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得莫名其妙,硬着头皮快进看到结尾,原来“我在这里”!
反转的结局,让一切谜团豁然开朗。
他就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好吧,只好静下心来再看一遍。
原来他早就暗示过。
在火车上他说“你知道以貌取人会有什么后果吗?
会被表面蒙蔽双眼。
”在游泳的时候他说“我只是害怕迷恋上它。
”在共进浪漫晚餐的时候他说自己的妻子“她不喜欢我曾经的样子。
”当女生第一次吻他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矛盾的,难道我的情人这么快就背叛了我,跟别人假戏真做了吗?
当他看到自己的手表又回到自己的手上,一定感慨万千,什么时候爱人才能再回到自己的怀抱!
之前以为是一个很傻的男人被魅惑的女人勾引上手,对她一见钟情,奋不顾身,甘心被她利用。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浪子对心爱的女人用情至深,为了能堂堂正正地和她在一起而费尽心机布局,最终大获全胜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他听到杀手为了问出自己的下落,一遍遍打她的耳光时,不顾危险悄悄奔向她,被枪指着头也无悔,坚定地望向她。
他看到她说“我一直在想他躲在哪里”的时候,忍不住把她的监听器拿掉,在她耳边一遍遍地说“我在这,我在这”。
这就是爱!
不得不说法国的原版内涵就是深厚,美国翻拍的致命伴侣,就简单多了,洗钱会计师黑吃黑,整形到女朋友都不认识,最后反转。
再看法国原版,却能品出更深一层的内涵来。
女主一直被蒙在鼓里吗?
我觉得不完全是,在火车上女主自己有外套偏脱掉,借男主的毛衣当枕头,这可以说是勾引,但就算再整形,也没办法改变人的体味吧?
尤其毛衣,特别吸味道,很难瞒过枕边人的。
我觉得这一点就让男主暴露了大半,不过女主的身份是卧底警察,对男主的感受复杂,所以这里就继续演下去了。
男主对女主的卧底身份也心存疑虑,所以也在一直试探,诋毁原来的自己,共进晚餐时也说老婆离开自己是因为以前的自己讨人厌,这可以说是试探,也是表白。
最后男主冒身命危险出现,并表露真正身份时,才算彻底把自己托付给了女主,放弃了尔虞我诈的爱情游戏。
女主却也没表现太惊讶,更多的是一种感动,给了他两分钟逃跑。
男主不逃却交出了黑钱,表现出洗心革面,浪子回头的姿态,女主也就没有告发他,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负国家不负卿。
整形整到有合体之缘的情人都不认识,这个设定本来就不合理,别说整形了,就算灵魂附身到别人身上,最亲近的人都能从一些小细节察觉的。
所以法国版好就好在不试图强迫你接受这个设定,内涵其实在借这个设定,演绎出两人彼此吸引,却互不信任,彼此试探,最终豁出一切,终于打破隔阂的爱情故事。
所以法国原版是爱情故事,美国翻拍的是谍战片,内涵不同。
看多了这种类型的影片,可能就像看多了青春偶像剧一样,知道定会得癌症会失忆,几年以后男女主再次见面又会重续前缘。
可能在看到影片类型后就会带着主角光环和这种结局反转的一般套路来看电影,越是不可能是弗朗索瓦的往往结局就越会是他。
电锯惊魂那个,你怎么可能想的到幕后主人是那个躺在地上好几个小时的“死人”!。
我是在男主从沙发上醒来时有些疑惑开始往这方面想的。
服务生无意中吵醒男主,告诉他他的妻子为他点了早餐并留了字条出去一小时。
男主表情很惊讶,“我妻子?!
