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那儿

I'm Not There,七人一个卜戴伦(港),摇滚·启示录(台),身不在此(台),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我不在场,自由驰骋,摇滚启示录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本·卫肖,克里斯蒂安·贝尔,理查·基尔,希斯·莱杰,朱丽安·摩尔,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顿,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7

《我不在那儿》剧照

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7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8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9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0

《我不在那儿》剧情介绍

我不在那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东宫沉默的巡游永恒之法我在麻理体内热血司祭航海王:红发歌姬春雪超能计划锁清秋今夜好时光JK挽歌天启四骑士西游新传危在旦夕大巫歌:恨与兴品行不端真爱开玩笑爱情治疗师迷宫下的罪恶2红蔷薇家事提案庙街妈兄弟你在月夜里闪耀光辉惩腐女人喋血战士轻拍翻转小魔女杀破狼醉美人生回到中国雨季不再来

《我不在那儿》长篇影评

 1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 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2 ) 不在這、不在那。

Claire跟Robbie令人惋惜的一對,現在十分常見。

Jude跟Coco令人莫明奇妙的一對,每晚都見。

Robbie跟Jack,令人懷念的一對,來生再見。

Woody跟Billy,令人覺得老套的一對,並不罕見。

七個人都分配到哪對?

最興奮是响起Anthony and the Johnsons。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26.html

 3 ) 闷片

看这个片儿的时候,我想起另外一个片:玫瑰人生。

音乐片,传记,所不同的是这部片子的6人组表现手法。

很有趣,大约如此,只不过我实在不熟悉这个歌手,只好在看了个开头就delete……

 4 ) 通过色彩来理解电影

发现其实理解这部电影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色调的不同,将电影分成四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小时候。

导演用的是生机的绿色调,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主角小时候一样,背上吉他,追赶火车,明明小小年纪却有着远超过同龄人的眼界与人生故事,无论面对谁,都可以从容的应对。

✨第二个时间段用的是黑白色调,这个部分在我看来是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

通过这个部分,才把鲍勃迪伦这个人物最核心,最迷人的部分表达了出来。

导演选用此色调真的是神来之笔。

思来想去,确实只有黑白色调才能表现出当时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人物内心的混乱。

历史总是相似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远超那个时代,那他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眼里的“小丑”,只有时间才能以最公平的视角来为他们正名。

他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无论他把自己包裹的再混蛋,他还是那个对音乐纯粹,想通过音乐唤醒人们意识的一位艺术领袖。

为什么不再唱民谣,或许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早的意识到,时代变了,如今,那些年轻人,那些可以改变世界的有生力量,需要通过摇滚才能唤醒。

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呢,即使无人理解,但还是义无反顾的为了心中的那个理想主义冲锋陷阵。

他绝对是infj(笑)。

多说一句,cate的演技真的好绝,几个动作就把人物在大环境下的疲惫与人物本身灵动演了出来。

✨第三个色调是冷的蓝绿色调,讲述了主角的恋爱故事。

从两人相遇便持续了此色调,或许这就是导演就从这时便暗示了两人的结局。

此颜色也是主角内心的外化,不管他对外表现的多么张扬与夸夸其谈,其实内心一直都是冷漠的,就像他自己说的,爱或许是他一生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 第四个色调是暖黄色,此色调用做了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是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他的中年时段,第二个一切回归平静的老年时期。

暖黄的色调就好像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心境,平静,但却有着生命的重量。

影片最后最后主角又一次跳上了火车,或许他从来就没有变过,经历了复杂又精彩的一生之后,他还是之前那个在火车上弹着吉他,说走就走的流浪少年。

✨导演的功力真的好高,几个时间段的故事讲述的都非常不错,有始有终。

几段故事的穿插也非常的丝滑。

音乐的加入也恰到好处,因为有故事情节的支撑,即使放了很多首音乐也没有让电影沦为一部大型mv现场。

 5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6 ) 一度迷失,

并不熟悉Bob Dylan的历程,但Blowin' In The Wind和Forever Young却是最喜欢的民谣,所以大致看了Im not There的介绍就进了影院,却一度在影片中被那画面、音乐所迷失,我分不清那是真的Dylan还是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或者Billy但得承认,这种迷失却是享受注定要再看的电影

 7 ) 鲍勃·迪伦是谁?

