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Weaving Girl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北京话年份:2010

《纺织姑娘》剧照

《纺织姑娘》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盛宠娇妻豪华轿车加尔瓦克迪魔女的使命OAD阿拉伯漂移2男友变形记黄河巨蛇事件易普症你好,珠峰正义联盟:神魔之战机动部队我的宠物是大象孩子不想理解杜鹃山破绽家有儿女踮起脚尖去爱你东游野兽天堂纪念品:第二部分山脉公路我不是龙套只是结婚的关系早间新闻第二季恐袭波士顿初次见面我爱你金三角大营救黎巴嫩的布拉瓦海岸少林寺传奇之东归英雄七周意大利

《纺织姑娘》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癌症

看完电影,想起当年下岗潮时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 和这首煽情的励志歌曲相比,这个电影好像才是真实的声音。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就像烟火,亮过了,就熄灭,那些光亮,就是一点点情感的过程,让人真实。

突然触动我的,是女澡堂里赤裸的女人们。

电影扒光了她们的衣裳,就像扒光了生活的衣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人。

电影也以人为隐喻,反映那个年代的人们,社会好像得了癌症,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在,人们赤裸裸的,找不到身份认同,就像死了一样,又不想就这样死去。

下岗的人们努力挣扎,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

当让过去死去了,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新的生命就会醒来。

 2 ) 家庭伦理片。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

家庭伦理片。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那个陪伴自己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但是绝对是待你最好,对你最真诚的人。

生活注定如此,又何必挣扎,虽然被人追赶是因为不合规矩,冲破俗套所致,赢回自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就像脸上最灿烂的笑意闪耀在阳光里。

女主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很有个性,一点不公正的对待她都会争论不休。

她丈夫是个买鱼的商贩,两个人的孩子由女主带到厂里照顾。

有一天女主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是白血病,但是家里又付不起治疗的费用。

虽然丈夫极力隐瞒,但是女主还是知道了病情。

一直抗争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女友告诉她有个舞厅,可以和男同志跳跳舞,还能挣钱。

于是她去了那里,但是还是很不习惯。

她准备以旅游之名,去寻找10年前的旧情人,但是找到旧情人后,才知道他过得也很好,有了孩子。

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

两个人一起去看北戴河的海,但是北戴河却结了冰,也没有想象的美好。

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于想象里,一旦伸手触及,才发现平庸得让人失望。

她逃离了与初恋的相守,准备去自杀,但是鼓不起勇气。

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里,茫然地看着这片即将改变的土地,原来的纺织厂关门了,马上就要下岗回家,原来的院落满是苍凉,好想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这些已经和自己没有关联。

因为女主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以为是将就的生活,但是陪伴她到最后的还是老实巴交的丈夫,他买了房子为妻子治疗,用最简单最纯朴的爱去温暖妻子,其实这样的爱还不足够温暖嘛?

还至于为了遥遥无期的10之约,为了几百封一去不回的信而纠结难忘嘛?

我觉得最后她轻抚丈夫的额头就是回答,她觉得只有回归家庭,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她想明白了。

虽然冲破规则,不守规矩的活着真的很幸福,很刺激,但是这所有的都是过眼浮云,只可以用想象去丰满,去美化,真正来到跟前,就残酷得有如北戴河冰封的湖面,苍茫的沙滩一样。

余男的表演真心很好,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世很是同情。

其实老一辈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真正喜欢的人只能存在在记忆里。

争着吵着就过了一辈子,到底爱不爱想不明白。

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纯朴的爱情,却焕发出最动人的陪伴,最真情的付出。

对生活的挣扎,一下子就颠覆了整个世界。

镜头中的世界应该是上一代人熟识的。

一起上下班的作息,嘈杂的厂房,一起唠嗑的午后,相互依偎的二八大杠,满目霓虹的舞厅,大红大紫的衣着,挤成一团的客车,时代即将把所有送去历史,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这里的记忆有时还是很怀念,就像高高挂在墙头没有玻璃的窗户,窗框上满是飘零的灰絮……

