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Возвращение,爸不得爱你(港),归乡(台),真相,回家,The Return,Vozvrashchenie

主演:弗拉迪米尔·加林,伊万·杜布朗拉沃夫,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娜塔莉娅·弗多维娜,加林娜·波波娃,Aleksey Suknovalov,Lazar Dubovik,Elizaveta Aleksandrova,Lyubov Kazakov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3

《回归》剧照

回归 剧照 NO.1回归 剧照 NO.2回归 剧照 NO.3回归 剧照 NO.4回归 剧照 NO.5回归 剧照 NO.6回归 剧照 NO.13回归 剧照 NO.14回归 剧照 NO.15回归 剧照 NO.16回归 剧照 NO.17回归 剧照 NO.18回归 剧照 NO.19回归 剧照 NO.20

《回归》剧情介绍

回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消失了12个年头之后,父亲重新回到家中,而两个儿子——安德列(Vladimir Garin 饰)和伊万(Ivan Dobronravov 饰)已经长大。他们虽时时刻刻思念父亲,然真正相会时却产生了隔膜感。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 父亲皆能轻松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只能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这次旅行,是否能成为父子间的疗伤之旅呢?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印度超人33B的恋人幸福很囧恐惧街卑劣的街头仲夏夜惊魂公园与游憩第四季卡洛斯·巴利亚塔:冒牌先知里奥本反贪风暴爱的蟹逅俄罗斯方舟猛犸敢死队佛罗伦萨的秘密红棉袄一不小心赖上你克莱尔·达林的最后疯狂浴血狙击投资血船德国恐惧星际大逃亡超级大坏蛋血战墓碑镇2石斛兰月上朝颜爱情万万岁圆梦公司鲨口逃生球神比吉尔

《回归》长篇影评

 1 ) 宿命与少年

这是一部俄罗斯的电影,它有一部好电影所能给予我的所有感受:绝望中的希望,冷漠中的温情,巧合中的宿命。

《回归》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有一天回家了,家中的两个男孩子面对12年未曾谋面的父亲,充满着一种陌生而又好奇的心情,然而这位父亲并没有美国父亲的热情与随和,他沉默,严酷,刚见面就要带两个孩子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钓鱼,在这次旅途中,父亲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交到这两个男孩如何成为男人,其间充满了与小儿子的冲突,当到达旅途的终点时这种冲突达到了顶点,小儿子不顾对高度的恐惧,爬上了一座灯塔上并要跳下来,父亲奋不顾身的爬上去救他自己的孩子,可是这时不幸的意外发生了,父亲重重的摔在了地上,从此便再也没能挣开眼睛,而这次小儿子自己从灯塔上爬了下来(在影片开头小儿子也曾爬上一个高塔,但它不但爬下来,是由他的母亲抱他下来的),两个孩子面面相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父亲拖上来时作的那艘小船,父亲躺在小船上,好像他们第一次见到父亲似的样子,父亲安详的躺在那里,像极了受难的基督,兄弟俩依然面面相觑,直到上岸后,小船挣脱了绳索慢慢的离岸而去时,兄弟俩看着远去的父亲,终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斯心裂肺的叫着父亲。。。。。。

看这样的影片对人心灵的触动很大,但当我的纸片中扮演哥哥的小演员,在电影拍摄一年后回到拍摄地再次逃入那座湖中却意外的溺水身亡时,我忍不住大叫起来,这是为什么?

宿命,是啊,请记住这样一位少年,在他15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人世,以一种回归的方式,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是个无知的蠢货,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谁也没办法告诉我,包括那座灯塔,那座湖,在时空的交织中,我显得那样的愚蠢,回归,归向那里?

是俄罗斯电影的回归还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回归,抑或是人性的回归?

我想不出答案,只愿那个15岁的少年安息。

我们只能对着那些人说这些,而当我们有一天也和他们一样时,是否有人对我们说同样的话呢?

 2 ) 父权来的太沉重~

其实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父这个词 牵扯到权 这个字 貌似就要苦大仇深青筋暴露再加上各种沉重的思考 要不是别人说 老二是对父权的抵抗 我这个温室中生长的人完全想不到 一开始老二不敢跳水(其实换作我也不敢跳 就算有人说我是胆小鬼 逼急了狗还会跳墙 但是就是不敢跳另外因为我是女的所以更胆小?

