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片,也看過"公主復仇記",彭浩翔總好像有點虎頭蛇尾似的,無論劇力和笑料也是前半部份較強,而出人意表的結局很好,會讓戲不在完結的一刻便完結了。
哈哈,很後現代呢!
就是那種很"正式地遊戲"的感覺使人感到很有趣,還有把經典諧謔化。
例如把無間道的經典拜入黑社會的場面重現,把背妻偷歡放大至偷運軍火似的嚴重,把"嫖客逃避記者相機"描畫成槍林彈雨的場面,並設定成電玩槍戰的畫面模式--記者一邊努力拍下他們的照片,他們要閃避,並以水喉向他們噴水還擊;不以戰爭畫面反以電玩槍戰作比喻,狂歡化的意味更強。
但彭浩翔那種是幽默,雖然有些太冷僻,沒太多人懂笑,就例如那個太太怕不准外出的丈夫連家裏的菲傭也不放過,便把女的都換成男的,於是杜文澤說:"阿九叔賭馬而已,又不是練馬師!
",我也過了數秒才反應得過來他是在調侃那個在家裏強暴菲傭的練馬師;但大部份如"唔賭唔知時運高,唔嫖唔知身體好”便很逗了。
終於睇完彭浩翔所有作品...由買兇拍人.av.公主復仇記.出埃及記.破事兒.伊莎貝拉.到最後我先揀呢出嘢嚟睇.彭浩翔啲嘢睇咗會上癮.1切劇情都好荒謬.但係就係可以表達到佢想表達嘅嘢.聽唔明廣東話嘅人睇簡直係暴殄天物.咁有趣嘅嘢...點可以隨隨便便翻譯成普通話咧.
四个男人,瞒着自己的老婆(女朋友)出去偷食,各有各的理由,大哥曰命中注定滚一滚身体好(四个人里最有经济实力);二哥爱讲段子,出来滚的理由是有一个强势且疑神疑鬼的老婆;三哥是个海龟医生,有正经工作和一个傻傻的老婆,他是四个人里道德感最重最重“爱情”的,甚至出来滚也是为了给爱情润滑保鲜。
四弟纯粹是闹太套,女朋友不给食只能出来找鸡破处。
从人物设定的角度上说,导演显然是偏袒男性的,至少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出来滚的理由,而不是纯粹为了性而性。
至于电影中的四个女角色,导演通过对白和动作把人物雕刻的淋漓尽致。
先说大姐这个人物,她是个律师,“女警”四人组里承担大脑的角色,外冷心热,思路清晰,应变能力强,当然更重要的是她深爱自己的老公(秀戒指,给老公发短信)。
二姐是个母夜叉(蛊惑女,纹身?
),导演还轻描淡写的用一组镜头表现她也有背着老公偷食。
三妹就比较可爱了,呆呆傻傻无大脑,但是很有爱。
四妹还是小朋友,似乎影片也无处着笔。
浩翔讲段子是有一手的,这部电影贯穿的一条线就是偷食的男人和他们老婆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为了滚一下,这几个男人也算是百般受挫。
影响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水枪射狗仔,借鉴了港式枪战片的镜头和剪辑,生生把一场落荒逃跑的戏整出各种恶趣味。
ok,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各种串场打酱油的大牌都为这部电影的企宣增色不少,九哥(梁家辉),吴君如,洪金宝。
可以看出这部商业片除了故事给力,人物真切,桥段充实之外,也是在市场这块充满野心的。
最后想说,从第一部戏开始,彭导就一直在塑造他自己的导演风格,我个人觉得他的风格更多来源于电影故事本身,而不是摄影和摄影(当然他的手持也算是导演风格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
彭导电影里的人物之所以可爱,因为他们真实,无论是买凶拍人里的杀手,大丈夫里的偷食四兄弟,低俗喜剧里无奈讨生活的兼职,还是志明与春娇,这一个个人物都和现实里的我们一样有种种无奈与欢喜,纠缠的情欲,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鲜活的小人物,生活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欲望都市,从某个角度说,导演更像是在纪录而不是创造他们,这是彭导电影充满“港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最近越来越觉得,一个会“玩”的艺术家一定是个好的艺术家——说穿了,艺术不就应该让人愉悦吗?
