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霍普金斯塑造的希胖简直呆萌,跟印象中不太一样,那么喜欢恶作剧和客串的希胖应该更好玩有趣一些吧。
当妻子对他说“你会成功的。
”他反问“你肯定吗?
”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如果时间、空间都可以穿越,我一定穿越过去,十分坚定的告诉他“我肯定!
”《惊魂记》是第一部让我确切明白恐怖和悬疑的区别的电影,让我明白拍杀人的场景不一定非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鲜血四溅、恶心恐怖,让我明白原来相比妖魔鬼怪,人才是最恐怖的东西,让我在很长时间内对那个微笑都有心理阴影,然后看了无数部关于心理类的电影和书籍,终于弄清楚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区别……总之,《惊魂记》开启了我对心理学电影的好奇和探索,希胖则是我认为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看见苇的短评知道本片讲述《惊魂记》的成片过程,趁热找来看了。
建议先看原作,否则这部传记电影将剧透地毫无悬念。
切入角度独特,名为《希区柯克》,仅集中在一部《惊魂记》的制作以及老希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其夫人艾尔玛,没有这部电影,我很难去知道这位极具天分的女士。
选择这两个侧面表现希区柯克的工作与情感,看到一个并不完美的电影大师。
生活中的他大腹便便,有轻微偷窥癖与十足的嫉妒心,贪吃玉米糖,偶尔调皮,偷看观众对自己新片的激烈反应,高兴地手舞足蹈;吓唬自己的电影女主角;故意向发行商妥协以换取拍摄自由度等。
更好地理解了《惊魂记》中的墙孔设置,演员的选择与服装,经典的浴室剪辑镜头、诺曼吃糖的动作,马桶细节的保留,诺曼母亲的背影等细节的灵感来源。
是与艾尔玛的剪辑救了这部“烂片”,有才华的女性被凸显。
希区柯克为挽留他十分钟爱的一位女主角,说,难道你要为了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而放弃成为像格雷斯·凯利那样的大明星?
女主角选择了前者,私下为此遗憾。
值得注意的是老希对女性的态度。
最好的影片永远在路上,每一次伟大的产生必然要经过焦灼的低谷。
《希区柯克》真的不错。
每个表情都绝了,《惊魂记》看过的确很特别,不过我更喜欢《后窗》。
比起现在的悬疑剧,以前的更好看。
现在的总会有血腥和恶心的成分。
《希区柯克》揭示他内心世界的拍摄手法,很喜欢。
他安慰妻子那段也很喜欢,以及最后一段话。
第一眼我没认出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但他说话的样子我猜可能是他,语调、眼神,如果看过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红龙、仪式,就会认出来。
我很喜欢看他,他演绎的超精准。
希区柯克、惊魂记、安东尼·霍普金斯、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这一连串的炸弹名词,叠加在一起竟非但没有1+1=4的效应,甚至拿到了个负数,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失败到家了。
本片是以希区柯克创作《惊魂记》为线索,带出他的心魔(创作上的瓶颈、对美女迷恋的不可自拔以及对妻子的怀疑),同时也把鲜为人知的幕后支持者(希区柯克的妻子是他的灵魂编剧)推到了银幕前。
希区柯克何许人也?
令一代影坛为之致敬的悬疑惊悚大师,同时也是剪辑大师,通过绝妙的视角以及镜头剪辑将惊悚带给观众。
同时,他对金发美女有无法抑制的强迫症,高度的控制以至于很多被他捧红的女星反而急着想摆脱他,又或者说,在这种窒息般的精神控制下,他的女主都演出了他所期待的恐惧、惊吓、愤怒的神情。
她们一个个在痛苦的演出中达到希区柯克的终极效果,其中有一些拍完就与他不欢而散了,这一点在《希区柯克》片中也有所提示,同时他称她们为“忘恩负义”。
《迷魂记》剧照然而,《惊魂记》串起的线索却并没有把这位大师登峰造极的悬疑手法整理并呈现给观众。
我们看到的只是安东尼·霍普金斯戴着僵硬的面具,几乎面瘫地艰难出演悬疑大师的各类情绪。
影帝只得借助他的眼神来传递信息,然而这个他无法动弹的面部把眼神带出的戏全给减掉了,比戴着口罩演出还不堪。
当然,这个锅只能甩给化妆师了。
谁让人家是影帝呢?
