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给的高,源自细节和初心,扣不开的啤酒盖,讨钱时干燥颤动的声线,公务员贝斯手自嘲的点烟,以及后半段炸裂的父母知青爱情线,当然作为音乐主题电影,歌都出乎意料的好听。
怀旧意味很明显,我更愿意称之为“我没过完的那场青春”,作为“眼瞅着三十岁但一事无成”本人,我还挺看得进去,起码真实,不是布景搭起来的、看似写平凡人实际“上层人”体验生活故事(对,说的就是现在的垃圾爱情生活现代剧!
)电影主角年龄、时代、行事都突破了现在影视剧生怕主角不够年轻动人,故事不够奢华浮夸的审美。
但是!
导演你没有心啊,搞那么不必要的旁枝干嘛,比如开头那五年的片段,比如小孩那一段,比如女主角前男友那一段,光一个巡演取消你来来回回说了四五遍。
编剧方面,故事挺好,逻辑没编好,去延安可以,买吉他都可以,跳楼遇到男主emmm;乐队缺人可以,巡演可以,刚好就遇到前女友就emm…逻辑不用心,遇事就用巧合凑,难免让人觉得呵呵哒。
知青演员用心了,我哭死,从下雪自行车那段就开始流泪,老爱情,后劲大。
为什么前任系列平等都能那么高,我不服,扣掉一星是因为主创团队不许骄傲!
要保持这种老牌作风,别学市面上圈钱的样子!!!
电影院一共四个人,开头二十分钟后,跑了仨吧,倒数第三个跑的我,祝最后坚持的兄弟平安。
如果你想体验包场的感觉,此部影片值得一看。
女主很矫情,剧情想表现她为梦想挣扎,结果剧情完全的不接地气,带着古早青春伤痛片的一股作儿劲,脱离现实,没有让人看下去的吸引力。
女主长得不够美丽,大量的近景镜头,清楚地看到一条直线的下颌角,高鼻梁,圆额头,和小又尖得不协调的下巴,很像开大了滤镜的网红脸,带着一股精明厉害劲儿,很难勾起来观众的同情心。
她本人的演技又不能改变先天外表带来的气质,让人喜欢不起来,也代入不起来。
有种挺不好的风气,似乎沾上文艺两个字,就很了不起,你看不懂,说明你没水平。
可是文艺难道就必须是大众的敌人吗?
当年白居易的诗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欣赏,听得懂,影响人家的艺术价值了吗?
不是你文艺大众看不懂,而是你没这个让大众看得懂的水平。
昨天晚上在极度悲伤,嗯,就是爱而不得的悲伤中看完了这个电影。
比较入心吧。
首先我觉得珊妮和董东之间根本不爱情,对于为什么是这个电影名字我就不是太清楚了,也可能是说的老一辈的恋爱?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是因为最后都没有说再见。
先说两个现代主人公,虽然剧情很俗套,冥冥之中就是有什么东西指引着他们相遇了,比起爱情,我认为他们之间更像是彼此救赎。
同样是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同样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比起珊妮对人世间的看法,董东更大彻大悟一些。
他懂音乐不是名利场,他即便知道生命即将尽头也依然热爱。
也正因为他热爱音乐才会在遇到珊妮的那一刻想要救赎她。
而珊妮,她来到了人生最迷茫的时刻,其实对于她我有点感动,即使处在这样前无希望后无退路的时刻依旧没有放弃音乐。
虽然很丧,依旧把自己所有的情绪寄托在音乐里。
老一辈的爱情是真的感动到我了,尤其是那个男生并没有在回到城里就变心,这也是让我觉得惊喜的地方。
以前看过的很多剧都是因为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在见识过繁华的那一方就变心。
“秋兰,我很想你”,这句话真的让我破防了。
得一人心,没有物质的羁绊,没有两个人性格的不和,只单纯喜欢,也仅仅因为第一眼见的喜欢就走在一起,真的是让我羡慕了。
也许,比一起难得是同行,比同行难得是相遇,而比相遇难得,是遇见。
谢谢,人生中第一篇影评。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电影。
你说它情节不好吧,各种铺垫伏笔埋得挺好的,就连渐冻症的伏笔也藏在信里的字形散乱。
你说它情感表达不好吧,喝啤酒打不开一瞬间崩溃这种细节也有。
