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反套路反传统、反后现代女权、女性成长与自我认知、2021戛纳影后
看腻了Feminism电影的人们有福啦!
2021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集合了对于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嘲弄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刻画。
同时用极其轻松、浪漫且充满魔力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爱情喜剧套路的桎梏。
电影在豆瓣目前已经有近四万人看过,评分7.9,有人说是颁奖季里最精彩的电影之一。
尤其这部刻画女性心理如此细致的影片,导演却是个男性!
导演尤沃金·提尔是挪威人,本片是他的第五部长片,也是“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获得202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女主角雷娜特·赖因斯夫凭借此片荣获2021年戛纳金棕榈影后,而这是她第一部作为主演的电影,演技可以说是浑然天成。
故事讲述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从小到大一路学霸考场开挂的做题家朱莉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走出象牙塔,拥抱真实的生活。
她在派对上与大自己15岁的漫画家阿克塞尔邂逅,并开始了一段忘年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两人的相处并不同频。
于是暗中偷偷地开始与一位陌生人展开了约会……(剧透分割线)质疑那么问题来了,学霸朱莉为什么要放弃一帆风顺的学业和安逸的人生,执意去探索更多选择呢?
索尔仁尼琴曾说:“学习增加不了智慧……懂得生命、内心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这和学习没关系。
”影片中她卸下智能手机的电话卡,换成诺基亚的行为其实是暗示了她主动拒绝主流信息对于我们所有人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的引导意图。
纵观全片,我们能看到朱莉既是热情而奔放的,同时也会主动进行深邃的哲思;既具有极其感性的一面,但也在坚持践行自身的独特时受到情感的左右而临阵脱逃。
这种反差与多面使得角色更加鲜活,而且使很多观众对她更有认同感。
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更接近现实——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合理,总是会与我们的愿望产生冲突。
从中国社会的“精英教育”便可看出主流对于个人的期望和要求总是高于我们对自身的许诺。
这是生活中一种如影随形的荒谬:对于人生,社会要求我们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理想、方向明确,拥有自己的事业;爱情也是如此,即使我们清楚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度过一生。
但却免不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给对方(或对方给自己)做出并非发自我们内心的要求。
例如:希望我们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那么如果自我认知告诉我们真正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正视内心的声音吗?
这便产生了一个悖论,也就是这篇推文想要质疑的:朱莉说她喜欢“软绵绵的鸡巴”或许并非发自内心,她真正喜欢的其实是从疲软到坚挺的那个过程,这才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
是希望自己能够点燃对方的生命火焰。
就像她也急于找寻她自己生命的引线。
而令人欣慰的是:电影既灵活展现了朱莉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找到生命激情的一次次尝试,包括像不断更换男友、忘年恋、主动尝试致幻菇等挑战传统的行为与边缘体验,又没有否认传统以及主流社会偏向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对于自我认知的形塑作用。
生命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因素,我们了解了隐藏在朱莉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
而单纯的想法与行动实践截然不同,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阻碍。
那么当她感受到了与漫画家阿克塞尔的貌合神离之后,她又是以何种姿态面对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并且再次做出转变的呢?(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展现平凡日常生活里那些永恒瞬间的处理手法极其独特。
)先来几句萨特的格言: “存在先于本质”亦即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永远保有选择的自由。
放在电影中便是支撑朱莉做出违背社会传统期望,不断做出选择与改变的理论依据。
因为这些“本质”都是在人“存在”的前提下进行附加的。
是人通过后天的行为、选择逐渐被规范而形成的。
朱莉做出反抗并打破了它们对自己的限制。
“他人即是地狱”人生而拥有选择的自由。
但阻力在于:你的选择将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
比如朱莉不想要结婚生子,间接地要求自己的配偶和她一样接受丁克。
同时你也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朱莉游走在不确定之间,当她回首往昔时却已然错过与漫画家相伴的最后时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这部欧洲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实质上想要刻画的是现代女性自我认知的成长过程:从人的“存在”向“本质”迈进的那段珍贵岁月。
而其中那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挣扎取舍的痛苦、命运的捉弄与残酷原本应该是沉重的话题,却被导演用他独有的、十分可贵的幽默且“轻灵”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比如那一节“时间暂停”的华彩乐段,正是朱莉真诚地追随内心的体现。
她以她特有的轻松态度与不被限制的、对于“可能性”的由衷向往,对抗着由于自身无法达到传统对人的规训与期望而带来的失落与悲伤。
昂扬着的生命热情在这片远离世俗目光与社会要求的灰色地带肆意挥洒。
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说教——“请把浪漫还给浪漫”。
朱莉就像得到了导演给予的名为“自由”的魔杖,对着整个奥斯陆施以强大的魔法,将时间定格,穿越茫茫人海,飞奔向你所在的地方,亲吻你:“我把目标还给目标,让相爱的相爱,今夜我的激情只属于我自己。
一切都给我停下!
