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当男人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腿过分的细长,头发掉的太草率,本来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酒鬼,却居然也被培养成在喝茶的时候总要放一些牛奶。
如果说在美国,父母和子女的“裙带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的话,那在英国,大部分的小孩都是和母亲一起长大的。
而很不幸的是,英国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都太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母亲感召下的女孩儿都更加虎虎生风,而那些成长于母亲隐蔽下的男生们,从小就习惯于轻声细语彬彬有礼。
傲慢与偏见不过是英国版的琼瑶,却孕育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伊丽莎白,戴安娜也不过就是一个家庭失败求爱无门的灰姑娘而已,而正是这些女性,点缀着这个由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女王连接起来的帝国。
放弃王位而奔向离婚高龄妇女怀抱的王子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
从亨利八世毅然决然的为了要离婚而与罗马天主教会分离开始,从1533年到今日,英国的男生们就成长这样一个历史氛围中,所有的历史书,小说,舞台剧,音乐剧都在传达着一个讯息,即使我们的男人总是爱着奇怪的女人,但是只要他们能成功的生出女孩就好了。
以至于威廉大婚在即,而各大报纸却在不断的呼吁,不论多美的王妃,我们的王子总是要秃的,还是生女孩好!
皇室逸闻多为香艳历史,裙边往事,讴歌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君王,再配上一位来自民间善良而单纯的村姑,搭配上一双丑陋守旧的保守派,结尾男女主角或死或伤,总之是佳话一段,取悦那些整日以白日梦为食粮的低智商女性。
可惜的是,英国这个国家,女性的教育水平过高,这对于编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就如同拍一群人精的马屁,一不小心拍在了马腿上就十分糟糕了,没有一个英国女性喜欢被塑造为简单的真善美,这就是傲慢与偏见在那个年代的成功之处,伊丽莎白,中产阶级的出身却有上流社会的智慧与优雅,身边的女性,从妈妈到姐姐妹妹要么是凡夫俗子要么是钱的努力,只有她自己视金钱如粪土,高洁宛如莲花,最后所有人都一败涂地,只有她自己不仅获得真爱还嫁入豪门,不要提什么一箭双雕了,根本就是她一个眼神,箭靶子就自戳靶心。
可是这样的故事放到今日,明眼人早就不屑一顾了,于是一个更经典的女性形象出现了,乔治六世的夫人,Elizabeth Bowes-Lyon,又一位伊丽莎白。
她是国王背后的女人,时刻挽着丈夫衣袖给与支持与安慰的妻子,她是饱含智慧,万事得体的贵族女性,而即使是这样的出身,她也总是把老公放在第一位,用她的温情与理解维护家庭。
嫁入豪门早就不是当下的话题了,英国女性更喜欢被人阐释为识大体顾大局的负责任群体。
而这与英国社会的现状也是普遍一致的,喝得烂醉的总是男性,职场上叱咤风云而回家后仍然持家有方的总是女性。
其实电影中这位伊丽莎白只是编剧美好的杜撰,史实中她到底是因为喜欢哥哥还是喜欢什么别的人才留在乔治六世身边,最好还是不要写进故事之中,局部的美化是可以被接受的。
不论如何,这位伊丽莎白,也就是现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一直活到了2002年,这也又一次印证了英国王室女的总也死不了这一传统。
乔治六世无论放到何时都是一个标准的帅哥,笔挺而细长,坚毅的面孔,充满了英伦男性外表上的所有优点,却是一个内心脆弱的人。
他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历史交替的时刻走上王位,纳粹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善于激情派演讲法的狂热分子希特勒,而美国的迅速崛起也使得英国从此丧失了主宰世界的话语权,直到现在,多少年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止英国的持续衰落,而这一切的开始就在乔治六世的时代,就算他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天赐君主,也不过就是把英国衰落的开端拖晚个几年而已。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口吃就显得更为戏剧性。
