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耶稣一生的简单介绍在视觉感受方面能把以前对耶稣的一些片段了解的片段串联起来,比如耶稣的诞生,对淫荡女子的宽恕,最后的晚餐,对自己喜爱的门徒Peter的怀疑,识破背叛者犹大,钉上十字架的淡然……作为对耶稣一生的科普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信仰的问题。
在以往我的认知范围内,我认为宗教是迫害科学的,因为宗教在跟科学抢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伊拉克的著名城市巴格达曾是世界的知识中心,我们现在仰望星空,超过三分之二的星座都是以阿拉伯文命名的: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后来由阿拉伯人介绍进入欧洲,所以长此以往,巴格达成为了知识文化的中心,长达五百年之久,巴格达优秀的知识份子集中向外散发知识,让知识得到普及。
但是在这繁华逝去之后,有一位宗教狂热份子站出来说:“数学,是魔鬼的哲学”,然后他得到了执政者的认同,从此巴格达再无知识,知识份子被流放,禁止发言,禁止做研究,直到今日,我们所看到巴格达已经被战火蹂躏,暗无天日。
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受到无数的阻拦,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科学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不易,而我则是科技无罪论的支持者。
而对于宗教,曾被我认为是伪科学的一种愚民政策,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我接触到李安的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主要将讲的是Pi是一个出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举家迁往美国,在海上经历了类似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有幸的是他在他的救生筏上与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Richard·Paker”。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Pi只好与老虎一同生活下去。
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在影片的最后,Pi接受采访,当他说到他在海上的奇幻漂流之后,两个采访者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希望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于是Pi向他们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
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
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
采访者最终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
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
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为什么这样回答呢?
这是一个兽性和神性的对峙,对信仰的拷问。
真实的故事其实是第二个故事,甚至可以将人物一一对应,但是我们人为的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因为是动物,而不是人,人在我们眼中是神圣的,而不会为了食物自相残杀。
但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人的兽性会被激发,Pi全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在小岛上,为了生存,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素食主义还是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就会放下束缚,抛弃信仰。
Pi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跪地长啸,质问上帝“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
”,那时我认为要做到绝对的理性,信仰经不住命运的折磨。
但是这种怀疑当我看到上帝之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耶稣死后他对他的门徒Thoms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信我。
那没有看见我的人就会相信我真的存在了”。
换而言之,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被人相信,而随着相信的人多了,就会随之产生宗教。
所以无论耶稣传记的真伪,最终他的门徒终此一生都在传播他的思想,将福音传到世界。
这是信仰的普及性。
再谈到信仰为什么会产生呢?
耶稣说自己是上帝之子,自然有人信他,他能宽恕人的罪恶,使人起死回生,能给饥饿的人雪中送炭,能为迷途之人导航,但统治者不信,认为他是假先知,宗教的维护者不信,认为他亵渎上帝。
我起初认为耶稣一直在向世人说明他是上帝之子很是愚蠢,用不断展现自己超能力的方式来获得伴随者,但对于未知的事件,保有怀疑的态度是人的本能,耶稣起初的跟随者是因为看到他的超能力,比如Peter,耶稣在他经济困难,无鱼可捕的时候赐予他满筐鱼,还有很多伴随者皆是如此,所以他们怀疑,Peter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不肯跨域河水奔赴耶稣,犹大背叛耶稣,Thoms怀疑起死回生的耶稣…… 但是在耶稣贴身的12个门徒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拥护者,宗教议会、最高法庭犹豫对耶稣的审判犹豫不决,凯撒对处死耶稣胆战心惊,耶稣背上十字架有群众自愿为他搬运、为他拂拭伤痕,他们不是因为受到耶稣帮助,也不是因为听到耶稣的奇闻轶事,而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他的教会,他的谦卑。
他说:“反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宣扬思想从来不是采用武力手段,他说“归凯撒的给凯撒,归上帝的给上帝”,宣扬政教分离,反对成为以色列的王,他不是用思想来控制人们,而是告诉人们你们都是有罪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后,说到“父亲,原谅他们吧,原谅他们不知自己所做的事”。
耶稣终此一生都在告诉我们“I am the way,the truth,and the life”,看到这里我觉得不能把耶稣当作一个人,他更像是一个符号,真理的标志,渴望人们追随,那些超能力则是接受真理的馈赠。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信神、信命总是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总是谈到“命该如此”“上帝你为何不帮帮我”,而当情况没有好转之后,我们本能地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引导我们的其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内心,心中的神性,引导人类无形的神。
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
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拜托困境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人内心遵从的道德,所以我们被称之为“人”。
人不信了神了吗?
