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 ,夏杜鹃 , 秋月 ,冬雪寂寂溢春寒” 我没有什么慧根 ,也不了解禅宗,佛理,几乎很少看这一类型的电影 ,记得很久了。
曾看过一部叫做“寻访千利休”的日本电影,讲述古日本的茶道,观后颇为惊讶,大概这个世界上能拍出,这种莫名的沉静感,和禅意的电影的国家,也许只有日本了,虽然茶道来自中国,这部电影里的曹洞宗也源自中国的天童山,最近我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中, 仿佛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感觉,我发现自己很久没有笑过,没有和谁多聊上几句话,能不开口,就不开口 ,晚上无法入睡,噩梦连连 ,如同电影里那位自称被怨灵纠缠的大人 ,写到这里,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 。。
与其说是怨灵,其实不过是心魔,左手握住了权利,右手便握住了欲望和烦恼,便是那斩不断的水中月,如何得到清净,纵然春花开了。
夏杜鹃红遍山野,秋月无边,冬雪寂寂,于你又何干?
你能感知到吗?
欲望不仅遮蔽了你的双眼, 也关上了你的心门,那些因放纵自己失去健康,再也无法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的人, 暗自叹息,原来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的时候,是那么好看,那么美,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
所谓身心脱落,才能脱落身心,剧中道元禅师,对众徒弟讲了一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大意是:修行就是你们永恒的陪伴, 如果有一天你放下那些让你痛苦的,让你执迷的,让你无法入睡的, 那扇山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
2020 6 1 儿童节
何正太推荐的 我看了 中文对白很雷人 看管笑话的我感觉有点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
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
较之道远的修行本人认为无门禅师的悟性更高更透彻也更为深刻一些。
道元的稍逊的地方就在于以此物观彼物。
究竟还是什么也都没放下!
本人是俗人,向往的是陶渊明的悠闲和自在,松下抚琴,喝酒观花,溪边赏月,南山访菊,檐下问雨的生活。
本着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日本的纸张和执毛笔的方式是蛮有点意思的。
XD
此为中国禅宗思想史课的结课论文;本人对禅宗了解并不深入,写的不好,权且记录如下。
何处见佛?
——关于电影《禅》的些许思考看完日本电影《禅》之后,自觉深受触动,久久无法释怀。
之后细思良久,想过写一篇细致的影评,可又觉此片与我之前所评那些电影不甚相同;其在结构、画面、叙事等方面固然有其成就,但与内蕴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想过仔细分析一下影片中的禅宗思想,讲讲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体悟;却愈想愈觉得一些事情不甚明了,最终竟发现心中的疑惑与一知半解之处比体悟更多。
于是只好屈从于自己的无知,放弃了故作高妙的评论与分析,只想谈一谈自己的疑虑与相关的思考。
对许多地方的理解不知正确与否,亦可能会有自以为是之处,只好尽力去寻求真义。
其一,关于道元开悟的疑惑。
影片中此处的描述未免草率,令我一时间竟不明白他是因何而悟,在怎样一种修行状态下得悟,开悟后又是怎样一番新的景象?
当如净禅师询问道元“大功告成”而道元回答“是”之时,疑惑便更甚。
“大功”究竟为何?
本人又是如何知道大功已成?
很久以来始终存在的疑惑,终究不能完全解决。
(或许,未亲身经历过开悟一瞬,便是永远也无法知晓?
)而后如净言道:“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悟道与修行的连环,是要永远持续下去的。
”如此想来,道元此时的开悟也只是到达了某一个阶段,而远远未到尽头。
既如此,道元究竟学到了什么,让他足以回国弘法?
个人愚见:重在方法。
道元所学一是如净的坐禅之法,曰心无旁骛、身心脱落,便已是佛行;二是典座的修行之法,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房中。
以此二者,实为拉近了佛与众生的距离,只因“非思量”——舍弃所有的想法和念头——便是开悟、是成佛了。
但这样一来,是否也使得“开悟”本身成为了伪命题呢?
一时得以切断念想便是悟,结束打坐后思绪回归便又成了凡人。
既然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佛能时时刻刻抛却杂念,见其本心,那么成佛的重点岂不是放在了“践行”方面,而非思想上的顿悟?