你说音乐不好听吧,但也绝对不难听。
但是合在一起怎么变成这种玩意,这九十多分钟看得我究极无敌煎熬。
我自认为抗无聊系数比较高,但都顶不住,结束了立马就离开座位,一秒都不想多呆,上一个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成龙大叔参演的《龙牌之谜》。
龙牌之谜 (2019)3.62019 / 俄罗斯 中国大陆 美国 / 动作 奇幻 冒险 / 伊哥·斯坦普陈科 / 成龙 阿诺·施瓦辛格别看就对了 这几个方面其实都是没问题,所以我觉得是导演的问题,把电影拍得稀碎。
一开始就线性叙事,没过几分钟就五年后,而且后面看来这段剧情一点儿都不重要,都是表现生活艰苦热爱音乐,后面全程说这个,这样很容易造成观感割裂,不如直接删了。
然后就是剧情重心,感觉标题和内容都是为了第二条知青线服务,但是拍出来却是双线,你要拍双线就别取这个标题,而且女主一开始去找人的动机模糊,莫名其妙就到了延安。
从前面来看其实是像一部偏小众的文艺片,到后面怀孕那就开始狗血了,渐冻症、不辞而别、隐瞒与欺骗。
说这几个词就够想象剧情了。
再加上两条线穿来穿去,歌曲旋律都差不多,所以这就开创了受苦流拍法,不过受苦的是观众。
导演或许懂故事,或许懂音乐(这确实不一定),但一定不懂电影。
电影的音乐都很好听,故事底色是真诚的,甚至主演们都多少带着纯粹干净的表演气质,但结构起来后,却反而纷纷丧失了光彩,令人遗憾。
首先,珊妮(于文文饰)的角色在电影中,一方面承担的是“观众视角”的具象引领,另一方面则作为主要剧情故事的旁观者,也是串联、结构者;前者决定这个人物的内心戏份更多,而后者决定它更具工具性特点,这本身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赋予珊妮如此多的情节演绎,一方面未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她的内心活动,与其共鸣;另一方面则扰乱、添杂了原本的故事表达——这是我认为该电影在剧情结构方面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渐冻人”作为一个社会关注极高的,并具有极典型心理演变特征的病症,既然在这部电影中存在,并且成为父子两代的遗传病,即共同要面对的人生问题,影响方方面面,我认为是创作者有意对其进行重点探讨的,但在电影中,对其的表现仍过于隐晦,且态度较为单一。
父亲,是知青下乡一代。
年轻的他本有着美丽的梦想,美丽的姑娘,然而在一天天陷入疾病后,他“消失”在心上人的世界,独自忍受痛苦,将思念与真相化作可能永远都不被人知的信件。
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这样罕见、痛苦的疾病,给个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多么巨大的恐慌与挤压,我们可以去想象。
可是站在今天回看,绝望的渐冻症,其实就像极快速的衰老,而比疾病本身更压垮一个人的是对它的不够了解,和妄自想象。
父亲选择消失,选择独自忍受痛苦、自杀,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无能、无力,尤其他不敢面对心爱的女人,更是被传统性别意识的束缚——不能照顾女人反而要女人来照顾,很快就会死掉徒惹他人痛苦伤心等,其实也是对这个女人“爱”之权力的剥夺。
所以我反而很喜欢短短一分钟的彩蛋里,同样患有渐冻症的儿子(乐器店老板董东),可以在爱人的陪伴下一步步,直到与世界告别。
但我同时也遗憾,这部分只是这部电影的片末彩蛋。
而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是这样的——被乐队朋友出于利益抛弃、背叛的珊妮,带着诸多失意来到董东的店里。
董东行动已然不便,脾气也古怪,同样看不到希望,因为他的病,他没有未来;因为在他的故事里,他是背叛乐队朋友、背叛爱人的那个;但是这样的两个人却逐渐打开了彼此的心扉,首先,董东想要帮珊妮“圆梦”,曾经的那些闪光点又附着在他身上般,董东也无可避免地与过去相遇,而珊妮无意间相遇、备受感动的那些日记成为了董东决心改变的最后一击。