今夜我只有黄昏的奥斯陆和你。
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原作为海子《日记》)死亡最后,漫画家的绝症事实上是出于戏剧性的需求。
如果想要让这个故事迎来结局,使女主更加重要的一次觉醒和转变。
则非这样做不可:必须有一件足以震撼她心灵的事情,使她迅速结束懵懂的不确定状态,走向成熟。
虽然她回避了所有人对她提出的“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想要什么”这类问题。
但显然有一个问题无法逃避:你总有一天会死。
所以提升自我认知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你将如何面对死亡?又将如何给自己必然经历的这一生一个交代?我想起片中的最后一组镜头:多年后,成为了一名电影剧照师的朱莉在窗边看着原本要和她一起丁克的咖啡师抱着小孩接走妻子。
她露出了微笑,平静地回到苹果电脑前继续修照片。
背后是一副漫画家生前最出名的《鲍勃猫》的草图……
漫画家生前罹患癌症,他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死亡和那些后现代女性主义杠精们的双重围堵,却依然毫不露怯奋力反驳,坚持着自己创作漫画的初心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
经过这场成人礼,她可能明白了一些什么吧。
骚话行文至此,我想真诚地问在这样快节奏与信息碎片化时代下,还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句:你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了吗?
如果没有,那你遇上属于自己的爱情了吗?
又或是像作者我一样,既找到了爱情又一起携手向着生命的本质出发了呢?
文:万年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整个观影过程,我感受不到朱丽一丝的快乐的情绪,她从来没有珍惜过眼前拥有的一切,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就是很随性和自在的活着,同时显得那么空洞任性和无力。
以至于让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很肤浅,什么都想谈,但是什么都没谈透。
一直到影片结尾,我也没觉得她和自己和解了,仅是漫画家的死亡让她对生命的存在有了些许顿悟和成长。
突然发现,在北欧这样对选择更宽容、对成功学也不推崇、也不讲什么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也不PUA青年人的国度,他们反而会变得太松弛、自由而迷失在过多的选择中,以至于最好的选择总是another option。
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了女权主义的标签。
但是我并不认同。
这仅仅是假女权视角下对所谓女权的凝视,其实本质上还是男性认为女性的主题,没有跳脱出去,还是在谈生育,性,这些陈词滥调。
真正的女权是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的maggie,这个三十一岁的女人生活窘迫,家庭破碎,本就一无所有。
执着与拳击的梦想,一次次的被生活击倒,但并没有被打倒,这才是女性的力量。
海报封面这场戏特别“麦田里的守望者”,把16岁的霍尔顿带入到这个30岁的巨婴朱莉身上也毫不为过,他们都厌恶自己所处的微观世界,他们的内心一直在逃跑,跑出他所厌恶的一切,朱莉确实也这样做那场短暂的释放让她暂时逃离了责任感和释放了自己的压力,只是可悲的是,这次地仓促逃离没有持续几天,又再次上演了徘徊于困境,无处可逃。
朱丽不是女权主义者。
她其实就是北欧发达社会下,给年轻人更多选择权利的社会机制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位。
朱丽不能代表任何一个人群,也和女权没啥关系。
大部分做出的貌似奇奇怪怪的选择更多是性格使然,还有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
