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中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主角才16岁!
所有片中表现出的冷静,克制,隐忍,放在这个年纪前提下都太过度了。
也正因为这样,也更让人心疼。
就像每一个旋转中逼近的特写都预示着一点点接近体能底线的摔倒。
整片最大的张力,就在于时刻让观众都处在期待她好,和潜意识里明知不可避免的悲剧中拉扯。
就像那颗椅子底下只有观众能看到,并且知道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揪心,但仍有一丝希望在,所以更是欲罢不能。
只有在练习芭蕾和医院有关的情节中,还有泳池里,(泳池紧接着)是和芭蕾服一样纯净的天蓝;房间里,生日聚会,男孩家都是浓的化不开的橘红,前者单纯简单,是心之所向,后者,是不愿深陷又无法摆脱的现实。
所以当舞台变成深蓝时,也预示着纯净被混沌的侵蚀。
坐在舞台下的劳拉眼神表明了一切,失去芭蕾,也失去通过医学手段变成女生的希望(尽管是暂时的),她只好通过自己的手段,不冷静一次,爆发一次。
最后一次抱着弟弟入眠,暴风雨前的宁静,终点即将来临。
谁又忍心对她生气……最后,作为处女座,真想为导演和主角都大喊三声Bravo!
Bravo!!
Bravo!!!
“这个世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标签,Ta们就是Ta们,不应该受任何标签的束缚。
”这是一位跨性别者Lara的故事。
这个略带血腥的故事真实得令人压抑。
Lara太想变成女孩了,她在两腿之间缠了胶带,扯下来时很疼,她甚至因此发炎,可她就是这么做了。
她因为起步晚,五个脚趾都被磨得出血,可她还是不停地练着她喜欢的芭蕾。
她被那些女孩起哄,要求她露出自己的下体时,我真的很心疼。
她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因为不想用那副身体做那种事,她推开了那个男孩。
她太压抑了,她真的很累,太渴望能快些进行手术了。
以至于最后那一剪刀下去,我同情,看得自己也生疼,却好像能理解,这是她愿意用生命为之冒险的东西。
最后那个变成女人的Lara在地铁里穿越人海走来,她真的很勇敢。
很庆幸她的身边还有着支持她的家人。
(主演维克多·博斯特真的很有灵气。
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他是00后,演技真的不错。
“我们是些小丑,是性的客体,是无数小说中神秘不可捉摸的人物。
我们是精神病患者,是凶手,是充斥电影的犯罪天才。
观众们很少亲眼看到跨性别者的真实面容。
他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看不到我们书写的文字。
”———《性别是条毛毛虫》凯特·伯恩斯坦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单曲循环着五月天的《玫瑰少年》。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是自己,那些受着偏见的他们、她们。
“被冠以怎样的标签都无所谓,无论一个人是什么发色、穿搭、身高、体重、体型、外貌,会有什么自我表达的方式,都已经2020年了,是时候该示以理解、接受、聆听和尊重他们了。
”Nikkie说得真的很棒!