想到此处,便更觉与儒家相似了。
综上,个人以为,禅宗一派的“开悟”其实更多指的是悟得了佛行的标准所在——如何见得本心,而究竟道行几何还在日后长久的践行上。
正如道元对北条时赖所言,开悟即是透过乌云看到背后的月亮,坐在大海中看到身旁的水;吾人皆知有明月却不曾得见,悟道之时便是得了拨云见月的方法,成佛之时便能长久自如地赏月,而不再使其受半点遮蔽了。
其二,佛亦有情乎?
关于影片中提到道元的几次落泪,除心生感动外,亦难免疑虑。
悟道之人,本应一切以平常心待之;幼儿早夭、穷途末路……纵是人间悲剧,也不过历史之往复,终不出一场虚妄。
对于终将陨灭之物,道元亦会悲伤吗?
俊了和尚对此有解释说:“道元大师经常分享我们的快乐和悲伤。
”言中意为,道元大师本身是无喜无悲的,可身边的弟子乃至众生有喜有悲,他便会与众生共享哀乐之情。
可是,情感岂能凭空生发?
道元的泪是至情之泪,倘若心中无悲意,又从何处得来此种悲情?
或许,道元也是有悲喜之心的,只是他悲喜的出发点与常人不甚相同,对待情感的处理方式愈加不同吧。
此说又颇近似于“圣人有情”论了。
道元究竟为何而悲?
我想,大概是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佛”惨遭迫害,终致泯灭吧。
当道元怀抱着死去的婴儿时,他看到的或许是一个洁净无瑕的、尚未沾染俗世戾气的佛,到底淹没在人间的苦难中而不得明心、不得领略至道了。
佛之悲,并非生老病死苦痛纠缠之悲,而是大道不行众生罹难之悲。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禅宗讲求见其本来面目,个人的本来面目是佛性之彰显,世界的本来面目想必便是摈除虚妄、处处皆佛,亦如在海中看水一般。
因此,悟道之人眼中的世界,大概是一个随处见佛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每一点外在痛苦的攻击和外在妄念的侵蚀,都是对内在之佛的残酷的戕害。
此即为大悲。
佛之大悲所转化出的,想必是更坚定的弘法传道之信念。
最后,仍想简单谈一谈作为一个无信仰者对禅宗“见性成佛”的理解。
抛弃了原有(听课之前)的一些固有偏见后意识到,禅宗的此类思想实在已脱离了简单的宗教层面,而上升到了人生哲学,可为一切人所学习采纳。
我等常人学禅,可将“佛”的概念宽泛化,将其视作自己本性中的良善与纯洁;唯有摈除了社会生活中的纷扰杂思,不为物欲所诱、不将目光局限于生命一隅,方可回归自然与至纯,复得明月一般的本心。
儒学立性,老释破执。
学习中国学问,当三家并重,才能窥其真谛;付诸实践,才能得其精华。
三教虽异,其理不悖,大道无他,见性自明。
观毕此片,得知佛就在我心中;然欲修身明性,究竟是任重道远,不敢自是。
道元有言:“天有道,是高而清;地有道,是厚而固;人有道,是安而宁。
天上天下,当处和谐。
”安宁恬虚,体清心远,邈难极兮!
