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实,就像坚硬的石!
作为一个农民,好不容易能够成为矿工,那么就喜欢转正,希望摆脱农民的身份,成为一名工人,一名市民;作为一名矿工,煤黑子,虽然是个正式的工人,但是却希望成为诗人,准确地说是脱离工人身份,成为一个宣传员,甚至一个作协主席……当然,现实如坚硬的石,以至于当了农民成了矿工,最终却死在了矿上;矿工成为了作协主席,却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创作,选择了自杀。
另外还有那个,自主辞职去闯荡的矿工,最终成为了企业家,也沦为了负债累累的可怜虫,更讽刺的是,他说如果重来一次,他想当诗人……还有,那个默默为诗人付出的妻子,她就像在守护着“圣灵”一样,守护着他的诗歌,还有他……还有,那个上任的作协主席,那个诗人,他也感叹:我老了,魂也散了,写不动了,就连写给别人看的诗都没有了,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没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走的时候,我也要离我的诗近一点。
甚至诗人妻子的好友,居然也突然说想要诗人为她写一首诗,感受一下当诗人的女人……其实,故事就是“妙笔生花,江郎才尽”。
诗歌看起来是属于人的,是关于激情与欲望的,但其实又是超越现实,非常神圣的存在,诗人其实只是一个躯壳!
诗人,男一一心想成为诗人,在这里,诗人人是理想的代名词。
谁都想当诗人,那是想极力摆脱低层身份的追求,是现实生活激情的照射,就像褐家山的矿一样,挖了几十年,依然挖不完,像运煤的火车转了几十年,依然还在煤山里。
男一不是诗人时,写给自己的诗,一一被退回,不能发表。
当上诗人后,能发表诗了,出版的诗集一本又一本,装满了书架,别人仰慕的拿出诗集让他签名时,他却没有一点欣慰,只有苦笑,那是写给别人看的,自己觉得不值一提。
随着当上作协主席,他的诗意就阳痿了。
谁才是诗人?
女一才是。
就像全片一样,看不到一句诗,你看不到她自己,她为了诗人的追求,从照顾生活起居,再到在社会上不断走动,放弃了自我,利用一切资源,让男一变成真正的诗人,自己却从男一的生活中消失,从影片中消失,却又似无形的存在,她演变成了诗意,像当初的红毛裤一样,像当初让人怀念的无时无刻的激情一样,她已经溃散到每个角落,在高档的饭店不会有,在万元户的公司不会有,在工友的按摩店不会有,再也拾不起来了也拾不到了。
只有老年痴呆的看门大爷那里才有,只有回到空旷矿场才会有,在退回来的信中才会有,男一女一都想退回去,退回那个时代,回到当年的味道,奈何当代诗人已死。
就像现在内卷的社会,一切都不是本来的面目了,读书人不再想成为纯粹的'诗人',现在的读书人,充满了焦虑,分数、名校将人们压得喘不过气,重分不重德,不比照古人修炼品性,却处心积虑的用考试和标准答案去换名校和社会地位,就算得到'诗人'名谓,他会记得自己的本质吗?
有权无德只会苦了大众,害了自己。
想做一个人生顺遂的'诗人'的人,一开始应是大多数,只是受累于坏人坏思想坏欲望的牵绊,这样的人最后变成了极少数。
映后,在路口又一次见到刘导。
问了几个问题。
影片很克制,最后男一仰面大哭是很感人,但他为何被撞死?
他未必是被撞死,但是死亡是必然,在他说出自己一生也没有写出一行好诗时便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二对男一的仰慕从哪儿来?
时代。
那个时代确有如此的风气。
推崇的导演?
安哲。
多看几遍,会无法自拔。
觉得娄烨怎么样?
师兄啊。
(然后我忘记了)成为导演的途径?