”我第一反应是陷入爱情的男主看到这么交代服务生还是惊讶与开心并存的,但是想想他们昨天晚上申请的拥吻,觉得有可能男主就是易容后的弗朗索瓦,他以为妻子认出了自己十分惊讶。
从男主西装莫名合身、在酒店抓了报纸出门开始,就坚定了这个套路,女主每次都购买那份报纸,夫妻二人肯定通过报纸传递着某种信息。
男主伪装的太完美,妻子都没有发现。
哎呀本来好好的影片,结果被自己搞的看到没有那么过瘾。
最后男主不顾一切冲进去维护女主,并愿意放弃所有金钱愿意与女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还是让我很感动的。
全程被苏菲玛索的美丽和魅力吸引,女神就是女神。
我一直在想,女主到底知不知道男主就是弗朗索瓦,什么时候知道的,真的是最后一刻吗,还是之前就感受到了一直在配合演戏呀。。。。。
但是当男主说“我在这儿”的时候,女主的反应,不像是之前识破了。。。。
当你先看完《初吻》,再看《逃之夭夭》,你对岁月年华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吗?
有的女人清纯和青春时候最美,老了的时候还是姿色不减姿态动人,可觉得老的那么突然,一种步履阑珊的嫩还隐约浮现,失望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女人年轻时候就是漂亮,三十四十岁的时候虽然年纪大了,却也越老越显出味道来,真真个风韵犹存,演坏女人好女人都成。
苏菲玛索是第一类。
作为一个天才型的会挣钱的人,应该老早就给自己想过了退路。
比如安东尼,一个帮助境外洗黑钱的手段高超的法国人。
片子开头描述罪案的老人家和苏菲都是警察,苏菲还是个卧底-让安东尼爱上自己,然后找到证据。
至少一开始,警察的初衷是这样,但是等警察上门的时候,安东尼已经开溜了。
要找安东尼的还有俄罗斯黑手党。
情况变成这样:身边的女人是警察,要杀自己的是黑手党,要抓自己的是警察,手上可以利用的剩下什么呢?
一:钱只有自己知道 二:警察不杀自己,但肯定会诱捕 三:自己的聪明 四:黑手党在警察眼里也是罪犯 我开始推断安东尼可能在女人背叛自己之后,确实失望了,只是打算整容躲避追杀即可。
那么叫快递送文件给苏菲的背后人是老警察还是安东尼呢?
应该是老警察,因为酒店事先已经预定,苏菲进酒店也说”我和我的丈夫“,明摆就是作给黑手党看的,酒店里头的事情老警察也在外监控,只是我不明白安东尼怎么会那么巧出现在火车上?
警察原是让苏菲自己选一个男人代替安东尼,反正黑手党不认识,只要发现苏菲和”丈夫“一起,黑手党就会认为是安东尼,说实话这一招走的很危险。
偏偏火车上苏菲还是选择了像自己丈夫的男人作为替代,夸张的勾引毫不费力。
火车上的安东尼赌的第一把就是随着女人下车,如果这一切不是他安排或者预知的话。
差劲的中文字幕,害得我绕来绕去怎么也不敢确定事情的初衷。
不过之后的情节倒是比较好明白,不管是安东尼自己安排的还是碰巧的,他都做了个顺水推舟,还顺便赌回了苏菲的爱情。
苏菲离开酒店,他就被黑手党追杀,难怪开门时候那么镇定,逃出酒店身无分文,胆子不小,转机就出现在苏菲又去救他,万一苏菲不来呢?
这戏没法演了。
也可能他预料警察不会真放他不管去死的吧。
这是他赌的第二把。
苏菲这一救他,估计他立即想起借警察之力打击黑手党的主意来吧,于是他特地发了见面广告,特地无理缠着苏菲,果然老警察怕他坏事,赶紧纠了安东尼走开。
这是安东尼赌的第三把。
我猜,当安东尼被女人救在一间屋子之后,追问女人值得不值得拿陌生人生命开玩笑,女人说”我爱他“,这时,安东尼已经打算再爱一次苏菲了。
演安东尼的男演员据说被称为“法国的汤姆克鲁斯”,不晓得演员自己认可与否,我是觉得在身高上倒是比较“汤姆克鲁斯”。
两次提到表:第一次女主角戴着,男主角问:你为什么戴男士的表?