本质上还是心智不成熟,当阅历更为成熟的漫画家问她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她不是打哈哈,就是逃避,或者是闹脾气,“不知道“这几个字在不同场景出现了很多回,女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对未来是迷茫的,以至于一直只能在书店打零工,同时还瞧不起在咖啡店打工的男二。
女主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但是她不断的对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选择的思考和反复中否定自己,不管拥有了什么都不能得到快乐。
因为不能坚持,所以没有办法成就任何一件事情。
说不出的拧巴,矫情和无病呻吟。
朱丽并不是最糟糕的人,就只是极度normal却自命不凡的大多数,像极了我瓣最标准的脸谱化人群,受过高等教育,有点小才华但是从不精专,三分钟热度想一出是一出,从来不能持续投入一个事情,一晃眼到了三十岁,最终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没错,说的就是我本人了。
交杂着复杂的情绪,某种程度我很欣赏任性的朱莉,因为至少她有勇气走出循规蹈矩的旋涡,向世俗之见宣战。
成年人的成长就是一剂慢性毒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再是的远方明亮星光或梦想,现实不断的捶打让眼中的颜色也逐步暗淡无光。
还是我国的年轻人深邃,当我们被九九六、催婚催生、30年的房贷压的喘不过气甚至无暇思考的时候,三文鱼国的年轻人的存在主义困境显得那么虚无和苍白。
这是一个极具情绪化的故事,导演倾注了太多的私心的表达在主角的塑造。
还是很欣赏这个含蓄的结局的,只要人生还在继续结束,就会一直有新的开始,即便孤独仍要前行。
我永远热爱探寻人性复杂性的电影。
当中心是女性角色的时候尤甚。
这部电影是关于女主角Julie逐渐寻找自我的故事。
中间有迷茫,浪掷的时光,社会期待,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意外,生与死,未选择的路。
也许有时不美,有时不对,有时不好。
但这部电影里,Julie是多维的,真实的人。
有人的欲望,人的软弱,人的感受。
这就足够迷人了。
十二章节,加上序言和尾声。
她是一个在不断找寻自己的人,甚至有些浪掷。
换专业,换工作,换男友。
好像在果园里的小孩子,摘到怀里的那颗就不再喜欢,丢掉换到下一颗。
她风趣又聪明,灵光从眼睛里透出来。
可以轻轻巧巧用对话把显出一点大男子主义的朋友绕进去,写出关于性别议题引发全网讨论的文章,对话和来回总是旗鼓相当的精彩。
她拥有世俗意义上令人艳羡的那些东西,出色的天赋,稳定的工作,一个相爱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男友。
但她并不快乐。
她的挣扎和痛苦,来源于没有找到她想找到的东西。
而这生活更像溺在蜂蜜里。
粘稠的甜蜜,外面看是金闪闪的,其实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与泥潭何异呢?
她在等待着什么,她在寻找着什么,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生活好吗?
是好的。
爱他吗?
是爱的。
足够吗?
并不足够。
所以出现了意外的音符,打破常规的曲调。
整个城市为她停了下来,男二出现了。
他们的相遇和约会,古怪,出格,又美。
但他本人重要吗?
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瞬间的流光。
亲密关系是离人的自我最近的关系,像一面镜子,它的状态往往反射出自己的状态。
不管是男一还是男二,都只是镜子,围绕着映射着Julie自己。
她借由他们试图找到什么,通向哪里。
寻找自我总是需要契机的,也许是亲密关系,也许是意外,也许是缓缓展开的下一站。
她被生活推着走,当意外中的意外发生,痛苦的同时是释然。
某一个个版本的她,她决定要坚持一次的那个可能性自己破碎了,非常痛苦的破灭,但对她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她终于自由了。
我非常爱这个结尾。
她不曾选择的,她曾经疑惑过,试图尝试的社会常规式的生活给了她一瞥。
而她可以从窗户的另一边,终于笃定地笑一笑,继续自己的生活,遵循自己的感受,欲望,和直觉去生活和做决定。
奥斯陆很美。
北欧的故事,也许有些空中楼阁感,但如果可以的话,选择遵循自己的直觉和欲望去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呢?
