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巴脸都不要了!
大明可是救你国之恩人,怎么就伪造成拉你后腿了。
给大明当狗都不配的小西巴。
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就是这样,动不动就3千里河山,动不动就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和君王,横空出世的大韩历史,不知道是哪个平行空间的。
在这么意淫下去,我感觉这大韩冥国要亡。
一句话:小西巴就是小西巴啊!
几千年都在认爹的路上。
相比于鸣梁海战,这一部稍显逊色,三星半吧。
总时长两个半小时,前半段铺垫未免太长了,但是后半场的战斗至少比博燃啊,至少给了几个明军小兵战斗的镜头,导演也算是良心发现了。
这片子确实把明军将领强行降智媾和,还让李舜臣做了战场主导,但是剧本在人家手上,人家爱咋拍咋拍,我们这边是缺钱缺导演缺演员吗,我们也拍一部这样的片子呗,就当辟谣了,咋不拍啊?
当年我们可是拍过《鸦片战争》,拍过《郑成功》的,为什么我们的古装史诗级战争片再也不拍了,总拿《志愿军》一个题材拍未免格局太小,我们可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光汉朝、唐朝两个朝代的史诗级战争就够拍个几十部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热血史诗人物和战争题材,一抓一大把。
内娱这几年是真的拉胯,好片越来越少,不然也不至于看个片子能把这边的人看破防,虽然这部电影里面汉语配音真的让人发笑,比日语配音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哪一天能有自己的古装战争大片,最好拍一个系列的,同样比博燃,还要比这一部好的多,哪怕也是这样的民族英雄主义泛滥的片子,那也是多多益善,这一块我们太缺了,国产特色电影真要走向国际,还能惊艳所有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兵多取我国女子,及还率皆去,至山海关不得入,乃与房子等作配寄住。
前后数万人”(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光是被明军裹带到山海关附近的韩鲜年轻女性就有好几万。
唐兵不去湖南者,缘路民家,掠夺财物,无有纪极,如经贼变。
至于全州宋持平英耆家,不忌乱入,夺牛屠食,尽夺宝器。
宋公妻氏,仅得逃免云,此皆李提督麾下,而不戢军卒,故至于此极,皆是蓟辽兵云。
《锁尾录》往来唐兵,络绎不绝,多索烧酒、清蜜、鸡儿等物。
少不如意,大杖乱打,辱及主倅。
一路之官,不惟迎送之患,如此作乱等事,无日不至,不胜其苦,不祥不祥。
---《锁尾录》说实话,明军在朝鲜纪律之恶劣,更甚于1945年在东北的苏军
这场战争,韩国人吹李舜臣,中国人吹李如松,日本人怪秀吉死的早。
各自都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这片子在国内不可能好评的。
又见多方博弈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星给历史人物李舜臣,不管怎样,能这样连续三部拍出来就是好事。
前几年遇到过一个韩国留学生,谈及李舜臣,他表示疑惑不认识,当时心里就那啥了,这位在你们韩国起码是关二爷,岳武穆一般的存在吧力挽狂澜,败中求胜,一步步撑到最后胜利,最后一场战斗战死沙场,非常像英国的纳尔逊爵士,但其面对的情况更加艰难,敌人的凶残队友的软弱,朝廷的猜忌,撑下去实在太不容易了,也是传统中国价值观里的忠臣良将,亚洲少数拿的出手的海战将领,当得起武人最高谥号忠武这两个字。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
三部曲排行:1>2>3★★★☆
如题。
如果不是场面还可以,这电影半分嫌多😅。
尤其是对明军、陈璘将军、邓子龙的刻画,实在难绷。
合着明军游而不击是吧?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升御倭总兵官,跟麻贵、刘綎一起统帅部队,其部下驻扎在山海关时大闹,陈璘受到谴责。
不久命令他提督水军,跟麻贵、刘綎以及董一元分路前进,领士兵一万三千多人,战舰数百艘,分布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10],陈璘水军成功震慑到倭寇,使日军不敢于海上行军。
时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大撤退,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这时刘綎才攻打小西行长军队,行长军退守顺天城,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百艘,斩溺倭兵百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败,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并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本来想给这部电影打三分,但是因为明朝将军及其他角色的汉语之离谱,再扣一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完成度比较高的平庸之作,而且文武戏割裂相当严重。
