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的装甲部队兵临莫斯科城下,勇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我一直对俄罗斯的电影情有独钟,特别是俄罗斯战争片,《第九突击队》,《风暴之门》,《斯大林格勒》。
我觉得那些电影没有美国好莱坞的商业气息,没有那些酷炫的爆炸场面,耀眼的特技效果。
1941年11月14日,德军精锐装甲部队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在中亚组建的潘菲洛夫师(难怪我看到许多亚洲面孔)奉命在莫斯科城外狙击德军的进攻。
远处就是莫斯科,而部队正在城外驻扎。
实际上苏军指挥员无法判断出德军的主攻方向,好像到最后指挥员都没有给克洛奇科夫增派预备队。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开赴战场,注定了悲壮的结局。
影片中苏军修建的战地工事非常专业。
苏军的炮兵假阵地位于主阵地的前方,在步兵战壕上也看到了这样的防空伪装网。
德军侦察机会把阵地的坐标告诉后方的炮兵部队。
难怪那些炮弹打得那么精准。
在德军第二次进攻前,阵地上又出现了侦察机,结果是德军的炮弹直接落在了战壕中,给克洛奇科夫的连队造成重大伤亡。
这是苏军的炮兵阵地,因为防空的需要,它布置在树荫下,而不是像假阵地上的大炮那样摆放在开阔地上。
苏军的炮兵由前线观察员引导轰炸。
在德军坦克部队第一次进攻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观察员把坐标方位告诉后方的炮兵部队。
电影中描写的步兵反坦克场面非常的专业。
在树林中的反坦克小组在主阵地的侧面,指挥员在遇到德军坦克攻击时,会命令所有炮兵隐蔽。
当敌军坦克撤退时,再次命令移动炮位,追击敌人的坦克。
一切战术动作配合非常默契,一气呵成。
看过国内的抗日神剧,完全没有专业性可言,就是一挺马克沁机枪在阵地上胡乱扫射,炸弹乱飞,敌人很有规律性的倒在了血泊之中。
而电影中的重机枪阵地修建在侧面,这给德军步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但是,最后重机枪阵地的复活让我很惊讶,看来坦克那一炮没有把他们炸死。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坦克集群冲锋不可战胜的神话。
苏军的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少胜多的勇气让人感叹。
我的微博
《潘菲洛夫28勇士》,2016年俄罗斯战争电影。
故事讲述1941年莫斯科战役时。
莫斯科郊外的潘菲洛夫步兵师的一个连,在被德军炮火杀伤后,仅剩28名士兵顽强抵抗德军坦克师进攻的英勇故事。
故事的开头稍显冗长,战术布置、模拟打坦克、挖战壕、战争动员等待花了将近1个小时时间,德军第一次进攻时,第4连非常漂亮地就击退了德军进攻,而德军第二次的精准炮火准备,把第4连的战斗力严重削弱,导致第4连仅剩28人,这才引出了28勇士这个概念。
而这时电影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多了,而整部电影也就2个半小时时间。
影片后半部分是比较精彩的,虽然德军稍显得弱智了些,有些神剧的味道。
但是苏军的战术配合,包括侧面的火炮阵地,侧翼的反坦克枪,有人负责对付坦克有人负责杀伤步兵,放过坦克过壕沟,然后杀伤步兵的策略,显示了这不是一部简单无脑的神剧战争片。
最后28勇士仅有数人存活下来。
总体最后一个小时的战争场面,值得说这是一部合格的战争片。
小成本大场面,也算是部神剧了。
看的热血沸腾,但这故事也是虚构的。
步兵反坦克,不是这么容易滴,做军事教程也有点过了。
41年的德军是最强的,宽正面的装甲进攻德军会采用V型队形,不会是电影里这样胡乱散开的。
因为那时苏联红军还没摸清对付德国坦克集群的门道,会把最强的兵力布置在正中心,V型队形突破两翼后,慢慢滴会把最强火力集中到中央阵地。
电影里的反坦克炮在侧面的布置一直到战争后期也没有过。
(血红雪白)里写到,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平原,没有坚固的掩体,一个掷弹兵最多只能活15分钟。
但无论如何,还是一部可以回味的片子
故事应该是脱胎于41年11月中旬德国国防军的台风行动处于高潮的进攻时期。
隶属于罗科索夫斯基麾下16集团军的潘菲洛夫少将316步兵师被施图姆麾下的第40摩托化军辖下党卫军帝国师和第十装甲师在伊斯特拉联手进逼。
退无可退之中,潘菲洛夫少将本人也阵亡了,由于西伯利亚紧急调来的步兵78师支援下16集团军没有崩溃。
最终伊斯特拉没有守住,但是也耗尽了施图姆40摩托化军的进攻势头。
莫斯科得以没有陷落。
事先声明,没看过字幕版,听不懂俄语,靠着野生字幕君的帮助猜测对话的意思。
但实际上毛子压根没打算给你拍太多的人文戏。
影片一上来就是炮兵中尉教步兵排怎么反坦克,外加步兵团长(我猜的职务,但是看这光头如果加上希特勒的小胡子明明就是潘菲罗夫本人嘛)硬着心肠布置战斗任务。
毛子的观点就是不管会不会死,为了祖国都要去死。
反正都是死那还是赶快磨磨枪多拉几个垫背。
随后就是夜晚出发进入阵地。
毛子的美学这一刻表露无遗,天边的晚霞衬托年轻战士必然无果的爱情,清冷的月光反应出普通战士的心境。
甚至行军途中点烟没点着的插曲都隐现出年轻人的乐观。
当然影片的大头还是作战画面。
从简单挖战壕到布置火炮阵地,从通信兵架线到制作假阵地,这部片子每一个细节都和去年爱沙尼亚的小众电影《1944》一样,看得出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
而一部用心拍的电影,一部体现编剧导演用心的电影,哪怕它可能有这种那种缺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足够了。
反正对我这个不太懂电影艺术的普通人来说,看到毛子没弹药拿着斧头刺刀准备拼命的时候是揪心,突然M1910横扫德国兵的时候我激动地简直要跳起来!