Julie自由了,祝你我也可以。
好棒的一部片子很庆幸在我清单里看了它导演行云流水的就梳理出现代高知女性的焦虑 迷茫 社会束缚和自我、自由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在找自己 但最终她们会不断向内成长,剥开对生活的恐惧和社会束缚的焦虑,用温柔且坚定的力量在平庸的生活中找到最真的自己。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推荐给女性。
Julie最开始学医,因厌恶解剖学,对灵魂感兴趣,于是转专业学心理学。
给男朋友拍了几张照片后,对视觉产生了兴趣,又去学摄影。
挪威福利社会,没有生存压力,家里也支持,只要自己喜欢。
又喜欢上比自己大很多的漫画家,同居。
漫画家事业上升,Julie却迷失了自己。
觉得漫画家掌控了自己,觉得自己只是人生的配角。
对漫画家的抱怨,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你时时刻刻表现得如此强势”“我们所有的感受,你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事物进行系统性阐释”“有时,我只是感受而已”“你在每一个心理层面去分析事物”“就因为我的分析能力没有你强,你就认为我弱于你”漫画家深爱Julie,Julie精神上出轨,接着肉体也出轨,Julie提出分手。
漫画家很难受,也尊重Julie的自由。
Julie沉迷于“控制”新男友的肉体,当他看见漫画家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她又厌倦的对男友说,难道你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咖啡馆当服务生。
男友说,你说话真伤人。
漫画家后来得了绝症,Julie和漫画家旧梦重温。
漫画家对Julie说,事情不顺利你就会绕开。
Julie又感受到人生导师理性的样子。
漫画家去世。
Julie怀了服务生男友的孩子又流产了,两人也分开。
Julie最终一个人,成了一位摄影师。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说的也许就是你我。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但自己未必觉得是好日子。
也许“过好了日子”,不过是因为“失去了自己”。
都很糟糕,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快乐一点,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个人年度最佳🎬#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
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
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
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
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
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2021挪威剧情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豆瓣评分7.9,时光网评分7.3,IMDb评分7.7。
“三十而立”的电影版释义。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简单说是一个迷茫混沌的女人与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影片虽然评分不错,但并没有太多可以打动我的地方,可能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吧。
生活正处于迷茫混沌的观众可能会感同身受。
30岁之前确实会经历这样一段迷茫、困惑、混沌、不定性的几年,30岁以前正是试错的年纪,女主恰好到了30岁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古人说“三十而立”多么恰当啊,我今年52岁了,回味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觉得特别有道理,不活到那个年龄,是体悟不出啥叫“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
影片由序言、12个章节和后续组成,以章节形式讲故事的电影看过不少,但是以14个这么多章节来讲故事的电影头一回见到。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搞14个章节有些形而上学。
挪威电影本就很少,我之前看过挪威动画短片《熊的故事》、挪威动画片《疯狂海盗团》、挪威喜剧片《在糟糕的日子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我看过的第4部挪威电影。
刷短视频像在吃令人作呕的方便面。
我很久没看非院线电影了,仿佛终于认真食用了一次搭配得当的新鲜餐。
电影还是比短视频好看,画面让人舒服、享受。
视听艺术。
画面上最喜欢天马行空的蘑菇那段,用经血在脸上涂了两道,变成吉普赛人——妙极了。
松垮肥胖的身体、吸奶的人类幼儿等等——非常直白的潜意识恐惧。
台词对戏最喜欢分手时那段对“强势”的分析。
因为能互相听懂对方要表达的,且能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接近人为制造的“平等”的交流——这件事本身很稀有。
现实情况是我们面对的总是些蠢人——蠢得很自大,蠢到不愿意/没能力去思考,蠢到根本听不懂别人的表达和需求,蠢到死到临头还在捍卫自己那一文不值的屁股,蠢到一辈子活在黑暗森林。
蠢到只想让人远离,不然简直会感染疟疾。
最让人心酸的又其实是很正常的一幕:女主一直想自我实现,却只能暂时看着身边的人受到认可,她无法发自内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由衷喜悦,就算那个人是自己最亲密的最能依靠的人也不行。
人格超级独立。
爱人一直在自我实现,而她现实中做到的,只是爱上了他而已,这当然远远不够,是她痛苦的根源之一。
如果女性敢于面对自身的欲望,其实女性要的也是权力——这权力服务于探索或自我实现。
尤其首先是掌控自身的权力,并要承认实现掌控自身是需要去掌控别人的(互相服务)——这是双向的,别人也会因此获益。
20来岁时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那种直觉式的决定非常真实,膝盖中箭。
其实迷茫的P人也会期待一种宿命式的确定感,好比“我学会了画画,那我就再也不会怀疑我余生是否要画画,我就是要一直画画,画到死”。
说实话,在生活中曾很久很久没有这种“确定感”,唯一坚持的可能只有思想上绝对的自由,行动上绝不做配角,从来无法奴化自己——要花很长时间才知道这种“偏执”要锚定在什么样的具体行动上。
幸运的是我们一直有得选。
劝生娃的那段,本来以为北欧已经够男女平等的了,但言语之中依然感受到了女性试图独立思考自我时,男性的那种不屑一顾和无法共情,他还要很可笑地说“大多数人都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就有了孩子,等有了就明白了”——好可怕的陷阱/思维……最怕慕强慕到了迷失自己——得不偿失,不但没有自我实现,只是让人腻味地寻求刺激。
女主走了很多很多弯路。。。
果然,要独居,要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物理与精神空间——隔离切除他人强行下的恶意定义(标签)或虚伪的夸奖,这才是第一要义。
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到50岁还在给别人倒咖啡你也无所谓,但我想要更多的东西!
