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永远的托词》,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幸夫真的从妻子的死和大宫一家人那里学到了珍惜吗?
也许是有的吧,就像他在火车上对大宫儿子说的那样:“不要推开给你爱的人。
”但我觉得这忏悔终究是要落空的。
即便幸夫重新写作并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也让人质疑。
或许电影把写作理解得浅了吧,写作是为了赎罪,但首先是为了要面对罪。
幸夫始终在逃避,在表演,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舞台安放自己的良心,但这个舞台事实上是没有的,就连亡妻都没有给他,大宫一家也同样。
电影海报是小夏和小雪一家在一起。
但事实上这只是幸夫的幻想,现实中小灯送的照片里只有小夏一人。
我觉得现实是拒绝幸夫忏悔的,不会给他机会救赎自己的内心,或者说现实就是各种托词,由各种行得通的理由组成。
真正的忏悔和救赎必是背着向现实的,是向神的行为。
著名作家和妻子貌合神离。
第一幕便是妻子耐心地为丈夫理发,聊着家常。
丈夫却是一脸不耐烦,指责妻子不应该在编辑面前叫了四次他的本名。
其他的事情,他未必记得,这件事情却耿耿于怀。
妻子和高中闺蜜一起旅行,他把外遇对象叫来家中。
电视中播放着交通事故的新闻,警察不停地打电话,他却置若罔闻。
尽管在追悼会上,他沉痛地说着“这二十多年来,都是妻子为我理发。
没有了她我的头发该有多长。
”但当他抱着骨灰盒坐到车中时,他连伤心的神情都不再有,不过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
事故调查会上,他也是事不关己的置之度外,就差没有数着时间等结束。
突然,有人砸东西,原来是妻子同学的丈夫大宫阳一。
阳一不听解释,执意认为是他们杀了妻子,哭着喊着“还给我的妻子,没有她我怎么办。
”深夜里,他在车中吃着泡面,听着妻子出发前留下的语音。
噎着的时候,靠着方向盘痛哭。
中产阶级的克制理性和小市民阶级的暴怒伤心欲绝。
并不是因为阶级,而是爱不爱。
看到小萝莉和哥哥的时候想哭。
作家看着哥哥的作业,问他想要报哪里的初中,并罗列了一堆学校。
哥哥说,哪里也不报。
才六年级的小男孩在失去妈妈后要洗衣服和带妹妹。
看到作家来家里时在阳台使劲招手,可以重新上学十分开心又因为要麻烦别人而有所愧疚。
妹妹一个人在家里看动画片和画画。
有人会说,穷人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孩子。
两个也不能算多。
从家里的布置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妈妈还没有出事故之前,这是一个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其乐融融的家庭。
不知道到从什么时候开始,连生儿育女都成为一件要综合考虑经济条件才能完成的事。
小男孩失去了母亲,父亲跑长途运输,常年不在家,他只能担起母亲的责任,照顾自己和妹妹。
父亲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中,经常哭泣,他又何尝不伤心,甚至想着为什么出车祸的不是父亲。
但是,当父亲真的出了车祸时,他也十分担心。
作家可以把生活的种种磨难写出来来,透过作品排解内心。
而普通人呢。
普通人似乎是通过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获得新的圆满。
就像墙壁剥落了,重新粉刷,用新的记忆覆盖旧的。
丈夫会忘记妻子,孩子们会忘记他们的母亲吗?