你抛弃了我了吗?
Pi跑到教堂里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
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
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很多西方人说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中国人信仰的每个神都是先具有改天灭地力量的,然后中国人才信他、供奉他,相对应的这个神也应该提供相对应的保护、福利。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中国人遇到糟心事的时候骂老天爷瞎眼了!
而真正的纯正宗教信仰是什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
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一种质朴的社会哲学观点!
现代人生活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各种鸡汤文、心理文看的想吐,很反感这种说教。
所以不能理解宗教对古代人们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种感觉类似于我们第一次看到鸡汤文,整个人充满了正能量,感觉找到了人生的道路。
不过本片当中明显违背科学规律的神迹是明显的败笔,现代人已经够有现实力量了,缺少的人性的关怀和抚慰。
耶稣是个具有神性的人这个点更能打动我们。
具体可以讲下为什么耶稣知道自己会死,还不逃走,愿意为了唤醒世人牺牲自己,替世人受苦!
剧情支离破碎、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虽然忠于圣经,但是要知道即使现在的西方国家,虔诚的基督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文化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自己思考,理性思考了!
这部片子看得觉得味同嚼蜡,另外imdb的评分比豆瓣低得多,果然目前中国人比老外还推崇这些自己不懂得东西!
剧情支离破碎、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虽然忠于圣经,但是要知道即使现在的西方国家,虔诚的基督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文化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自己思考,理性思考了!
这部片子看得觉得味同嚼蜡,另外imdb的评分比豆瓣低得多,果然目前中国人比老外还推崇这些自己不懂得东西!
剧情支离破碎、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虽然忠于圣经,但是要知道即使现在的西方国家,虔诚的基督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文化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自己思考,理性思考了!
这部片子看得觉得味同嚼蜡,另外imdb的评分比豆瓣低得多,果然目前中国人比老外还推崇这些自己不懂得东西!
耶稣受难曾被搬上银幕无数次,却依然具有无穷魅力,吸引过马丁·斯科塞斯、帕索里尼这样的大导。
这个故事很难被拍出新意,或者说无需拍出新意(除非想惹教徒的反感),因为故事本身足够伟大。
这部因为是美剧[圣经故事]的重新剪辑版,情节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
比如追随耶稣的十二门徒只是重点介绍大徒弟彼得。
引起争议的部分要属无处不在的抹大拉的玛丽亚,与《圣经》记载违背,不过在电影版里属于可忽略的枝叶部分。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包括几个镜头有种帕索里尼[马太福音]的即视感。
对应片名上帝之子,耶稣是否为弥赛亚受到长老们的质疑,他对神殿倒塌的预言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耶稣能够吸引到一众坚定追随者关键在于展示神迹,帮助渔民捕鱼、让瘸子恢复正常、使死人复活,对神迹的展示不断升级。
在他复活前展现的最后一个神迹引人注意,面对犹大引来的追铺者,他淡定自若,彼得挺身而出,砍掉敌人耳朵。
耶稣把手在伤口处留片刻后,耳朵复原如初。
之所以强调这一神迹,因为与此前不同,它不是一个公开在群体面前展示的行为,而是一个更加博爱的举动。
“信我的人有福了”,他对耶稣的信任得到了回报。
和[马太福音]相比,[上帝之子]体现出同一题材美国和欧洲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者被公认为经典,得到了教会的认可,这里的耶稣形象更加神圣,黑白画面加上优美的镜头调度,加深了神圣感,难怪受教会认可。
相比之下,新版强调受难,一种甘心受难的传教激情。
前半段的传教故事只是铺垫,重点还是要看耶稣的受难过程拍得如何。
当他头戴荆棘王冠,身负十字架,步履艰难地走向山顶。
再到被绑上十字架,钉子刺入手脚,十字木桩入土的整个过程,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伟大的受难之路总能通往观众的心灵。
其实耶路撒冷真的是圣地,最早犹太教起源于此,后来在犹太教义摩西十诫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也是起源于此,后来罗马势力衰退,被伊斯兰人占领了几乎中东势力,在欧洲,基督教开始盛行,但是被教皇和部分教士滥用,导致王权和教权相争,基督教最后逐渐净化自己,形成新教和旧教,为此在法国和英国死了很多人。
宗教的信仰力量是无穷的,他激发了人的潜能,在绝望和恐慌,得意和失意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
不管是犹太教,佛教,道教,伊斯兰,基督还有印度教,儒教哲学,都是教人向往积极一面,摒弃恶的一面。
因此有了积极意义才能长远传播。
什么时候都不要迷失自己,提高自己的修炼,达到至臻的境界吧!
