囿于传统思维,就浪费人力物力去阻遏一种对自己的利益不构成危害的现象,何其不智。
最后说回到本片(其实只是为了更严重的跑题酝酿一下情绪),本片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去年一部同样以对抗艾滋病为主题的影片,所以我就开了一下脑洞,意淫了一个本片的加长版结局:谢耳朵和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女医生得知了一个预言:数年之后会有一名骑士成为对抗这种新型瘟疫的中坚力量。
于是谢耳朵和女医生分别收了一名门徒,训练他们承担起探寻与引导这名骑士的使命。
女医生收的门徒当然也是一名女医生,并且专门治疗艾滋病患者;而谢耳朵则回到得州老家,找到一名气质与自己相仿,但比自己更销魂的异装癖男同志。
然后这部影片就可以加一个副标题了,叫《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起源》或者《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崛起》。
记得第一次知道艾滋病是在镇上的医院里。
好像是去打疫苗,看见墙上的海报——蒋雯丽和濮存昕作为宣传大使(好像还有周涛),身旁飘着那根折叠着的红丝带。
当时在等同学,看了很久,一直记得。
此外除了有一两次在学校收到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单或者偶尔在看电视时闪过一些片段外,再无从深入了解。
后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喜欢孔雀男神。
妙警贼探里“他是全世界最讨人喜欢的骗子”,总是那么真诚,即使是骗人,也让你心甘情愿上钩。
而在这部电影里,从纽约时报的记者到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艾滋病患者,他依然是那副真诚的样子。
14岁就读过剧本的马修·波莫主动要求试镜“它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他们就像同志运动的催化剂,我们都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
”生存的困境和苦难像幕布一样被拉开,从第一次遇见时眼里含着的情欲和调情的愉悦,到地铁里躲闪的眼神、再到知道死期将至在恋人面前袒露出来的脆弱。
事情再也不那么简单,活着成为一种承受。
当病毒以尚不被知晓的途径传播时,自我保存的本性、人性深处的恐惧开始慢慢显露。
对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彼此间的爱欲作为另一种精神上的形式存在。
艾滋病首先在男同群体中的发生,医生同时意识到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性交有关,然而,“整个男同政治运动的基础,就是性。
”西方相对自由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抗争中最重要的一步——性解放。
性欲的满足作为一种本能需求被大肆提出。
对性途径传播的怀疑被当作一种恶意瓦解。
自由总是需要承担与之相应的风险,汤因比提出的“刺激与反应”同样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
当一部分人感到自身的安全不被保护,就开始作出反应,进行抗争。
影片中男主角内德一直在抗争,甚至直到在与恋人临死之前的对话中,也在传达着抗争的主题。
但抗争之外,同性恋有的也不过是一颗平常心,在个体生存的孤独处境中寻求着最可贵的爱。
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了三周才看完,因为怕看到那些病状,恐惧于生命中的黑暗面。
但是往生命深处看去,如果没有另一面的存在,个体的存在又显得浅薄空洞,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生命才显出那份厚重来。
直面内心深处的爱,不灭的爱。
晚上看完了The Normal Heart。
影片讲的是80年代的事。
1981年,艾滋刚刚在纽约出现,无法查明病原,主要在男同之间传播。
Ned作为一个激烈作家发起了男同健康危机组织,认识了纽约时报的记者Felix,两人陷入热恋。
在争取资金和各种抗争中,越来越多的朋友因为艾滋去世。
Tommy有个名片盒,每当朋友去世,就把他的名片抽出来放进抽屉里,后来抽屉里的名片越来越厚。
Ned的朋友Albert在回家见母亲的时候死在了医院里,医生不愿意检查病因,不开死亡证明,没有办法火花,被护工装在大号垃圾袋里扔出去。
她的男友最后付出三千美金才拿到他的骨灰。
Emma关于艾滋的研究一直得不到政府认可,申请不到资金,提供合作的组织还希望终止。
Ned的哥哥一直在背后资助他,实际上对于他的同性恋身份并不认可,觉得这是不正常的。
Felix也感染了艾滋。
“他怕我离开他,我告诉他我不会离开的,我从没有想过,哪怕一秒要离开他,但他不相信我。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确实很难相信这样的话,但我们绝不能失去对彼此的信念。
”他们说好要在一个小岛上共度余生。
在死之前他们在病床上举行了婚礼。
Felix在Ned的哥哥那里定下了遗嘱,确定了财产受益人,还有小岛上的一块地。
你会好起来,两个月后的耶鲁舞会我们要一起跳一支舞。
影片最后Ned穿着Felix曾经穿过的外套一个人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后面,灯光那么暖,他的笑是这段感情最好的诠释。
ps:HBO出品,卡司很热,各种熟脸。
小乔出场没多久就领便当,绿巨人一愤怒就当心他要变身,孔雀一直美到最后一刻,谢耳朵自带笑点,在这边片里是难得的Sweetie一样的存在,在白宫看到Peter,嘿,你又要去招妓了么。
前一个小时一直出戏,后一个小时揪心,最后十分钟虐成狗。
话不多说,这些对白温暖得带伤,让人流泪的同时又不禁泛起微笑。
-I asked what you did, and you said something like you tried a number of things and I asked if that had include love. That’s when you said,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 they learn not to. I think you are a bluffer.孔雀说这段话时像个哲学家,眼神又纯净得像一个孩子,绝对完美不过的情人。
-Felix, let’s move somewhere far away, just two of us, together on a desert island.-Don’t you dare stop for one second what you are doing? I appreciate you are not yelling at me about what the Times isn’t doing. And my don’t be more political. Why don’t you?-It’s a relief of not having to have to talk about politics with someone, but that’s not the reason.-No?-It’s because you are too good to be true. Because I’ve been waiting for a lover like you my whole life, you haven’t showed up until now, and I’m scared shitless that I’m gonna do something to fuck it up. Am I crazy?-Of course. That’s why I’m here.Ned超深情的告白,穷尽一生我们都在找那个梦幻的模样与性格,命中注定,终于相见,不知道该怎样去更珍惜。