第二次警察说,也许你为了你的表才追杀你?
电影最后,二人在傍海盘山路上花的时间有点长,有人是为奔驰做广告。
至于尼斯,至于海景房间,不也是广告吗。
在尼斯的豪华酒店吃晚餐的时候,安东尼借着整容后的脸和身份,对苏菲说出了他和之前分手女人的故事和心情,其实这个时候他说的都是真心话,是真的在形容他和苏菲的事情,只是苏菲不知道罢了。
列车上,当一个美艳女人特别坐在你对面,还找你搭讪的时候,你也许会好奇的问”您为什么要坐在我对面“;对方如果回答”你是我喜欢的类型“的时候,你可要当心了。
不过若是换成一个男人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搭讪,作为男人,你完全可以说”你是我喜欢的类型“。
看着看着才发现这片子其实我看过了,Sophie Marceau年纪虽然大了,但还是挺漂亮的,美人终究是美人,男主明知她是警察,还是愿意放弃一切只为与她在一起。
片子有设置悬念,但没有很强,没有让我有那种“喔,册那”的感觉。
木有什么好多说的了,发觉现在片子看多了,每次看完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呵呵,不过我还是会坚持写下午的。
改編從來不是一件討好的事。
挑一個知名的文本,看過的人對文本早已有了既定的想像,若無法符合他們的預設,改得再好也是枉然。
挑一個沒多少人認識的文本,改編的時候可以隨心所欲,但文本不能為最終的作品帶來額外的效益,頂多只能提供一個框架,節省創作者的功夫。
《機密邂逅》改編自05年的《緝拿Z先生》,後者在法國只賣了802988張票,票房頗為遜色。
在法國本土賣得不好,在世界各地看過此片的人更是寥寥可數。
改編一部算不上成功的作品,要加要減悉隨尊便,導演於改造角色情格、改變故事發生的地點、改寫故事的細節,把整部片子改頭換面,結果此片在全球收得$278346189票房。
一部名不見經傳,另一部票房達二億多三億,原作在收益上實在沒法子跟新作比。
可是,新的那一部真的比較好嗎?
原作《緝拿Z先生》帶點法國電影典型的幽微隱晦,甫開首先亮出一雙女人的腳。
女主角是全劇第一個出現的角色,但過了5分29秒觀眾才能看到她的臉。
以下是這五分半鐘的情節:1. 路邊/車站/餐廳:天上下著雨,一輛汽車在路邊停下。
穿著黑米二色高跟鞋的女人從車上走下來。
女人提著紅色的手提袋,往室內走去。
四周有很多人,看樣子可能是個車站。
女人步上樓梯,來到一個舖了木地板的地方,她把袋子放下,坐了下來。
2. 聽證會?
:警員Akerman向眾人報告犯人Z先生洗黑錢的狀況。
3. 海連海邊大宅:一隻船停在海上。
船上的人正在監視附近的大宅。
4. 餐廳:牆上掛著大鐘,分針流暢地轉動。
女人背著鏡頭,抽出火柴點燃了一根香煙。
侍應上前問她要些甚麼,女人指自己正在等人。
5. 聽證會?
:Akerman詳細地解釋洗黑錢的程序。
6. 海邊大宅:特警攻入大宅,但大宅早已人去樓空。
Akerman走入屋內(揭示他是特警的頭目),只見桌上放了一張紙,紙上寫著「Chiara」。
7. 聽證會?
