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西藏往事后再来看的冈拉美朵,想把导演的西藏三部曲都给看看完,这两部看完只能说导演一直有在进步的,哈哈。
冈拉美朵是08年的片子导演的处女座,整部看下来没有觉得特别深刻的东西,原是男女主角各怀梦想和目的,一个藏族男子的理想和北京女子美好幻想的主题,结果显现出来的这部分情节比较生硬,不够深刻。
反倒是把西藏的景色还原到了它原来最为朴素的样子,让我们这些没去过西藏一直憧憬去的人不免更为向往,景色不会像网上的美景图那样修饰过太为浮夸,有种清澈的美感,这个跟电影的整体气氛倒是比较相配的。
另外导演为什么那么喜欢通过语言不通或者无法言语交流这类手法来表现西藏的爱情故事呢,虽然演员表情及内心世界足以表达情感,但是人家也想看看有言语交流的西藏嘛,希望第三部会有比较大的颠覆,拍摄藏地这种神圣神秘的故事对演员的功力还是很考究的,个人觉得韩国美女除了本人气质外,跟宋佳的演技相比,差太多啦!
冈拉梅朵。
冈,拉,梅,朵,她吐出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就在她齿间绽放成花。
冈拉梅朵,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一间酒吧。
她是人名的时候,一定是藏地最美丽的女子,明亮清澈的眼神和皓齿辉映着晕红的腮,浅笑盈盈,流盼倩兮,如同掠过天边的云一样,温婉动人。
如果她是一间酒吧,这里应该有时光的味道,木质桌椅,泛黄的书籍和怀旧的音乐,一本旧杂志,一杯红酒,在穿窗而过的阳光里消磨一个下午,使人忘记了时光的流转。
专心地想一些心事,烟灰掉下来,忘记落在什么地方。
冈拉梅朵,也可以是一部电影,一首歌。
这样的电影,背景必然是放在西藏的雪山圣湖之下,大风起兮,经幡舞动,天高地远。
这样的歌,必然要由雪域最美丽深情的女子唱出来,她有着天籁般的嗓音,仿佛神的声音开启,就像阿扎身上有七种乐神的庇护,打击出令人眩晕的节奏。
冈拉梅朵,或者更是一则关于光阴的故事,故事结局一尾苍凉的手势。
讲故事的人舌尖轻抵齿壁,双唇开启,轻轻呼出她的名字,冈,拉,梅,朵——这是一个寻找与等待的故事,圣湖的边上呵,亲爱的人儿,你又是为谁泣涕涟涟,坐守一生,衰老了不朽的容颜?
(额,无病呻吟,似乎与影评无关……呵呵,闪)
浩瀚深邃的雪域山光,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秘独特的藏传文化,镜头中西藏的一切都散发出某种魔力,让人神往,这就是观看电影《冈拉梅朵》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
导演用浓烈的色彩清澈的画面以及迷人的音乐向观众们一边展示高原的神秘和神奇一边讲述着一个关于寻找和等待的美丽故事。
西藏与音乐构成的题材本身就具有超凡的魅力,但要把握好这样的题材显然并非易事,导演敢于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勇气首先就值得称赞,而拍摄过程中主创们所付出的艰辛恐怕也超乎想象,所幸电影最终展示出了常人少有企及的西藏风情,而音乐部分也配合画面和剧情做的颇具水准,这两点足以肯定了这部电影的价值。
随着导演的镜头观众们可领略雪域高原跨越四季的美景。
纳木错的绵延的雪山和冰封的神湖是故事的一个主要外景地,而女主角寻找神湖的途中一路走过高原城市的安详,民族村镇的多彩,江南般秀丽的林芝,以及恢弘厚重的古格王国遗址。
无论是风格独特的藏式建筑,隆重盛大的雪顿节,还是载歌载舞的藏式婚礼,都让人产生置身其中的冲动。