我希望,找到昔日恋人、告诉她一切真相,并有勇气面对她的无论是何的选择,是董东主动迈出的这一步。
因为,没有人应该是一座孤岛。
因为,下一代永远无法治愈上一代的遗憾,但是上一代的遗憾可以让下一代,让此时此刻,更具思考,与不留遗憾的进行选择。
在电影的结构中,其实主人公应该是董东(宋宁饰)的。
乐队,尤其是旧日乐队朋友的出现,象征其内心来自昔日梦想的不断谴责;而昔日的恋人,在他得知自己渐冻症后主动远离的女乐手,象征其内心的“生命真谛”——关于活着之成为活着的存在;救扶珊妮的梦想,是逐渐找回其对生命的不放弃精神;而与父亲的手书相遇,并与母亲四十年的心结相互辅佐参见,更是在提醒:个人仅此一生,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活着”的命题。
可能到了眼下的时代,我们已经有些陌生父亲做出的选择之深情点所在,尤其在电影里,我们更看到母亲四十年难以忘却的心结,甚至连带周围人的多年误解、误会,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伤害。
所以我会非常坚定地认为,提出女性主义是对“两性”的俱解放,而解放两性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拥有更多对爱与死的想象。
尤其很喜欢彩蛋的轻喜剧式呈现,尽管只有一分钟,我却觉得它具有很强烈的表达力量:你不会觉得,一个女人去陪伴一个将死的渐冻病男朋友生活,是牺牲的,不可理解的。
因为这是她经过思考、并且独立地做出的选择,她也同样具有离开的权力,而不是由男士自顾自地想象对方会离开还是留下,在这样的两相自由中——这可以打开很多很多对“爱”的解放与丰富。
并且,人终有一死。
个人从任何一段生命经验里所收获到的都是他人不能够想象的。
意外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就算没有渐冻症,我们每个人也都每一天地更接近生命的终点,在我们还能够创造的时候去创造,能够相爱的时候就相爱,而不是谋划保证未来,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像电影《一天》中所说,无论明天发生什么,我们都拥有今天了——很喜欢这个翻译版本,因为它听起来就足以让人想象“今天”是多么地美好。
在抖音上看到预告,感觉应该不错,再加上这个忧伤文艺的片名,果断决定要去看,结果看了前半个小时,我就有种这可能是烂片的预感。
前几分钟我还能满怀期待地看下去,半小时后...这在讲啥?????
讲故事就好好讲故事,穿插叙事在这感觉用的乱七八糟的,而且张秋兰和华林的故事也平平无奇,没什么亮点。
怀孕的情节也是被其他电影用烂了的,你用起来没什么创新的话,那就是狗血了。
林珊妮(于文文)和男主的相遇相识也很尬,跳楼偶遇,然后又立马安排再次偶遇,无意得到的日记主角又恰巧是男主的父母,这硬凑也要有个度吧。
回到片名《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讲道理这个名字我很喜欢,相信看这电影的人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因为片名。
好,本片有两段故事,张秋兰的故事还算完整,顶多就是绝症与爱的情节相当烂俗一点。
那么女主的故事呢?
女主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是指哪一场??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是片头那个男的,应该是女主前男友吧,后来还给女主写了首歌,里面肯定是有故事的,我都在猜测故事走向了,结果呢,不是...整的我有点懵逼。
女主后来遇到男主,两个人很生硬地被导演凑在一起,然后呢,给女主整巡演,没有努力没有挫折,平淡又顺利地就继续下去了,最后呢,导演安排乐队一个龙套下线,让男主顶上,这让女主发现男主也有渐冻人症,然后呢,也没什么然后了。
这尼玛也算不上是一场恋爱啊。
这剧情安排的,片名和副线勉强合得上,和主线没关系???