只能为你疯狂,生怕搞砸。
Felix的回答太让人振奋了。
-Imagine if we had this when we were young. No fear, no shame. All I was imagining all those years was with you.-I’m afraid to leave him alone now. I’m afraid a cure won’t come in time. I’m afraid of my anger.I AM AFRAID OF MY ANGER.-I have this tradition. It’s something I do now when a friend dies. I save his Rolodex card. What am I supposed to do? Throw it in the trash can? I won’t do that, no, I won’t. That’s too final. Last year, I have five cards, now I have 50. A collection of cardboard tombstones bound together with a rubber band. I hate there fucking funerals. I really do. And you know what else I hate? I hate the memorials, that’s our social life now.Jim洁癖的模样太适合念这段悼词,苍白恐慌的世界,暂时的安静。
-He is afraid I’ll leave him, I told him I wouldn’t leave him, that I never for one second would think of leaving him. But he doesn’t believe me. It’s hard to believe much in these days. But we must never stop believing in each other. I’m a mess, that’s what I am. You cry and you cry until you think can’t cry anymore, and then you cry some more. Not only for yourself or Felix, but for all the little boys who finally find their other little boys they have wanted all their lives now that we are men.我一直在等你,从男孩到男人,原来为你,眼泪是流不尽的。
-I want you to live so much, I’m not supposed to say that-MY GREAT TRUE LOVE看罢,才觉得每天国际上反复强调的医疗问题是如此的必要而迫切,平日里无限YY的群体在那时,或者说一直以来,此时此刻,走过了一条多么曲折艰难的路。
教育意义不必多说。
演员选的实在好,固有角色的认定在这部电影里,被深情、被挣扎冲的了无踪影,令人赞叹与尊敬。
怀着一颗平常心去深爱,“ I’ve been waiting for a lover like you my whole life, you haven’t showed up until now, and I’m scared shitless that I’m gonna do something to fuck it up.” 更去珍惜。
“如果相爱有罪,那我们都是罪人!
”机长拒飞、医院拒治、警察拒签,死后裹在黑色垃圾袋中混在垃圾中焚烧,痛苦的母亲拼命的捶打,这一幕就是80年代艾滋病人生前死后的真实写照。
HBO的强大就在于真实,2个多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丁一点的成功,满是失败、挫折、分歧、崩溃和权利争取初期时的艰难和举步维艰,但这就是真实!
作为一部电视电影本身没什么很耀眼的点。
但这些演员,这个故事本身会让很多人关注。
说故事先,几乎每个主要演员都有一段暴走的独角戏,虽然有点刻意,但是这每段暴走的独角戏都让人很触动。
80年代初的环境下,刚刚获得一部分性解放意志支持和自我认同的同志,因为一个致命的病毒再次风雨飘摇,当自我认同和生命产生冲突,当为了奋斗终生的少数派权力和解放同生命本身出现冲突的时候,这种冲击是有多大,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恐惧,并为世人所唾弃而不是帮助的恐惧,这不是光光身份和认同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谢谢这些勇敢为之奋斗的前辈,我们这群生活在阳光下的小屁孩真的是幸福地很啊,我们真的不该抱怨这些有的没的,如今的阳光也是先辈们的生命啊,这句从小能听到话不知为何现在听来尤其心痛。
来八一八这几位演员吧,孔雀非常和谐,其实看他演混迹女人群里的花花公子怎么看怎么别扭,这一看就是个小受嘛,果然,多和谐。
谢耳朵倒是让我出戏不太习惯呢。
为gay权益抗争以及对抗艾滋的片子很多,本片无疑是拍得不怎么样的那种,如果不是这么些大牌撑着,恐怕也就仗着题材优势5分顶天了。从镜头画面来说,一看就知道不是电影,再加上冗长的对话,妥妥的单集美剧。【表示一向对拖沓的美剧无好感ˊ_>ˋ
只要跟搞基相关的,都容易拿高分
太悲伤。
看了个开头,属于接受不了的题材,删除
RM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只会耍脾气摆臭脸的烂片导演,一个颇有价值的题材变成了这样的流水账。角色的情绪跳得太过分,几乎到了不接戏的程度。孔雀带了Neal的影子Mark也带了Hulk的影子,好几次我都很担心他突然变成了绿巨人,这还是得怪导演。
中后段少了开篇的魄力。
绿巨人大赞!everyone deserves award
豆瓣这种给一切同性片都打高分的模式……hmm……
一点都不想看这种题材片 烦死了 揪得烦 找了我好多喜欢的演员来演又毁掉 超级无敌讨厌导演 HBO不要和他合作好不好
从画面到内容,都好恶心,直男癌晚期的我真的受不鸟这
人类是多么可怜可悲的生物,打四颗星并不是说有多么好看,而是这些刚经历过性解放的男男女女面临生死时的绝望和呐喊,不得不说演员表现超级棒,有好几个瞬间真是悲伤逆流成河。
理解无能。按照我的价值观,你选择了享乐主义和滥交,付出点代价,甚至是生命,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可怜的是那些献血,贫穷和被伴侣欺骗的感染者才对啊……
男同撕逼戏
简直太让人难过了
以后不能直视绿巨人了。。。他是要和Loki。。。oh,no。。。
演员表演无亮点无内涵,编导水平呵呵。全靠题材和阵容吸引人了。
绿大吼儿
无聊
最值得艾美的演出应该是Joe Mantello 在办公室的大暴发和Julia Roberts 跟卫生署官员的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