”别忘了,你是个优等生,你手握「船票」。
这是一部更温柔更真实的,仿佛还是已经大学毕业后的“伯德小姐”。
2小时的剧一下子看完了,非常有代入感。
不得不佩服编剧台词中的情绪是如此复杂,这种贴近生活还原生活的平铺直述背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巧思。
喜欢normal people也一定会喜欢这部剧。
第一幕:Aksel戳心表白,深情真挚且动人44岁的Aksel早就预料到了他们之间会出现的问题,但当Julie奔向他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爱,管他那些不确定性。
对于Julie来说,只是遵从内心的喜欢而已,没有任何顾虑
第二幕:跟Aksel已婚已育的朋友们去度假Aksel表示想要有孩子,Julie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当母亲的本能,具体什么时候想要孩子,她也不知道。
晚上开趴体,又搞砸,Julie和Aksel差点开始争执,这时听到隔壁夫妻的吵闹,Julie突然和Aksel相拥在一起。
Aksel一直很在乎Julie的感受,愿意陪她等第三幕:Julie以与“出轨男”的一段对话为灵感,写了篇《metoo时代的XX》文章。
她写完给Aksel看时,这段很有趣,反复地问,你真的觉得好吗?
她渴望在他这里得到认同
第四幕:俩人一起去探望Julie的爸爸,Aksel极力推荐爸爸看她写的这篇文章,并且热情邀请来城里看看他们住的房子。
Aksel是个细心又在乎家庭的男人第五幕:Aksel和Julie分手那幕,是本剧最爱的一段当Julie提出分手时,Aksel得到肯定的回答,第一反应是她要住哪,并一个人出去走走让她打包,把痛苦都一个人扛
执着于生孩子的Aksel为了跟Julie继续在一起,做出了不生孩子的让步。
但是这时候Julie什么都听不进去,她只想换一个人爱了,不想面对这些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知道分手原因的Aksel,又争执起来。
在这里Julie缺乏认同感,开始怀疑自己,和Aksel表白那段如出一辙。
但感情真不是一个人想明白就可以持续的,Julie还在探索
Aksel是一个懂爱的人,他会表达自己的脆弱,需要。
毫无保留地去爱第六幕:后面Julie换了一个恋人,就不再谈论具体的事,只谈感觉。
Eivind其实是想了解她更多的。
当Eivind发现Julie写的文章并表示写的很好,Julie却一脸嫌弃,觉得不爱看书的Eivind没资格评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了一句很刻薄的话。
咖啡店员Eivind擅长轻松,这是当初让她心动的点,没有上进心,也是她离开Eivind的原因。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并不能看到对方缺点就产生不喜欢了高高在上的姿态。
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伙,是因为那些金光闪闪的优点,而缺点也是他的一部分。
离开总是比相处更简单就像开头Aksel对Julie说的,“凡事都不完美,比所有白痴更糟糕的只有你自己”。
Julie开始意识到“原来换个人爱并不能解决爱情的难题,也许我们唯一需要面对的敌人,是那种永远无法被填补的心灵的空虚而已。
”剧中的Julie容易放弃,害怕冲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同时她也是个很有魅力的女性,她对万事万物好奇,持有自己的观点。
在Aksel晚宴上溜出来,偷跑进一个陌生人聚会,对一群不认识的人侃侃而谈,假装自己是医生,并科普带娃理论,特别好笑。
出轨那段闻对方汗味、看彼此上厕所,说自己秘密,也是蛮有趣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人。
我们都是在这样的矛盾、探索中找到自我的。
也许大部分时间,我们需要的是感情,而不是一段关系。
可惜的是Aksel。
他细腻、深刻、真诚、宽容。
一个敏锐又慈悲的人。
多数时候是他在表达和给予,Julie在倾听。
一个被偏爱的人,感受是不多的,她只需要接受爱。
而一段健康美好的关系,不仅是要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更应该让彼此变得更喜欢自己。
当Julie找到了自我,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
以上的台词多数出自Aksel之口,也印证了Julie那句“你所有的感受,都要用言语表达出来”。
这不恰恰说明了Aksel是个敢于表达爱的人嘛。
敢爱是一种强大,表达与付出亦然。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我,也能勇敢爱与被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热点。
光是为人母的社会-自我期待与鬼门关走一遭的风险间的残酷冲突,国内(《生门》、《人间世》这样的纪录片)国外(如《女人的碎片》)的影视作品均有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