而我觉得影片最动人的一幕,Bertie和Logue在威敏教堂中的那一段争吵,一个自信的小人物和一位不自信的大人物,这就是两人的区别,Logue很坦然地说出自己不是doctor,而Bertie却害怕后人会称他为Mad King George, the stammer。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的话,成功与否无非就在于你能否胜任这一生的角色,国王也好,Duke of York也好,语言障碍辅导教师也好,妻子也好,海军上将也好,我们恐惧不过是怕自己无法胜任,怕自己不够优秀,而这一位小时候口吃,左撇子,腿有麻痹的国王却还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接过了这个悲情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敢。
这故事中的很多细节都来源于Lionel Logue的日记,而小说其实早就成型,只是乔治六世的妻子,那位一直活到2002年的现任女王的母亲请求这个故事一定要在她死后才可以被放上荧幕,因为这一段过往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来说将是最痛苦的一段回忆,由此可想而知,这位脆弱的国王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恐怕也就是英国王室的魅力之所在了。
在伦敦不用很长的时间就能够分辨出典型英国男士的外观,他们大多长着哈利波特一样有些孩童式的面孔,身材颀长,腿细得令人咋舌,年轻时候的一头怎么疏都好看的金色乱发早早的就掉个精光,留下一些地中海也好,还是光亮圆润的后脑勺也好,总之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不大,在酒吧却豪放不羁的怪胎。
穿插在过分豪放的英国女性中间,英国男士总是显得过分文雅。
这部电影虽然是一个国王的故事,却也是导演自己父亲的故事,也是很多英国男生的故事,战胜恐惧,勇敢承担责任,并不是两句前卫而有个性的话,却是最难做到的两句话。
我恰好这个时候去了温莎,在教堂了看到了乔治六世的墓。
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一位拄着拐杖的英国老妇人对我说,你看过国王的演讲吗?
这就是那位国王,他不仅是我们的王室中最勇敢的男人,也是我们的王室中穿苏格兰裙子最好看的国王。
【和谐版】不大理解怎么这么多五星。
尤其写评论的都是五星。
其实此片难道不就是一个宫廷励志故事嘛?
欣慰的是导言没有处理成过于煽情而让人呕吐的口水片。
(毕竟是大英王室题材,现女王她爹,不能太媚俗。
)不过不也导致全片情节上挺不温不火没啥亮点么。
结果撑起这个老套励志情节的也只有2个演员的演技了。
但可惜我一直对演技什么的不大感冒。
说口吃国王演得好,但我觉得什么口吃啦神经病啦这种不正常角色其实是比较好演的,因为他们不正常,所以只要别太离谱,怎么演都有道理。
但我总觉得Mr Darcy的表演在暴躁傲慢又自卑的口吃男与忧国忧民的伟大国王之间的连接不够有说服力。
相比之下Helen Mirren演的他女儿,就可理解多了。
而Rush这个角色,演的大概是不错啦。
但本质上,这种面对暴躁傲慢不配合的问题儿童,不惧艰难险阻,不卑不亢努力做一碗心灵好鸡汤的角色,也不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么。
而且此片国王才是主角,结果Rush的角色不免显得尴尬。
比如他面试戏剧演员的段落,也许可以丰富他的角色,但对于整个电影来说却毫无意义。
人说宫廷剧两大乐趣,costume和music。
此片作为现代剧服装首先就没什么看头了。
音乐更是让人吐槽,byrd、dowland、purcell,是比较不合时宜,handel也不是纯货,但我就不信沃恩威廉斯,delius或者elgar,britten的东西里找不到靠谱的,至于在对德演讲里还靠德国人的音乐炒气氛嘛。。
另外还有一个乐趣就是看风景,漂亮的皇宫啦,庄园啦,《女王》里Balmoral空旷的荒野啦,再不行就是英格兰乡村美景也是很迷人的嘛么。
不过这个片子里导言实在吝啬的不行,不论是在白金汉,温布利,西敏寺还是Balmoral,几乎都是中景近景。
描绘最完整的也只有Dogue的那间破房间。
真不知道那么多评论说画面美丽是哪来的。
另外几点让我不那么钟意本片的:口吃太多,所以不利于练习英英,想想《女王》全片的Queen‘s English。
八卦不多,除了爱德华八世那位默片风格的老婆挺霸气的。
而且不像《女王》那样有个很萌的角色布莱尔……当然这片的萌点硬要说也是有的……邓布利多,虫尾巴丘吉尔啥的…… 至于许多人说到最后的演讲看得高潮迭起心潮澎湃,我就更奇怪了。
的确作为口吃男说成这样是很不容易很令人感动的,但是这缓慢的语速,漫长的停顿,极端稳健的口吻,令我实在觉得似曾相识……哦,这不是我们主席的演讲风格么…… 其实有一个严重的吐槽点,就是:这个国家面临危机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国王心急如焚殚精竭虑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竟然是如何流畅地念完一篇短文…… 对于这一点,虽然我被囧翻在地,还是深深地感到,这才他妈的是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
宪政,实在是太伟大了。
把国王都限制得只能念念稿子。
你看看,Douge一个无证经营的江湖郎中,面对皇上是个什么态度!
