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电影的名字,绿头苍蝇,多么令人恶心的生物,但电影结束,却让我对这样的生物,生发了由衷的好感。
它们是多么热烈地宣扬着生命力,在世界最肮脏的角落里,嗡嗡地叫着,执着地生活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电影中的主角,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愤怒,那么残忍,看似毫无人性,但细究而来,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享受着家庭温暖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我们可以在爱里沉醉,感慨着世界的美丽,同样,大部分的我们,在恨里生存,也会对同样的世界保持愤怒。
主角就是在恨里长大,在对父亲的恨里,用自己的拳头向一个个债主发泄,在初中生之前,他是蒙蔽的,被他的愤怒蒙蔽。
所以,他才那么喜怒无常,那么歇斯底里。
遇到初中生后,他开始变化了,渐渐地在心里有些柔软的东西开始发芽,影片中,有一幕,主角、初中生和他侄子一起出去,在大街上玩,看到哪里,好有感触。
这个社会是多么奇妙,家庭里挚爱的人,会相互伤害,而家庭外的陌生人,那些在暴力危害下的人却能一起开心,一起微笑,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嘲笑。
是谁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组成家庭?
又是谁,盲目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头脑总是被社会的言论所占据。
社会说,我们要稳定,要去维护家庭的稳定,我们要创造和谐。
口号淹没人性,更可悲的是,我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却被这些口号牵着走,我看过那些夫妻间为了孩子能有个完整的家,不被别人说闲话,宁愿将就着过。
在生活面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放弃尊严,放弃爱情,最后混混沌沌过完一生。
到最后,也弄不明白,我们是为什么活着?
我们是人,是一个生物,我们首先是自己,而后才是其他。
因为爱与恨,这样的在乎,在乎到迷失了自己,在爱里沉醉,不知世界的残忍和丑陋;在恨里,蒙蔽着眼睛,只想着发泄恨意。
我们是什么,对于别人带给的伤害,我们是该如何面对?
我们要像猛兽一样还击,还是像落败的狗儿,残喘一生?
很显然,主角是个野兽,他在不断向自己的仇恨还击,但结局却告诉我们,那样的方式不对。
在恨里,我们永远得不到解脱。
其他的仇恨,无可说起。
家庭暴力带来的恨却是带着至亲的爱,就如主角喝完酒后,痛苦地跑到父亲那里,一边痛扁着父亲,一边嘶喊着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你要伤害我们,为什么我和你一样,也是选择伤害别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原谅一切伤害,放下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巨大的智慧。
所以,在如此沉醉于凡尘的我们,才会那么不肯原谅,那样愿意饮恨。
但终结于人类生存的大道,我们终究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需要爱,这里没有爱,我们就去那里寻找。
庆幸的是,爱这种东西,从来不缺,社会再残酷,人心变得再复杂,总有爱在。
暴力永远是现象,是手段,是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
你可以说,爱在,就会有恨。
但你又可认为,爱永远战胜恨。
爱能包容一切,甚至令人发指的伤害。
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即使怀抱恨意,也不要忘记回归爱。
这样,就算我们走多远,也不至于迷路。
自己第一次发,说不好自己看的对不对。
男主爸爸当年弄伤了姐姐,男主的妈妈也因此死了,爸爸坐牢。
然后童年的阴影导致了暴力的衍生。
女主的爸爸PTSD,妈妈自己做生意被服务公司的人把摊子掀了,纠缠中伤了当年的男主,然后老板失手。
对女主童年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加上家庭环境,所以女主有点自暴自弃。
女主应该知道了男主身份,弟弟在办公室看到了刀疤,又或者就是因为被男主不停的压迫感到不舒服了。
男主的姐姐和女主的弟弟发生了什么没仔细看,没看清女主弟弟身边女的长什么样。
也没有交代男主姐姐晚回家是不是在加班。
一个暴力衍生的圈子,最后自己杀死了自己。
两个姐姐都是哪样无力,
也许有的人不懂,幸福的人怎么看得懂?
是,我们都有预感这是个悲剧,我一直有预感导演一定会杀死这个对父亲拳打脚踢的“自己”。
自编自导自演吗?
原来真的是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可怕的生物叫做父亲。
爱?
不得;恨?
不可。
砸断了骨头还会连着筋。
如果没有爱,我为什么如此恨你?
