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The Man from Earth,地球不死人(港),这个人来自洞穴,来自地穴的男人,穴居人,地底奇人,长生不老,来自地球的男人

主演:大卫·李·史密斯,托尼·托德,约翰·比灵斯列,安妮卡·彼得森,阿丽西丝·索普,威廉姆·卡特,理查德·雷西尔,艾伦·克劳福德,史蒂文·利特尔,罗比·布赖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照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7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8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9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0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情介绍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辞职事件中开始显示出端倪。历史教授约翰奥德曼(David Lee Smith饰)说自己身上有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不能在一个地方超过十年。他的朋友们试图去发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这一举动让约翰非常生气,而他的朋友却发现约翰的故事是无法被否定也无法查证的,究竟约翰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双斩少女当男人恋爱时住在我家的男人天王助理胸毛传冒牌上尉恩珠的房间美丽之星密室逃生伏击视频恐惧症藏身之所五十玫瑰彩蛋大屠杀乌龙小子流浪记金牌红娘2八月下的雪终极三国布兰卡和弹吉他的人没想到是这样的未来!!我爱冒牌机器女友非一般老师荒蛮故事我背后的陶斯爱有天定1920:邪灵重现拜托了,花戎少女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想明白了再结婚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长篇影评

 1 ) 如何证明你活了XX年?

这个标题随着看管的年龄而修改,例如我就是,如何证明你活了27年?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非常好奇说服的过程。

说服一群大学教授相信有一个人活了14000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好奇也伴随这看电影的每一分钟,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思考,这个好奇心让我真正觉得是参与了这次讨论,当然,只是以听者的身份,以我的认知程度来说,距离在场的各位教授不是一点半点。

看完之后我在想的问题就是,我如何证明我真得活了27年?

我说的一切历史,都可以认为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我所描述的任何确定事件都可以说是主观的想象。

就算我对很多客观时间的描述都是精确的,也只能说明我的历史学的不错。

更不用说我对于很多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已经无法记清了。

也就是说,当我面对标题问题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相信我真得活了27年,除非在场的人正好和我的经历有过交集,就像片尾那样。

上面是对于历史方面的验证,还有心理、考古、生物学、医学、宗教等等方面的验证,我相信我不能像主角那样的都可以给出答案。

那么结论就只有一个,我不能证明我真得活了27年。

除非去专业机构做物理上的检查。

当然,我相信众人也不能驳倒我,就像影片里所说,既然他不能让我们相信,而我们也无法驳倒他,那么信于不信其实就是一个辩证的问题,选择哪一种都是你的权利。

 2 ) 信则有不信则无

不得不这是部无比牛逼的片子。

以一个有不死之身讲述自己经历的生活。

而且许多的情节环环相扣尤其最后一段真的是无懈可击回味无穷当然这部片子的牛逼要归功于,小说作者的牛逼。

从人类发展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的人生的思考。

而期间剧情衍生出的思想矛盾与对我们所熟悉事物的否定,都是那么完美。

1.生命永恒的惊异一开始,众多的哈佛教授只是对于他说自己是长生不老,感到吃惊。

并表示怀疑,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希望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惯用的思维逻辑对他所说的进行否定。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在不断地争论中,发现他(John)的回答没有任何的漏洞。

这是他们顿生的是一种敬畏,对于奇迹的敬畏。

这一段,他们讨论的大多是人类从远古穴居人发展为智人。

如果片子仅仅是在叙述这种发展的过程。

虽然开头很有想象力,但是最后难免落于俗套。

于是他们的讨论渐渐地开始与这个社会的发展相关联起来。

2.对宗教的剖析和对信仰的解构oldman先生,说自己在佛陀那里得到关于人性的启示。

于是在西方进行传播。

而他就是耶稣。

这让在场虔诚的基督徒几乎崩溃。

可以想象吗?