“Call me Doniel!
”(英国王室对这种坚守first name term的人还真是无法呀= =)你想想,如果X太子患有口吃的毛病,P太子妃居然亲自下到民间四处搜罗名医,然后太子每日只身前往医生的陋居治疗,还任其摆布(半个警卫员都没有!
乾隆微服私访记也得带个大内高手的吧!
)……Burger off!
It's bloody ridiculous!!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到:啊,伟大的英国,真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等级社会;又想到最新那贴《北大妹拍手机险被抓》,我也不禁想到:啊,伟大的XX,真是一个主奴分明的和谐社会。
这是一部有魅力的电影,它虽然说的是皇室事情,但是并没有华丽的壕服等等排场,平实的像普通人的琐事,真实的不像话。
这电影你只要看进去,你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推上位的国王,为了当上称职的国王,必须克服自己的一切缺点,因为臣民需要国王发生,战争在即,责任所在,他无可躲藏,不会像他的兄长一样放弃国家,必须鼓励国民。
看《国王的演讲》,片中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乔治六世)曾对治疗师莱昂纳尔说:“我爱美人,也爱江山”,可能由于缺乏背景资料,对这句话觉得不好理解,于是查了下资料。
原来,阿尔伯特曾两次向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求婚被拒绝。
原来,阿尔伯特对出身苏格兰贵族的伊丽莎白·鲍斯-莱昂一见钟情,并在其父亲乔治五世的强力安排下二人相亲,阿尔伯特第一次求婚,未被接受,原因是阿尔伯特是英王继承人,伊丽莎白害怕成为王后,从此不能再自由自在地生活。
阿尔伯特的母亲玛莉王后更希望威尔斯王子爱德华(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即任王位,玛莉王后说服乔治五世让阿尔伯特王子更自由地生活,于是阿尔伯特对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发起了强烈追求,并第二次求婚。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再次拒绝了阿尔伯特。
但玛莉王后认为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的性格可以让阿尔伯特不再热心追求王位,减少和爱德华王子的竞争。
在玛莉王后的安排下,英王乔治五世将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的另一个追求者、阿尔伯特的情敌苏格兰马里伯爵派遣往海外,清除了障碍。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接受了阿尔伯特的第三次求婚。
两人结婚后,阿尔伯特和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均没有接受太多的王室训练,相对自由地生活——这也是在婚前阿尔伯特向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承诺过的,婚后,阿尔伯特并没有热心于王位继承的争夺。
乔治五世驾崩后,爱德华王子即位。
即位后不久,爱德华八世由于要迎娶美国寡妇瓦利斯·辛普森,触怒了国会和各自治领政府,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宣布退位,让与阿尔伯特王子。
据记载,得知爱德华八世退位的消息后,约克公爵夫人伊丽莎白泪流满面——这正是她所最不愿意的结果——成为王后。
但成为王后之后的伊丽莎白王后并没有无视责任,而是成为了王室成员中最为欢迎的成员。
在二战期间,就算德国战机每日空袭伦敦,伊丽莎白王后都没有撤出伦敦,坚持坚守,成为英国抗战的象征。
她穿着打扮,直到70年代仍然是英国潮流的象征。
查理斯王子迎娶戴爱娜王妃后,已成为女王母太后的伊丽莎白受民众欢迎程度仍然能与戴安娜王妃齐名。
一般分析认为,由于经历过半强迫的婚姻,伊丽莎白女王母太后更能理解和尊重别人,常常以劝喻替代命令,民间谣传,女王母太后曾在一次午宴中劝阻她女儿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要喝第二杯酒,说:“这样好么?
