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

Den skyldige,来电追缉(港),厄夜追缉令(台),The Guilty

主演:雅各布·克德格恩,杰西卡·迪内奇,奥玛尔·沙加威,约翰·奥尔森,雅各布·豪伯格·罗曼,西蒙·本尼杰格,劳拉·布罗,蒙坦·瑟贝尔,莫滕·桑博,安德斯·布林克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年份:2018

《罪人》剧照

《罪人》长篇影评

 1 ) 享受该电影不完全指南

尽可能不要看有剧透的影评尽可能不要不小心看到短评后有过多期待,比如 一直有反转 这种短评高频词尽可能发挥想象力,但也无需为了推理天马行空尽可能带入角色,关注细节,提出思考,并且寻求答案尽可能地自省,而不是单纯当局外人--观后感尽量不剧透但无法保证分割线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太好看了,有好多观影期间思考过的问题想要和已经看过的人分享。

真是个讲究的团队,这件事情非常令人满意,因为太多悬疑片导演或编剧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忽略很多细节合理性往往适得其反,然而依旧有不少这类型电影,豆瓣高分,这件事非常令人难受。

看之前其实不小心知道了这部片子会有反转这件事情,通常情况下这个认知是非常不需要的,也是为什么豆瓣令人又爱又恨,然而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这个认知的影响,可喜可贺!

导演给观众铺设了一个精妙的观影体验环境,能不能享受到还得看观众自己,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抛弃了过多画面,让观众在不受到视觉影响的前提下,能够在黑暗中更多的依赖理性思考。

通常的恐怖或悬疑片,当惊悚画面出现的瞬间,接下去的几秒时间观众可能暂时无法有效接收讯息了。

这部电影像是导演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此外,直接的画面给出在带来观影体验的同时也限制了想象力,通过语言的描述获得的想象类同且更甚于从书本里接收到讯息,算是导演针对 原著电影化经常诟病 的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用尽可能少的道具,对白,演员以及表演,来从各方面铺设一个人和一个事件,像是在拼图,碎片已经给出,你自己来找到对的那块继续下去。

最后完成拼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全屏幕完整的男主角的正脸,也知道了完整的事件。

有一个细节需要二刷确定,但是基本上能感受到导演的刻意,前期一直只特写男主的左右侧脸,直到最后才有了正面的特写,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有些故事中间觉得不够妥当的地方,到了后面被解释反而成了故事完整性的亮点。

结尾也是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思考,试着不要给出绝对的答案,反正我想着有超过三种可能性。

暂时就这些,欢迎讨论。

 2 ) 值得一看

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电影,听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这其实对演员和导演的功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

整部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男主接电话来侧面表现的,观众们通过男主与电话那头的人的一问一答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整个故事。

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怎么能让观众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对着这张脸而不产生厌倦感,还能一直跟着剧情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进一步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于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捕捉的非常细,整部作品几乎在一个场景下拍摄完成,镜头的切换很难做到不给观众有重复的感觉,两部不同的通讯设备连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座机中规矩的世界,以及手机中有人情味的私人世界。

两个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两面。

就像标题我想说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火焰。

是时间越长,藏得也就越深,越难被发现。

但是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就像榫卯那样正刚好,严丝合缝的和你曾经的那些情节对上,人们心中的那团火焰一样会被引燃,熊熊燃烧。

这种经历或者情绪上的共鸣是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面对面,都会产生这种共鸣。

但是这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共鸣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悲伤的情绪以及一些痛苦的回忆。

就像心理咨询师大部分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一样,他们需要通过共情的方式来感知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很有可能他们自己却会被这种情绪困住,无法找到出口。

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中的这种共鸣会随着时间越藏越深,经历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

人们都在学着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躲避伤害,就像片名《罪人》一样,“罪人”是男主,也是电话那头的人。

电话中的故事引燃了男主心中的火焰,男主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去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不应该被审判的。