我忍不住伤害你。
我忍不住杀了自己。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
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统换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盼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可是那些当了父亲和将要当父亲的人,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要逼得孩子想揍你,揍了你,他只能杀了自己而已。
没想到韩国的独立电影也可以这么出色,有点类似《坏小子》的人物设计,多了一些戏剧化,但还是让人非常震撼。。。
男主梁益俊和女主金花雨的表演都非常棒,也许这就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代表作了,梁益俊长相普普通通,小胡子一留,甚至有点猥琐,但这片子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可算是韩国电影界一个奇才,这么年轻就能捣鼓出一部绝对是韩国电影一流水准的作品,对他的作品要继续期待。。。
原生家庭当然会滋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少年犯罪。
父母离异孩子孤僻会犯罪‘;父亲家庭暴力母亲,孩子有样学样会暴力犯罪;溺爱过甚孩子没谱啥都敢干犯罪;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心理扭曲会犯罪;父母太忙顾不上孩子,孩子会误入歧途犯罪;留守儿童渴望被爱所以内心偏执导致犯罪;爷爷奶奶隔代教育孩子缺失正常教育,行为失常会犯罪;父母过度教育压力过大孩子逆反,不是自杀就是犯罪;父母太穷,孩子自卑,对财富痴迷导致暴力犯罪;父母太有钱,孩子挥金如土,一旦受挫心理变态会受罪;父母一般小康,孩子庸庸碌碌,比上不足自卑,比下有余又狂妄,心态失衡会犯罪;有正常的家庭吗?
出了事,一总结,各种问题;人家好好的孩子过一生的,家里不也是各种麻烦各种烦恼各种不靠谱?
这种站在结尾,总结过程各种问题的结论,都是P话。
有TM的正常家庭吗?
谁的青春不是血泪斑斑?
不是一坨狗屎?
不是饥渴难耐又无的放矢?
不是煎熬痛苦又恣意盎然?
学渣为没前途痛苦,学霸为名次计较纠结;搞对象的找不着卧子,找着了怕出事,没搞对象的边自撸边自责;会打架的,三天两头被人堵胆战心惊,不会打架的看着人逼上来就怕挨削;跟老师关系好,被人说溜须拍马,跟学校来劲,直接写检讨挨处分开除留查;谁的青春,敢说快快活活一路长虹?
原生家庭的问题真的就是铁磁的定律?
没犯罪的那么多正常孩子,长大,成家,立业,难道家里就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本片被赞誉过审,诚然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回首残酷青春的类型电影。
只不过,所有的症结都指向原生家庭。
这个结论就太过于轻浮孟浪了。
好像如果我们投胎的好,我们的父母不离异,不打架,对我们好一点,我们的青春就会OK,我们就不会变成古惑仔,就不会混迹街头,跟人动刀动斧子。
导演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哲学家。
真的犯不上给出这样终极的答案。
你可以举个案,比如男主大流浪,家庭问题,家庭暴力的父亲,误杀了妹妹,妈妈车祸。
男主不肯原谅父亲,总是揍爸爸。
但血浓于水。
关键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献血给老爸。
个案是个案,个案不能当结论。
不过影片的所有主角们,挨个都是这个问题,就有点搞笑了,这就是导演自己想象和编织并且结论出来的人间炼狱。
女主,妈妈在外面找野男人然后死了,爸爸喝酒家暴还失忆,弟弟没事就抢家里钱还揍姐姐;合伙人老板,孤儿,就这还羡慕男主有个又不靠谱的爸爸,有就比没有强;同父异母的姐姐,单亲妈妈,带个儿子;电影就是电影,编导负责讲好你的故事,非要灌输你以为的价值观结论,也该悠着点,不能太个人情绪。
残酷青春,就像二八定律一样,对每个人都一样,这才是残酷的本质。
你的砒霜,他的蜜糖。
离异家庭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孩子;幸福家庭里出败家子坑爹货的概率也一样高。
2023年5月15日0:46
片中第一次使用蒙太奇手法,是在女高中生被父亲家暴时,镜头由女孩的哭声作为转场载体,衔接到了主角小时候目睹自己母亲被父亲家暴的时空。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这时给了我们一个小主角脸部的特写镜头,他掩着面,泛着泪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父亲的暴力行为,画外是母亲的惨叫和妹妹的哭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跟主角建立关系,这个蒙太奇也让我们理解了在此前的剧情中,主角为何如此暴力乖张,满嘴脏话。
我们开始同情这个流氓主角。
这样的蒙太奇与转场方式在后面也用了数次,起到连接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连接不同家庭的作用。
不同的蒙太奇用法,出现在结尾。
而结尾,又使用了两次。
倒数第一次,是主角死后,他的老板、姐姐、外甥和女朋友(女高中生)的反应。
作为观众,我们都期待他的这些亲友们会如何得知他的死讯。
但导演省略了这个过程。
他们一开始像无事发生过一般,正常地生活着——老板如愿开了烤肉店,姐姐跟儿子、父亲生活在一起,女高中生回到学校上课。
正当我们感觉一切平静地,如同李沧东《绿鱼》的终场画面展现出的那般冷漠世情时,画面给到了殡仪馆里,老板、姐姐、女朋友失声痛哭的画面。
他们表演得很夸张,但跟前面的平静对比起来,内心仍然像被刺了般,流氓的死再一次激起我们的同情。
