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制胜一击》/Haywire(2011)海报的时候,匆匆忙忙得没看仔细。
结果一直以为那众星捧月的女主角是瑞切尔•薇兹/Rachel Weisz, 直到看电影时才发现原来不是。
虽然从某些角度上看,吉娜•卡拉诺/Gina Carano的长相的确有些像瑞切尔•薇兹,但我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另一张脸——TVB的绿叶马蹄露。
而这一美一丑的两个面相在卡拉诺脸上的“诡异”结合,实在让我无法不对这位女主角的脸部投入更多的注意。
然而很不幸的是,错误关注卡拉诺的脸直接给自己造成了一次糟糕的观影经历。
因为卡拉诺的面部表情,从头到尾几乎一个样:眉头微锁,嘴唇噘得像是嚼了块酸柠檬,然后摆出一幅深沉样。
虽然电影的故事尚算引人,且配角阵容强大,但就因为卡拉诺的那张脸毁了我对这部片子的感觉。
很显然,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是想借着吉娜•卡拉诺的练家子出身,以及她的格斗技巧和身手,将这位综合格斗手打造成新的动作女星。
但是再糟糕的动作演员,也不可能只有打的戏分。
换而言之,要成为动作明星,光会打还不行,还要会演。
很可惜,卡拉诺不是这块料。
而她那糟糕的演技和毫无魅力的银幕形象,白白浪费了包括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 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 查宁•塔图姆/Channing Tatum和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在内的那一大帮给她配戏的帅哥靓叔老戏骨。
电影运用了一个典型的连环套结构,卡拉诺饰演的Mallory Kane受雇于一家为美国政府服务的保密局之类的公司。
而在一次行动中,她发现自己被人陷害了。
为了躲避追踪并查出真相,她开始逃亡。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被当作了一颗受人摆布棋子,而幕后黑手正是指派她任务的顶头上司兼前男友Kenneth (伊万•麦克格雷格)和Rodrigo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这原本可以成为一部不错的女性主义电影。
虽然在欧美类似的影片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如《007》、《谍中谍》或《叠影重重》系列那样,以男性为绝对主角,而女性角色不是性感花瓶,就是麻烦制造者,再不就是得力助手兼搭档。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颠覆了那种常见的性别模式。
不管是狡诈的Kenneth、阴险的Rodrigo、老谋深算的Coblenz (迈克尔•道格拉斯)、蒙在鼓里当了炮灰的Aaron (查宁•塔图姆)、还是打酱油式路过的MI6间谍Paul(迈克尔•法斯宾德),他们的在场都是为了烘托出女主角的智勇双全以及她对自己能力的把握。
可惜的是,虽然这其中的大多人在银幕上被卡拉诺饰演的Kane揍了个遍,但这帮男演员直接在表演上将卡拉诺K.O.了。
此外,不知是否导演太过追求动作的真实而未将打斗场面做更戏剧化的处理。
其实很多动作电影,除了用剪辑的手法让动作连接看上去更精彩,还会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刻意在拍摄时将速度调慢一两格,这样银幕上演员的动作则因放映速度加快而显得干净利落、虎虎风声。
而这种短、频、快的视觉效果,也使得当代观众对动作处理的要求更高。
也许在现场看,卡拉诺的打斗很精彩,她的身体素质很惊人,但动作片毕竟不是动作纪录片。
对于习惯了动作片中做过视觉快进处理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过于真实地在大银幕上呈现卡拉诺的格斗技巧,反而让人觉得女主角的动作有些笨拙。
总之一句话,动作影片不是随便找个会打的人来演就可以的,演电影,首先要会演。
女主角有血(性)有肉(感),有头脑,在加上一副磁性的嗓音,使得一个女英雄的形象更为完美。
喜欢全片的音乐配置,平衡了动作片的格斗与凶杀,带出轻松与娱乐气氛。
故事的安排,情节穿插不太好,有点弄巧成拙的感觉。
可是你居然还打输了,还输得这么惨!