依靠现在发达的科技,当导演门槛已经很低了。
同行的女生对片中爱情不甚鄙夷、无法共情。
概是时代原因。
我抽烟,刘导也抽烟。
他抽的红双喜,我提出抽着烟合照,他给我派了一根,还借了火。
回去后,我点开刘导朋友圈,里面都是黑白的照片。
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海子《半截的诗》什么是诗,荒诞的,未完的,热烈的,深刻的…可能与常规相区别,不见得一定美好,但读来就忍不住思考的存在吧。
故事发生的地,还有人的性情,像一场干旱般乏燥,矿井的土地总是寸草不生,生命气息都寥寥,人在其中更像一套流程的械具,在时代的流水线被动运转。
看到诗人受欢迎就去拼命写,看到妻子晚回家就怀疑苟且,理所当然,不愿意投入多的信任判断与感性思考,好像那些日常泛滥的爱和相濡以沫的付出都随时因机械链条卡壳而归零。
就像阳光的味道持续不到午夜,怀疑男主的爱是否只是女方的柔情与无微不至的投射,她的美貌与娴淑,娟秀字体、暖胃厨艺、细织毛衣…都抵不上捕风捉影的片面推理。
抱着欣赏诗意只言片语的文字游戏点开影视,却全是时代缩影的卑微世俗追寻,原本写诗该是情绪的表达,而后被人欣赏,获得名利不是主要目的,可那时代作品一经发表便神话的捷径,却给诗蒙上工具的灰尘。
全片靠着女主撑起了点,倒像一部女权的电影,一开始真诚相待为爱委身,而后变通探路认真印书,而后抓住时机干练经商,受委屈还回馈,全身闪着人性光亮,看似失去一段关系,其实一路都在收获坦然与丰满。
其实真正的大爱是与他人无关的,遇上朝朝暮暮长相厮守的感情固然欣慰,可不知善而善,不求回报发自内心的爱却注定收获更多,过滤掉那些自私的占有,嫉妒的比较,扬长避短全是良性的美好阅历。
从头至尾那句“哪怕是影子也留着”的初心,遍体鳞伤,白壁无瑕,如海子般的半截诗,爱的就是你的本来模样,心上,土里,不许别人更改一字。
片名《诗人》挺耐人寻味的,导演似乎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由此观感上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讽刺效果:“诗歌”和“诗人”提供的都只是干瘪的叙事环境设定,整个故事几乎没有关于诗歌精神的深度讨论,但又处处在强调——写诗、写诗…… 非常造作。
写诗的人不懂诗意,真正的诗意诞生于完全不写诗歌的人——陈蕙在完成对李五的极致热烈的爱中同时完成了自己命运的诗意,即使这诗意是大梦式的悲怆。
然而在导演的叙事逻辑里,她被降格到是完美妻子形象、是诗人的背景板,她只是太爱他…… 一个本可以挖掘得更有深度的角色,就这样草草被标签化为大多数男人都渴望的圣母般伟大爱情的化身……至于李五,一个背叛诗歌信仰的人,一个拿诗歌作为阶层跃升工具的人,怎么会懂真正的诗意呢?
他说陈蕙是他的太阳,他贪恋的却只是那束源源不断的温暖罢了,他永远不懂太阳为何发光。
(全员人物都塑造得那么贫瘠刻板,最鲜活文艺的大概是混混张义。
要看时代巨轮下小人物的命运,还是去看《地久天长》吧。
)另外推荐陈年喜的《炸裂志》,这才是诗人,这才是真正的(矿工)文学。
黑夜给予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对于电影我抱着一定的幻想,想用它来安放我的一部分。
我觉得导演想要安放的部分是困乏的生活中那颗想要找到寄托的灵魂,矿工是个无聊的职业,厂区的生活是缺乏兴奋的,只有澡堂,居住地,食堂,门卫,纺织厂,宣传部。
后面的90年代也只是增加了新华书店等等。
我很难相信这样的地方能出现什么样的诗歌,全片中也没有详细阐述。
我对电影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应该是对于矿工这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崇拜。
我的记忆里有着对于井下工的模糊印象,白酒啤酒汗湿的身体,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建于山上的矿场很空旷,地面低洼不平,是不是有白色的地面从矿场的表面剥离出来,大概是工业原料污染的产物,矿场旁边是一排平房供给工人值班和生活,不过,你很难关注到生命本身的力量,一切都是为了钱。
卡车驶过弯曲陡峭的岩壁,铜原料从车上尿下来,黑色的印记打在土路上。
表姐常去过磅房帮忙,现在已经成家立业过着不疼不痒的生活,227岁的她刚刚完成专升本,对于自己的人生太大的把握,不过也算平稳过度到了有爱的家庭生活中去。
而她的父亲自从08年的矿价狂跌之后关闭了矿场,从朱老板变成了年过半百独自带娃的大叔,和亲家同在一片地方看守大门,对于生活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面对与儿媳的矛盾也有着一定的挣扎。
