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的审判

Anatomie d'une chute,堕下的对证(港),坠恶真相(台),坠楼的审判,一场坠楼的剖析,坠楼死亡的剖析,坠落的剖析,Anatomy of a Fall

主演:桑德拉·惠勒,斯万·阿劳德,米洛·马查多·格拉纳,安托万·赖纳茨,塞缪尔·泰斯,珍妮·贝丝,梅西,萨迪亚·本塔伊布,卡米莉·拉瑟福德,安妮·罗特格,索菲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年份:2023

《坠落的审判》剧照

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2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3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4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5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6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3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4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5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6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7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8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19坠落的审判 剧照 NO.20

《坠落的审判》剧情介绍

坠落的审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桑德拉(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 饰)、萨穆埃尔(塞缪尔·泰斯 Samuel Theis 饰)以及他们视力有障碍的儿子丹尼尔(米洛·马查多·格拉纳 Milo Machado Graner 饰)在偏远山区生活了一年。一天,萨穆埃尔在房子外面被发现死亡,警方立即展开了涉嫌命案的调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桑德拉被控:这是自杀还是谋杀?一年后,丹尼尔参加了母亲的审判,这也是对他父母关系的真正剖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山村大爷站台八尺门的辩护人模仿犯最强七友月桂树西装店的绅士们十面埋伏故乡桃花运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兰闺喜事复仇者格林全明星超人终点到达村曲悠扬偶然互换的一天丢心心惊胆战被时间遗忘的土地支持女孩们乐高星球大战:恐怖故事油海先锋银平町影院蓝调大旅行超完美夺分变身西装夏日夏夜赤发的白雪姬OAD疯狂粉丝王逆谋:叛乱的时代谁开的枪

《坠落的审判》长篇影评

 1 ) The fall——他者审视、实在界侵入

被“他者”审视联想起同样上映于今年的电影《奥本海默》,印象深刻的同样是战后奥本海默被施特劳斯授意组成的调查团进行内部审讯的场景。

法庭/类法庭这样的场所,本身便具备着强戏剧性、多内容量的可能。

一方面它成为多重时空的交织点。

在调查的过程中,既往的一切都会因媒介的存储而再度重现,强逼着被告反自然地清晰回溯过往。

最惊人的片段莫过于那个装有Sandra和丈夫Samuel争吵录音的U盘,在法庭上当众外放,同时另一边的电脑实时转译成文字记录。

日常生活的随意口述,甚至是在非全理智情况下的愤怒言论立刻被冷冰冰地记录,呈堂供证,让人不寒而粟。

审讯的过程之所以让人痛苦,正是在于它以细枝末节为基点,充分向外延展(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多向层面),不仅个人隐私暴露无遗,同时要经受着每一个细节的被众人“精神分析”,对这种感受最直观的显示便是《奥本海默》中面对着众人审讯,突兀插入的那个超现实镜头——奥本海默全身赤裸,坐在审讯室的椅子上。

这个过程,被Daniel最后出庭时说的话所点破:“当我们缺乏证据时,为了确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必须看得更远,就像这场庭审所做的一样。

”另一方面,法庭能够将众多话题放置于同一空间同一平台讨论。

在《坠楼》中能看到夫妻交流、家庭教育、工作、性取向、女性生存困境等等话题,原本并无绝对关系的两件事,在一种后置视角下,似乎都成为了冥冥中的注定——命运的齿轮在悄然转动。

这种后置视角的狭隘——似乎一切都是连续性发生的,存在着必然联系,如果前一天夫妻俩发生了争吵,那么第二天丈夫的坠楼妻子便是凶手——这种强烈的、必然的联系是反生命之流的。

对于Sandra来说,她所需要解释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没有作案这一行为,而是需要为自己一生的所有行为,乃至为这个社会很多现象做出解释——为什么妻子工作顺利,而丈夫江郎才尽?

为什么丈夫没有性能力,妻子就可以身体出轨——甚至成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信任的牺牲者。

那么多证人,愿意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相信一个死人,而将矛头指向活着的人。

实际上,站在审讯台上的Sandra,何尝不是替所有人站着呢?

更有趣的是,那些曾经Samuel生命中的过客陡然间都成为了“重要”的证人,片刻的交际便给予了他们此时“登堂”发言的权利,随意“入室”了一个家庭复杂的内部构成,并企图赋予一个充斥着个人偏见的、宏大的、普遍的结论。

此时便会提出一个很朴素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被“他者”审视,甚至以他人看你的方式审视自己呢?

实在界侵入这样的经历——即无辜的人开肠破肚自证清白——不妨看作是一场实在界的入侵。

《坠楼》的英文译名叫做“anatomy of a fall”,这个“fall”既在电影中直接指向Samuel从屋顶坠落,同时它指代着人生中那些随时的、突兀的、意外的实在界入侵。

对于实在界的定义可以参考齐泽克,他举了许多大众文化的例子来解释。

引用他在《斜目而视》中的一段话:符号大厦试图修补裂隙,最终无功而返。

这道裂缝还时不时地以颇为壮丽的形式爆发,提醒我们符号大厦是多么的脆弱不堪。

依赖于某种“抑制”和对欲望之实在界的忽视而建构的“社会现实”,只是脆弱的、符号性的蜘蛛网,它随时可能因为实在界的入侵而土崩瓦解。

丈夫的坠楼便是实在界偶然向Sandra展开的狰狞面孔。

坠楼意外发生后,本就在异乡没什么朋友的Sandra遭遇了符号大厦瓦解——所有周围人的指责,无论认识与否,以及最重要的——儿子Daniel的信任危机。

这种实在界的侵入表现在媒介的冲击上。

以文字为生的作家Sandra在这场危机中,不仅在审讯会上面临着两段录音的逼问(女学生的采访及与丈夫的争吵),审讯会后仍被法院外追逐热点、卖点的新闻记者举着直播摄影机包围。

因此出现了有趣的悖论,一方面,传统媒介文字在新媒介面前式微。

当生命之流中那绵延的不可掌握在法庭里逼迫被告用话语去组织结构,重述历史与“真相”,无疑是一种反自然的不可能,即使在两种语言间的跳转(从法语到英语,有趣的是实际上Sandra是德国人,但她始终没有用“母语”为自己发声)也无法宣告胜利,因为无论是什么语言都没有逃脱这个结构。

当我们认为“词”(语言)与“物”(世界)之间是一种相似性的对照时,实际上便是产生了一种幻觉,即认为在语言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真理(在本片中,表现为“真相”)。

但我们会发现“没有真相”(电影中强调的),同时我们永远无法严格地或确切地言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我们的发声、思考,只是在将流动的现实替换为固化的图像(《导读德勒兹》),这也是Sandra一直在重复的“那些只是片段”,因此也只是“扭曲的描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Samuel死前一直在企图夺回这式微的话语权。

他称Sandra夺走了他的作品——这里无意也无能力展开一场文学辩论,即对于300多页的完整小说来说,20多页的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我们仍然可以敏感地感知到,这里争夺的不单单是一本小说,似乎涉及到家中所属结构位置的话语争夺,又或是社会声誉。

虽然基特勒一再强调对“理论”对使用必须限定在特定的历史范畴之内,因此即将的理论引用似乎不太适宜,但我们仍可以从话语网络1800的封闭回路中一窥两性话语权争夺的悠远历史:现代的男性个体从女性那里接收语言。

但自然或者女性并无法清楚地说话,所以必须由男性主体,如他们的父亲或是林德霍斯特那样父亲般地权威人物来教授写作,从而将女性或者自然的话语转化为诗歌与文学。

首先,这个产品反过来会被许多女性读者阅读,她们因此将学会如何说话,而后能够教授语言。

其次,这个产品会被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阅读,这些哲学家依赖于浸透在体系中的意义之充盈的保障,将为那些从新的教育和文学实践中产生的主体提供形而上学层面的合理化和正当化(《基特勒谈媒介》)。

无法得知Samuel是否怀揣着浪漫主义时期男性话语权垄断地位的美好愿景,但在《坠楼》中我们能看到女性的音量超过了男性后所引发的不满。

女性导演、女性视角?

于是,来到了最后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目前的形势下,作为第三个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对茹斯汀·特里耶导演作品的分析,总是很难彻底剥离对其女性身份、女性导演的指认。

作为一部“大女主”电影,实际上Sandra和丈夫Samuel的争吵,对方律师的咄咄逼人,无疑都为当下“成功女性”们面对的现实质疑提供了坐标参考。

当丈夫死了,妻子首先遭到指控,这种“弑夫”而非孩童“弑父”的假设,我们很高兴,看到“母亲”的回归。

 2 ) 我实在无法共情

关于《坠落的审判》,我实在无法共情。

一个谋杀案的唯一嫌疑人,怎么能不被控制起来?

警方怎么能不“连夜突审”,熬上几晚,迅速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呢?

一个谋杀案的嫌疑人,怎么能不赶紧关起来,穿上囚服,睡在蹲坑旁边,背监规,坐板,接受教育呢?

一个案件,就算证据不足,既然警方已经抓捕了,既然检方也起诉了,怎么能就这么宣判无罪呢?

法院不考虑警方的威信吗?

法院不考虑检方的威信吗?

起码也判个无期。

这样就算将来铁证如山地翻案了,法院也可以表示自己已经尽力了——都没有判死刑,已经为未来的翻案留下机会了,法官可以问心无愧了。

一个谋杀亲夫案件的律师,怎么可以这么从容地辩护呢?

警方怎么没去挖掘律师和女主之间的旧情,怎么能让律师这样肆意干扰警方办案呢?

怎么能不把这个律师搞臭呢?

起码,也得把犯罪嫌疑人控制起来,然后告诉家属,本人不接受外面的律师,只接受官方推荐的律师。

法庭之上,怎么能有那么多的无知群众肆意旁听呢?