这片就是猛女糟蹋帅哥,开枪都冲着脸来。
(剧透了……)其中某些片段处理得不错,剪辑也还行,也算配得上悬疑题材的故事,但是不得不说,情节烂透了!
再别致的剪辑和帅哥也罩不住烂情节。
三颗星是给演员的,法鲨和伊万小酒馆对话那段很喜欢。
灯光,音乐,法鲨的眼神和伊万笑着说就是钱,总是钱那句台词,说得很简朴,说完第一句还有一个很微小的喘息的动作,看得出那个笑是从眼睛里发出来的,掩饰不住的一点小激动,非常棒!
相对法鲨的表演就文艺了,让人又要以为是在看他的文艺片,其实他最拿手的就是一副欧洲人的文艺苦逼腔调吧。
当然还有其他种种帅哥,女主劫车那个男孩的侧面总是觉得像一美,也可能是我脸盲…………以上总总,总算让人觉得可以稍微弥补一下浪费的时间。
但是这样的导演加这样的演员怎么就能搞出这样一部片子?
真是不可思议……
这么美的镜头,这么美的配乐,这么美的女主角,这么冷静的叙事方法,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懂欣赏。
你不能把她当女人。
这句台词高,诠释女人不是好欺负的。
一切的动机都是钱。
这句台词击中要害,解释了为什么拍这部电影。
看了二部描述神勇、伟大、无敌Marine(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故事!
(另一部是---《海军陆战队3》)《制胜一击(Haywire)》主角女性,前队员,退役后成为特务成员,表面是服务于一家私人公司。
在一次解救中国籍记者江(到处都是中国元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老板(也是同居男友)行动诡异,怀疑其出卖人质,换取利益!
而老板早就预防为先,设计种种陷阱,甚至不惜追杀到她父亲家,目的就是消灭她,从而死无对证!
不料政府层面决意放弃此位利益索取上出现纰漏的老板,从旁协助,让女Marine获得机会将老板在海滩溺毙。
之后呢?
她又回到秘密工作岗位,出没无常,扮演杀手与缉凶者,继续维护美利坚的世界利益!
故事不一定能脱出好莱坞模式,但是演员算是尽力的,翻腾纵跃,逾墙过脊,尤其是多场空手搏击,可谓费力!
可惜眼尖的观众纷纷评判其《谍影重重》痕迹太重,好吧,重,呵呵!
另外,迈克尔·道格拉斯出演政府人物,算是友情特邀;法斯宾德(爱尔兰男星,曾出演电视影集《兄弟连》)出演杀手,却被杀!
片尾饰演倒霉坏蛋者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所谓老中青三代帅哥全部打倒降服!
在摄影技巧上,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也努力营造氛围,不停机长镜头跟踪有好几组;另一端女主角自家客厅格子柜摆放物件一段,机位顺位下移,对应女主角的从站到俯,再至蹲,预示主角前景危机重重,局面每况日下啊!
可见导演不水!
毕竟他常自己扛着机器就摆弄感觉吧!
原文載自無事生花部落格(附圖、影片連結)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2012/01/gina-carano.html在戲院看到預告片版本時,看到Maichael Fassbinder就有點動心,等到0:15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看首輪。
那時可還不知Gina Carano是誰呢。
在武學研究所的這篇文章當中,有稍微介紹了Gina Carano職業生涯的輝煌戰績。
但在電影開始沒多久,涼可就立刻迷上這個女人。
眼睛很迷人,下巴卻寬闊堅毅,活脫脫就是個出格的美女。
然而除了臉蛋之外,她的身手以一個女演員而言,真是太棒了,好看到大過年的就讓我在戲院直喊救命,龍年開春龍心大悅!