死去的灵魂看着现世的圆满会觉得欣慰还是伤心。
西川和美的作品还是很温馨。
幸夫是个小说家,一本正经接受访问,装有幽默感的样子上番目,总之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假如我和他互加好友,他的朋友圈应该会有和演艺人的合照,在明星居酒屋的喝酒照片之类的,总之他的朋友圈生活应该会让我很羡慕。
而实际生活中,他是一个妻子不爱,在妻子死的时候,还与学生在自家的床上做爱的渣男。
身为小说家的他,被编辑骂作品没感情,接受不了批评便动手打编辑。
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作为小说家却写不出小说的自卑,而且一直说自己是没用的人,最糟糕的人类。
只能在妻子死后,靠妻子的死,按着台本拍节目。
以上的种种都将虚伪又无能的幸夫展露无疑。
越自卑的人,越脆弱,才会越放纵自己。
出轨、打人,是自卑;在妻子死后,流不出一滴泪,是脆弱,没有直面感情的勇气。
一旦对谁有了感情,生活往往不得由自己。
当他遇到两个丧失母亲,父亲又无力照顾的小孩时,他的情感在慢慢恢复。
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觉得自己有用,“照顾孩子就像免罪符”,是赎罪,做点好事让自己内心不受折磨,帮助妻子好友的一家人让曾经冷漠的他感受到了一点生活的快乐。
幸夫终于写出了新的小说,编剧赞赏他,人们举着香槟为他庆祝。
幸夫也剪了头发,目光变得平静,日子好像恢复如初。
然而已经破碎的心不会严丝合缝地结合,已经失去的东西也难有机会再拥有。
幸夫终将为自己的放纵付出没人爱的一生。
也许,西川美和只是想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微小幸福。
如果失去那些珍惜你的人,即使获得众人追捧的名誉,也只剩孤独落寞的人生。
”
幸夫是个自私自利、小人得志的渣男;妻子看电视发出的笑声,他讨厌;妻子叫他的小名,他讨厌;同学约出来叙旧,他轻蔑;他注重自己的形象,爱上电视,爱讲虚伪的话;妻子出车祸的当天,他在家里密会小三;妻子去世,他写给妻子的悼词像小说,在新闻镜头前装作一副悲苦的样子;前一秒在媒体面前悲痛欲绝,后一秒捧着妻子的骨灰盒,关心的是自己头发乱不乱,关心的是网上有没有自己的负面新闻;人害怕失去据有,可以害怕到无耻的程度;幸夫以为没有了妻子,生活就会变得快活似神仙,此时,小三的觉醒,同事的吐槽,家里乱成狗窝,用微波炉热顿饭也会搞砸;原来,浮华表面下的幸夫就是个废物,人红不能红一辈子,小三易撩不能撩一辈子,小有成就不能吃一辈子;随之而来的是人沉淀后的归处,惆怅有失也会袭上心头,冷漠的人生就是座孤岛;失去妻子的某天,幸夫遥望自己的人生,就像只泄了气的皮球;直到遇到大宫一家,大宫的妻子跟幸夫的妻子同时出的车祸,留下两个孩子;幸夫无力面对自己的无处安放的人生,选择介入大宫一家的生活;两个鳏夫,两个孩子,让幸夫照顾孩子的同时,找到生活的意义,生命变得饱满,最后,重回生命的温度;曾经漠视妻子、藐视他人、嘲笑一切的幸夫,在一无所有后,终于觉悟,落笔写下“人生即他人”。
这部「永远的托词」的导演西川美和,作为是枝裕和的弟子,从海报到内容,都充满着枝裕和的味道;他们都是通过精妙的风景描写和对日常生活的素描,直击每个人最柔弱的内心,抑或最伤感的一面;比起故事,她们更关注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倾向形成了日本电影最具野心的一个流派。
西川美和在片中藉由幸夫的口,告诉世人:“生活,是安于人的内心,虽然很坚强,但也是很脆弱,也会一碰就碎;即便长大成人,即便是为人父母;不过,那些心疼我们的人的手不要轻易放开,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不要贬低他们,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我这样,就会像我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变成没有爱的一生;本以为分开没那么的容易,其实分开就是一瞬间的事。
”人生,就是他人,能与人缔结关系者,能逾越人之间的距离,逾越人心的距离,因误会而生的恨,也会随时溶解。
尽管有帅大叔的倾情演绎,还有温和美好的生活画面,但从情感接纳和人性反思的角度来看,更喜欢西川美和另一部作品《摇摆》。
本木雅弘将一个丧妻后被混乱生活裹挟的“残废”丈夫演绎得丝丝入扣逼真至极,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临时男“阿姨”,有耐心有爱心,精通沟通术,完美跨越代沟,即便这样还是无法掩盖这个对发妻不知恩图报婚内出轨的渣男散发的恶臭。
“妻子沉入冰冷的湖水那晚,丈夫正在她的床上睡别的女人……” 当这位对妻子冷漠至极的成功作家成为孤身寡人濒临崩溃之时吼出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女性作者本人自己的嘶喊吧。
“千万不要轻易推开那些重视你的人。
不能轻视或瞧不起对方,不然,会变得和我一样,人生已无人可珍惜。
你以为不会轻易失去,结果崩毁只在一瞬间。
” 没几个出轨者事后会有这样痛彻的觉悟,那些压抑和不舍不过是再没人帮你收拾衣服准备晚饭放洗澡水。
西川美和美好的臆想和祈愿让人觉得太过卑微和绝望,再温柔也无法治愈。
片名所含“永久懊悔”及“终生赎罪”的奥义,亦如芒在刺如鲠在喉。
“没有演出经历”的两个小盆友的神演技十分瞩目,没了妈的孩子独立自强的幼小身影,可以说是影片里唯一看得抚慰舒心的亮色了。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王笑楠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从小说到电影~这是我第一次先写小说再拍电影的作品。
关于小说构思~我当初想拍一部电影,写一个故事,但电影是有时长限制,一般是两个小时以内,故事要考虑时长,而且电影还要考虑预算。
所以之前写故事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考虑,这样的话可能时间上是不行的,或者预算上是不行的,想写的故事都不写,这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都会想人物的背景啊,过去的历史啊。