虽然我至今看到的彭浩翔的所有电影都只是在玩同样的路数,但毕竟只是了三部,还没到厌倦的地步。
而这三部电影实在太对如今年轻人的胃口了!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更流动、实质上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却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封闭的时代里,年轻人们丰沛的想象力和生活激情在乱七八糟的信息轰炸下到哪里去发泄呢?
磕药有害身心健康,滥交损人不利己,写书到头来一堆剽窃,好不容易唱个歌吧,居然整出来一个超—级—女—声!
好吧,既然这些都不行,还能如何聂,只能自娱自乐了。
彭浩翔生动地用摄像机告诉了我们新时代年轻导演是怎么自娱自乐的:面对池塘,我们要高唱“大海啊大海”;面对假山,我们要长歌“泰山其岩岩”;面对行色匆匆从地铁里涌出的人群,我们要退据墙角按剑观望,因为“各路好汉均已到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武林英雄大会”了!
我这样说决没有骂彭浩翔是疯子的意思,事实上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部分是周星驰的功劳,部分是日本卡通的功劳。
就拿暗战男女来讲,它的基调就是严肃。
《买凶拍人》实践的是马丁·斯科塞斯的艺术理念,《AV》是向70年代香港有志一代的致敬,而《大丈夫之暗战男女》简直就是抗战主旋律电影。
谁说偷情只是休闲娱乐?
那就是一场战争。
九叔为了掩护战友撤离,独自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最后被丧心病狂的敌人惨无人道地关进与世隔绝的监狱,连色情杂志和艳情片都不许看,不让接触最新的革命进展。
然而我们勇敢的九叔坚贞不屈,誓死不供出战友的名字和党组织的秘密。
为了告慰同志,天叔带着剩下的同志继续他们的革命事业,把婚外偷荤进行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革命队伍一度出现内部信任危机,但是最终还是被与生俱来的阶级感情战胜了。
值得指出的是,片末作者告诉我们,敌人内部也是有朋友的,一定要善于拉拢一切同情革命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达到革命的目的。
相信以彭浩翔一贯的“片末明志”的风格,这样高的立意正是全体主创人员的心声吧。
按我以往那种充满亚硝酸盐般陈年腌菜的口味,我一定认为艺术就该正经八百,都像古典作品一样用词典雅,结构严整,立意高洁。
然而时代在变化!
现在我越发欣赏一种全新的态度:海纳百川。
我们很容易陷入成俗偏见,把某些东西定义为下贱,然而垃圾也可以做成宝,废物也可以用进自己的作品,这些都是天公地道的事情。
《大丈夫》里我们看到了电玩、鬼片、色情花边、小题大做、鼻屎比附五岳,等等等等。
这就是好玩的力量,虽然深刻完全顾及不到,而且还很可能非常牵强,但是那一跳一跳的触感,就是叫人心情舒畅。
我当然很喜欢每一格镜头都有内涵、迫人思索的电影,但是万花筒同样也是一种享受。
总而言之,彭浩翔的浮夸跟我在bbs上的风格很神似。
就冲这一点,我定义它为我大学灵魂状态的代言人之一。
《大丈夫》最大的败笔,是设置了一个所谓的北京男孩儿。
我不管贾宗超到底是不是北京人,至少他一口所谓的北京话实在是难听死了。
在几个演技都还算可以的主角里,贾宗超的出现既突兀又显得生硬。
《大丈夫》带有明显的彭浩翔式风格,卢巧音那双下瞪的死鱼眼真是吓人。
几个男人为了偷腥和妻子展开侦察和反侦察的较量,这样的题材本身就非常有的拍。
而彭浩翔在其中又加入了妻子其实也不一定就忠贞的概念(卢巧音在里面似乎有了第三者),而电影结尾,那个真正“内鬼”的出现,恰好很意外的向所有观看电影的人表达了什么才是真的婚姻,以及如何维系它。
