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离幻境最近——看美国电影尘雾家园我喜欢伯顿。
昨晚躺床上想好,要先这样写,不那样写,规避好笔下短处,剑走偏峰,以为装得下从容。
其实这从容却从初危机中来,是先见女主,他是后到,他反而占据,于是乎觉得一切都可因他绕,或以他介入,变得转圆转深转颓。
人人得有房子。
房子一朝生变,安身地陷,甚么都是假。
地位、金钱、旧情、邂逅,里边尽有的随之升高湮灭。
伊朗上校为见海风砍掉丛柏,看新房子隐蔽小屋闪现夕晖,神凝地板如水日影在动、在走,于是将透天漫近的新鲜海气,簟纹姗摇的地上百叶联结一起,美好相像引领人去犯罪、去施恶、去占有。
女人父辈十年汗水交付给几个月,便是毁灭。
房子易主,女人失孤。
他出现。
于是蛟龙入海,跳翻欲回天庭。
但是过去的就过去了。
忘不了的老屋,籍籍上位的迫切,两种情感,正义中有疏,歹意里藏情。
两相搏击,看谁认情谁赢。
有错么?
上校,为保体面,放下尊严挣夫人脸、丢个人愿;她——忘记前夫、忘记生活残忍,去力保因己疏漏再次移改他人的自己身:房子。
好像都对,又像一直在缺。
他半路掉下包容,忘记所来路的艰的险;她原本有时间,收留不好,等着没了却想回头。
电影这时安排伯顿。
请他出场,最该有手时他伸过来了,最该有个肩膀,他的厚实并安全,最该需要这只手去停、这肩长在,他手软下,肩后仍有另外女人相望。
这时我总想雾这个意象,都在雾中啊。
这手、这肩、那人、那可怜的女人,隔的这雾,有自来,有回叙,更不外阴阳抵极、相生灭间融炉回造。
其实我是想说,又看见个好的人。
有时像高山,但轻易泻倒春寒;有时如细水,因不得不的泥石蜿蜒,再次有了豁口。
人为财死,生生不灭,灭下的,或说永远灭下,将是情,是不该有的邂逅。
但是可悲它到底属于邂逅。
当你对自己眼前的利益具有某种执念后,可能意味着你将因此而失去一些东西,可能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
这个女孩被自己的丈夫抛弃,因为自己的过失失去了父亲拼命30年为她买的房子,她为了要回房子,每天疯了一样去房子的新主人那里哭诉,给买主家原本幸福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她选择自杀时,买主救下了她,一家人用善良与温暖安抚着她受伤的心灵,就像电影里说的:“她是一只受伤的鸟儿,飞入你房间的鸟儿就是天使,你应该觉得她的出现是上帝的赐福”。
可是买主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在抢夺房产的过程中,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选择了自杀,并且同时杀死了毫不知情的妻子,最后女孩只能守着两具冰冷的尸体痛哭,看着爱自己的人一个个离开自己。
就像那片雾,你如果不走进去,就永远不知道雾的后面是什么,利益博弈的背后可能就是惨痛的代价。
电影《尘雾家园》
不知道是我太没有同情心,还是没看懂电影。
什么狗屁希望?
那个死老头本来是没有错的,一直表面上装作冠冕堂皇的生活,住在富人区的豪华公寓里,自己却要饱受风霜的做几份工作,终于得以以自己的身份和所谓的地位让女儿得以攀了高枝。
决定要面对现实,搬到一个普通社区去住了,他作为一个丈夫他要给老婆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作为一个父亲下一个任务就是给他儿子缴上大学的学费了。
他的agenda是说这个房子很便宜的买下后,再四倍的价钱卖出去!
这样他就再也不用又做苦力又在便利店看店做几份工作了。
这个算盘打得还是很合适的,咱们也是能理解的。
这是很好的机会和很好的投资理念呀!
但是问题的本身在于他这样做本来就非常的不道德,作为非常虔诚的教徒,他总是挂在嘴上说是上帝的blessing。
但当他知道这个房子的被拍卖是被county弄错了,他没有做出让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康奈利三番五次的上门软硬兼施,最后以自杀威胁,而且他儿子还三番五次地说 ‘I feel very sorry for the lady’,他其实已经悔改了,准备把房子换回去。
但最后一刻还是为了尊严动摇了,鼓动他儿子跟警察拼了,害得儿子白白的送了性命。
这是谁的问题呢?