先写小说,再挑一些故事拍电影,这是我这次的想法。
关于片名~这个是主人公对去世的妻子的一种后悔,那个时候我应该做那样的或者更好、不应该那样。
永和长的区别,英文用的是long,我想用永远的永,因为这个后悔是永远的。
关于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主角的成长,电影是想表达对男性的期待吗~我对男性没有那么期待。
我想这个故事的启发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来有海啸啊、核电站的事故啊,这些问题,中国朋友也帮助了我们。
我们的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时候死了很多人,他们身边的人,比如说早上出门之后,就永远见不到了,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人吧。
媒体报道的都是他们失去了最爱的人啊,他们悲伤啊,这样的故事,报道的很多。
我想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保持好的关系到了节温器,最后很多人应该是没有好的关系到达分别。
可能对他们的家人也好,或者男女关系也好,早上他们吵架了之后,就永远见不到了,这样的关系吧。
这样的话呢他们一直都有后悔的,就这样消失了,自己身边的人。
但媒体不会报道这样的新闻,不会有这样的纪录片,因为他们是说不出这样的感觉的。
我想把这样的故事写成了小说你。
关于幸夫在镜头前的失态,关于妻子在手机里的短信,真实想法和表面上的差距,欺骗和谎言~这种笔记啊,日记啊,这种写下来的留下来的东西是不是她的东西,也不好说。
有时候很生气的时候写了这样的短信,这可能是一瞬间的吧。
但这样留下来的话这样的文字有了真实性。
我不知道中国怎么样,但是日本的话为了保持夫妻良好的关系,很多人是戴着面具的。
观众交流~ 关于男主角的心理历程,是真的和自己和解、救赎,还是继续表演型人格~你是怎么看的?
(观众)我是觉得他的这个转变太快了,前面他看到孩子父亲和幼儿园老师关系不错的时候,觉得不爽,后面车祸后转变太快了,不是特别信服这个转变。
我不知道是否能回答你。
我觉得他对这一家人的感情是真的。
就是跟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投入到这里面,可能能逃避他对妻子离开的罪恶感。
我觉得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所以有时候从后悔啊悲伤啊要逃避的话可能要利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让自己很忙或投入一种爱。
那他的幸福,他发生了各种事情之后,他也发现了自己不能依赖这一家人,他就发现了自己要走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虽然没有讲最后他和那家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他应该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还是看着他们,从远远的地方爱着他们,他是可以这样成长吧。
关于男主从一开始没有愧疚感,到见到两个孩子后心态的转变~回头想起这个故事,我就想“这个男人真的没用吗?
”他这个人物一定程度上是有我的影子的。
我不能说他是完全像我的一个人,但我也有像他的地方。
比如说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保护自己的,可能对自己的爱比对他人的爱更重要,有时候需要保护别人但保护自己是更重要的。
我觉得这是人很难看的地方,他的人物是浓缩这种很难看的地方的一个人,比如说妻子葬礼后的这场戏是表现他这样的一面吧。
人受到伤的时候是很敏感的,自己很伤心的时候很敏感。
我觉得越长大越难回首自己的伤害。
幸夫是他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的。
他见到了大宫一家人,他发现这个男孩虽然是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接受这种伤心的感觉,这是他心理上都伤害。
他见到这样的男孩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面对失去妻子这样的苦难,见到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心里黑暗都地方。
人自己发现自己黑暗的地方是很难的,是通过别人才可以发现、可以面对的。
跟小说的不同~这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对,小说里面老师的眼睛不好,她是斜视,斗鸡眼,这个可能在电影里拍出来是有一点难度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她的虽然有一点障碍吧,这个障碍在电影里表达我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说话口吃。
我找这样的演员,她是去这样的人群学习了口吃。
这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因为拍电影的话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的问题,我觉得如果阳一去警察局的话可能时间上的关系放不了那么多,所以我删掉了一些。
头发的话我觉得他的头发可以表达时间的长度,比较容易让观众了解过了比较长的时间吧。
我们从4月份开始拍,春夏冬三个季节,12月29号杀青的。
关于“人生是非己”,男主在浏览器反复搜关键词,摄像头面前的表演~这个主人公一开始是非常自私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自我,这个妻子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吧。
但是后来他遇到大宫一家后就开始意识到他家了。