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中,可不止有火焰,也住着魔鬼。

 3 ) 偏执的正义

人类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的生物,更是通过想象力。

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角色展现在镜头前,我们全部是通过对话和主角的表演“脑补”出了整个剧情。

惊讶于导演可以通过如此小的空间创造出这么强的戏剧张力,构图也非常极简,除了暗示冷峻的黑、灰、蓝色调,就是那个暗示紧张和危险的红灯,甚至后面成了整个镜头唯一的光源,暗示主角内心的激动和崩溃。

正是坚持自己就是正义的,是绝对正确的,才走在了正义的反面。

是主角先入为主的固执己见导致险些酿成了悲剧,一旦认定一个人是恶的,另一个必然是善的,那么似乎一切为了善与恶的行为都是可允许的。

电影的空间范围虽然小,但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随着事件的进展,主角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到最后全镜头只剩下红光,暗示主角偏执的一步步加深,而最后走入更为开阔、明亮的办公室,暗示他不再偏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冷静的审视真相是什么。

电影名称《罪人》指的就是主角,这一点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晓。

电影中的主要情节不是主角第一次偏执的执行正义,比这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电影开始的时间之前。

这个事件藏在电影的暗线中。

主角本来是一个外勤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借着惩罚罪犯的名义故意杀死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年轻人,他和搭档一起合计好说是擦枪走火的意外,因为这个事件,他暂时被撤下外勤,担任报警接话员,也就是电影中他所进行的工作。

明天他就要接受警队内部审查,如果顺利他就可以恢复原职,不过通过结尾可以预测出,他打算承认罪行。

更深的暗线解释了主角如此偏执的原因——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这应该最近发生的,他的上司和旧搭档都不知道这件事。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之前他和妻子的关系就不太好,而且他有心理问题,一个人的烦躁、痛苦与愤怒必然需要一个出口,他发泄的方式就是暴力执法。

他把愤怒发泄在那些罪犯、人渣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开始几个电话,他对那些因自己的恶行而导致的不幸的人满不在乎。

他把个人的愤怒藏在正义的强光之下,这要不然就是被隐藏起来,要不然就被合理化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有很多喷子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骂人,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发泄的恶意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产生认知失调。

主角可以对自己说那个人该死,那是他应得的。

但是经过这次事件他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错误的,自己曾坚信的恶人可能是个好人,自己以为善良的那一个,可能有很大问题。

这事件是对他个人真正的审判。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司法的责问,但无法逃脱内心对自我的审问。

所以他最后坦然承认,是他故意杀死了那个年轻人。

电影的主题让我想起拔叔饰演的《狩猎》,《狩猎》最后一幕,一个人在高处阳光下开了一枪,因为是背光完全看不清这个人是谁。

而本片主角就是那个在阳光下开枪的人,处在正义中的恶意是隐藏的看不见的。

我们通常会把故事的主角当做是好人,把柔弱的女性受害者也当做是好人,这种不根据事实非理性的预设,不仅仅是电影出现反转的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偏见原因,我们追求正义却走在其反面的原因。

 4 ) 好作品值得留下名姓

准5星,近乎完美。

剧本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不变的场景、单一的演员、数十通电话推动了剧情发展。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观众视野外,但偏偏又不能尽收眼底,只能跟随着接线员去逐一探索,这应当算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但却能够让观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警方不作为的时候同样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无能为力感,在阿斯卡屡次努力却遭遇拒绝嘲讽的时候郁闷的情绪快要突破胸口;甚至当阿斯卡建议女主深呼吸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也这么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阿斯卡还是未出场的一众人物,都没有单一性格的脸谱角色,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美中不足的是为了达到一波三折,故意制造反转和冲突,后半部分有点用力过猛了,丧失了一些真实感,但总体而言绝对称得上是精品。

友情提示:观影前请不要参考任何剧透,否则将会让观感大打折扣。。。

 5 ) 罪人竟是….