无法求证)男孩子的自尊心更强吧 要不怎么老妈子来了也不下来呢老大告诉了其他伙伴他下来了没跳 他是胆小鬼 这也很让人鬼火的 从这里开始羞耻心被践踏 老二就开始说我要杀了你 从这里开始哦 我觉得老二有点扭曲 一般孩子不会说杀了你这种话打死你有木有比较好点 话说从小没有父爱会不会影响男孩子柔弱 这个我也无从考证 不可否定他们的母亲并没有让他们知道父亲的任何事情甚至没有个很好的解释父亲怎么不在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 照片还藏在阁楼的箱子里 突然回来的父亲也不知道面对自己的儿子 但是有一种急于速成的方式让他们做男子汉并且拥有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这得慢慢来呀 但是他没有说他只是做 他觉得孩子们应该懂的 他们也很想和父亲拥有在一起的时光 但是孩子却质疑这个是不是他们的父亲 老大虽然很小的时候和父亲相处过但是十二年太长 那些记忆也是非常浅薄的 他和老二对这个父亲的举动都开始怀疑 包括父亲的指示和父亲行为 老二看见父亲看后车镜偷瞄美女 让大自己去找吃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鄙夷了一会儿这个父亲 但是男人嘛- - 让老大去问哪里有餐厅我还是认可的 因为他们得培养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在原地等待)老大对父亲还比较亲近一点 是因为他有渴望父爱又惧怕父亲的原因吧 年纪大点比较明白一点 老二一开始不好好吃饭父亲试图让他吃完饭他也百般折腾 让老大来付钱我觉得也是一个父亲再让孩子做主和相信他的做法 后面看到他们被抢钱 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不出意料两个人手无缚鸡之力就被强了 为了教会他们咱们面对这种事情还把那个小孩追回来让老大老二教训他 这些都是男孩子会做的事情吧 两个人直说说但是不敢动手 父亲也不能强迫并且给了那个孩子吃饭的钱 因为老二的那句十二年以后再回来 父亲决定和他们创造一段回忆之旅 没想到老二的倔强开始最大限度的抵抗还写了日记如果再碰他就杀死他 (小孩你好变态啊 )一路上父亲还教他们怎么在野外生存怎么将陷入泥坑的车子弄出来 怎么制造小木船出海 还有怎么取货 那个地方父亲似乎还给他们准备了礼物 就当在小船的那个箱子里 只是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发现 父亲的爱不是放纵的 包裹他们逾越时间没有准时回来 其实谁没有这种经历但是父亲要他们记住教训之后他们会懂那种焦急但是却是导火索让老二失去理智 他奔向那个灯塔 父亲生怕他乱来去追他 也想到他会以死相逼(这个不是勇敢这是愚蠢是误以为自己的害怕也是别人的害怕)父亲没办法只一心想着去抓住他 没想到去掉下来摔死 两人当时居然没哭 只是觉得做了件错事要怎么解决他 终于解决他了 他们的生活要回恢复平静 拖走他 等放好行李 船被海浪冲走沉默老大才发觉他们失去了父亲 在一声声爸爸的叫喊声下 老二也才意识到 他们失去爸爸 那个人很重要 但是他们还是开着车子走出了那片森林在发现车里爸爸藏着的他们的照片的时候也不想再面对眼前所做的一切藏起来 快点回家去 快点离开这个地方 他们的生活就会恢复……我想这是忘不掉的事情吧 这是看到的电影世界不知如何评判他们的世界了 只想好好感受父爱去了或者是好好正式父亲这个角色缺失也不能扭曲自己的啊

 3 ) 有关回归

父亲的回归父亲的回归让我想起《伯尔尼奇迹》,不过《回归》里头一上来色调就非常阴冷,与伯尔尼那片的明亮形成鲜明的反差,但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父亲来说,孩子们的反应都是类似的。

期待,害怕,感觉到隔阂,然后反抗,可是我一直都以为最后父亲会把最不服他的小儿子训斥得服服帖帖,没想到,啪啦一下就摔下去了。

后来想想,战乱归来的父亲,一直都是用着极其霸权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儿子表面上接受了这种强迫式的教育,但一方面自己又拿捏不住主见,在父亲和弟弟(个小的那个应该是弟弟吧)之间徘徊,倒是父亲翘了以后变得异常的冷静,像是父亲的一个翻版,而小儿子则是不停地用一种孩子式的反抗来排斥父亲,隔阂在最初的训话和父亲在倒视镜里的窥视产生,小儿子虽然孩子气十足,倒却经常能在他哥哥面前讲出一些实在话来。

后半个小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后半个小时的出人意料,《回归》实在不能算是精彩的作品。

小儿子对父亲的反叛愈演愈烈,那种戏剧化的冲突潜藏在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正当我觉得像普通的故事片一样父亲将用一个“感人入深”的故事或动作感染自己的儿子时,恐高的小儿子居然爬上了望塔顶,玩起了自杀,更让观众想自杀的是,父亲爬上去终于明白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的时候——居然摔死了!

当时有一个镜头,先是平视着塔顶,父亲爬进镜头,然后失手摔下去,这个时候镜头迅速地移向塔的边缘,作为屏幕背后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给吓了一跳,不自觉地也随着镜头把脑袋伸过去,想看一下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感叹一下导演的功力,这是我第二次被一个简单的镜头这么吸引,第一次是在希区柯克的《后窗》里的那个紧张的窥视镜头。

不过这下倒是把之前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给打没了,我突然发现这么一个风光欹旎的片子也有黑的地方,小儿子爬下来失声痛哭,倒不是为了他死去的老爸,多半是发现自己做错了事情手足无措。

结尾结尾挺让人费解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了,作者在这个杜撰出来的城市废墟小孩的心中刻划出了一个符号:“爸爸”。

哦,爸爸,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爸爸呢?