我一开始也说一个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是通过跟别人接触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的。
他通过这家人发现可以改变自己,自己的人生可以变得更丰富、更有意思。
导演和男主的关系,文字/影像/公众人物的虚假性,是否有对于自己/行业的剖析~为什么把这个主人公的职业做成作家,我也想把这个人物和自己放得比较近吧。
我有时候对我的工作感到无力感。
比如说做食物的,或者教育的,或者帮别人的,这样的工作的话呢,就是非常有用,比如说发生很大的灾难的时候,我这样的工作是完全帮不了别人的,我这个工作到底有什么用呢,有时候我感到不安。
就在桌子上写作,这个可能跟办公室的人工作看起来是差不多。
但是,有时候站在大家面前说话,看起来是很厉害的样子,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吧。
像小说那样创作的人,应该是被别人尊重的,但他也是普通的一个人。
他是不是真的被别人尊重啊,他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这是我想通过主人公表达的。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了很多的问题,也告诉我很多你们的感想。
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是我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可能你们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
日本致郁系电影的一贯风格,打光昏暗,色调偏黄。
开头的二人对话场景显得逼仄,而沉郁,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中,两人在关系中的强弱姿态一目了然。
那个你以为会是电影女主角的女人,却在故事还没开始讲的时候,在男人与学生的偷腥的呼吸声中被宣告死亡。
随后男主开始冷漠地对待一切,似乎是漠不关心;后来情绪急转,开始以照看亡妻旧友的孩子来自我救赎。
电影的音效做得极佳,在男主沉思写作时,配上动人的背景音乐,伴以浓重的齿音与呼吸声,显得情绪逼仄而迫近;庆祝新书出版的片段里,背景爵士乐欢腾,融入了double bass,非洲鼓、萨克斯等元素,而男主静坐,显出一副“热闹是他人的”的景象。
最终男主在内心,与自己与亡妻达到了和解。
从异性视角再体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隐忍付出的影片不算少,这部在其中谈不上多好,影片自幸夫对妻子夏子出门前神经质的表现(还不让夏子使用一直以来喊着的“幸夫”的昵称)、夏子在巴士事故中猝然而逝开始,从夏子密友的丈夫阳一热情接触男主幸夫正式展开,阳一是真性情到在发布会上痛骂事故方的男人,因妻子关系而对温和友好的夏子及作家幸夫夫妇感兴趣,此次两人同时沦为事故的受害者,他抱以互相疗愈的态度给幸夫的电话留言。
幸夫正因为自己在事发同时间的偷情而失魂落魄,并且几年间的创作表现也趋于平庸,或许被对方这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态度触动,或许想寻求写作素材,他应下了会面的邀请。
第一次见面就出了事故:身边无人照料小孩,阳一带上了自己的儿女一同去餐厅,而因为妻子在世时他很少带孩子,使得女儿灯吃下了餐厅含有螃蟹成分的前菜过敏,阳一慌乱地带上灯去了医院,并托幸夫暂时看照儿子真平。
与真平独处的经历中,他了解到由于没人带孩子,真平已经(在小升初阶段)休学了,而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明明很认真努力,他表示愿意每周到阳一家里照顾孩子,并接送真平上下学。
幸夫也没有带孩子或是照顾他人的经验,因此一开始手忙脚乱,也对兄妹俩的打闹无从下手,但即使如此,还是与孩子们打好了关系。
受到信赖后开始变得温馨顺利起来,直到在参加回忆亡妻的电视节目之前看到了妻子手机上给自己未发送的短信“我不爱你了,丝毫不爱”。
随后是尴尬、虚伪的拍摄过程,在阳一家庭中所建立的某种真挚羁绊,间接的对妻子的感情,突然间又破裂了,回到了一开始的状态。
一开始在妻子的事故报告会上,幸夫也是一心关注着自己形象、媒体报道,还想要跟情人温存逃避现实(因为太不当人情人也跑路了),与阳一暴怒的表现截然不同。
一次灯的公开课上,实验结束后,老师优子提问阳一自己和灯向瓶子里吹出的气体中包含什么成分,没想到给出提示后也没能令这名大巴车司机回答出“二氧化碳”,造成尴尬。
正当幸夫对阳一说,明年自己有可能不能再带孩子后,优子走过来向幸夫表达了自己的敬仰、对亲人离世的共情,这激起了幸夫的不满,当下离座。
又一次,在灯的生日上,优子表示自己父母有在做托儿义工,幸夫表示不信任,在阳一一家人团聚的饭桌上大谈带孩子的不便,矛盾得到激化,幸夫没再去阳一家。
真平本来就牺牲了自己的很多时间在照顾妹妹,又有升学压力,并且从一开始灯过敏时的场景里就有表明真平比阳一更体贴灯,阳一对两个孩子的关怀不够,真平觉得自己的父亲很不争气。
一天深夜,真平在补习的过程中打游戏吵醒了阳一,阳一说不管玩游戏还是学习,身体都是第一位的,并引申自己的工作时都会先补眠再开车,真平则说学习跟开车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混为一谈。
这激怒阳一,打了真平。
随后,阳一在工作时车祸入院。
另一边,幸夫则在纸醉金迷中痛苦。
幸夫听闻阳一入院的消息后赶紧跑去了阳一家照顾孩子,随后,在归途的火车上幸夫开始重新写作,写出了电影的同名作《永远的托词》。
写作大获成功,幸夫去了妻子生前工作的美容院理发,葬礼上向幸夫大发脾气的妻子好友欣慰地为他理发。
庆祝夺得文学赏的发布会上,阳一一家出席,真平跟灯发表祝贺感言。
作为幸夫而在阳一的家庭结成羁绊,得到文学感悟(素材)的主角,仿佛得到了亲密关系与文学创作的双重救赎。
全片对于夫妻关系的刻画基本还停留于男性对女性的情感依赖、生活需要上,并且由于两个小孩对幸夫接受得很快,使得观感上反而是男性轻易填充了原先妻子存在的空间。
后续产生的问题也是在两个男人发生矛盾,出现不一致之后,而这在异性关系中也是大概率会影响到孩子的……更何况,哪怕是这种级别的缺失,还是在阳一的家庭中拟态发生的,男主在失去妻子后暴露的那种空心化,跟夏子真的有很大关系吗?