:Akerman指出Z先生的犯罪與黑手黨有關,又指他曾經進行整容手術,故此警方不知道他現在的外貌是怎樣的。
有人質疑Akerman能否抓到Z先生,Akerman表示自己道他的弱點,一定能把他緝拿歸案。
8. 餐廳:一名戴著頭盔的黑人在大門四處張望,然後上前把一封信交了給女人。
女人讀完了信,把信緊緊地捏皺,燒成了灰。
9. 車站:戴著墨鏡的女人登上火車時回頭望了一眼。
上述9節為兩段平行的情節,一段是女主角前往餐廳,等待「某人」。
另一段是Akerman匯報Z先生洗黑錢的情況,並插入了他前去抓Z先生卻被對方逃脫的回憶。
這9場沒有明確表明女主角的身份,但從導演讓兩段平行的情節互相穿插,觀眾知道女主角就是紙上所寫的那一位Chiara。
她認識Z先生,二人的關係殊不簡單,而且她更有可能是揪出Z先生的唯一途徑(Akerman表示知道Z先生的弱點,而在回憶中卻只現出了寫有Chiara的紙,表明Akerman認為Chiara就是Z先生的弱點)。
除了以交差的情節交代女主角的身份外,上述的9節同時營造了神秘的氛圍。
在1、4、8節,鏡頭對女主角亦步亦趨,就像偷偷地跟著女主角而行,卻為怕別人看見而一直低頭,只能看到她的腳,又像是發現了女主角坐下了,無法再跟,故只能坐在她的後方偷望。
觀眾的視線跟著鏡頭的步伐前進,間接地參與了「跟縱」女主角的過程,因此我們能夠感受到女主角正呈然在別人的注視之下。
《緝拿Z先生》的開首著意描寫氛圍,沒寫出來的比寫出來的還要多,但觀眾仍能從明確的「提示」中了解女主角的背景。
而《機密邂逅》則選用了有別於法國電影幽微隱晦的手法,清清楚楚地把一切展示出來。
電影以警車開出,寫眾人正在監視著一座住宅。
然後Elise從屋裡走出來,警車立刻跟著她前進。
在跟著她的時候,導演也仿照了《緝拿Z先生》的取鏡,拍攝Elise的腿跟腎,但由於一開始已挑明警察正在監視她,而且她甫出場便已亮出臉面,所以鏡頭沒有原作營造氛圍的作用,再加之警員讚嘆Elise的身材,這種對女主角身體部份的特寫只表明了女主角是個誘人的女人。
然後女主角坐在路邊的咖啡廳,郵差給她送上男友Alexander Pearce寄給她的信。
Alexander指示Elise在乘指定的列車,並挑一個外型與自己相近的男人,讓眾人以為那人是他。
Elise於是籍地鐵的人流擺脫人流,登上了指定的列車。
新作把要交代的都清楚地交代出來,作為荷里活電影,這種清晰明白是常見的。
同一故事,兩部作品,一隱一明,對女主角的描述亦有異,原作著意寫女主角的神秘,而新作則著意寫女主角的機智(借人流擺脫警察)。
除了在營造女主角上的取向不同外,兩部電影在描寫男主角方面亦明顯有別。
原作的François Taillandier是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男人,他在列車上遇到美麗的Chiara,卻只是多打量幾眼,不敢有任何行動。
而Chiara則主動請他幫忙拉拉鍊,以行李牌及小說推敲Taillandier的性格,要求Taillandier幫自己買一杯奶茶,到最後Taillandier問她為甚麼不坐自己原本的座位,Chiara毫不猶豫地說道:「因為對面的男人(Taillandier)是我喜歡的類型。
」原作中採取主動的是女主角,而新作卻不是由女主一面倒地挑逗男角,而是二人之間互有來往。
當Elise坐下之後,首先回腔的不是她,而是他。
男主角Frank抽出了一支煙,然後跟女主角說明那是一支假煙,只是做做樣子的。
新加的描述令Frank的性格夠為特別,不再是被女主角牽著鼻子走的無能男人。
這大抵是因為演的人是Johnny Depp。
《緝拿Z先生》中的女主角是女神級數的Sophie Marceau,戲自該是由她掛頭牌的,演男主角的Yvan Attal擔任被動的角色自然無法異議。
而新作則由兩名Johnny Depp與Angelina Jolie兩名巨星掛帥。
二人在名氣上難分高下,若由一人主導,另一人作陪襯,只怕會惹起後者的不滿,故《機密邂逅》必須在描述男主角上多花一點功夫,讓他具有特出的個性。
戲改了之後,Frank變成一個主動、和善而有點怪的男人,性格突出了,卻不利於故事。
無論是原作還是新作,故事均講述女主角拿到了男友的信,在男友的指示下「勾引」別的男人,好讓警方及黑幫以為那個男人是她的情人。