 3 ) 幸不幸都要活

很平淡的故事,浓缩了西安纺织城的部分生活现实。

演员本色,除余男外演技都一般,尤其那个大夫忒紧张了,念台词时一个劲儿吃螺丝,显得很业余。

不知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画面中有带“Beijing 2008”标志的汉斯干啤的同时,舞厅、街道又那么破旧,一点不像近几年的西安哦。

东郊人的好勇斗狠,在李丽老公身上倒是可见一斑。

剧情方面,李丽的信,私以为是被赵鲁寒的女徒弟(即他现在的老婆)给扣了;不过导演没有公布答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想象空间。

结尾李丽的“复活”和漫天的烟花,也许只是导演的一点仁慈。

我们知道的,死去的,回不来。

现实中幸与不幸都要活,怎么活?

这是个问题。

 4 ) 残忍与温情

《纺织姑娘》中的余男是悲哀和无奈的,但是她获得了导演给她的一抹温情。

在这样一部看上去略微显得枯燥的电影中,导演的温情几乎是打在每一个画面上,然而又那么克制。

略有瑕疵的是:里面有些情节显得不那么可信,韩国恋人大冬天跑到北戴河看海……李莉的疾病发展过程被大大柔化了,白血病实际的痛苦估计远超电影的表现,不过这一类绝症电影表现得太残酷对于观众来说是过于强烈的考验。

电影最大的特色是在克制的情绪中,三个主角的状态和故事都表现出充分的多义性和含混,作为观众很难对李莉的婚姻与前男友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也不容易生起明确的感情方向。

每个人都处于这种犹疑之中。

李莉讨厌她的老公,老公知道,但是最后卖了房子,投入到绝望的治疗中,李莉该如何想他呢?

她心中割舍不下的那个文艺青年,似乎也不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让人喜欢不起来;李莉自己这一生,稀里糊涂,美貌,忍耐,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没有让她真正得到幸福。

在除夕夜的烟花中,她死了。

她的灵魂从床上起来,看着烟火,该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最后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销魂……电影很残忍地把一个在社会中无足轻重的悲剧摊开来,大量的眼光又充满温情,那个叫做“李莉”的姑娘(中国有多少叫做李莉的姑娘?

),是这个蓝色星球上一滴刚刚落下的泪水。

补充一句:三个主演都非常棒,无论是美丽的余男还是两个平庸的男人,表演无可挑剔。

另外问一个小问题:央视大裤衩的修建是2005年左右了,那个时候西安的歌舞厅还像电影中的火凤凰歌舞厅吗?

总感觉不至于……

 5 ) 隐忍的笑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作品,第一次看余男。

他们是成功的,吸引我在电视旁坐下。

作为90后或许这些记忆离我们更加遥远些,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之中,看惯了夜幕下西安城的繁华,未曾听过车间中的嘈杂。

纺织城,在我们这代很多人眼中是个装B的字眼。

他早已变成艺术区,废弃的厂房被分割成不同的工作室。

张冠李戴的根据地。

是文艺青年的朝拜之路,是摇滚小生的必去之地。

在西安生活了20年,去觉得对生活人之太少,除了常说的 “梦幻套餐”,“千年古都”,或许我的了解不及一个外乡人。

听着余男一口地道甚至有些过土得掉渣的陕西话。

我走进了纺织姑娘,走进了那个时代底层的西安生活。

我不是要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我觉得压抑,93分钟的影片,我见过李丽两此笑容。

第一次出现在与昔日恋人的合影上,我们或许只将目光停留在从韩国来的那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她阴郁的脸庞。

再手拂过发丝的之后,她抬起头,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嘴角露出过一丝笑容,转瞬即逝。

我相信那一刻,她是释怀了的,就如她所说,因为信没收到的误会胜于被一方抛弃,释然了,对十年的怨恨等待变成那一抹笑容,留在记忆里,可笑容里终究包含着更多隐忍与压抑。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结束。