不管是不是新移民,也不管是不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做人还是要有基本道德的,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自己信奉的那个上帝呀!
再说说这个康奈利,其实也本无错,我从始至终觉得最可怜的就是她了。
不是在这个故事中可怜,而是在整个美国主流社会的这样的一群凭着长相坐吃山空的女性非常的可怜。
没什么正当职业,只是给人打扫房子的清洁工,长得如花似玉的,早早的结了婚,几年之后老公厌倦了,被抛弃了,之后剩下了什么,康奈里更惨,离婚后还不是老公的房子,还是住的自己爸爸30年打拼来的房子。
没什么招数,年轻时候不学无术,半老徐娘了就剩下一招,酗酒自杀!
不是很可悲么?
并且最令人不耻的是非常没有原则,最后在屋顶上警察问她是不是你的房子的时候,她竟然说不是我的房子!
岂有此理,怎么就不是你的房子了!
就算不是你打拼下来的自己挣的房子,也是你爸爸为了这个家给你和你的哥哥留下来的呀!
怎么就不是你的房子了!
那个阿拉伯一家人最后死在房子里是很不幸,我表示同情和哀悼,可是这房子最终还是康奈利的房子阿!
简直了莫名其妙。
最后骂骂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你说无巧不成书也好,你说他是仗义帮人也好,关他什么事么?!
从头到尾他跟着缠和什么呀!
看着人家被老公遗弃就动了怜悯之心,他自己还有老婆孩子呢?!
去威胁老头的也是他,去占人家姑娘便宜的也是他,最后失误弄死人家儿子的也是他,最后坐牢的也是他,简直一个精神病人。
如果不是他来威胁老头,老头也不会觉得受到歧视,抱着房子一拼到底;如果不是他跟姑娘说一定会把房子弄回来,姑娘也不会动自杀的念头。
所以呀社会动荡,最可怕的是这种婚姻家庭不稳定的自狂自大的精神病人。
p.s.,金斯利的演技是相当的令人佩服的,平时跟人据理力争的时候一口标志流利的上流人士英语,最后儿子被射杀时真性流露,语法都没了!
电影海报上男女主角的脸朝着不同的方向,但同样的悲哀落寞。
玻璃的裂痕向四面划过,划破了夜空,也划破了两人的脸庞,预示了这是一个梦想被粉碎的故事。
影片好几次都把镜头对准了海边氤氲的雾气,就像剧中人物内心的阴影,并非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绝望,依稀可以看见远方那一丝微弱的光亮,但始终都被挥之不去的烟雾缭绕,在用尽全力奔跑之后仍然无法触及,只能筋疲力尽地倒地,蜷缩在自己的累累伤痕里。
对于住房问题,恐怕中国人会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
男女主角可以为了一座海边小屋而拼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因为对生活窘迫的他们来说,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温暖家园已是最现实卑微的梦想。
从一开始,就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他们都是在用合法的途径伸张自己的权利,就像《十七岁的单车》里的那辆自行车一样,明明是第三者的错误,却只能让他们羸弱的肩膀来承担一切不幸和痛苦。
不知道影片是否在试图反映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由于政府的错误执法导致普通百姓的深重灾难。
女主角的父亲花了三十年还贷得到了这样一所住房,而她只用了八个月就把它败掉了,在冰冷无情的政府行为面前,个人的挣扎努力显得如此渺小软弱无济于事,守法者又怎能和立法者去争辩呢?