《緝拿Z先生》的Chiara主動挑逗Taillandier卻不落於下流,而且在二人相處期間,她明顯與Taillandier保持距離(讓Taillandier拿行李,然後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向酒店職員慌稱Taillandier是自己的丈夫;要求Taillandier跟自己出去游泳,卻對他愛理不理;看到有人監視後,故意跟Taillandier在露台上親吻,可一回房就立刻推開Taillandier,連一句解釋也沒有)。
以上種種均顯出Chiara只是為了幫Z先生而利用Taillandier,她對Taillandier連半點愛意也沒有。
至於《機密邂逅》,既然Elise有心利用眼前這個男人,她理該主動挑逗或示好,但率先開口的卻竟然是Frank。
而且面對Frank的調笑時,Elise也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雖然Chiara在游泳時也表現出這種態度,但Taillandier已經跟了她去酒店,可說是上勾了,她態度略差也不會有甚麼影響。
而Elise在火車上的時候,Frank充其量也只是對她有興趣而已,不發兩錢力,給這男人跑掉豈非壞了大事?
),看起來就像是釣不到這男人就算了,根本不想為Pearce辦事似的。
改變人物性格會令人物與故事無法共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好乾脆連故事也改掉。
《緝拿Z先生》的Chiara由始至終都愛著Z先生。
她幫助Taillandier只是出於女性的婦人之仁。
她利用了Taillandier,令他身陷險境,所以內疚得希望能夠幫對方脫離險境。
到最後她答應引Z先生出來也是因為愛。
相愛卻不能相守,不知你身在何處,也不知你變成了怎樣的人,這種「不知」叫人難受,因為愛所以恨,既然所有人都想抓你,那就讓我做那個親手抓你的人。
Chiara在大宅中等待Z先生卻反而引來了黑幫,在她身陷險境時趕來救她的不是Z先生,而是那個她不愛的Taillandier。
Taillandier看著失望的她,終於道出了真相:他就是整容後的Z先生。
Z先生為了逃避警察及黑幫,只得跑去整容,但他心裡放不下Chiara,所以指示Chiara在車上找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讓追捕他的人誤會那個人是他。
Z先生這樣做一方面是希望能以另一個身份(一個不會被阻礙的身份)待在愛人身邊,另一方面亦是利用Chiara誤導警方。
當警方認為Taillandier只是被Chiara利用的棋子,那自然不會懷疑他就是Z先生。
Z先生所訂的計劃算不上嚴密,首先Chiara不一定會選中Taillandier作為Z先生的替身,其次是事件的結果需要有很多難要估計的巧合來支撐,但若Chiara選中了別人,頂多是PLAN A失敗而已,並不會對他造成任何損失,而所謂事件的結果雖然難以估算,但若我們把「最終結果」與「Z先生」想要的結果分析,結劃的目的改為「瞞騙警方」,而把「警方殺死黑幫」視為巧合帶來的附加結果,那還是能說得通。
而若Z先生的目的僅是「瞞騙警方」及「以另一身份接觸女友」也不見得有傷他的智謀。
《機密邂逅》中的Pearce亦是抱著「瞞騙警方」及「以另一身份接觸女友」的目的來進行計劃,但從他處處主動的行為來看(若是來「瞞騙警方」的話理該取被動之姿,讓警方認為你只是無一名美女利用的無辜受害者),他最終的目的其實是「莊周試妻」。
Frank在Elise面前表現積極,落地地讓Elise覺得自己也是一個風趣的男人,而當他們站在夾萬前的時候,他更執著地問Elise到底愛的是Pearce還是Frank,那簡值就像「莊周試妻」中的莊子,故意以另一個身份出現在妻子的面前,試一試妻子會不會愛上另一個男人,甚至為另一個男人傷害自己的屍首。
Frank的行為甚至讓人覺得他當初要Elise在火車上找一個「替死鬼」其實並不是想要一個替身,而是希望Elise能夠眾裡尋他,有緣地找上了「變臉」後的自己。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兩部電影都有男主角要求女主角在車上找「替死鬼」的情節,為甚麼只說Frank有此心態,而卻不認為Taillandier也是一樣。
我不排除Taillandier也有可能希望Chiara能夠找到自己,但他在電影裡表現得像個做大事的人,在事情了結後,人財兩得,留下了明知他是Z先生卻無計可施的警察(警察甚至幫他除去了想殺死他的黑幫)。
而Frank電影末段身份未破,卻「俠義」地把所有得益歸還政府,這是典型的荷里活大團圓結局,卻令人疑惑:你一開始就把錢還給政府,不就可以了嗎?