这就是毛子,不怂任何敌人的毛子!
对于任何侵略者毛子只有一种回应:干!
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这就是战争,生与死就在瞬间,前面是敌人,后方是莫斯科。
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越过保护线,弹尽粮绝,枪上刺刀,用斧子、用铲子、用匕首、用赤手空拳……看到弹片炸翻土地时,我频频想到一个书名《人类与大地母亲》。
大地母亲承受了多少苦难……德国法西斯变态心理,丧失人性。
坦克活埋战壕里的将死苏联士兵,战壕里的士兵用尽生命最后一丝力气从厚重的土里钻出把炸弹仍向坦克。
那瞬间,感人至深,这部电影这种瞬间非常多。
另外这部电影里的军事细节非常多,太真实,太残酷,苏联这边无所不用其极,布置假阵地吸引敌方火力,至少可以抵挡三小时左右。
挖战壕,战壕里面另挖储物小腰坑还有可以藏几人安全室,战壕上方用白色网罩住等等诸多细节。
很多军事用语我虽然听不懂,但是深深体会他们的用心良苦。
军事装备远远差于纳粹,那又如何,把所有的全部用上,妥善安置,绝不浪费资源。
拼吧,为了祖国。
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亮点,战斗场面不够火爆,背景交代挺长但是看的不清晰,牺牲渲染不够壮烈,剧情过于简单,最后突然就结束了是看懵我了,整部电影就像个普通人面无表情的给我叙述了一个新闻。
最失败的是德军像一堆傻子,你又拍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需要傻子敌人衬托,战斗方面排兵布阵还可以,没有像国产神剧,对比长津湖差了太多,我发现国人对于战争片太双标,国外的都是好评如潮,国产就是喜欢挑毛病,不客观,不过也怪国产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以及那些该死的抗日神剧让我们形成潜意识
这电影拍得相当地道,相当的俄味,正如它背后的制作商,蜗牛的战争雷霆一样,一些充满诚意的东西被大多数抱着“常识使然”和“司空见惯”的睁眼瞎华丽的无视,甚至变成毫不值钱的部分。
正如用战争雷霆和坦克世界做对比的大批无知分子,用一句游戏性平衡性,就将蜗牛在将战争雷霆经营成一个模拟向的载具网游的所有投入和付出都一口全部否定了。
市面上的两种风格的电影,一种是反战类,将士兵在战场上对死亡的恐惧刻画的栩栩如生,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例如细细的红线,一种是爆米花式的歌颂胜利,歌颂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例如拯救大兵瑞恩或者狂怒。
然而28勇士跟这两种都不同,它就是地地道道的对这场二战战役的真实的刻画,也只有毛子才会对这段历史有如此淳朴的复刻。
麻木的动员,漫长的战备,毛子式的真实风格,既没有中国式革命电影的那种高觉悟的齐声口号,也没用美式电影那种对亲人恋人依依不舍的道别。
电影里的毛子兵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的,抽着烟履行着军人的职责,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和点缀。
毛子的诚意,无论是在亚裔演员的选择上,还是制服样式和红军的旧式臂徽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乃至于波波沙机枪不同批次的照门外观不同这种细节都是按当时历史去还原的,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证。
不要说国内神剧的倭寇陆军放 “军舰进行曲” 挂海军旗,坐着东风大卡已是常态。
就连很多外国电影,在武器枪支道具的使用上也是经常性的“穿越”。
然而,这部片子,并没有。
和史实战役时间点一致的武器,坦克,乃至于装甲厚度,还有武器对抗产生的“真实效果”,毛子在战场刻画的真实度上面的追求已经是病态。
剧中的当红明星,要数那杆PTRS-41反坦克步枪,它不止一次的停止了德军的三号坦克的行动,然而和大家司空见惯的反舰机枪,制导手雷之类的英雄段子不同,这杆枪在剧中相当的真实,无论是难以保证精确度的脾气,还是钢针穿孔的“效果”。
剧中这杆枪的刻画,就是击穿了3号坦克,破坏其车内战斗力,迫使坦克成员弃车。
不但没展现出一般英雄电影里的“一发爆炸”的英雄气概,甚至连其对防护更好的4号坦克表现不佳的特点也忠实的还原。
毛子这部电影确实的有味道,值得细品,值得尊敬!