他们那一圈子中可能父亲都被上调前线去打一场不知名的战争了,那么,爸爸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那种虚化了的形象是否已经让孩子们无法接受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活生生的父亲。

最后父亲漂走沉往湖底,两个孩子才突然反应过来那种必需的符号一去不复返了,拼命地追赶,可是,追到了又有何用?

费解的地方在后头,那些陈列的照片有什么意义我一直没怎么弄明白,时间顺序仿佛是倒过来安置的,但是两个孩子在车上翻出了一张久远的照片,里头并没有父亲的形象,这时候我才感觉到导演同志可能想说的东西很多,但是篇幅短了一点而收得有些急,或许日瓦金采夫想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的臆想空间,呵呵,超现实?

摄影与节奏哦,像不像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的画面比这个更广袤一些,但是有一点类似,壮阔并且有一点阴冷。

我在看《回归》的时候常为了那些漂亮的画面而唏嘘不已,一些低角度的拍摄更是让水天一色的风景往屏幕前的我直压过来。

缓慢的叙事节奏让本就不怎么流动的湖水显得愈发的平静,想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也是这样安安静静的,却让一个生命能轻易地在潮水的抚弄下陨没。

表演精彩!

到位!

只是后来加林居然用片中的动作在现实里死掉,给黑色的基调又平添了一层黑色。

逝者如斯夫,真乃传奇啊。

 4 ) 创世纪与当代俄罗斯寓言

——“杀子”与“弑父”间的矛盾冲突上帝创世统共七日,与父亲一周内的出现与消失相互对应。

父亲离去十二年又归来与苏联解体到影片拍摄时间对应。

哥哥安德烈与弟弟伊万生活在缺少父亲的家庭中,母亲与奶奶悉心照顾,母系家庭铸就了兄弟中性格的缺陷。

父亲归来,独躺床铺;父亲死亡,随舟漂浮——与宗教画《最后的耶稣》姿态一致,十二年前的合影放于圣经之中,背后便是“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故事——暗示了父权的归来与父亲的神性以及父与子的矛盾及其冲突。

人生寓言:父亲归来,安德烈表示顺从,眼里充满崇拜,对力量的崇拜;伊万则有质疑与不理解:在母亲的庇护下也生活的很好,何需你的归来?

父亲的课程:关于对秩序与权威的人同与服从:无论是父亲回来后餐桌分食——母亲与奶奶的权威瞬间瓦解,还是要求伊万每一句必须喊“爸爸”或是旅行途中的命令下达,关于责任与担当,关于暴力与惩罚:安德烈找餐馆时间过久受到批评,小混混抢走钱包被抓回,伊万执意钓鱼而被扔路边淋雨,出海过久受到严厉体罚;关于性与情感:观察路过风韵犹存的女人的神态——都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地对儿子进行教导,一种身体力行的教导——矛盾亦从此产生:长期生活在母系家庭中突然受到代表强权性的父亲的教育必然产生矛盾与不认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反抗——“弑父”与“杀子”铸就了影片的核心命题当矛盾冲突达到极致,死亡便不可避免:父亲从高高的灯塔上坠落——儿子弑父而成长,当伊万看着父亲的尸体被海水淹没那一声声撕心裂肺且真情实意的呼喊和安德烈冷峻但深情的眼神——父亲归来而又离去,爱恨永远存于心头不可化解,男孩成为了男人政治寓言:苏联解体十二年,父亲十二年后的归来而又离去,母亲躺在父亲身边的矛盾与纠结——父亲代表了一种苏联强权与专制,即一种激进的发展理念:当代俄罗斯需要他但最终不与他相融——儿子向父亲学习自身所缺,父与子最终因缺少有力的真诚的沟通交流而导致死亡与离去,而儿子:有信仰,有遵从,也有质疑,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间的矛盾体。

俄罗斯对离去的“父亲”:苏联有尊重与爱与怀念,但现在他们也深切认识到苏联的专制与强权统治无法与之相融,他们需要的是一条更合适的道路。

最后,这流程的叙事,摇晃的镜头,冷暗的色调,长镜头的运用造就了极其冷静的风格,并不过多依赖环境与背景,故事本身就是寓言,镜头本身便是故事,“具有深沉的哀伤情绪与泠冽的诗意美”。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可谓起点颇高。

 5 ) 父爱何能归

这是一部关于爱与成长的电影。

失踪了12年的父亲突然回到了家中,并带着久未谋面的两个儿子出外远游,途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父亲以军训的方式催化着儿子们的成长,但父子间的冲突也随之加剧,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电影中充满了谜样的问题:父亲为何失踪了12年后重新闯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他在出游途中都在给谁打电话?

来到海边的时候,又是谁已经安排好了小艇与出海?

父亲在孤岛的房子里挖出了什么东西?

为什么在孩子们驾船返回的时候小艇的发动机又重新能够启动?