你整个下午都要处理国事呢!
”
文/曾子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前两天揭晓了,《国王的演讲》和《社交网络》是争夺最佳影片最大的两个热门。
两部影片我都看了,谈谈感想。
先说《国王的演讲》,这不是一部烂片,但我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在我看来,《国王的演讲》片如其名,就像里面那个英王乔治六世,哪怕再怎么努力,天生的口吃障碍注定了他的公众演讲只能是中规中矩,无甚光彩,再看影片中截取的希特勒的演讲篇段,那种疯狂投入,那种滔滔不绝,绝对具有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更陶醉于邪恶的力量,不满足于平庸的愚钝(希特勒是恶魔,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他是个演讲天才)。
整个影片就是这样,毫无惊喜,波澜不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好比一个严谨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只要一张嘴,就知道她接下来要说什么,反正是八九不离十。
今年奥斯卡最热门的两部提名影片都是传记片,《国王的演讲》以乔治六世登基前后为历史背景,描写他如何在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医师的带领下,克服天生的口吃障碍,带领英国人民抵抗纳粹入侵的故事;另一部《社交网络》,目光聚焦当下80后的时尚一族,主角是当年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靠一个交友网站一举成名的马克-扎克伯格。
跟以往奥斯卡的提名作品相比,这两部都算不上什么惊喜之作,如果说《社交网络》还有点反英雄的味道,因为里面塑造的这个成功人士一身的缺点不说,他所谓的成功也给人某种不择手段的感觉;那么《国王的演讲》完全是给英国王室的一曲无尽的赞歌。
似乎编导都是英国的御用文人,只会“拍马屁”,反正影片过于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宫廷腔”让我受不了,看来主旋律不仅是中国广电总局的一道“开胃菜”,也是英式文艺片的一杆大旗,几年前在奥斯卡大放异彩的《女王》似乎也给人从白金汉宫拿了“红包”的嫌疑。
听说《国王的演讲》近期夺奖的呼声已经后来居上,大有赶超《社交网络》之势,两部影片看完,我一点都不奇怪,《社交网络》对美国梦有批判有反思,主人公还反英雄,不是一向擅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的“那道菜”,尽管《社交网络》也存在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刻画过于简单草率的毛病,也非导演大卫-芬奇的最佳作品,但鲜明的批判锋芒还是让我对此片心生好感。
(我宁愿《社交网络》折桂)相反,《国王的演讲》有励志,有成功,还有二战,反纳粹等大多数犹太人所组成的奥斯卡评委一向热衷的题材,尽管后者内容过于平常,叙事过于俗套,但奥斯卡不管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美国的奥斯卡有时候跟我们的华表奖也没什么区别。
顺便补充一句:虽然我不喜欢《国王的演讲》,但科林-费斯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他把乔治六世因为口吃而自卑的感觉演的很到位,祝愿他顺利捧走小金人。
他是一名口吃患者,其次才是一位国王。
我不了解国王的不易,但我清楚一个口吃的痛苦,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口吃患者。
口吃患者应该是一群最被忽视的被伤害者,一半以上的口吃都是模仿造成的,如此看来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如国王所说,这是女巫的诅咒。
父亲平时话不多。
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口吃并未像他所说的那样严重,达到了遗憾终生的地步。
后来听母亲说才知道,结婚前的父亲,几乎不怎么说话,偶尔讲的几句也都是简单的句子,如果情绪激动,憋的脸都红了也说不出话。
他俩谈恋爱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父亲从来不和母亲说话,只是低头走过。
别人都劝母亲别和父亲好,母亲只是一笑了之。
因为她知道,那一瞬的擦肩而过,父亲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他喝多了,说,你不是口吃,是我最大的欣慰。
父亲没有国王的责任,所以他有更多的理由选择逃避和放弃。
他一直说自己是个粗人。
和电影里的国王一样,粗口更容易让他轻松表达。
但是他却写的一手好字。
他说上学的时候,学习不好,也不好和别人说话,就成天自己写字,最后练得一手印刷体一样的黑板字。
我知道,这是父亲赢得别人尊重的方式。
他总是教导我,和口才相比,字才是一个人脸面。
也许是同是口吃的原因,国王和父亲如此相似。
表面上都是软弱寡言,但是心里都有很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尊重,只不过因为是国王的关系,他只能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流利演说。
观影期间,我看到的都是父亲的影子,那开口时选择不拗口词句的犹豫、为发一个音而紧皱双眉的纠结,一样的欲言又止,一样的强制沉默。
国王最后成了历史书上歌颂的人物。
父亲也得到了一个凡人的所有快乐。
他们都有幸遇到了愿意和自己沟通的人。
不知道父亲是否也有过类似国王的努力。
也不知道他小时候有没有过偷偷哭泣。
但我知道父亲这50多年,有一半的话都是对母亲说的。
我观影向来不苛刻,但这次真无语了。
有人说这片比盗梦空间好看,我还真不知道好看在鸟儿地方了?
