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女人
Ang Babaeng Humayo,出狱的女人(港),离去的女人,The Woman Who Left
导演:拉夫·迪亚兹
主演:切洛·桑托斯-孔奇奥,约翰·洛伊·克鲁兹,迈克尔·德·梅萨,诺尼·布埃诺卡米诺,沙梅恩·布埃诺卡米诺,梅·帕纳,梅恩·厄斯塔内罗,玛乔丽·洛里科,劳·罗德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英语,日语,菲律宾语年份:2016
简介:赫萝西亚(切洛•桑托斯-孔奇奥 Charo Santos-Concio 饰)本是一名与世无争的老师,却因为平白无故遭到诬陷而被关进了监狱,面临着三十年的监狱生活。在这漫长的三十年即将接近尾声之时,赫萝西亚的冤屈被平凡,她被无罪释放了。原来,赫萝西亚在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皮特罗(Shamaine Centenera 饰..详细 >
女身耶稣的复仇日记,菲律宾的苦难化身。
又是社会问题又是宗教问题,黑白加大量远景加长镜头又似乎想和观众保持距离,可对于不了解菲律宾历史的观众来说,可能更能接受曼多萨的那种手持,直接将观众带入菲律宾社会的感觉
地老天荒。摄影很好。
要以长取胜么?制作追求个性,现实题材却落了俗套
底层的生活波澜不惊又艰辛无比——只为活着已耗费所有气力!创造世界的普罗大众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如此,你可以看到、接触到的,千差万别又如此相同——更细思极恐的是,你看到的只是“活了”下来的,那些你看不到的,如同人类视角下的蚂蚁,这一只和那一只,会有不同吗?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是一个女人的抗争与觉醒;那些被生活宣判了无期徒刑的人,又是否走的出来呢?
厅里的电影记者坚持下来的不多,多伦多菲律宾社群的观众倒是饶有兴趣地看到最后。3.5
不是话痨的长片
快四个小时,镜头大多在远远的跟着,游离疏远,每个场景都长到让人恍惚出神的程度。太接近日常生活的节奏了,你无法猜测剧情的走向,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丈夫死了,女儿也中年了,以前的亲戚都尽量避而不见,复仇,似乎是生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在这种摇摆的情绪里游荡着,看到的接触到的是五花八门的人,他们看起来比高墙里的更落魄绝望。手刃仇家却另有他人,是知恩图报,也是怅然若失。余生仿佛定型,在寻人启事的海报里团团转。不由得想到《我不是潘金莲》。
长镜头、固定机位加上黑白摄影,很容易就能明白导演的意图。但还是疑问影片真的需要拍这么长吗...
提及到很多菲律宾的社会问题,没来得及复仇的好人故事。这么多长镜头根本没必要,不会控制时长的作者,适合去写诗。
20170415@香港大会堂-HKIFF
受害者的世界总是充满无尽的苦痛与烦恼。有了伤痛就有了故事,不同的伤痛造就了不同的故事。看来要想成为优秀的导演、作家、诗人必然要经历各种苦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总说:苦难是艺术家的食粮。但他们忘了,苦难可以提供创作的灵感,同时也是负面能量的沼泽,那是魔鬼的沼泽。头脑的惯性会将其引向深渊,金基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黑白,东南亚剧情。
女主复仇行动的持续延宕和飘移在影像的广延性上打开了另一维度,一个没有预示和先定的潜在性,使影像不是循着观者的视线进入观者眼中,而是和观者一起生成。影像与观者恒常的主客二元格局演变为主客体间随机地交替和缠绕,与其说观看影像,还不如讲观者被邀约而置身时间(绵延)之中与影像共生。
文学性十分强,虽然长但是十分好看。留白也掐到好处,颇有菲律宾众生相的感觉
还好我带了充气腰枕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心地善良的人苦守劳役三十载,贫病交加的人躲在窝棚里,连窝棚也要被拆毁,举国绑架盛行,动乱不止,患癫痫的伪娘想着死,卖鸭蛋的驼背求着生,拾荒的丑女无处可去,看着这一切的善人无力救赎。
黑白、固定镜头、无配乐,真得看得我一脸懵逼
5.5 不认为Diaz拒绝共情,反而相反:通过稳定的戏剧张力积累观众的体恤,再暗示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乃至体恤本身的微不足道。女主角看见远处有事件发生,会留在近景挣扎一会,再跑远参与到事件中(前男友被杀的戏虚焦+走近,恰好颠倒);而观众则停留在上一步。他的体系真是易分辨的简单,拍环境但更像是在拍一个“底板”,因为注意点是集中且稳定的,通常简化到运动的物体上,封闭地观看。如果剪辑是一种狡猾,那通过观看的封闭积累怜悯又何尝不是一种“偷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