一个无心无德的人因为认知上重要的人猝然离世而受迫拷问自己一直以来的忽视,更像是一个这样的故事了,但假如这不是两对夫妻间的关系,而仅仅是一个单身汉与一个家庭的关系,那么在阳一家所发生的种种就变成了一个随处可见的温情的替代品罢了。
尽管这也是一种“托词”,但份量上是截然不同的。
开头对幸夫那惹人不满的神经质表现,也几乎在第一幕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男主在正常人限度、甚至显得过于热心肠的容忍,以及对于过往只剩下了温情的讲述,使开头那一幕变得孤立了起来。
尽管可以说这是在妻子离世、情人离去之后的清醒,但类似于这种“即时影响”的剧情表现在剧作上不断重复,导致人物为了情节上的起伏而割裂,显得反复无常。
情人跟妻子在美容院的同事朋友、名为优子的教师也是这种扁平创作的表现之一,明明情人一开始还显得对夏子颇为嘲笑、对立,在夏子出事后态度却立马迎来了拐弯,而同事也是在开头的怒骂之后就只剩下了结尾的欣慰表现,这两个人都只有完全的工具属性,用来衬托幸夫的空心化或是自我救赎;优子则所有戏份都在造成尴尬,对幸夫施压(不是有意的),迫使剧情短暂地走向负面。
一切都丧失了本应有的复杂性,显得单调呆板。
更别提幸夫在节目录制前看到妻子的“分手短信”、阳一在幸夫说“该忘掉过去了”后删除妻子的短信、阳一在真平爆发后立刻遭遇车祸……我们当然可以理解有时戏剧化创作就是巧合的集合,但如果这是一部有严肃表达的作品、所有表达所需要的转折却都由唐突发生的意外来提供,或许我们不得不质疑这样一个故事的可靠性,以及人物在适应意外后所得到的收获,究竟与先前的家庭关系有多大联系。
作为故事主体的幸夫也始终披着一层迷蒙的外衣,电影没能很好地向观众展现他的心理历程。
此外,我个人很不喜欢在电影后期反复出现的突出幸夫纤细感(感性)的镜头,很媚俗。
幸夫跟助理交谈家庭关系,提到“照顾孩子”就像是男人的赎罪劵这一幕尽管也可以说是刻意营造的尴尬氛围,但还是有稍显生硬的说教气息。
另一方面,影片前半对幸夫照顾两个孩子的呈现还算可圈可点,两个孩子既有孩子气的一面、也有听话机灵的一面,并且体现孩子对幸夫接纳的转折也不像后续阳一车祸那样一板一眼,一定程度上令人意外——沉默寡言的灯主动解围,为什么叫叔叔,因为你和爸爸太不像了。
真平对灯的照顾,灯造成的麻烦,累到哭泣的真平……素材的生活气息还算不错。
恋爱时妻子对自己的昵称被阳一的家庭所继承,唤醒了数年间没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作家,的确是一种感性的回归。
一部日本电影,2016年上映,也算是一部新片子吧。
讲的是作家衣笠幸夫的妻子车祸遇难,他百无聊赖之时,为朋友大宫照看两个孩子。
这期间,他要应付电视台的不断骚扰,并逐步反省以前的生活。
最后出版了新书,书名便是《永远的托词》。
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少有情节。
影片中的人物钻牛角尖一样纠结于每一件细小的事情。
很符合日本民族的性格。
除了那几段简单的情节之外,影片着力点在衣笠幸夫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思考上。
我姑且将他的情感历程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他和妻子的情感。
影片一开头的镜头是妻子夏子给幸夫理发。
夏子是发廊老板,自然是手艺娴熟。
夫妻俩一边理发,一边说着不咸不淡的家常话。
幸夫的话语中不时透露出他志得意满的腔调,夏子虽有所不满,但也是宽厚的带过了。
这时幸夫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一下,幸夫瞟了一眼,是一个短信,他故意不予理会。
夏子当然也听到了并觉出了幸夫的神情,她选择的仍然是沉默。
发理完了,夏子匆匆换衣,去参加预订的旅游。
夏子一出房门,幸夫马上拿起了手机,准备通话。
不料夏子又突然返回,幸夫慌忙把手机放回桌上,夏子开门,看到了幸夫强作镇定的神情,也看到了桌上手机的吊带还在晃来晃去。
夏子还能说什么呢?