在社会福利和平权建设方面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在这一题材近年来更佳作频出,如丹麦电影《爱在你手心》、《第二次机会》和瑞典电影《宾馆》(“机械姬”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一位因提前分娩未能按预期时间剖腹产而抑郁的新手母亲)。
而今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则将生育问题温柔地融合到“生”、“死”、“爱”的永恒讨论之中。
作为一部绝对的女性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不仅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朱莉(Julie)是一位典型的北欧女性: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福利都唾手可得的背景下,她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事业、伴侣和人生轨迹。
自由是她的首要价值,而这份自由却又带来些许迷茫。
随性的她最初学习医学,却因为对人类精神的兴趣远多于对人类躯体的兴趣而半途而废。
兜兜转转到30岁时,她在一家书店做店员,业余爱好是摄影。
她也尝试写作。
她的男友阿克塞尔(Aksel)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已经40多岁的他期待着一个孩子。
而这成为了两人矛盾的焦点——阿克塞尔说不清为何想要孩子,大概是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有孩子,而年长朱莉十几岁的他的人生也趋于稳定。
而朱莉恰恰相反。
朱莉说不清为何不想要孩子,大概是直觉孩子将会阻碍她的自由。
朱莉也隐隐感到自己无法自得地融进阿克塞尔的家庭和事业。
在阿克塞尔享受鲜花和掌声时,她若无其事地离开,溜进一个婚礼party拿酒喝,假装自己是医生跟年长的阿姨们说母乳哺育会养出精神病的孩子……也在这个party上,朱莉和素昧平生的男二号艾文德(Eivind)玩了一场假装出轨的游戏:一对分别有爱人的男女在亲密关系的边缘疯狂试探——饮同一杯酒,互相讲出隐藏最深的秘密,互相观察对方小便……并嬉笑着判断“这算/不算出轨”。
艾文德关心气候、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存在感到羞耻(这样的关怀和羞耻感在当今北欧年轻人中极为普遍),因而也不想要孩子。
终于某天,朱莉离开了阿克塞尔,奔向了艾文德。
但新的隔阂也在浮现……对中国观众而言,北欧女性朱莉提供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投射,又提出了我们未来或许将面临的问题。
如果说东亚女性在层层期(束)待(缚)中的状态是消极、倦怠而无从逃离的话,那么已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里,女性面临的问题是:在对抗性关系隐去后,如何在“我孑然一身存在于世间”这一处境中锚定自己,进而发展出方向、道路和力量。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这个动力性问题集中表现为:当一位女性不再受到来自宗教或礼教传统的显性束缚,也不受到与权力关系相伴的隐性束缚,当她在身体、性、亲密关系和婚姻上都具有绝对自主时,她为何仍怅然若失,时时需要从一个人身边逃到另一个人身边?
这种飘零的、无依无靠的感觉,正是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写照: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轻易结束。
曾经人们以为神圣和庄严的纽带,现在都瓦解了。
失去了这些坐标的女性,该如何定义她自己呢?
正像影片中最精彩的迷幻蘑菇一节,朱莉感到脚下的土地慢慢坍塌下陷,她终于无立足之地而飘荡。
在幻觉中,朱莉看到了自己垂垂老矣的样子:经过哺乳的乳房严重下垂,四肢骨节突出,小腹和臀部的皱纹一层层耷拉成一片片臃肿。
清醒后,恐惧的朱莉披着被子在艾文德的怀抱里寻求慰藉。
而这样的慰藉当然也是暂时的——朱莉随后就会发现艾文德完全不像阿克塞尔那般能欣赏她的作品。
但显然阿克塞尔也不是一处可以永久停驻的港湾,因为向往自由的朱莉根本不愿停驻于任何一处港湾。
如果不是女主角(现在是戛纳影后了)的表演以一种惊人的天真和坦诚(如她笑着承认自己需要确认自己的性吸引力)感染了观众,这样一个角色恐怕很容易被骂“矫情”和“作”。
尽管如此,豆瓣评论区亦有不少人批评其为虚弱的“田园女权”,批评其恃靓行凶,心智停留在儿童水平云云,甚至连女主最终成为摄影师也解读为给画家前男友拍照而“依附”了男权的力量。
这样的争鸣比电影本身还要有趣。
因为它反映出的与其说是某种原教旨的文化差异,不如说是与性别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差异:在这个地球上,当一些女性在争取被动的自由时,一些女性已在探索主动的自由。
后者可能因为对我们过于陌生而显得荒谬。
而这样的探索哪怕看起来矫情、虚弱,如无头苍蝇般无处着力,也依然是珍贵而有其启迪意义的。