《Den Skyldige》靠直觉的不一定正确,要救赎的不总是别人。

本来是想昨天看的,奈何资源下载太慢只好先看《活埋》,巧合的是两部片子竟如此高度相似,画面近乎全为男性主演的独角戏,剧情无一不是来回切换的电话音,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部片的空间少了些压抑窒息,多了些微妙玄机。

微妙在于电影的空间设置。

前半段进行在光线充足的公开办公区,后半段挪置于黑暗隐秘的私人办公室。

从开始信誓旦旦确认凶手果断出击,到后来步步深入解开谜团犹豫不已。

是他的直觉让他拯救了电话那端的“被绑”女子,也是他的直觉将一切变得复杂糟糕混乱不已。

玄机在于罪人的意指暗示。

明早,他就要和已经串好供词的同事出庭,推翻对自己的渎职诉讼;今晚,他险些再一次因为直觉而酿成大错,坐实了自己的极端自信。

丈夫绑架妻子,前科犯人扼杀婴儿,在电话里也按耐不住就地宣判枪决;当反转发生,对丈夫的提前审判也转向了对自己的深刻凝视。

直觉不止一次害了他,可他还想着欺骗,还幻想逃避,审判的木槌落下,惩治的罪人应是自己。

 6 ) 【曾几何时,我们只想做好一点】

怒火重案中的台词甄子丹说【曾几何时,我们只想做好一点,而不是做的对一点】谢霆锋说【如果当初你去追,结果会不会也一样】想做好一点,有什么错呢,办案人员,也是人啊本片给出了相反的结果【想做好一点,万一错了呢?

】我们身上有蛇,他人身上有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

这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难题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 吧怒火重案中的谢霆锋应接受:无法解救富豪升官发财,是个人能力所限,已经尽力,无愧于心。

罪人当中的主角应该接受:无法拯救弱者伊本,是个人能力所限,无愧于心

 7 ) 《罪人》7.5

①繁复的,我就希望它更繁复,最好花团锦簇;简约的,我就希望它更简约,最好摒弃所有修饰。

一处地点两个房间,几乎全程独角戏,只靠台词就撑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

《罪人》已经足够简单,但我还是不停想着,为什么不把那些在现场的「同事」也省略,转而用镜头代替呢?

当然也有人比我更进一步,他们说,「为什么不干脆做成广播剧?

」好主意。

②就像以前那么多故事里说的,仿徨者开导另一个仿徨者,伤心人抚慰另一个伤心人,罪人通过拯救另一个罪人,完成了他的「赎罪」。

201811202

 8 ) 《罪人》:一个人,一间房,一部电话,考验的不仅仅只有演技

这一次,感受了一场非凡独特的观影的体验。

摒弃了豪华炫目的视觉场面,精致璀璨的服化道,全片浓缩在一间房,仅靠一个人和数通电话,就完成了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剑走偏锋,采用有别于常规的叙事方式,而是全片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一个人在不断通话中完成了影片的诉求。

类似的叙事风格在整个电影市场不多见,与之类似有《解除好友2》、《网络谜踪》等为数不多的作品。

都是在有限时空内,通过单独的角色不断推进故事的行进,以此带来新颖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跳出故事之外,以上帝视角来看,故事极其普通平常。

一旦走进故事中,细节的不断披露,情绪的不断变化,过程的反转跌宕,激起了观众的好奇欲,希望一探究竟,揭开最后的真相。

在电影《罪人》中,接线员阿斯格原本是一名警员,在执行任务时出了点意外,被降职为报警中心的接线员。

工作简单枯燥,阿斯格总是心不在焉,像极了当代打工人的样子。

原本这样的日子熬一段时间就结束了,没想到一次报警电话改变了原本的设想。

当时,阿斯格以为只是普通的报案电话,可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觉得这个电话绝非一般。

在细致耐心的劝导下,阿斯格得知报警人被绑架了,于是联系同事积极营救。

故事同时在追寻线索的过程中层层展开,随着和同事的紧密配合,最后真相也揭开了。

报警人伊本患有精神疾病,在发病的时候怀疑儿子肚子里有蛇,为了“救”儿子,竟然亲手杀害了儿子。

丈夫尽管有前科,但还是深爱着这个家庭,不得已才带着妻子出走,以免家人再受到伤害。

通过阿斯格的接线工作,我们才得以还原了事件全貌。

如何让普通的故事,变得吸引感十足,且跌宕起伏呢?