怎么能不安排好大批体制内人员把旁听席占满,让家属都无法进入呢?

法庭之外,怎么能让媒体这样随意采访无罪释放的犯罪嫌疑人呢?

正能量去哪里了?

喉舌功能去哪里了?

文化层面,怎么能在法国让一个讲英语的人耍威风?

是不是矮化法语?

是不是涉嫌影射辱法了?

几个人打赢官司去庆祝,怎么能去吃中餐?

是不是崇中媚外?

电影之外,女主角明明在《托尼厄德曼》中有裸体演出,应该列入劣迹艺人名单。

怎么还能光明正大演电影,还拿奖?

正确的导向还要不要了?

哼哼,这些问题你们都看不见,却假装热烈投入地讨论什么女性主义,什么戴锦华董强的言论,我只会觉得特别无法共情,我实在没办法假装关心你们设置的这些议题。

就问你一个问题,你认识不认识,瘐,这个汉字?

 3 ) 无法探知全部的发生,只有我们选择相信的真相

对这部《坠楼死亡的剖析》是非常期待的,它之前拿了戛纳金棕榈,当时前方的记者、影评人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所以我在它出资源后,第一时间看了。

首先,我认为它配得起它的荣誉,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其次,看完后,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部电影以及我的感受。

用一句话总结,电影讲了一个三口之家,男人坠楼死亡,法院对妻子提起诉讼,女人最后被判无罪的故事。

我看完是这样的感觉,就是电影给我们呈现了法庭调查、审理的过程及结论,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相信或不相信,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导演给我们呈现的关于婚姻及情感的某个切面,某种真相。

婚姻生活其实是双方的隐私,作为外人,其实我们很难了解到一个陌生家庭里,夫妻之间,夫妻与孩子之间的真实关系的全貌。

长期的婚姻生活里,家人彼此袒露无疑的,状况是复杂的,它融入了经济情况、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各自的工作经历、认同感、成就感、亲密性等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些可以很好的比较、衡量,有些则隐秘而很难说出个对与错,有多少家庭每一天的生活是经得起外人和法律、道德的重重审视和检查?

它是不是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羞耻感?

甚至到最后,都仍然无法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判断呢?

电影通过丈夫坠楼的案子,把一个家庭内部的种种情况剖析给我们,足以带出了许多的思考,这种思考,联想,追问,不仅指向电影中的妻子,丈夫,孩子,还指向法庭上的法官和旁听者,指向辩护的律师,更指向屏幕前的观众。

导演的功力体现在她的故事讲得看似平淡,实则抽丝剥茧,扎实到位,对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一点也不松懈。

故事层层递进,是可以一气看到结尾的,节奏掌控非常好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女人在接受一个女学生的采访,双方聊得很开心,不仅如此,女人作为被采访者对采访者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开始反向向女学生提出问题。

比起谈论自己,她更想了解对方。

这是第一次电影向观众展示出这个家庭里女人的某种“不寻常”。

接着,楼上传来很大声的音乐,这时我们有点听不清她们的对话了。

女人说是他丈夫在放音乐。

女学生很快表示想要离开,因为音乐似乎暗示着这家里的男人的不满。

这是第二个“不寻常”。

我们必然会想知道,男人为什么不满有人采访自己的妻子呢?

如果他不满,为什么不直接下楼来说一下,至少不以这样粗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或者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这对夫妻之间肯定是存在沟通和情感上的问题的,要不然,丈夫不会有这样不礼貌的行为!

这短短的一个开始,为之后发生的坠楼,及法庭的审理都埋下了一个疑点,同时做出了一个铺垫。

在接下来的几次庭审戏中,随着调查披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事实,我们逐渐了解到,他们夫妻之间是一种矛盾重重,问题多多的状态。

坠楼已死的男人在这段婚姻生活里,其实已经陷入极其痛苦的境地。

我在这里想就那段吵架录音的戏,以及之后小男孩的表现做一点自己浅薄的分析。

这一段很有意思,融进了导演的巧思。

导演把一场夫妻吵架戏分成了两部分,先是直接展示厨房里的对话场景,当两个人都开始情绪失控的时候,镜头突然转回庭审现场,全场安静,只有之前这场争吵的录音回荡在法庭上,这时,我们不仅听着恐怖的录音,同时还看到了现场所有人严肃的表情反应。

再之后,法庭要求妻子回答录音里最后的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

也就是说,不管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是法庭上的法官,了解到的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因为一部分依赖于妻子的解释。

这场重头戏我觉得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东西,这场争吵是他们夫妻真实生活的一个代表场景,一个情绪的爆发时刻,也是悲剧发生的最后一次“倾诉”。

我们跟随法庭审理,所了解的,只是他们全部生活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我们不了解的。

但是法律和观众只能通过这一点信息来做出判断,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片面的东西。

让我们具体看看他们争吵的内容,这是他们这个家庭真正的分歧和痛苦所在。

一开始,我们是直接看到了夫妻两人在厨房里发生争论,男人的状态是很颓的,虽然是白天,他在喝酒。

他抱怨自己要处理许多生活琐事,又要教书,还要照顾孩子。

他的时间被大大的占用了,他没有时间去写作。

他觉得他们的生活总是以女人的写作事业为中心。

女人写作成功,显然让他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和不安,甚至自我厌恶和否定,他同时憎恨女人的自私。

他还说女人借用了他的写作大纲和构思,他因为所有这些事情,而一事无成。

当然,造成痛苦其中还有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几年前,儿子是在他照看的时间里发生意外造成视力的永久损伤的,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一定是相当自责的,治疗使他们的家庭陷入财务危机,即使搬来法国,也没有实质上的改善。

从他们的争吵中,我们看到了他濒临崩溃的状态。

他既对自己不满,也对妻子不满。

他们之间的沟通是无效的。

所有的事情,都让他越来越深地陷入泥沼,仿佛没有一件事他能够解决好,这让他有很大的挫败感。

在一个家庭里,是不是女人的成功都对男人造成了极大的权威上的困扰?

男人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接纳女人比自己成功呢?

在这个家庭里,女人自信又行动力强,一切应对自如,男人则脆弱,怨天尤人,啥也干不好。

强烈对比之下,男人无形中被自己给的压力给压垮了。

如果改换一下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期待,是不是会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呢?

我们只能想象这些,他已经死了。

悲剧已经发生。

我忍不住想,这好残酷。

夫妻生活对双方都是残忍的。

那么,为什么说他们之间沟通是无效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他说他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没有时间写作。

妻子反驳说他们可以让一个邻居来照看儿子,这样男人就有时间了。

并且说一个作家是不会因为要处理生活上的事情就不能写作的。

她表示,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工作。

她没有强迫男人花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她写完了自己的书,为什么男人不可以?

因为极有可能男人就没有写作的能力,他也没有那种排除干扰的意志力,所谓没有时间写作大概只是一种借口(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发出苦涩的微笑。

导演太懂像我这样总是找借口没有写东西的人的状态了,不忍直视)。

好辛辣而且直白地揭露啊!

是不是男人一直不愿意正视这一点呢?

我们这里不是要评判男人的写作能力,只是在说他深受这种自我否定的折磨,他走不出来,他一直在原地转圈。

即使妻子多出时间来照顾儿子,他也可能还是不会开始写作。

这时,镜头里我们看到,妻子走到他身边,给他倒上酒,说我爱你,然后回到原先的座位上,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时,他们的对话,其实不会对双方的关系,男人的情绪有任何的改善。

再接下来,女人的情绪也开始崩溃,她开始毫不留情大声指出,其实他们的生活重心一直是以男人为中心的,包括搬家,包括他们说什么语言。

这不是她的国家,她是外来客,她要对邻居们格外地表现出友好,她还要面对男人的各种恼人的脆弱的情绪。

当男人指出他们夫妻生活方面的事情,女人直接气笑了。

男人说她出轨过,女人就爆发了。

她不理解为什么一吵架,男人就要把这事儿说一遍。

这里就更有意思了,因为我们通常在影视作品看到的都是性别转换的场景:为家庭琐事付出更多的妻子指责事业有成,挣钱更多的丈夫出轨过,然后丈夫回击妻子,为什么每次吵架都要说出轨的事。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情女性,那么,此时性别颠倒过来,观众会不会同样地同情男性呢?

再接下来,画面突然切回庭审的现场,在场的所有人只能听到这段争吵的录音,所有人都听到了他们激烈的争吵,两个人情绪失控,肢体暴力冲撞声,玻璃碎裂声,以及其他各种可怕的声音。

此时,我们看到庭上观众的表情都是相当震惊而且紧张的。

这种家庭里隐私的对话、争吵被无保留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无论对妻子,对孩子(他也极可能之前经历过父母类似的时刻)都是相当痛苦及不想面对的。

这和之前几次庭审时呈现给观众的这一家人的状态,是有一个突然加强的、升级的印象的。

当一个家庭不那么愉快的一面,暴力的一面暴露在我们面前,也许我们很快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判断,但是正像妻子在法庭上说的,在这里,在法庭上看到的,只是他们婚姻生活中极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我们不能也不应给出自以为正确无比的结论。

我们看到了他们痛苦,他们婚姻的真相,但是他们接下来是怎么解决的呢?

没有呈现。

问题是悬置的,但是痛苦总要找到一个出口。

无论是对丈夫,他有可能会自杀;还是对妻子,她有可能愤怒地把丈夫推下阁楼。

这一段录音发生在丈夫坠楼的前一天,原告律师认为是第二天坠楼的预演,但是,无论如何,这只能是一种推断,而不是直接的证据,所以在法律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再往后,法庭要求在下次审理时,也就是周末过完后,男孩提供他的证词。

这时我们的狗狗演员出场了。

男孩把阿司匹林拌进狗粮里,让狗狗吃。

狗狗当然毫无戒心地吃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狗狗已经奄奄一息。

当然,狗狗最后被救了回来,要命的是,我们这时才知道这原来是男孩有意进行的一个试验,以验证爸爸之前吃了很多药,是想自杀。

我想说,这无论如何有点危险啊,孩子!