一个一直坚信自己信仰的人,瞬间信仰被瓦解。

之前一直因为信仰而坚强地生活,没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支撑。

这比撒旦的魅惑还要邪恶和可怕。

所以基督徒怎样也不愿意去相信他是基督。

而John的确,很好地给我们解构了宗教和信仰。

在中亚和地中海一带,流传着神话,后人将这些神话总结并发展成为了教义和经典。

而最早的伟人,只是为了单纯地向人间宣传善念。

而人们对于伟人或者偶像的膜拜渐渐地神化了。

而且固执地坚信这些偶像和伟人。

但是伟人和偶像的初衷,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被人忘记了。

人们可能更愿意去相信那些,他们能够执行的即使是死板即使是残忍的教条,而不愿意去执行偶像推行的真善美。

宗教的发展,渐渐脱离了创教人的初衷,变成了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工具。

他们用正义的名义做着可耻甚至肮脏的勾当。

所以对于宗教的迷信是愚昧的。

但是从中获得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启示的人,才是真正能领会教义的人。

而信仰对于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个神奇的力量。

信仰,能让人激发自己内心潜在的强大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其实是发自自身的。

但是被冠以了神的名义。

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利用这种信仰去伤害别人。

而这种人也才是真正的伪教徒。

信仰和忏悔,能让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真的否定了这种信仰之后,片子的基督徒会那么的崩溃。

3.最后一段:他离开对他人的伤害最后那一段,他无意间说出自己在六十年前在哈弗的事情。

被心理学家听到了,而在了解到了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曾经养父(或者生父)的时候,难过不已。

最后过分激动,昏死过去。

于是John也意识到了,自己离开爱自己的人,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于是最后让爱他的姑娘,上了自己的车。

整部片子没有一点的多余和拖沓。

绝对是科幻片中的杰作!!!

 3 ) 最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到和菜头的推荐,马上下载了。

在一个送别聚会上,主人公坦白自己其实活了14000年。

当然了,他面对的是他的同事——大学教授:生物学、医学、精神病学、宗教学......面对这些专家的质问,主人公回答得无任何破绽。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相信他真的活了14000年吗?

如果是真的,他又是怎么看待人类的,怎么看待历史的?

多么令人激动的一部电影。

到现在一共看过三部全由对话构成的室内剧电影,《梦想照见现实》,《生存法则》,和这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得是最令人激动的。

因为非常好奇,一个见证了整个人类历史的人是怎么看待人类的,也好奇专家们是怎么怀疑如何向他提出质疑的。

电影好看的地方在于,每一位大学教授们都非常敏锐,每个问题都有很强的逻辑性,直指问题的关键。

而主人公却能给出一个没有逻辑上的缺陷的答案。

比如一开始主人公讲述自己前1000年的经历,在场的一位历史学教授马上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这是前1000年的事?

主人公回答:基于学术上的猜测,以及残留在我脑海中的记忆马上另一位教授又提出质疑: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得自己的童年,你却能记住?

回答是:和你们一样,选择性的记忆。

(意识是说,无法记住全部的事,但有一部分深刻其中,生命中的高潮、低估、创伤...)还有一次质疑是:你说的就和教科书上的一样。

回答是:那是因为你们写得是对的。

不相信,那么就会继续提问,试图找出其破绽,比如,你为何不会衰老,你怎么能记住14000年前的事情不会忘记吗?

相信,也会继续提问,你怎样看到宗教,原始人怎样看待衰老和死亡等等,非常有意思。

其结果,不论相信不相信,大家的行为都是一样的,就是提问,而主人公则是回答。

看这部电影,激动的地方在于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面对这样一个人,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你最想问什么?

面对这样一个人,你一定要怀疑,但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找到他的破绽?

整个过程充满了怀疑、好奇和兴奋。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剧中的人,面对这样一个活了14000年人,我会首先问他什么问题。

我第一个想起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概率,遇到天灾人祸而死亡,交通事故什么的,就算不坐飞机不做汽车......平白无故地走在大街上都有可能突然被车撞死——死存在这么一个概率,当然概率很小,所以对于80岁寿命的人可能没有碰到这些而“善终”,但问题是,14000年,面对同等的概率,这么可能安然无恙活到现在?

活30年,你可能没被车撞过,活80年,你可能没被车撞过,但活14000年,你一次都没被撞过?

好吧,古代没有车但总有马车吧,不算马车,那还有雷劈、海啸、火山、滚石、地震、战争、传染病......为何概率在你身上无效?