除了让故事线不断反转之外,现场的光线变化也在辅助故事的情节推进。

开场的时候,光线明亮,暗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场景。

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推进,光线逐渐变暗,大部分时候只是看到阿斯格的部分脸部,瞬间带起了情绪的急促和重要,在说明事情进入了棘手的时候。

在过程中,也有光亮的时候,说明取得了些进展。

在结尾时,随着事件大的结束,光线又回到了正常。

总之,光线的不断变化始终暗合事件的进展,以此来营造故事的氛围感。

除了光线,空间的变化也在助推故事发展。

尽管在同一个办公空间,不同的空间变化也在昭示事件的变化以及阿斯格的内心世界。

从公共空间走到独立空间,再回到公共空间,阐释了事件的变化过程,也在演绎的阿斯格着内心变化。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放弃传统的警匪片或犯罪片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聚焦于“报案中心”这个独特的场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每一个充满了深意的镜头,在古典与现代交融之下,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雅各布·克德格恩凭借其深厚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角色。

他的表演既有力度,又有细腻,使得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被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的表演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表演,而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让人感受到角色的痛苦和挣扎。

作为一部场景聚焦的电影,导演把所有精力集中于此,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切片般的世界,精彩也在于此。

倘若探寻不足,那自然是有的。

不过,导演更想传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定,而这些选择和决定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什么是好和坏的?

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当阿斯格得知警察解救了伊本时,他如释重负。

走向房门外,拨通电话,那应该就是阿斯格的真实选择。

 9 ) 罪人 短评

全片的镜头几乎只有一个人,通过这个警察的接电话的过程来讲述剧情。

如果是按照正常思路,这样一个剧情可以拍出很多的画面,比如公路上的飞车追逐,警匪冲突,血腥的犯罪现场等。

但所有这些情节都通过主角和其他人的电话对话以及主角细致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展现了出来。

90分钟的片子不长也不短,但全程看下来不会感到厌烦无聊。

主角本来是一个出外勤的警察,但现在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接报警电话。

在一些镜头里,主角看起来有些无助与愤怒。

 10 ) 一开始会无聊,但回想一下还是牛逼

一开始是想给4星的,给多一星是因为拍摄手法和最后那个反转太过牛逼了。

电影开头是主角在当报警接线员,看似是受过专业训练,能通过对话了解对方的情况判断是否吸毒还是什么的,这就为他能识破妈妈一开始电话里的不自然,警觉出妈妈是被绑架了,甚至能套出妈妈所在的车的颜色和车型。

作为一个普通的接线员,只要向警察局报告就好了,但他继续查出妈妈的地址,打电话到家里了解情况,这时他的行为表现似乎已经超过了普通接线员的能力,像是有警察的办案手法和经验了。

而另一个疑点是妈妈为什么会被绑架,为什么歹徒会让她打电话回家。

接下来的两通电话揭露了更多事情,一个是打去警察局,一个旧同事接的电话,告诉观众其实接线员原来应该是警察,遇到一些事情临时调派到这个位置,还提到第二天就要上庭了;一个是打到妈妈的家里,这个透露了更多的内容,女儿目睹了妈妈的哭泣、爸爸的怒吼以及最关键的刀。