《希区柯克》中的霍普金斯斯嘉丽依然漂亮和曼妙无比,但这个角色是扮演珍妮特·李的,本身没有太多故事性,所以发挥空间不大。
遗憾的是,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戏份留给扮演原《惊魂记》中男主安东尼·博金斯的演员,而惊魂记本身的成功,至少一半功劳在博金斯无比精湛的演技中,也是由他撑起了《惊魂记》一片。
在我看来,Psycho是没有女主的,因为他一个人扮演了男女二人串烧。
《希区柯克》里居然不对博金斯有太多的注解或片场演绎,实则是太让人失望了。
女神还是非常美的笔墨最多的是海伦·米伦饰演的希区柯克妻子艾尔玛,没有她做编剧,老希区已是江郎才尽。
影后的演技是没话说的,不过我又疑惑了,片名叫《希区柯克》,老头演技不够传神,线索《惊魂记》也只是串起整部戏的结构而已。
老阿姨的戏份有点过多了,大量的与情人间暧昧戏份看得真想4倍快镜。
海伦·米伦把握这个角色没有难度该重点的看不到,点到为止的却引申太多;想贡献演技的贡献不出来,海伦米伦虽然不错但这部戏本身结构就是歪的。
看得我心灰意冷,一结束就直奔老片《惊魂记》n刷去了,还是欣赏一下真正的希区柯克怎么用黑白光线展现人物内心的吧。
《惊魂记》的用光很独特,再刷时才发现
《并行轨道》生活是什么状态的?
多轨并行态!
当你在吃早餐的时候,同一时刻就有一头牛在牧场散步、一架飞机降落、一颗子弹击中靶子、一群人在欢呼一个电流值达到了3......还有什么呢?
来吧,这不影片《希区柯克》本部影片告诉你,当一个胖胖的老男人执导筒的时候,同时其妻子与一位作家在交流情感、一群制片商在琢磨成本与利润的平衡。
另外呢?
哦,对不起,还有大众,对了还有那些大量的观众,他们热切地盼望着一部新影片,哪怕它很恐怖,然后就在深夜走进一间巨大的屋子,突然灯灭了.......观众被大量地吓死!
ok,您可以直接跳到1小时25分的地方看经典段落了!
好了,该谈谈投资了,那才是可以瞬间吓死更多人的恐怖片!
7分。
看完比较失望,这片子应该改成《惊魂记拍摄纪实》可能更好一些吧,主要精彩的内容都是希区柯克是如何拍摄出这部伟大的惊悚电影的。
故事主题不错,可惜Anthony Hopkins外形上是下了翻功夫,但台词还是有些太过空洞无物了。
Helen Mirren演的女猪那边的剧情总感觉游离在主体故事在外,这段戏能不能删除或者弱化呢??
《希区柯克》改编自同名纪实文学,以「惊魂记」的拍摄过程和希区柯克与妻子阿尔玛在此期间的关系历程为叙事主线,讲述了这位惊悚悬疑大师在颠峰时期的创作故事。
对希区柯克作品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传记比较乏味,片子讲述的毕竟只是希区柯克一生当中的其中一段,如同一部影片的一次剪辑;或许希区柯克的传记也该拍得悬疑和惊悚一些,这样算是对大师的一种致敬吧,哈
希区柯克是大师。
无数天才导演消失在奔往大师的道路上,漫过荆棘,冲破重重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奇迹般的好运摘取桂冠的人,寥寥无几。
电影,是只能好事连连的事业,在我国,曾经的辉煌的名字,陈凯歌、王元、何平、顾长卫、田壮壮等,皆因近来的2、3部作品不被市场接受而被痛骂乃至失去了资金的支持,没有片子拍的导演,还能叫做导演么?
淡出,消失,或美其名曰蛰伏,其实就是牺牲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努力如张艺谋导演,最近的十三钗因日本势力如索尼影业等在国际上的抵制,因题材的悲怆引不起国内观众的热诚,市场表现欠佳,促成了二张联合的崩溃。
万幸的是张导底蕴深厚,仍得国人的垂青,还有资金的支持,在成功的道路上,希望仍存。
恭喜!
