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很不错,现实应该不会这么美好但在电影里看看还是蛮不错的。
对于角色,喜欢大女儿的长相和打扮,人设虽然有点dushbag, 但可以理解;小女儿很可爱,大喊大叫有点烦人;喜欢二儿子的小傻小憨人设,笑死我。
女主很真实,女主的妹妹好bitchy,莫名喜感,感觉主要就是围绕女主和大女儿展开的,个人觉得男主人设有点单薄,喜欢奶奶的人设,结局有点小突然,但整体不错。
想要一个已经有自主意识的孩子接受你。
需要满足很多条件。
一、他知道什么是对他好;二、他认为你对他好;三、他认为你对他好是出自真心;四、他的真心能接受你真心对他好。
原生家庭大多数是回推式。
亲生父母如无意外都是真心对你好,而你即便叛逆大抵也不会认为父母的好是别有目的。
所以你可能不认同他的管教方式,不喜欢强加于你的行为模式。
但一般是不会认为他把你当做敛财工具或对你心生歹念。
而领养则恰恰相反,芥蒂的存在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不是对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抵触,而是对你真心的怀疑。
再加上如果他心中有一个不再出现,但已经神话成为白月光的亲生父母。
那你不管就是放任自流、漠不关心。
管就是苛责虐待、蛇蝎心肠。
而且还不能和他讲理。
所以即便电影最终是大团圆结局,我想对于领养这一个行为,劝退的作用要大于劝进。
毕竟剧中父母所付出的心力,不是每个人都能照单全收的。
电影中Lizzy的行为其实很好的诠释了领养后的行为悖论。
Ellie留下梳子,却被扔进马桶。
不是因为Ellie对她不好,恰恰相反就是因为Lizzy感觉到了爱才有此行为。
因为她不允许在自己心里有人对她的爱有超过她母亲的可能。
所以她在上一个寄养家庭中能和就为了领补助的父母相安无事,靠自己照顾弟妹。
但一旦遇到想要走进她内心的领养人,就慌了神。
那到底是应该对他们好,还是不好?
这个度的把握很难拿捏。
开始对他们要有多好,然后随着他们的接受度,一点一点加深,速度力度都恰到好处。
其难度或许不亚于拆弹。
爱能揭开身上厚厚的伤痂,但年深日久这些伤痂已经深深的和肉连在了一起,想要揭开,就要忍痛。
爱越深,痛越大。
这部电影也花了部分篇幅详谈领养孩子的制度运作,让观众对领养孩子加深认识︰想领养孩子的夫妇须先上课,然后一众家长会在嘉年华跟孩子攀谈,挑选想领养的一位。
同时,电影也并非百分百地认为领养孩子是完美无瑕的方案,例如嘉年华的感觉如同买卖,待养孩子仿如一堆堆待送出的货物!
(领养机构的主管也是这样自嘲)
很温情的影片,大牌云集,马克不在拯救地球开始拯救小家,特洛伊的大公主也变成了家庭主妇,惊艳的是大女儿,真漂亮好身材这过两年还了得。
题材不太好拍,导演用心了各类家庭都有展现,连gay都不避讳了,政治正确,而且中间不乏美国幽默,影帝加影后的表演配合相当到位,保护大女儿时对手戏真棒。
影片对于领养家庭喜怒哀乐全都最直接表现出来,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熟都展现的特别自然,虽然电影没啥特别大的场面,就感觉能看的下去。
很温情的影片,大牌云集,马克不在拯救地球开始拯救小家,特洛伊的大公主也变成了家庭主妇,惊艳的是大女儿,真漂亮好身材这过两年还了得。
题材不太好拍,导演用心了各类家庭都有展现,连gay都不避讳了,政治正确,而且中间不乏美国幽默,影帝加影后的表演配合相当到位,保护大女儿时对手戏真棒。
影片对于领养家庭喜怒哀乐全都最直接表现出来,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熟都展现的特别自然,虽然电影没啥特别大的场面,就感觉能看的下去。
刚看完,一部上了年纪非常容易找到触感的电影。
领养家庭该面对的的预料之中,以及预料之外的情况,在剧中基本上都碰到了,也都一一展示了。
很是赞同片中看到领养的各种程序和传递的思维模式。
也算是了解了些片中美国在这方面的“系统”吧。
看的途中不经想起,曾想去某个地级市的福利院去看望下那里的儿童,想去了解下他们的生活,去见识下他们的世界。
然而在计划去的途中,被去过的人告知那里不允许普通人去看望。
真相甚至令当时的我寒心。
看完后不经领产生了些思考:1看似最好搞定的,有时最难搞定。
以lizzy为例,第一印象给男女主通情达理的,很容易接触。
但外表是很容易接触,然而内心却不一样了。