回到正题,男孩的证词就是讲了这个事情,不仅如此,他还向法官讲了父亲的一段话,大意是狗狗是爱男孩的,但是它也有可能感觉到累了,于是有一天突然离开。

这里,导演再次展示地是“真实生活里”的一场对话:父亲带着狗狗去医院的路上,在车里对儿子说了上述一番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真的是一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对话吗?

还是孩子愿意相信真实发生过的一场对话。

男孩觉得爸爸是已经有过一场和他的告别的,这是说得通的。

而且,他的这一番陈述,绝对有利于证明妈妈是清白的。

我想,这一点小朋友是很清楚的。

他不是无意识地向法官说这一段话。

而且,导演向我们呈现地是一个男孩思路清晰,语句完整的表达,不仅如此,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化的处理。

我们也看到了,法官显然也是有一些意外,除了意外,也有一点感动。

我们可以说,这次陈述对于判决结果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我同时感慨,这个十一岁的小男孩的表达能力好强,能够如此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并且加上自己的感受。

是不是他的父母都在写作方面有比较强的能力(?

),所以他因此也有这样的能力呢。

而且,这时候,经过了漫长的庭审戏,必须要有一个结果了,这个案子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如何得到导演想要的结果呢,如何让观众相信那个结果呢,这场戏可以说是直接给出了一个情感上非常有力的理由。

最后,我们看到妻子回到家里,看到已经入睡的儿子,这个家庭好像已经开始回归平静的生活。

我们也希望他们母子在面对完这一场审视后,真的能开始更好的生活。

无论有多少糟糕的、无奈的、撕裂的时刻,生活还是在继续,人总得抱着这样的信念才可以啊!

 4 ) how to prove love

5.27 戛纳20h 场初看觉得惊为天人,6.1 在巴黎为了看导演和第二编剧的映前环节在mk2 bibliothèque 又看了一遍,不再那么惊喜,但惊艳处还是惊艳,动情处还是动情。

1. 直观感受。

悬疑,庭审,都是感情戏外面的罩子。

特里叶的前作都与夫妻/男女感情有关,但是«坠楼»因为有了一些外衣,使得感情故事本身的叙事比重没有那么大,表达的没有那么直接。

因为需要层层剥开,才能走进这对夫妻的生活,他们感情的真相,反而使得原本普通的婚姻道理,实践智慧,变得更加宝贵。

是这种探索活动,解密的过程,使得剧情终于有了纵深。

如果是时间线索,平铺直叙,就没了韵味。

就像导演采访中所说,不止电影中的孩子Daniel 目盲(cécité), 庭审涉及的所有人乃至观众本身,都身处迷雾之中,在真相面前盲目。

二刷发现了电影的几次点题:Samuel 讲狗狗Snoop的品质其实是在讲自己,Daniel与Marge关于真相,选择和相信的对话既是讲庭审,也是对观众的讲述。

在没有充分证据时,在真相面前目盲时,如何复原(reconstitution) 真相?

影片从未以上帝视角展示Samuel的死亡原因,而这也是特里叶高明之处。

何为真相?

如何证明?

谁见证了死亡,谁又能见证爱?

没有目击者,只有生者留在他人回忆里的残片。

特里叶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决然的孤独:在法庭上围绕着一个永远离开的人的讨论,像一种另类的追悼:回忆着,讲述着,他人打断着,修正着这种讲述;在谈论着他,他的死亡的动机,手段……他的离开成为了讨论对象本身。

然而逝者永远缺席,女主面对摄像机所讲述的,只是她回忆里他们感情的断壁残垣。

庭审戏的辩方以及Daniel所做的一直是追悼,对于丈夫,父亲,家庭生活以及过去感情的追悼。

公诉方的进攻也是在解构这种追悼,回忆是假,感情是假,爱是假。

关于真假,电影也再点题: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师)说,假以时日,我们总能区分患者所讲是真是假。

但是女主的回应又破坏了医生科学的权威性:“你来到这里,告诉我我们的婚姻经历了什么?

”。

爱情的真不是科学的真,爱情不符合波普证伪性原则。

爱情根本上讲就不是逻辑的,一致性(consistence)不是爱情的本质。

2. 画面/空间。

除了显而易见的模糊和移动镜头,坠楼的摄影充满了空间性。

第一幕,玩具球突然从空中落下,引起悬疑—是谁扔的球—随即才看到狗狗的身影,哦,原来Snoop是球落下的动力因。

特里叶捕捉到的是时间上的先后性而不是逻辑上的先后性,寻找逻辑先后性是法官,女主家庭,以及观众在影片内外的共同使命。

发现Samuel实体前(后?

),房间内部的空镜;Daniel最后一次证词之前摸着顶楼梁柱的场景……仔仔细细的拍小木屋(chalet) 内部,外部,营造了一种亲密感,代入感,眷恋感,仿佛观众也是房子的主人。

然而如此这般,便让人感到房主对于自己的家庭,自己所在地的深深感情和留恋。

悬疑的设置在体验的层面有了意义:如此的眷恋之情和亲密感如何能与杀夫的行为相容?

但如果如此眷恋,为何死者却对生者曾有如此怨怼?

这便是«坠楼»深入,纠缠,缠绵的地方。

层层套子:雪地,庭审,刑侦,小说情节……都是为了引人入局的手段,陷阱是男女主的家庭生活本身。

3.婚姻之谜—如何证明爱?

I chose him, we love each other, we are soul mates. But how to prove it?男女主的争论焦点,工作(时间分配,夫妻分工),儿子(事故,照看),忠诚(肉体,吸引力);不停的转换视角,听双方几乎矛盾的讲述,直到录音吵架戏达到高潮—“第一次”身体暴力。

«坠楼» 给了我一种窥探的快感:既是窥探了一对夫妻的生活,女主几乎希望掩盖的生活真相(在录像的时候女主说希望保护-ménager- 丈夫的形象)。

但是这种窥探又是被动的—虽然录像是律师让女主讲这些不要讲那些,但在庭审上,婚姻的细节却赤裸裸一览无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 «坠楼» 是我心中绝妙的心理戏:既有精神分析一般说出来的心理,又有没能说出来的心理;既有画面呈现出的心理,也有画面之外(之下)的心理。

最后供词之前,Daniel用雾一般的蓝眼睛久久凝视父亲的照片;女主躺下之前,镜头也略过柜子上丈夫的照片;庆功宴律师的手放在女主耳后,女主顺势倒在怀中;女主捧着他的脸,却最终也只是凝视他的双眼……最后女主,律师分别以远离彼此的方向靠在自己的椅子上,是否也意味着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正是回忆和心理带来的距离;一个缺席的男人“在场”了。

4. 婚姻的勇气I want you to do child's things; I want to be a child a little bit longer. 缺乏家庭教育的我因为女主的话,突然有了面对人生和婚姻的勇气。

谁不曾拥有一颗破碎的心,但别像塞林格,别只爱小女孩,不只有饮弹自杀的拥有媚俗妻子的中年男人 。

也许走过再大的épreuve, 生活也不会给人récompenses, 但还能回到家里,一张床,一条狗,就终于可以休息了。

可怜的、可怜的万尼亚舅舅 啊。

你哭了......(流着泪)你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幸福,但是,等待着 吧,万尼亚舅舅,等待着吧......我们会享受到休息的......(拥抱他) 啊,休息啊!

 5 ) 用极致的视听语言揭露婚姻中最丑陋的一面

自《坠落的审判》2023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获得金棕榈大奖已经过去了10个月。

有很多按捺不住影迷朋友已经幸运地去香港的影院看过了,。

我一直在苦苦等待内地大银幕观影的机会。

终于在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来华宣传之际,等到了大银幕观影并参加导演映后交流场的机会。

电影开场不久,我就意识到: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影片悬疑的剧情在一众演员优秀的表演下扣人心弦,而且在摄影、声音设计方面也显得同样突出。

生动而丰富的视听语言

随着一只狗狗耐咬玩具球从楼梯弹跳着掉落,女主角桑德拉和学生访谈开始的画外音响起,影片由此拉开序幕。

看完影片回想这一可谓不俗的开篇,才发现其巧妙地暗暗揭示了整部影片最关键的要素:坠落与对话。

丈夫萨穆埃尔坠楼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桑德拉和儿子丹尼尔一家,也让这个家庭坠入深渊,将近分崩离析的崩溃边缘。

而全片也正是通过法庭控辩双方的质询、回答,以及录音证据的对话建立、推动叙事发展。

导演茹斯汀·特里耶说在拍摄前看了很多犯罪与庭审纪录片,影片的视听质感也像纪录片一般冷峻,并通过各种风格的视听语言呈现。

影片开场,女主桑德拉和学生的对话是标准的正反打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丹尼尔与狗狗洗澡画面的手持摇晃。

桑德拉对女学生的话语有昭然若揭的暧昧色彩,同时喧闹嘈杂的音乐又令人不安。

这些元素交融混杂,产生一种奇怪的氛围,好像暗示着不详的事件即将发生。

仅是这一开场,便把影片视听语言的突出与用心展示得淋漓尽致。

纵览全片,感觉犹甚。

随着剧情的展开,围绕桑德拉的丈夫、丹尼尔的父亲萨穆埃尔从木屋坠落死亡的事件,影片从多个角色的视角不断切换叙事:女主桑德拉、儿子丹尼尔、律师樊尚,甚至包括警用摄像机和媒体记者拍摄的画面,以及丹尼尔的回忆和想象。