(后来电影里主人公提到得过黑死病......)我很喜欢“概率”这个概念,所以最先反应到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想每个人最先想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因为最先想起的问题,往往也就是自己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地方。

所以我很好奇其他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最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

 4 ) 悲壮的风景

曾经不止一次想到这个世界“可能性”的问题。

一部片子的好坏不在于大家都能看到的表象上的东西,不是所有人在片子中感受到的共性,我想应该是每个人看完后体悟到的只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不属于别的任何人。

就是那句话“我有我的信仰,但我也让别人活”或者“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部片子让我感到人类沟通的无望性。

这个历史上有太多的沟通绝望,人们永远也不会真的互相理解。

所以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悲剧的产生原因。

这些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悲壮的风景。

前一阵子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叫《精神病人的世界》。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35451.shtml)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病人口述经历。

因为这些不是多玄妙的事,它们完全有可能存在。

我唯一震惊的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竟然如此不同。

说他们是精神病人,我大概明白这个定义的界限,他们的思维或许不适合在目前的世界和人类社会里生存。

其实哪个人能完全剔除心中奇特的思维部分?

只不过所谓“正常人”更会隐藏思想,因为这个世界的居民,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那么多的奇异想法。

片子的最后,JOHN说抱歉,那些只是一个故事。

他看到他面前的教授和朋友们,世界观已经快要在他的话中瓦解。

所以他明白这么多年做的第一次尝试,是确定了对于别人既定思维的侵略性造成的后果,明白了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

人们对未知好奇,但他们不想打破自己世界的信仰;人们追寻历史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如果历史带给他们的不再是安定感,如果人们的世界观被颠覆,那么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和权利作出选择——不去相信。

我想这个片子和天涯的帖子给了我一些极好的视角,让我能够有幸从这些窥镜里去看这个宇宙。

 5 )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现实生活中,人们尝尝用“超出了科学能够解释的范畴”来阐释无法证实的问题,而该片则恰恰截选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灰色地带,以作者那强大而不凡的创作功底来填补投资及技术的欠缺之处。

整部影片也在场面调度、台词设计、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细节上下功夫,观影过程中,观众无需时刻捕捉绚烂的视觉特效场面,却深深被这个制作团队弄得内心波澜壮阔。

称此片为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典范之作,应当之无愧。

 6 ) 一场徒劳无功的乱谈:有关某部科幻电影与历史图景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历史的深刻洞察震撼无比,而他对历史与文化的观相式把握却让我不知所措,人类的思维是视觉思维,而人类的历史大部分也是建立在这种视觉思维上,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甚至在某些层面上不能代表它。

我开始对整个我所知的历史感到恐惧。

斯宾格勒认为重建过去的历史可以预知未来,而历史与自然只是人的醒觉意识中轮流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对于涵盖宗教政治和道德的历史,斯宾格勒似乎更倾向于重估一切价值,这对我来说是可怕的,这意味这一次又一次的崩塌。

纵观《西方的没落》,他的历史主义充满神学和启示录式的因子,这些既让人着迷又不知所措。

这几天都在大量查阅关于四大宗教的历史资料,昨天晚上还耐不住寂寞熬夜看完《耶稣受难记》和《十诫》,以此希望能在历史与人类长期的信仰的碎片之中寻找到安抚自己的一点东西,可是了解的越多,内心似乎愈加不安,而这种不安便需要更多的碎片去填补了,但是我感觉这对我来说终究是个无底洞吧,我既希望有一天这种不安能被我所知我所感填满,也希望没有填满的这一天,这样我就可以一直不停的去寻找了,找寻的意义其实就是找寻本身。

人类所具有的最高贵的品质就是凛然敬畏的心情,这种禀赋被命运剥夺的人必然要去发现秘密,要去研究、剖析与破坏那令人敬畏的事物,以便从中得到知识。

中午无意之间看完了存封许久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片子对于此下沉浸于宗教与历史我的无异议是当头一棒,其实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子多么的危言耸听,只是在观影途中它给了我无数种假设让我的思考剧烈内斗,我热爱科幻,它既把我引入一个构建完整的第二世界,也通过启示录式的思考给我以思想上的碰撞,而科幻最为重要的根基便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思考。

所以真正的科幻绝对不是脱离地面的胡诌与乱弹,真正的科幻是建立在深刻的现实思考基础上的。

就像刘慈欣那伟大的《三体》,他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并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空洞刻画,而是对人类文明最深刻的一些思考和假设。

很显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做到的便是后者。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给出了一种全新的假设,而这种假设在影片里处于无懈可击的状态,伪个体基于历史的各种不确定性而对历史价值的重估,这种假设虽然是戏说,但是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人类能真正把握的历史图景其实并不算多,《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并没有提供一种终极的答案,相反他连根拔起了“厚重”的历史,它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无根的假设,人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正是因为没有意义所以这要求我们去寻找意义,而这种无意义假设便是一种意义。