不敢懈怠。
人间多雨,要保护好手中的佛。
文/张素闻寂元:当月轮圆满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日本了。
道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电影《禅》中道元返日前的台词
大谷哲夫的著作日本东北福祉大学校长;历任原日本驹泽大学校长、总长;东京长泰寺住持;曹洞宗综合研究中心主任;日本著名佛教学者;……似乎都不足以说明大谷哲夫教授的真实身份,对大谷哲夫教授而言,最有标识性的介绍是:日本曹洞宗开山鼻祖道元禅师第一研究者;有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禅》,在中国的佛教界几乎人人皆知,该片即是日本导演高桥伴明与大谷哲夫先生一起改编的大谷哲夫先生的著作《永平之风 道元生涯》。
时年已经80高龄的大谷哲夫先生,前几日来清华大学禅学社开讲《禅与饮食文化》,从祖师禅在中国的历史,从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典座精神到精进办道……娓娓道来,如月如水。
笔者不禁把2009年上映的电影《禅》重新在内心里过了一遍,在佛家学理研究如此盛行的当代学界乃至于教界,道元禅师与天童寺的典座、如净禅师、寂元禅师所表达的禅的直接呈现,以及禅带给大家的身心安顿,如阿琳、如俊了、如北条时赖……真如朗月在怀,历久弥新。
大谷哲夫教授【默照与话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随即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附嘱摩诃迦叶。
”这段“拈花微笑”的公案即是禅宗最早的源流,微笑的摩诃迦叶为被奉为禅宗的西天初祖。
传至菩提达摩,为西天二十八祖。
达摩从海上西来,至广州而登岸,于西来庵(今华林寺)光孝寺皆有逗留,后至南京,与梁武帝机锋相对,而不相契,遂过长江,一苇以航,于少林,面壁,九年,终于等到饱学儒道的二祖慧可,而后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与六祖惠能。
至六祖惠能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云门、临济、曹洞、沩仰、法眼;在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圆禅师门下有慧南禅师创立的黄龙派和杨歧方会禅师开创的杨歧派,合为五家七宗,目标都只有一个,教法却各立门户,各有家风。
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与日本,则是临济与曹洞两宗最盛。
道元禅师就是从天童寺如净禅师处接了曹洞宗的法而传至日本,是为日本曹洞宗的一佛二祖的二位祖师之一(另一位为荣西)。
相对于大慧宗杲所开创的看话禅而言,曹洞宗由天童寺的宏智正觉禅师首倡默照禅,不参公案,而提倡“坐禅”、“默照”,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
道元禅师在电影中受教于天童寺的如净禅师,他教弟子“只管打坐”,就是禅宗中“默照禅”的宗旨:让我们从日常俗事中摆脱出来,摒弃各种杂念,不思善、不思恶,甚至连开悟本身的想法都要舍弃,舍弃所有的想法和念头,这就叫“非思量”,我们坐禅的目的不是开悟,只管打坐,它本身就是开悟。
电影《禅》大慧宗杲禅师的“话头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当时的“二甘露门”,“话头禅”在中国禅宗史中向来清晰。
如二祖慧可见摩达:“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 达摩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 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
”如三祖僧璨见二祖慧可,求曰:“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我忏悔。
”慧可说:“将罪来,与汝忏。
”如四祖道信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见三祖慧可大师,请求道:“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僧璨问:“谁缚汝?
”道信答:“无人缚。
”僧璨问:“何更解脱乎?
”
寂照如赵州禅师常用的“狗子无佛性”,都有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的疑问,因此一大疑问而升起疑团,团团追去……而道元不如此,义介说:“我们无米下锅了,连杂粮也吃完了。
”道元:“如果大米不够了,那就做粥来吃吧。
”义介:“不够做粥。
”道元:“那就做米汤吧。
”义介:“也不够做米汤。
”道元:“那么,我们就着白开水来坐禅吧。
”【生死与无常】当阿琳抱着抱着她奄奄一息的孩子前来求救的时候,哀哀欲绝的她跪在道元禅师面前,乞求他大发慈悲,救救孩子。
道元对她说:“如果你能找到一户没有死过人的人家,讨得一颗麦粒,拿来给我,我便能救这个孩子。
”年轻的她看到一线生机,抱着孩子,一户一户地敲门,一户一户地乞求,但是竟然没有一户人家没有经历过亲人离世之苦,她抱着冰冷的孩子来到道元禅师面前,心如死灰。
初见生死的殊途,初见无常的真实,这是阿琳对于佛法的初步体验,但她不能接受这样简单的真相,一病数日。
而当年前来天童寺求导的道元,却从典座这里清清楚楚地听到:法界不曾藏。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从无始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什么都无所隐藏啊。
恰似黄庭坚的开悟因缘:黄庭坚曾随黄龙寺禅师晦堂和尚学佛,有一次乞晦堂和尚给他指一些捷径,晦堂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要黄庭坚解释《论语》中:“二三子以吾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当黄庭坚正要而答,晦堂和尚连说“不是!
不是!
”,但也不加解释,令黄庭坚疑惑不已。
一日,黄庭坚随晦堂和尚走在山上,正值山上木樨(桂花)盛开,晦堂和尚问:“闻木樨香否?