接线员和所有观众都透过了这些描述,给爸爸贴了歹徒的标签,妈妈是个受害者。

而女儿因为害怕一个人,接线员让她去找小弟弟,这时候小女儿犹豫了,因为她爸爸吩咐过她,接线员生气地抢过话说没必要听爸爸的话。

之后,接线员再找另一个旧同事,又种下许多谜题,旧同事明天就要上庭为接线员作证供了,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怕证词前后不一,实话到底又是什么,接线员背后的故事似乎不简单啊。

抛开这些回到剧情,在旧同事和到达妈妈家保护女儿的警察的帮助下,接线员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剧情开始有意思了。

这时候回想起之前女儿的话,爸爸要是真的是恶人,那为什么女儿会记住爸爸的电话号码,甚至还要听歹徒爸爸的话不去找弟弟呢,为什么爸爸还愿意再而三地接电话呢。

编剧不仅把对话碎片化了,还模糊了话中透露的信息,导致人们下意识地作出了判断。

但其实这就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做法,电影一边放映一边让你跟着剧情走,让你感同身受地作出判断,你也自然而然地跳进这个圈套,直到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你恍然大悟了。

这部剧细节铺垫做得很足,让后面一切剧情发生得很理所当然。

接线员开头打私人电话被训斥,所以后面想要自行办案的时候,转入到私密的办公室,完成了场景转换。

接线员其他几个不痛不痒的电话,其实也是有内涵的,接线员能从对话了解对方的现状和诉求,凸显了他的背景不仅是一个接线员那么简单,电影镜头多次转到接线员的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电话的发射定位,告诉观众其实无法通过电话得到报警人的精确定位,也无法判断方向,所以接线员后来只能让旧同事去爸爸的家搜索他能去的地方。

这部剧最厉害在于能通过对话反应出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这点有点像《HER》,不过它更厉害的在于是实时的,中间没有时间的转换,你看的一个半小时,就是故事发生的一个半小时,同时故事发生的地点只在一个地方,就是接线员的办公室。

电影里面只有三次场景更换,一开始是在明亮的办公室,后来为了打私人电话转到了一个人的办公室,最后因为妈妈打到同事的线,而主角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办公室。

这种空间的变换,与剧情挂钩。

一开始,只会隐约看到接线员旁边有个被模糊身影的同事,聚焦点都在接线员上,显示了接线员与其他同事之间的距离感。

之后转换空间不仅制造出私人空间,还制造出秘密、紧张的空间,显示出他不想被别人看到内心和行为,也表示了剧情走向最紧张,最迷惑的时候,而当接线员把东西砸了,空间最黑暗的时候,是他内心最无助、。

最后重新回到明亮的空间,代表剧情开始走向明朗,接线员内心也开始变化,接受一切的现实,也接受过去自己自大、丑陋的内心,并敞开心扉,把自己的作为通告天下。

《罪人》短评

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让影片成为了一个推理作品,观众和男主一道去猜测,每一阶段引出翻转,继而完成了主线故事的讲述;人物线则是与主题相关(救赎)。单一空间还算是能吸引人。音效做得很厉害。

3分钟前
  • mOco
  • 还行

1.没那么好 2.感觉有点像恐怖直播 但是场景差很多

4分钟前
  • AS的棒棒糖
  • 较差

小空间内用明暗换场景

9分钟前
  • shui5P0
  • 较差

简洁有效,一张脸和两个音轨撑起整个剧情。一开始警官有点倦怠、缺乏同理心、过于冷静的语调在后面也慢慢显露出原因,对于其个人所面临的困境笔触不多,观众对主角的共情心还是低了点。

13分钟前
  • RayonVert
  • 推荐

独角戏,能够一直让你的心悬着。丹麦看来对妇女、儿童是有保护过度的倾向,所以要有片子来微调纠偏。这个片子会让人同时想到《狩猎》、罗伯特·雷德福的海上独角戏《一切尽失》,对编剧,演员、导演的要求很高。非常出色。