当心电图不在有节奏震动,她眺望窗外,看着守在身边的丈夫,她是幸福的,是被爱着的。

回到卧轨的那天,身后的责备声也变成了幸福的基石。

她奔跑,快乐。

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6 ) 没有选择的人生

李莉是纺织姑娘,是下岗工人,又是绝症病人,三重身份没有一个具备光明的属性,只有平凡人的艰辛甚至苦难。

没有工作只能陪人跳舞,无钱治病只能选择卧轨,但没胆量活着,又没勇气去死,一个渺小无力的女人只能徘徊在生死之间,进退两难。

李莉的丈夫骑着自行车载李莉去歌厅跳舞挣钱,已经是很温柔的处理方式了。

同一个年代,沈阳铁西区的不少下岗工人同样是用破自行车载着妻子,不同的是,他们去的是洗浴场所,做的是皮肉生意。

故事(多么像是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最惨不忍言的部分,那个皮条客竟是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痛苦不堪的见证。

正如影片中的纺织姑娘李莉,错过的岂止是一个男人,还有整整一个时代。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昭示的往往是没有选择的人生,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也许只能说:片尾没出现熟悉的字幕,已经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尊重。

 7 ) 其实 不只是纺织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出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还传说回来一厂拍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轮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的温暖 不敢遇见个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的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有能力的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 有关爱情 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的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是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很资金去打扮的

 8 ) 王全安试图记录这个时代

《纺织姑娘》。

6分。

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主演作品。

看了几部王全安的作品,撇开私德不谈,他的作品,真的没有一部打动过我。

作为60后一代导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沉沉的暮气,这和70后的贾樟柯截然不同,贾科长的审美明显高级了许多。

但真心话,余男实在是比赵涛更好的演员。

《纺织姑娘》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自我的故事。

余男饰演的纺织厂妹李丽被查出患有血癌,以她俩口子的收入这是必死之症,医生说活不过半年。

于是李丽毅然决然决定在死之前再去寻找一下爱情,找一下当年的初恋问清楚为何当年失联?

没想到原因也简单,初恋当年根本没收到她的来信,一封都没有。

两人无交而散。

这个故事毫无动人之处,它既没有表达时代的缩影,也没有表达爱情的曲折,它甚至也没有表达女性的抗争,它全篇都是“自我”。

和那个年代不知为何成名的导演一样,都非常莫名自我。

 9 ) 动人的女性角色

一个好强的女人,突然被命运打击,生还无望,没有钱,没有社区拯救,没有背景,家庭本来就是假的,不爱丈夫,孩子太小,残酷面对,在最后的日子里,去找自己的情人,在舞厅里放纵,没有走向卖淫,不过是卖色。

在生死的伦理之下,她选择了了却自己曾经的希望,那个曾经的爱情悲剧,命运弄人。

如果没有病,也许就这样熬着,过下去,但是病了,就要面对自己最内心的愿望,找自己的情人,同时所谓的享受生活。

她讨厌自杀,而是选择了最后的病死。

纺织姑娘很坚强,但是在命运的打击背后,又能怎么办呢?

这里无所谓亲情支持,无所谓社区朋友支持,无所谓爱的力量,这里只有一个人孤独面对的残酷的生活境况,这一点,是中国女人孤独的命运!

中国电影人的女性角色,顾长卫的立春,李玉的苹果,还有这一部,都是让我很动容的!

 10 )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太老

这次王全安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纺织厂女工。

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决定去北京看一眼老情人。

《纺织姑娘》几乎可以看做是《团圆》的练笔,同样是关于生命中的一个情感缺憾。

那些熟稔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以及朴实低调的自然光,以非奇观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被病痛和生计剥夺了尊严的女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追随心中的那一点点坚持。

和《团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试图在几十年之后,倔强地回到过去,要一个答案。

纵使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故人容颜已改。

王全安的电影里,充满了这样一个个刻舟求剑的小人物。

善于刻画时代与人物关系的导演,最先当然会想到贾樟柯。

相比之下,贾樟柯电影里总是塞满了各种高屋建瓴的符号,而他故事里的人物大多以边缘人的身份去背负起整个时代的茫然。

而《纺织姑娘》里的李莉,只为了却私心,踏遍万水千山,去圆一个多年的遗憾。

这使得王全安对他的人物,总有一种温柔的平视。

他不同情,也不煽情,只是不疾不徐地为你呈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再从这个人生活的无数个切片里,拼凑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韵味。