这些疑问都让电影显得晦涩难懂,但当我们保持着“理解父爱”的视角来观赏时,就能够从中找出答案。

“每一个细节都存在着教育的冲突。

”解读这些细节,我们方能更加深入理解这部电影所包含的寓意,即便那只是冰山一角。

开场戏“星期天”。

众多的男孩子聚在一个很高的跳台上,比赛着谁敢跳入海中。

这是能够象征着男人成长的一个仪式,男孩子通常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形成独立意识,并从社会中了解到作为“男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因此他们总会乐此不疲地以行动来证明并强调自己的社会性别,这是青春期孩子建立基本自我统一感的过程。

而高台与大海这两样对比鲜明的道具,都显示出孩子们强烈地渴望“成为男人”。

当其他男孩们跳水时,摄影视角是从下而上的仰视视角,而轮到Andrei时,视角突然被处理成正俯,当Andrei纵身一跃时,身体快速地由大变小,使原本客观存在的跳高台高度被无限地拉大,观众们随之感到震撼——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驾驭它。

而Ivan,既不敢跳水,也不愿走下跳台被伙伴们斥为“胆小鬼”,直到母亲找到他并许诺不会让第三者直到他爬下跳台的事后,他才从困境中被解救。

“星期一”。

Ivan走下了跳台,意味着他终将被同伴文化所排挤而变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哥哥Andrei连同伙伴们排挤他,他们起了争执,并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两个男孩的认知世界中处于权威地位。

母亲却衔着烟,以冷静的态度告诉两个孩子:他们的父亲回来了。

当两个孩子翻出多年以前的父亲的相片时,他们的成长背景伊始得以明朗:父亲在儿子们还小时便已离开家庭,那时Ivan还是个婴儿,对于他来说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是缺席的,这直接导致了他不像其他男孩那样有“成为男人”的强烈欲望。

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父亲的敬畏感,没有具体的挑战对象,自然也就降低了他的挑战欲望。

而母亲在Ivan心中占有统治地位,他信任母亲——Ivan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完全表露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个有关于弑父娶母的故事,更为通俗的解释便是“恋母情结”)。

透过两个孩子的视角,我们看见了躺在床上的父亲——他安静地睡在床上,除了身上盖着的床毯外便没有着其他衣裳,脸上的胡须还没有刮,右侧的窗斜射入微弱的日光,让人有种仿佛他便是耶稣的错觉,这也暗示着父亲便是家庭的权威。

弟弟Ivan马上便去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便是父亲,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是想要“证伪”;而哥哥Andrei则显得十分崇拜父亲并为其关上了房门,与弟弟一同欣赏着父亲的照片,一边说 “这便是爸爸”,喜悦的表情表露无遗。

兄弟俩对于父亲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此分道扬镳。

从照片中我们得知,Andrei在年幼时见过父亲,他知道父亲的存在代表着什么,而对于Ivan,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地出现。

创世纪的第一日,上帝创造了光,并将光与暗分开,于是有了昼与夜。

很明显,Andrei看到了耀眼的光,而Ivan眼中只有无尽的暗。

父亲的权威首次具体地体现在了家庭的第一次聚餐当中,我将它看作是父亲安排的“男人的成长”这一课的引言。

父亲坐在正中,他规定着谁要喝酒喝多少,他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随着Ivan的视线看去,母亲已退到了另一边成为一个听命者。

Andrei享受于欣赏父亲的权威感,而Ivan对这个突然出现的人物则感到憎恨,因为这代表着他被迫接受即将与母亲分离的事实。

“星期四”,父亲便开展了关于“成长”的课程。

第一课:服从权威小Ivan从一开始便不愿承认父亲的权威地位,这表现于他不肯称自己的父亲为“爸爸”,这对他来说是个亲昵得别扭的称呼。

父亲不满这种现状,他必须得到自己该有的尊重,因此他总是以严厉的语气提醒Ivan称自己“爸爸”。

承认权威后便是服从,无条件地。

Andrei显得很能适应父亲的使唤,但由于过往母亲对Ivan总是无条件地照顾,包容他的任性,他的懦弱,Ivan在父亲面前表现更多的是孩子气,这在男人的世界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父亲总是以绝对命令来指示Ivan做事: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自己的午餐;谁吃最后便由谁来洗盘子。

第二课:捍卫自己的利益父亲将钱包交给了Andrei,却碰到大男孩实施抢劫。

父亲不假思索地驱车将肇事者抓回到兄弟俩的面前,让他们随意处置大男孩,他们却退缩了,不愿意进行报复。

父亲怒斥道:“你应该一直做好准备的!

”在兄弟俩的脑海中,世界应该是和平的,而父亲却想让孩子们明白,现实中暴力亦充斥着世界。

这并非是想宣扬暴力,而是希望孩子们知道,作为男人,在最后关头,必须以暴力的形式来捍卫自己及家人的权益与尊严。

这是“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父亲拿出了些钱给大男孩便放他走了,这会不会是父亲特意策划的一课呢?

第三课:要有所担当母亲能够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让他们共同分享,而父亲却会告诉孩子,你必须有所担当,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父亲教会孩子们撑帐篷,教会他们如何从泥泞中将车子拉出来,在大海的中央如何使小艇继续前进。

试想一下,在下着雨的黑夜当中车子突然陷入荒野的泥地,当小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突然熄火时,除了自己,你能指望谁?