宣传很多人看哭了,我看电影时候旁边也有一个妹子哭了,但我肯定,仅仅是片名引起的共鸣,换了随便一部爱情片都可以有这效果,他们哭,哭的是自己的故事,不是被剧情感动了,只是因为有个宣泄口,这个宣泄口是什么不重要。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我的完美女友何雨晴》,一个推理作家随笔写的爱情小说,女主因为渐冻人症最终离开了,那爱情故事写得刻骨铭心。
再看看这片,啥玩意啊。
给两分,一分给片名,一分给我臆想的渐冻人故事吧。
豆瓣真的一个个都是大神,是的你们花了钱去电影院没看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你们是消费者是可以随便喷。
我也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认为这部片子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用心看看能发现里面的坚持和克制,如果是要满足烂俗的情节,大可以把男女主组cp,可你们用心看完就发现他们俩不是cp,主线和暗线讲的都是渐冻症的人,他们怎么面对爱情,年代不同选择相同,给这个年代的人一点情怀也是好的,毕竟现在满地充斥着荷尔蒙和快餐文化,看完就算是回头看看你身边的人,再珍惜一点也是好的。
有很多技艺方面是要加强,比如说影调,比如说服化,比如说运镜上的,调色问题蛮大的,总而言之比爆米花电影要强,你不是创作者但是请尊重一个电影是上百人努力的结果,上院线也可能是制片人求爷爷告奶奶的结果,都不容易,没有那么烂,真的没必要那么损!
电影通过一把吉他,勾连起了两个时空的爱情故事,都是音乐爱好者,但我们这一代,和父母辈们的爱情,却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我爱你,却又不得不离开你”。
并非所有的逃离,都是出于负心,并非所有的遗憾,都只会成为半生的意难平。
多少爱情,总是聚少离多、合少分多,虽然分手有一千种原因一万个理由,但那些遗憾,总是来自于曾经的深爱,这其实是一部治愈系的作品,虽然全片故事由爱而起,但它所论述的,则是如何接受那些错过之后的残缺之美。
从虐恋到治愈,无不表达着影片对爱情的理解,毕竟有时候,“没谈完”的残缺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前几年流行疼痛伤感文学,最近伤感爱情电影系列颇增,整个五月、六月电影院都弥漫着这种氛围,继《你的婚礼》、《我要我们在一起》后,《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在6月25日上映,目前《你的婚礼》《我要我们在一起》已经可以在线观看了,估计这场电影排片也不会太久,在下线前,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是否值得看?
这个是个双主线的故事,叙事平铺直叙外加穿插故事平平无奇,剪辑有些不尽人意。
看完之后甚至不知道这个电影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总之和电影名称一点也不搭。
看完直呼退钱!