本人知识有限,武器的考究就告一段落,下面说说人物角色,众所周知,一个战争电影,对于士兵的刻画,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的风格。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英雄角色在濒死前的慢镜回放,缓缓倒下的伟岸身影,悲壮的背景音乐,战友绝望的呼喊和英雄坚定的眼神。
似乎象征着正义必胜的精神。
然而在28勇士里,并没有,牺牲,是无声的,沉默的,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铺垫,甚至没有太大动静,一个英勇的苏联战士就一声不吭的离开了自己的战友,倒在了战斗岗位。
甚至没有悲伤,也没有哀悼,连多看一眼战友尸体的时间都没有。
“这个怎么用啊?
兄弟” 活着的苏联红军默默的捡起了牺牲者曾经用过的武器,继续投入战斗。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的刻画,和多余的煽情。
是毛子漠视生命吗?
是毛子忘记了电影的艺术性吗?
我觉得不是,毛子用最平淡,最朴实的记叙手法,描绘了这帮只要有烟抽,有伏特加喝就可以过日子的英雄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如此真实的履行保卫祖国的职责的。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在战争中,生命逝去的过程就是如此的平淡,英雄就是在如此平淡无奇的战场上诞生的,沉默着的,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口呼吸的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就是这样跃然在荧幕之上,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英雄。
这是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最为深刻的一点。
至于有的人,强行经验主义,觉得只要是德军交换比劣势的战争电影,一律归类为是抗德神剧。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还是太连清。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战役的缩影,这部也不例外,在这部没有英雄的英雄电影,没有勇士的潘菲洛夫28勇士中,既没有6杆12.7秒杀军舰的黑叔叔, 也没有一挺12.7阻挡整个德军师的皮特老爹.从始至终都在描绘高地攻坚战的残酷还有坦克与战壕之间的惊心动魄的厮杀.战场上的每个单位,镜头下的每个士兵,都是毫无特殊加成的普通军人,和血腥的二战历史里的毫无分别德军也好,苏军也好,我们在这部片子看不见任何正义光芒下敌军百发不中的桥段,还有任何正义信念趋势下中弹不倒的钢铁之躯.如果你看不懂,请再看一遍.经授权转帖自本人好友"灰沢缘"在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4946692895?red_tag=0901483940的回复
他战斗直到最后一次呼吸
炮手大呼“装弹”!
发现没有响应之后回头一瞥
手里还拿着反坦克炮弹的装填手已经重伤逝去
纵然毫无活下来的希望,他依旧选择了反击。
2016年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一部众筹出来的战争电影,你要是出过一份子,你就能在片尾看到你的名字[抠鼻]。
可以说在有限的预算里已经把一个很小型的坦克与游击对垒拍得有模有样了,但是打仗的节奏感拍的不好,不抓人也没有凝聚力,摄影不错,但是角色塑造非常扁平和没重点,看到最后谁是谁我还有点分不清。
片中展示了哈萨克人和苏联人联手反法西斯的剧情让人眼前一亮。
无意中发现的这部电影,看到这名字时还真没有什么感觉(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在俄罗斯很有名的啊,我太孤陋寡闻了啊!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觉得前面的剧情有点冗长,磨蹭了半天才开打,但看到后面打坦克的剧情时才知道导演安排前面教怎么打坦克的深意,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这么详细的战前准备,搭建真阵地,前面修假阵地,各种各样的武器,虽然我都不怎么认识,但总是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
