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没有过亲身经历很难把吵架的台词写的那么真实。
很多时候看爱情片是主观把自己带入,这一部是把我带入。
二人的关系和我现在很像,包括一些人物上的设定也都觉得是自己和女朋友的一面镜子,看到一半非常想去探求答案可惜导演给出的结果丢失了反思性(主观情绪感染,缺少吵架戏份时视角的平衡)。
结局设计感太强没出来感情也没有留白的韵味。
黑白挺必要的,环境没有什么作用,导演的视听给的也很直接,全景切特写,室外切室内……开头第一场来回横移的长镜头能看出演员有即兴的空间。
华盛顿特别好,他的情绪爆发是小孩子气的,但是小表情又是诡异的,这完全符合赞达雅视角中的他。
吵架也是有层次的,从最直接到调动经验到轻微调动音乐(他喜欢的音乐)再到调动电影(这部电影探讨的艺术本体),因电影而起又落回电影,结构相对完整,台词也很棒。
补充,在揭示电影内容的时候如果能和吵架的情绪做互文或许更有趣。
她曾是电影演员,可是后来又不是了。
他因为一部电影一炮而红,今晚,即是庆功宴的夜晚。
争吵开始。
她说,你整晚都跟那个女人在一起,真是一条会舔制片方的狗。
你除了自己的电影,还想过什么别的吗?
在乎过我的情绪吗?
她说,没有我,就没有你的电影。
他仿佛被击中软肋,开始反击。
我睡过的女人里,瘾君子不只你一个。
她们都能给我灵感,一个比一个更夸张,你只不过是她们其中一个罢了,你拿指甲刀滑手腕的伎俩真是,想想就觉得可笑,有什么特别?
她坐在浴缸里,全身一丝不挂,是最最脆弱的时候。
电影并没有裸体镜头,因为不想过于graphic。
这不是一部关于性与爱的电影,它讲的是人与人,不在乎性别。
所以她坐在浴缸里面,修长的身体藏在水里,眼里流出了泪。
没有,没有特别。
但是我忍受你的不解风情,在对你失望的时候还给你做好吃的,在你意气风发的时候为你做你不爱做的事情,帮你搬家,帮你打理衣服,站在你的身边,想要成为你这些女友里面最棒的那一个,可是你呢?
有没有想过,对我说一句谢谢?
后来他们安静的刷牙洗漱上床睡觉。
末了他说,谢谢你。
第二天早晨醒来,她不在床上。
他有些微微的担心,跑到门外找她,发现她只是站在湖边,风穿过她瘦削的身体,看起来一切岁月静好。
可是我们知道,他们也知道,他们之间的那些隔阂,不信任,手里攥的刀,心里扎的刺。
他们还是会继续这样下去,日复一日的醒来,有些微微的担心,可是最后看起来很好的日子。
情人节倒不妨可以看看这部影片《马尔科姆与玛丽》——不是午夜的浓情巧克力,也不是唯美清新的告白...是黑白影像下一场对白式的关于两性之间的情感控诉和探索白衬衫和干净的棉质白背心/内裤勾勒着男人和女人不同的体态特征性感的jazz背景音乐~还有着午夜碳水满满的奶酪通心粉和抽不完的烟,喝不完的酒精...但是我在想中国当下的两性情感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背景/审美下的不同年龄层的两性之间会有着怎么样的情感诉求和人性的真实呈现呢?
我看了一部爱情电影,男女主角用吵架的方式向我撒满了狗粮,幸而最后没有迹象表面这是一部悲剧!
事情起始于昨夜,男主马尔科姆事业成功的时刻却忘记感谢自己的爱人,女主玛丽再被道歉后,还是没想通!
于是乎在这寂静的四更天女主开始作妖,每当男主兴趣正浓她便开始面露不爽、或玩儿躲猫猫、或语言攻击,于是这精神爱情里的回合式PK,两个独立的灵魂对簿公堂,他们都想要给对方判刑的时刻,万物皆可为武器……较真儿吗!?
感性如他们,才能在一句“我爱你”之后把恶劣即将破碎的关系重置到起点。
这不是简单的给一棒槌发颗糖,至少得是大半的真情流露,本人会害怕失去什么!
才能在厮杀之后,不断坚定的重复“我爱你、我爱你、因为我爱你!
”或者柔情的轻声一句“我爱你!
” 玛丽的演技很棒,她自证演戏那一段被唬住的观主请举手,反正我是和马尔科姆一样看呆住了,我以为女主受了大刺激,疯了!