她嘱咐了幸夫收拾屋子后又走了。
接下来的镜头,一边是夏子和她的闺蜜一同在长途车上聊天,一边是幸夫在家里和小三疯狂做爱。
完事后接到电话,她妻子遇车祸身亡。
于是认遗物,悼亡灵,并开始暗自痛悔自己对妻子的不忠。
他主动提出照顾大宫的孩子,并不完全是为了麻木自己,他的学生岸本看的很清楚:“你是在逃避吧?
带小孩是男人的免死金牌,感觉所有坏事都能一笔勾销,忘记自己又愚蠢又人渣。
我不认为逃避是错的,只不过再这样下去的话,你只会继续折磨自己。
”现在幸夫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妻子的亡故带给幸夫的是无尽的痛悔。
他企图通过帮助别人的善行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可实际上他对妻子的内疚是永远都不能轻易的挥之而去的。
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折磨自己并逐渐走向颓废。
第二段是在幸夫整理妻子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妻子手机上一段没有发出的邮件,是写给幸夫的。
上面说:“我不爱你了,丝毫不爱了。
”幸夫看后,愤怒的将手机摔在地上。
日本女人一向有尊夫的传统,也有宽厚隐忍的美德,但这并不代表她们傻。
幸夫对家庭的不忠,夏子早已看在眼里。
如果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夏子是不会这么说的。
假如夏子不死,或许这个邮件她永远也不会发给幸夫,也许她仍然会忍让下去,假作齐眉举案贤妻良母。
但是他们之中已经没有爱了。
幸夫所愤怒的是,妻子欺骗了他,并借用上帝的手,让妻子死去来惩罚他。
接下来的场景是电视台来录制他的访谈节目,因为幸夫是名作家,媒体利用名人丧妻之后的表现来煽情,并塑造幸夫完美的道德楷模形象。
于是一整套假模假式的拍摄开始了。
幸夫对着摄像头动情的背诵:“人很难承受至亲的逝世,也容易迷失自己。
可是我不想强迫自己忘却,我想常伴丧妻之痛,保留对她的思念,同时打造我的余生。
”他的话感动了无数人,包括小灯的老师。
和咱们通常看到的那一套电视节目差不多。
可拍着拍着,幸夫实在忍不住了,把镜头当做了妻子,他大吼道:“你很爽吧?
可怜如我,衣食无法自理。
有如你所预料的吗?
你想说我活该吗?
去你的,吃屎去吧!
你的死是一种暴力!
”这才是幸夫的真性情。
可我相信最后电视台播出的一定是他的第一段话。
第三段所展现的是幸夫的最终思考。
我觉得拍到这里,编导也没有一个准主意,只好让幸夫有一个高水准的结局。
幸夫痛悔过了,愤怒过了,然后改何去何从?
他感到“会被死亡折磨的人,不是死者,而是存活的那一方”。
他看到了真平对父亲的想法。
他劝真平,其实也是劝自己:“其实啊,我觉得你爸是这样的人,一直隐忍着怨叹,仍然努力握紧方向盘。
不过他的心终究是一般人,看似坚强,实为软弱。
有时难免会受伤。
将来你长大了,为人父母也一样。
对他来说你们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人生本来就有许多烦恼。
不过啊,你千万不能轻易推开那些重视你的人。
不能轻视或瞧不起对方。
要不然你会变得跟我一样。
像我这样,人生已经无人可珍惜了。
”是啊,尽管遭遇不幸,尽管家庭中有许许多多绕不开的不如意,但生活总要继续下去,日子总要过。
想想咱们生活的环境里,不都是这样走过来了吗?