不同视角与媒介呈现的画面风格也迥然不同:法庭质辩部分的画面客观而聚焦于各个角色的面部表情与讲话、聆听时的反应。

警用摄像机和媒体记者拍摄画面晃动且色彩失真,暗示公众与警察的焦点被放大、夸张,形成强烈的紧张与不可信感觉。

桑德拉的视角画面更接近剧情片的节奏,沉稳地表现其在庭审间隙内心的不安、焦虑,努力地维持与儿子和律师的关系。

而丹尼尔的回忆和想象是无声的,他对父亲萨穆埃尔的回忆是萨穆埃尔脸部的特写,充满温暖(与桑德拉看的萨穆埃尔视频里的视角相同)。

他对萨穆埃尔死亡场景的想象甚至有马赛克色块的模糊感。

与其视觉神经因车祸而受损的设定呼应,也可能是指他并不愿意相信父亲的死亡是母亲所为,更不愿看到父亲痛苦的脸,哪怕是在想象中。

如果观众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坠落的审判》在音乐方面的重要特点:除去片尾,影片全片没有任何配乐。

只有剧情中萨穆埃尔播放的嘈杂音乐(美国说唱歌手50 Cent的歌曲《P.I.M.P》配乐版)和丹尼尔弹琴时的音乐。

二者都令观众与角色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与不安。

前者是萨穆埃尔单曲循环大声播放的,表现了萨穆埃尔对妻子与学生交谈的愤怒甚至嫉妒,也是其死亡的背景乐。

丹尼尔的几次弹琴也都是在试图努力平复自己因父亲死亡事件而不再单纯、平静的内心。

这种不使用配乐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纪录质感。

毕竟,真实的生活里同样不会天降配乐,我们只能用听歌或自我演奏的方式疗愈内心。

推测不是事实,真相自在人心

影片剧情聚焦于萨穆埃尔坠楼而死的真相,也关注萨穆埃尔与妻子桑德拉的婚姻生活里的种种矛盾与困境。

揭开婚姻关系中的不堪且不能为他人知的一面。

尤其是法庭播放的录音,配以客观的画面,深度还原了一场夫妻吵架的过程。

从挑事、隐忍、安抚到互揭伤疤、骂粗口、爆发肢体冲突,让人心惊肉跳。

桑德拉和萨穆埃尔是深爱对方的灵魂伴侣,却在儿子的车祸后一次次产生矛盾,争吵、不和,令二人心碎,最终酿成悲剧,令人感慨叹息。

儿子视力受损的责任、妻子的出轨,甚至性生活的不和谐与家庭内使用的语种,都成为夫妻争吵时的“把柄”,化作刺耳不堪的话语,如刀剑深深刺痛了双方,也伤害了听到这段录音的儿子丹尼尔。

这也是为什么桑德拉一直坚持不想让儿子旁听这段录音的原因。

诚然,吵架时的夫妻自然会将很多压抑在心头的愤懑发泄出来,暴露一些隐秘、真实的恶毒念头,用以攻击对方。

但很多话也是过火的气话,并不能完全较真。

这让我想到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经典美国电影《十二怒汉》里的剧情,李·科布饰演的3号陪审员咄咄逼人,被激怒时对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怒吼:“我要杀了他!

”8号陪审员冷静地反问:“你不是真的想杀了我吧?

”——正是同样的道理。

片中,检察官反复借以女主角的性取向、出轨事件、作家身份、著作小说内容做文章,警察证人也偏激地认为录音里的打斗声一定是妻子打了丈夫。

他们都站在深度偏见的视角,用自己的脑补和想象填补证据的空白。

这和另一部法国电影,欧容的《我的罪行》里的检察官如出一辙。

这些空穴来风的偏见越多,越是让人认清一个坚定的道理:事实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主观推测的可能也只是可能而已。

当真相缺失的时候,必须以强硬的证据去证明,绝不能以主观甚至带有偏见的推测取而代之,哪怕这些偏见就是真相,是有这个可能,但无法证明,只能以无罪来推定。

至于这桩案件本身,正如前文所叙,《坠落的审判》是一部多视角电影。

在警察的调查、检察官的质问、桑德拉与律师樊尚的申辩、丹尼尔的回忆、女学生与萨穆埃尔的录音、血迹专家的现场还原等一系列人证、物证的展示说明下,逐渐揭示更多线索和事实。

观众像是高高在上的主审法官,又像是困惑的丹尼尔,不断接受新的证据、证词的冲击,在大脑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影片的结局,法庭就萨穆埃尔坠楼死亡事件中桑德拉的杀人嫌疑做出了宣判。

但影片仍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萨穆埃尔死亡之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仍然是一团迷雾。

是桑德尔一时激动失手误杀了丈夫,并将此时深埋内心?

还是萨穆埃尔深受创作挫折与婚姻关系的痛苦无法自拔,趁丹尼尔不在家、桑德尔睡觉的机会用跳楼自尽的方式了结自我,还有意无意地令妻子陷入杀人嫌疑的泥淖和内心无比痛苦煎熬的深渊。

完成了另一种“复仇”?

答案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语言是角色的面具,演员演技满分

《托尼·厄德曼》剧照8年前,我曾在金马影展看了德国电影《托尼·厄德曼》,那是一部很不俗的父女亲情电影,有让观众笑中带泪的感动。

女主演桑德拉·惠勒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

观看《坠落的审判》时我竟然一时没认出这位说英语和法语的女主角是同一位演员,不禁感慨其强大的演技与对角色的塑造能力。

片中,她在英语和法语之间转换,这些都不是她的母语。

而女主角也在语言的转换中微妙地转变自身的姿态和态度,将语言化作一种覆盖于内心真实之上的面具。

饰演丹尼尔的小演员米洛·马查多·格拉纳戏份同样吃重,无论是视力的缺陷还是内心的痛苦纠结,表演亦不落下风。

“小狗演员”梅西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和惊喜,它竟然能演出误服药片的痛苦与身体的僵化,眼神保持涣散,舌头吐出嘴外,任凭其他演员折腾。

对影片的完整度实在功不可没,不愧是戛纳电影节“狗狗金棕榈”的获得者!

悬疑紧张的剧情、丰富而极致的视听语言、各个演员的优秀表演,都彰显着《坠落的审判》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实至名归。

虽然隔了10个月之久,影片的引进公映也很难得。

从各方面看,大银幕观看《坠落的审判》的体验都是值得且极为必要,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否看过资源,都应该走进电影院支持这部电影。

 6 ) 典型的谁声音大谁占理

桑德拉绝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这是一个很冷血很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个认为出轨了只要向丈夫坦白就不算出轨,一个总是声音更大的上位者,一个争吵时率先发起家暴的人,一个丈夫刚死就和自己的律师暧昧不清的人,一个剽窃丈夫创意还要丈夫感谢自己的作家,只因为她是女人,她崩溃了,她声音大,就可以有身后的拥趸者大喊她的不容易,她最大的失败只是获得了丈夫没有的成功,呵呵。

这女的可以说是少数让我反胃的角色。

她丈夫最大的不幸就是选择了一个野心强烈的女人进入婚姻又没有能力驯服野马,结果被用爱的名义盘剥掉了生命力。

这种日子搁谁都会抑郁,搁谁谁都要疯。

角色一换,死得如果是女的,逼死人的如果是男人,不就是现在大部分女人在婚姻里经受的故事吗?

承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能力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但在爱情里是很难分清什么有利于自己什么有利于对方的,如果没有人在婚姻里让步牺牲,那么婚姻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那些凭着自己三分清高,嘴上说着,我又没逼你,你这样想我也没办法的人,是我所厌恶的。

要是我,绝不会因为什么狗屁思想碰撞和这种人扯上关系。

更不会因为什么狗屁碰撞就让她读我的稿子,原谅她的出轨还给她翻新什么房子。

保持独立,保持安全,请爱你自己。

别把一条毒蛇请进自己的生活。

 7 ) 一桩不宜在孩子面前剖析的婚姻(非性别角度解读,不喜者请绕道)

“I love you.”在Samuel向Sandra抱怨时间不够,希望她多带娃遭到拒绝情绪开始变得激动后,Sandra走到丈夫身边安抚他并这样对他说。

我们看不到她的脸,但她的语气温和平静,和她大部分时候那样,即使是在法庭上的关键审判。

然而,丈夫并没有因为她的安抚冷静下来,他坚持己见,并表示不想再围着妻子的安排转了,要求Sandra把他认为原本属于他的时间还给他,“你欠我的。

”很明显,这句话激怒了Sandra,她马上回击丈夫,“我不欠你任何东西,这都是你自找的。

”火药味开始弥漫。

夫妻俩陷入了激烈的冲突,Samuel指责妻子自私、剽窃、出轨,Sandra则在辩解中指责丈夫装受害者试图对她进行道德勒索,战争一步步升级。

火药味越来越浓。

当Samuel又一次指责Sandra只顾自己,不顾自己的出轨行为给他与儿子Daniel带来的伤害时,Sandra彻底爆发,开始向丈夫猛烈开火,一串串话语如炮弹般射向丈夫,诅咒丈夫目前的一切困境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要怪就怪自己,怪自己放不下自尊,怪自己对失败的恐惧,怪自己做不成事。

在愤怒的相互攻击中,Samuel成了Sandra口里的“piece of shit”,Sandra则成了Samuel口里无耻无情的“monster”。

随后,这对作家夫妻在歇斯底里的怒吼声和一片玻璃碎片声中大打出手... ...再回头看看开头那句“I love you”,结局有多惨烈,它就有多讽刺。

这段10分钟的夫妻撕逼大戏,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它可能不是Samuel与Sandra婚姻生活的全部真相,但却将他们的关系本质,以及他们各自的人格特征呈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真实,如此残酷,绝望到令人窒息,以至于第二天,当身为双性恋的Sandra与一位女性采访者在家里谈笑风生过后,Samuel选择从阁楼的窗口跳了下去。