“大丈夫一生要经过艰苦磨练共多少大丈夫一生要几次落魄失望与心焦”《大丈夫2》已经上映,不过我颇犹豫是否去看。
香港市道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旦大卖,续集就接二连三地涌出来,水准往往每况愈下。
如果第一集还可说是甚有特色,续集则完全是商业化的结果,通常就没什么看头了。
第一次看《大丈夫》,笑得眼泪都直飙,其时《无间道》正热播不已,电影里刻意模仿江湖片桥段的调侃:老公偷腥好似黑帮走私,老婆捉奸犹如警察捉贼;江湖大佬原来是小男人滚友,敌我追捕不过是夫妻斗法。
雄心勃勃的偷食任务最终沦为悲壮的Mission Impossible,尤其与记者巷战,以相机水龙为枪那一幕,笑果极佳。
第二次看时,却看出了一丝心酸。
这电影里的笑料和调侃,就像偷食男人们突然穿上身的黑西装一样,是一种掩饰,真正要调侃的,大概是现代男女的夫妻和婚姻关系吧。
“食色性也”,孔夫子如泉下有知,必佩服自己如此远见,千百年前就铁口断出了二十一世纪饮食男女的生活重心。
在四个男人外出偷腥的过程中,处处可见这么一个食—色—性的循环:首先必带女伴去和吃有关的地方(餐馆、咖啡厅、茶馆),然后去声色(娱乐)场所调情(如电影院、舞厅、海边等),最后便渐渐入港,可以办“正事”了。
如果节省时间,直接跳到“性”这一项,不免有些不入流。
——咳,扯得远了。
在男女关系如同快餐的年代,要每个人都安安分分长久守在一座围城里,也许真的不太容易。
老实的不过写写博客,传些绯闻解解馋;那爱吃腥的少不免四出打野食。
四个烂滚的男人,居然各有大条道理:或想重温以前的放荡不羁,或腻味了一成不变的婚姻想求点改变,或被多疑老婆所逼破罐子破摔,或想体验“生活”;乍听令我嗤之以鼻,细想却觉得,也许真有各自的辛酸,一只巴掌拍不响,一段婚姻如果出了问题,通常不会是单方面的原因,有时候甚至无关对错,只是近乎本能的纠缠。
如果人类生来带有原罪,那么夫妻间的战争,说不定也是与婚姻俱来罢。
讽刺的是,在电影里,整天叫嚣要出轨的男人始终停留在“想而不得”的阶段(当然并非自愿),真正有外遇的,反而是太太团中的一员(阿娇太太接的那一通来电,精彩之极,暗示她原本的泰国之行远不止拜佛那么简单)。
谁是兵?
谁是贼?
或者真如“无间道”般,到了结局也不容易分解。
说到底还是郭太太老辣,从一开始就并非真的想撕破脸闹离婚,大张旗鼓地捉奸不过要给男人一个下马威,让他至少老实一段时日,而暗传速逃短信,放老公一马之余,也叫他知道,自己是心中有数。
正如那刚刚结束上半场的球赛,双方战成一比一平手,可说是各擅胜场,其实还是太太领了上风。
男女之间的暗战,还有得继续哪。
下午看了《大丈夫》,还是有些吃惊的,别人称他鬼才也是有理由的。
我看的是有导演和编剧阐释的音轨版。
偏是能把很无聊的事情讲得有滋有味,你会期待导演给这样一个故事什么样的结果,会想看到最后,不会半途走人。
他07年的新作品已经开始进行中,比较地期待。
终于我也有这种等候别人作品的感觉了。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奇葩的思修老师,是一个专打离婚官司的律师兼职的。
其语言大胆辛辣,这么说吧,每次一上思修课,全班的出勤率比上专业课都高。
我后来一直怀疑,这货之所以没有走红,是不是因为后来说话太出格被女同学举报,以至于被学校开除了……(他之前确实因为这样的原因被举报过)我听说《大丈夫》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位思修老师的课上。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课题是不是关于爱情了,只记得老师说这是一部关于“嫖”的电影。
播放的片段还是四个男人独白的片段,教室的投影仪上,杜汶泽大喊着:“看我下面啦”!