结果竟是完美的反击!
辩论最后一场以玛丽长话两分半结束,其中数不清多少个“谢谢你”!
像这种从头到脚的男女主对角戏是真的很合适于爱情题材的电影。
这样去感受男女主的行为话语、内心变化、情感表达!
就像爱在三部曲,超长镜头的对话对演员的要求更苛刻,但如果完美演绎出来则更显自然!
我喜欢爱情故事!
《两小无猜》那种极端的自证的爱;《天使爱美丽》那种普通人之间最纯粹的爱;《怦然心动》那种初爱懵懂无所顾忌的爱;《巴黎野玫瑰》那种疯疯癫癫轰轰烈烈的爱;《你的名字》那种科幻而美好让人又重拾信仰的爱;《甜蜜蜜》那种被生活碾碎百味陈杂的爱;《罗马的房子》那种偶遇同性灵魂伴侣无法割舍的爱;《英国病人》那种被禁忌的、一见钟情的、陷入爱的深渊的、最后忽略世俗大义的、连我也双标了的爱……《最爱》(杨宗纬)里面有一句“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让我不禁想问生于21世纪的你,你真的希望你自己一生只爱一个人吗!?
这个剧本很好,男主刚刚好是一个导演。
于是本片真正的导演借刀杀人,在剧中把自己对“专业影评人”的怨念掺入一长串的“fuck”,形成一套组合拳让男主表现了一番!
看你们还敢不敢机械的模式化的评论导演们的电影!
因为前两个礼拜看完维伦纽瓦的《沙丘》以后,我就一直沉溺于维导镜头下那满是异域风情的赞达亚。
如今看完了《马尔科姆与玛丽》,我发现她着实是一个潜力十足的演员,改变了当初她刚做蜘蛛侠女友时我对她的看法(她真的越看越好看)。
华盛顿也是在看诺兰的《信条》的时候我印象很深的演员,把这两个人放在一间屋子里一晚上一台戏,我在看到海报时胃口就已经吊足了。
从《曼克》和《罗马》还有《灯塔》以后,我总是在寻找属于这个年代的黑白片,我发现黑白电影总有一种独特的魔力,《马尔科姆与玛丽》满足了我所有的憧憬。
影片讲述了作为新兴导演的马尔科姆,在自己的电影首映完回家的那晚上,与女友玛丽反复争吵的故事,看他们俩吵架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囊括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我对美式幽默有了种新的认识。
片中马尔科姆对不知名白人女影评的谩骂,道出了如今电影评论的一些现状,或许也是导演莱文森对当初来自《洛杉矶时报》那篇评论的直面回击。
两个人的争吵一场紧接着一场,在一个人占了上风以后总会有中途小段的宁静穿插,而后又是另一方的强力反击,循环往复推进影片,将你带入这间屋中细细品味他们对于彼此对于时代的讽刺与抨击,而两个人的感情又在这之中愈燃愈烈,最后被框在窗中,如同一张婚纱照一样被永远挂在卧室墙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后半段有两个镜头对于镜子的使用,让明明记得房间构造的我又开始怀疑这房间的结构, 每个导演对镜子的使用都颇有风味,我想都单独拎出来欣赏一番。
时间有限,好多想谈的都在嘴边徘徊绕不出来,希望看过的朋友有空都能来评论聊聊。
(赞达亚真的好耐看好美好美)
最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部片子太吵了,两个人不停的说话,好像在看《神探夏洛克》。
但是当他们继续谈话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个片子有点真实。
让两个人吵起来的事情简单到让人觉得这俩主角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男人搞不清楚女人究竟为什么会生气,女人从来不会真的把自己生气的理由说出来,而且男人觉得女人说没关系就真的已经没事了,最后又因为这个闹起来的时候还觉得这人怎么这么莫名其妙。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家庭矛盾。
妻子在家里做好了家务,一点一点的照顾丈夫,听着丈夫诉说工作上的事情,即使很生气了也依旧会照顾好丈夫,要是有了孩子也会这样去照顾照顾孩子。
可是两个被照顾的人从来都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最后妻子只能在盛怒之时说一句“你们两个白眼狼”。
马尔科姆还不够成熟。
自爆情史企图让玛丽受伤、看到全是胡言乱语的影评可以直接歇斯底里,而且整个人还有点偏激,通过伪装自己、伤害别人来让自己显得很强。
他这种外强中干的做法在初中最常见,而马尔科姆作为成年人还用这种方法,难怪玛丽挂着讽刺的笑像是在看小丑表演,而最可笑的是马尔科姆之前还说她那样笑像个小丑。
在外面想了很久最后想出来如何反击玛丽,看着更像是一种恼羞成怒,那理由不像是给玛丽说的,更像是为了说服自己玛丽是错的、他一点也不平庸。