该片形式分了戏内戏外。
骨架是两条线,老年的感情危机和事业的拓展困难。
文艺范,但是做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引领我们期待着为希大师的成功欢呼,为看到当初反对阻挠者的尴尬期待,也在为大师家庭的情感危机心焦,甚至为大师的身体担心。
从电影本身来讲,应该是成功了。
但是作为传记电影,因叙述的时间跨度短小,因忽略了大师的成就展示,尚显不足。
向希大师致敬!
也向我们现在唯一有大师范的张艺谋导演祝愿!
好好干!
别跌跤!
用心做好每一部片子,成就国人的大师生涯!
影片的结尾颇有喜感地告诉我们,继《精神病患者》之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下一部作品将是《群鸟》。
世界最闻名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被网友尊称为希翁并被无数观众以及专业电影人所朝拜,并非没有道理,有一句话说,阿拉伯人一看希区柯克的影片,便忘记了吃花生。
纵观其影片,无论是《三十九级台阶》的超强记忆力、《蝴蝶梦》中悬疑恐怖的气氛、《深闺疑云》中妻子对丈夫的怀疑、《西北偏北》中飞机对帅哥加里·格兰特的袭击、《爱德华医生》中派克的弗洛伊德式梦的解析,还是《后窗》《夺魂索》中经典的线索破案,抑或是《眩晕》(迷魂记)中那永不可忘记的有预谋自杀、《群鸟》中印象深刻的群鸟袭击,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直呼大王大师神级人物!
遗憾的是,此次萨沙·杰瓦西导演的影片《希区柯克》只是讲述了希翁拍摄《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以及与妻子之间的分歧,只是对希区柯克如何对金发女郎疯狂所爱轻描淡写,也并未提到他与后来成为摩纳哥王妃且死于车祸的女神格蕾丝·凯利之间的事情,更未提及我瑞典女神、上帝的玫瑰英格丽·褒曼。
《精神病患者》(惊魂记)注定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它一度被评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
最近看了《希区柯克》这部电影,感慨于希胖大师不愧是巨匠呀,他的名字已经不再是电影的名字,而是一种电影的手法。
他致力于制作电影,而且难得的是,他懂得如何营销自己的作品,换言之,他也是个炒作高手。
他可以在电影上映前致信电影院长,说请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以免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因为恐惧而从侧门逃走,产生混乱;播放完之后请拉上帷幕30秒,让这部电影在观众心里成为永恒。
真是个可爱的大胖子!
当然也不得不提演这部电影的演员,其实很平凡的一部传记片,活活让演员们给演的很有味道。
老戏骨飙戏什么的,太了不起了,果然演技就是钱呀!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希区柯克的创作精神,他的生活,他与隐藏在背后的妻子的爱。
戏里戏外,我特地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故事!
1956年,希区柯克重拍自己三十年代的旧作《知道太多的人》(又名《擒凶记》),获得很大成功,在影片发行之际,希区巧借片名,撰写了一篇关于艾尔玛的文章,题为《知道太多的女人》,在谈及电影拍摄部分,希区写道,“她帮我阅读剧本,我有赖于她给的意见。
比如《捉贼记》里,她帮我设计了追(车)一场戏的轮廓大纲。
电影开机第一天,她总是亲自到场,有时会看样片,告诉我她的批评建议,每一条都合理明智。
她对电影工业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触觉。
”在事业的合作上,希区和艾尔玛无疑是一对完美的电影夫妻。
希区的助手佩姬·罗伯森形容两人的关系好像一颗橙子的两半,结合得天衣无缝。
希区柯克用两双手拍电影,其中一双是艾尔玛的。
──查尔斯·夏普林(知名电影评论家)在希区柯克眼中,对他作品最大的褒奖是,“艾尔玛喜爱这电影。
”──希区柯克的多位合作者原来她们的故事本身就是那样的美好而耐人寻味!
她是希区柯克五十四年的生活伴侣,更是他电影事业上最亲密的共事伙伴,从挑选剧本、作品改编、面试演员、到后期电影粗剪版的最后把关,她几乎参与了希区柯克电影每一步的制作过程。
她是优秀的编剧更是了不起的剪辑师。
还有很多很多的传奇,我不再多说。
还是说几句我记得的片中的桥段和台词吧!
1.希胖在创作转型之作,可是因为题材冒险,无人投资,希区柯克和妻子抵押了房产。
希区柯克也很担心这一次自己是否可以成功。
希:如果电影到时不卖座的话......?