如果不是看片之前先对故事的结构和鲍勃·迪伦本人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估计我也会在这两个多小时的片子里迷失。

这是部有创意的人物传记片,六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六个完全不同的演员来扮演,故事将时间顺序打碎,用看似完全不连贯的六段故事,时而黑白时而彩色的影像不断穿插,仿制的人物采访和作旧逼真的实况演出图片交替出现,通过每一个人物将鲍勃·迪伦切割成块,似乎正好与开头时躺在手术台等待解剖的画面相呼应。

他音乐风格的转变,他的思想,他的信仰,他的情感,经由不同演员的表演不断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片子所涵括的信息量也无比丰富,我想如果对鲍勃·迪伦本人不十分了解,或者说对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状不了解的人恐怕在看片的过程中会遗漏、忽视很多信息。

于是,在我的眼里这部片子与其说是结构特殊的人物传记片,不如说鲍勃·迪伦变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与一种精神的象征,从他自我而随性的生活状态中反而体现出他对于音乐本身的一种执着与坚持。

六段故事里印象最深刻的当数凯特布兰切特的反串演出,削瘦的身型顶着一头曲曲弯弯的短发,有些神经质的手部动作,吸烟时蜷局的腿,将一个相当自我的摇滚音乐人展现无疑,因此,很多人都说她所扮演的形象最靠近迪伦本人,而片子最后车上的凯特布兰切特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或许展现了演员本人作为女性狡黠的一面,令人难忘。

已逝的希斯莱杰在其中也扮了迪伦的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迪伦的感情世界,他与妻子的相识、相爱与分离,从这个段落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的爱,但是也由于其自身的性格原因,两人的分手也再所难免。

总而言之,虽然通篇导演运用的电影手法众多,初看之时或许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如果能静心品读应该还是可以理解其中的意味。

 8 ) 通过色调来看看导演藏在影片里的秘密

通过色调的不同,可以将电影分成四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小时候。

导演用的是生机的绿色调,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主角小时候一样,背上吉他,追赶火车,明明小小年纪却有着远超过同龄人的眼界与人生故事,无论面对谁,都可以信守捏来的应对。

第二个时间段用的是黑白色调,我觉得导演选用此色调真的是神来之笔。

思来想去,确实只有黑白色调才能表现出当时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人物内心的混乱。

历史总是相似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远超那个时代,那他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眼里的“小丑”,只有时间才能以最公平的视角来为他们正名。

鲍勃迪伦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无论他把自己包裹的再混蛋,他还是那个对音乐纯粹,想通过音乐唤醒人们意识的一位艺术领袖。

鲍勃迪伦绝对是infj(笑)。

多说一句,cate的演技真的好绝,几个动作就把人物在大环境下的疲惫与人物本身灵动演了出来。

第三个色调是冷的蓝绿色调,讲述了主角的恋爱故事。

从两人相遇便持续了此色调,或许这就是导演就从这时便暗示了两人的结局。

此颜色也是主角内心的外化,不管他对外表现的多么张扬与夸夸其谈,其实内心一直都是冷漠与理性的,就像他自己说的,爱或许是他一生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第四个色调是暖黄色,此色调用做了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是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他的中年时段,第二个一切回归平静的老年时期。

暖黄的色调就好像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心境,平静,但却有着生命的重量。

影片最后最后主角又一次跳上了火车,或许他从来就没有变过,经历了复杂又精彩的一生之后,他还是之前那个在火车上弹着吉他,说走就走的流浪少年。

导演的功力真的好高,几个时间段的故事讲述的都非常不错,有始有终。

几段故事的穿插也非常的丝滑。

音乐的加入也恰到好处,因为有故事情节的支撑,即使放了很多首音乐也没有让电影沦为一部大型mv现场。

cate的演技真的每次看都会被她折服。

 9 ) Hey, Bob

ironic, but too intentionaleven thoughI can't stop falling into youwhatever the way you want to beif it's the way you want to besince i'm not there, neither