要知道,一个男生跨性别变成女生,也可以非常漂亮,也可以拥有很正当的职业,生活得自由而平凡。
有些人觉得改变穿着打扮,就可以了,有的人觉得一定要做手术。
对Ta们来说,是在找回自己,找回的程度不一样。
生为跨性别,不是你的选择,可是怎么面对,只有自己可以选择。
性别就仅仅是生物学的名词而已。
它不应该被用于评价他人的标准。
它是一种选择,不是属性。
每一个人都应有选择他(她)们社会存在包括性别存在的方式以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利,只要他(她)们的选择不妨碍别人的自由,这应该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一种理念 。
一个真正自由的时代,是不会用性别做戒尺的。
无论出生时什么样,每个人在性别上都是自由身,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生活。
每个人变性都是因自己想要,而不是为迎合社会的性别规范。
每个人都在意你的核,胜过你的壳。
2020.3.9
芭蕾等古典艺术在男权视角下出生成熟,正如身在其中的舞者编舞师以及观众。
我想说,如果你爱舞蹈,那么根本不必放弃自己的身体,不论它是何种形态。
你可以创造自己的舞蹈艺术,自己的舞团,不用遵守芭蕾的规则—就算现在还只有很少的观众能理解和欣赏。
电影是如此私人的事情,音乐也是,生活也是,性别亦是。
想成为女人的男孩戴上耳环穿上高跟鞋,不想被束缚的女孩减去长发素面朝天球鞋走天下。
包装在外面的东西是这个符号社会给我们的桎梏,很多时候,我们盲目地心甘情愿地愿意带上这些桎梏—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
同时更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是谁。
所以,很欣赏导演的客观视角和平静叙述。
剧本和台词闪着生活之光,但这一切在最后的暴力之前戛然而止。
暴力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
当导演采取暴力的方式去处理冲突时,真实的真正残酷也随之被强行掩饰和“解决”了—— 这一点反而绝对不真实,也是一种绝对的逃避。
ta真正需要做的,并不是去除那一个东西,而是面对它—如同面对生活的无情冷酷,如同正视自己的独特。
因为,只有面对,才能找到并带着真正的爱与激情走出它。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更大的能量。
电影最后看似给出美丽平静开放的结局,我们不知道ta是否真的放弃了舞蹈,是否有好好地养好身体做了手术;更不知道ta 是否有在好好面对生活照顾好自己后,继续用自己独特的身体条件独特的人生感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
反而,在那场暴力之后,导演放弃了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对这类人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理解—只是给出一个穿着高跟鞋微笑的美丽结局。
通过割除它,ta似乎轻松地逃离了生活抛出的问题;也或许ta没有逃离,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ta, 而ta却依然像之前一样,以这样平静的笑容掩饰自己的伤痛,直到更大暴力的来临…原谅我无法理解这样的结局。
原谅我无法理解,高跟鞋的声音能否代表任何身份。
ta 好像就这样,平静地顺从芭蕾这种古典艺术给出的性别与身材限制,平静又压抑地接受了这个符号社会给ta的桎梏。
高跟鞋很伤脚,穿着它走不远跑不动,女人们都知道。
我觉得如果是作为长篇处女作的话,是什么样的存在。
后半段稍显拖沓,但是我仍然非常喜欢冷峻的对疼痛的呈现。
从这样的电影中反而更能感受到女性的美好。
在女性电影中往往作为对立面的女性温柔梁顺服饰家庭的戏码在这里都显得无比珍贵。
这好像是一种悖论,女性本身在挣扎逃离,而想成为女性的人却将它视为一种认证。
归根结底似乎这些特征牢牢的和女性捆绑,就像一种类型片的工具。
好在导演没有忍心再把男性角色设计得恶劣,没有施加更多伤害。
相比于亲密而言,这部片子东西讲得更少,更局限在某种内在的封闭的清理空间里面扭来扭去。
亲密的手法更平和也更娴熟了。
房间氛围和光线的运用在这里就可以窥见一斑,真是导演拿手的东西呢。
游乐园五彩光影那一段让我想起了乐土,太喜欢了这个场景一定要在我未来的电影里出现!
自我阉割那一段真像我在寝室厕所里剪头发的情形,直到周末母亲见到我,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摸了摸我的脑袋,刺刺的触感很不一样。
我看到她在瘪嘴,她在忍住不哭。
她不愿意我这样做,她很心疼,但她不想多说他怕戳痛我,她也明白这样一来我必须去承担更多了。
但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她会忍住不安放手。
It's a painful process, and the girl suffers a lot.But, you cannot blame the surroundings: her father fully supports her, her ballet teacher fully supports her, nevertheless, things go wrong.This negates the idea that we would have been happy, if it were not for the external imposition of patriarchy and binarial logic constraining us to gender identity. In their experience, the distortion, pervertion, suffering, which is inscribed into human sexuality as such comes out, they are, as it were, sex at its purest, sex at its most antagonist.Cisgenders are constantly bombarded by the social-constructionist message, using Judith Butler's term. Yet, it becomes essentialist as transgender people often express their longing to "live authentically as my best self".Of course, gender is symbolically contructed. It is, in some sense, a choice. One's gender identity is not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However, authentic free choice, by definition, as we learnt from Kant Schelling etc., at its most radical, is always experienced as a neccessity. The choice's already happened, which means it's an unconscious choice. That's for me a very simple Freudian solution of "is it socialconstructionism or determinism?". It's a free determinis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ne's conscious ego. It is determined, but at a deeper level,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it.