最后一个蒙太奇,在终场画面。
女高中生走出烤肉店,走在大街上。
当她走到一个路口,发现路对面的一个小摊正被一伙青年流氓掀翻,赶跑。
其中一个流氓回头了,看向了女高中生这边,从全景来看,我们知道那是女高中生的哥哥。
但一组女高中生和小摊的正反打之后,画面给的是主角的特写。
那一刻,主旋律起来了。
有人说,那意味着暴力的循环。
我觉得不是,暴力的承继早在前面就已经交代。
何况这个镜头的视点是女高中生的,不是揭示性的全知视点。
女学生看见路对面的哥哥,突然想到了流氓,镜头给到的流氓正是她脑海里的幻想。
她脑补到了流氓的所有经历:从小目睹家暴,出来做流氓,揍那些无为但暴怒的男人,挣钱帮助姐姐和自己......她理解了。
另一个层面,也是最浅显的层面,可以解读为:她看到对面的小流氓,想起了自己的流氓。
自己期待再一次见到他生龙活虎的样子。
生命是如此卑贱,快乐又这般难寻,活着不过苟延残喘,那么死去又何足悲戚,不过贱命一条。
可是恩尚死得不情愿,因为有约未赴,有人还需要自己的照顾。
我们那么拼命的拽住亲人、友人、爱人,其实只是需要找到一个理由,说服自己,在这样的世间,苟活下去,再活下去。
父亲直接杀死了妹妹,间接害死了母亲。
他,在现场目睹了一切。
长大后,他成了收债的恶霸,生活与暴力划了等号。
工作方法简单而直接,骂脏话、拳脚相加、威胁恫吓。
语言功底匮乏到只会用“西巴”表达情绪,谋生手段单一到只剩下“暴力”。
这就是《绿头苍蝇》的主人公,相勋。
我始终觉得,人性精彩之处不在于至善,而在于“复杂”。
相勋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我们惊讶于他对暴力的情有独钟,却也感动于他与小侄子之间亲如父子的感情;我们咋舌于他对父亲的拳脚相向,却也欣慰于高中女生对这个暴徒的陪伴和治愈。
说几句题外话,在以前,中国的犯罪电影承担了太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宣扬主旋律的使命让国产犯罪片负“重”前行,被绑架的犯罪题材电影看来看去显得不那么特别“纯粹”,即使是涉及到人性中至黑至暗的东西,也总是走成“先表演后解释”的路子,用高尚的道德和温暖的感情去弥合电影里面的黑暗,殊不知人性之恶根本不需要解释,有些人脏得很彻底。
但是必须肯定一点,就是近几年的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已经有所突破了,比如近一点的《误杀》就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翻拍影视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了。
我们会发现在这部电影里面,善恶的边缘就已经被淡化了,整部片子更像是犯罪者的博弈,人性的较量。
回到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同于国产电影过多地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坚守或者悖行,韩国电影更加关注对于暴力犯罪行为的直接体现和人性扭曲之源的追溯探索,《绿头苍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反派角色也变得多种多样,但是相勋却坏得让我同情。
一个耳光开启了这部电影,情节推进会让人把关注的焦点从“暴力”转移到“相勋”上来:这个男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对于大部分电影而言,“犯罪”是一个题材,而对于《绿头苍蝇》而言,犯罪只是一个基础,对于相勋扭曲人格的极端书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直击感官体验的暴力行径的直接展现看似是在“博眼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冲破了观众的心理防线,消解了所谓“正义”的力量,引导观影者跨国善恶的界限拷问人性。
创作者借助沉稳冷峻的镜头揭秘相勋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极端人格的塑造不仅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让观众“乐”于接受这样一个人物。
韩国的犯罪片很少去找寻善恶之间的界限,它们的原则是“家丑必须外扬”、“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结果是,不纯粹的“恶”被剥去表皮,剩下的可能是一颗赤子之心,或者是一个经历了折磨,为了自我保护只能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向世界摇尾乞怜的灵魂,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相勋。
韩国电影不太追求大团圆结局,往往给观众留下一个似乎被永远搁置了的问题,观众在这样的结局中延续思考,影片的情感张力借以得到强化。
通过电影的前3/4,我喜欢上了相勋这个角色;通过电影的后1/4,我开始对相勋的结局有所期待;最后,当我准备好迎接结局的时候,相勋死了。
但是我不不伤心。
因为回顾相勋的一生,观众自知前面的“喜欢”和“期待”都是徒劳。
在结尾处设置留白,当故事走向完结、人物关系完整清晰时,创作者把剩下的空间全部留给了观众,影片主体得到升华和提炼。
你可以把这样的设置理解为无奈和遗憾,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关于“恨”的美,透过隐痛,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有着宿命论色彩的命运悲剧背后的人性之光。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没想到如此压抑,震撼,甚至超过了《密阳》当时的感觉。
大家不停的说着扭曲,但是这难道不就是人性的另一面吗?