 10 ) Bob Dylan的6种身份

虽然通常来说多媒体的方式因为有影像的辅助都会比较通俗易懂,但如果你不了解Bob Dylan,就别指望通过这部《I'm Not There》来了解他,那是我犯下的错。

也许《No Direction Home》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Martin Scorsese竟然也会拍这种电影,我原来以为他只会给Al Capone立传。

于是我在读了Bob Dylan的维基百科后又卷土重来。

Bob Dylan原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犹太人,1941年生人。

影片的导演Todd Haynes用了六位演员表现Bob Dylan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用了不一样的名字,更使用的多线程手法甚至让人感觉本片“扑朔迷离”。

抗议者Christian Bale在片中叫Jack Rollins和Pastor John。

Jack隐射了六十年代早期的Dylan,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关于民权和反战主题的歌曲。

1963,Dylan和当时极力赞赏并支持他的民谣女皇Joan Baez(片中Julianne Moore扮演的Alice Fabian)曾经参加了著名的民权运动游行,“华盛顿大进军”。

正是在这次大游行中,Martin Luther King发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

Dylan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却对此开始反感起来。

1963年底,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久之后,他前往接受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仪式,他带着酒气,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

在此之后,他逐渐远离民权运动和抗议歌曲。

Pastor John代表了1979到1981时的Dylan,1979年,他成为一名再生的基督徒。

宗教信仰影响了这段时间的三张专辑,Slow Train Coming、Saved和Shot of Love都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

Christian Bale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演员,大背头,飞机头,爆炸头都那么有板有眼。

摇滚明星Cate Blanchett饰演的Jude Quinn。

Jude代表了1965到1966的Dylan,六十年代的民谣音乐界,对于摇滚乐的出现与盛行普遍感到不满。

Dylan却在1965年的民谣音乐节中,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电吉他表演。

他仅演唱了三首歌就被愤怒的听众赶下台,这被认为是他从民谣转向摇滚乐的转折点。

1966年5月,在曼彻斯特的表演中,台下的听众冲着他大叫“犹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这个时期,Cate饰演的Dylan总是紧锁眉头,他放弃了原先的抗议歌曲。

剧中他说到,“连肯尼迪都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难道我可以?

难道音乐可以?

音乐只是音乐。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一直延续到1975年,也让他了解到音乐并不能承载太多东西。

Cate也因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片中Jude有一次匆匆赶来赴约,和四个西瓜头小男孩嬉笑打闹,就是传说中的Beatles。

童年Marcus Carl Franklin饰演Woody Guthrie。

Todd不仅让女人来演Bob Dylan,还让黑人来演,想法着实怪异。

Woody Guthrie是Dylan的偶像,他的早期作品受到Woody Guthrie和黑人布鲁斯的影响。

黑人男孩Woody对传统音乐了如指掌,他甚至能比火车上的老人知道更多更久远的东西,但那始终都是别人的音乐。

在旅行途中,一位女士对他说:“Live your own time, child, sing about your own time”,也让他深受启发。

Woody也代表了一个注定了无依无靠,永远生活在路上,“like a rolling stone”的Dylan。

隐士Richard Gere饰演Billy the Kid。

Billy隐射了Dylan曾经出演过的Sam Peckinpah导演的电影《比利小子》。

片中在小镇Riddle的隐居生活也表现了Dylan想逃离聚光灯的一种想法。

实际上在1966年,Dylan曾经因为摩托车事故身受重伤,一度隐居在Woodstock,他也是这个地方最著名的居民。

Woodstock到现在40年了,陶喆也用它设套让听众浮想联翩。

李安的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同样值得关注。

后者片源很冷,下不太动,听说Martin Scorsese也参加了此片的后期制作,真是个文化人,错看他了。

凡人Heath Ledger饰演Robbie Clark。

在片中,Heath饰演的角色代表了Dylan的演员身份,并涉及了大量他的家庭生活。

Heath在片中有一场戏中戏,扮演了Christian Bale饰演的那个Jack Rollins,有点拗口。

如果Todd让六个人都用一个名字的话,岂不是变成Dylan扮演了Dylan了吗?