偌大的纺织厂里,纺织机器在跳着机械的舞蹈;空旷的主席台上,合唱团伴着风琴声一遍一遍唱着前苏联的老歌;热气腾腾的公共澡堂里,不再年轻的纺织女工们光着身子,正在老去的身体也不能带走她们仍旧雀跃的心……是这样的一个集体,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中,仍然站成拒绝的姿态,固执而习惯性地操弄着旧机器,遵循着旧制度,活在过时的光景中。

当倒闭成为必然,下岗成为现实,集体外出仍然是他们的惯性动作,于是有了冰天雪地里几个男人用单车载着老婆去火凤凰的场景:他们的老婆去舞厅陪人跳舞,跳一个可以挣五块钱。

而他们自己只能把单车停在舞厅门口,等待着各自的女人跳完以后,从陌生男人的怀抱里回来——男人的尊严在难以为继的生活面前,早已置换为苦涩的插科打诨。

除却那层表皮的笑料,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情。

当李莉在舞厅里和人起了冲突,男人们一窝蜂涌进了舞厅。

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瞬间,无比精准地描摹出了昔日的“领导阶层”如今所面临的末路与困境:工人阶级被打倒在街头,谈尊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原貌。

除了工业时代下纺织工人对集体主义的凝视与眷恋,王全安也拍出了东方人表达感情的隐忍含蓄,它们们在王全安的镜头下都有一种妥帖而精确的描述。

在《团圆》中,年逾古稀的老刘和玉娥,相见时没有一个拥抱,李莉和她的初恋情人亦然。

再汹涌的感情都被按捺得不动声色。

于是导演迂回地拍着东方人的餐桌,在这里,摄影机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之美。

它是《团圆》里玉娥给老刘的接风宴,是老刘为老陆做的“佛跳墙”,它是《纺织姑娘》里沉默寡言的老胡给李莉做的一大锅鱼,也是李莉和旧情人再次相聚时吃的热腾腾的火锅。

吃火锅时,摄影机隔着玻璃拍着这对旧日恋人,玻璃上斑驳的霓虹光影,映射出他们同样斑驳的内心。

当摄影机悄悄从火锅店外移到店内,这对昔日恋人之间多年未见的隔阂也渐渐被氤氲的温情所替代。

王全安的电影常常被公认为是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典范。

无论是《团圆》还是《纺织姑娘》,故事里都有一个行将就木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一个踏遍万水千山始终要见的人。

老年的玉娥和中年的李莉一样,阴差阳错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

于是他们自认为对现在的家庭没有感情,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要任性而为,遵从本心。

但或许,这种主体意识中也包含了某种人性的执拗和自我美化,甚至也可能给身边的人也会带来某种伤害。

在故事的最后,《团圆》里的老刘没能带走玉娥,《纺织姑娘》里的李莉也只能与旧情人不告而别。

玉娥最终发现老伴无法离开自己,他故作豪爽的成全下是一颗破碎和叫屈的心;李莉发现旧情人早已成家,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

而在自己病重时,医生虽然给出放弃治疗的建议,丈夫却仍然固执地变卖了房子,为她治病。

她们曾经以为自己活在无爱的世界,曾经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

曾经缺憾的爱情,丰富了她们的生命,也耗尽了她们的生命。

如风般的美丽女子,最终也得服从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节律。

他们将记忆中的爱情粉饰得太过美好,以至于让自己的追求有一种奋不顾身的悲壮。

他们并不明白,这样的自由更像是自私的变种,而理想不过是偏执的代名词。

因为《团圆》里大时代刻下的一个政治伤痕,或《纺织姑娘》中李莉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女主人公们不得不生活在一种隐痛和遗憾中,并由此幻想错过的岁月里有她们最好的爱情。

这是人性深处那一点止不住的喧哗与骚动,令她们与理想人格无缘。

她们用这种自以为是的一往情深和身不由己,来逃避生活的平庸和无爱。

王全安恰如其分而不带道德批判地描摹着这一种情绪。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李莉曾经有过两次主动求死的经历。

第一次开煤气、吃药,被回家的儿子打断。

儿子唤醒了她身体深处作为一位母亲的“母性“意识与“母爱”的本能;第二次在告别旧情人后,她卧倒在铁轨上,最终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抱成一团,狼狈地活了下来。