音乐部分借助剧中男主角阿扎的鼓手身份以锣鼓乐为主元素配合其他乐器进行创作,尤其开场不久在酒吧阿扎的那场演出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铿锵密集的鼓点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厚重涤荡的鼓声产生出摄人心魄的力量,顺着耳朵直击心灵让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当男主角全情投入演奏时不断闪回出七乐神在古城遗址上打击锣鼓的画面,浓重色彩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使整场演奏产生出难以名状的视听震撼。
绝美风景和魅惑音乐衬托下电影讲述着浪漫的故事,而关于寻找与等待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当人们迷失于都市的快节奏和喧嚣中的时候,有哪些东西值得天涯海角去寻找,而当人们错失情感的时候,又会是选择等待还是放弃呢。
这样的主题原本很有发挥的空间,并且很容易契合西藏与音乐的题材,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剧情略显薄弱,部分细节设计也相对欠缺。
因一首《冈拉梅朵》的歌而闻名的歌手安羽有一天她意外失声,在梦境的指引下她只身前往西藏寻找神湖边的拉姆——另一个唱过《冈拉梅朵》的人以找回自己的声音。
机缘巧合她与男主角鼓手阿扎相遇并同行但路上因争执而分手。
最后她找到了为爱等待了一生的拉姆,奇迹般恢复了声音,但对于错过的爱情她又开始新的等待。
两代人的故事颇有轮回的意味,若稍加丰富让主题明晰可使电影更加出色也更加协调,但目前的叙事前因后果交代以及情节转承过度还不够出色。
除了叙事手法导演对于画面调度和剪接配乐等其他技术环节的掌控都非常出色,这恐怕得益于导演多年拍摄MV的积累。
电影女主角超尘拔俗的气质颇符合角色和背景,而男主角的表演则相对欠缺,与女主角配戏显得有点不够协调。
其实电影人物在表演方式上可以更时尚一些,比如说表演一个羞涩的神情剧中年轻拉姆还在用很陈旧的方式,恐怕现实中藏族少女在羞涩时也早已不是如此表情。
现实的生活方式在改变,表演方式自然也应跟上时尚。
2008-3-25
情节编排缺乏逻辑,故事苍白乏味。
本以为会在转世轮回上作文章,可惜了。
以为会去拉姆拉措,那个可以看到前世的神湖;或者圣湖羊卓雍措,不是已经去到了冈仁波齐么,在不远处呵;又哪怕是鬼湖拉昂措呢。
怎么就到那木措了?
但是,那些画面、场景、声音和那些藏族人,足以抵消编剧的缺陷了。
起码,于我如此,因为它把我带回了西藏。
布达拉、大昭寺、拉萨的大街小巷、冈仁波齐、扎达土林、古格遗址、林芝、那木措,晒佛、打阿嘎、转经、荒原上的飞驰......这些都使我忆起了一次次在高原上的行走。
昨天在北大看了《冈拉梅朵》的首映。
讲堂前的海报上,一个藏族女子戴着精美的饰物,发辫轻垂,在胸前双手合十,虔诚低默。
在瞬间打动了我。
冈拉梅朵,是藏语里的雪莲花。
神秘圣洁的西藏,拉萨,纳木错,藏语,歌声,音乐,爱情,藏人的豪放,以及那永不停息的转经筒,深沉的皱纹,虔诚的面孔……一切一切的元素,都足够的令人神往。
可是加在一起的片子,却感觉过于平淡。
很多的表述都过于浮浅而不到位。
不能引起我的感动、思考、探索或是体悟。
导演拍摄三年,三进三出西藏,磨难连连,感觉她太舍不得这些难得的元素,一一留在片中,却需要修炼更深的功力来将它们融合而非堆叠。
剧本中也有很多让人觉得突兀和费解的地方。
片中太多的巧合和看似编造之事,需要足够的气氛和手法的铺垫,才让人不觉痕迹,反为之扼腕。
还有一些地方感觉略微有悖于现实。
例如,从拉萨到纳木错,我们只用了一个下午,不知道两位主角为什么在途中绕了很远用掉了两三天。
大约是他们不很着急,导演又希望让他们有机会发展感情吧。
让人留恋的,只是那画面和声音。
虽然缺乏颤动心灵的力量,但也算是很优美的。
找了很久才在网上找到这电影,事先已经知道不会太好,没想到是这样的迷惑。
也许因为之前看过剧本,对里面大量的情节改动觉得莫名其妙。
不知道这些改动出于什么原因?