真正看这部电影,却是在毕业很多年之后。
看的过程当中我特别认同老师当年说的:“这个不能直接在班上播,到时候又有同学要去教务处投诉我”。
这是实话,不过倒不是因为有什么少儿不宜的镜头,天地良心,真的一个都没有。
而是这部电影传达出来的理念和表现形式,还真不一定是所有大学生都能接受的。
这部电影在故事上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男人趁老婆出国玩准备出去嫖,结果行迹败露与老婆军团上演猫抓老鼠的故事。
这部影片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是因为他传达出来的反差萌。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这样的丈夫都是愧对于妻子,愧对于家庭的。
然而在《大丈夫》中,不仅没有这份愧疚,还把男人们描述成了饱受压迫和奴役的群体。
他们出去玩的过程,是斗争,是革命。
在革命的历程当中,还有牺牲,有大义。
被经常提到的九叔是最出彩的一个角色。
当在KTV被抓包的时候,他大声疾呼要求同伴撤退,眼含热泪扛下了所有罪名,俨然一个慷慨赴死的革命英雄。
被软禁在家中的过程中,还遭受到了策反和严刑逼供,但九叔都不为所动,从头到尾都没有透露跟他一起花天酒地的兄弟们……
出去嫖,成为了大义,成为了传承,成为了一杯浊酒之下代代相传的铭记。
这样的设定,为整部影片提供了无数的笑点。
BTW,梁家辉当年也凭借九叔这个角色夺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也可谓是实至名归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在这样的打打闹闹中过去,之后便进入了紧张的斗法阶段:太太与丈夫们的博弈。
曾志伟夫妇两个人,在两边的队伍当中都是灵魂人物,整场追逐的本质,就是这两个人在见招拆招。
最后,曾志伟带领丈夫们逃过一劫,装作看球赛等太太回家。
一句“势均力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这句话里有作为一个偷腥者的侥幸,胜利者的得意,与革命家的自豪。
(然而,后来出了导演解说版,彭导说你们这些都是过度解读啊喂!
)
如果影片在这个地方结束,也是一部相当有味道的作品。
然而导演最后的反转处理,却给了影片更多的回味。
当现场还原,弄清那条救命短信的来历之后,再回想曾志伟在沙发上说的那句“势均力敌”就别有一番况味。
所谓“势均力敌”不是双方真的处在了一个实力的水平面,如同曼联和阿仙奴一样不相上下。
而是我想让我们处在这样的平等境地,谁也不会让谁下不来台,从而达到一种场面上的平衡。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志伟的老婆吞下了巨大的委屈,但她何尝不是胜利者?!
从最后的聚会交谈来看,另外两个人都已经和自己的另一半闹掰分手,而她手里还牢牢的握着自己的家庭。
这不叫忍辱负重,这叫大智慧。
对于太太团来说,在酒店有没有捉到自己的老公有什么区别呢?
其中一个人说:“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出去嫖?
”你看,她只不过是为了出自己的一口气罢了。
在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甚至在她们动念要去抓自己老公的时候,对于她们很多人来说,这一段关系已经结束了。
人性不可考,这一次没抓到,你难道不会根据蛛丝马迹去猜测?
怀疑与不信任的念头一旦升起,地狱之门就已敞开,男人们这个时候高呼自己是被逼“革命”。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就再也说不清楚了……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
在我看来,这里的忍耐就是两个字——不说。
心里有不愉快,知道说出来只能是自我发泄,没有任何益处,因此选择不说;看到些许往事,知道询问你又会让你担心,不如装作未发生,因此选择不说;心中有疑虑想向你求证,但即使坐实,难道就转身而去?
因此选择不说……不说,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将自己的愤怒,疑虑,悲恸用平静掩埋。
这里面有哪一样不是呼天灭地的情绪?
能支持你做到这些的能量是什么?
只能是爱了!