至少在电影的框架里面,它曾击毁了几个科学家的思维构建。

这故事算是一种实验,让我深深感到恐惧的是,它轻而易举的摧毁了一群站在人类知识顶端的科学家,而整个过程只是平淡无奇的围炉夜话。

作为旁观者的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假设的威力,虽然是戏说,但它却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冲击,它没有击溃我的世界,但是却让我对我所坚守的所谓历史图景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怀疑。

我看到,我们古老的文明本身是建立在虚无之上,而我们最引以为豪和最珍贵的东西:人类文明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这部片子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让人着迷又害怕,我们自认为的一切可以在瞬间灰飞烟灭,以这种虚无的永恒去剖析人类文明的困境让人绝望,因为它告诉大家,我们的历史宗教和基于此构建的文明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巨大骗局,我们的整个文明大半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谎言和误解之上的。

而所谓至上的“科学”,本身便存在巨大的局限性,人类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把科学当作一切的真理,便是一种狭隘了,这种机械的归类连一些基本的东西都解释不了,可能的因果关系被它局限于那些在地球表面上完成其所有过程的事物,但是它没有顾及大的宇宙,而人类的意识本身便一种不能理解的关系。

以因果的关系来说明一切思想方式,是值得怀疑的。

而人类之所以执迷于此,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了。

从科学的论战到宗教的讨论,这种回归这似乎是一个人类历史的长期规律,因为宗教可以任何姿态糊满科学墙上的洞,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连最后的逃避之处都没有留给大家,宗教成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曲解、幻想、欺骗和自我安慰的集合,到头来它也只是纸糊的墙,单薄并毫无意义。

无论什么逻辑,什么哲学,它或许只是人类对自己思想状态的一种无意义选择。

你信或不信,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对与错。

这个是每个自我觉醒个体所需要经历的思考,有好奇心,秘密便成了问题,斯宾格勒说有意识的人类内心存在一个双重问题,既醒觉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觉醒的意识不只是想理解它自己,而内心的呼声告诉人,不存在获得全部知识的可能性,而恐惧让我们探索下去,虽然徒劳无功,也愿意装作得到解答。

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主角约翰的陈述建立在人类文明的诸多不确实性至上,此片最重要的并不是约翰这个人,也不是让人去掂量真相的价值,约翰是建立在不确定性上的,且真相本身毫无意义,从开始到最后,一切都是以假设的形式存在,拿《三体》中的名言便是:主不在乎。

这一锅乱谈便是一个身处恐惧、处于自我觉醒状态人徒劳无功的探索的证据,但我愿意装作得到了解答。

2012.6.8

 7 ) 这个编剧不是天才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喜欢,一口气看了两遍仍觉得回味无穷要知道那段时间我有多忙,而且压力又是多么的大啊,我居然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

第一, 大家都说了很多遍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秀之处:编剧太牛B了,如果编剧是一个人,那他得是个多么杂学旁修、爱好广泛的杂家啊。

我很喜欢这样的人,而且我也有一副求知欲炽烈的心肠,见什么新鲜事儿都想搞一搞,什么学科都想弄一弄,但统统的又都是叶公好龙,浅尝辄止,虽然浅尝,但绝对保持了超过三分钟的热度,我保证!

这样的编剧的出现比DV的发明更为伟大,他让对电影有强烈爱好的人实现梦想成为现实,就在那80多平米的房间内,几张沙发,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甚至连背景音乐都那么平淡无奇,就能拍出一部令人追着剧情欲罢不能的电影,这就叫水平高,听人扯淡容易,扯成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就不易了,九十分钟,有铺垫有高潮又有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尾,这个编剧不是天才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第二, 这种感受可能是出自我自己的虚荣心,是我的一点儿小爱好,小理想我想像当中,最惬意最舒服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老了以后找个大学蹲着,每天能和几个这样的老哥们儿他们也同我一样在某个领域里是个教授,一样在大学蹲着安度晚年---端着一杯John Walker(我春节时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碰巧搞到一瓶John Walker,不过是Black Band,好像是12年的,喝了点儿,很烈的威士忌,喝着很爽,但喝完很快就晕呼呼的了,如果有人聊天肯定谈性大发)聊自己的学科,这样的人群有着对自己所钟爱的领域的热爱和自嘲,有着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互相揶揄又互相尊重,谈天说地,论尽半生,到了傍晚,天气渐凉,生起一堆火(客厅里最好有个壁炉),向火而谈,火光和酒精映红几张兴奋的老脸,那该是多么温暖的下午啊。