从一开始就一眼望穿,心想难道就是治了一个口吃患者,而这人恰巧是国王?
弟弟在旁边劝我淡定,说好电影也许看到最后才给人震撼。
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不过结局悲催地证明了我的猜想,我是对的!
而之所以给了三星,只是为这部剧的摄影、音乐、细节啥的给出的辛苦分。
(其实什么摄影、音乐、细节啥的,这词儿都是看了别人吹得天花乱坠的影评才学会滴,用我们外行人的心态实事求是地说就是感觉这不是粗制滥造的一部电影,画面很细腻观影很流畅倒是真的)。
又或者正如我开头说的,我一向不苛刻,以所表现在--感觉很没意思也只是给三颗星而已,没有痛下狠手给二星。
当初也许看了影评,所以抱着很高的期望看的,一开始心是悬着的。
但随着情节这么不紧不慢地展开,我开始一边不断地把鼠标放在进度条上好让自己明白到底看了多少分钟了,一边接着怀疑这么久了怎么好像还没很给力的感觉出现。
直到过了1个小时,又过了10分钟,又过了20分钟……眼看着电影接近尾声,我心里还期期艾艾地幻想着能有振奋我心的高潮出现。
但随着国王有点艰难但又战胜自己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演讲,电影结束了,就这样带着我的一颗有点受伤的心,电影真的结束了。
于是好像被夯了一闷棍,不死心地跑到豆瓣来看影评,也许希望发现点和我类似的声音。
但,铺天盖地的啊,都是溢美之词,什么艺术品,什么黑夜里盛开的奇葩。
头一次感觉被主流抛到了河的对岸,热闹是人家的,我什么都没有。
又忍不住看了一遍大家的影评,我相信自己的血压是开始上升了,现在,我已经从心里想把三星改为两星了。
好吧,俺承认俺看过的纯英电影不多,俺无法见证一个主角的成长历程!
这个人现在俺知道了他叫Colin Firth ,但主角成长了,主角极为优秀,这部剧就可以得奥斯卡啦???
俺也感觉他的演技挺好的。
但一部电影不能只是看主角表现吧!
对于广大的不识Colin Firth的人来说,他只是演技好点而已,估计大肆褒奖的人都是受了这个Colin Firth 影片之外的影响!
看完片子抱着无语的心情却反而说出了这么多的话。
说实话,自始至终,我只是感觉影片气场很大、画面唯美、配乐得当、镜头流畅、细节考究、主角演技佳,但自始至终,我都知道自己在看电影,就像是学生在看一部被称作“好电影”的正面教学案例。
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带入感,都没有投入,都是飘在影片外的!
其实豆瓣上也有影评算给我解惑了的---“演员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是一部很典型的英式电影,但也正因此而失于创新,变成了一种在镜头、剪辑、台词、画面上追求精细的工作。
这部电影不能给我任何切实的感动,整个故事情节可简单归纳为:怎样治疗结巴然后作为弟弟继承王位。
但是请注意,这部片子因为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合近几年学院奖的一贯口味 ”我基本上同意上述影评,我的观点跟这个比较一致,也学到了这部片其实被称为典型英式电影,原来这样的电影是符合学院奖的口味!