而初次的huan和lita有点难以相处,然而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单纯的难搞定,但满足了的需求后,就不会反复了。
2患难虽然能见真情,能感动人,拉进人的距离。
但……剧中huan受伤,lizzy和男女主一瞬间就放下了争执。
期间过程拉进了他们的距离。
但最后三孩子的亲妈的出现,以及不合规矩(虽然我不确定是否符合美国的“领养”系统。
但个人认为就是有点不合规矩不讲情理。
既然已经放弃或者丧失了了抚养的能力和权利。
为什么在有人愿意尝试领养后,又来搞“破坏”)的频繁接触。
看似通情答礼的lizzy做出的决定则是完全尤于亲情,一厢情愿以及不为弟弟妹妹稳妥的未来考虑。
这也是印证了为什么多数领养家庭不想领养少年的原因。
多得想说的一时没有了,只感觉很好,不错的电影,值得收藏于电脑中。
满分好评。
如果不是长大后有机会接触这个世界地球村,我以为爱的世界就是严父慈母。
印象中,长大懂事读书直到出社会,父母其实给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让孩子的生活能更好更富裕。
另外,他们会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学习什么以后会更有成就。
这就是我对东方的爱的理解。
说穿了,孩子的父母把自己以前从未达成的成就寄望在他的小孩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才能自私的让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更别谈这种不是亲血缘的爱,而且还是短时间内得不到孩子回报的爱。
在接触了如此多西方文化的教育题材,更能接受西方这种大方、开放的爱。
每一个小孩都是一个独特不完美的个体,他们却能给与最大的包容和理解,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下无限耐心的像朋友一般的陪伴成长,激发出孩子的自信、创造力。
影片中有一段,lizzy犯错后pete没有骂他,而是带他到即将装修的房子内大搞破坏,释放压力;回家后居然lizzy更温和了。
在看这段情节的时候,我的大脑正快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眼泪不由自主的留下,不断的想,如果这父母是带领我们成长的父母,现在的我们会不会活的不一样,是否有不一样的人生?
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只为了钱而工作、为了工作而生活。
在中国---有多少艺术家、科学家成为了公务员、军人?
在中国---有多少孩子不会做选择、一路都是为了父母而活?
一个高中女同学,上学时我们一致认为她是幸运儿(那时还没有锦鲤那个词),没事就会在上学路上捡到钱那种,但是多年后的一件事,让大家转变了看法,开始相信“能量守恒”这个定律!
而让大家转变看法的这件事,就是我这位同学发现自己无意中发现自己是现在的父母认领来的!
其实上学时我们就发现她和她妹妹长得一点都不像,但是没有人往那方面想,因为在家中,她经常“欺负”她妹妹,而且父母还偏袒她多一些!
由此也可以看出她父母真的没把她当外人!
事情刚发生时,她难免会有些无法接受,而且还一度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但后来想到亲生父母不要她,现在的父母又对自己这么好,又何必再去找他们呢!
家庭又再恢复以往的平静!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出来,中国的对于孩子的认领一般会基于以下两个原则:1、孩子越小越好,至少要没有清楚的记忆!
2、整个家族对此事隐瞒,甚至不惜以搬家为代价!
这样才会让孩子在以后更好的融入这个家庭,不会辛辛苦苦抚养成人,而孩子最后去和亲生生父母相认和回归那个家庭!
而电影中的家庭竟然一次认领了三个孩子,而且最大的孩子竟然已经是15岁的少年,这样的事情在国内简直就是不可想像的!
而最小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熊孩子,闹起来让你抓心挠肝!
亲生的况且让你受不了,更何况是认领的!
只能说真心认领孩子并且能爱他们的父母,都是天使!
到今天为止,《速成家庭》豆瓣标记人数仅为4500人,冷门吗?