虽然咱们很少能碰到那种突发的不幸,然而我相信多数家庭都会有不忠,有纠纷。
不去纠结始作俑者,不去追究对错,忍让是种好办法。
不过更重要的是如幸夫所说的“珍惜”。
珍惜每一段亲情,珍惜每一个亲人,珍惜生活。
幸夫有一句醉后名言:“不管是亲子、夫妻或朋友,昨天和今天不一样。
别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别人,那太残酷了。
”真诚之后有包容,是老生常谈,也是生活的真谛。
以上的观后感有些剧透,先在这里道歉了。
影片导演是西川美和。
她是是枝裕和的女徒弟。
影片颇有是枝裕和之风。
由此有了要好好看看是枝裕和所导演的电影的想法。
实际上,除了《小偷家族》,别的一部也没看过。
现在收集了十几部,下次便一一道来。
本人评分:7.0。
《永远的托词》是一部探讨如何悲伤的电影。
李志在《梵高先生》里唱: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而影片中失去妻子的作家衣笠幸夫正沉浸在自己悲伤的假象里。
他面对镜头掩面抽泣、深情回忆。
可事实上,他对于妻子最后吃了什么穿着什么全然不知,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头发是否有型,出轨的事情是否被网友知道,悲伤的亡故者家属形象是否得体。
如此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自以为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却未曾想,到头来却被外遇的一句话无情揭穿“你根本不是和我做爱,你根本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做过爱。
”
他不是不伤心,只是他的伤心不在于妻子的离世,而在于自己为何对于妻子的离世一点也不伤心。
他选择逃到旧日生活的舒适区中,与吹捧他的编辑、爱慕他的小三厮混在一起。
然而内心疯狂滋长的黑暗让他无所顾忌,昔日浮华的表象被轻易打破,编辑道出他早已才思枯竭的真相,而情人也看穿他自私可悲的内心而断然分手。
熙攘散去,他才惊觉自己心中竟然空空荡荡,似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
导演西川美和曾说,影片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日本311大地震。
当时很多记者希望透过摄影机拍出灾民失去亲人难过的一面,传达灾区的感伤情绪,但西川美和却觉得,即使在灾区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正面的。
这些人身上一定也会有后悔或难堪、不欢而散的离别。
而这种经历自然很难由当事人透过摄影机说出,因此只能以虚构的电影故事呈现。
形式上的虚构,并不影响情感上的真实。
幸夫夫妇生前情感上的疏离,在妻子死后给幸夫带来了极大的负罪感。
身为丈夫,对妻子情感上的无爱构成了对死者最大的不敬。
他企图用悲伤来弥补。
她的爱究竟值多少?
几星期的悲伤?
正如那些地震前不欢而散的离别一样,义理上的悲伤并不能带来内心上的平静。
事实上,就算有了家庭,人也总是处在孤独状态之中,并不会因为他人的遭遇或感受而伤心难过,真正的悲伤总是基于个人的体会。
这也正是影片后来内心渐渐变得柔软,开始慢慢找回曾经对妻子的柔情的幸夫面对妻子所留下的“我已经不再爱你”的短信勃然大怒的原因。
幸夫的改变源自他与两个小孩相处的经历。
他本能的以照顾小孩之名接近崇高而躲避堕落。
影片前段,幸夫夫妇的房间里大量黑、白、灰为主的视觉透露了两人之间冷漠疏离的关系以及清冷孤寂的气氛。
而影片后半段,两个小孩所在的大宫家则用了很多原色装饰,看似杂乱无章却多了很多生活的气息,气氛上也热闹很多。
这种一冷一热的家庭对比让人忍不住想起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
二者都擅长描写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
不同之处在于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家庭温顺柔和,人的情感冲突也如涓涓细流般慢慢积蓄而至最后猛然爆发。
而西川美和则相对更为激烈,影片往往由一些巨大的不幸或意外出发,来展现人的内心与转变。
丧妻之后,照顾小孩的生活让幸夫空洞的心有了慰藉。
他代替了小孩同样死于事故的母亲小雪,担起了这个家庭照顾孩子的工作。
近乎家庭煮夫的忙碌生活让他充实而满足。
无论是一边帮助妹妹煮饭,一边辅导哥哥功课,亦或是在夜晚昏暗的路灯下等着补习归来的哥哥一起回家。
这些满浸人间烟火的温暖让他恍然有了幸福的感觉。
“带小孩是男人的免死金牌……会让人忘了自己是多么糟糕的混蛋”原本对自己爱的付出感到心满意足的幸夫,却因为编辑平淡而犀利的提醒再次陷入道义的困境。