艾:不会有问题的!
希:你确信吗?
艾:电影?
从没有什么 。
但是你,毫无疑问!
这一幕,让我有点感动,但是在了解她之前,我只是以为她是个贤妻,是希区柯克背后默默支持他的普通女人。
2.电影初剪版效果不好,(此时,艾的蓝颜知己老是出现,弄得希胖心烦意乱,甚至病倒。
大师吃醋了,坦白说,很萌!
)艾:走吧,我们去把做出来,这世上只有你可以剪出任何想要的完美电影!
希:不对,这句话不对,除了你,这世上才只要有我能!
事实证明艾尔玛确实是剪片高手, 1960年,希区柯克开始拍摄《惊魂记》,据派拉蒙负责宣传的赫伯·斯坦伯格回忆,基于情节过于血腥暴力而决定采用黑白摄影,很可能是出自艾尔玛的建议。
影片制作完成后,照例,在寄出拷贝前,希区先让艾尔玛审看该片。
看完电影,艾尔玛对他希区说,“非常棒,只是你还不能把拷贝寄出去。
”“为什么?
””因为在珍妮·李被杀、尸体躺在浴室地板的画面里,你注意到她喉咙有个吞咽的动作。
”试想,这么一部经过剪辑师、助理剪辑师、音响师等数位幕后制作人员表反反复复检查观看、最后定稿的电影拷贝,却没有人发现这个微小而严重的差错。
因此,在《惊魂记》最后上映的版本中,本来一镜到底的这场戏,只能被切割成几个蒙太奇画面的组合。
3.影片最后,电影大受好评,希区柯克对她说。
你才是这世界上我唯一的“希区柯克女郎”艾:我等这句话等了30年了。
希胖笑了:所以大家才叫我是“悬念大师”。
何为悬念呢,就是最后才会揭晓的最真实的答案。
希区柯克电影里的悬念,是传奇;他爱的悬念,是细水长流惺惺相惜的温馨!
好了,我的感慨也暂时落幕吧!
说说一部电影,致敬一位大师,感怀一段故事!
观影乐趣一般
向大师致敬!
人物还原度不高
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粗糙至此,为什么不直接拿到电视台去放。
最不能忍受的是温情的结尾,平庸。。。
比真实的大师少了点霸气,可能他妻子的刻画更具电影价值
這部就只是在看希區考克夫妻倆賣萌,沒有什麼深的挖掘,對於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傳記對象來說,真是浪費了(而且還找了Anthony Hopkins和Helen Mirren!)。還不如HBO同期那部"The Girl",更敢去講大師的陰暗面....
把电影删去三分之一也丝毫不影响剧情
对希区柯克性格特色的刻画比较丰满,但艺术才华的展现却十分稀薄,还主要通过媒体与观众的反应这一间接方式。整体感觉过于琐碎,缺乏一根紧绷的弦。
原来老头没拿过小金人呀
浪费了好题材好演员,电影本身的定位太有问题了。干脆拍希区家庭矛盾也可以啊,或者干脆专注于拍电影的种种困难和努力。两头都没讲好,拍电影的段落简直索然无味,几个年轻演员全都没有发挥的余地。海伦奶奶戏份倒是多,可惜遮遮掩掩实在无趣。霍普金斯的形象和表演也使人很失望。
他能在肚子上放早餐啊啊啊啊啊啊啊
好喜欢这部传记片。1、印象里的希区柯克就该是这么欠的,所有人都敬而远之的节奏。2、没想到Alma原来对希区柯克是这么重要的,soulmate啊!解释了我一直的疑问,为什么他老勾搭女主角各种但是老婆又不和他离婚。3、之前看特吕弗写的希区柯克的访谈录,印证了我的猜想,希区柯克果然性压抑+性变态。
片名真的应该改成《希区柯克与〈惊魂记〉》。
希区柯克~~大师!!用惊魂记的拍摄过程展现大师的性格与心理变化的过程!!奥斯卡一直没有认同过大师!希望《希区柯克》能慰问大师在天之灵!
这才是真正的百变大咖秀啊!
应该叫Mrs. Hitchcock 吧?
糟蹋了我牛逼的大柯克。
戏里戏外都是故事,这个希胖居然是霍普金斯!实在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