快40分钟了,终于开打了,德军开始炮火攻击了,假阵地起作用了,吸收掉的大部分火力,然后德军进攻,红军反击,德军撤退,原来是试探性进攻,主要作用是侦查火力点的,然后又开始空军轰炸,炮兵放炮,这一波红军惨了,损失挺大的,都只剩这部电影的主角28勇士了(大家的套路都很深啊,你骗我火力,我骗你位置的),然后德军正式进攻,坦克在前面开路,步兵在后面尾随,只见我28勇士依托有利阵地,顽强的阻击敌人,奈何敌人大强大,勇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相继牺牲,在弹药耗尽之后,都拿上武器准备和德军步兵拼刺刀了,就在我以为勇士们要在最后一波反冲锋中为国捐躯的时候,指导员藏在后面的重机枪把这群冲到了面前没有坦克掩护的德军步兵给全部突突了(看到这时感觉可爽了,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然后德军就停止了第二波进攻,撤退了,电影就在几位勇士的谈话中结束了。
真的是被这好无准备的好片给震惊到了,战争细节可以拍的这么细致,里面的武器装备都那么的真实,每个武器的效果都体现出来了,尤其是那把反坦克狙击枪,都把勇士们的风头抢走了,一枪出去,坦克履带断了,坦克停在那挨打,又一枪出去,又一辆坦克动不了了,驾驶员被迫出来,又被打,原来坦克也有这么惨的时候,可是红军这边都是神武了,德军那边第二波正式进攻的时候,火力怎么就这么差了啊,不是应该坦克强大火力向前推进,步兵在后面跟着补刀,清除剩余危险目标然后占领阵地的么,怎么光看到你们挨打啊,你们不英勇一点怎么能更体现出红军的28勇士的悲壮啊。
还有最后的结尾,我觉得仓促了点了,是否应该在多交代一下啊,这只是打退了德军的第二波进攻而已啦,难道德军就没有第三波进攻了么?
就撤退了啊?
这剩下的人,是撤退了吗?
还是增援部队来了啊?
还是战争开始反攻了啊,都不给交代下,就来了勇士们的纪念雕像就结束了,片头也是,讲了半天战士们的准备,都不介绍下这是打的哪,是什么战役,守住这个阵地的具体意义,或许导演觉得这本书是家喻户晓的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会事,可我这种第一次看的人还真的不 知道啊,要不是领导给他们说后面就是莫斯科了,我还真不知道他们打的是莫斯科保卫战。
片子快完的时候,我看了下还有将近20分钟,我还在想难道还有一波进攻,大家都壮烈牺牲了,结果就完了,近20分钟的片尾字幕,我还在想有这么多工作人员需要写上去么,上网看了下资料后才知道原来这是部众筹拍的电影,后面的字幕都是众筹人员的名单,哦,原来这么厉害,用这么少的资金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而且是那么的用心,给好评。
抗德神剧。篡改历史-★★★★,看在子弹打在坦克上还能有弹痕这种细节的份上象征性加★。
不愧是战斗民族啊热血
文戏有点多余,战斗战术非常写实,第一次在影视剧中看到反坦克狙击枪
战斗民族抗击德国纳粹,有一点抗日神剧的味道
无意发现个众筹的片子还没字幕,好奇的点开结果愣是看完了!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剧中的红军战士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真的。新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潘菲洛夫28勇士,惊喜。
虚假的历史
前20分钟还是不错的,拍完炮击过后的阵地我还以为是部好片子,结果还是失望了。宣传色彩太浓,德军完全是靶子,坦克皮薄馅大,反坦克步枪可以击穿正面装甲,德国步兵不会开枪,一挺重机枪简直成了喀秋莎,德军打两波就撤了,手雷和燃烧瓶也被过分夸大,总之仅比抗日神剧真实一点,也就一点点。
一般
看完不会记得系列
这个电影看完以后,给的感觉就是真实感比较强,还原了战争的残酷,现场特效震撼。尤其是影片中没有出现高大上的政治口号,人的思想情绪自然流露。值得一看。
军事教学片
开挂有点过分了
众筹电影这样可以了,虽然各种各样的现代梗让人有点懵,但是场面真的不错。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群像人物也分不出个差别来,战争场面也一般。
是的,就现在,我需要勇气,我需要意志,我需要面对困难的必胜的信心,赐予我力量吧!
不错的
毛子的商业战争片跟他们抗德的先辈一样稳重坚硬,但也到不了极高的高度。
非常赞,道具武器质感十足,连排级阻击阵地布置合理,贴近实际,指挥员没有一味让大家慷慨赴死,而是反复叮嘱大家活下去,加分。作为一部众筹电影,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虽然祖国的疆域很辽阔,我们也有必死的决心,但是如果我们挡不住德军,那我们的死也毫无意义,现在我们已经退无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作为电影,故事性只占三星,但是考虑到它的成本以及用到了传统模型来拍摄,可以说是很用心了。而且在战友牺牲时没有一点悲伤捡起武器继续战斗有点残酷得过于真实,反而更能从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和大多数正旋律的节奏不一样,很新颖,但是是只需要看一遍就ok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