顺便说一句,就是在这幕戏过后,我在心中确信,Samuel死于自杀。

前一天的吵架,是他试图为自己的婚姻与人生寻找出路的最后一次奋起,只是他又失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失败,都绝望,他正是死于这种失败与绝望。

当一个人内心不够强大,无法支撑起摇摇欲坠的精神内核,又无法对外发出有效攻击时,他只能攻击自己。

而当他最后的防御被完全击碎,也就是他用最极端的方式攻击自己的时候。

而以Sandra的理性、冷硬与强悍,她可能在精神上杀死丈夫,但绝不会对他进行肉体消灭,实在没必要。

Samuel曾经风光过,身为作家、大学教师的他从内到外魅力四射,所以Sandra选择了他。

两位高知结合的婚姻,用她跟儿子说的话是:灵魂伴侣。

无论事后这句话听上去有多假,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们曾经非常相爱,非常幸福,只是这一切都在儿子出事后改变了。

儿子Daniel在该Samuel接送的时间,由于他没有及时到场发生意外,导致视力严重受损,一年的医治又让夫妻俩面临财务危机。

在愧疚、悲痛与焦虑中,Samuel选择带着妻儿由伦敦回到法国乡下老家。

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的写作无法持续,开始与妻子分居。

他们的关系,在变故与冲突中失衡;他们的爱,在不断的磨损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Samuel出于对儿子的愧疚,选择减少课程,在家教育Daniel,同时操持家里的粗重活,Sandra则似乎不受他们的影响,继续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本接一本出书。

在Samuel看来,他在为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好努力付出,他在为妻子的工作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都在围绕Sandra的安排而安排。

这些认知背后,在向妻子发出一个潜在的需求:在情感与精神上满足他,并给予相应的回报。

在Sandra看来,丈夫选择回乡对她一个德国女人来说并不友善,选择自己在家教育儿子也不明智,他中断了写作,他郁郁不得志,这都是他选择的结果,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至于他的情感与精神,那是他自己需要处理的事,而回报,在她看来是道德勒索。

在隔阂与不满中,Sandra选择出轨,她的理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要,不足挂齿。

这段婚姻,至此已名存实亡。

我不知道好的婚姻该如何经营,但我敢肯定,不愿意相互满足、相互扶持,没有共同婚姻家庭观的两个人,一定无法维持健康、持久的婚姻关系。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岁月静好的时候,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突出,而我们也有更多的精神空间去抱持对方。

可是,当我们的生活遭遇变故,甚至跌入低谷,也就是我们最容易对对方不满,同时也是最需要对方支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去爱,我们与伴侣的关系是否还能保持平衡?

我想,每一桩婚姻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考验,只有在这样的危机中,才能看到关系的最深处,看到伴侣双方的最低处。

Samuel在看似出色的硬件下,有一颗骄傲、敏感、脆弱的心(法式感性?

)。

当儿子发生意外,事业黯然失色,他在种种压力与自尊心的驱使下,退出了原先的生活圈,不得不说,其中多少带有一些逃避的意味。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自尊心,让他不甘于“退让”,他想重拾写作,夺回失地,但却总是不见成效。

在步履维艰中,他的自尊心进一步受挫,开始出现精神上的困扰,甚至曾试图结束生命。

此后他也不断挣扎意图振作,无奈已经力不从心,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失败,他需要一个理由,去维护自己的自尊,这时候,身边最亲近的人,最容易成为他的理由。

而Sandra,她看起来独立、知性、冷静(德式理性?

),但内里不免有些冷漠、自私、虚伪。

在她眼里,婚姻就像一辆由两班倒的司机合作经营的出租车,我开我的,你开你的,你开车的时候发生了事故,自己去搞定,最好不要来影响我。

你要是搞不定,那是你的能力问题,要怪就怪自己。

她嘴里说着“I love you”,却不愿意在丈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用爱去支持他,反而选择出轨,被发现后又将这种行为对丈夫造成的伤害合理化。

对了,在她眼里,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她用自己的理性衡量婚姻关系,厘清责任,而忘记了,婚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爱,当责任在关系里的分量变得越重,爱的分量就会相应变得越轻,全然归于责任分配的婚姻,就宣告了爱的死亡。

因为没有爱,Sandra对Samuel的困境袖手旁观,她看到了丈夫身上的缺陷与阴暗面,却看不到自己身上同样有着这些东西,看不到丈夫阴暗面背后的正面需求,或者说对此不屑一顾。

我不想探究她要为丈夫的死亡负多大的责任(在Sandra之类的人看来,由Samuel负全责,谁让他自己软弱到要自杀呢),但正是她那番冷酷无情,直击丈夫痛点的话,将站在悬崖边上的Samuel那最后一丝求助、求生的意志彻底摧毁。

Samuel死了,自始至终看不出Sandra有任何悲伤或愧疚,似乎死的不是她的爱人,而是一个陌生人,她关心的只是自己如何从嫌疑中脱身。

她的眼泪,只有在儿子听完庭审,拒绝与她共处一室后,才第一次流了下来。

Daniel是父母千疮百孔的婚姻没有解体的一大原因。

在Daniel面前,Samuel与Sandra都极力去做一个好父母,把自己与婚姻中好的一面呈现给孩子。

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当Samuel留给儿子的是一具血泊中冰冷的尸体,当父母婚姻的、个人的真实面目在法庭上被血淋淋地撕开,这种可怕的伤害,对于旁听席上年幼的Daniel来说,又该如何承受?

对于无限爱着自己父母的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的呢?

相比之下,用分离妥善解决无可救药的婚姻,何尝不是一种仁慈?

法庭审判最后,由Daniel的回忆与视角去看Samuel的死亡,那简短而平静的描述,仿佛这个几乎看不见东西的孩子,已经看透了生命,看透了生死,很沉重,很悲伤。

而赢了官司的Sandra,在黑暗中将儿子的导盲犬拥入怀中,安然入睡。

这个镜头,意味深长。

曾经自比导盲犬的丈夫已经死去,而真实的导盲犬还依偎在她身边。

也许,一只永远在揣摩主人需要,永远听从主人使唤的狗子,远比一个恼人的伴侣更受欢迎和宠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悲哀。

后记:本片是我个人2023年度最佳影片,看的时候联想到前几年的《婚姻故事》,但无论从剧本、导演还是表演,我认为水准都在后者之上,除了死亡的悲剧意味和更为吸引人的悬疑氛围外,影片整体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也要比后者深刻得多,它不仅揭示了婚姻与生活难以言说的隐痛,还进一步指向人物最深层的人格精神,这是悲剧的根源,也是这部电影最值得回味的魅力所在。

另外,这部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也相当巧妙,将儿子的角色设定为失明,他几乎没有视力,只能靠听觉去感知,而法庭上播放的那段10分钟的吵架录音,全场人也只能靠自己的听觉去捕捉声音呈现出来的真相。

导演在最后夫妻俩矛盾总爆发发生肢体冲突的片段由事件回放画面切回法庭现场画面的做法非常聪明,这时候,连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只能靠自己的听觉去判断,去感受那绝望到令人窒息的关系破碎(BTW:现场女主的表情让人不寒而栗)。

这种做法,更具思辨效果。

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观众真相,包括Samuel死亡的真相也一样。

就像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能看到的东西其实很有限,即使是看到的,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冰山一角,更多时候,我们得用心去感知,去判断,这时候,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与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女主这个段位的表演,值一个奥斯卡。

 8 ) 长评 | 虚构的雄辩

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41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从《坠落的审判》回头看,茹斯汀·特里耶迄今为止的四部长片之间的相似性是极其鲜明的:四个女主角,从《索尔菲雷诺之战》中的记者、《维多利亚》中的律师,到《西比勒》中的精神分析师和《坠落的审判》中的作家,无一不是精英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女性;围绕着她们的职业和生活,同一些元素不断重现——精神分析、文学、宠物、作为多语者和双性恋的女性、破碎的婚姻、情感对职业关系的超越……更重要的共通之处在于,我们总能在其作品中发现同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张力:女主角们的成功女性形象背后有着内在的压抑和创伤,它们在某一特定外在事件的作用下被重新唤醒或发掘,创造了外部叙事(高度戏剧性化的情节)与心理维度叙事(回忆、亲密关系和内隐的情绪)之间平行、嵌套或互为镜像的关系。

这样的结构和切入角度一点也不新鲜,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中产的、心理剧的、庸俗精神分析式的,但特里耶与她的合作者们(阿图·阿拉里、维尔日妮·埃菲拉、桑德拉·惠勒…)对人物和生活的近乎自传性的精准观察和再现,足以使作品跳脱出通常的俗套。

《坠落的审判》当然也源自同一种构思:片名(anatomied’une chute)中“anatomie”这一双关语既直接指涉了片名出现前段落中法医对男尸的解剖,也指电影后续展开的庭审对这一起坠楼死亡案的真相的分析;但当观众发现案件的唯一嫌疑人正是死者的妻子桑德拉时,便会明白,电影真正意在“剖析”的是另一重意义上的真相,即这对夫妇之间的情感和权力关系的心理真相。

《坠落的审判》的首要成功之处在于,在一部政治-家庭闹剧、一部职场爱情喜剧和一部由多重自指交错构成的元电影之后,特里耶为她一贯的心理剧平行结构找到了一种比前三者更为合适的类型外壳——庭审电影(courtroom drama):一方面,庭审电影拥有所有情节剧类型中最饱和的戏剧性(真相作为悬念)和最凝练的发展方式(严格限定的场景和事件程序);另一方面,在庭审针对被告动机的质询、抗辩等环节中,本就天然地内含了将人物心理研究转化为情节和对白的叙事机制。