影片中設計了窄小通道、飯店、汽車追擊、夜間民宅等各種空間,看Carano的貼身肉搏精彩多樣,靈活矯健叫人目不暇給。
也許是不擅內心戲,導演為Carano設計的文戲都非常適合她的神情與質地,許多要笑不笑的諜對諜場面,不禁令人想起安潔莉娜裘莉的《色遇》和《史密斯夫婦》。
然而看到那些不必依賴其他調度去修飾的動作,節奏沉穩又拳拳到肉(聲效似乎刻意做得比平常更紮實),又叫人可以直接將安潔莉娜裘莉等帥氣女打仔拋至九霄雲外。
在安潔莉娜裘莉上述兩部電影中,角色之間的文戲很精彩地化作全片的精巧裝飾,然而在本片裡,幾乎所有的修飾都是紮紮實實的角色描寫。
由於這部電影等於只有女主角,其他都是男配角,而幾乎沒有台詞、動作居多的女主角,其性格如何描寫就成了一大看頭。
舉Mallory與兩位殺手Aaron和Paul共事的細節為例:同樣是初次見面的同事,Mallory對彬彬有禮的Paul一開始就提高警戒,仔細觀察,還將其手機設下定位機關;但對於行事較鹵莽的Aaron則是偶爾來一番唇槍舌戰,工作完畢後卻能邀他喝酒,甚至袒裎相見,這說明了Mallory不說、不問、不表態,卻將人細細看在眼底,並自有一套評價標準。
像這樣的鋪排,於全片中隨處可見,如果將所有動作都拿掉,那麼它就會是一部步步為營、緊張刺激的捉鬼戲碼,毫不空虛。
Steven Soderbergh上片《全境擴散》浩大精彩,掌握龐大結構之下又細膩描寫細節,內容與形式之精彩搭配成就一部娛樂藝術價值兼具的優秀作品。
而這片綜合了高娛樂性和紮實動作場面的好品味卻又讓我神魂顛倒,是一部有個性、有風味的絕妙動作片。
Gina Carano有魅力又能打,拜託以後多接戲吧!
很棒!
完全没有其他片子可做对比的类型!
很多人可能习惯给电影分类,就像开车上路一定要在车道里,否则没有参照物就会别扭,现实里如此想突破各种限制的人们,当索德伯格给了一份天马行空的执照时,偏又抱起琵琶,人性莫过如此,也是看完片子看豆瓣之余的一点心得看前充满猜测各种希望,看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看后略做思考原来是电影而不是现实,这是一部好电影,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印记,有些人可能看惯了类型大片小片变形金刚文艺清新之类后,胃口高调,眼神聚焦,可惜这世界上,电影并不是money,没法让每个人都爱
关于斯蒂芬·索德伯格可能有各种误会,比如在盗版VCD时代,他的名字偶尔跟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弄混。
但这还不能算最严重的误会。
最麻烦的是关于索德伯格有一种说法:这是位没有才气的导演——必须说这算是最严重的误会了。
索德伯格可能算不上巨匠,但他显然不是没有才气那种。
事实上他是位常被自己才气所困的导演。
他的才气和他的技巧常常打架。
比如《英国水手》,这是打得比较难看的。
当然,也有打得比较好看的,比如《战略高手》。
再有就是打和了,比如《传染病》,当然,这是一个平庸的结果。
有时候一部电影,哪怕有5分钟让你觉得来劲的电影,你也觉得值了,基本上《制胜一击》就是如此。
开场中场都算齁住了,但越打到后面,就越打难看,结局无需他人剧透,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结果如何。
谋杀悬念,可能是索德伯格最不该尝试的选择。
索德伯格在访谈中曾说,他要求动作场面必须是尽量真实的,不要吊维亚,不要那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动作。
应该说,这个目的他达到了,成熟的武指技术,与女主人公动作搏击上职业背景提供了有效保障。
但奇怪的是,最容易从动作角度去感受类型电影的普通观众反而并不买账!
本片目前在imdb上的分数的刚刚破6,时光豆瓣的评价也好不到哪去。
why?