非常冷。
如果不是这次机会,我可能会过几个月才会发现这部豆瓣7.6分的“喜剧片”标记想看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我如海洋般的想看片单里被遗忘。
至于原因,我想可能与宣传海报上浓浓的烂俗气质喜剧片气质脱不了干系,看之前我觉得上限至多就是另一个《冒牌家庭》。
其实这是一部立意非常深刻的电影,如果当初宣传的时候加上“领养”“真实改编”这样的标签,我想关注度应该会高很多。
影片主人公彼得和艾莉是一对典型的美国夫妻,崇尚自由和二人世界,以至于到了想要孩子的年纪才发现自己会不会太老了,故事很快的进入主题,夫妻二人被领养网站上的孩子们吸引,决定领养三个西班牙裔原生兄妹。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真实事件改编,老美应该会安排一个亚裔青少年,十岁左右的黑人孩子,再加上3-5岁的白人孩子来强行政治正确。
(开个玩笑,扯远了)剧本可以说是俗套却又扎实,在喜剧外壳下轻松地展开“领养”这个命题,剧情推进节奏恰到好处,二儿子胡安和小女儿丽塔因为彼得和艾莉无微不至的呵护接受了这对夫妻是他们新父母的事实,大女儿丽兹也在慢慢的对这对父母打开心扉,最后的剧情就是亲生母亲出狱,马上就要夺走抚养权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彼得和艾莉用爱感动了对他们充满戒心的丽兹,俗套却又温馨催泪。
这部电影总在不经意间煽情,上一秒笑完,下一秒却想哭,叙事平缓却又直击人心,总能抓住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培养的,何况是临时组成的非原生家庭,毒鸡汤里总说,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没错,世界上许多的爱都不是无条件的,友情和爱情,但是亲情不可以,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也是非原生家庭最大的问题,本就被抛弃过,内心极度脆弱的孩子,又如何去信任自己的养父母,相信他们是无条件的爱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
这也是原生和非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同,没有血缘的支撑,如何让非原生家庭也拥有无条件的爱。
然而就像我们看的所有烂俗爱情片的剧情一样男女主都是通过不断用行动,语言,真情去让对方信任,信任彼此的爱。
而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验证,直到建立起安全感,信任彼此。
相信彼此的爱是真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消融。
没有前提,不抛弃不放弃,直到永远。
彼得和艾莉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包括戒心最重的丽兹。
再冷若冰霜的外表,内心总是炙热的,只是没有人来融化这个女孩因为这世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层。
记住,真正的爱是没有前提的。
这不是一部鼓励成立领养家庭影片,电影处处在告诉你领养家庭的不易以及孩子对养父母的不信任所造成的隔阂。
这部电影鼓励的是了解到领养家庭不易之后仍然想为之努力的父母,毕竟,家庭可以速成,感情却不能。
这个世界上有速成套餐,速成咖啡,速成模板,我们似乎对速成这个词有刻板的印象,认为速成的东西总是不太好的,总缺少点什么,特别是当关于家庭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的时候。
速成家庭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伦理片,它展示出了收养家庭最真实的一面,这并不好笑,甚至有些沉重,因为很多时候它意味着麻烦,容忍,责任,和爱。
当没有了血缘这个牢牢的纽带捆绑,家人们又该如何相处呢?Ellie和Pete夫妻俩看上了一套有四个卧室的房子,可是他们没有孩子,对于只有两个人的家庭来说,这个房子有点大了。
他们抱着试探的态度来到收养所,在了解了孩子们的遭遇后下定决心要收养一个孩子,成为一对速成的父母。
他们遇到了一个酷女孩Lizzy。
Lizzy是个十五岁的青少年了,她还带着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两个人的照片就像是可爱的小天使,让人第一眼就难以拒绝。
就这样Ellie和Pete便开始了同时跟三个孩子相处的日子。
这个突如其来的五口之家,热闹,混乱,鸡飞狗跳,却又小心翼翼,彼此客气。
原生家庭可以肆无忌惮开的玩笑,在这里都属于禁忌,所有为了孩子们所做出的努力,往往也都显得刻意。
弟弟胆小且不动脑子,惹了祸第一反应就是惊恐地道歉,妹妹简直任性到极点,除了薯片不吃任何食物,一言不合就会发出尖叫。
而Lizzy也正到了叛逆的年龄,更何况经历过多次的收养,她早已不能再轻易地信任别人。
尽管Ellie和Pete做了充分准备,但生活一直得不到好转,整日他们都要筋疲力尽地周旋在三个孩子之间,这让Ellie感到绝望又后悔。
她不得不思考,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为了这些孩子,还是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一点。
就在夫妻俩提出想要放弃时,家人朋友们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的态度惹火了Ellie,愤怒中的她立刻收回提议,决定收养到底。
因为她意识到,在自己的心目中这些孩子早已去掉了标签,变成了熟悉的家人的存在,她不允许有谁妄加评价自己的孩子。
但看似只是赌气的决定,谁又能知道其中要承担的责任有多大呢?