此外,在场面调度的层面,特里耶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影像形式的掌控,对技术的使用更朴素和恰切的同时,前两作中戏与戏之间极其紧密甚至抽象的节奏如今被更长也更充实、更细节化、表演更充分的情境所替代,允许观众更专注地投入于情节之中。

Anatomie d'une chute (2023)但在情节剧式的流畅与精彩之外,在这一效果所仰仗的“戏剧-心理”的便利结构之外,《坠落的审判》中还存在着一对更为关键的二元:“虚构”与“真实/真相”。

从这一辩证法出发,我们会发现特里耶的全部四部长片连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曲线。

特里耶最早以拍摄政治事件的纪录片开始导演生涯;而在其剧情长片首作《索尔菲雷诺之战》中,特里耶将总统大选之日街头路人的随机采访镜头与主要发生在室内的一段虚构的家庭闹剧并置在一起,政治对抗与家庭纷争在两种影像的共鸣中建立起同构性。

在特里耶此后的三部长片中,形式上的虚实融合不再出现,但故事中总有一个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虚构创作素材的创作者形象。

在《维多利亚》中,这个人物是女主角的前夫,因为小说对现实的挪用所造成的名誉问题,女主角将他告上了法庭;到了《西比勒》,这个人物成了女主角西比勒自己,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兼作家,她将患者的情感经历剽窃为自己的小说,同时又在现实之中介入了这一段情感;而在《坠落的审判》中,桑德拉同样是一个作家,而她的高度自传化的小说中的杀夫情节在庭审上被控方抓为把柄。

Sibyl (2019)这样一个创作者形象,首先指涉了特里耶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的自传性:她与其镜头下的任何一个女主角的关系,不就恰如西比勒与她笔下的玛格特吗?

但是,正如洪常秀总是否认其作品与本人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显而易见的:他的主人公不是导演和演员,就是小说家、画家),特里耶在访谈中也对《坠落的审判》中的夫妻关系反映了其真实私生活的说法一笑置之;比起这种戏里戏外的可无限递归的八卦式对应,虚构与现实真正辩证交汇之处永远是电影的本体层面。

在这一层面,如果说《西比勒》以诡谲和模糊的交叉剪辑发现了回忆、心理咨询、片场表演与小说写作属于同一种虚构的语态,那么《坠落的审判》便是发现了庭审作为一种叙事机制的虚构性本质。

我们走上庭审的旁听席,观看一部庭审电影,阅读某篇庭审记录,根本原因总是为了获得真相。

但事实上,真相理应是调查和取证的目标,只有这一目标无法被充分确凿地达成时,只有控辩双方各执一词、缺乏决定性的证明时,真相才不得不取决于陪审团的裁定;而他们根据什么做出裁定?

哪一方的说法更“接近”真相,更“像”真相;换言之,更可信、更具说服力,甚至更有煽动性——这些都是虚构的本领。

因此,悬而未决的庭审与其说是一次对真相的“剖析”,不如说是一场比赛,比赛谁能建立起一种更强大的虚构。

Anatomie d'une chute (2023)例如,在两个血迹专家截然相反的证词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坠楼现场的种种可能假设中的两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排除另一个,而只能尽可能地包装以更合理的推理过程,来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那一个。

别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理也只是一种严谨的假设,而假设最终仍是一种虚构——尽管它以真实为目的。

甚至更多时候,不是假设本身,而是假设被演绎和传达的方式使之变得雄辩:律师成为了另一重意义上的演说家,他们的遣词造句,抑扬顿挫,语气、手势与神情,一切都成为对虚构的修辞。

最好的演员不也正是这样的雄辩者吗?

或者说,最雄辩之人不也正是在进行着最具有感染力的表演吗?

正是在这一重意义上,《坠落的审判》成为了关于表演-演说的元电影:在庭审这样的情境中,演员并不真的扮演任何角色,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让虚构变得更加可信。

但是虚构无论如何可信,依旧是虚构,它与真相也许只隔着一段无限小的距离,但全部的修辞、推理和统计规律都无法填补这一距离。

回到刚才血迹专家的例子:尽管辩方的证词在各方面都明显更胜一筹,但专家在面对控方“不太可能”和“不可能”的用词圈套时,仍一改此前的自信而选择前者,因为她——以及背后执笔的特里耶夫妇——深刻地明白,虽然在庭审的虚构中,不同说法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可能天差地别,但对于真正的真相而言,无论多么微弱的可能性都不应被轻易排除。

现实案例很容易说明这一点:在最近被重新关注的朱令案中,“铊中毒”的真相在事件最初便是被医院和学校的推理所否定,最终导致了悲剧。

案件的真相就已如此充满不确定性,关系、情感和心理的内部真相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后者必定比前者幽微百倍——事实上,这样的“真相”是否真的存在都必须被打上问号。

然而,《坠落的审判》的这场审判却恰恰是对内心的审判:庭审的后半程围绕作案动机的讨论,使得电影从庭审电影的类型化外部走向心理剧的内部。

但作为其反作用力的是,这场庭审也因此滑向了更远、更危险的虚构之中:如果说一个案件嫌疑人为自己和丈夫之间关系的辩解总会被怀疑为美化甚至撒谎,那么与案件完全无关的陌生人全凭经验和证据碎片进行的揣测,岂非更加荒谬!

但在庭审的虚构机制中,这又是获取真相的唯一手段;于是我们看到了控方律师试图以小说情节来佐证案件推理,看到了精神分析师对桑德拉傲慢的笃定和谴责——一位真正好的精神分析师应该明白,精神分析情境中患者的吐露,与真相的距离很可能和小说一样遥远而微妙。

Anatomie d'une chute (2023)但虚构难道是这些控方“反派”的特权吗?

辩方律师多次叱责对方所说的不是真相,只是臆想,但他自己的辩护当然也绝不乏推测、想象和煽动——“桑德拉·沃耶特唯一的错在于,在她丈夫失败的领域里,她却成功了。

”这样精辟的总结陈词很容易打动在场的诸位陪审员,但桑德拉自己的反应如何呢?

律师回座后,她悄声对他说:“塞缪尔不是那样的。

”显然,这完全不是真相,至少不是她心中的真相。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影片提供了三种版本的真相:塞缪尔或是不慎跌落,或是跳楼自杀,或是被人蓄意推下。

第一种可能是桑德拉自己所坚信的,但却早在影片最初她与律师讨论辩护策略时,就因“没人会相信”的理由而被否决——再次确认了庭审是一个关于虚构与相信的场域。

当然,也许还有从未被设想的第四或第五种可能……况且,谁说亲人就一定比陌生人更接近真相呢?

也许只会加倍地困惑吧。

到头来,正如丹尼尔的看护员所说的那样,不论是陪审员、法官、律师、案件相关人士、家人甚至是当事人自己,每个人都必须在真相无从确定的情况下做出选择,不是选择真相,而是选择对真相的某一种虚构。

来听听这个小男孩最后选择的虚构:“如果我想象我妈妈杀了他,我无法理解;但如果我想象我爸爸自杀的话,我觉得我可以理解。

”从这个角度看,《坠落的审判》与另一位作者M·奈特·沙马兰在精神层面巧妙地邂逅了:后者今年的新片《拜访小屋》,一部恐怖片,同样设置了一个真相悬置、选择相信的情境。

作为电影作者的特里耶自己,又何尝没有做出同样的虚构之选择呢?

看完整部电影,回想自己是在哪一刻彻底相信桑德拉不是凶手,我会选择播放录音的那一段。

这也是《坠落的审判》的特异之处:本应单独存在的声音却附加了录音现场的画面,影像的叙事性质实际上介于现场有源声音与结构性闪回之间。

如果只有声音,只有桑德拉事后的间接解说,那么我们便无法看见妻子与丈夫之间的面部神情、肢体语言乃至现场氛围的微妙变化,也就错失了二人展现出的情感以及通往真相的暗示。

矛盾出现了:说服我们的不是控辩双方的实在的发言,而是这一段不可能存在的影像,一个绝对的虚构之物;不是庭审中任何现实人物的虚构,而是纯粹属于电影的虚构。

相较而言,沙马兰从未迈出这虚构的一步,《拜访小屋》的视角与主人公们始终保持一致,只能从不可信的电视荧屏上、从窗缝中透出的光芒中看到关于灾难的启示,因此观众的相信会更加艰难。

Anatomie d'une chute (2023)类似地,在丹尼尔第二次听证一段中,我们看到了丹尼尔用自己的声音复述出了父亲对狗的描述,并将其读出了隐含的忧郁语义,这是丹尼尔的虚构;但如果仅仅只有他的虚构,电影是无法真正打动我们的。

更具决定性的是特里耶的虚构:她为儿子的声音配上了父亲说话的画面,在几乎重合但又微微错位的口型与语音之间,我们很难不察觉到生者对死者的极为复杂的情感——那种理解的努力,那种无法跨越的疏离。

在这场庭审之中,真正的雄辩者是特里耶和她的电影,为了站在女主角的一边,站在她们所相信的那一边,她们在叙述中加入必要的虚构;她们使用着影像的手势,演讲着场面调度的语言。