可能冤假错案在每一个国家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但正因如此公务人员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神圣使命,他们的任何一点小小失误都有可能把人逼上绝路。
其实在我心中,宁愿影片的主题不是这样的现实尖锐。
家园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栖居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依靠,一种归属的感觉。
对女主角来说,已经有了一个接纳她的男子,却依然不依不饶的要讨回那所小屋,甚至在希望破灭后试图自杀,这恐怕更多是出于精神家园的塌陷。
对男主角这样一个漂泊异域的外乡人来说,这种感觉应该更加直接深刻,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孤独感,能够找到一个皈依的居所显得益发重要。
对警官莱斯特来说,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与家庭的感情裂痕导致归宿感的缺失,虽然他的生活不像前两者那般捉襟见肘,但从精神意义上来讲,也同样是一个无家可归者。
在他们达成交换协议的时候,我满心以为可以等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那个死亡来得如此突然,我都来不及去思考为何导演要让所有罪责都让着一个单纯无辜的少年来承担。
其实我对男主角那种东方式深沉的父爱很有感触,可以为了子女的幸福付出终生劳苦,酒席上的优雅从容,一转身已是工地上的满面风霜。
但面对着满地的血痕,他终于无法再支撑起那似乎永远坚毅的表情,那种独特的自杀方式令我不忍卒睹。
詹妮弗·康纳利和本·金斯利都是我所欣赏的演员,两人细腻的表演很接近普通人生活无奈飘摇的本质,使得全片的氛围更加压抑悲凉,特别本·金斯利,脸上那种岁月的痕迹给故事带来浓重的沧桑意味。
詹妮弗·康纳利还是过于秀丽柔美了,很难与女主角的清洁工身份联系起来。
只是她眼中的泪水太真实了,在大部分时间里我已经忘记了她的身份。
或许身份始终都是次要的吧。
是什么导演了这一切,是希望,还是欲望?!看得清楚时,可惜结局早已成过去. 生活总会遇上不幸的事,而当各个不幸交织着出现在同一时间,于是我们无法承受,悲剧也就因此而催生! 当尘落地,雾散尽,我们是否会不再迷茫,看得清楚... ...而看清了,又能当如何... ...
一个女人,遭遇了丈夫的抛弃,本可以精彩的活着,她却选择了自甘堕落,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的希望-一个无辜而又艰辛的家庭;而那个城管,简直是擅用职权,这就是美国人所谓的人权的维护者,让人悲哀;而那个可怜的伊朗家庭,他们只想好好生活下去,没有再过分的要求,结局却这样的凄凉
电影的叙述缓慢而深刻,导致我看完之后有片刻的恍然。
上校说:在里海的时候,我砍掉了沿海的树,为了站在房子的露台能看到大海。
然后是他们一家人的逃亡,为了让女儿嫁的体面,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白天在工地做粗重的活计,下班了去酒店卫生间换上干净、体面的衣服。
重大的生活落差也没有压垮他,因为心中还是存有希望,希望能安定下来,有自己的房子,不再被打扰和流亡的生活。
cathy的颓废、不愿面对现实,就如同当下很多得过且过的年轻人。
她所住的房子被洲政府拍卖。
于是,流离失所。
在电影里,她的家人只出现在电话中,一次是母亲打电话来说:我18号会跟你姑妈一起来看你。
另一次是她打给哥哥。
生活中总会有太多我们无法面对和承受的时刻,如果家人就在身边,或许真的是一种幸福。
故事围绕着海边的那栋房子展开。
两个本互不相关的人,突然之间站到了不共戴天的对立面上,以至于彻底破坏了各自原本的生活。
绝望的cathy试图自杀,被上校救下。
吞药,又被上校夫人救下。
看到这里的时候,你会觉得,凡事都是存在转机的。
而结局却是,cathy的情人挟持上校和他的儿子去州政府签署转让的协议,途中发生争执,儿子死于非命。
上校一个人在医院的休息室用伊斯兰教的仪式祷告。
一切晚矣。
人总是不由自主的被欲望控制着,如果行走于大雾中,总是会茫然而不辨方向。
有时候毁灭了我们的生活的,并非仇恨,而是我们抱有的希望。
而和希望总和代价密不可分。
cathy从海边赶回那栋房子,上校和夫人安静地躺在卧室里,此时此刻,对于他们才是解脱吧,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老房子的露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海还有往事。
cathy如果婴儿般蜷缩在他们身边。
the end
2017/12/16 Saturday 《尘雾家园》看到二分之一的时候,想到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不幸是另一个人的幸运,或者说,一个人的幸运是另一个人的不幸」当女主突然失去她已逝的父亲留给她和哥哥的房子,当她只能把曾经属于自己的所有寄存在仓库,当她甚至都付不起一家破烂的汽车旅馆的房租,另一家人如愿搬进了新家。
他们按照自己的习俗布置好家园,把楼顶装饰拆除搭成能看夕阳和大海的小阳台,他们欢欣鼓舞,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当女主遇见了莱斯特,被莱斯特小心地帮助、关心,到后来和他坠入爱河、在床上缠绕时,莱斯特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正在等他们的丈夫、父亲回家。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妻子一如既往地照顾丈夫,孩子们依旧期待父亲来接他们,而莱斯特却厌烦了,他们惴惴不安,为什么还不归家?