到时候线上看看就好了。
歌手于文文饰演女主珊妮,男主宋宁峰饰演董东。
这俩演员知名度并不高,提到于文文突然就想起那句歌词“分手也要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哈哈哈,不好意思,我对她的印象只有这一首歌,在电影里于文文的颜还是不错的。
一个是身患重病、隐姓埋名等待死亡降临的前摇滚乐手董东(宋宁峰饰),不知道这演员是谁,去翻了过往履历才知道,原来他出道了很多年,也曾出演过《杜拉拉升职记》《秦时明月》《相亲相爱》等影视剧。
宋宁峰的前妻居然是齐溪,他们两人有长达七年的婚姻,当时婚礼办得轰轰烈烈,请到了很多明星大咖前来助阵,受到了圈内圈外好友的一致祝福,但是好的快,结束的也很绝情,没有想到七年过后,两人的这段婚姻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
反正这部电影就是两个不知名或者说是过气明星出演,相比现在其他电影宣传来说,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演员还是服化都没啥吸引点。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为全景展现跨越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在北京、西安,尤其是陕北地区取景拍摄,将爱情元素、音乐元素与独具特色的陕北旅游资源巧妙结合,观众将通过大银幕饱览大西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
本片改编自作家周冰的原著小说《如野火如荼靡》。
导演及编剧在此原著基础上,历时两年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据悉,电影《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入选了《2020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名单。
相遇相知然后分开的爱恋情深也许是这世上所有人的意难平。
正如海报上那句“谢谢你来过我的世界”,以及繁花描绘的生命吉他所呈现出的寓意一样,原本在平行两个人生如琴弦共鸣,竟然可以合奏出一段如此感人至深的深情恋歌。
因为遗憾,这段命中注定的相遇,更令人感同身受,泪目唏嘘。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其实是一部治愈系的作品,虽然全片故事由爱而起,但它所论述的,则是如何接受那些错过之后的残缺之美。
这类电影在今年似乎特别吃香,不想去电影院看,在家也能看,锁定葫芦视频,一个发现好片的电影神器。
在这个“互联万物”的时代,很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开始向往抒情,回望过去旧时光,开始使得怀旧跻身流行。
而怀旧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吸引大众留恋旧时光的,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尤其是爱情,堪称时代的G点,撩拨着不同年代人的心扉。
这部《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正是如此,电影给观众呈现了新旧两个时代的爱情,而将其串起来的,是一本遗失在吉他盒子中的日记。
两个千差万别却同样迷茫的年轻音乐人,一个是多年打拼,事业毫无起色,又屡遭生活暴击的和声歌手珊妮,一个是隐姓埋名、有着难以诉说秘密的前摇滚乐手董东,对生命感到绝望的二人在自我了断时意外相遇,但最终阴差阳错的各自挽救了对方。
而让他们相遇的就是那本日记,日记中记载了一段旧时光里浪漫的爱情故事。
顺着日记中的蛛丝马迹,珊妮与董冬逐步揭开了日记中爱情故事的真相,而造物弄人的是,他们自己的爱情故事,也是命中注定。
电影的故事看上去有些文艺,但表现出来的手法却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该片视角很是时尚,两位主角的人设乃是典型的欢喜冤家,他们邂逅之后阴差阳错的故事带有浓郁的烟火之气,更不乏幽默点缀。
在美丽的延安,大气且精致的摄影,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浪漫色彩。
更由于主角都是音乐人的缘故,优美动听的音乐更是给电影锦上添花。
唱作俱佳且兼具偶像外貌的于文文饰演女主角,中国内地电影人中第一个在爱情电影中自弹自唱自演的女主角。
而男主角董东的扮演者宋宁峰,同样也是音乐人出身,在电影中他再次拿起了贝斯,两位角色为电影奉献了大量风格多变的流行音乐,可谓秀色可餐,视听俱佳。
而该片最动人的,就是对爱情的塑造。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不能说哪个时代的爱情是好的,哪个时代就是不好的。
爱情本身一样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风格。
过去时光的爱情是克制,当下的爱情则是激情。
激情与克制二者合一,温暖而绵长,使得两个时代的爱情形成了一种美妙的互文。
电影的叙事手法走商业爱情电影路线,而故事本身则透露着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在暖昧与热情之间穿梭,时而克制成全,风景寄情,时而动感十足,心有灵犀。