头一个小时基本上都是在讲备战的内容,而后一个半小时才是叙述海战的内容。
头半段的文戏主要讲述了李舜臣的过去以及其对战争的动机。
然而,明朝将领的角色完全沦为背景板和功能性角色,主要用来证明李舜臣将军的计谋及他进行这次战斗的动机。
甚至还展现了明朝人滥杀朝鲜百姓、杀良冒功的行为。
作为影院里为数不多的普通话使用者,在听这里的中国角色说普通话的时候,感觉就像一只刚刚学会说人话的猴子。
或许英语观众的感受不会那么有违和感。
在后半段终于等来了海战的内容,总体而言,特效属于中流水准,对节奏的控制严重注水。
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对话环节,以拖慢节奏,尤其是在最后让人感到相当难受。
在这场战斗中,韩国人在矮化自己和矮化对手之间,选择了矮化队友。
把明朝将领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小人的形象,刚开始作壁上观,到后来贸然突进,以至于差点被日本人砍死。
最后被朝鲜将军所救,并且成为了他的粉丝。
总之,对于韩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展现到了一定的程度。
还有一点令人感觉非常有趣的是电影中战船和大炮的薛定谔一般的攻击力。
只要是中国人、日本人开的炮,就像刮痧一样,打在对面战船上就打两个孔。
只要是朝鲜人的大炮,开出去基本上能打爆半艘船。
而且朝鲜战船开出去的时候,就像泥头车一样,把日本的船撞得死去活来。
那段确实让整个影院里的人,不管是亚洲人还是白人,都感受到了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幽默。
最终结束的方式也是非常奇怪。
打了一夜的海战,直到太阳升起来了之后,李舜臣将军通过打鼓的方式震死了对面的日本兵。
而且最终还玩了一个影武者式的“不是反转的反转”,发现其实将军已经被冷枪打死,是他的助手帮他完成了这些鼓声,并且激励了朝鲜人和明朝人共同抗击日本人。
让人感觉好像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就将成为朝鲜的藩属国,而朝鲜则将去发兵殖民日本。
总而言之,如果不是这张电影票没花钱的话,不建议任何人花钱或者时间去看这部电影。
在电影院里枯坐了一个小时左右,才等到久违的海战戏。
并且在海战打仗的时候,由于是夜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展现得并不特别清楚。
而且其中会时不时夹杂大量的文戏内容,以拖慢节奏,让人观看时感到非常疲惫。
《露梁海战》(韩语:노량:죽음의바다露梁:死亡之海)是一部去年出品的韩国电影,据说拿到过票房冠军(周冠还是年冠就不清楚了)。
因为笔者之前看过一些优秀的韩国电影,同时也对历史战争电影感兴趣,前几天变也找来网上资源看了一下。
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下来,简直遭受了一番心理酷刑,完全可以用下面的表情包来形容。
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从韩国立场出发的民族主义电影。
这种电影每个国家都会有,都会有拔高本民族形象,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以及对敌对者的丑化等做法,不能把这种片子和现实划等号。
因此,我看这些电影都尽量放低期待,也不做过高评价。
但这部片子还是突破了我的忍受底线,原因在于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造神”,造神之余,又对当年援助者吐口水,这就太让人作呕了。
我们先来说说本片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对“李舜臣”的极端美化。
李舜臣是本片的主角,又是韩国人的民族英雄,美化他无可厚非,但美化也要有个限度,即不能把“人”变成“神”。
人是不完美的,有能力缺憾的,而神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
一个作为“人”出现的英雄,才更能体现英雄的可贵和不易。
韩国电影不是没有塑造过这种平民英雄和不完美英雄,但在这部片子里却在大倒退。
影片开始,交代了这场被韩国称作“倭乱”的万历朝鲜战争将进入尾声。
但影片却用几句字幕,把战局的扭转原因说是李舜臣打赢了鸣梁等海战,迫使日军退守南部海岸。
这当然是胡扯,海战赢归赢,和陆战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日军都是水军不成?