Anatomie d'une chute (2023) 评分表

往期推荐长评 | 眼睛睁开时的一缕美丽之景长评 | 面向、传达,立足于此的我们异见者字幕翻译计划 - 22 | 路一直走

 9 ) 电影中夫妻吵架片段台词听抄

不是影评。

只是觉得这段吵架写得太好了,忍不住把台词听写下来,学习。

(Sandra)-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I mean it's part of the job. you have to organize yourself differently. I'm not going to cancel.(Samuel)-Am I supposed to organize myself on my own? you know we have to plan things together. like to leave Daniel alone because you go after your own.-Leave him with Monica. what's the big deal?-3 days a week? we have to pay her for that. we can't afford it. I need time, not a few hours. I'm talking about blocking out time for myself for the whole year. this isn't work for me anymore.-Well, organize time differently if you want to, it's up to you.-What's the last time you helped him doing his homework? there're so many things you 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at's the time I'm talking about.-Darling, the book just came out. you know very well it's just this time.-It's always "just this time". whatever you have a book out or you're writng or you need a space to figure out what to write. [yelling] I mean I've been following your lead for years. I can't do anything with my time. do you understand? it's not my time, it's yours!-Do I force you to teach? do I force you to homeschool Daniel? no one's forcing you. if you want to make more time for yourself, I've never stopped you.-Are you fucking serious? I cut my course load in half to gain more time and it's still not enough. I have to finish the renovation plus I did everything else. why do you refuse to talk about it? why can't you just admit it has to do with how things are divided between us? -Because you're wrong. I don't owe you any time. I do my part. come on, let's not take inventory here please. let's relax. [pouring drinks] when you decided to homeschool Daniel, I told you be careful. it's a beautiful and generous choice. I thank you for it, but you don't have to do it. I told you it would force you to...-What?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my son? I'm glad that I did. I wouldn't have the relationship I have with him today if I didn't.-[wordless] You mean the relationship that I don't have with him.-I didn't say that. I'm saying maybe, just maybe, things are a little out of balance between us. and I want you to take a look at that. why is this so hard to discuss.-First of all, I don't believe in the notion of reciprocity in a couple. it's naive and, frankly, depressing. yes, and I think discussing it is a waste of time, considering the state you're in, seriously. all this blah-blah-blah, and more time is gone. all this time spent chitchatting could be spent in silence doing whatever you want to do.-I want time to start writing, just as same as you.-Do it. I don't know single writer doesn't write just because they have a son in the house. stop whining about your scheduling bullshit and drop this logic which consist of blaming me for what you did or didn't do.-I did live with you, I plan my life around you. If I imposed on you what you're imposing on me. neither of us would be able to write.-Don't worry about me. I always manage to write.-Great, perfect. if you're so sure of yourself, then adapt, that's my suggestion.-I do adapt. I take Daniel to school.-Once a week.-We have Monica on Tuesdays.-Oh, Sandra, don't be dishonest.-I'm not, you're the one nitpicking.-I've given you too much, too much time, too many conversations. I want this time back. and you owe it to me. be fair!-[laugh] I'm sorry, but no. are you insane? I don't owe you anything. really. this is about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son. and to protect yourself and your confidence because you got scared to put yourself in this positon. it was your choice to come here and start this renovation. this is your own trap. I don't take your time. you waste it all on your own!-Ok I want things to change now. I want time to start writing again. -Great, go for it. if you want my advice, go back to the one you ditched.-That's your advice? go back to the book you plundered?-Ok, so now it's plundering?! we've discussed it, you'd given it up.-[laugh] you took the book's best idea. how am I supposed to just "go back" to it? do you realize how cynical that is?-Publish your own version, say it inspired me, and I'll admit to it. if something needs to be written, someone has to write it.-Wow, you have animal vision. you pretend to be obliging, but...-Look at you, even your bullshit moralizing, this, really, is a way for you to waste more time. you should be flattered that I was inspired by you. this is life. things circulate. and frankly, I wish you'd be inspired to plunder me sometime.-You're not alone in your jungle. living with you, you impose everything. you impose your rhythm, your use of time, even impose your language. we meet on your turf, we speak English at home!-I'm not on my turf. I don't speak my mother tongue.-You don't speak mine neither. even though we live here.-Yes, it's a middle ground, in fact. because I'm not French, you're not German. so we create a middle ground. so nobody has to meet each other on their turf. this is what English is for. it's the point. you can't blame me for that.-But we live in France. that's our reality. Daniel hears you speak a language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life. just because you impose it on him, just like everything else. we're on your turf, all the time!-In your country! every single day I have to accept that we live in your hometown! the people you grew up with look down on me whenever I don't make the effort to smile at them. you don't think me living here counts as meeting you on your turf?!-You never smile at anyone.-Yeah, that's why you love me right?-[laugh] You really have no shame. that's a superpower. you see no one but yourself.-I see you very clearly, I just don't see you as a victim.-You impose your way of living, speaking, eating, even fucking. I could never get you to fuck any other way. because you expect me to follow your lead. that's your notion of a couple.-[frowning] I don't have a notion, 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a couple, really. so, you say I'm stopping you from fucking the way you want?! seriously?-Yes.-Be honest. who's been refusing to fuck since the accident?-You know I meant before.-What did I ever refuse to do sexually?-Everything. everything. plus I have to accept that you fuck other people.-I do not fuck other people.-Don't deny it.-[yelling] Once! and you cling to it! in order to suffer! you make yourself the victim!-[yelling] I'm not a victim! I'm a man who's been cheated on! plundered and cheated on!-[sigh] I can live without sex, but not forever.-so you want to blame me? I'm the one frustrating you?-It's not about who's...who's blaming who or who's frustrating who. the frustration is there and we're both dealing with it. Me, personally, I refuse to rot inside! I find a solution. at this point, sex was just a question of personal hygiene.-But you impose your solutions, which are solutions for you only. you don't give a shit if it hurts me and Daniel.-You leave Daniel out of this. this is not about Daniel. I do not impose anything on him. You made us live here, among the goats. You complain about the life that you chose! You're not a victim! Not at all!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omething dirtier and meaner! you're incapable of facing your ambitions and you resent me for it! but I'm not the one that put you where you are. I've nothing to do with it! You are not sacrificing yourself as you say! You choose to sit on the sidelines because you're afraid! Because your pride makes your head explode before you can even come up with a germ of an idea! and now you wake up at your 40, you need someone to blame! and you are the one to blame! You're petrified by your own fucking standards and your fear of failure! This is the truth! You're smart, I know you know I'm right. Daniel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stop it!-You're a monster. even Daniel says it, with his own words.-You take that back, you piece of shit.-He's told me countless times how hard you are. do you know that?-He's telling you what you want to hear. He can feel your guilt and he's trying to reassure you. don't you see that?! You've never stopped feeling guilty about him!-You're cold-hearted. you have no pity.-Yes, and you have too much for yourself.[quarrelling]

 10 ) 恶上智慧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坠楼死亡的剖析》的结尾,没有真相。

面对没有真相的结果症状,可以看到,此刻作为女主角的客体小a本质上是一种剩余,是在寻求真相欲望的辩证法中提出的,主体因为象征能指的局限总是无法在象征界找到他真正想要的真相,只好不断的更换她的欲望对象,而这些处在现实中的欲望对象只是客体小a的代理与替身,并不是主体真正想要的,因为主体并不知道她想要什么,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投入欲望真相的对象之追寻之中。

而作为身处实在界的客体小a,其与想象界的关联就是客体小a往往是主体幻想运动的终点,主体的幻想运作到客体小a时,便会感到一种乏力般的无聊,原因就在于她触碰到了无法被象征化的原质,而客体小a与象征界的关联就在于它是被象征界所禁止的、所排斥的,但它却有时和主体的肉体最为息息相关的东西,主体面对现实生活中难免遭遇到的实在之物时,不禁会对象征界产生一种怀疑:为什么要对这些事物进行这样一种区分,至此大他者的回答是无力的,面对客体小a时,大他者遇到了自己界限与匮乏。

在上述一通拉康系的所谓“正版”精神分析验证的胡诌八咧后,观众可能最终会知道另一个更浅显易懂却也更深刻的“真相”,这个“真相”犹如豆瓣热评所说:“没有哪一种生活能经受得住抽丝剥茧的审问与反刍”。

如果“生活之不堪绝望”是拉式精神动力学中所谓{二元对子、异化虚构、雄辩升华}的结论,那么或许“真相”也真就诚如拉式的理论所断言的:“人(本身)归根结底就是某种症状!

” 且《坠楼死亡的剖析》没有从一个侦探个人的封闭视角去探究生活真相,也没有让孩子以家庭内部的“外人”角色区挖掘家庭秘密,而是以疑似谋杀的公诉案件属性,由公权代表社会提起公诉来揭开一切谜底。

不可否认,本身这个设置就是一个巨大的戏剧性来源,是导演特里叶的主动剧作选择去呈现法庭,这样一个靠叙事,又可以尽量价值无涉的“官僚作业方法”,来产生有理性有表达的公共精神价值,并彰显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可怕深邃的分析洞察。

片如其名的《坠楼死亡的剖析》,正是靠着缜密严谨的结构、精湛入微的表演、意有所指又不能明确的高明调度、冷静又感性的叙事态度,利用法庭的空间属性构建的叙事与戏剧性场域,挖掘着这样一起薛定谔般自杀/他杀案,之于一个单独家庭内亲子、夫妻关系乃至现代生活的独特纹理。

而影像与生俱来天然的机械复制属性,又会不留痕迹地给电影打上适应所有现代家庭的普遍性标签。

可以说,《坠楼死亡的剖析》令人叹为观止、五体投地、拍案叫绝、神出鬼没、惊为天人的叙事挖掘能力,简直透彻到深入骨髓,直到“铁锹挖弯”,碰到了上面所述的“真相”的地基之时,才能说,电影本身在这也必须完结,此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或“‘真相’”,就如拉式所论断的人的最基本境况一样,呈现出其不堪入目又冰冷坚硬的症状。

但拉式的论断还有隐含的后半句...... 后半句是“到此,这个症状也就不能再继续分析下去”。

解释不会无限推演进行下去,而必然会终止在一个地方,犹如作为儿子的丹尼尔,最后的哀求和原谅。

观众亦或导演都将属于描述生活方式的断言给了生活,将留下的无论是{剖析}还是{审判}的所谓深刻印象,都当成了是一种具有最高概括性的综述,生活在这里只能剩下疲惫,和最后的“正义”,犹如电影的结尾。