但是不说又不是隐忍,更不是情绪压抑后的爆发。
世界上最蠢的女人,就是看到丈夫出轨后,隐忍着不离婚生活下去,然后遇到任何不满意,都能把这茬翻找出来,暴雨般的倾泻一次自己的不满。
这不是不说,而是通过自己的隐忍给自己增加了情绪宣泄的筹码,带来的伤害往往更可怕。
要么好聚好散,要么永不再提,两种做法都可以看到爱意,唯独很多家庭妇女走的隐忍,是这个局里的取死之道。
如果不是曾志伟偶然得知,我相信他这一辈子都不会从自己老婆那里得知那天的真相。
当然,作为一个聪明的丈夫,面对他得知的实情,他也会默契的选择“不说”,这才是“势均力敌”。
势均力敌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这不一定是因为双方一开始就在一样的起点,有一样的战力。
而是两个人心心相惜打造出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
爱一个人要看他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有什么东西他选择了“不说”。
这份沉默里面不会有冷漠,当它出现的时候往往带着一抹微笑。
因为《圣经》里那句话的后半句经常被人遗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大丈夫2》是《大丈夫》的續集,這聽起來是廢話,但終究是實情,如果說第一部是講一幫老公出來“滾”的故事,那續集就是反其道而為之,講一幫老婆出來“滾”的物語,而且編劇也換成了以林愛華老師為首的一幫女生。
續集當然是在保留一些前作的成功元素之餘,能給觀眾多一點的新鮮感,從這一點來說,《大丈夫2》在理念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滾”這個事情,其實絕對不像表面上那麼隨便,而是一個非常敏感與複雜的社會學行為。
如果男女雙方已經各玩各的,婚姻形同虛設,那就算是出來滾,也沒有那種刺激感,這可能就如同某些富人喜歡在商店裏偷東西一樣,那種得手的樂趣,是錢都買不來的。
但《大丈夫2》的問題,不僅僅是老婆出來“滾”,讓老公擔心“吃醋”,是不是一種不太接地氣的女權思想與舉動,或者說是否能稱得上是一種解決辦法,還是破罐子破摔式的“意淫”,而是整個故事結構,與角色關係,都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這不得不把第一部的創作人,世界上最英俊的導演彭浩翔先生“請出來”……猶記得第一次見彭導時,我就跟他說:您跟香港之前的導演都很不一樣,不管在理念,還是故事結構上……這當然不是拍他馬屁,而是肺腑之言,確實如我之前一直反復提到的,香港電影在創意與結構上,是習慣性鬆散的,更不太關心劇本,可有可無,而彭導在這些方面,比他的前輩,甚至同輩導演,都做到了質的不同與飛躍,這也不是鬼馬,黑色幽默等標籤所能涵蓋的。
當然,他後來對有些細節上的處理,我個人還是有所保留,比如春嬌志明系列裏,開頭的驚悚故事,與後面的愛情主體小品,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多少緊密聯繫,這當成一種趣味無可厚非,但如果提到所謂類型結合,我覺得還是大可不必。
還是那句話,當華語整個人文環境,是不求創意,不重系統時,還是應該盡可能做到讓情節與風格完全圍繞主題,就算是有一些矯枉過正,也是值得的。
回到《大丈夫》系列本身,最精彩的當然是將偷情戲,拍得跟黑幫,警匪戲一樣,這種風格置換的處理,相信彭導是駕輕就熟,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買凶拍人》裏把DV當槍一樣拆,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這一點在續集中,編導也盡可能的將之延續。
但《大丈夫》有兩個問題,限制了這類喜劇,從而不可能像黑幫,警匪片那樣用相似的套路反復拍攝。
第一就是這幫老公,以及那幫老婆,各自的共性,遠遠大於個性,雖然編導已經動足腦筋,想塑造一個個不同的老公,但問題是,他們的外貌個性資歷等方面的差別,跟喜歡出來滾這個特點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跟警匪片的對比,有人可能會反駁,雖然有孤膽員警英雄,但更多的是團隊合作的員警,還有一幫悍匪,那跟這樣有集體榮譽感的老公與老婆們,不是一回事嗎?
問題是不能這麼簡單的對比,如果非要比,那就相當於一幫員警,忽然發現自己的兒子,或者親友都是悍匪,這樣的話,趣味性和戲劇性其實就會減弱,最多是加強了一些社會諷刺性,畢竟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大義滅親,二是包庇至親,而這跟員警與悍匪互不認識,但勢同水火,是兩種概念。
第二,可能也是更關鍵的一點,就是結尾。
打一個可能並不是特別恰當的對比,就好比三級片最後,打出字幕,淫人妻女者終受報應,但前面這些聲色犬馬都已經做完了,最後以一個人生的至理收尾。
這雖然是必須的,但在故事結構上卻是個大問題,就如同打妖精打不過,最後神仙來救命。
而彭導在第一部中,最後安排毛舜筠的角色來一個反轉,雖然很機智,但還是有點為了加重結尾的“技術含量”,而刻意為之。
畢竟總不能讓老婆團抓住老公團的小辮子,然後離婚收場吧?
