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Under sandet,十个拆弹的少年(港),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Land of Mine,Unter dem Sand,nter dem Sand - Das Versprechen der Freiheit

主演:罗兰·默勒,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乔尔·巴斯曼,埃米尔·贝尔顿,奥斯卡·贝尔顿,奥斯卡·柏克曼,莱昂·赛德尔,劳拉·布罗,马德斯·瑞艾森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德国语言:丹麦语,德语,英语年份:2015

《地雷区》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地雷区》剧情介绍

地雷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学警雄心青春不狗活秘密图纸凌云壮志包青天不存在的瑞秋别和陌生人跳舞怪物与人她她她的少女时代失控天际唐人街之罪恐怖爆发黑暗城市:清扫魔加油,金先生!希德尼娅的骑士编织爱的行星百分百感觉2003我是赵传奇东溪突击妈妈的乖孩子失意旅行地球少女明星助理海扁王全面营救遥远时空中-八叶抄尘行者阿娘孤独的美食家2019除夕特别篇牙狼〈GARO〉-DIVINEFLAME-月光下的异世界之旅鬼武者

《地雷区》长篇影评

 1 ) 地雷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2 ) 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待德国战俘很残忍

战争很残酷,折磨人性。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驻守在丹麦的德国士兵全部沦为战俘。

而丹麦民众对这些曾经残害过自己亲人的德国军人当然是恨之入骨。

他们先给了这些纳粹士兵一顿痛殴之后,又决定让他们去排雷。

因为战争中德军为了阻止盟军进攻,他们在丹麦境内埋下了15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反人员地雷。

雷是德国人埋下的,丹麦人认为那就要他们自己来拆!

可是,在丹麦的这批德军俘虏中,其实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无法胜任排雷工作。

于是,丹麦军方在这些德国俘虏中挑选出了约2600名德国战俘,让他们去承担清除丹麦境内排雷的工作,这些德国战俘中有很多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些被选中的德国少年们,其实他们都已经被德国抛弃了,当时他们只不过是薄如微尘的战俘而已。

不过,丹麦官方一直坚称参与扫雷行动的德国人,全部都是志愿者,并非是被强迫的!

虽然在排雷工作中动用了一些机械车来排雷,但更多时候还得靠人力去清除!

因此,在这场任务艰巨的扫雷行动中,先后一共有149名德军战俘被地雷炸死,165人被严重炸伤,另外还有167人被轻微炸伤,而这个所谓“轻微炸伤”是指被炸掉一条腿或一只手。

半个多世纪以后,丹麦和德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地雷区》,其实就是讲述的这段排雷历史。

虽然在电影中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基本也算是重现了当年的真实历史。

要知道,在那次排雷行动中,还有52名负责监督排雷工作的丹麦人也被炸伤。

其实,战后这样对待战败国战俘的事情并不奇怪!

而至于所谓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他们对德国人心慈手软,甚至以德报怨,全心全意地帮助德国复兴”这句话,其实和史实是有一些出入的。

要知道,据美国政府自己估算,早在1944年时,美方就从德国战俘身上获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亿至100亿美元)。

纳粹德国投降之后,有很多德国战俘还被遣送到美国本土,以解决美国国内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结果,那些尝到甜头的美国农业州议员们,在美国后来准备遣返这些战俘回德国时,他们甚至公开要求美国政府推迟遣返决定:最好能继续留下10万“德国佬”给我们干活!

所以,西欧和美国在对待德国战俘问题上,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仁慈”,只不过是在表面做法上要比苏联稍好些。

毕竟战争中纳粹在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人的报复,也只不过是在“投桃报李”而已。

 3 ) 自我救赎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4 ) 为孩子们流泪

娃娃兵终于活到了战争的结束,但是死亡仍在等待着他们,对残疾与死亡的恐惧紧紧追随着他们,换我这个成年人,我也直接踩上地雷。

现在我为这些孩子流泪。

可恶的希特勒,可恶的战争。

 5 ) 人不如狗的战俘该死吗?

《地雷区》改编自二战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45年德国战败后,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丹麦强制派往西海岸。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许是被迫送到战场,可能没打出过一颗子弹,可是他们却要当刽子手的替罪羊,徒手清除德军埋下的150万枚地雷,半数以上伤亡。

这一事件长期被历史叙述边缘化,直到影片将其搬上银幕,才引发全球对战争“后遗症”的反思。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以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形式,直面两国历史的伤疤,用镜头质问:战争的罪责,是否应由无辜的年轻生命承担?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军官卡尔的出场,他的出场充满了暴力、仇恨,作为被侵略国的将士,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他无法平静面对战俘,迎面走过的德国战俘曾手刃过他的国民,摧毁过他热爱的祖国,试问又有谁能心怀仁慈的面对那些侵略自己国家的军人呢?