可是,看到那么多人呓语似的猛劲拍手叫好,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跟他们站的还真不是一个队伍。
以前很是把自己的赏影水平当回事儿的,现在仅通过一部电影,头一次切实感到了自己与那些人的不同。
但也许就是这些令我有点小纠结的不同,才让我站在一个外面的地方看清了那些人的世界。
对于结论只有两点。
第一,我是低俗的,我的水平还无法欣赏这么优雅的电影,我没有从这部片中看到心中开出一朵花来。
也许我的影评是众多影评中为数不多地唱反调滴。
第二,如果我的真实赏影水平还不至于像第一条中自己所说的这么低,那么,我真的很想说一句,那些看了这部电影心中开出了一朵花的人,你还真是矫情!!
也许你是影评的生力军,正在或者即将从事与电影相关的事业,但不得不说一句,你已经被模式化了,不论这个模子到底是啥!
以前一直怀疑自己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会不会下意识地受其他影评的影响,现在觉得某些人还真是会。
总感觉有些跟风的人,不过看了一部三星的电影而已,心中的文学酸腐气泡总是会把它膨胀描述成五星,最后写出的影评估计把自己都能感动到哭。
其实哪里是电影感动了你,不过是你自己感动了你自己!
……
公爵因种种原因却成为国王,但因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言,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出丑,传统方法不奏效,但偶然的机会接受了语言治疗师罗格的治疗,虽然第一次不欢而散,但最终公爵还是接受了罗格的训练,锻炼自己,克服自己的问题。
其实作为公爵来说,接受治疗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勇气,遇到挫折时受到的打击比旁人更大,所以当公爵发现罗格的治疗对自己有效的时候,放下自己的面子再去找罗格的时候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也不耐烦过,也想过放弃,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这种态度也很值得鼓励了。
这个社会本就不是那么公平,抱怨什么的没有用,倒不如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或许成效很少,但总比坐以待毙强,这个世界上,那些条件比你好,出身比你高的人还在那么努力,你为什么还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懂奋进呢,未来是靠自己拼出来的,好运不用平白无故降到你的身上。
《国王的演讲》读书笔记,乍看之下这仿佛是一个励志故事,当然,这么认为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一个患有语言障碍的王室公爵在皇室、国家的紧迫情势之下,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积极去改变,最终逃出了缺陷的阴影,而终于让那些质疑、担忧、讥讽等等的公众舆论烟消云散,最终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国王。
这个故事的励志意义另一部分也因另一个人物的所为所对比升华:George的兄弟Edward,本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皇室公爵,王位的理所应当的继承人,却因人生际遇和风流个性,逐渐的放弃了对王位的追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赋如果不为后天善用,也会逐渐被磨灭,被荒废;而对于George来说,一个对于王位继承者来说相当有阻碍的缺陷,如果有心去改变、不停的尝试,最终也会得到纠正,获得真正的自信。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为了讲述伟大王与民、医与患无差别友情的故事,语言治疗师洛格和王室继承人George齐心战胜“顽疾”,两个人一同为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而奋斗。
当然,这个“顽疾”不同于表面上那样简单,仅仅是“口吃”或者“发音”,或是“说话是否流利”的问题。
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而在王储之中的理想继任者却沉迷风流韵事不思大体(其实对于这一点就我个人而言是否要对Edward抱否定批评态度,还是要持保留意见),而对于当时社会和国际情势动荡的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一个英明的统帅,一举一动都为人们所关注,人民希望得到希望和自信,希望看到一个能给他们安全感的王。
因此George的“顽疾”,反而显得那么的引人注目,因为对于国王和重大场合而言,一场有力、有自信的完美的演讲,对于王室、国民和公众来说,都是必不可少需要的事情。