在历史上,李舜臣虽然在鸣梁等地取得了大捷,但没能阻止日军继续北上,他本人在取胜后就放弃了基地,撤到大后方去了。
而日军南退主要是因为陆军实力不济,在蔚山等地与明军反复拉锯,损失很大。
加上明朝不断从本土派来援军,日本前线将领失去了战意,但碍于丰臣秀吉的命令不能回国,就选择了龟缩战略。
电影把明朝陆军的功劳全部拿走给了李舜臣,不仅对明军不公平,对那些幸苦支援陆战的本国同胞也不公平。
另一个“神话”是影片中李舜臣声称要打到日本列岛消灭日本水军,让日军不敢再犯。
而片中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也声称,打海战是为了消灭李舜臣,防守朝鲜入侵,震慑德川家康。
似乎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已是东亚的无敌舰队,威胁到了日本本土。
这种扯淡简直不值一驳。
客观的说,朝鲜水军当时的实力确实优于日本,这主要是朝鲜水军大量装备火炮,造船技术较高,能打造大型的板屋船和坚固的龟船。
相比之下,日本的水军火炮稀少,火枪也不多,战船基本上是小型的划桨船,战斗方式还停留在跳帮肉搏上。
所以,李舜臣的连胜,是建立在两国水军装备和战术的代差之上的,日本战船往往是还没开打,就被朝鲜水军的火炮在远距离打沉了。
但朝鲜水军的弱点是数量太少,战争巅峰期也不过250艘左右的战船,所谓龟船也只是点缀般的存在,主力战船板屋船则全靠人力驱动,不能在外海航行。
这样一只水军,保家卫国尚且可以,去扫荡日本未免不自量力。
第三个“神话”也是最令人无语的,是李舜臣战死之前擂鼓助威,日将岛津义弘居然被鼓声给惊倒吐血,暗示这位日本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被李舜臣给吓死了。
这种改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岛津义弘死于1619年,也就是他安全回国后还多活了20年。
他在露梁海战后确实心有余悸,连夜逃回了日本。
但他的惊恐,是部队损失太大。
其水军部众几乎全灭,本人全靠家臣亲兵拼死保卫才突围而出,岛津家的御马印(相当于军旗)也一度被明朝联军夺走。
岛津义弘突围后,认为“寡不可战矣”,因此选择了逃遁。
与电影中相反,历史上的岛津义弘很有可能是狙杀李舜臣的凶手,因为李舜臣是率军冲击岛津军时中埋伏而亡的,射中他的是日军火枪,而岛津氏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比较擅长火枪技术的大名。
影片说岛津义弘被李舜臣惊吓,简直不要太YY。
至于其他一些美化李舜臣的情节,比如足智多谋、战力超群等,这种比较“正常”的改编我们就不吐槽了。
笔者想说的是,美化历史人物没有错,但不能没有底线,一味“神化”。
想表现李舜臣为了保卫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完全可以把焦点放在他如何重建水军,鼓舞人心,又身先士卒抵抗侵略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能感动人心。
但无脑吹捧,除了让民粹高潮,只剩下被外国人耻笑。
第二个大问题,是对盟友明军的极端贬低和丑化。
韩国影视剧丑化中国已不是稀奇,但在这种宏大历史剧里丑化有再造之恩的明军,笔者是第一次见。
片中所有的明朝军人,上到总兵下到士兵,包括战死的邓子龙、未露脸的刘𬘩,都不同程度地被贬损了一番。
影片前半部分,副线是明军与日军私下媾和。
这个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能说是抹黑。
明军在战争后期屡攻日军城堡不下,将士疲乏。
前线将领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尽快结束战斗,多次主动找日军议和,给出许多条件劝他们弃城撤军,明军将领可以搞出一个捷报送到北京,保住天朝的体面。