那一天犹太人亲手把他们的王,他们苦苦等候的弥赛亚钉在十字架上,我们新约圣徒们虽然得救,但还是一次次犯罪,一次次把我们的王钉在十字架上。
但他仍然不离不弃,但他仍然爱我们!
感谢主!
愿我们都能不负主望,奔走天路!
上图: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年)创作的油画《圣多马的多疑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描绘复活的基督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
不要疑惑,总要信!
」
这是电影里的主和多马,也非常美
主的钉痕手除夕当天也就是假期第一天在主内朱叔家看了将近两个小时,今天初六也是假期最后一天,把剩下的给看完了,电影前一大段都中规中矩,最后半小时确十分令我感动,结尾的歌也实在好听!
(但是我搜不到)
撇去影片制作效果,我想说一说一个非基督徒的感受。
影片集结了耶稣生平事迹,大多是在观影之前已经从文字和言传中获得的,谁无罪谁就能砸那妓女、最后的晚餐、十字架的耶稣……在此之前,因他人的兴趣,间断的去过教堂四五回,感受过圣歌和虔诚的信徒。
虽然我还不信,但却过了好多好多个圣诞节。
耶稣对每一个人的影响,点滴许许,难以言语。
差一点,我就有了那种冲动。
可惜前半部分影片节奏较不紧凑,极难跟随导演要传教布道的节奏。
之于后半段,一切桥段演绎满满,令人感慨万千。
作为一个非信徒,我感受到了他的苦难与宽怀。
作为这样一个片子,想必会有诸多争议。
争议部分自然是事圣经所载的出入,或许是口舌,也许是标榜。
不有信仰观之心存怜悯,不曾相识已然得之赦免。
主啊,原谅这些人吧!
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家人用心推荐的一部电影,开始把他当任务看,因为对基督的不了解前半段基本是教科书一看就睡,一部电影花了四天才看完。
有很多不解我都不明白。
特别是前面的他和那些追随者故事,为什么要捕鱼的和他走,捕鱼的跟随他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对他那么崇拜,为什么后面吃饼和红酒是他的身体和血液大家还要去吃喝?
当然这部剧拍的真的很好,特别是后半段,节奏紧凑,深入人心。
治他罪的人说他亵渎神灵,其实是害怕,害怕有真的神灵来颠覆自己在此时的地位,是畏惧自己真实的内心。
还有那些面带兴奋撕去他衣服钉上十字架的士兵,他们的无知无畏,没有思考,用别人的痛苦来给自己带来快感人,真的很可怕。
耶稣带来了世纪的觉醒,但更多的是人们面对美好的回避,我们向往美好生活,但在最关键的时候我们畏惧了,我们更愿意听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以在不知觉中我们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所以我们才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只有心智成熟才会无所畏惧!
作为一名基督徒,对于圣经体裁的影视作品,必定是怀着谦卑虔敬的心去观摩欣赏。
而对于非基督徒来说,无论您是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无神论者等等,既然有幸接触到上帝,那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接近上帝一次,哪怕一厘米,您说呢···宗教体裁的影视作品,往往不用普通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用心——一颗虔诚的心 去品味!