”黄庭坚答:“闻到了。
”接着晦堂便又说出了孔子那句“吾无隐乎尔。
”这时黄庭坚猛然醒悟,立即倒地拜谢禅师的点拨。
或曲,或直,我们总会遇到真相,或是刹那之间,或是累劫千生。
当阿琳初见心魔,恨不得自杀的时候,道元道:“我没有撒谎。
佛就在心中,但你要明白,见到心里的佛并非易事,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以及各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生气或犯傻,见不到心中的佛,正是因为这些欲望蒙蔽了我们,所以我们要坐禅,通过打坐去除这些杂念,你只有这样做,才能见到心中的佛。
阿琳,如果你自杀了,那你也杀死了佛,依赖其它信仰,等于否定了佛和你自己。
”
【因果与宿债】北条时赖与道元的法缘极为特别。
当时的执政者北条时赖显然是杀孽太多而导致精神失常,道元的镰仓一行,实是凶多吉少,但道元已然洞彻生死不二的实相,并且以现量的般若之力化解了北条时赖的暴戾。
虽然北条时赖后来受持菩萨戒,但他与道元的那一世的法缘终究只是在家人与出家人的法缘,远远不到道元与寂元的默契。
但他在那样杀人如麻业债缠身的时候,能够遇到道元禅师,听其劝告,而于自己的生命有所修订,亦是人生难得一遇之大事了。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相遇,看似很小,其实也甚大,道是很大,却又很小。
在宇宙之中,在亘古不失的因果法则面前,凡事都需要善根福德因缘。
道元: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北条时赖:春花、夏杜鹃,道元,这些事本来就这样啊?
道元:是的,显然。
事物本来就是如此。
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开悟了,坐禅也就是看海中的水罢了,然而,在我们看清自己的本性之前,我们无法看清,水就在那里,就在茫茫大海之中。
【爱情与道途】苏东坡自以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却被佛印了元禅师两个字催得急急过江来。
豁达如东坡,尚有这样充满人间情味的“风”流传于世。
讥、毁、誉、利、衰、苦、乐,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能够吹动人的身心,顺境欢喜,逆境忧愁,称誉陶醉,讥毁则嗔怒,苦时恼郁,乐时忘形,概是人生常态。
不是在载欣载奔,就是载浮载沉,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常态的未经训化的狂野的心的状态。
故而,六祖将要圆寂的时候,法海等人听闻,悉皆涕泣。
惟有神会禅师,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六祖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
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
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
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
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六祖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道元禅师的“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既可以概括一切生命的佛性明明如月,亦可以概括万类生灵别业之风的差别,风与月,都在自性之天,纵是山川异域,纵是品类各别,亦在此自性之天中。
阿琳与俊了同见万川映月,亦自见各人心内之风。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类因风万般情。
如贤友所言:“她(阿琳)之前是破罐子破摔,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小和尚受限于原始的食欲,没有生命感。
两个人就像两段枯木。
小和尚俊了对阿琳的爱是一种唤醒,同时也是自我唤醒。
道元禅师让俊了离开,既成全他这段枯木的生长,也预留了他将来道业的回归,他必将透由爱情的生发与静坐的观察,最终回归到佛法。
”
【守护与演绎】天童寺如净禅师与道元的法缘超越国界,超越生死,超越利益,方才找到道元拜见如净的请愿书:道元幼年发菩提心,在本国访道于诸师,聊识因果之所由。
虽然如是,未明佛法僧之实归,徒滞名相之怀标。
后入千光禅师之室,初闻临济之宗风。
今随全法师而入炎宋,航海万里,任幻身于波涛,遂达大宋,得投和尚执法席,盖是宿福之庆幸也。
和尚大慈大悲,外国远方之人所愿者,不拘时候,不具威仪,频频上方丈,欲拜问愚怀。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不待人,去圣必侮。
本师堂上大和尚大禅师,大慈大悲,哀愍听许道元问道问法,伏冀慈照,小师道元百拜磕头上覆。
如净禅师答曰:元子参问,自今以后,不拘昼夜时候,着衣杈衣,而来方丈问道无妨。
老僧一如亲父,恕尔无礼也。
如此相亲,如此相依,祖祖相同,佛佛如是。
待阿琳为师,她教小朋友静坐,天雨,小友将法界定印倏尔一变,既为呵护自心中佛,亦为呵护僧教之佛法,更为现象世界中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生四相,四相而八卦,八卦而至无穷的妙行……道元、如净、宏智正觉、六祖惠能、达摩、迦叶、佛陀,分明皆在其中,风月同天。
道若无隐,则必然无一处不可望月,无一事不可望月,这个电影,就像一部《指月录》。
佛于灵山,拈金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错。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称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
” 佛拈花,传心印,迦叶通,禅门之始,禅道之端。
此去经年,历廿八祖,传行达摩,东渡震旦,弘法大乘,梁帝不悟,一苇渡江,面壁少林,终日默然,禅观九载,以待因缘。
神光求道,山门立雪,志心不退,祖师见曰,“汝雪中立,有何求耶?