第四课: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母爱是无条件的,但是父亲的爱却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符合这个条件,你将得不到父爱,甚至被父亲嗤之以鼻。

”作为男人,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如果犯了错误,理应接受惩罚。

影片中最严厉的惩罚,便是Ivan在抱怨父亲的安排让他不得不停止钓鱼,他不能够理解在假期当中为什么不能尽情游玩,并且怨声载道。

父亲在Ivan絮叨的同时将他与他的钓竿丢在一座桥上,自行离去。

Ivan赌气地站在原地,看着大卡车经过,本以为能够得到帮助,却惨遭无视。

在这旷野上,他回不了家,也无法前进。

这时下起了倾盆大雨,无处躲雨的他内心充满了无助、绝望与怨恨。

这时父亲的车终于出现了。

但儿子尚不能体谅父亲,质问他为什么要回来打扰原本平静的生活。

“你妈妈要求我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也希望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

”这句话透露出了父亲纯粹的爱,也透露出了父亲归来的理由:会不会是母亲终于认识到父亲在儿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要求父亲回来和儿子们相处一段时间以培养他们的男子汉气概呢?

父亲的最后一次惩罚,便是孩子们独自出海钓鱼而不准时返回后的责备,他本想告诉两个儿子:任何人都有权利在关键时刻发号施令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可惜孩子们并不理解,Ivan被激怒得拿出了藏起来的小刀,威胁父亲后又丢下刀子,往岛中的高台跑去。

面对着曾经畏惧的高台,他这次义无反顾地爬了上去,并把通往平台上的入口堵住了,父亲只想要解释一切,或许是要解释他的爱——我们已不得而知了,父亲由于不太牢固的外围围栏,从几十米的高处摔下去,永远地离去了。

Andrei目睹这一切,却意外地冷静。

“我们必须把他带回去。

”“怎么做?

”Ivan慌张地问道。

“用你的手。

”至此,Andrei才能够深刻理解到这其中的真正含义。

他们砍下树枝,想要将父亲拖回沙滩;他们将父亲搬上小船,父亲躺在船上,与电影开头父亲睡觉时的姿势极为相似,可是他再也不会醒来。

兄弟俩用父亲所教的本领带着父亲运抵原处,只可惜父亲却看不见儿子们真正的成长,他随着破旧的船沉入了海中,任由孩子们失声大喊,也挽回不了这出悲剧。

更令人叹息的是,在父亲的尸体沉入大海后,Andrei和Ivan的表情很快地又陷入冷漠,他们没有落泪,甚至是Ivan在父亲车中找到一张他们幼时的照片时,Andrei也只是淡淡的一句“收好吧”——他们仍然不能够感受到父亲的爱。

12年的缺席不可能依靠几天的旅程便能弥补,父亲的回归终究不是父爱的回归,你无法撇清父子间的亲缘关系,但你同样不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结成深厚的父爱。

父亲回来了,但他的爱至死仍没有归入孩子们的心中。

可怜的“所罗门•格兰 迪”(出自《鹅妈妈童谣》,所罗门于星期一出生,星期日死亡)!

回想起旅程中几幕车子驶向道路远方的画面,便应了龙应台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又想起了刘良华老师《教育自传》当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做父亲或母亲的人所能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的太远,他会没有安全感;也不可以走的太近,他会感到受压迫。

 6 ) 回归

《回归》是讲父子关系的。

十二年未归家的父亲某日突然出现在两个孩子面前,两兄弟对父亲的印象只有很小的时候与父亲拍的一张相片,并随父亲到一个偏远的小岛旅行。

父亲用他简单明了奖罚分明的处事作风,赢得了安德烈的崇拜和顺从,也遭到了伊万的反感和抵触。

居中反复描写伊万的反感情绪,到最后冲到了一个极点,伊万拼命地奔跑(电影开始也是这样),心中愤怒不满,直到爬上高高的瞭望台,意外发生了,由于伊万恐高,父亲想要帮他却抓到一块朽木送了命。

看到这儿时,我大吃一惊,瞠目结舌。

影片最后伊万和安德烈决定带走父亲,两人拖着父亲,摄影师总给父亲面部特写,叫我总有:“呀,他没死!

”这样的感觉。

但他还就是死了,最终沉入海底。

  《回归》这个题目起的很好。

除了说父爱的回归外,片中伊万和安德烈这两个名字象征着俄国电影的回归,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安德烈塔柯夫斯基的成名影片叫做《伊万的童年》。

 7 ) 三个男人的故事

有人把12年父亲的回归解读为政治寓意,把7天流浪解读为创世纪7天,我不愿意这样透过一层镜子看这部电影。

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男性故事,在狼爸式的教育下,两个在童年缺少父爱的男孩在7天时间内迅速成长为男人的故事。

甚至在死后,哥哥还替代了父亲的角色。

儿子:“你喝酒还开车?