收养家庭总会比原生家庭有危机感,因为他们都是有选择的。
选择陌生人成为家人,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对他们保持亲人间亲密的感情,这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
Ellie跟Lizzy爆发了几番争吵,Lizzy一气之下冲出家门,正在夫妻俩上前拉扯时,弟弟被打钉器弄伤了脚背。
几人顿时慌了神,Pete冲过去脱掉外套裹住弟弟的脚,把他抱起来就上了车,在开车驶向医院的路上,Lizzy看到Pete一直在轻声安慰着弟弟,“你很勇敢,你做得很好。
”Lizzy感到羞愧,一直以来只有自己才能照顾好弟弟妹妹的想法终于被这场小意外打破。
正在一切好转时,Ellie撞见了Lizzy在厕所拍裸照,她的男友是一个喜欢未成年,喜欢拍色情照的变态,两人盛怒之下冲到学校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个已经20岁的年轻人,直到警察赶到,把双方都送进了局子。
而这时Ellie跟Pete才记起来,弟弟妹妹两个孩子还被留在车里。
剧片在这里发挥了快节奏的优势,冲突起来得快又下去得快,用一种诙谐的镜头转换将其中暗藏的沉重一笔带过,但这也确实给观众减轻了许多压力。
三个孩子的妈妈回来了,她似乎改过自新,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单亲妈妈。
她会定期来看望孩子,而每次来Lizzy都会表现的异常兴奋。
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Ellie和Pete仿佛变成了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自己含辛茹苦,到底不过是给别人养孩子吗?
这种委屈让他们心生退意,特别是看到Lizzy脸上的笑容,那种原生家人与生俱来的羁绊,是别人再努力也替代不了的血浓于水。
法庭宣判三个孩子的抚养权重归亲生妈妈,终于一切努力即将变成回忆,他们要面临分别了。
Lizzy兴冲冲地拖着行李出去迎接妈妈,却看到车上只下来了收容所的两位管理员。
他们的妈妈并没有赴约,因为感到对自己羞愧,甚至不敢来见他们。
极度失望之下,Lizzy崩溃着跑了出去,Ellie和Pete追在后面,担心的表情溢于言表,此刻他们俨然更像是孩子们的亲生父母。
Lizzy之前问过Ellie为什么会收养他们,在那份在法庭上没来得及说出的宣言书中,Ellie写道,这并非偶然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Lizzy他们就像是自己人生中的缺口,当自己找到了他们,这个缺口便被填补上了。
这应该是亲情所能表达出来最浪漫的方式了吧。
就如同那天早晨Ellie给Lizzy梳头时Lizzy忍不住的眼泪,两人尴尬的轻轻拥抱,还有最后弟弟妹妹不经意间叫出口的dad和mommy。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复杂,你的爱和真诚,总有能传达到的那天。
三个孩子能遇到Ellie和Pete,又何尝不是得到爱的填补,重新变得完整了呢?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故事,就说明世上还是有很多人,找到了一生中的那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永远也无法分离的亲人。
如果说原生家庭比收养家庭更牢固是因为它的不可选择性,那收养家庭的牢固则在于在历经种种选择后,依然不肯放弃的那份来之不易。
是陪伴产生了亲情,而这份亲情因为再磨合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变得弥足珍贵,也异常坚定。
如果你也对看书看电影写影评这些感兴趣,欢迎来加入我们【不正经评论家】(目前已进行到第5期),详情请点击本人主页或私信。
赚得一把好眼泪
What a lovely couple. 看电影哭得一塌糊涂,最感人的难道不是Pete和Ellie每每遇到问题都紧握的双手吗。
廉价鸡汤和熊孩子真是挑战我忍耐力的两大绝技。
领养机构年度宣传片
3.5
这辈子也不想生小孩。
命题作文一样爱满人间的主旋律尬片,
真的一辈子都不想要小孩了
3.5,故事底子真好啊,喜剧化的尺度也合适。但是剧作简直业余,所有情节点所有矛盾的建立推进解决,都跟不过脑写的一样,高潮戏也是瞎特么弄,可惜了。
养三只猫吧🐱
小孩果然是来讨债的,无论亲生的还是领养的。
喔唷,沃尔伯格居然演了个不是发生在Boston的故事
多生孩子劝退指南
3.5
全程高能搞笑,人物塑造成功,但是小女孩反转还是太生硬。结尾字幕收养家庭的照片看得居然还有点感动。
太tm的政治正确了
影片过了一半,我还是没有明白这对夫妻俩为啥会选择领养小孩,所以最后的那段煽情于我来说完全失效,我没看到片中所传递的那个为人父母需要的ready moment(不论是生育还是领养)。以至于这一家人里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换做是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一样不会少,在这里只是再加入了一些原生家庭的孩子曾经面临的阴影而已,还都是以不痛不痒的方式来解决。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句台词很对,所有人都太自我感动了。这样一个话题,可能不管怎么样都很难处理得面面俱到,所以估计也只能以这种放大对立的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模糊焦点了。两个年纪小的孩子,有看到任何mental growth吗?Lizzy最后的转变,有任何轨迹可寻吗?我反正是没太看出来。片尾的大量照片倒是提醒了我,如果拍成纪录剧集可能会更具社会意义吧。
大概是老了,这么套路的东西居然看得泪流满面。。
Just okay
马克沃尔伯格就只能演喜剧片里的老公和动作片里的警察两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