说起这部《上帝之子》,不得不说数年前的《耶稣受难记》,两者皆是表现耶稣生平的电影。
只不过一部着重点是“受难”,而一部则偏重于“传道事迹”。
不同的切入点,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一部以血淋淋的受难场面震撼视听,而一部是以恰似温柔的叙事洗涤心灵。
曾经,在我所在的会堂,我播放过那部《耶稣受难记》,弟兄姐妹们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更加坚固起 灵体的根基。
以往的传输基本是口头的说教,而电影则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 上帝的爱。
我们也明明地感受到那句“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约 3:16) 是一种怎样的爱,“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
”(约 11:50) 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计划!
如今,这部《上帝之子》,我也一定会播放给会堂的灵胞观摩。
不是为了大家能有多么感动,而是愿意大家 在这悖谬的世代 能更加坚固自己,哪怕一丝一毫 ... ...PS:很感谢这些导演、演员们奉献出如此棒的作品。
若是在大陆,真是想都不敢想,领导阶级不逼迫就算不错了。
这次 氵昷.州的一系列事件 已经摆明 对宗教的态度。
有一个说法说得不错:他们做事 总是先试点一两个地区,若是效果良好,则会大范围推广。
(祈求不要酱紫)对于同灵,我想说:这个世代,我们懂得。
经书 明明白白 写在那里对于非信,我想说:请勿逼迫,就是帮助。
既然帮助,便是朋友。
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太 5:45)他为我们真的做了很多很多 ... ...最后再轻轻地说一句:上帝在中国!
您信么?
愿上帝的爱与你我同在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充满你我
如果没有看过《圣经故事》或许会有五分,虽然记性不好,然而这个影片基本上是帮助我回顾了一下圣经故事那一大段,似乎就是圣经故事的剪辑,这次重点落在了耶稣基督身上,虽然影片非常不错,由于看过圣经故事在前,这样的电影又没有什么亮点,如果不是信仰基督教,这也就三分了,然而作为基督徒来说从这一部电影里面还是能感受到基督受死的震撼的,其中圣经的教导和事件的结合也非常得体。
所以还是有四分的,不想写长的影评,结果短评字数写不下了,只好复制到这里来。
哈哈哈能想到这音乐是Hans Zimmer工作室做的么
完全忠实于圣经故事
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砸死她。这句话真是圣人之言。
垃圾配置版《耶稣受难记》。
拥有纯粹的信仰,不要怀疑要始终相信。
看这部电影想到宾虚,宾虚里讲的耶稣会让不信基督人也感动,这个电影不会
多的一颗星给基督,这部戏就是照着圣经演的。耶稣的角色很夸张,细节很毛燥,事件的起因和过程也是云里雾里的,关于耶稣个人行迹的电影还是不要再拍咯。真的不太好
愿上帝与你同在!阿门!
个人观点,任何贩卖奇迹的宗教都是邪教~
May the grace of Lord be with all the God's people
居然是电视剧剪出来的,怪不得有些情节太突然
弥撒亚。上帝精神永不过时。 耶稣是始也是终,就是在事件中不会出现新事件,一切都是宿命论,非常的结构主义。 上帝又是那个永恒的外在的他人,从太初就决定那一瞬间可以跳出这个符号秩序,结果就是弥赛亚。这就很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了。
2014.06.06 是该去补补圣经故事了
无聊的福音电影
美国宗教洗脑大片~不过当做了解渊源还是能接受的
感觉大部分篇幅是耶稣受难记。饰演Jesus的演员选得太好了,配角Mariah的演技最好,抚摸儿子的手那段很感人。上帝派Jesus到人间打探一下,决定不降临人间了,人类不值得拯救。
拿电视剧剪吧剪吧就上荧幕了。。。
就是很庸常嘛,和本来的美剧一样庸常嘛。
可能只有信基督教的人才看得有感觉吧
纯粹的传教作品,太生硬…如果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又何必讲…如果大家不知道,这么讲,谁能明白其中真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