現在已經是21世紀,變性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女孩們可以不帶歧視的邀請拉娜一起洗澡。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總有好奇心,當拉娜被要求看生殖器的那一刻,她應該就已經有了不等待手術,想要自行剪掉生殖器的想法。
拉娜說自己也許喜歡女孩,一直說自己很好,說沒有問題。
其實她不好,也喜歡男孩,心裡裝著許多事,拼命跳芭蕾,也許不是真的熱愛,或許只是想做一個真正的女孩。
全片基本使用近景拍攝,即使是跳芭蕾舞時。
對話也不見正反打,最多用拉鏡,晃鏡突出少女內心的慌亂和悸動。
這部電影讓我思考,假如我的身邊出現這樣一個人,我應該如何對待她,而身邊的人又會怎麼樣對待她? 或許假如我就是那個女孩,我會怎麼想? 電影沒有特別表現出歧視或者太過於衝突的場面,但一股淡淡的悲傷始終貫穿在其中。
拉娜欲言又止想向父親開口時我幾度落淚,回憶起青春期時想向父母傾訴煩惱時的感受,現在想來好像沒有多大事,但當時脆弱敏感,對周圍的一切都想要得到他人的喜歡,特別是同齡人。
它講述的不僅是變性人這個個體,它也講述了每個人的青春。
我們或多或少從中都會有些共鳴,年少的情竇初開,內心的憂慮思愁。
連有時想哭都不知道是為何。
我們不想做特殊被別人當做異類,又想和別人不一樣成為最特別的那一個,所以焦慮不安,不知自己是誰,不知該愛誰,誰會愛我。
甫一开始,我的确对于导演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关注大于电影《女孩》(Girl)本身。
当105分钟的电影走完;从倒数第二幕的哗然,来到最后一幕的重拾自信,《女孩》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名住在“男孩”身体里的美丽女孩,如何焦虑地想获得社会与同侪间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体先天的劣势下,又如何以“超龄”之姿进入芭蕾舞蹈学院;仅仅一步之遥,她就能实现“作为”一位女孩的梦想,以精湛舞姿昂首站立于舞台。
尽管“力”与“美”,“舞蹈”与“肢体”,经常能超越性别的界限,臻至一种平衡与完美的境界;可现实却是无比丑陋。
即便置身于21世纪医学科技发达,身心治疗完备的现代社会,仍存在着某种歧视与模糊地带。
有人说,性别认同障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病征。
而赖以支撑此“平等”价值的条件则唯有“爱”;特别是来自亲情的抚慰。
我们或许还记得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里Elio开明的父亲;侃侃而谈的引导角色。
在《女孩》里,同样有着这么一位开明而出色的父职角色。
舆论往往皆围绕于事件(即主角)本身,鲜少洞悉“支持者”的角色。
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女孩》,很大程度在重新建立起这样的角色。
Lara身心所面临的种种竞争与挑战,青春期情窦初开的迷惘与自我怀疑;“认同”并非问题的唯一症结,而是“钥匙”。
身体或许仍能透过医学手术达到预期的结果,可心理的却如同一本芭蕾舞剧;时间、体力、煎熬与学习,几乎是所有Lara这个角色,所必须克服的自我矛盾。
而这样的矛盾在常人看来,难以有切肤之痛;也几乎说明了这个社会如实上演的种种歧视与性别认同障碍。
《女孩》在一场不公平的竞赛中,所扮演的则非一个“榜样”。
如Lara对父亲说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
”Lara在面对这个畸形的社会价值观时,最需要的其实只是“支持”;而往往却最困难,来自一个个家庭。
这正是为什么导演卢卡斯·东特说:“我想谈人与身体的关系,同时谈到了父子的关系。
”
莫娣是一个被家人嫌弃的女人,她患有很严重的关节炎,被家人送去了姨妈家寄养,但寄人篱下的她过得很悲惨,有一天她看到有位渔夫招女佣,她立马决定去做女佣,开始渔夫也很嫌弃她,但是莫娣没有离去,她给渔夫做饭打扫屋子,有一天姨妈告诉她外面的人都说她是渔夫的情人,莫娣并没有在意,但也萌生了想嫁给渔夫的想法,莫娣的绘画天赋被别人发现,她开始给别人作画养活家里,但渔夫却担心有一天她要离开,二人争吵许多后释怀,更加了解了对方,但是患病的莫娣身体不如从前,甚至不能作画,在生命的最后,渔夫陪莫娣过完了最后一天。