个人认为,假如负面印象当中有相当程度来自于动作场面(至少个人觉得是),那么索德伯格的问题可能在于:他并没有理解武术搏击场面无论多么接近于真实,都无法改变其高度风格化的反写实的特质。
因此在引入到一部相对现实主义的(即使混杂了几分古典风格)的西方特工复仇电影后,就难以避免地产生某种不协调。
特别再结合相关特定角色的身份、动机去体会,这种不协调感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结果最终虽然避免了动作场面上的形式失真,却没能避免整部影片因这些所谓真实的动作场面所引发的叙事逻辑上的失真。
比如说,帅哥杀手决定干掉女主人公。
照理,杀手的最高行动准则应是:简单干脆干掉对手,同时尽可能的保证自身安全。
所以为什么不直接脑后开枪,而要如此繁复危险的锁喉肉搏呢?
为什么要选在自己下榻的酒店房间下手,而不是诱骗到荒郊野外呢?
……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导演纯粹要加入一场打戏给观众看,不得已只能将杀手准则抛在一边。
另个例子,养父家对决。
跟踪电话来源倒算是特工电影里常见的配套情节。
但它的本意是刻画角色之间的斗智。
诸如,搜索了一大圈最后找到就在本地,然后蜂拥至地窖,发现原来只是个转接器,甚至可能还是一个诱饵,随后一身巨响……本片却将其改造成了女主人公对敌人的蔑视:就是让你们发现,然后一个一个把你们干掉!
但这与其说是在表现女人的胆色,倒还不如说导演依然在刻意制造打戏的机会——不在同一屋檐下你怎么迅速开打?
无论索德伯格所追求的电影风格的来源——六、七十年代迈克·凯恩主演的帕尔默系列英国谍战惊悚剧,还是本片动作场面的技术来源——香港武侠功夫片,这些老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成为后辈导演模仿致敬的对象,因为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重要特质:风格的统一。
《伊普雷克斯档案》中三角站位、枪口二选一的大结局虽然也不算写实性叙事,也高度风格化,但这种风格化是与整部影片大的冷峻内敛风格相一致的。
导演不会凭空以一场上司与帕尔默惨烈肉搏去收场。
这种肉搏大戏,只会出现在成龙的《师弟出马》或者《醉拳2》之类的电影的结尾。
而且是越长越过瘾。
为什么?
按照波德维尔的说法,香港电影本来就是“迈向癫狂的电影”,癫狂电影自然需要癫狂的表演与癫狂的动作风格。
但你现在把冷峻的英式谍战与癫狂的香港功夫合二为一,演员一会儿装腔作势地着说着黑片时代的含蓄隐喻对白,转脸又像成龙一样疯狂去战斗……那能不乱了套吗?
特别是这种混搭还是以以破坏原始风格中的精华元素为代价——就像上面说的,以降低对手的智商去刻意制造打戏。
为什么近些年产生了那么多以致敬为名的风格混搭的失败作品?
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艺术原创水准下降后的浮躁心态在作祟。
一方面,确实创造不出全新的有影响力的类型风格,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承认今不如昔,动辄以反传统为名理直气壮地宣称(当然,它多发生在粉丝身上):谁规定的不能如何如何,凭什么不能如何如何?
凭什么超女就不能唱歌跑调,凭什么谢霆锋和希亚·拉博夫演不了动作片?
……但你真的如何如何了吗?
别说跑调的超女,就是不跑的能飙海豚音的,六七年过去了也未见推出几首原创金曲。
小谢小拉努了几次之后,发现缺乏动作功底的小身子骨即使在更高级的动作指导掩护下也依然还是不给力,没辙了,只能转而去给廉颇老矣的成龙和布鲁斯威利打下手。
片子极烂。
女主角,很有诱惑力。
粗壮的身子,巨大的咪咪,棱角分明的美脸。
仿佛大一号的小甜甜。
片子,我是快进看的,除了几个打斗场面,和极个别的女主角特写。
和法斯宾德打斗那一场,非常《谍影重重》。
极似出自同一个武指,摄像。
拳拳到肉,配音一流。
法斯宾德文艺片男星,居然能够打得有模有样。
剧情,貌似是女主角的男友因为阴谋死去。
女主角展开复仇。
不过都不重要。
关键是大一号的布兰妮,又能打,这就有了诱惑力。
搜了一下,女主角果然是专业出身。
这样的极品啊。
这个片子,估计只是演习。
为下一部大片热身。
另外,这片子不知道是因为索德伯格的魅力,还是这个片子有超强制片,随便出场一个演员,竟然都是一线男星。
真想操吉娜.卡拉诺啊..........能打的布兰妮,百年难得一见。
极品。
太好看了!!!真的像宣传的那样,是一部女版的《谍影重重》,对得起索德伯格的名号,对得起加盟的众多大牌!