在漫长的夜晚里,望着来往的大学生喝得烂醉进进出出,或许有的人就来自于他从前待过的地方。
人会和树一样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吗,如果会的话,诗人的诗歌就是一种光合作用。
电影里平淡的叙事风格,几乎没有正面冲突的场景,即使是争吵也只是平淡生活里的刺,隐忍得厉害。
导演是一个普通的人,朴素的穿着,面对观众提问不厌其烦,饶有兴趣地邀请中年观众上台读玄武湖有关的诗,面对另一中年女性的“为什么不放一首陈嘉映的诗在电影里的质问”也只是笑笑。
嗯,这也是电影的一种可能,平平淡淡地上映,平平淡淡地下映,平平淡淡地映后交流,平平淡淡地点起一根烟回到苏州准备下一个项目。
“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偶尔拍拍电影”,嗯,也蛮好的。
这是属于父辈的一个简短的时代。
似乎只是一段烟云,一代人的青春。
刚好是我的父亲那一代人。
85思潮刚结束的时候,全国的文化刊物也不多。
干这一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海子,顾城真的影响了一代人。
那个时候追求诗歌的人,都是很纯粹的。
因为就没看过别的东西。
在僵化集体制度的时代,这些诗意正是当时青年精神向往,而且是唯一的通道。
那些青春的激情与躁动。
反叛与不甘,都指向了这一个出口。
所以影片里很多人想当诗人,想当个诗人的女人的内化需求,在今天看来都很不可理解。
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整个剧本来看,人物弧光还是比较完整的。
李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思想里的矿区。
这里确实是他的归宿。
如同张目说的,离诗歌近一些。
这个人物一生都在干这个事,但是其实离诗歌精神非常遥远。
他只是享受着鹤立鸡群的红利不能自拔。
但这最后的一步,确实离诗歌近了。
最后用这种殉道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全片抑郁的气质间接阐述了下岗潮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创伤。
这是一代人不可回避的隐痛。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剥夺。
如果要为这代人写一首诗,写一本书的话,也一定是归类为伤痕文学。
刘浩把中国社会八九十年代文化被资本入侵,然后在阵痛中转型的叙事落脚在了‘’诗人之死‘’的这样一个寓言中。
整个社会发生了从人人桌子上摆着一本顾城诗集到削尖了头下海经商的转变。
朱亚文的诗人形象就是这个庞大的复杂环境的隐喻,一方面他是官本位下的叛逆者,但又无法摆脱文化附庸政治的状况。
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这个新时代。
说白了就是虽然他不是纯正的知识分子,但也无法做到随浪潮投机倒把。
于是我们看见,影片中随处可见框架式的构图,隔着各式各样的门窗的各式各样的束缚。
你可能写诗获奖被人诋毁是妻子卖色,也可能因为跟人贴面跳舞而被枪毙。
宋佳的角色则完全是一种中年导演意淫下的产物,一个完全附着于男性,人死了都要抓住他最后一把灰的完美情人。
她只是承载了抚慰诗人/导演本人(男性)郁郁不得志的功能,你甚至可以说她都不是一个人,但矛盾的是其实她才是这个故事里那个真正的诗人。
而在宋佳隐身之后,整个故事连焦点都模糊了。
本片完全就是一部精致的但无法落地的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电影,充满了意淫和过度自我的表达。
你能想象朱亚文用鼻孔对着镜头一脸高潮的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吗?
不过写不出诗的确是一种阳痿。
《诗人》的剧情设定是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诗歌疯狂的时代,我们所知的海子、北岛等都在那时一跃成名。
记得曾经和一名著名作家交谈过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他称那时候搞文学创作的没有不写诗的,但我们也看到诗歌所高蹈的火把熄灭得过快,它的神圣与吹捧很快沦为个人小资式的吟唱,是诗人已死了吗?
诗人导演刘浩在采访时称,他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诗意。
我很赞同,但为何我们有专有名词称“诗人已死”?