我愿意用一生等待,有这样的大学,有这样的几个老友。

最后,那个从石器时代过来的长生不老的怪物,扯到100字解释《圣经》时,我明显感到背后那个幸灾乐祸恃才放旷的编剧,小手颤抖了一下,鹅毛笔停顿了一下,似乎有点扯不下去了,挺离谱的,但他很快就放弃了对这个话题的探讨,继续转向他最熟悉的考古,对话里最多的还是考古和心理学,关于宗教,毕竟不敢太过放肆,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那个长得有点像杜鲁门卡波特的演员说的那句对白:『这有啥难的,我还能用十个字总结《十戒》呢: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8 ) 一个佛教徒的自白

一个房间,一个场景,一个故事组成的电影,原本我能想到的只有《十二怒汉》,现在在这个榜单上又加了一个名字《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如果说《十二怒汉》是表达了人性,公平以及“美国为什么强大”,那《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则表达了更为宏大和深邃的主题,影片充斥着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人类存在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部上映与2007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35岁的哈佛教授突然辞职,在离开的午后,他向来送别的同事宣布了一个秘密,他已经活了14000年,之所以走是因为他每隔十年就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他不想让身边的人发现这个秘密。

这个由人类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组成的送别的队伍,没有从他的故事中找到丝毫破绽。

他们的对话包含了艺术、历史、文明的发展,对宗教的探讨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原来这个男人就是耶稣。

这个男人真的活了14000年吗?

有可能。

随着故事的进行,他的同事(包括观众)也越来越相信他的故事,特别是最后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男人就是他失踪几十年的父亲而突发心脏病死去的时候。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影片中用一个故事暗示了这个悬念将一直持续下去。

他的朋友问他有没有和他一样不死的人,他回答说,有。

在和对方聊了两天两夜以后他们都无法从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中找到破绽,但是由无法否定是不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在和彼此开玩笑,主人公还强调他们双方都有这个感觉。

男主角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当下发生的事是如此一致,无法否认也无法肯定。

这个男人不信宗教吗?

显然他在说谎。

他是相信佛教的。

这是片中一个明显的矛盾点,他的同事问他信教吗?

他的回答是不信,他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宗教。

而所谓的宗教是很多人假借某种神或者先知来传播个人的思想。

他在用一种历史学的方法看待人类和宗教,宗教不是某个人创生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宗教是在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分散,重组而成的。

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信佛教,因为他的谈话中多次流落出佛学的思想,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唯有佛教是例外的,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安心修行,不要去思考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佛陀把这些问题合成为“十四无记”,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讨论十四无记的内容。

所以当他的朋友问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时候,他采用了类似十四无记的回答。

就连回答是否信教也是标准的佛教徒的回答,他不回答自己信教,正如佛陀教导的那样“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他是基督吗?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佛陀。

佛陀不是一个人“众生皆可成佛”主人公曾经说过,他在佛陀时代遇到了佛陀,听佛讲经说法,学会了佛陀的道理,其后五百年他都在传播佛陀的理念和修行的方法。

五百年是在佛教中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佛后五百年称为正法时代。

为什么是五百年?

因为这个悟道着来到了西方,来到了罗马。

所以在东方的佛经中正法时代只有五百年。

他说不信教,是因为他看透了宗教所谓的祭祀,祈祷,崇拜的饼干和酒,他相信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教和其他宗教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佛教没有神,佛教是教人解脱,也就是教人成佛,不用天堂来吸引人,也不用地狱来恐吓人,涅槃以后彼岸到底是什么佛陀没有告诉我们,也不想告诉我们。

以上内容是我看了电影之后的根据电影的揣测,如果有关于宗教的讨论还请致电电影的导演和编剧。

 9 ) 永远有多远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已经在许多地方被许多人推荐了无数遍,光豆瓣网上的影评文字就有三百多篇。

过去一年,观众的神经在过分期待和过分失落的两极摇摆中实在有些疲惫,胡吃海塞“惯坏”我们的胃口,突然尝到这样一盘“清粥小菜”,很容易喜出望外。

人人都乐意承认:自己被一次智力的交锋——而不是视觉的盛宴——所折服。

这没什么不对。

更何况,这场交锋扎扎实实,目睹其一砖一瓦慢慢垒建,屏幕外的我们,主观感觉仿佛也参与了建设。

不到一万美元的投资能干什么呢,请一批名不见经传的电视演员在一间没什么道具的空屋子里演绎一段“不死传奇”,太天方夜潭了吧。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完成了这么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同样的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亨利·方达们创造的影史经典《十二怒汉》,还有凯文·斯贝西主演的《K星异客》。