”神光悲泣,“唯愿开示,甘露法门,广度群品。
”祖师语云,“无上菩提,远劫修行,小意求法,终能得乎?
”神光闻言,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感神光,“诸佛菩萨,求法问道,不以身命,汝虽断臂,亦可在也。
”遂改法名,昔为神光,今下慧可。
可求和尚,以安己心。
祖师言道,“将汝心来,与汝安心。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师且进曰,“觅得其心,岂是汝心,汝心以安,今且见不?
”慧可大悟,方证菩提。
祖师东来,经劫数载,机缘果熟,大化兴教,二入四行,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慧可得法,顶礼授记,是为二祖。
祖以偈示,“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化缘已毕,传法得人,祖师圆寂,只履西归。
禅开中国,法传其世。
可遇居士,不说年几,不称姓名,乃至礼师,称其风疾,求请和尚,代为忏悔。
可师言道,“汝将罪来,与汝忏悔”居士觅罪,不可得见。
师点其机,“为汝忏竟,应依三宝”居士不假,“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
云何是法?
”师且再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
”居士大悟,“今日始知,內外中间,罪性不在,如其心然,法佛无二”师知是器,与之剃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是为三祖。
三祖立世,著<<信心铭>>,理超古今,直指人心。
信自心佛,心外无佛,是心作佛,念念铭记。
禅继弘乘,门集群品,普雨正法。
沙弥道信,十四礼师,且问于师,“何是佛心?
”师且答云,“今什摩心?
”道信对曰,“我今无心。
”师以点机,“汝既无心,佛有心耶?
”道信知缚,唯愿和尚,求救解脱。
师再点机,“谁人缚汝?
”信说无人,师以棒喝,“既是无人,何求解脱?
”道信闻此,言下大悟。
了知无缚,解脱究竞,是为四祖。
四祖传法,再敞禅门,蕲州造寺,依然山行。
黄梅路上,小儿言异,师乃问姓,小儿答曰,“姓非常姓”师且奇之,“究是何姓”儿说佛性,师再试之,“汝勿姓也?
”小子机智,“某性空故”师谓左右,知子非凡,留于座下,辅机以禅。
孑名弘忍,闻言察理,解事忘情。
一去三十,四祖灭度,忍开东山,继兴禅门,是为五祖。
岭南慧能,新洲百姓,远来礼拜,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汝为南人,又是犭葛獠,堪为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无二,身与师异,佛性何别!
”师知慧能,根性大利,更欲与语,但见左右,乃令随众,槽厂作务,破柴踏碓,以磨其性,经八月余。
师传衣法,令徒作偈,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若悟大意,当为六祖。
上座神秀,百般思维,是夜三更,书偈南壁,呈心所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师知神秀,未见自性,喚秀入堂“汝且自去,更作一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礼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自不安。
有童过坊,唱诵秀偈。
慧能一闻,知未见性。
虽未教授,早识大意,乃求引至,偈前礼拜。
能未识书,求请代读,江州别驾,恰临其地,与之高读。
慧能闻己,“亦有一偈,还望君书”别驾不然,“入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答言,“无上菩提,不可轻人,下有上智,上有未识。
且若轻人,此非罪乎?