感觉男女主人身后巨大的压力,但是在这个社会面前依然倔强的生存着。
如果说尚恩是在拖着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行走,在承担着痛苦,那延习则是用微笑去诠释生活的无奈。
整个故事虽然不断出现尚恩疯狂的厮打,但是相比不断闪现的他小时候的痛苦,这时的厮打又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对于他内心的痛苦来所,这也许是最好的发泄方式了。
对于延习,她的出现如同一堆苍蝇中的一支雏菊,清新的背后却又承载了太多的压抑,淡淡的微笑背后会让人撕心裂肺。
而这个故事更让人觉得无奈的是,当你发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而更让人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并不是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两个毫不了解对方的人,却都懂对方的人相互依偎,依靠。
看似被世界抛弃的男主最终因为自己内心的善良挣扎而濒死前的名字,意味着他并不孤独,有更多像他一样家庭边缘的人在包容他,陪伴他,为他落泪。
这种探究人心模糊人心概念与界限的电影本身就十分合我胃口。
男主的形象也很喜欢,他不在乎做人最表面的东西,他因为自己的遭遇只剩下赚钱来给自己最亲的人。
骂着最脏的话,干着最暖的事。
在他身上我只看到了人的本能的挣扎。
一出充满希望的悲剧,一朵粘这鲜血的玫瑰。
“一个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无法摆脱自由”男主就如此,表面看起来自由潇洒,但其实被内心所束缚的遍体鳞伤。
结局角色的悲喜交加的剪辑方式虽然有点突兀,但无所谓了。
最后一幕其实不是女主看到了男主,而是为了体现两人形象的反差,男主一开始的暴力到最后的温柔,变成了女主弟弟一开始的温柔到最后的暴力。
总的来说,非常喜欢。
是不是分儿给高了?这电影哪里值8.2了?前面拖沓后面让人生气,男主死了那张大血脸有必要给那么长时间镜头吗还让人吃饭不了?女主的哥哥应该被枪毙!这片里的男性,除了男主角和社长,都应该被枪毙!
人间白描。 摄影剪辑都是值得肯定的 聚焦的问题也是值得肯定的 唯一不能接受一个女高中生上去就是一拳给抡晕了 这不是神经病是什么
暴力招致痛苦,痛苦招致暴力——《异星灾变》S02E01。
底层人物的悲剧,往往在回头的时候发现已经无路可退。两个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的悲剧人物走到一块迸发出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但一切都没开始就结束了。女高中生韩艳仪看着哥哥在打砸小贩摊位时恍惚看到了尚恩,暗示她哥哥的命运也会沿着尚恩的路走下去,但尚恩最终悔悟了,她哥哥呢?
拖沓,沉闷,我特么睡着了。差评
三星半,对这类题材一直不是很感冒,不过片子还是可以看看的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不差,但还是有些粗糙的不舒适。导演自导自演难得,值得加半颗星
很暴力很粗鲁,但是男孩式的,就像他脚下那双没变过的NIKE球鞋
是的 幸福的人不会懂 只是觉得小痞子可以更暴力一些 或许是期望太高了
只是为了暴力而暴力
水牛城66
自导自演还挺屌。
真实暴力,痛苦悲剧,有血有肉.亲情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刺痛别人,刺死自己,砸碎骨头还连着筋的难受.梁益俊很有戏!
原来看过 棒子的黑帮片一直都还行
这8.3?????
确实不好看
以暴制暴的咆哮派
再次证明 好的配乐好的摄影好的节奏都不是成为一部好电影的必要因素 真挚的感情才是第一位的。这种超具真实感的暴力令人震撼 不是昆丁之类可以比较的。暴力是会遗传的 我们不需要暴力。
自作自受嘛。韩国片怎么都那么郁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