何况这样的探索明明是有现实根基的。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远方早已不是远方,他人的生活同样能在本土激发新的震荡。
正如笔者本人的遭遇:笔者在丹麦居住时的房东是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位官员。
在那年的圣诞节他告诉笔者,年轻时他曾订婚,却终于因为恐惧失去自由而逃婚。
彼时彼刻,他的朋友们都和家人庆祝圣诞,他只能和年迈的母亲形影相吊。
他由是叹息自己必须为年轻时的选择承担今日的孤独。
他又告诉笔者,他的部门有多位专注事业的女下属在步入四十岁后,突然由不婚不育主义开始疯狂想要结婚生子。
但结婚生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听到这两件事的那一刻,笔者确实震惊了——在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女性面临的生育选择竟然有这样一个向度。
这是二十多岁的笔者不可能想到的。
在那里,生育问题或许不再受经济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宰制,但生育问题仍和对衰老、死亡、孤独相连,和时间的不可逆转相连——在我们那单行线的生命面前,我们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而那些自相矛盾、左右横跳、甚至自己打脸的尴尬窘迫,也正是生命的真实样子。
于是,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在《奥斯陆,8月31日》和《盲视》后,成功地挖掘出生育问题背后的死亡焦虑。
而死亡焦虑也是他作品序列的一贯主题——时光流逝,墨水会流干,画纸会烂,人的肌体会形销骨立(如阿克塞尔患癌症后的样子),艺术家的创造力会干涸。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艺术都承载着某种朝向永恒性的寄托(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立言”),而这样朝向永恒地凝视反而确证了生命的有限——永恒的不可能性。
于是艺术的尽头也都是不得其解,杳杳指向只能嘶吼着我要活着那一天,正如影片结尾处,阿克塞尔坐在车上向朱莉痛苦诉说,我真的不想流露出脆弱,但我真的痛得无能为力;我不想在作品中被人铭记,不想作为记忆被你铭记,我想活着,我想和你一起生活,happy after。
而朱莉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死生亦大矣。
在死亡面前,生的力量就算不是不存在,也是微乎其微。
朱莉拼命从阿克塞尔那儿寻求确认(“你将是一个好妈妈”),似乎期待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来挥散死亡的阴影,却在阿克塞尔去世后流产。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种“死亡之后亦有新生”的流行叙事,被本片无情打断。
(而可资对比的一个有趣例子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浓墨重彩刻画或轻描淡写带过的死亡远远多于新生,甚至没有新生。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逝去也宣告了朱莉和艾文德“新的篇章”的完结。
如果多数婚姻是在孩子的润滑作用下维系的话,那么一个人晃晃悠悠也未尝不好?
在影片的结尾,成为摄影师的朱莉发现前男友一个去了天堂,一个已和别的女人生育孩子。
但她还是那副天真可爱的神态。
影片终结于朱莉的孑然一身。
而孑然一身却未必是孤独。
它也许是自给自足。
谁说女性的自给自足不是一种美丽的状态呢?
如果你总是不停变换人生轨道,如果你觉得比起进入社会既定的女性角色前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如果你有矛盾的女性主义思想,如果你需要爱情的刺激找到一点生活的热情,如果你的人生常常处于无序之中,那可以看一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部电影了。
浮浅小品 却拍得这么长
女主这样的,不谈性别,同志片里一抓一大把。
很棒!后记值得多加两星的那种。非常北欧的电影:探索职业方向、关心气候变暖、Metoo运动下的口交、迷幻蘑菇下的幻影… 女主生活在地球上最平权的国度,人到三十,还有试错的空间和恋爱的自由。但“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在绝对的自由背后,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虚无和不确定。非常理解女主年轻时想要“被看见”的情感诉求,而在得到满足后又考虑现实的物质诉求。前男友分手的时候说“没有人能像我们一样交流;现男友说“你都不看书怎么看得懂”。让人想起那个影评:你后来的恋人能像我们一样谈论书和电影吗,还是说这一切其实并不重要?(ps:为啥批评女主虚伪女权啊,难道非得不婚不恋保平安、天天露着两只奶子上街yx才叫女权?这种会爱也会退缩、勇敢又怯懦,果决又不安的拧巴困境才是我们新时代女权主义者最真实的写照好吗?