”别驾惊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惊嗟,师见众怪,恐人损害,遂擦此偈,“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师心已了,传法慧能,次日至坊,杖击三下能会祖意,三鼓入室。
师说经解,令悟《金刚》,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师知悟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既名诸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衣法,“汝为六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吾自送汝,出得江口。
”相送九江,师令上船,把橹自摇,慧能以言,“请和尚坐,弟子撑船”祖且云道,“当吾渡汝。
”慧能跪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蒙师传法,今已得度。
只合自度。
”师心会然,“如是如是,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今且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经劫度难,法当大行。
”慧能一去,劫载十五,归于曹溪,顿教大开,是为六祖。
……有道是,佛祖拈花迦叶通,次第承传皆可数。
达摩一苇渡江来,示真见性慧可悟。
三祖僧璨信心铭,心佛不二超今古。
四祖五祖黄梅道,衣钵慧能禅亦无。
禅宗六代祖师图
——如何才能消灭心魔。
——你永远也无法消灭它,你只能转化它,转行意味着接受。
怨灵的痛苦、悲伤和仇恨都是你内心的痛苦、悲伤和仇恨。
你必须接受它们。
然而,你在舍弃所有私欲之后,才能接受它们,痛苦才会消失。
死亡,你只能独自面对。
八大戒方:一,少欲。
二,知足。
三,勒寂静。
四,勤精进五,不妄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生之时,当生。
死之时,当死。
学习佛法,是为了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忘却自我,就是为了正道。
正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参禅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为了忘却自己,忘却自己就能身心脱落,进而脱落别人的身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都在追寻快乐。
小时候,我们获得快乐的阈值很低,一个纸风车、一块石头都能让我们欢喜不已。
长大后,或许是心变得迟钝了,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然而真正能做到不随情绪浮沉的人,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依然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
这世上,每个人的喜乐确实是不相通的。
有快乐就有痛苦,若要离苦,必然也将远离快乐。
没有了快乐,自然也就没有了痛苦。
因此,历来禅宗所开示的一个核心,就是破执。
破执,就是要破除分别心。
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爱憎。
三祖僧璨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或许有人会问,善、美、爱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破除二元对立是为了回归本我。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没有自我与外界之分。
等我们长大后,自我的意识觉醒,为了确认自身的存在,自我不断揽取金钱、权力和名声,贪、嗔、痴由此产生。
自我的内心惶恐不安,需要不断依靠外在事物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最后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却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向外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实,本我一直如如不动,在等待自我的回归,或者说——回家。
当自我的边界消失时,本我自会自然呈现,一切都清清楚楚: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
这就是四季的本来面目呀。
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也是如此。
开悟之后就没有喜怒哀乐惧吗?
当然有,只是众生喜则喜,众生悲则悲,不滞碍,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
这就是身心脱落。
有一个禅宗故事,问开悟后有什么不同?
答: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乍看与未开悟时并无区别,实则不然。
禅是一种状态,一种觉知的状态。
带着这种觉知的状态,则行走坐卧皆是禅。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过去对抗——抱怨自己出身贫寒、家庭不睦,哀叹自己生不逢时、难施抱负,悔恨自己误入歧途,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的结局早已注定:在自怨自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躺在如身体一般枯朽的病床上,最后才幡然醒悟:多愚蠢呀,过去的早已过去,而我还一直背负着那些痛苦。
执着的人随处可见。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不同的是,很多过客的行囊里,塞满了过去的悲伤、痛苦、怨恨,难怪他们的脚步如此沉重,难怪他们觉得自己活得很累,难怪他们至死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你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你构建出一个抱怨的世界、一个全是受害者的世界,但是不要忘了,你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你一手构建的世界里。
除非,除非你意识到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一旦让过去的执念抓住你,你很可能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念过不留,简简单单四个字,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可一旦做到,你每一秒看到的世界,都是新的世界。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看,只是看。
所以开悟,悟的到底是什么?
佛法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莲花落,朝霞过,一缕晨香万念脱。
拈花一笑谁堪解,处处梵音远楼阁。
《禅》(又名《道元东游记》),全片127分钟,通行在线可看的是125分钟版(如企鹅视频在线播放)被删减的2分钟内容:(时间码以127min完整版为准)①52:12,女主阿玲(音译,亦作“阿琳”、“欧琳”。
曾为妓女,后受点化皈依)孩子死后,再卖身时为子服丧,尘缘心死;②59:08,阿玲伤了自己的丈夫(盗贼武士,偷盗时伤了腿,靠阿玲卖身养家)后决定离家,唱着哄孩子的歌谣投河自杀(未果),岸边难民无动于衷;③01:26:55,波多野义重邀请道元禅师为北条时赖(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权)解冤鬼缠身诅咒时,展现的地狱和受诅咒场景。
一些有感触的片段:①道元重回天童山拜访学法的时候,住持已经是如净禅师。
大殿外香火鼎盛,蜡烛上还錾着字,一写“恭喜发财”,一写“大吉大利”;②道元归国后,京都之内,光天化日,大街上强抢民女,夜黑风高,平民男盗女娼。
人间比地狱更像地狱;③北条时赖被冤鬼缠身时的表现内容跟中国传统的地狱千差万别,非常日本(场景疑似有出处并成为传统,在其他作品,如动画《地狱少女》中可见类似场景);④道元禅师创立的“日本曹洞宗”源自“中国曹洞宗”,这又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细究起来历史演变太复杂了,感受上也分离不清“坐禅”、“行禅”;“渐悟”、“顿悟”。
没理解清楚之前,先不表达看法了。
在为数不多的佛教电影里,《禅》算是比较出色的一部了。
节奏不急不缓,情节推进从容安和,把一代高僧的故事娓娓道来。
拍摄方面,几个镜头的处理也可圈可点。
尤其演员好看(*^◎^*)佛法的奥妙义理讲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带来会心一笑的正知见。
但导演的兴趣似乎更倾向于出家人的慈悲关怀。。。
慈,与一切众生乐;悲,拔一切众生苦。
道元三次落泪,彰示了出家人非冷漠遁世之徒,而时刻心系众生,爱怜、教化。
没见过出家师父落泪。。
既然万缘放下,生老病死苦都已堪破,怎么还会被世事触动呢?