所以如果George是个平常的人,或许他有口吃,或许他的发音有问题,这都没什么,他可以选择成为作家、卖笔杆子,他可以选择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他可以尽量避开交际、闭门闭户,这都是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和别人也许都不会觉得这是多么有问题的一件事。
然而他却成为一个有语言缺陷的王室继承人、国王,一个小问题也许就成为了大困难,就像Edward一样,一个花花公子其实没什么,但是因为出身背景和责任,就显得有些失大体、不成器之感,其实都是位置造就的,因为人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讲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也许都在羡慕另一种生活,其实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座围城,除非你可以拥有每一座城门的钥匙而可以自由进入,否则,并不要轻易羡慕或者盲目追寻另外的生活,除非你已经想得透彻,或者是你个永不思悔的人。
作为励志影片,实在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与绝大多数励志影片一样,影片开头,制造了一个冲突,作为故事的开始和铺垫,后续的冗长铺垫,作为主人公的内心冲突,都显得如此无力乏味。
2个小时,仿佛发生了许多的事情,而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国王的体面,浮躁的将一些情节生搬硬套在人物身上。
没有内心安静的探索,整个影片充满了紧张的情绪,两个小时,观众也跟着紧张。
影片通过一些小小的技法,让这种紧张,磨蚀你的耐心。
却没有看到主人公应该有的坚毅和勇敢。
离开了内心的探索,所有的冲突和情节,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个个葫芦,杂乱无章,毫无生气。
音乐的搭配,应该是影片中最差的部分。
绝大多数时候,影片给人的情绪是紧张和单调。
难得能听到一点点音乐的配合,却立即被安排的嘎然而止。
难得最后宣战之后的演讲,搭配了一些音乐,却与场景并不融合。
我只能认为,导演并不想让这部影片变得融合反观前段时间刚看过的《自闭历程》,无论情节,摄影,音乐,演员的表现,都非常流畅。
看完电影,你觉得励志了吗?
我没有!
当国王走出录音室,你觉得欢乐吗?
鼓舞了吗?
或许是我要求太高了,我就不说经典的阿甘了,即使是韩国的傻瓜,也比这部电影好了很多!
虽然剧情没有澎湃激情,却婉婉动人,温暖人心。
奥斯卡影帝就是你的,没跑。又是一出集体闪光的电影,男女配也同样精彩。科林·费斯把这个自卑脆弱又暴躁可怜的家伙演活了。摄影也很有意思,很多镜头极有压迫感,令观众也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压力。应该也算励志类吧,战胜心魔、超越自己什么的。
和叫我第一名差不多,有种气氛不喜欢
超强的掌控力
知音读者体的电影,适合给中小学生励志。
①电影非历史;②选一个好乳母很重要。
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片子很拖沓,两星给的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
非主流语言矫正师矫正了国王的结巴,滚你妈的烂剧情,肤浅!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会有一个女人在支持着他,当然也可能是一个男人。
两个天才演员,一个乏味剧本。
好看
影片从摄影配乐到表演等各个层面浑然一体无懈可击,整体质量若与《社交网络》正面交锋也绝不示弱,并还更显大气的王者风范。科林的表演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没有之一。他细腻并精彩的诠释了这个暴躁高傲但内心孤独脆弱无奈的王者。而这场对抗自我的角力,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该取得胜利的战役。
真的很励志 人要勇于克服自己的弱点
新鲜归新鲜,但实在是找不到惊喜。如果真只是为了拿奖而拍,还说得过去。Alexandre Desplat在Mr.Fox惊喜了一下后,又回去了。
制作精良、四平八稳,然而没有惊喜,Alexandre.Desplat的配乐保持一贯水准、一贯的调调,一贯令人“闻弦声而知雅意”。有些无意义的配角设置。剧本还有再锤炼的空间。Colin.Firth与Geoffrey Rush学院式的表演撑满整部电影。遗憾的是:其实还可以再好一点的。
演员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是一部很典型的英式电影,但也正因此而失于创新,变成了一种在镜头、剪辑、台词、画面上追求精细的工作。这部电影不能给我任何切实的感动,整个故事情节可简单归纳为:怎样治疗结巴然后作为弟弟继承王位。但是请注意,这部片子因为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合近几年学院奖的一贯口味
剧情精彩,好看
演技真的是好
这不是国王的演讲,是国王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