电影的最后玛丽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说出来她只是想要一句谢谢,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
尽管两个人吵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的感情没有完全被毁掉。
玛丽诉说的时候马尔科姆也哭了,看得出来他们还是相爱的。
至少马尔科姆能知道玛丽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他,而玛丽也知道马尔科姆也爱她。
结尾两个人并肩站着,就好像又要向前走了。
由于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导演,所以影片里吐槽电影的片段没有任何违和感。
政治正确满天飞、看不懂电影但是对电影的未来有很大影响的影评人、鬼知道在想什么的制片公司,这两个人在说这些内容的时候每句话都说在点子上了。
片中只有两个演员,但是赞达亚的演技完全撑得起来这部戏,而约翰·大卫·华盛顿演得比在《信条》里面要好多了,虽然大多数时候看着就像磕嗨了,但是这种歇斯底里的感觉也接得住赞达亚的戏。
「even after the hurt the loss the pain the breaking your body is still the only one i want to be undressed under」
黑白胶片所带来的影像张力十足,一部充满不安与焦虑的当代爱情故事,影片完全采用室内场景拍摄因此选择牺牲场景而所用演员紧密的台词语言填充,同戏剧式的方式将人物矛盾依次排列,像是在做环环相扣的数学题。
男人女人过多烦絮的对话与克制的镜头运用使得影片保持着与观者适当的距离同舞台剧一般,情感上以递进式的建筑方式将愤怒在堆砌也同时将所谓的爱情在消磨殆尽。
影片中可以看到费里尼的影子(《甜蜜的生活》)也有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道路(《奇遇》《夜》《蚀》)。
记得片尾,那是回到了费里尼的时刻,喷泉边、接吻前、天亮了,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见证着二人争吵的摄像机与我们观者一同被留在室内,同摇动的摄影机一起将目光投向窗外逐渐靠近的二人,既近在咫尺,也间隔天涯。
这也回到了安东尼奥尼的时刻,这是1960年《奇遇》。
我爱你还是我还爱你还是我爱你但无法靠近你,在此刻这都无从回答。
好在,我们现在站在一起。
我的评分:7.1影评:黑白电影,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
老师说好的电影,我一部不落都必须要看原片。
跟着高手学习,自己才能尽快的成长。
影片从头到尾,俩人在吵架。
当白人女记者写完影评之后,马尔科姆那大段吐槽和谩骂,淋漓尽致,那个氛围我能感受到。
影片最后马丽的一大段话,也堪称经典,女人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句谢谢、一句我爱你。
影片展现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怎么去沟通?
怎么能够在战斗中守住最后的底线。
不去恶意攻击对方,让爱能够维持。
若爱了就好好守护,不爱了就及时放手。
〈Malcolm & Marie〉译为《马尔科姆与玛丽》,这部电影几乎以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呈现了人生一小段无法自洽的时间。
片中电影创作者Malcolm和女友Marie下班后一个半小时的对话,无论是说服与不被说服,还是压制与反压制,都不过是试图在情感关系中寻找到自己稳固的被爱的位置而已。
Marie总是在这段情感关系中寻找被Malcolm需要的时刻,她希望Malcolm镜头下的故事完全是由自己作为原型构成的,她希望Malcolm在做任何事时都需要她的意见,是啊,好像我们总以为交换之下、获益之下才会产出源源不断的情感,好像我们真的搞砸了一切,不安、困惑使我们把自己和更纯粹的情感分割得越来越开。
而Malcolm对Marie的控诉的回答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少时才有的爱情,它好像始终飘在天上,但从没人怀疑它是虚无飘渺的,也没人叫嚷着要求它落地,这样大家才安心。
Malcolm说,如果我不需要你,我为什么要和你在一起,你想掌控我们的关系,因为你不能想象我和你在一起的原因只是因为我爱你,不是因为我对你有需求。
这个世界上有人只是纯粹爱你,我爱你的思维方式,我爱你观察世界的方式,Marie。
但Marie无法被说服,Marie无法自洽,她永远精力十足地去寻找那些彼此情感没有落地的瞬间,Marie也没什么错,也许成年人的世界里,就是时刻会和自己无法安心地坐在云端这件事做拉锯战呢?