”爸爸:“是,要来点吗。

”留下大儿子偷偷的傻笑过了一会儿,一个大屁股女人走过车门,儿子和爸爸不由得同时瞄过去,大屁股性感美妞对爸爸回眸一笑。

这个爸爸真的很酷,啥都会。

 8 ) 三个男人的成长和一个母亲的忧郁

《回归》(俄罗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2003安静而沉着的片子,深深渗透了俄罗斯民族骨子里具有的深切而绵长的悲怆,隐语无处不在,冷静、缓慢、忧伤,伴随着北方旷野上呼啸而过的风、父亲严肃的脸和仿佛被放逐的小岛,两个少年在生命年轮的间隙处突然遭遇那个叫做父亲的人带来的全部凌厉与苦涩,最终在他由高空坠下的那声闷响中痛苦地破碎,堕落为人。

蓝与灰,冷色调,一切都向一个巨大的阴谋,悄无声息地包围你,然后在不经意间将那把刀捅入你柔软而脆弱的小心脏,你还能承受多少,宝贝儿?

生命是一场忧伤迷人的幻觉,我们只是在上演着一场早已有了结局的悲剧,那个父亲终究要出现,带上你和你的兄弟,丢下你们的母亲,带领你们登上一个被雾气包裹的小岛,然后以生命的代价告诉你们一个早已被预言的命运真相。

无需悔恨、呼喊和哭泣,孩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这是一部忧伤的电影,从一开始两兄弟的互相追逐开始,这就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如画的风景都在滤镜背后显得安宁而凄冷,而最缺少的就是笑容,每个人都是那么忧心忡忡,他们宁愿沉默也不愿意轻易暴露自己那点高贵的忧郁。

封闭是放逐自己的最好方式,如同那个始终不苟言笑的父亲,他或许在冰凉的湖底沉睡时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一番苦心只能让那个和自己同样倔强而骄傲的小儿子颤抖着将匕首指向自己。

曾经有个风靡一时的中国抒情女诗人在长久仰视那座坚毅挺立的神女峰后垂首写下"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爱是一种品质而不是一种能力,将母亲抛在身后的父亲不会明白那个温暖的怀抱对于一个在高台上哭泣的孩子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无需脱离那种力量,泥胎才最终会孕育成人。

所以他终于只是作为一个段落,在两个少年漫长的生命旅程中赫然出现并在他们心头烙下永恒痛楚的伤疤后又悄然隐去,带着如同他出现时睡梦中的那幅恬静面容静静沉入湖底,孩子终于学会了坚强地目送一个生命的远去,仿佛在那一刻洞晓了一个永恒而神秘的预言。

"Why don't you eat fish,dad?""cause I've had too much of it""where?

""……far away"远方到底有多远,你始终远的超过我少年时所有的眺望,或许我们都长在某座沉没在海底的山里,在母亲把我们唤醒后被赋予了人的意义,生命无非是一个张开嘴哭泣的过程,等到我们终于有一天能够再度纵身跃入那边熟悉而宁静的无边海面,是不是就能够不再疼痛,是不是就能够停止哭泣?

回归、回归,黑白照片一副副闪回,在那里少年们终于笑了。

他们义无反顾地追随着那个在生命轮回中出现了一周的父亲而去,只留下那个平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的母亲以及母亲永恒的忧郁……2004-5-2附:或许对理解回归主题有所帮助的"男性的成长故事,不仅在不同文化中,均具有明确具体的生理/心理--标识以相关的文化仪式--的段落,而且男性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始终负荷着丰富、深刻的文化意义。

在欧美文化中,流浪汉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先声,事实上是西方文化中旅行/旅程/男性成长故事的原初形态之一,其中"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或许可以说,男性的成长故事,不仅是古老的文学母题,而且事实上是西方文化的原型模型之一。

"——戴锦华《涉渡之舟》序言

 9 ) 注定失败的回归

心目中的TOP1《回归》是父亲角色的一次失败的回归,并且同《无爱可诉》一样,一段关系的彻底碎裂一定要有其中重要角色的献祭,父亲最后的意外坠亡显示了本就疏离到极致的父子关系难以通过一朝一夕的相处而彻底缝合。

(最后弟弟伊万对待父亲情感的最高潮却发生在父亲溺于水中,便有十足强烈的悲剧感。

) 并且传统的父子关系已经不能适用异化的或者说是有缺失的家庭(父子)关系中,父亲强制性的、带有十足男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两个与之截然相反性格的儿子感到不适与被压迫。

“知道了,爸爸” 哥哥安德烈选择对待突然出现的父亲百依百顺,绝对的服从。

“你活该,矮子”矮子是哥哥对弟弟伊万的戏谑,对跳水的胆怯是伊万的心结。

伊万而兄弟二人性格中的女性化成分都是与父亲形成极大冲突的,这也注定了父亲的死去。

从我所看的萨金塞夫的第一部电影《无爱可诉》中就可以窥见其非常明显的导演风格,极尽冷峻。

摄影技法十分精巧,常见有大量的远景与全景的呈现,疏离感自内而外得散发。

本片之中车中座位的安排,敌对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多数镜头中,弟弟伊万始终与父亲和哥哥安德烈分隔开来,最后走入一个画面还是在父亲死后。