普通人都做不到,更遑论身为军人的卡尔,所以他要殴打、谩骂、侮辱这些失败者。

面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卡尔一开始并没有同情心,对他来说他们也是上过战场的人,手上也许还带着国人的血,所以他也憎恨他们。

将他们像狗一样锁在牢笼般的小木屋,不给他们食物吃,侮辱谩骂他们,就像他的长官一样将他们当做可以随时死掉的牲口,于他们而言这些孩子就是人肉排雷机器,死不足惜。

然而,人心也是肉长的啊,当他们因为饿的误偷了农场的老鼠屎吃,他也会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当有人被炸伤时愿意送他去就医,抢救无效的信息也没有告诉那些还心存幻想的孩子;不提供食物是上级的命令,可是他最后却违背了命令偷偷给他们食物。

卡尔的心慢慢柔软了下来,紧锁的门栓不再是必须的,海边一起踢足球是允许的,这一刻他与他们不再是对立。

当双方的关系慢慢破冰,狗的死又再次跌回冰点。

卡尔的愤怒与不近人情似乎没有那么不可理解,人心不是铜墙铁壁,上一秒可是夏天,下一秒便可以是冬天,卡尔的冷酷与暴怒是人之常情。

卡尔情感的转变作为被侵略者可以接受,可是面对那些孩子,我的内心始终是复杂的。

作为底层人民,他们可能是被迫上战场的,也可能是好战分子鼓动的,无论如何,他们绝大部分都还是孩子,身上还带着稚气与单纯。

他们还愿意相信卡尔给他们的承诺,排完雷就可以回到祖国,他们还幻想着当建筑工人等各种工作,他们还对未来抱有幻想。

那个最先被炸死的男孩渴望回归故里工作,即便被同伴嘲笑与讽刺;那个被炸的死无全尸的双胞胎哥哥,稀里糊涂死于那个被国人埋下的地雷;绝望的弟弟已经生无可恋,安慰完那个误闯雷区的小女孩就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天堂,也许死对他来说是解脱;终于排完了所有雷,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最后的放松警惕却让三个人魂断。

电影的最后幸存的四个孩子没有得到他们该有的尊重和承诺,被高级军官安排到更危险的雷区,那里没有地图,只能靠盲排,困难模式升级为地狱模式,对他们来说是绝望中的绝望。

对他们已经没有仇恨的卡尔为了履行自己曾经的承诺违背了上级的命令,看着跑向边境的四个孩子,电影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卡尔最终是否受到惩罚,而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沉浸在对战争的反思中。

战争的恶果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是那些被迫上战场的替罪羊,还是那些弱势的被侵略者?

我想都不是吧。

公众号:三横兰

 6 ) 地雷区|谁之过

故事其实出了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看。

这是个非常无奈的故事,即便没有看,也能知道故事表达的主题。

故事里头,最大的矛盾,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怪谁。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做一个评判。

这让人特别憋屈。

故事主角是一位丹麦中士。

对于丹麦而言,亡国之痛,伤口还在滴血。

对待战俘,中士也没那么讲人权,毕竟,想起战争中的种种,他完全有理由愤怒。

故事里头文质彬彬的长官,利用德国人排除德国人自己布的雷,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长官的“道貌岸然”又着实让人生厌。

可是,他大概也有他的无奈吧。

丹麦作为一个收复国土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别人”。

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需要贯彻?

大概也是需要的。

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能不能“高抬轻放”,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

故事里头的妇人,故意将食物倒进鼠粪。

被“抓住”后一脸的坦然,她经历的伤痛,大概远远大于一次食物中毒。

可是,她报复的对象,其中有没有无辜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不是她能考虑的。

故事精巧就精巧在,妇人的孩子,误闯了雷区。

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展开了援救。

这次有惊无险的救援,是不是能出动妇人麻木的心灵,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在此时,展现了更为震撼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中士在排雷的过程中,和这帮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中士身为战士,对战争罪犯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这些孩子心生恻隐。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是尽量保证孩子们能吃到食物,能有那么的片刻,能享受孩子们的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中士的狗狗触雷。

这还没掀开的快乐戛然而止。

那个“凶狠”的中士,再次“卷土重来”。

在排过的雷区,孩子们用身体趟雷。

这是何其残忍的场面。

故事的“起爆点”完全安排在“出乎意料”。

以为会“爆”的点,基本都没有“爆”,然而,当神经稍微放松,孩子们日常一样拉着家常时,忽然起爆。

一下子就“炸”了。

这种冲击,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故事的最后,故事给了一个数据,2000人,150万颗雷。

一半以上的人受伤或死亡。

这些人里头,有没有“穷凶极恶”的战犯,大概也是有的。

但相信,大多数都是无辜受牵连的。

即便是“战犯”里头,大概也有大部分是被“成功洗脑”的。

这场灾难,究竟是谁之过?