这部电影里的两名诗人——张目和李五,为何都被设定了“死”的结局?
首先,我想从导演的野心谈起。
老一辈作家都有宏大叙事的野心,如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现在这样的作品很少,但从事文学及其他艺术的工作者们存在于这样的话语权力之下,在此之下,从来没有优秀的艺术家不想超越这话语权的。
像这次电影《诗人》,其实抓取的时代非常典型,正是文革后期至九十年代。
这十余年,中国从拨乱反正到经济特区的划定,从毛主席的集体主义到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变化不可谓不大。
而人物也可谓典型的。
诗人的创作在电影出现的开始,如张目所述的——发表出去的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故而作品为集体讴歌为主旋律。
诗歌内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也不重要,因为电影全程,我们只记住了女主陈蕙的那几句富有诗意的话: “这辈子,只要是你的东西 哪怕是你的影子 和你身上的味 我都要留着。
”到电影后半段,李五当上大诗人后的文联却已经门可罗雀,是诗歌已经不重要了吗?
是不再需要讴歌时代了吗?
是人们忘记了。
人们的价值观迅速变化,家庭结构解体等等时代问题,这些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
而张目及李五的死,主要是李五的死,主要原因是诗歌精神的衰竭吧。
所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基本设定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是电影的艺术性。
第一,该电影采用了大量深蓝灰的冷色调与红黄白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比较典型的在刚开场的火车上,陈蕙在昏暗的列车上捂着饭盒,饭盒及她的围巾是大红色的,我们联想到李五说陈蕙身上有太阳光的味道,以及最后“诗人之死”的篇章中,李武顶着灿烂的太阳泪流满面,陈蕙在深蓝的背景里抓起沙土又再次提及那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而此时挖土机正使这个不可避免崩塌的世界走向崩塌。
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出电影如诗歌般的隐喻展现: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暗示为叙事中压抑的、不可言说的部分,而黄白为主的暖色可能是美好的象征。
而红色像毛裤、办公室的红椅子,我觉得是暗示了文学三大母题中的两种:暴力及爱情(性)。
第二,电影中相当多的拍摄是从门,或窗,及其他的遮掩来完成的——且不说其构图,其构图大多是很好的——这对于这剧中叙述者的角度或从观众的角度看,使得剧中情节的演绎更有窥探的感觉,而很多重要剧情正是从这种窥探、猜疑的心理来推进的。
如李五从窗中看到张义骑摩托车送陈蕙回家引发了第一次家庭矛盾,从李五从小门看到象征“性”的红椅子而引发和陈蕙的彻底决定,再到痴呆的传达室大爷从窗户久久观望同一处地方和再见到陈蕙时以升华主题思想时,这些其实都让观众更有参与感。
至于其他场景的细节,有大环境。
拍摄地点是一块风沙飞扬的不毛之地,曾经也是矿山,这对于细腻的诗人情感表达无疑有反衬作用。
再到毛主席画像与邓小平语录的替换是于清晨进行,新旧交替之间、暗与明之间,无疑某种隐喻在其中。
最后是人物的塑造。
主角李五是个才华配不上野心的人,他作为诗人或真正在写诗状态时候的人,是依附在完美女人陈蕙身上的。
这些可以从很多地方发现,如张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传达室老大爷的神志不清似的话语,其他时候作为诗人的李五,更多是表现出人性的卑劣。
而女主陈蕙,有人责备其过分完美,然其是导演对美好、对诗意的象征所在吧。
与宏大叙事结构相配合,无疑刘浩导演也想塑造相当多且立体的人物。
可能由于时长或场景搭设的原因,很多小人物命运的浮沉便显得多余或突兀。
论其他不足。
一是剧情,问题很明显,“诗人之死”死得离奇,矛盾的化解也未完全贴合人设;二是台词,个人觉得有些过于书面语,便显得矫情。
总体而言,个人认为豆瓣6.3的评分过低,而电影上架方十五天便下架,实为可惜。