在后来妹妹的生日会上,眼见大宫一家与新认识的女教师亲亲热热,宛若一家人,顿觉无处容身的幸夫情绪爆发,黯然离去。
与其说幸夫是借照顾孩子掩饰自己的丑恶,不如说他本身无比渴求被需要的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赋予了他自身的存在感和人生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一个人的人生似乎就只剩下混乱与空洞。
真正的救赎,当然不是犯错之后的自我堕落和毁灭,而是能在自我厌恶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灵的安宁。
而对于幸夫来说,当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人生即他者”的时候,他的救赎已经完成了。
曾经漠视妻子、玩弄情人、轻视同伴的他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与他人的羁绊。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满身的缺点和自私的秉性就此改变。
正如是枝裕和所言,他并不是一个克服弱点、守护家人拯救世界的英雄,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只不过让这个有点肮脏的世界突然有一瞬间变得美好。
深切反省并从废墟中走出来的幸夫更加宽厚坚强,不再逃避。
此刻的他,固然再也无法挽回什么,但承受与背负这一切,同样也是另一种出路。
片名《永远的托词》日文原文是《永い言い訳》,西川美和曾说,她在写小说时最初选用的书名是《長い言い訳》,日文中“長い”和“永い”虽然意思相近,但前者只是“长的”,而后者则有“永远”的意思。
影片中,幸夫最后收起妻子的理发器材,二十年的过错与错过在那一刻涌上心头,终于明白妻子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未来的人生路上,那些伤痛与悔悟,误解与记忆将永远的伴随着他。
曾经用层层借口封闭的自私和丑陋的人性之下如今是更深沉而长久的悲伤。
非常有故事的人物,本木雅弘真的太适合了,道貌岸然、外表光鲜内心空洞,他的长相和气质都非常现代也很有说服力,让你相信他会是这样的人。一次次的契机让他终于对他者、对周围最亲近的东西有了具体的感知,但要表达清楚这种人性的微妙是挺考验功力的事儿。结尾有点想当然也有点走捷径,要是能更轻盈也更嗙嗤一下砸在胸口就好了,甚至就停在大卡车开走、老师逐渐变小的时刻就不错。很喜欢骑自行车上大上坡的段落,三次的不同把老师的内心的变化具象化了。小演员也都好灵,男孩好像后来没走影视路线?选角每次都是西川老师的亮点,太喜欢了。
看得出导演在认真学习是枝裕和,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细节设计,但总体来讲,还是未能得后者之神。。。3.5星
前面半小时的人物关系处理很棒,后面其实越来越白水。
这也算另一种的自我救赎。
开场气场十足,深津绘里还未结束《岸边之旅》。
差劲儿
致所有迷途的混沌之人:你选择回归家庭,选择对人诉说,选择去建立你不曾拥有的情感记忆,但伤口总有抹平的一天。带来疗愈的并非外界流动的影子,而是你永远无法安定,但又迂回向前的内心
#北影节#全场从四面八方涌到一家影院的观众的确能让人感觉到某些类似共鸣的东西。终将会分离,把握每一个当下。
比较老套,男性在家人变故后会有忏悔和改变这一点,我在观念上不太认同。胶片拍摄把调子拉的很美。
暴跳如雷,间歇放空,导演就是这么展现人物伤痛的,所谓的疗愈过程也被角色的喜怒无常搞得七零八落。最后男主在火车上还非要送小男孩一连串箴言警句,真的完全暴露了导演对生活浅薄的观察。
不好不坏。西川美和电影展•杭州站。豆瓣7.6,第8519人评分
太温暖了,这个片子和刚刚看过的“愚行路”简直是两个极端。人心也可以美好到这种地步啊。这个片子简直是眼泪炸弹,真的真的太温暖了。让人看着不自觉地就会落泪的地步。不愧是女导演,导出来的片子的确是质感很不一样,细腻极了。最后池松壮亮出现的那几分钟好看的堪称璀璨。像认识多年的前男友一样。
A fresh slice of life
小孩真的能够治愈一切。人不会永远的冷漠和逃避。
剧情仍是套路,渣男的醒悟,中间和孩子们太过温馨以至于结局那种托尼瀑谷式样的爱之永绝的绝望有点突兀。但是如此细腻的剧本,再加上本木雅弘,便也让人怜爱。
拍的什么鬼,剧情虎头蛇尾的,而且特长,特臃肿。
人如何独自消化悲伤;少说别人,各有各的渣;成为父亲是男人的第二次成长;男主演技炸裂。
奶爸本木雅弘叔。
2.5。相比开篇的凛冽刺骨,救赎和和解如肥皂泡般单薄。用这种别扭的正确和积极回应311就像电影名一样是“永远的托词”,电影也讽刺地印证了片中那句“带小孩是男人的免死金牌”。池松壮亮就像《亲爱的医生》里的香川照之,是一把作者亲手奉上的钥匙。
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