这种事情在明清时代是常规操作了,天朝对待外夷不外乎“剿”和“抚”,都是符合朝贡体系下的逻辑的。
只不过,明军的议和计划没有经过朝鲜方面的同意,让朝鲜人事后大为愤怒。
但片子把明军水军统帅的陈璘刻画成主和派就是污蔑了。
陈璘本人是排斥议和的,得知刘𬘩在陆上与小西行长媾和,还把刘𬘩的使者大骂了一顿,指挥水军封锁日军的出路。
后来经过小西行长的反复请和,他勉强同意,但提出日军要交出最重要的顺天城才肯放行。
如此苛刻的条件,加上明朝水军丝毫不放松封锁,让小西行长怀疑陈璘没有议和诚意,因而决定向邻近的日军求援。
此后发生的事情,陈璘确实犯下了错误。
他收了小西行长2000颗首级的贿赂,放了一艘日船出去,使得小西行长顺利地向岛津义弘等人通风报信。
朝鲜的史料称,是李舜臣觉察了日军的阴谋,向陈璘大哭恳求,才使陈璘决议出战。
中方史料则记载是陈璘截获了岛津义弘给小西行长的回信,发现被骗,立刻集结明朝联军前往露梁堵截日军。
客观来说,两国的史料都各自拔高了己方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更有可能是中朝两军的情报互相印证,确信了日军阴谋,陈璘在李舜臣的建议下决定在露梁伏击日军援军。
而《露梁海战》采用了朝方的说法,然后隐去了李舜臣“哭求”的细节,把陈璘改成一个软骨头,一个劲用龌蹉手段劝李舜臣不要打仗,配合明军与日军议和。
最后李舜臣一意孤行要去露梁迎战日军,陈璘还是不想打,声称自己只是去给朝鲜军壮声势而已。
影片的中段是双方的遭遇战,朝军消灭了日军先锋,原来作壁上观的陈璘这个时候要来抢功,带明朝水军出击,但被日军打得大败。
邓子龙冲上去想杀岛津义弘,结果被对方秒杀。
日军把这位老将的头颅被扔到陈璘面前进行羞辱,而陈璘也被日军包围,差点被俘虏,幸好李舜臣及时赶到救下了他。
这段情节就是魔改历史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确实是先锋,但他们提前暴露了,被立花宗茂率领的日本水军抢先进攻,是李舜臣首先陷入了日军的包围,陈璘带领明朝水军帮他解了围。
陈璘因为冲的太快,旗舰成了日军的新目标,但他带领部下肉搏一直坚守到了天亮,直到邓子龙前来增援。
明军随后用火筒焚烧围攻的日船,把日军打退。
但邓子龙追击败退日军时,舰船不幸被己方的火筒打中起火,日军趁机登船杀死了他。
所以,片子把邓子龙表现得有勇无谋,只会当明朝两军矛盾的和事佬,实在是有辱这位老将。
影片的后半段用了很长篇幅和慢镜头表现李舜臣的牺牲,临死还在鼓舞士气,而且要求隐瞒死讯直到战斗结束。
这种改编无可厚非,但却完全抹掉了明军的身影,最后的决战几乎全是朝鲜水军英勇杀敌的镜头,好像露梁海战是全靠朝鲜水军打赢的。
实际上露梁海战中明朝水军才是绝对主力,明军战船一共出动了400多艘,朝鲜战船不过60余艘而已。
而且明船高大坚固,拥有更先进的虎蹲炮,既可以发射大石子破坏船只,又可以发射小铅子杀伤敌兵,加上可以喷射火焰的火筒和凶猛的佛郎机炮,日本战船几乎无法抵挡,成片地被摧毁。
朝鲜水军反倒在李舜臣牺牲后陷入了混乱,被日军反扑,仅将官就战死了六十多人,部分船只还被立花宗茂的部众夺走,使得立花宗茂逃离战场。
最后,还是明军出手救下了朝鲜水军,并全歼了未能逃脱的日军。
整场战役中,朝鲜水军都是在明军的指挥和调度之下,李舜臣也是受陈璘节制的。
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在颠倒是非,把配角当主角,把主角当龙套。
这么改编无非就是突出李舜臣的光辉与伟岸,告诉观众:看啊,我们的老爷在被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在失去生命之后还能打败岛津义弘这个强敌,以一己之力实现全朝鲜的光复,他不是神是什么?