电影中诗人确实已死,但人人心中总会有一个如陈蕙般象征完全的真、且善、且美的所在,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诗意所在,它没有任何李五似的功利性,它不会因时代而变质,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文/黄晶晶)
《诗人》和《不老奇事》有一样的问题,导演都抓住了片中所述时代的一条脉搏,可惜没把劲儿好好地打在那条脉搏上,而是试图在那条脉搏上画个彩画儿,看起来有点东西,但是不够有力量。
论好看度,《不老奇事》的纯爱叙事还算动人,虽然前后两位女主的戏份割裂了整部影片,让它从一部颇有怀旧感的年代片变成了一部医疗科研片,同时也让“不老”彻底沦为了一个噱头【即便观众一开始就不相信“不老”这事儿,可王朔的存在多少会把观众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因而当噱头最终被展现为噱头,观众自然会想骂人】。
《诗人》虽然也讲爱情,但这爱情一点儿也不纯粹,而是夹杂着情欲、牺牲,甚至诗性,不过它的优势并不在此,而在于诗、诗人和中国社会的关系。
影片确实触及到了这一点:开放前夕,诗人的社会地位被拔高,成为昔日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仰望的对象,因而成为一个工人家庭向上移动的目标与动力,一首一首的诗变成了一级一级的台阶,诗人的肉体一步步往上走,灵魂却一路下坠。
市场经济到来,商人一跃而上,诗人的肉身连同他的桂冠一起被抛弃。
多棒的立意啊,可是故弄玄虚的视听语言和流水线的段落性叙事,都没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估计谁都不在意男主最后到底会怎样,女主的命运可能更能吸引人,但后面基本没她啥事儿,所以,人物塑造也是失败的。
罢了,还是来推荐更好看的电影吧:《帕特森》,五星,我入坑高个儿司机的佳作。
有一说一,《不老奇事》里的地道京片儿有王朔的功劳;王珞丹和王传君演技也是有的。
宋佳和朱亚文在《诗人》里的表现就很一般了。
前段和后段转折生硬,结局莫名奇妙。改开前后的年代感还不错。从导演映后的自述,感觉是想努力表达诗意和人生处处有诗意。唯一的诗意来自女性,男性只是追逐名利心胸狭隘的投机者而已。
诗人死了,工人死了,情人也死了。(可是美人活着啊)@天津首都电影院
两星半。我对这个电影从最早开始就有很多预设,所以我不太喜欢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个文学性非常强的剧本,有魂魄,有人物,但整个影响消解掉了这些,聚不起来的样子,其中美术是一部分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演员们并不和谐的表演,好坏参差不齐之外,他们似乎也没有在意这样一部电影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电影拍得很平淡,让一些有戏味也很俗套的情节显得很尴尬,像一个人又和你说了一遍他说过的事情,并且花了很长的时间。
满屏的敲黑板,划重点啊,学霸的电影时代到来了。
女人的毛裤。女人是诗。
我更希望,这部电影叙事问题的严重,更多是剪辑的问题,而不是素材本身。相较而言,摄影方面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可惜了。
越来越少见的时代主题 视听的氛围相当享受
和诗无关,其实名字应该叫《毛裤》,千千万万个中国风爱情故事之一,没啥大毛病,没啥大惊喜。
最后一个镜头女拳还不骂死?
技术上颇有可观潜力,而不足之处亦多,尤其收尾部分勉强。但声效和空间景象总能弥补一些青涩。整体仍值得肯定。三星半。
2.0 @2022-07-02 08:48:14
全片唯一诗人宋佳,但还是男性臆想出来的
试图融入对工矿时代逝去的怀念,想现实又想浪漫,结果两不沾,剪辑和情节衔接都跟不上,全片零零碎碎。
第二部电影,感觉选错了,关系好乱-下午/2021.6.5
为了帮助丈夫成为诗人,宋佳让别人吃奶,委身于人,换得丈夫的前程,却被丈夫和众人误解。
也是没能拜读到这位大诗人究竟写了什么好诗值得让女主这么付出呢?
女人何苦这样卑微!
女主角消失几十分钟、讲故事也没讲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
#2018TIFF# 跟去年看完《暴雪将至》时的感觉类似,不知道这是不是当下中国青年导演们的通病:又想铺宏大的时代背景又想琢细致的人物刻画,结果哪一项都没做好。摄影一般,画面和构图略矫情,有些地方剪辑不流畅切的很生硬,最大的问题还是对白——符号般的想要强调所标记的时代,却成为了能够引起观众共情的最大阻碍。
以死亡为结局,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