我所担忧的,当终于达到端正平和心念稳安的状态之后,是否就无法体会人所特有的绵密丰富的情绪、是否就不再获得悲喜——在看到了道元法师的泪水后,释然也许,自性之中的明净之心,原本就是柔软的。
堪破与放下之后的自在,并非再也不悲不喜,反而因菩萨般的慈悲大愿,更加容易动情--当然不是凡夫之情,而是如同佛陀对众生的,爱怜与悲悯。
俊了师父杯具了下。。
觉得他的角色最后处理得有点仓促。
结尾小女孩的手势蛮有趣让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证道时为他挡雨的大蟒蛇
郑天庸所扮演的与宋代禅师还是可信的。
说实话,要不是他在一大群说中国话的日本人中间,真的是没有办法把这个片子成立起来的。
她的教诲是金刚座一定要做到底。
而他回来日本以后,却发现比睿山的和尚比统治阶级还要可怕,穷凶极恶,甚至拿武力来压迫。
北条时赖前来问道,他也是这么说,就是心无旁骛的打坐就行了。
高桥伴明导演的东西有即兴的幽默。
而且拍成了美丽的风光片,有很好的田园景色。
而且手尾的寓意特别好,一个人走向无尽的道路,就好像修行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一样。
我对藤原龙也先生的嗓音简直是太熟悉了,看到他这里演出不仅有些激动的。
禅宗无组织力,依附武家才能生存,两者相互利用打压旧贵族和天台唐密为代表的旧佛教,可谓相辅相成。后世日本美学受禅宗影响浓郁,自镰仓始
哎…… 没拍好。与禪无关
与名不符 差之甚远
日本曹洞宗开山鼻祖道元禅师,在宋朝时来中国,拜天童如净门下,最后传得衣钵,回日本后开创一代曹洞宗的传记。
恶
09年的时候下在手机上看的,也希望心灵的归属。。
人或事带给你有多快乐,就有多痛苦,人生就是一场零和游戏。禅的境界就是无欲无求,无痛无乐,可这样活着与死了也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人还是要有那么点禅的境界来调节人生比较好,不至于乐极生悲,不至于痛不欲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呢
明心见性,万法皆空。配乐不错,难得一见宗教题材
日本人讲中文不是一般的搞笑
火候不够,女主角真美
影片突出的是佛法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而并非做眼于简单的人物传记,因此片子立意新颖,耐人寻味。
分享他人喜悦,苦痛,不因得不到的欲望生气犯傻,去除杂念,活即活,死亦死
真的不多好看。
禅意自在,所谓思想者的路线~~都市生活返还乡野的自然。现实的世界,只为挣钱,填饱肚子,然后再考虑思想上的事~~
道元禅可以算是佛教日本化的代表了。不过整个故事莫名煽情,道元这一角色也很呆板,内田的角色和演技整体拉低质量。高良小哥扳回一星。至于汉语发音问题我觉得岛国人能说成这样挺好了,没请国内演员可能因为预算问题?
什么是禅,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禅—
虚空无量. 生硬的中文影响了看片的心境 但片子很美
想给三星半,因为觉得好是好,还是缺了什么。郑天庸在电影里角色说的才是地道的中国话,这好像是废话,因为他是中国人嘛,其他日本演员说中国话,还是听出明显地是在说外语……
学习佛法,就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就是为了忘却自我;忘却自我,就是为了证道;证道,就能身心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