写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是无力吐槽。
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鄙夷的词汇来批评他们,但骂完之后,笔者还是想探讨一下——韩国人如此厚颜无耻到底是图什么?
我们不能用因为不要脸所以不要脸来绕圈圈,也不能用自卑来解释,这都把问题简单化了。
笔者查询了国内的学术论文,发现研究李舜臣的相当匮乏,研究韩民族对李舜臣形象构建的更是一片空白。
所以,笔者只能依据找到的些许材料,尝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朝鲜半岛对李舜臣的神化和对明军的怨恨其实早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就出现了。
朝鲜王国在战争初期一败涂地,大量人口惨遭屠戮,唯独李舜臣发挥出水军特长和地理优势,在水战中连战连捷,给了朝鲜军民极大的精神鼓舞。
李舜臣生前就声望日隆,死后更是得到了朝鲜和明朝的大力褒奖,并作为忠臣立祠祭祀。
就这样,抵抗侵略的光辉战绩加上民间信仰的加持,李舜臣在朝鲜成为一个被膜拜的英雄人物,各种传说和歌谣家喻户晓。
明军在战争期间虽然贡献最大,但给朝鲜留下的印象却不是那么好。
一是明军将士普遍以“天兵”自居,对朝鲜人往往态度傲慢,很多重大问题都不和他们商议。
朝鲜史料上留有大量关于明军不好伺候,不好沟通的纪录;二是明军将领的腐败作风让朝鲜人不齿,“欺罔积习,贿赂成风”。
尤其是刘𬘩等人在战争末期与日军私下媾和,让朝鲜人大为气愤。
以至于朝鲜的官方记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上都这些人破口大骂,认为日军不是被打跑的,而是被明军送礼请走的;三是部分明军军纪太差,经常骚扰和劫掠朝鲜百姓,许多朝鲜百姓对明军是闻风而逃。
虽然明军努力整顿过军纪,也有不少部队秋毫无犯,但朝鲜人对这些语言不通的外人,更多的还是戒心。
这些不愉快的插曲在当时不是主流,朝鲜王国在公开层面上是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但对宗主国不满的种子却已悄悄埋下。
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朝鲜对中国的观感一落千丈,他们不再以华夏文明为师,转而以日本和欧美马首是瞻。
这一点无须指责,每个民族都有慕强心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过放弃儒家文化,效仿日本和欧美的思潮,更何况是一个夹缝中的小国呢。
进入日据时代,朝鲜的民族主义更是爆发式成长。
日本为了摧毁中朝之间的历史联系,摧毁了所有颂赞明军援朝的碑文和建筑,明朝拯救朝鲜的贡献逐渐在民间的记忆中消失。
而朝鲜的精英们为了给独立运动寻找合法性,开始打造朝鲜的民族性,从史料和民间文献中寻找各种证据。
万历朝鲜战争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历史源泉,他们可以用这场战争证明朝鲜早在16世纪就在反抗侵略,李舜臣就是抵抗精神的象征。
而且,朝鲜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对明军的不满,能用来印证外军的蛮横无能,朝鲜人民以一己之力也能赢得胜利,这样的宣传话语就足够点燃起百姓的爱国热情了。
至于史料中感恩明军的记载,朝鲜精英们选择无视,或者以封建王朝的卑躬屈膝来加以否定。
而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主要还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
由于总所周知的一场战争,韩国对某大国的介入不再认为是援助,而是对半岛事务的干涉和控制,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上对明清两朝出兵朝鲜举动的解释。
他们更加相信,明朝援助朝鲜同样是出于私心,因而不再愿意客观描述这段历史。
而且,韩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了他们轻视以前老大哥的底气。
李舜臣的形象正是在这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构建,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这个国家的神话。
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偶像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容不得任何批评。