谈话,没完没了的谈话,咽口水似地穿插几处休憩时分。

或因某人情绪过分激动,谈话暂时中断,一到两个剧中人走到屋外转悠一圈。

这就是影片外在框架的全貌。

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是谈话内容,早已超出人类理性管辖的范围,挑战代代相传知识和经验划定的疆域。

假若你周围有个朋友突然告诉你,他已经活了14000年,是穴居人,你的反应大概不会比片中几位大学教授好多少。

精英与庸众在话语系统中呈天然对立,并不是对后者的一种贬义。

我想科幻小說作家Jerome Bixby选择这样一群人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极聪明的设定,同时也不无野心。

他想探讨的与其说是一个科学上有无存在可能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上有无忍耐极限的问题。

因此他绕过一切简单相信神迹导致的膜拜,选择一群知识精英接受一场信仰的拷问。

知识精英一方面有天然的怀疑精神,一方面又有学识赋予的倨傲,对所谓“奇闻轶事”的反应会比一般民众更激烈,有时甚至恼羞成怒,因其无法证伪又无法在逻辑上说服自己,而失控。

这时候,等于理性的外皮被捅破,确信无疑的世界观轰然坍塌,人性中天然的“恶”全面爆发,这一过程通过谈话抽丝剥茧,一步步演变,随窗外的天色愈来愈暗。

信或不信倒成了其次,关键是,最后你发现,连你自己的心灵都完全不了解,又谈什么了解人类,了解历史,了解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是否存在着意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末尾安排最激烈怀疑的一位发现约翰竟是他“年轻的父亲”,突发心脏病而死,这个情节太过“讨巧”,破坏了稳扎稳打的基调。

本来观众和陆续告别的教授们一样,已不关心真伪问题,意外的颠覆对心灵造成重大冲击,人人都象经历了一场想象力的长途跋涉而处于暂时失神的浑噩状态。

智力游戏搏弈到此,已是化境。

何必非要回过头来给一个答案。

我对约翰是否就是圣经上记载的耶酥没有兴趣,可我痴迷于一个走在永生之路上的人,对周遭和生命的观感如何。

另一部电影也探讨过永生问题,是上帝对处死耶酥的罗马行刑人的一种严厉惩罚:赐予他永生,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

整部电影就讲这位不幸的永生之人如何制造事端,搞乱世界,千方百计想让世界末日提前到来。

玩得再是心跳,也不能过把瘾就死,世界上有比这位仁兄更倒霉的吗,上帝的幽默感何其残忍!

本片中的约翰强调:他不是永生,他只是不死——伤痛、疾病、灾难,一样不少——历经140个世纪存活下来,他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尽头在哪里。

对于生命中无数的过往,他形象地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遇到一个人,知道了他的名字,说了几句话,然后他就死了,其他人就像海浪,潮来潮去。

又像麦浪,随风飘拂……”虽不是生之厌倦,言语中的落寞却挥之不去。

假若失去意义追寻,漫漫生途就只剩下孤独,时间是唯一的陪伴。

对于时间,片中的人类学家曾发表过一番高见:“时间,看不见、听不到、无法秤重、也无法在实验室里度量。

时间是我们对自己前后变化的主观感受:前一秒我们是怎样的,后一秒我们又会怎样。

霍比人将时间视为一种景观,它存在于我们之前和之后。

我们移动,在时间中移动,一片片地穿越它。

钟表能度量时间吗?

不,它们度量的是自己,一个钟的客观参照物只是另一个钟。

”永远有多远?

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人们只能穿越各自的时间,夏虫不可语冰。

世界上真有一个永生之人,哪怕他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个浪头打过来,也不过是刹那的撞击,刹那的拥抱,之后,奔赴各自的命运而去。

片中那位爱慕约翰、一直坚定不移站在他一边的女教授,最终走向了那辆即将离开的车。

是洞悉真相赋予她勇气,还是仅仅,盲从爱的本能?