父亲与两个儿子心灵之间一直保持着远距离。

有一个画面,父亲在岛上的小木屋收拾,主体是木质墙壁,画面上方是较小的窗框,里面是兄弟二人逐渐走进。

父亲关于儿子的记忆似乎只能也只会停留在相册、相框中,这是其缺席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划船登岛,父子三人来时父亲的挺立,儿子如左膀右臂,直至最后离岛,父亲轰然倒下,儿子去为父亲最后“送终”,前后有照应在,印象深刻。

影片之中有一些象征和隐喻非常有趣。

首先是开场 小孩儿们用来跳水的瞭望台,是伊万的一个心魔,而后与父兄共处的那座岛上同样模样的瞭望台,最后终于登顶确是伴随着父亲如野兽形象一般的追赶与父亲的坠亡,不得不说是成长的代价。

初登岛,只有伊万一人注意到的草丛中坠落的飞鸟,既是后面父亲命运的暗示,也是对伊万本人的讽刺,飞鸟坠落之地,何尝不是伊万的梦断之所?

影片最后几张黑白照片的快切,实在令人动容。

摄影水平,叹服啊!

 10 ) FIFF23丨DAY1圆桌《回归》:最怀念过去的人可能都在这里

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franzcopy、@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

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franzcopy3星。

说实话前半段我还是真的不能忍受,那种过于父权的表达让我数度想关掉电脑。

但是在后半部分惊人的转变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种“反面”内容的魅力,那是没有解药的毒素,是代代传承从不停歇的祸根。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4星。

本届少数几部能被称为纯粹的电影之一。

场刊嘉宾 Joyside3星 萨金塞夫一天晚上梦到上帝,上帝问他你现在拥有一个复活的权力,你是愿意复活苏联还是愿意复活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萨金塞夫突然脸色难看说道:我宁愿复活斯大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4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对长镜头、色彩和音乐的运用十分娴熟自如,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克制,摄影展现了俄罗斯全程灰蓝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

内容可以从亲情、政治两方面解读,我比较喜欢的是弑父这个主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环节。

主持人 子夜无人刚刚有人提到了结尾的惊人,那么想请大家谈谈,这个宣示和解“无效性”的结尾,在电影前面建立的铺垫是否充分?

打个比方就是这个结尾相当于一个人抽了你一耳光,那么在他打你之前,你有没有感受到他潜在的敌意?

场刊嘉宾 franzcopy看起来两兄弟都对父亲有所反抗,但最后父亲意外身亡、尸体被水吞没之后,他们还是爆发出了对父亲依赖的本能。

后来我想了想,我觉得这种反抗其实是无效的。

场刊嘉宾 Joyside一种弑父的无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觉得有点突兀,因为前面对父亲的态度是暧昧的,最后甚至还没让我把善与恶的关系理清,父亲就突如其来的殒命了,以至于有种导演给了我结论,然后我倒推回去理解前面导演的态度。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在电影当中具体有从哪些时刻感受到,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和解的结尾呢?

场刊嘉宾 Joyside父亲责怪钓鱼的时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到父亲死的时候。

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导演会给这么凌厉的结局。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当时也没有,前面还是有一些温馨的假象的。

场刊嘉宾 franzcopy父亲死了我真的吓到,好像看到jump scare。

主持人 子夜无人主要想看看,大家感受到的是“欺骗性”偏多,还是“水到渠成”更多?

场刊嘉宾 franzcopy会很意外,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突然倒是可以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一直觉得最后会是孩子们反抗,逼父亲妥协或者孩子们直接逃跑这种折中的方案。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倒是觉得父亲在开头无缘无故出现,也可能突然就消失了,父亲的背景,之前为什么消失都没有很好的交代。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本届其实有不少电影是关于父子关系这个主题的,同在无人知晓单元有《野蛮入侵》,主竞赛单元有《父与子》,还都是俄罗斯的,大家觉得本片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Joyside俄罗斯有个父亲叫做苏联,苏联也有慈父。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这个很残忍很冰冷,《父与子》那种更多是一种朦胧感。

这种决绝感还是很罕见的,他完全不掩饰那种令人有些不适的强势父权。

我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政治隐喻,看完翻影评才知道可以这么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前两部的父亲可以理解为实际个体的父亲,他是有妥协有温度有情感的,回归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当做父权的隐喻,他的一切“温情”都是宏观对微观虚假的“安抚”罢了,所以前者可以感人,后者只会吓人。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感觉很难从《回归》里面的父亲身上感受到人性,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很惊叹的一点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表,也变成了父亲一样的人。

那个大儿子最后表现出的那种姿态,其实就是他父亲那样的;他虽然没有像小儿子那样强烈的反抗,但其实也不想这样的(尤其是结尾因为弟弟贪玩而导致自己回来晚了那里),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忍受顺从,成为那个样子。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的亲子关系有种加强加狠版《宝贝男孩》的感觉,让我不适。

场刊嘉宾 franzcopy《宝贝男孩》比这片差一些,它太碎片化,不如《回归》那么明确。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宝贝男孩》依然是具体的父亲,所以最后给出了和解的空间,《回归》没有,要么反抗要么逃跑要么顺从。