其实本片有着一个很常规的卖点,就是爱情,爱情有刻骨铭心的、有甜蜜无价的、惊心动魄的、凄风苦雨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如今大众非常欣赏的爱情表现形式,而但片中的爱情却有着极为特殊的质感,因为它太纯美,旧时光下,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就是这样简单,无欲无求,就像《庐山恋》中那充满争议的一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爱情,他们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
在这个快消费的时代,《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带给我们难得的感动,戏里戏外,是爱情,撩动每个年代泪点。
时代总是要变的,把今天的恋爱方式回溯到过去时代,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克制是成就艺术品位永恒不变的保证。
虽然故事后半段有不少沉重的部分,但在爱情面前,即使再曲折的一个故事,也会变的轻灵,在《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中尤其如此。
正如女主角林珊妮在分手当下唱的歌,从一开始的悲伤慢版到遇到董东之后变成了调侃释怀的快版,电影中每一首音乐和插曲都是为电影量身定做,也无时不刻的代言着角色的心境。
又如林珊妮的个人心路音乐《渺小的我》《天生倔强》,也像董东专门为林珊妮写得透露出自己心意的《至美之地》,而董东最后留给林珊妮的表白歌曲《一生只为与你相聚》,弥补了两人相爱而不得的遗憾,有一种难得的情感放纵,也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然,那股淡淡的无奈,像极了沈从文《边城》,那个小小的街道,像极了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或者这部电影就是一份真挚的告白书,描述了那个需要书信通讯的年代,相爱之人未能向我们叙述的浪漫,也描述了这个互联网快节奏的时代,相遇相知之余却逃不掉错过的宿命。
是啊,电影巧妙的故事,串起来两种不同过程但是结局一样的遗憾的爱情,角色情感历程相互呼应,纯美且动人,这样的爱情,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终究还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那个隐忍爱情的时光,电影提供了一个感受爱情的平台,感受美好的平台。
毕竟,爱情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剧情太俗套太简单,歌好听,三星吧
比預期好,用心製作的一部好片。沒有灌水對白,沒有低級搞笑,只有濃濃的感情和遺憾。
剧情老套,节奏太慢了,看不下去,bgm还不错
哭了 难看的哭了
歌蛮好听的,有点我的设想
和妈妈一起看的
网大里面质量都不算好的…还院线?
我唯一能想起的就是张定宇,渐冻症是真的,但这玩意儿遗传吗?那音乐天赋遗传吗?虽然这故事是胡编乱造,但颜值和歌曲也都还可以吧。还有那个日记本是从哪儿来的?
不错,曲折婉转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犹未尽,音乐也都好听,一年前电影院看过,这次在家又复习了一遍。男女主人公各有各的期盼,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太巧了吧 竟然是一家人
浪费我九十分钟
一半是年轻人追音乐梦的坎坷,一半是一段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不过没必要取名叫“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内地片子总觉得不跟爱情挂钩没人为自己买单一样。于文文粉丝可以一冲,她的五官我真的喜欢。
一个现代的文艺爱情故事,非要硬塞进一段下乡知青的往事,平行宇宙之间四不像地生硬跳转,最后还莫名其妙就成了偶然认识的男主妈妈的回忆,可见世界在导演脑子里小得可怜,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四十五度角流泪。无论是下乡生活,还是流浪歌手都悬浮得不着边际,知青生活不是弹吉他就是打架子鼓的日常更是哭笑不得。每一个故事都矫情又老套,煽情能力也捉襟见肘得词穷,没经过磨炼的一生成天寻死觅活,故作姿态地找来一些QQ签名与当年《知音》上的离谱故事当做自己忧郁而文艺的强调。即便如此,没学会走的导演今天就依旧要在交叉叙事的世界里大跳,搞出一堆网大都嫌弃的绝症烂梗当作深情卖弄。从故事的老套到配角的随意,令人不禁怀疑这部影片存在的目的仅仅是记录下于文文的百变美貌。
包场电影。喜欢两位主演。也被 渐冻人 的关键词回忆起曾经的一句对话。
延安狗血爱情故事,车祸白血病已经不能满足编剧,又来消费ALS
好难过。
于文文本色出演
歌挺原创的
看片名以为是狗血爱情爽片,被评论写的纠结了,但是最终给了满满惊喜。真的是一部用心的作品,这是需要阅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片子,一段伟大,一段释然,最后男主给母亲唱歌真的看哭…
竟然评分这么这么低 前半部分确实不怎么样,但随着老董的出现,故事慢慢有起色了。尤其是后面穿插秋兰的故事时候,真的有被感动到。听听他们唱歌弹琴,也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