不是谁都有特权做温室里的花朵。女主这样的自我探索体验,可以说是摆脱生存模式之后的奢侈品。片子拍的很好,把这种有气无力感表现得相当真实,看得我一直翻白眼。是的我们多少都经历过这样那样的类似的问题,所以呢?最后她纠结的点还是在选什么男人和生小孩的问题上,你当年用助学贷款买相机的魄力去哪里了?如果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就是特权阶级里平庸而软弱的人的话,我同意🙏
确实挺糟糕的!负能量爆棚的电影!屎尿屁几把嘎吱窝非常低俗的电影!出轨婚外情下九流绿茶婊的电影!跟《乱世佳人》一个鸟样的女权电影!被相声协会看了估计得气死吧。郭老师的相声简直就是阳春白雪。哪个男人摊上这么个女人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最糟糕的人”,不是突然出现的问题,而是一直以来一类人的共性特征,看起来没有定性,渴望爱却不珍惜,故事内容设定并没新鲜感,只是结合当下metoo女权概念,表现在自由与欲望之间找平衡的状态,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却总会自我感动
当男导演试图探讨一些女性问题的时候,很需要警惕他是不是想鸡贼一把。
镜头晃的太厉害了。看了8分钟头晕恶心,吐了。一星差评。删除走人。为什么要这么晃?好好拍摄会死吗?为什么要晃?为什么要抖??
【2】的确有那么几处有趣的剧作,但Trier拍得太刻意了,突然的静止或幻觉时刻媚俗到极点。同时结构上也堪称煞有介事,让电影如同生搬硬凑。更没觉得哪里当下,别闹。
6/10。男性导演幻想中的自由女性往往有一种破坏性的欲望,朱莉像本片的剧情结构一样轻松跳跃地更换职业和伴侣,她对漫画家提出繁重的育儿和婚姻任务感到无味,在与漫画家的朋友共进晚餐时,抱怨着女性生理功能(月经和性兴奋)被男性污名化的现实,这是嘲笑以厌女情结为故事画板、排斥女权主义者的漫画家男友,之后闯入一场婚礼派对的朱莉,与邂逅的埃文德伪造了一系列出轨事件:从互相闻腋下、咬屁股到看着彼此上厕所,将追求自由的情感表现得如此强烈和肆意。奥斯陆这座城市的魔法时间,成为朱莉通过不同路径来确认自我、体尝爱情的注解,当决意离开漫画家的公寓奔向埃文德,街道和周围的行人被时间冻结,隐喻着无视时间的束缚来转换新身份、认识全新自我,她和同居的埃文德飞叶子的片段,她迅速浮肿、下垂和衰老的裸体脱离了空间,麻痹于自由的幻觉。
最烦这种磨磨叽叽又没多少干货的了,不过导演拍的女主算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形象,演员表演搭了人设的便车
1.5 / 《世界上最方便消费的女权主义》样板戏。一副不用肤浅批判肤浅好像就没法说话的摆烂模样。把“感受”当作标签贴到“女性”上,便以此作为拙劣的编剧与导演技巧的遮羞布,还有比这更男权社会阴谋的艺术创作吗???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这么的,空虚迷茫。如果只是想轻易地获得自由,却根本不具备担当的力量,那么这自由只是一厢情愿的轻率。独善其身并不足够,不负责任亦非自由。
晦气。花这些力气就拍了一坨包装精美的屎,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去看看燃冬之流找找乐子
确实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某个侧面,就是他们不晓得该做什么,只晓得不愿意做什么,至于后果和责任,丢掉。但这并不完整,或者说人无法真正自由得活着。所有让你快乐、兴奋、爽到的事情,都不止是单纯动物性的,一定尾随着你对这件事发生后的某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你构建社会身份,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人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囚徒,哪怕你想做一个独立的人,也伴随着某种自我价值的定位。所以从根子上,我并不相信女主可以迷惘困惑着丢弃那些重要的情感和羁绊。
很神奇,自我意识过剩,同时又自我意识缺失。
想在两性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掌控感不是不投入,而是认识和放开自己。大概30岁的感悟就是这些。
北欧的社会包容自己的人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探索、尝试;北欧的男导演男编剧可以拍出这么好的女性电影,充分说明月亮它圆的就是圆的,圆的月亮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五星鼓励。Anders太帅啦。演得太让人心疼了。
有些属于你属于我属于这个年代late 20,early 30的不分国界的共同议题:比如我们如何做自己,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情感的变化和流动,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自己热爱并不后悔做的选择,我们又如何知道抛弃传统的观念,传统正规的生活选择,那是我们真正渴望的?第二章拍的好,彰显了人在日常琐碎中的脱离常规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我也喜欢男主与主播讨论自由表达冒犯女性和女性主义是否是被接纳允许的,艺术表达的边界又在哪里? 也非常喜欢女主吃了蘑菇后的世界是一种对日常无力的发泄,反抗。其实没有什么正确与否,如果一个人追求本心是糟糕的,那我想你我他都是糟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