我们不能左右生命的长短,却能决定生命的质量。

正好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2007年重拍了一遍《12怒汉》,片头文字被广泛引用,我有理由相信片中那位女教授也听到了:“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现实的真谛吧。

”这话稍加修改也适用于对中国的编剧们进言:“不要在讲述技巧上故弄玄虚,试着用扎实的语言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吧。

 10 ) The Man from Earth

The Man from Earth,暗指cave man,总觉得中文怎么翻译都没那个味道。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灵感出自那个预言者John Titor。

可惜最早看的那个版本中文翻译错误百出,对影片的理解肯定会有误。

约翰说得也对:这些教授正是完美的聆听者,对有求知欲和解密爱好者来说,这片子正中下怀。

反复的质疑,试图推翻,相信,再次质疑,再次发现……这其实也是人类思考中反复在经历的事。

从第一次看开始,后来又反复看了5、6遍(以前从来不会这么反复看一部电影),才看明白里面一些有趣的细节,所谓的“疑点”。

首先,约翰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经常用的英文名字。

然后:其实约翰的房间充满了他曾经的东西,包括那瓶Johnnie green walker——John ‘Johnnie’ Walker,还有梵高的朋友雅克是法语中john的爱称,字幕就没翻译出来;还有“耶稣”和“john”的演化过程(我看的字幕没有翻译出来)。

比如:约翰在剧中有几次突然不说话看着窗外,第一次是觉得有人来了(搬沙发的工人),第二次是老教授来了。

这很符合他万年养得的警惕个性。

比如:剧中John拿了will的枪,还取出子弹,端详了一下,可在后来的剧情里都没有用上这一幕——他追出去是怕老教授因忍受不了亡妻之苦自杀,而那一幕不是取出子弹,而是枪本身是空的。

老教授也许正在思考是否了结自己生命的问题。

比如:那句冷幽默:放《春之祭》不是更合适吗?

“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眼石器时代的一个生活场景吧……一个假日。

设想这是一个人们庆祝春天太阳的胜利的假日。

(春之祭)“。

比如:歌德和伏尔泰的宇宙观,艺术假设总是早于科学研究,可是科学却总是轻视艺术。

比如:伊迪斯(年纪大一点的女教授),告别的时候亲吻约翰的方式是亲吻耶稣的方式。

比如:最后黑人教授开车看那石头——之前有911通过,他从出门开始就已经缓过情绪在思考这些问题了。

几乎所有人离开的时候都是半信半疑的。

他也一样。

比如:暗恋约翰的女同事——这个地方我一直怀疑她是约翰的后代,影片中实际上有交代她的家庭。

还有生物学教授说的:“这里最起码有一个人是你的直系后代”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生怕情景蹦到3D电影特技里去,幸好没有。

这才是真正的好剧本,一波三折,迷人的故事,零漏洞(比如提及比利时监狱,与当时的时代正好相符,而17世纪遇见同样长生不老的人,200年之后在布鲁塞尔“火车站”,1840年蒸汽火车才发明,布鲁塞尔那时的确有火车站),幻想的本源本就是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中解放思想,深度思考。

还有宗教,我有活佛的朋友,有学佛的朋友,有道士朋友,有天主教朋友,有伊斯兰教朋友……这么多宗教凑在一起从来没有争吵过哪一位才是真神,他们是否违背了他们的教义呢?

那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我们给自己太多框框了。

宗教本同源,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不存在的。

我后来想,要是最后影片只是约翰对老教授耳语了几句,老教授就心脏病发死掉了(而不是亲子相认),留着这个悬念,会不会更神秘一些——但是要是这样,估计观众和约翰的同事都会因为不知道真相而痛苦死的。

人何苦不是在短短的生命里寻求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借口,以便能撑下去。

人要的根本不是真相。

始终不觉得真正存在于这世界上的奇迹会比现实脱节到哪里去。

我们所认为的神秘实际上都来自于无人经历的时光,无法考证的过去,与源自于想象的未来。

奇迹不会像宗教一样行于水面,不会阿凡达那样在天上飞,不会像星球大战一样耍激光剑,也不一定会有异型出来吓唬人。

总是要披着哄人的外衣才会让人臣服,人们慢慢也默认了这才是“奇迹”。

我们活在2010年,在上个世纪我们曾幻想过多少次“未来”?

克隆技术、宇宙飞船。

我们就生活在未来,有几个人认为我们自己就是奇迹?