看到片尾,脑海中的这句话换成了「从未觉得死亡如此轻松,也从未觉得死亡如此沉重」所有悲剧的发生好像就在一瞬间,还没看清楚上校的儿子是怎么被击中,一切就发生了:儿子被裹上白色床单安静地停在抢救室里,上校亲自给妻子喂下了大量的安眠药,看着妻子浅浅冰冷,于是他换上他引以为傲的军服,将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一圈一圈地用胶带缠住,紧紧地抓着妻子的手,就这样一起去了;莱斯特被抓捕,进去的最后一分钟,他给家里拨了一个电话,传来的只是妻子和孩子们欢快的留言声,曾经的生活再也不复返;女主在海边徘徊、迷茫、恐惧,终于决定回到那栋房子里,结果等待她的是两具尸体,她开始后悔了,最后一刻,她承认了:这栋房子不是我的。
所有的一切,在不到20分钟内(大概)讲完,最后回到开头,警车作响,女主抽了口烟,雾继续袭来了。
这出悲剧也许在开头就奠定了,但中间上校一家人的善良、女主的辗转总让我以为会有反转,可惜没有,却是往更坏的结果去了。
根源是那栋房子吗?
是的,但也不是。
我想把它归结为众人心中的执念。
上校对于家人的爱护,对于儿子能上好学校的憧憬,对于女儿出嫁的骄傲,他执念于要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去给全家人最好的生活,他希望所有人都尊重他、畏惧他,他更渴望一种体面,所以他即使在做工人时,也会干干净净地打理好自己再回家,所以在最后赴死的时候,他拿出打理得一新的也许再也没穿过的军服,戴好每一枚奖章。
也是这份执念让他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妻子和孩子都只能听从他的命令,搬家、甚至死亡。
而女主的执念则是一份逃避和懦弱。
她逃避丈夫离开的现实,一次次欺骗家人,不敢说出实话,在她的房子被拿走后,她唯一担心的也是:在18号家人来之前,我要拿回我的房子。
因为逃避和懦弱,她选择在莱斯特的庇护下生活,尽管她已深受丈夫抛弃的悲痛,尽管她也怀疑莱斯特对她的真心;在失去房子和莱斯特后,她终于愿意鼓起勇气去寻找帮忙,她给哥哥打了一个电话,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或者帮助,但她失望了,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倒塌了,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在第一次开枪自杀失败后,她在上校家中第二次服安眠药自杀,但还是被救回来了。
最后她终于不再逃避,她选择接受事实,她回到了上校家,却为时已晚。
一部绝望的片子,让人心生凄凉的片子。
我们总是被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打败的,而真正的绝望却是来自于得不到想要的安慰或念想。
女主没有得到家人的安慰或支持,上校失去了他愿意以任何东西换回的儿子,所以他们绝望了。
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
很多人都电影人所有的人都没有错,当我们看到唯一的救命稻草,我们就会拼命的抓住,女主角职业低微,又被丈夫抛弃,房子是唯一的希望,或者是唯一能让她继续沉沦的资本。
本金斯利也是极其渴望拥有这座房子的,种族主义似乎笼罩电影其中,一个异乡来的新移民者极其希望拥有一个能容下自己与家庭的港湾,谁都有足够的理由得拥有这所房子。
如果说女主角还有可怜之处,男二号不值得一提,总结是他们有权追求自己的生活及权益,当希望不是建立别人的痛苦之上的。
我们的生活或许有很多的不幸,女主角不幸,男二号生活沉闷,但自己追求的幸福能建立在别人努力获得的幸福吗?