因此,我们看到韩国不惜巨资,打造李舜臣三部曲这种违背历史的神话电影,目的正是为民族文化摇旗呐喊。
无奈之余,我们不能不为当年血洒异国战场的数万明军将士扼腕叹息。
真心希望,将来也能有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告慰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魂们。
注:本文依据的是二手史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严肃的学术观点。
国内对万历朝鲜战争和李舜臣的研究不多,主要是日朝两国的史料难觅,衷心希望将来能有学者填补这片学术空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邻居。
参考资料朱尔旦:《万历朝鲜战争全史》(美)石康:《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张子昂:《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的优劣势分析》王臻、杜帅荞:《露梁海战及军事相关问题评析》孙卫国:《明抗倭援朝水师统帅陈璘与露梁海战》林傲霆:《浅析陈璘在近现代前后韩国形象的转变》楚水昂:《李舜臣——朝鲜海军的战魂》
2023韩国战争片《露梁海战》,又名《鸣梁海战2》《露梁:死亡之海》,豆瓣评分5.6,IMDb评分6.7。
本片是2014年《鸣梁海战》的续集,时隔9年姗姗来迟。
在本片之前的2022年上映了《鸣梁海战》的前传《闲山:龙的出现》。
三部海战电影组成了李舜臣海战三部曲。
《鸣梁海战》的CG特效很稚嫩,特效与实景的衔接很假,时隔9年《露梁海战》CG特效水准有明显提高,不过仍然无法和好莱坞特效相提并论。
《鸣梁海战》由崔岷植扮演李舜臣,崔岷植在2014年《超体》后退出了影坛,所以《露梁海战》改由金允石扮演李舜臣。
但是金允石演得不好,为了塑造李舜臣的沉稳和老练,全片面无表情一个样,这个演法和《闲山:龙的出现》的年轻版李舜臣的演法如出一辙。
金允石版的李舜臣明显不如崔岷植版有气魄、有气势、有气场。
海战戏比重很大,影片前1小时是剧情戏,然后是1小时海战戏。
海战戏是三部电影中最好看的,以上帝视角突出了海战中的排兵布阵和军事策略。
这种宏观展现战争的上帝视角,让我想到了日本电影《王者天下》、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
海战戏后转为近战肉搏战,但是敲鼓高潮戏比重太大了,时间太久了,观众的情绪逐渐由敲鼓一开始的激动慢慢变得麻木,影片没能在结尾掀起情感高潮。
片长153分钟,太长了,前1小时的剧情戏比重太大了,虽然好在中间有1小时海战戏,但是前面1小时剧情戏消磨了观众的情绪。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不至于153分钟这么大的体量,整体控制在2小时较为合适。
由于露梁海战有明朝参与,所以《鸣梁海战》上映后一直盛传《露梁海战》由中韩合拍,但是由于2016年韩国萨德事件而使合拍告吹,这也是《露梁海战》时隔9年姗姗来迟的原因。
由于没有中方参与,韩国电影人没有了明朝角色塑造的束缚,明朝提督陈璘像个小丑,韩国电影人借此反衬李舜臣的孤勇。
韩国中的中国人几乎都由韩国演员扮演,然后说着非常蹩脚的国语,非常让中国观众出戏。
本片就是如此,非常闹心。
片中的中国角色只有一个翻译角色说的是标准国语,其他韩国演员扮演的中国角色的国语一塌糊涂。
影片豆瓣评分只有5.6,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观众不买账。
以我的观感,抛开民族情结和蹩脚国语,单从电影角度来看,影片不至于5.6这么差劲,IMDb的6.7贴近影片真实质量。
龟船本应是《露梁海战》的重头戏。
龟船在《鸣梁海战》开篇露了脸,片尾还特意给了龟船彩蛋,预示着龟船将在《露梁海战》大放异彩。
但可惜,由于《露梁海战》迟迟没到,前传《闲山:龙的出现》给了龟船大量笔墨。
《露梁海战》中龟船虽然出现了,但并没有重点描述,显然是因为《闲山:龙的出现》抢了风头。
李舜臣三部曲最终章,全明星阵容出演,我觉得这部金允石演的李舜臣最出色。这部电影可能是目前影史最精彩的海战电影,大手笔展现了鸣梁海战的血腥与残酷,由于是韩国电影,对历史进行了一些演绎,从韩国的视角看将民族精神渲染得十分到位,没毛病。
20240620 相隔十载的史诗巨作却无法撼动前作的影响力,问题不在于韩国影人对于真实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原型的戏剧化创作,而在于剧本本身的演绎方式无法令观众共情,缺乏说服力且人物设定过于脸谱化。好在金允石一人的表演可以扛起整部影片,至少不至于烂!