既然錢是隨時可丟的,那Frank的目的就只能說是試妻了(如果他一開始就還了錢,便不需要與Elise分開,那就用不著整形,也用不著做這麼多的事了……)。
从头开始,到结尾高潮前,都没有看到苏菲那样笑过,那样发自内心的微笑。
那么满足的笑。
虽然她是海关卧底警察,但这个被她利用的男人,好几次险些为她而死,她已经有好些感动了。
而且,在这个最不应该出来受死的当口,他居然不知死活,也要跑出来救她。
然后,当他们死里逃生,他靠近她,那么性感,那么当仁不让地将手伸进她的上衣-拨出了隐藏的对讲机,说道:我就在这里。
原来,他就是她日思夜想的情人!
就是他!
他并没有贪生怕死,他到底是出现了,不论以哪种身份。
所以,她笑了。
这时的笑,还有理性在其中。
海关警察们最终找到了男主,这个洗金大王所洗黑钱做的记录本。
他故意放在出口处的。
他归还了所有金钱。
所以,既使警察们知道这个冤大头就是他们真正要抓的人,又能奈其何?
所以,女主又笑了,这次,她从容地为他取了名字,好让结案的警察做登记。
易容易音后,易个名字不更是锦上添花?
当他打开车门,要求上车时,她又一次笑了。
这次更灿烂了。
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那么迷人!
这时的她不再是海关警察了,她只是一个充满爱的女人,渴望立即被爱的女人。
看那飞驰的车吧!
她的男人,本来是她要抓的猎物,但他的死穴真的只是她。
也许他洗黑钱洗腻了?
也许他在装替罪羊的过程中,真正感到生命根本就敌不过一粒小小的子弹,还是躺在美人的怀抱比较踏实?
所以他居然为了她,交出了账本,也交出了黑钱,只是为了以后,真正的能够同她双宿双飞,再也不用逃命。
因为她就是警察啊,不交出来,怎么才得以与之同处?
英雄难过美人关,任意**适用。
所以,她也不用欠替罪羊什么人情了,这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个人,这真是太好不过了。
所以,他们真的有理由,真正地爱上对方,哪怕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罪犯。
稍嫌不足的是,谜底揭晓前,男主角演得张慌失措,十足象被误认的替罪羊。
但在最后,表情应该更丰富多变点,那么温吞吞地,怎么都不象是警方和黑手党竭力要铲除的高人强人好不好?