电影的结局感觉是为了强调冲突而显得有些刻意,但那一刻我真的哭了,我突然想到中国的强拆,我也从来不知道,原来一所房子对美国人那么重要......但戏中另外一点却让我思考,这个结局是谁导致的,就像中国现在的强拆一样。
渐渐亮起来的天光,下着颓靡的雨,潮湿的海风打在Jennifer Connelly的脸上,长的黑发蓝的眼珠,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或也许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不算是绝对美丽却绝对震撼。
是属于尘雾家园(House of Sand and Fog)片头的映像。
一个来自伊朗的由于政变携家人流亡海外的前上校,一个被丈夫抛弃后沉迷于酒精过一天算一天的颓废女人,一个和妻子结婚10年之后丧失激情的野外指挥官。
故事就从女人的房产被官僚机构错误没收拍卖开始。
女人不顾一切地想把外人赶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家,而现任房主的上校则认定了这里就是自己的梦想家园不愿就此放弃离开。
在这样的过程中女人赢得了指挥官的怜惜与爱慕,一场拉锯战由此展开……导演Vadim Perelman的处女作,改编自99年的畅销小说《不伦之恋》(In the Bedroom)。
而导演并没有完全着眼于小说中的关键词“恋”,而是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人性的刻画上。
片段一。
女人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
直接看到半睡半醒的女人风卷云舒般披散的黑发迷离的眼,我以为这会是部情色电影。
而当镜头拉开,却发现偌大一张水床的另外一侧,没有人。
镜头继续拉伸,整个房间似乎好久未经整理的杂乱无章。
滴水的水管,肮脏的碗碟,杂乱堆积的衣服,还有不该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林林总总。
没有声音没有对白,已经反映出这个人的生存状况——只是活着而已。
当母亲问起她丈夫的时候,她回答说:他在我身边正熟睡,白天工作很累。
尽管他已经离开她有八个月了,还是没有对最亲的人泄露分毫。
这样的女人或许是坚强的,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即使对家人说了,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他们也不能够帮助解决什么,工作狂的兄长,爱攀比的母亲,人们相信的都是被告知的,权且这样,很好很好。
然而她想不到,起床之后一场非人力可扭转的宿命,已经在不远的片刻之外等待着她。
片段二。
茶几。
上校家里的茶几大概属于伊斯兰教的某种占卜用图腾。
他的几乎不会讲英语的结发妻子跪在地板上把它擦得纤尘不染。
上校在超市工作的时候啃着 snickers,小小一条却吃了良久,我把这看作是解除压力的方式。
还是会在下班的时候到高级宾馆换上剪裁优质的西装细细刮了脸用须后水涂抹在脸上。
宾馆人员问起来的时候,他挺直脊背说:我的车停在这里。
是这样的不得志的爱面子。
一个人背离自己祖国在外漂泊的时候个人的言行举止似乎放大到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而上校,在这方面,曾经是有很大的不能放弃的自信的。
他说:美国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他们只是在意自己得到了什么,只是在乎自己现在嘴里面的一点点甜味。
后来这个茶几在家庭矛盾爆发的时候被自己打破,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象征了信仰的破灭。
片段三。
责任。
结婚十年的野外训练军官,有个最好朋友成为自己的妻子。
制造出两个小人儿之后,却发现她并不是他所爱。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需要他帮助的,流离失所的女人。
在频繁的接触之下产生了感情。
她需要他的怜惜帮助甚至爱护,于是他们做爱,更甚者,他爱上了需要帮助的她。
男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属于年少的堂吉珂德情结,认为自己是个骑士,和幻想中的怪兽搏斗,为了自己貌似理想的梦奋斗着,甚至认为结果可以救出位公主,从而爆发出一些平素看不到的潜力。
据他自己描述的妻子是个十分理智的女人,却在他准备离去的时候歇斯底里了。
大概没有女人可以放弃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而面对一起生活了这么久的他转身离去的时候,无论还有没有爱,她都不可能完全不在意。
类似于国产电影《一声叹息》里面说,时间长了,握着她的手和左右手互握别无二致,然而砍掉她却和砍掉自己一样的痛。
片段四。
死亡。
上校在经历了女人服安眠药的事件之后,和军官协议把房子卖还给政府,再由女人将房产转让给上校,这样上校会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而女人和军官则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到别处另寻住处开始崭新生活。
貌似双赢的一个结局,我以为这场让我目不转睛沉重到不能呼吸的电影终于会有个happy ending了。
可是就在去办理手续的路上,上校的儿子看不惯军官颐指气使的态度,趁其转身之际拔出了他的佩枪。
你把我的名字叫错了!
无巧不成书,偏偏有两位警察在这时候赶到,命令孩子放下枪的时候,年少的伊朗人并没有很快反应过来,握着枪转向了警察。
于是难以预料的一幕发生了:警察冲着男孩开了枪,正中胸口。
他在倒地之前的二十秒内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或许还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在里面?