个人评分8.7/10【A】绝赞,动作至上的特工电影,当然要归功于摄影、剪辑、配乐、调度四者协调。尤其是巴塞罗那一战,配乐与分镜凝炼出的[快准狠]完全贴合特工的执行,彩色/正派与黑白/反派的画面清晰分割势力和视线,高水准的音画叙事下也不忘在中间加入一段文戏给予观众缓冲期。而这便是本片的精妙之处,从头到尾永远是在动作戏(指打斗、追逐、步态)中拼贴文戏/剧情,自然是做到[简洁],被打散的时间线和情节才会归位成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精彩的悬疑复仇故事。而角色和故事也永远保持着“扁平”但工整的那份内敛,毕竟这只是一部莫得感情的特工电影(结尾停在幕后黑手被偷家后的那句“该死”,就已经明示了特工的“无情”和“残忍”),但索德伯格的执行却凌驾于故事本身的平庸,而观众也应该正视平庸背后的那份精致。
就冲你的探索精神,给你三星。。。但求你,在强烈的风格,至少拿个好故事啊!
分数这么低吗?镜头设计挺不错,打戏也是实打实的。
麦克格雷戈,法斯宾德,比尔帕克斯顿,查宁塔图姆,班德拉斯,迈克尔道格拉斯……所有这些都是给一个莫名的叫吉娜卡拉诺的女人打下手……索德伯格脑子应该进水了,要不就是这女人是他老婆或者情妇,就算是马特达蒙,在伯恩之前也有天才雷普利心灵捕手这样的作品。
烂片啊!十足的烂片啊!我都不知道要骂谁了!!!!!!!!!反正法鲨伊万都是打酱油的!!!!玛丽苏永远不死!!!玛丽苏一统江湖!!!
素人女主很不错啊,顶动作写实
巴塞羅那那一段拍得真不錯。也喜歡末尾關燈以後的情景。不過似乎也就是如此了,不論演員本身是多麼討人喜歡。
脑残粉竟然也有局限性!
索德伯格真是怪。。。发挥时好时坏,无法说喜欢这个导演也无法说讨厌。。此片女主的身体好,导演的技术好,编剧的脑子差,白瞎了所有男演员。。
尝试减少时下动作片极端依赖的剪辑和镜头运动的影响,让画面内的动作元素自己发挥更多作用,倒有点回归传统的感觉。于是,让一位专业动作选手参演主要角色便显得重要。可惜导演没有让角色出彩,导致剧情平淡的弱点更加突出。
女主打一路,帅哥死一路,剧情是神马,看完没记住
我觉得拍的还不错 我挺喜欢的!
果然是格斗女主,动作戏真实凶狠,剧情虽然弱,但有些地方还是很有索德伯格风格的。早就想到这片子分数低,但没想到会低成4.5分。我倒是觉得这是导演一次不同的尝试,虽然不够过瘾,但也有些亮点。法鲨被虐的好惨啊,伊万的发型好酷!
这样的卡司阵容就这叙事就这情节对得起谁?
索德伯格的电影有cast越强大剧情越脑残的嫌疑。。。法叔和伊万等大牌就去打了个酱油,前者还死得很窝囊。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跟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还行,不过到最后我才看懂之间的利害关系~
索德伯格是在梦游吧?说起来罗汉也一直不对我的胃口,只是一如即的让大牌来做酱油啊!各路大叔被女主猛K啊!
THE GRAND 0202012
沉闷、笨拙、写实、煞有介事、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