1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靠神经病推动情节的自动降一星

23分钟前
  • Tolkien
  • 还行

7.4 音效设计还是很好的,的确能带入主角的情绪中,缺点还是剧情张力不太够。

27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什么玩意儿啊, 前半段太沉闷了,而且很多逻辑都说不通

28分钟前
  • 是小李啊
  • 较差

无聊的很

30分钟前
  • 一一
  • 较差

标准的7分片。报警中心接线员视角叙事,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致命呼叫》了。节奏还算紧凑,反转也有,但是反转基本都在意料之中,算不上惊喜。男主枪杀疑犯这条暗线埋了好久,到最后就一笔带过,没发挥太大作用啊。

34分钟前
  • Alec
  • 还行

豆瓣用户挺喜欢看新点子,他们是在看杂技,不是看电影。全片发生在报警接线中心,除了男主偶尔有几个警局同事出现在背景里,这是部《恐怖直播》类的片子。曾义愤杀人的男主在官司缠身中,接到一个被绑架女人的报警电话(他的反应挺快的),他借用手边的资源往女人家里(有俩无人看管的孩子)、男人家里指派警力(这显然超出了他的职权,遭到警员们的抵触),一番折腾下来,发现女人是个杀了自己孩子的精神病,于是男主感到自己信念的崩坏,不过最终还是救了想自杀的女人,两个人电话里聊了自己的问题,获得了救赎吧算是。和精神病女人的对话部分挺难看的——一个正义感往偏执方向发展的警员和一个精神病人的对话怎么能写的好看?而且此片全是男主在斗室的独角戏,紧张感全靠演技和剧情来撑,搞到后面剧本硬塞些杀婴、反转来撑,动机过于明显了

3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从头到尾惊喜从未间断,你原以为可以做别人的救世主,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那个试图去拯救的精神病母亲没有本质区别。但好在上帝给了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它,所以片尾那个电话是打给谁的还有疑问吗?

3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剧本的悬念设置和叙事节奏把控太厉害了,封闭空间独角戏让人紧张到喘不过气。大量面部大特写,突出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科波拉的The Conversation一样用声音叙事,报警电话里的”绑架案”是明线,男主自己明天要出庭是暗线,中间令人毛骨悚然的反转,到最后两条线谜底揭开。全片在试图回答Who is guilty?

42分钟前
  • 冬叶
  • 推荐

一个人对着电话,最后一天的工作,反省自己的人生。

43分钟前
  • 我不是大哥哥
  • 还行

2.5 人物行为的极端设置并把心理刻画以悬念处理导致整个过程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很难像例如《活埋》那样产生强烈代入体验,还好剧作最后能说得通圆得上,但从类型构思上仍然是有巨大缺陷的。音效设计不错。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只能说,过誉了

49分钟前
  • metalpuppet
  • 较差

封闭空间,最考验的是编剧。本片只能算中规中矩,尽管让人提着心,但没有《活埋》或者《狙击电话亭》那样揪着的紧张刺激感。风格倒是挺北欧的,冷,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里,见证一场悲剧的发生。三星半。

54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什么j8玩意,全程接电话,再好的剧情都看不下去

57分钟前
  • 我爱电影
  • 较差

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所有的情节都是通过警方报警电话而展开,但情节跌宕起伏,气氛始终很紧张,悬念一直保持剧终,最后剧情的反转,让电影并不输于人物众多的影片。主角的表演也很到位,给电影增色不少。

1小时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不错的小成本单一场景电影,完全靠接线员与不同对象的通话来推进剧情,除了主角之外的配角均未出镜。这种电影通常对表演技巧和编剧水准都要求很高,前者提供给观众紧迫感与代入感,后者保证了故事的可信度与完整性。这部片在一波三折的追凶过程中维持了不错的悬念,揭露真相的反转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罪犯与警擦身上明暗两条线在最后交织,通过自我的救赎完成了他人的救赎。

1小时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