……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的設想是這樣,剛才提了警匪,但沒怎麼說黑幫,當然在港片中,這兩種類型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而且主角的身份與善惡,也是可以任意調整的。
《大丈夫2》一開始是戲仿了《黑社會》中大佬選舉的戲碼,但這真的就只是一段開場戲,跟後面沒什麼聯繫。
與此同時,就如我上文提到過的,彭導在處理第一部中一些具體的戲份,比如把記者拍照當槍戰戲拍這些點上,絕對是非常獨具匠心的,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效果就更加顯著,但問題是,只要一轉場,音樂一下來,就會有極短的冷場的感覺。
那這個問題出在哪呢?
是剪輯,還是音樂的處理上?
應該都不是,還是我個人覺得,是風格替換,或者說戲仿的範圍還是有點窄,雖然已經比一般零碎鬆散的港片要好許多,但還是沒有輻射到整個劇情上,所以一場戲跟一場戲之間,就很容易讓那種戲仿的氛圍,很快冷卻下來。
那結合到黑幫片的替換主題,我覺得《大丈夫》系列,不應該局限在幾個老公,以及那個被“囚”的九叔身上,就算不是一個社團,至少得是一個會員俱樂部。
比如說當傳說中的杜老志關門之後,原本的忠實會員,何去何從,就是一個不容小覷的社會問題。
正如同一個大的幫會,如果被強制解散,這幫“烏合之眾”的影響也不能太小看……於是這幫前杜老志的會員,坐下來開會,以後怎麼玩,具體怎麼組織,就擺上了議程,不免分成幾派,互相不服,都認為自己這幫人“滾”的方式與口味,才是正統的,就像黑幫劃分地盤一樣,在這邊,消費者也一樣能以消費能力和品味,來劃分地盤,甚至還會為了選新的俱樂部“部長”而爭吵不休,大打出手……而其中有幾個老公,就是主角,在林立的幫派裏面選了一個加入,而那派管事的,為了收買“淫”心,許下諾言,跟著他一起出去玩,如果被老婆抓住,他會負責賠償一切損失,只要平時交一點會費便可。
也就是說這個管事的,給他手下的人,買了一個出來滾被抓的保險。
這麼一弄,加入他這派的人猛增,另一派不甘心,當然要搞破壞,而方法就是透露消息與行蹤,讓那派的會員一直被老婆抓住,然後看那派管事的,有多少錢可以拿出來賠……於是這就不僅僅是老公跟老婆之間的攻防戰,最後像現在的片子裏只涉及到一點記者和員警的戲份,而是變成了一個如同古惑仔幫派鬥爭的故事。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這麼一弄,結局,以及兩公婆之間的最終關係,比較好處理。
道理也很簡單,就如同《古惑仔》系列一樣,之所以主角一直是給人一種很正派的感覺,除了演員外貌氣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設計了一個角色比其他角色,包括主角們還要壞,還壞很多,一襯托,主角就像是個聖人一樣了。
而在現在這個《大丈夫》故事的設想中,那個之前說替會員買“出來滾被老婆抓”保險的傢伙,就應該是這樣的反派。
當然以上還是一個團體的故事,如果是單對單的話,那就是在“滾”江湖中,有一位號稱從來沒被抓住過的老公,然後有一個女偵探,就是不信這個邪,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女偵探百折不撓,最後把這位老公抓個正著。
那老公的老婆跟他離婚,但接下來這個女偵探做別的事,抓別的奸都感覺沒意思,總是想著那位“老公”。
而且她還懷疑,那傢伙之所以上次被她抓住,其實是有故意的成分,他可能真的想離婚,也就是說他故意輸給她,是看不起她。
於是女偵探去質問那個“老公”,上回有沒有讓她?