而凡世间真正的奇迹早已站在眼前,只是看你是否愿意相信。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短评

我看过的电影里,效果与投资比例最高的

7分钟前
  • 乔西
  • 推荐

一个耶稣就能把美国最智慧的头脑们搞崩溃诶

9分钟前
  • z
  • 还行

我也来自地球……

10分钟前
  • 一只小花猪
  • 推荐

典型的密室谜案,只是没人找到破绽。不过里面的观点却很有趣。有几个问题是动脑子的了:1、玛丽亚是你亲妈?2、你会多少种语言?3、可以测一下基因吗?如果您存在了14,000年,基因能证明。4、你怎么辨别配偶是不是自己的某个后代?5地球一半子孙出自你门下?6、有多少存款?定期转存应该也很吓人了吧。7、你怎么伪造档案?

14分钟前
  • funny_vee
  • 力荐

题材很好,但是用一屋子人聊天的方式来表达,实在是浪费至极。电影就应该用画面、用剧情来表达,否则不如去看书或听电台讲故事。我可没那么前卫,一个多小时看一屋子人聊天的电影,实在不值得推荐。

17分钟前
  • 沁兒
  • 较差

wtf did i just watch?

19分钟前
  • Hómer
  • 还行

哲理性强,有思考价值

20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一群横跨各领域专业学者的聚会,一场关乎于存在的哲学思辨。编剧与学术顾问共同贡献出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幻片。学术上的严谨性在给电影中的艺术性让步,不过这部电影也没有过多的艺术性可言,其实所谓学术上的严谨更多来自于对话交流表现出的逻辑性,是这种充实和缜密令人们信服而非多么高深专业的学术知识。这种小空间低成本的群像戏往往是对布光的重大考验,这里的布光倒是别具一格,灰暗、冷色系的影调,放弃灯光而采用炉火,搭配冷冽的外景,这种忽明忽暗的强烈对比呈现出了难得的生硬质感,给人以寒冷、空虚和茫然,也许是为了体现对于自然、科学和未知的敬畏?“一个人再怎样厉害也无法超越他所在的时代……我所拥有的只是更多的时间而已。”人们对未知是如此好奇和渴望,但结果和真相往往未能遂其所愿。

25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剧本好,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2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点都说不服我

34分钟前
  • ❤sissy❤
  • 较差

一个苍凉、古老、神圣的生命

39分钟前
  • 曾经
  • 力荐

IMDB TOP 250。大概是我没看懂吧,也或者是期望太高,到最后我什么也没感悟到除了昏昏欲睡,更别提“深深思考”。。。

44分钟前
  • to_oz
  • 还行

同事推荐期望颇高,看完失望:我认为John的故事并非无法否定/查证的- 不留疤痕+装死技巧演绎一次不就知晓了?最后RichardRiehle的死让我对John产生厌恶感- 若John是基督则他知道RR是自己儿子,明知他心脏不好但为证明自己正确导致他病发而死很不该;若John不是基督那么玩弄同事隐私导致病发而死更不该

46分钟前
  • 双层芝士
  • 还行

老公快出来看上帝啊~~~~~属于科幻片吗?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电影若都这样拍不止要节省多少成本?

4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较差

原来是一帮朋友在一起话bullshit。 说真的,拿耶稣开玩笑?

50分钟前
  • 不亦
  • 还行

神奇! 一个活了1万多年的原始人 师从释迦牟尼 自称耶稣。 这部电影看上去成本除了员工工资外 投资应该接近0 但story就够引人入胜了

52分钟前
  • 牙齿冒汗
  • 还行

虽然是个有趣的故事,但未必是部好电影。演员的表演单板做作,背景音乐可有可无完全不应景,至于摄影技巧表现手法,你说它是1997年的我也相信,而且非常平庸。星全给原作。我觉得作为电影它绝对是被高估了。也许原作作为独幕舞台剧来表现会更合适,但这部电影绝对是导演不给力!

56分钟前
  • ladybird
  • 还行

好二啊哈哈哈!把一圈教授说懵,自称是基督。要是围了一圈中国的大学教授,能直接给丫骂成邪教份子!很多细节不认可,但流畅性很棒,第一场景纯对话,不装逼不废话的,挺好。

58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确实和标签里写的一样 有思考价值 这部电影低成本的低到普通人也可以拍了 但是里面蕴涵的深度比大片可牛多了

1小时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没有受到太大的震撼,片子分这么高是因为性价比高么?据说只是一万美元的小成本。可能还是有文化差异的原因,或者宗教历史知识匮乏。但这片子如果中国人按这个思路拍的,会更尴尬。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