只不过两个爹都很烦人罢了。

萨金塞夫的电影的好像最后都是不可调节的,这是他高级的地方。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第一次看他电影是《无爱可诉》,当时我很诧异,怎么有人能拍出这么冷血的东西,后来我才看了他前面这些,原来处女作就已经是这样了,他的电影一直是撕裂“和解”的可能性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但是《回归》的结局某种程度上算是好的结局吧,《利维坦》和《无爱可诉》是完全冰冷的,没有希望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下面大家就详谈一下这对父子和政治表达上的紧密度。

场刊嘉宾 Joyside弑父之后路在何方,继承的精神遗产依旧如附骨之疽般常伴左右,悖论的是,杀死了父亲,就杀死了自己。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其实单从电影看没那么容易和苏联啊俄罗斯啊联系到一起,只是说把电影看成政治的隐喻的话结局的决绝就合理很多了。

场刊嘉宾 franzcopy总而言之:萨金塞夫真的敢想敢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结尾父亲从一家人的合照上消失感觉很诡异。

从开头父亲came from nowhere 到最后沉入水底从照片上消失 也可以认为可能父亲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杀死了内心的“爹”。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回归》在萨金赛夫作品里的维度。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最佳罢了,他的五部电影我都看过。

如果把父子关系看做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我其实觉得俄罗斯人也没多怀念苏联,可能还不如b站的人怀念。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是的,我刚想说精苏。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franzcopy要我说,怀念个屁啊,那父亲掉下去的时候我虽然很惊讶,但还是一阵窃喜罢了。

“这老东西终于没了”,这样结尾很精彩罢了。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回归》短评

以为是一部“父亲缺席,之后回归,父子冲突,之后和解”的煽情故事,结果最后半个小时,彻底颠覆了我的“以为”。这是一部可以从亲情、政治,多重角度解读的“寓言”,十分耐品;镜头也美,师承老塔,非常耐看。

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2020.12.11 于广州云上艺术会馆 没拍过电影的人可真会解读电影呵

9分钟前
  • 索里提亚
  • 还行

镜头美得异常,又有大叔又有正太,真好~

10分钟前
  • 吉吉吉Ray
  • 力荐

看得挠头。

12分钟前
  • Crepuscle
  • 较差

一般般

17分钟前
  • 皮卡丘
  • 较差

没觉得特别好..

19分钟前
  • _seasalt
  • 较差

All shallow focus and rack focus, too obscure, it made me feel uneasy. Father and son spent seven days to reconcile with each other.

20分钟前
  • 不高興
  • 还行

原来是政治隐喻

24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彻头彻尾的一场悲剧。离家十二年的父亲,性格各异的兄弟俩,在重逢之际用尽了各自都读不懂的方式表达着强烈的爱与恨。原以为是俗套的父子和解催泪片,但结尾处的突然翻转却颠覆了我的认知。翻阅影评才知本片有着深刻的政治隐喻内涵,作为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委实惊艳。

25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还行

处女作就拿下金狮,果然不是吃素的。主角先生演得太好,演哥哥的小演员后来在同一湖中溺水身亡。导演萨童鞋的圣经功底真是太好了,敢情他四部片子都在用圣经,只是章节不同……

27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照片很厉害,色调控制的也在压抑与崩溃之间,作为03年的电影这些都做到了跨时代的震惊但是作为故事来看,这一家没一个正常人。不知道是俄罗斯人特有的钢铁慈父情节还是作为父权投射的映像,父亲的行为逻辑与感情都不像人类,虽偶有赞许与紧张,但几乎感受不到爱,可能最后爬上高塔是为数不多让我觉得亲情迸发的时刻我也试过将两个孩子理解为为人子女叛逆与渴望认可的一体两面,但是结合父亲与故事,依然理解不了这算现实的写照还是对父子关系的悲观寓言,也许他是符合苏联的,但却不是普世的,哪怕共情都有相当的难度

31分钟前
  • D
  • 较差

父性意象。

32分钟前
  • 西祠
  • 还行

语焉不详就是意蕴深远

37分钟前
  • salonbus
  • 还行

9.0。前苏联遗产在12年后回归,复现一周后即宣告破产,而萨金塞夫不惜运用大量宗教元素将其神圣化。

38分钟前
  • Orpheus+
  • 力荐

很好看

42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140

46分钟前
  • 运茶船
  • 较差

我只想问一句:伊万,这下你满意了吧?!

50分钟前
  • 我的事说来话长
  • 还行

角色回归

52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神经一样•ᴗ•💧看得好压抑

55分钟前
  • Xxx
  • 很差

神以六日创世,一日休息。他们以一日劳心,六日灭世。同侪压力下,“勇敢”成了一种必须展现的流程,否则只能被所谓“懦弱”反噬。而父权的回归,非但没有为男孩撑起荫蔽,反倒将所有与男性刻板印象相关的“品质”给病态化放大。经年希望被黑化后的绝望,如深海呜咽,汹涌得一脸平静。在旧世界彻底毁灭的那天,原来惊恐是一场写满轻松的崩塌。说的是父子隔阂,也是人生困局,霸权政治。四星半。#桃花岛观影团#(后面拿斧子时,还以为是要分尸……)

5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