就是一个很本格的crime thriller,没有特别出众之处,除了sophie marceau,但也绝不罪至7-。
短了点,简单了点,twist也很一般,但也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逻辑问题。
实话说就算他3/5吧,sophie marceau就能给他加两分。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原来是苏菲大姐怪不得眼熟不过还是老了唉唉故事倒还紧凑主要是电影比较短可惜讲的有点乱再加上力求新奇给人感觉是为了新奇而新奇不怎么样
昨晚,雨瓢泼.和朋友从一堆碟子中搜出<逃之夭夭>来让心情出逃.到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享受造物的恩宠.影片一开始那双米色风衣下颀长的双腿,精致的高跟鞋,轻轻敲击路面的脚步声,让我十分期待见到苏菲玛索.法国影片总是这样漫不经心又掉人胃口,骨子里就透着浪漫的劲.这份力道是无论好来坞还是韩剧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当吉雅拉(苏菲玛索饰)坐在候车厅的咖啡管里,手中的烟袅袅冉冉,吞吐间尽显风情.苏菲早以告别了纯情的少女时代,现在的苏菲性感却略显老态,比之之前的想象相去甚远.影片本身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倒是男主角齐梅尔的心态很是值得玩味.他以弗朗索瓦的身份,以一次意外的邂逅,重新回到吉雅拉的生活中.完全是一种双重人格在作祟.吉雅拉由于弗朗索瓦身型酷似齐梅尔而选择了他,他心中应当是窃喜的.这是情人间的默契,微妙而难于解释.而在他作为弗朗索瓦而牵动吉雅拉的心时,他又作何感想呢?是该嫉妒还是该庆贺成功?畸形地窃喜.吉雅拉在弗朗索瓦面前表白对齐梅尔的爱,吉雅拉在弗朗索瓦危急时刻心为所动,吉雅拉的一举一动都满足了一个双重人格男人的畸形心理.无论吉雅拉爱哪个,都是爱的他.我能说的只能是一个字,晕@@@@@@@@@@@
结局有点儿出人意料,2分,苏菲玛索1分
游客剧情真的是一模一样啊
Yvan&amp;Sophie make a cute couple.
靠了!!!跟《致命伴侣》一个出!!!还不如!!!
广角镜头用太多。剪辑不好。配乐我讨厌。柯美的设备成像紫边太严重。其他都很好。
喜欢过去的苏菲玛索。
缺少细节的润滑,太多情节突进的过于生硬 冒失,没有流畅和自然感.比起来,The Tourists就显得不那么烂了.
太弱了只能说,苏菲玛索。。。年轻时候应该很美吧然后剧情也。。。恩
从此以后不看苏菲玛索新片
剧情漏洞太多了,导演给的画面太片面了,让观众没有思考和判断的空间。而且指纹简直就是个大漏洞,指纹都没变,不知道警察是干啥吃的,还有啊,DNA是干嘛的呢?查个人没这么难吧,不就整个容嘛。。。。
法国就等于文艺?
虽说美版有那么点扯,不过这个版本的选角有点缺乏气场
有點出乎意料
我是先看致命伴旅后看逃之夭夭的,太多细节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看下去的支撑就是苏菲·玛索
就是那种电影院放的电影
还是这个版本好!纵使朱莉&amp;戴普也超不过
《致命伴侣》的原版,当然我猜他们共同的母乳是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致命伴侣》当时被广泛吐槽为烂片,但这个原版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除掉片头片尾也就80分钟左右的体量但看得我如坐针毡,看开头探长介绍洗钱高手在用虚假诉讼这么粗糙的方法在两个公司间进行资金转移就预感不妙,没想到后续情节更是低处未算低:玛索搭讪勾引男主角就浪费半小时啰啰嗦嗦没有重点,男主莫名被追杀后又被带到抓捕现场令人摸不着头脑,结局整容男主自爆身份更是无聊透顶的所谓「反转」,还不如说玛索才是真正的Boss呢。除了外景戏勉强能让人忍住快进冲动之外,其他戏拍得乱七八糟,要不就是没交代完信息就匆匆转场,要么就是来回打转的废戏,编导全程都顾着卖弄疑点,所有角色都仿佛做着毫无逻辑的布朗运动,让观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剪辑和配乐尤其差。
你就是他最大的弱点。
尼玛致命伴侣居然是翻拍的这个阿
如果一个片子看了二十多分钟就能让人昏昏欲睡,后面绝对好不了。还是等德普和朱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