几个演员完全没有剧本原先的气质,顿珠像是个油腔滑调的家伙,郑昊就是一个傻瓜~~韩国MM倒是挺漂亮,可一整出戏都在梦游中,瞪着大眼睛四处闲逛~~索朗措姆真漂亮,可惜没她的戏啊……喜欢婚礼那场戏最后的一小段,两票载歌载舞的人群分别在男女主角率领下会合八角街小巷……之后是集体的载歌载舞,很有印度歌舞大片的气质,可歌舞场面和服装一点也不华丽……看着不够美。
片子里大部分藏族舞蹈拍的都不好看。
锅庄之类的舞蹈要是不能发现其中的韵律,用中远景看上去就是一群人傻呵呵的在原地踏步~~还是没有找到藏族歌舞的魅力,更缺乏对镜头呈现的想象。
巨大冻湖上徘徊的姑娘让人忍不住想起来巨型民歌手的MV~~对各种诟病的地理位置问题,自己倒是觉得问题不大……虚构一个神湖嘛电影里面的音乐。
唉……怎么说呢,虽说是有点像歌舞片的电影,可里面无时不在的漂荡出的歌声还是会让人觉得唐突。
西藏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只有经历过空旷草原上安静的让人发疯的安静,才能体会到人们聚在一起时载歌载舞的兴奋与欢快。
因为太空旷了,所以会对陌生人热情……我是这么觉得。
而电影里,无时不刻不被吵闹的声音塞满……没有歇息的片刻。
大场面。
最开始的雪顿展佛是绝对的大场面,可在电影里没看到那种震撼。
感到是各种杂乱……不是大远景广角就能呈现气势恢宏的。
不过中间一个镜头,女主角站在一块岩石上举着麦克风的画面和巨大的佛像组成了采访画面……大佛端坐,前景的话筒对着他……有意为之吧。
刚看完,发一点感慨。
一部电影需要一个情感主题。
好像这是今天说的又一句废话。
但看完本片,我好像没找到它。
取景很美,镜头分得也蛮有功力,未显生硬。
故事讲的也还周正,剧本没有大的瑕疵,演员的表现没有特不靠谱的,配乐也还不错,观后心灵受到的撞击不是那么强烈。
据说是导演的处女作长片,拍到这样,已经算良好的交卷。
回头还在想,这几个都还不错的因素凑在一起为什么没有构成心灵撞击感强烈的片子呢?
难道是情感主题的原因?
这个故事主要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或者说是不是想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并未收到应有数量的回应呢?
散场时多数观众给了掌声,然后表情木然的离开。
这说明了什么?
作为一部电影,它具备一了切视听达标甚至优良的因素,但作为一个需要告诉人们点什么东西的故事,它好像又缺了点什么。
一个馒头加一杯果汁也会是一顿营养齐备、可以裹腹的早餐,但这种组合并不会有很多人强烈热衷。
故事就不说了,看摄影。
美景、艳遇都有了,各位看官还要什么?
那厮说,“我的理想和你的幻觉,都很美。
我们都没办法,放弃它。
”有点意思。
除了阿里的几个镜头,其他场景我几乎都去过,这真是一种特别的观影体验。
想到西藏旅游的,看这个片子。
总顾问是吴英杰,@¥@*&%#*。。。。
,呵呵。
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当暖暖的阳光透过身后的窗落在我的背上时,真是舒服极了,这让我想起拉萨的阳光。
从西藏回来快两周了,人还恍惚在高原的空气里,郁结在心里的情绪,浓得涂抹不开,应该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它四处蔓延,然后晕染周围的生活,让它们纯净、浓烈、燃烧。
就在我于高原与都市生活中纠结时,朋友发来一组片子,其中有个名叫《冈拉梅朵》。
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从头看到尾。
一个美丽的故事,两代人的不同命运。
安羽,一个现代都市里唱歌的女子,在唱了一曲《冈拉梅朵》后失声,梦境引领她来到雪域神湖,寻找拉姆,寻找她失去的声音。
途中,她遇到了鼓手阿扎,冈拉梅朵的美丽传说,把两个人的命运连结在一起,分分合合,上演着千古不变的爱情故事。
拉姆,一个久远年代里唱歌的女子,与来自康区的流浪画家相爱,却被农奴主抢婚。
画家在追寻的途中坠崖,错过了美丽的拉姆,拉姆逃出后,就一直守侯在神湖边,等待心爱的人出现,一等就是一生。
片中的故事简单至极,反复述说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男女情爱。