可以想象其实在这里,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最后连带疲惫和“正义”一起追求的,只有最无辜最受伤又最一锤定音的丹尼尔,他在最后出庭来作证、来控诉、来拯救。

不过如此虚构又真实,且充满“戏剧性”的逻辑框架,在现实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真实的、但南辕北辙的非戏剧性逻辑。

在现实世界的海洋法系、大陆法系和全过程法家法系的法庭场域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有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或法定亲属关系亲属,享有的选择拒绝作证权利的亲属拒证权。

所谓天塌下来也要实现的正义的位阶和其价值排序,要排在亲子、夫妻、人性伦理的存续之后,这是真实世界中来避免家庭伦理被瓦解的“安全网” ,也是保存人性的{目的地国},是法律能有合理性、有效性、权威性在法律之外的保证。

诚如孟德斯鸠所言:“为保存风纪,反而迫坏人性,须知人性却是风纪之源。

”不难发现,此处也正是电影的所谓“复杂”“面相”、剖析”深度,和审判法与叙事的场域等等一切可以成立的,所奠基的,可能会把铁锹挖弯的基石所在。

从挖掘和揭示的解释视野上看,新科金棕榈得主特里耶的虚构作品,充斥着知识分子真诚的鞭辟入里与入木三分,站在她所相信的“生活真相”那边,以所谓雄辩的语气、拟定的结论、沉着的态度,分析着生活会怎么不好、婚姻多么不堪、其中的恶多么不可避免的时候,到底是在说我们需要更多妥协、更多隐忍、更多美德、更多沟通,还是说因为生活、婚姻、关系的可怕,变坏可能性的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必须舍弃关系、必须快人一步、必须钻营算计、必须不择手段呢?

其挖掉基石、铲除{目的地国}的结论恐怕顺理成章且不言而喻。

正是这样一出精湛技艺的结构主义剖析审判“神话”,费尽巨大心力与劳苦,却也构建不出哪怕一丝任何事情可能变好的可能性,而只有“不建立任何关系,肯定就屁事没有”的结论,让人人知恶懂恶,对事情、关系和未来会怎么变坏、多久变坏、坏到何种程度、坏出何种后果变得即敏感又熟练。

这样的敏感,非但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让目力所及的一切关系和事物还有未来都面目可憎、虚假丑陋。

相应地,我们对如何得到解决之道,让爱和美可能,让事情如何变好之善,就会越来越匮乏和枯萎,在恶上极尽分析,在善上极度天真,《坠楼死亡的剖析》就是这样一出先射箭后画靶子对{恶}的穷极复杂式剖析,对事物为什么注定会变坏的“极致深度”审判,构建出所谓“真相”的智慧,在切实地摧毁着腐蚀着我们的信念和生活。

而其实恶本身极其浅薄的属性其实早就注定了,其“复杂深度”离真正的混淆和相对,离复杂多元的生活面相,其实还差的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之遥远......

《坠落的审判》短评

不愧是女导演,两场女主和律师交谈的戏,要是亲上去整个故事就又俗了,如果是男导演来拍,可能下一幕镜头就转到床上了

4分钟前
  • 烤冷面加鸡蛋
  • 力荐

最近几年最弱的一部金棕榈,太普通了,讨论婚姻关系,却力度不足

6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较差

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表面上是由一次死亡事件引发出破碎的婚姻关系,背后却折射出女性的困境。剧本结构非常用心,叙事有力,不同于一般的文艺电影,吵架那段为全片最佳

10分钟前
  • 影中世界
  • 还行

3.5 后半段对小男孩这个角色极度厌恶,什么样的恶魔才会给唯一忠于自己的狗狗喂下12片阿司匹林做实验呢?相对于庭审辩论,这片子更多的表达的应该是在长时间的“为家庭自我牺牲”之后的集中情绪爆发,组建家庭是需要双方在矛盾的事物上相互妥协,但人又多多少少是有些自私在里面的。

13分钟前
  • 粘粘
  • 还行

没压死女人的稻草,怎么就压死男人了。

15分钟前
  • 看不到我
  • 力荐

一星给狗子。。。一星给帅气律师。。。。。。不愿再看中年危机和亲子关系。。。。。。。

16分钟前
  • 又又
  • 较差

庭审戏挺精彩的,其他方面比较一般。

1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从上蹿下跳的刻板典男公诉人做完自己的第一段演说后,我就知道后面无论发生什么也救不了这部堪称导演私人呕吐袋的沾沾自喜之作了。本片最垃圾的地方莫过于让一个扮相和猜火车里的瘾君子一般的角色出演公诉人,而且还刻意地塞给了他一大堆与自己职业基本人设不符的浮夸表演。在此语境下,它想现实主义地讲述任何命题也都立不住了。前面各种公开性骚扰不谈,直至最后丹尼斯翻案时,还要专门安排他流露出一副自己已经输了但还是不能慌张的神态来讲出小学生吵架一样的台词。我请问现实中有哪个专业法律人员可以抽象到这种程度?导演这是黔驴技穷到了头,生怕自己为集美观众苦心制造出的无名愤怒在过于和缓的叙事节奏里流失掉。当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被用一种扭曲的方式演绎后,唯一能结出的果实就只有自欺自怜的释怀与哀怨,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会。

24分钟前
  • Liew Enomis
  • 很差

录音部分后劲很大,一段亲密关系中话语权绝对弱势的一方总会变的脆弱敏感、无理取闹、歇斯底里,不分男女。但是轻描淡写情绪稳定地用一句“我又没有逼你奉献,你现在就去搞事业啊”来搪塞拒绝沟通,何尝不是上位者的傲慢?把丈夫逼得几欲自杀的压力,恰巧就是现今承担大部分育儿和家务,牺牲职场发展反而换得更低话语权的女性正在面临的困局,难道只有白男有脆弱的权利吗?这个案子大有种性别一换转评过万的味道。我当然不想用平权的角度回味这部电影,只是看完后觉得,长期维持一段平等、健康的关系是一个太难的课题。

29分钟前
  • christian
  • 推荐

欣赏不来,开篇那一首聒噪的音乐就让我瞬间不耐烦起来,后面就是无休无止的对话,好像还是不太融合的配音?枯燥无聊,根本看不下去

34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就算两个人之间本来还有爱情,经过这样的法庭审判,在过往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有罪的论证,爱情也会不复存在吧。审判结束之后,再回望丈夫的死亡,可能真的就只剩下怅然若失了。在“婚姻故事”这类题材的电影中,这一部没有让人恐婚,反而让人觉得婚姻本就是这样复杂,只有那些当下的瞬间可以定义两个人的关系。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管有没有杀,他早就已经死了。到底谁杀了他?我现在懒得反思了。因为这就是个无解的命题。人类解决不了巴以问题,人类更解决不了情感问题,人类终其一生就是在死磕这个无解的命题。

3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你早说这是婚姻的审判,我就不一定来看了

40分钟前
  • 手抓蛋
  • 还行

我真的不明白 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除了法国张震

43分钟前
  • 一头巨鲸
  • 还行

抱着惊悚和犯罪两个标签去看的,一点不惊悚,一点也不犯罪

48分钟前
  • 废慧酱
  • 较差

我不是高估了这部片,我是低估了我的耐性。三倍速换来十年前的老梗还能被人吹成神,看来也没吃过什么细糠

50分钟前
  • 不羈的賓周
  • 很差

垃圾,看完就觉得无语,除了红衣服光头啥也不记得

51分钟前
  • 妘嬄
  • 很差

这部和《枯叶》开一部金棕榈吧,太有力量,后劲无穷。讲故事能力极强,节奏舒适,一点都不着急,视听很有风格,大量推镜头去强调人物反应。抽丝剥茧的真相揭开和硬核庭审的刑侦推理,包含犯罪动机、现场还原等,是真的拿着图纸来推理分析。表面故事蕴藏的深层情感也是无可挑剔的,往常庭审类型都会以宣扬法律“疑罪从无”为主题,但这部并不是。当儿子口供翻案,母亲得以回归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回归的释然。好像不论这个案件真相到底如何,家人还能依靠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btw狗狗snoopy演技也太好了吧!!!!

52分钟前
  • 思颖sine
  • 力荐

有一两段吵架和争论的戏不错,但也没超过斯嘉丽和亚当在短小紧凑的《婚姻故事》对于两性关系的反思水平。我以为会有什么新东西。两个半小时的后半程我突然想,这异性恋的相处关系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还要花我的时间给他们。后半程审判来审判去玩终于有点没耐心,开始想,就这?就这?就这也能在网上吵那么厉害?被夸得那么厉害?我觉得导演的idea很好,立意很好,演员也很尽力,但总感觉就是隔靴搔痒,新瓶旧酒,就跟芭比一样。但这样的电影多拍当然是好的,因为它不在于启发男性的反思,而在于启发相关的女性(男性是否具有被启发的功能就又是另一个科学问题了)。只是对于我来说,都很隔靴搔痒,没有新意。

55分钟前
  • 三狗大将军
  • 还行

7.4分左右。请恢复原名《坠楼死亡的剖析》谢谢,瞎他么改什么名?从影片内容分析本来也就是原片名的内涵,从头到尾都没有审判,就连最后都只是做了补充和分析。剖析就是抽丝剥茧,命案反倒只是一个麦高芬,爱情亲情生活的解构才是本片的意义。电影用了大量手持摄影的镜头,以新闻镜头、审讯镜头和电视镜头等多重角度去窥探这个事件,然而导演到最后全做了隐藏,留下了一副雪地脚印般的寻味图。顺便一提,本片狗子mvp!!

58分钟前
  • 一骞个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