从铁轨上匆匆逃离时,在车站工作的老头儿举着小旗子,在身后骂骂咧咧地追赶着李莉,她惊慌失措地向前跑呀跑,表情从惊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转化为自嘲而开怀的笑。

或许是在那一刻起,她看破了执著的无用,造化的弄人。

或许是在那一刻,她决定去接受命运,包括命运里所有无法挽回的错失与缺憾。

最终,在旧情人《纺织姑娘》的琴声里,李莉停止了呼吸。

这首前苏联歌曲是李莉青春时代的写照,也是一种时代情愫消亡的记忆。

随之而去的,是一个国营厂时代的垮塌。

王全安是一个如此冷静的记录者,无论是描摹大时代的消逝,还是小家庭的创痛,他都有一种冷静旁观的克制,从未激起猛烈的煽情。

在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情绪表达中,似乎只有女主人公在独自经历这种创伤。

她看到这种代价,也最终认可这种代价。

至于那百十封寄给初恋的信,谁知道它们被风吹到了哪里。

或许就像海子那首美丽又哀愁的《历史》,写尽了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公元前我们都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纺织姑娘》短评

年纪大了缺少了沉静的动力,对这种缓慢的隔靴搔痒的文艺故事片感到沉闷…下岗工人,家长婚姻,年代印记,欠缺一击致命的中心点,平淡无奇的压抑…

6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太闷了

10分钟前
  • 阿一土憋
  • 较差

优美的女性情感。

15分钟前
  • 壹颗贰颗杨梅
  • 推荐

长镜头,呆滞,无奈的生活。

19分钟前
  • Andy
  • 还行

这片儿比《月蚀》好,比《图雅》好,王全安大师气度已现,第六代里上一个是贾樟柯,如今看来也就这两人而已。不必说卢茨的自然光和长镜头是多么的牛逼,也不必去挖剧情的合理与否,就凭语言自觉这一点五星没有商量。何况此片谈到的国企话题已是与《二十四城记》堪比的厚实,苏联老歌更是神来之笔

2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老情人释放琴音技能为女主治疗

23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一部风格中庸的中国女性小说。是团圆的前传,两部电影都在讨论一种情绪,人生是一场错过,活着仅仅为了活着。在不咸不淡中,叫人体会,错过后的人生滋味,正是不咸不淡。意外的错过,几乎导致自我在变轨人生中的始终迷失。平淡里有一种波澜起伏的痛苦,就像癌细胞的扩散,有一天会要了人的命。

25分钟前
  • 毛虫
  • 还行

【补完】突然想起来上课时看过的,貌似没看完吧……

27分钟前
  • 幽猫
  • 还行

微狗血

32分钟前
  • zin
  • 推荐

开头的十分钟我就确定了要给四星,可到了李莉生病我觉得影片稍显僵硬呻吟了。纺织女渐散的青春像一个长满青苔的大缸,随意一块石头就可以打破这片波澜不惊。眼下对受生活重创而急需挽救的遗憾,就是条快活地鱼儿骚动犹豫不屑的心。其实结尾结的并不完整,最后该搁置的还是囤于角落,留下的还要继续卖活

34分钟前
  • 还行

死之前去见见自己的老情人,说说那些遗憾和不知道的事情,走走看看,再落叶归根,挺好的!

36分钟前
  • 推荐

王全安也是一位陈凯歌式的导演,一路走低。逆着时间看他的电影真是享受,同样也是对于男演技的享受。

38分钟前
  • 力荐

余男的表演真是不错。

4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女性片加文艺片,是我的软肋

43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人生就是一个个无奈

45分钟前
  • siumem
  • 力荐

我爱小成本国产电影,哗啦啦全是希望。细节略微粗糙。

50分钟前
  • 张静雅
  • 力荐

怀念陕西

53分钟前
  • 一起一起
  • 推荐

去歌舞厅上班

55分钟前
  • 王恶
  • 推荐

很真实,很真实

58分钟前
  • Erinnyes的庇护
  • 力荐

实话说,故事比较老套。闭气贾樟柯,王全安还是浮泛了点。余男演得不错,我只是很感慨,工人真的已经成为底层,哎- -

1小时前
  • jul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