一个导演最可拍的弱点不是没有才华,是自以为是。伯格曼和特吕弗看了能气昏过去。而且这选角很不科学----赞达亚怎么看都像是个被迫形婚的铁T...
仿佛看了一场NTLive放映。镜头语言与调度在电影这个层面略显欠缺,但两性拌嘴与创作者吐槽评论界两个主题交织得蛮好,还挺得我心的。多一星给赞达亚惹火到炸的身材和比“登哥”更有层次的表演。
赞达亚这是要将嗑药抑郁人设贯彻到底了,像极了亢奋里面的话痨,两个人吵了一个半小时,可真累,除了配乐和黑白营造出的质感不错之外,争吵的内容可真是矫情。
两个演员的室内剧,他们对电影本身有自己的看法,还有这个世界多数夫妻都喜欢对彼此保密的真相。对马尔科姆来说,玛丽既是“缪斯”又是精神医生,也是首席评影评人。赞达亚的表演尤其令人钦佩,视线无法从她身上移开。
暴风骤雨般的台词,能背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
对影评人各种粗口的那一段把我看笑了,以及越来越喜欢话痨片了。
完全可以是话剧好不好?
妈蛋两个黑人演的电影 电影还是全黑白的 这从视觉上很难受 看不下去了
吵得很猛,都是奇葩说选手。。但是拍的画面很好。
表演真不行,完全要不流泪要不大吼,太聒噪,黑人男主难道不知道他真的很吵,而且手势夸张吗?调度完全没找见,长镜头太垃圾了,不会用就不要用,完全真的觉得导演就是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就只是“拍”出来了。弄到最后整部电影还要搞成黑白色调装逼,有啥用?
虽然有赞姐 我还是觉得被喂💩了...
看到前面三分之一还算饶有兴致,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情侣间的互揭伤疤,那个兴奋劲儿甚至让人想起卡萨维兹电影里的情感危机,可惜整个过程就只会在嘴炮与和好之间起伏,弄得像在围观一场吵架,即便双方都口才一流且擅于诛心,看得久了难免意兴阑珊,加上演技实在没那么精湛,赞达亚过多的面部表情和根本看不清表情只会大小声的华盛顿双双给这电影贴上了笨拙的标签,至于那些对电影圈的讨论,则完全被抢了风头,最后强行来段萨克斯风,仿佛能看出导演对这一切都很满意。
相爱这他妈困难
影像质感和氛围格调依旧保持着萨姆·莱文森高水准的标准。整个片子也像是一瓶酒或者一曲Jazz,喝进去听进去就慢慢上头了,中间也有生理的排斥或者心理上烦躁的不适感,但好在味道很浓。理性的光环不断在两个人之间闪烁,语言如同利器诛心更弑身。赞亚达和大卫华盛顿虽然演技不是炉火纯青,但能看出来结合自身特点的努力和投入,可塑性还是肉眼可见的。特别害怕又羡慕这种精准语言的密集输出,两个人势均力敌,相爱相杀,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以及储备上都相互持平。男女关系永远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in for the b&w. don't think it's very humanist.
徘徊在自我分析与自我感动之间的二人转,正如片中所言,让秘密也不再存在。
黑白交映的《马尔科姆与玛丽》让观众看到了两种反复流转不断流变的需求:务虚的男主关注精神性需求的满足,而务实的女主则看重生理性需求的满足。这部以尿点为转场的话剧最终与电影正相反:第一幕,理性掌握在戒毒后的女人手里,清醒让她越发性感,而有如毒品一样的酒精导致男人越发膨胀、迷糊和丑态百出。第二幕,理性出逃,剩下两个只会争吵的动物。第三幕,理性回归,两人平静地抽着烟。平起平坐的他们又要一起面对外部的「差评」危机。事实上,贪得无厌的艺术家一直在剥削默默付出的缪斯,他的灵感,他的生活,包括他口里正在咀嚼的食物都是源自他的另一半人格——然而这个对于他的成功至关重要,唯一提醒他该如何做得更好的「守护神」却没有得到这个「自大狂」最基本的尊重。这是一个人的两种人格,而那个既是兴奋剂又是冷水浴的《天使》叫做爱情。
大过年的看俩黑人吵架?
黑白特别有质感,室内剧凸显张力。真的太intense了,情侣争吵中的情绪转换,歇斯底里,只想赢并伤害对方太真实了。。。一段成功的关系没有输家和赢家,只能共进退。感觉这是DJW表现最好的一次了。真的看好赞达亚!
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