而久久回荡在我心里的是片中的音乐、画面,和片中所有的声音。
那是高原的声音,是只有西藏才有的声音,它来自大自然,来自那些纯朴的西藏人。
阳光照射在大地的声音,白云走过蓝天的声音,轻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河水淌过雪山的声音,经幡舞动山岗的声音,长号震撼庙宇的声音,香火袅袅千年的声音,转经筒噜噜轮回的声音……朝圣者的脚步踩过积雪,口中的经文喏喏,清澈的双眸回转……鼓声,如命运的节奏,脉动的合声,神灵的召唤,在那片古老的高地上回荡……所有的,一切的声音,都美伦美奂,哪怕是一片树叶落在地上的声响,都像是灵魂绽放的音符。
影片结束了,我却不愿把自己的情感抽离。
能够陷入其中,是一种幸福。
现场来了不少挺知名的人士,虽然因此整整晚开场了半个小时。
电影讲了关于爱情和坚持的故事,坚持等待,坚持寻找。
导演在演出前出场讲的话,让人觉得拍摄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几经挫折很不容易才坚持下来的事。
电影本身不做过多评价,只是我后排恰好坐了4个应该是藏族的朋友。
谭晶在现场唱歌的时候他们也跟着唱,片子里面一些旋律偶尔也能跟着哼出来。
电影里每出现一个地点,他们都会紧接着一起说一个名字,然后说一堆话,我听不懂,不过还是能听出来很高兴。
听到“西藏的传说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的时候,更是一起笑出来。
大概他们从电影,而不是风光片纪录片里看到自己家乡,在大城市的电影院屏幕上看到自己家乡,一直以来机会并不多。
之前听说过跟西藏有关的电影,能想到的似乎只有红河谷和可可西里。
从音乐和爱情开始,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故事吧。
这样震撼,这样有感染力的地方。
风景音乐5星,剧情1星,
纯粹给风景和民乐
景色不错。剧情不知所谓。
西藏电影看多了就会发现跟东北电影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陷入标签困境之中,以至于影片内核趋于同质化,对观众而言,看一两部还有新鲜感,多了则乏味无趣。(以上观点不针对此作品)
作为民俗风光片来看还是可以的,剧情太苍白了
西藏背景套一个演技生硬情节俗套的爱情故事/尴尬至极/导演的初心也就只够自我满足自我欣赏/片尾可以加半星
看了它的首映式,看后有点失望,它的故事太过复杂了,总让人觉得有漏洞...现在几乎已经忘了它讲了什么,只记得悲催的一首映就闹起了藏独,于是几乎没有见到过它上映……心里久久环绕着它的主题音乐,听到它就仿佛回到了那段每天能和你在一起的日子……
姜世贞在这个片子里的造型就是我好喜欢好喜欢的呢
不管片子多烂,我就是喜欢男主的颜。
大抵给出低分的人是因为没到过拉萨吧
喜欢爷爷的故事。
剧情说实话一般,但这部电影唯一让我喜欢的原因就是,我因为它爱上了西藏
主要是被风光吸引,故事太一般
很好的电影 景美 人美 故事美 音乐也美 一段60年的等待 令人心碎的绝美 作为一部电影想要全面描述一个地方或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 何况是那样一个神圣的地方 但至少做了很好的尝试 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述说着那片神奇天域的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故事 让观众简单的感受到西藏的美 等待的美 还有爱情 就足够了
西藏,这个我念了五年却还一直没有去的地方。
支撑我的是西藏情节。故事编织不爱。名为 冈拉梅朵的酒吧。神湖,布达拉宫,熟悉又陌生。
风景美~
极真实美好的西藏风物,只是片子太文艺啦。。我要回拉萨
美丽的自然风光里夹杂的苍白无力的爱情故事,一般但是能看,主要还是女主很美,西藏很神秘
神湖边上一个孤独等待的女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过了春夏秋冬,像是修炼成佛。爱情由于这时间与空间的间隔,而倍加动人,令人感怀。对于西藏,毫无抵抗力,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