真的很爱这种治愈向的电影,莫娣治愈了渔夫,渔夫也救赎了莫娣
她的幸与不幸,还自于她对于芭蕾舞如同痴迷一般的爱恋。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深爱到忘却一切痛苦的梦想,对于这个梦想的强烈追求,已经上升为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
这个信念,强大到一切都可以为之让步,也强大到让她可以克服所有阻碍,甚至不惜用最原始的手段克服生理的障碍,即便那种痛,让人无法言表。
可恰恰就是她要承受的这份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不幸”,男儿的身躯,需要她比芭蕾舞队的同龄人(无论男女),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她不但要承受用更多胶带缠裹脚趾、并跳折脚趾的疼痛,还要面对寝室里女生们对他男性身躯的好奇与嘲弄。
然而,她的这份不幸,也恰好源自她这份近乎偏执的信念。
很好的一部片子,推荐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大的点是我们需要一步步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影片中的男主“女主”——一位想成为芭蕾舞者的,更想成为一名女孩👧的男生,没有像一般电视剧或者电影那样,就用少的可怜的镜头描写主人公努力学习然后考上了理想大学,像我们一般普通人谁那么容易就考上清华北大啊,让人看着觉得无趣不真实,而这部影片的导演在影片中用大量的镜头诉说男主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者所做出的努力和流过的汗水,穿坏了一双双舞鞋脚一次次磨破又痊愈,又磨破又痊愈,让人感同身受,让我明白一切我们想要的都得靠自己去争取。
男主想成为一名女孩👧,简简单单的女孩,不想成为别人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也详细的展示了从男孩变成女孩必经之路,吃药💊,做手术等等,其中的痛苦和压力我们难以体会。
面对自己心仪的男生因为自己也是男儿身而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恋爱,让观影的我看着很心酸。
影片的结局让我很意外,药物的作用不明显,男主自己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不佳导致手术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可是他就是简单的想变成她,也许自己动手解决才能让故事圆满。
个人看法,影片真的很好,推荐看最后影片的结尾真的让我的心纠起来了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作为处女作很厉害,男主角演技爆棚,一人撑起全片。其扮演的Lara或许是今年看到的银幕上最“作”的跨性别者形象。相比诸多亚洲跨性别电影(《肋骨》《翠丝》《人生密密缝》)题材纷纷聚焦至主角所遭遇亲人不解、他人歧视之时,本片主角仿佛身在天堂。然而其既不遵医嘱也不与家人交流,努力作死直至身体崩坏。结尾WTF,难言之隐一割了之?万事大吉?那还要医生开药打激素作甚!三星半
大毒草
好痛啊。立足尖痛,缠胶带痛,被周围人有意无意逼迫的时候痛,被最亲近的家人无意中叫起那个想忘掉的名字也痛,被可爱的老太太抱住说“你对自己太苛刻了”,痛到掉眼泪。漫长的服药期和迟迟不来的手术缓解不了这痛,所以只能咬紧牙关举起剪刀。【平遥电影节2018.10.17,哭到缺氧。
重复无聊的舞蹈练习,跨性别就是个噱头。
这个过程你的心和身体都很痛 而你的家人也痛
由此片可见,国内大部分人认为国外的月亮就是比国内的月亮圆~
一股几近于纪录片的真实感,拉拉的整个心理状态都巧妙地被展现,青春期的懵懂、敏感、对爱情的试探以及来自周边人的无形压力,都让最后男孩自宫的行为来的那么自然,毕竟还是个孩子,渴望100%变成女孩的孩子。而他女性化的举手投足绝对不是演出来的,他就是她!