),也是只有少年人才会的卤莽吧。
曾经一直坚持不放弃房产的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轰然倒地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最重要的。
他在医院里跪地祈求天主,为了延续儿子的生命可以放弃一切。
然而有些事情终究是回天乏力,悲怆的祈求并没有换来想见的结果。
得知这样的消息之后上校的妻子服了大量安眠药,却没有很快睡着,而是等到上校回来之后对他诉说了那样的一个梦境:房间里有一只扑扇着翅膀的鸟,四处寻找出口,我感受得到它的翅膀扇起来的气流。
我把窗户打开,于是他就飞走了。
上校抱着妻子渐渐神智不清的躯体放到曾经他们做爱之后说道:我们都满足了的那张床上,自己换上曾经的戎装别上所有奖赏的徽章,用塑胶袋罩上了自己的头并且狠狠地,义无返顾地在脖颈处缠绕上胶带,一层又一层。
最终他神智模糊倒在床上的时候,他试图用自己的手寻找妻子熟悉的手心触感。
他成功了。
当女人发现他们发疯一样将塑胶袋扯开进行人工呼吸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于是就有了片头那一幕,女人站在晦暗的天空下,身边调查案件的警官询问:小姐,这是不是你的房子?
她吸了一口烟,烟雾呈直线状吐出的时候,她说道:不,不是的。
这样的电影,总是让我在看过之后心情沉重难以成眠。
它不是直接打击人的泪腺,不是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独特的,它像是黑夜里面最最深沉的大海,当所有人都觉得它在沉睡,它波澜不惊地叙述着的时候,其实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是错综复杂的暗涌,是时暖时寒的洋流。
那些细节处彰显的最传神而直接的描绘,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每一处生活的气息,那些让人看完以后心情压抑却不发一言也掉不出一滴眼泪的镜头,那些潜伏在镜头里面沉重的生活的本质,像是一张最粗糙的砂纸,在我内心缓慢地,缓慢地摩挲,在毫无知觉的开始,在昏昏欲睡的过程中,在消失语言的结局里,将内心磨得千创百孔。
无以名状的沉重,只有Jennifer Connelly本身是全片唯一的亮色。
很压抑的一部影片,整体感觉死气沉沉的。很短的一个故事硬是拉长到两个小时多,节奏很慢,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才刚看了一个开头,差点要看不下去。这部电影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吧,不过感觉不是很值得去看(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的了,还以为写错影评……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看)
女主的种种行为都让人满头问号想骂人,而上校的固执与强势也让他们一家的生活很压抑。一出因为房子引发的悲剧,整部电影的拍摄风格、节奏、配乐就很有年代感。
这不是我的房子。。
女主方按时交税,就没后面的事了;男主方,不要钱不要命,也就没后面的事了。人呐,总是要到无法收场的时候才跪求上天:我只要已经拥有的就足够,其他的我不要了。
电影并不好看。只是为了看好看的詹妮弗康纳利。
愚蠢的疯女人!愚蠢的色男人!荒谬!最后看到上校跪在医院祈祷还有闷死自己的时候真他妈绝望!
我们为爱的人做着自认为对的一切 最后 却是自作孽不可活
这真的是个很可怕的故事,幸好不是在电影院看,否则都没法躲几分钟或者休息几分钟,太可怕了
说到底,如果上校一家不是来自伊朗,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不会是这种形式;一度想冲进屏幕煽碧池女主及其情夫警察耳光……女主发现上校夫妻死在她床上时我在震惊之余竟然有一种报复的快感,房子还你了,倒要看你还住不住得下!
披着艺术之羊皮
20121012
丧钟总为小人物而鸣。实在无法把Jennifer Connelly与酗酒破落联系起来。
靠,还没看完我就已经想骂了,一个一无是处因为自己的原因丢了自己房子的女人勾搭了一个背叛家庭害了一个从伊朗来美国靠做苦工来买了房子的老头一家,妈的人家已经很有教养对她很好了!!!!!!!!!!最后害人家家破人亡!!!!!!!
黑发的JENNIFER很美
路是回不去的,只能希望下一步不要走错,可是谁知道呢。
傻逼警察胁迫父子去卖房的路上,为什么那对父子不在街上喊help,而且在街上还碰到傻逼警察以前的同事,更主要的是傻逼警察当时并没拿枪。
原来是Connelly啊,眼睛超级好看的。仙女姐姐的眼睛啊。这片是真的冷门啊。十多年了豆瓣评论还这么少。悲哀的电影,人生在世,各有各的难处。始终不懂为何搞个奢华婚礼掏空家底呢?太虚了,一天的事情。👮年幼的时候父亲抛弃了母亲,还说以后不会抛弃妻子,呵呵,结果看到了女主还是抛弃了青梅竹马的老婆。还以公谋私。
没有好人与坏人,但却绝望得窒息的片子,怪制度跟法律吗?--它们其实是中立的
At the end, the kid l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