片中Charlotte Gainsbourg饰演的Claire可能代表了Dylan的前任妻子Sara Dylan。

Dylan于1965年和他的第一任妻子Sara结婚,并于1977年离婚,共有四个儿女。

Charlotte扮演的Claire让人印象深刻,但Sara实际上是一名时装模特,舞台剧演员,出身于维明顿。

不是法国人,也不是画家,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诗人Ben Whishaw饰演Arthur Rimbaud。

Rimbaud也是Dylan的极为仰慕的一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引用Rimbaud的诗句。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Rimbaud受审的过程中所说的话都是Dylan在过去访谈节目中的真实资料。

他在片中的一段“七不规范”也很有意思:1. 不要相信穿着雨衣的警察2. 当心热情和爱情,它们都是一时之快而且飘忽不定3. 当被别人为起你是否关心过世上的重大问题时,紧盯他的双眼,他就不会问第二次了4. 不要说出你的真名5. 如果被要求审视一下自己,也千万别这么做6. 不要说、也不要做任何你周围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7. 不要试图创造什么,它会伴你一生题外话,犹太人里影帝影后辈出:Dustin Hoffman,Harrison Ford,Natalie Portman ,Jake Gyllenhaal,Steven Spielberg,Woody Allen,Scarlett Johansson。

参考资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I%27m_Not_Therehttp://en.wikipedia.org/wiki/Bob_Dylan相关作品

没有方向的家 (2005)8.82005 / 英国 美国 日本 / 纪录片 音乐 传记 / 马丁·斯科塞斯 / 鲍勃·迪伦 琼·贝兹

比利小子 (1973)7.81973 / 美国 / 剧情 历史 西部 / 萨姆·佩金帕 / 詹姆斯·柯本 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9)7.7200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 李安 / 迪米特利·马丁 艾美达·斯丹顿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 (1970)9.21970 / 美国 / 纪录片 音乐 历史 / 迈克尔·沃德利 / 琼·贝兹 里奇·哈文斯

《我不在那儿》短评

不了解相关历史的只能看个形式。。。

7分钟前
  • Ume
  • 还行

大卡司们华丽卓出的表演!Cate Blanchett演的Dylan够屌啊,各种小动作都是让人物更真实丰盈的细节。

8分钟前
  • 盐粒
  • 力荐

有些传记类电影就算你完全不认识这个人但是还是觉得很好看比如“社交网络”。但是有些电影你不认识这个人就完全没办法看下去就比如这部。除了中间那些上个世纪的民谣我几乎不记得这电影在说什么!可能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个成功人士其实都是神经病,或者没人品!

11分钟前
  • KT
  • 较差

---鄙視豆瓣,我愛寫短評又不是給你靈光一閃拿來張揚的!無恥的豆瓣。

13分钟前
  • H·今天·你·H·了沒?
  • 很差

非常具有灵性。这样的设定在传记片中独树一帜,同时强化了某种渲染,延伸了想象的边界,让它能够大胆地不必限于真实性的种种框架。选择布兰切特真是太太太妙了。and仍然怀念莱杰。

16分钟前
  • Uncertainty.
  • 力荐

可以但没必要。不了解Bob Dylan的观众就算看了这部片对他也还是只会停留在一个不明觉厉的阶段,相比祛魅更像是在造神,not much of an enlightening biography. 以及Kate的片段全程黑白是因为反串手法上彩色动态的话容易让观众出戏吧。诗意自然还是相当诗意的,可能也有点太诗意了吧所以当年票房才会惨淡成那样。

19分钟前
  • AAA二流观众
  • 较差

電影好看音樂好聽,可是片子滿長的,一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要結束,看到後來就覺得有點囉嗦。大概是我對Bob Dylan不太熟的關係。