那個“老公”故作神秘,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不相信的話,可以再抓一次,他保證盡全力。
但問題是,這位“老公”現在是名不副實的,已經離婚了,所以要抓他的“滾”,至少得讓他先結了婚。
辦法也簡單,女偵探先跟他結婚,然後再抓他的“滾”,以證明自己身為一個無奸不催的絕世女偵探,兼現任老婆的能力……
首先,我想不谈论电影里男女这点事情,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样,上升到道德,更是没有意思.该怎么就怎么,对于我来说尽量去做正常人,平常心.不妄自菲薄也不哗众取宠.但是我还要猛推荐这片.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是要看是谁导的.我边看就一直在想,彭导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好,特别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在我几乎笑晕过去的时候,我就更加的好奇他如何将这个故事首尾.导演布局流畅,结尾既在意料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并且在小细节上把握到位.恩!充满了他的捉弄,戏谑.满分!把故事讲好,还讲的好笑,其实是一件特别高级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彭他其实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他在对一个过去的时代的怀念和追悼,各种经典的桥段和隐语,好象都在提醒你,租车的牌照还给了一个特写,哈.我喜欢充满聪明的导演,更喜欢他们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得瑟出来.对于我们这代从小看港片张大的人,对于港片有很浓的感情,而且是多么的高兴,港片又出了个好的导演!
又闷又骚的恶趣味,不喜欢。
掌握到前面这件事,你就有一个选择,选择一是离开这段婚姻,一是继续维系它……
3.5星。非常港味。黑色幽默很重。
这年头,婚姻就是老公老婆的智斗。斗好了皆大欢喜,斗不好两败俱伤
以香港警匪片的模式来拍这么一个题材真的是个天才的想法,也不知这算致敬还算恶搞。彭浩翔的痞子幽默和美国的屎尿屁那种低级喜剧还不一样,就喜欢这种有深度的黄段子。另,梁家辉是真影帝!
那些荒诞不经的年少的岁月,总是让人那么的怀念……非常有个性的类型片,也只有彭浩翔能拍出这样的强烈对比与反差,那些桥段,那些经典,信手沾来,却又将黑色幽默发挥到极致,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彭导真是有魅力呀,这么多大牌力捧,甚至不惜打酱油路过……
把香港的小市民心理刻画的很好,就是一个撩骚一个捉奸的故事,明星一堆,但是就感觉把这种小事放大也算是挺幽默
彭浩翔好无聊,一定是憋坏了才弄出来这么一个片儿
曼聯對阿仙奴,勢均力敵
彭浩翔的黑色幽默,把《无间道》、《坡豪》、《辣手神探》、《江湖》等黑帮片的情节、对白变成梁家辉掩护兄弟、偷食4人组、狗仔队的攻防战和陈小春与曾志伟的冲突等情节和对白都笑死我了。
荒诞的无间道式偷情攻坚战,类型融合。彭浩翔的影片总有着一股子B级片的自在气质,论他人如何,我就按我自己的来。
老实话不如买凶拍人 其实更像励志片
一看到彭浩翔就知道肯定是垃圾片,这种畜生导演,垃圾导演能导出个什么狗屁,除了弄点暴力色情片还能弄点什么狗屁出来,
他的作品里比较一般的
《大丈夫》,★★★★☆。一部关于丈夫偷吃的可执行方案,也是一部妻子捉奸的学习手册。婚姻让人噤若寒蝉,彭浩翔却参透了真经,以局外人的视角献上一本保全婚姻法则的故事会——通过这些故事,总能悟到点什么。但切记一点,拿别人的经验实验自己的人生是愚蠢。
並不昰突然想看彭浩翔。早上看完一整本破事兒 覺得似乎昰應該時候該把彭浩翔的電影作品系列看完了吧。龍套和主演還昰那些 黃段子和劇情節奏也還昰那些 但無論如何" 彭浩翔 "都已經成为品質保證 黒色喜劇抵死戲謔而微微傷懷。
有人说《飞虎出征》在炒《大丈夫》的剩饭,2013年的彭浩翔写出来的故事还是10年前的模样,我却觉得一个导演如果用一生的时间、用自己所有的作品讲清楚了一件事情,那他就是个好导演,好编剧。
三星半。偷吃的暗战哟~
婚姻是虚幻的,随时可以毁灭.你控制不到,亦掌握不了.但是前面这件事,你就可以掌握,掌握到前面这件事,你就有一个选择.一是选择离开这段婚姻,二是继续维系它.
哪里好笑了……剧情弱智笑点又太勉强,一些讽刺性质的还有点趣……总的来说就是整个一低级趣味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