棒子意淫得过分了,搁这这么黑你大明爹爹,期待棒子拍个美军拖后腿的电影。
韩国人:“游而不击大明军,中流砥柱李舜臣!”
李舜臣海战三部曲终结篇,海战场面拍的气势磅礴又惨烈无比,虽然略有夸张但确实好看。岛津义弘独战中朝联军还能突破包围圈安然撤退,且击杀了朝鲜水师灵魂李舜臣和明军二号人物邓子龙,不愧为武力S级的岛津家战神家督
除了把明军拍的又费又蠢之外,其他都挺好的,希望以后咱们也能拍出这种高水准的古装主旋律
本来很期待,鸣粱之后据说要中韩合拍露粱,然后就没有消息了。直到今年看到这一部,知道是合拍是泡汤了。除了演员蹩脚的中文时刻出戏、魔改历史、贬损明军以拔高主角以外,作为娱乐片来说电影质量还是挺高的。两个半小时的片子,节奏很快,前一个小时文戏为准,把战前几方势力的境况和谋略交代得很清楚。之后一个半小时全是海战大场面,不仅量足,而且把位置和时间交代得很好。最后的结尾有些做做作了,主旋律嘛……
场面不错,剧情魔改的有点子离谱了。
是对李舜臣将军的一部纪念之作。尤其对击鼓部分渲染最多,可见鼓舞将士们的气势是多么重要,没有士兵掩护,鼓槌破了,重了弹也要不停地击鼓。远处的将士听了鼓声继续进攻,在战的日军听了鼓声绝望,支援的日军听了鼓声撤退。中了第二弹,说的遗言就是不要告诉士兵们我死了,未了的事业就是没能看着战争结束,死不瞑目。大儿子拿起鼓槌继续敲。包括最后光海君说的话,大将星照耀。最后就是小西行之压根没参战,把岛津给忽悠了。扮演日本将军的演员妆发很有意思,好多名演员因为妆发根本认不出来。金允石的气势跟崔岷植比还是有些不足,但是演的也可以。影片前半段的文戏权谋,后半段的战争场面,包括李舜臣的战死高光,拍的都很好。分低可能低在了魔改历史。。。
春風吹,戰鼓擂,將星隕落
陈璘被刻画成一个傻子,用蹩脚的中文在这里说二逼的话实在受不了
过于夸大李舜臣的功绩了,当时的明朝海军还是很猛的。
看韩国人自high,侮辱历史
还可以,不二刷
这题材搁谁拍,都会敢吹上天,历史真相不重要,要的是自豪感。
真的是磨磨唧唧太慢了节奏
5/10把鬼子拍那么帅,明子拍那么怂都是为了衬托棒子V5…服化道不错,日语流畅,汉语扯蛋!海战拍的好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日韩才是后来的海上霸主…英荷西都是过家家!
海战场面还凑合。但是电影里直接安排倭寇把老将邓子龙的脑袋给砍了,是什么胡编乱造?韩国人想拍出战胜倭寇的场面姑且可以理解,但如此贬损明军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折磨。这个汉语发音对任何华语观众都是折磨。其他方面也较差。从各方面来说都不推荐。
历史大差不差就行了,民族主义越浓,越爱加强自己一些,东亚几个国家半斤八两,美其名曰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也正常。别说几百年了,前三年的事,有多少埋藏在“正确”集体记忆里了。扯远了,电影非常好看,期待更多。看完非常感动,李舜臣,邓子龙都是中学时就爱的名将,露梁海战极其惨烈,电影也算很好地展现了。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