题材是很吸引我的 但对于我来说片子略显无聊 舞蹈的镜头太晃了 中间能感受到大概是想晃出lara不安和焦虑的感觉 但还是看着晕 导演也太帅了吧 男主也很惊喜 一颦一笑都好入戏 和小雀斑有的一拼 爸爸也是暖心的爸爸 能想象的到那种性别错乱的难受 身为父母 怎么去关爱真的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镜头这样贴近绵密,配乐也像芭蕾缎带一样缠绕在Lara我和周身,让我感知她的美丽,她的痛苦,她的难堪,她的急迫。情绪铺垫做得太好,最后她的选择让我心脏骤停。GREAT GIRL。
电影本身主题没有问题,演员也是万里挑一,但是实在没法共情,选择小众的题材只能注定对应小众的目标群体
同性恋,恶心
温柔而让人感到真实刺痛的变性之路。人们只看到了毛毛虫和蝴蝶,却没有想过卡在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成长态。这是今年我觉得最纯正的LGBT电影,它对同志的属性构建完全来自于角色内在,与家人是否开明、社会是否支持无关。因为做自己,所以对痛苦甘之若饴。爸爸说“你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她说我不想成为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雌雄莫辩的美少年出演这个变性角色太惊艳了,喜欢她对镜子的每一次凝视...
一步步 终于成为
整部电影的气质很棒,但就是剧作层面上属实一般,拍个短片会更好
不能闪躲的“俗套”才是最残酷的,姿态可以克制自如,但是矛盾只能靠“暴力”来解决。包括最“俗套”的观鸟戏和激情戏,都旨在揭露身体不能卸载的羞耻感。更残酷的是,现实生活中在性别间的徘徊者,很难拥有如此潇洒明亮的结尾,我愿意将它的“刻意”解读为“善良”。
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真实感是3D特效和VR都应该反思的
走出了套路,但也还是套路。
呈现了一段处于变性过渡阶段的生活,探讨在此过程中生理作用于心理的影响。处于外表女性化、服用雌性激素过程中的“男孩”,家庭方面已经足够开明地给予认同,但是生殖器尚未转变一点造成了舞蹈过程中生理上的不便,导致了对于梦想急于求成的焦虑、性别上始终未达到质变的身份认同焦虑,从而引出了最终的那个极具疼痛感的结局,直至最终生理与心理完全契合之后才消解了一切。主角演技惊人,外表与性格都写实到令人信服。镜头与音乐相结合,对于节奏感拥有可观提升,同时也把舞步表现得圆滑流畅,偏执与情绪焦虑也传递的恰到好处。后半段情节走向上稍有突兀猎奇,但是场面调度下适度规避了缺点,这名新人导演值得关注与期待。
可以理解尊重,但不能认同宣扬。又是只表现状态,缺乏足够有效叙事的文艺片。反复停留在芭蕾舞练习、镜前凝视裸露平坦的上身,重复着不能接受自我的焦虑。至少从影片里,没有看到外界的异样眼光,纯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扰,进而发展到伤害身体的地步。结尾的方式是不值得鼓励的。
“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的” 第一次看到如此切实的讲述变性细节和心路历程的片子:初期注射荷尔蒙和服药,手术切除阴茎和全部海绵体,并用一部分阴茎做成阴蒂,然后尽量让阴道够深…最主要的:治疗无法逆转。今年的欧洲电影奖该片提名了最佳男主,难道不应该是女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