22分钟前
  • alfredo
  • 推荐

可能这就是传记片唯一的形式——承认它只是由演员所扮演的虚构故事,要抹除一切地用虚构还原出一个可能存在的形象。

24分钟前
  • TWY
  • 推荐

十分惭愧 没看完 打了两次瞌睡以后我就晓得这部电影实在不是我的菜

29分钟前
  • tuirt
  • 还行

··········我不是文艺青年··

33分钟前
  • 神思
  • 还行

That's brilliant!!! 不瞭解美國現代歷史是看不懂這個片的!

38分钟前
  • LutataLuten
  • 力荐

无法超越的BOB DYLAN。躺在树下,头顶上的树在风中摇曳,你看着那些羽毛一样的叶子翻动着,你忘记了那是什么,如果你经常是这样的,没理性的,瞬间的理解了一些事物,这部影片可能适合你。

40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真不容易看完一部这么长的电影 很久以前就开始看了 那时没有坚持到最后 天晓得Bob Dylan哪儿有那么多人格魅力让这么多演员来传奇他的一生 我是无法爱上这个人 但是我却爱上了诠释他的演员Cate Blanchett

43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较差

不同侧面的Bob Dylan。Cate Blanchett的扮相其实还挺像的嘛。

48分钟前
  • Fan
  • 力荐

一部迪伦先生主演的《八部半》,克里斯蒂安贝尔表现极好,他终于把自己从《天鹅绒金矿》因为木讷表演而遭到的哂笑中解脱出来了;黑人小弟弟也很好;本·卫肖不错;李察吉尔和另一位我不知其名的中老年演员中规中矩;希斯莱杰面目浮肿状态不佳,似乎看出他不到一年后就去世了的端倪;凯特布兰切特的部分我完全无法入戏,全部注意力都在“她模仿男人好厉害哦”上了,这是喧宾夺主的愚蠢策划,有点像巴尔扎克雕塑被罗丹砍去的那双手,,,火车火车开呀开,迪伦先生在某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一点都不惊讶

51分钟前
  • 大熊星座
  • 推荐

只有cate那段儿能看!

56分钟前
  • butterswong
  • 很差

之前看的了,不同人饰演同一个人的不同化学反应非常有意思,不管怎么演同一个角色,不同演员自身携带的性格是不可能被清空抹除的,所以,所有的角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混合物(角色性格与演员性格的碰撞融合反应)。这与不需要演员的动画影片有很大区别。动画影片更能体现创造者个人的世界,而真人电影则是文本创作者、导演、演员等的各种合作融合后的反应。反正以我的记忆力,影评不当场看完就写,内容基本都会忘得差不多了,跟作了个梦差不多的感觉。只记得作了个梦(看了个片)内容嘛……🧏‍♀️🤷🏻‍♀️

58分钟前
  • 康健斯基诺维奇
  • 还行

第一次看这种稀碎的传记片,6个人演绎1个人重新刷新底线,更刷新底线的是大魔王那气质外形俱佳的演技~逆天的卡司:大魔王、丑爷、蝙蝠侠老爷、本喵、李察基尔,除了那个黑人小孩我不认识,这卡司算是太有诚意了吧~顺便说一句,黑人小孩唱歌真还蛮好听的~看但大魔王出来的时候,配上黑白色的画面,觉得时间都给暂停住了~作为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还懒得去领奖的歌手,鲍勃迪伦实在有太多的传奇性了,同时真的要吐槽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又一次陪跑的村上春树,诺奖你们能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么~

60分钟前
  • evening77
  • 还行

电影拍的很傻,在牛津的电影院里睡着,简直侮辱我的偶像Bob Dylan。

1小时前
  • 较差

有人感叹说:“电影公映以后,Cate定会成为全世界女同志们的集体爱慕对象”这话儿不全然对,因为不止女同志爱慕,她还能把直女变弯。。。帅得太没天良了女王啊。。。TAT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