这大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人之祸”。

 7 ) 一部发人深省的战争片

地雷区 (2015)8.72015 / 丹麦 德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马丁·赞里维特 / 罗兰·默勒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近期看了很多战争片,其中大多数都是高分电影,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高分电影不代表就是好看的电影,本片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战争片,全片却没有一个战争场面,这也许就是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虽然没有精彩刺激战争场面,但是却诉说了一个发人深省,五味杂陈的战争故事:故事说的是二战德国战败后,丹麦将大批战俘安排在丹麦的海岸线排雷。

二战时期,德国在丹麦的海岸线埋了大概220万颗地雷,而本片说的就是一名身负国恨家仇的丹麦军士长指挥11名德国战俘排雷,而这帮战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

军士长接到的指令是需要这11个战俘需要在3个月内排雷45000颗,然后就可以放这些孩子们回家。

虽然军士长身负国恨家仇,对于这些孩子们异常严格,甚至是可以说残暴,但是在一起经历的多了,总会激发骨子里善良的一面!

这帮孩子在3个月内艰难的完成了任务,可怜的是,11个孩子被炸身亡了7个,最终仅存4个!

即便如此,这4个孩子又被丹麦军方排到别的地方继续排雷,最终军士长大发善心,将这4个孩子们在边界线释放,也算是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比较小众,丹麦更是小众的国家,演员没有认识的,难能可贵的这帮孩子们表演的非常真实,把战争的残酷刻画得真实可信!

这又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又是应该拿奖的战争片,但却不是“好看”的战争片!

推荐指数⭐️⭐️⭐️

疫情下的志愿者

 8 ) “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二战后我们看到太多描写纳粹犯下恶行的影片---当然并不否认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太多这样的影片不管是影片本身所传达的或是客观上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告诉人们二战德军没有一个好人,所有德军都该死。

所以,这都成了固定模式---描写二战德军的必须是写其黑暗面的,但你相信那么多德国参战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好人吗?

或许是得益于德国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态度,至少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德国战后那种态度应得的。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德国单独拍出来的,这比日本单方面拍的有关二战的影片客观多了。

从这方面来说日本根本就没资格享受跟战争受害国拍二战题材影片的待遇,因为日本从来就没客观反思过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

因此,相对于德国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无论日本拍出二战何种视角的影片都不会令人信服。

回到本部影片,它很好的告诉我们战争的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

剧情很好的向世人描写了那一段因为德国战败而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正视历史是德国二战后的态度,也是本部影片的态度。

我相信,本部影片在表达德国二战罪行上比那些正面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片更加有力,军士长对待那帮男孩的态度反而衬托出丹麦的包容和纳粹的罪行,让德国民众看这部影片和主流的描写德国纳粹的影片,你认为德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和反省哪一部?

这是本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同时,它也向世人展示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而这是很难在其他影片中能看到的,这又是本部影片另一可贵之处---客观还原战争所带给德国的危害。

另外,影片能让人深思的是人性是不分国界的,纳粹的罪行并不代表这帮男孩就该死、军士长从痛恨每一个德军到帮助男孩回国、军士长同僚中同样有类似纳粹般不把战俘当人对待的人,这部影片给观众多个视觉去看待那场战争,“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9 ) 唉!

恐怕没人敢说地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猜想原因有二:首先,这玩意儿创新性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凡是意识了“兵者诡道也”之后,早晚会有人把它发明出来,就像猎人捕捉动物的陷阱,你永远也考证不出第一个望向里面得意洋洋的那个人是谁;第二个原因,这玩意儿过于冷酷,它的存在代表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最高境界—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用的,阴谋诡计兵不厌诈才是干掉你的终极法宝。

伪装,引诱,埋伏,圈套,这些不止是人类所特有,但人类却可以将其发挥到极致,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动物性的一面过于彰显,以至于稍稍运用一点理性即能感到些许不齿,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底线地拔高此类杀人工具的进步意义。

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几百万颗甚至上千万颗地雷埋下去,炸响的永远只会有几颗,敌人也不傻,明知道了有雷还会继续硬闯;战争后,就得排雷,因为这玩意儿不会有保质期,不可能等着它自己失效。

排雷的手段有很多也越来越先进,但造成人员伤亡会遵循墨菲定律,杜富国式的高尚行为和英雄事迹让我们敬仰、同情与感动,但空空的袖管和失明的眼睛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消费英雄主义的廉价素材。

排雷到如今依然是极其危险的工作,依然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遑论在七八十年前,二战刚结束的北欧战场上。

1945年,丹麦的一片海滩,德军留下了地雷,一名丹麦的军士长,十几名排雷的德军战俘,电影译制片名《地雷区》,原名《Under sandet》应为丹麦语,意即“在沙子之下”。

十几名十几岁的德军战俘代表了真实历史中两千余名他们的同类,片尾有数据告诉我们这些人用一半的生命清除了沙子底下一百五十万颗自己人埋下的地雷。

一千多生命的死亡与残缺,大多都是还没长大的孩子,战争后期,德国人垂死挣扎,丧心病狂地将未成年人投入了战场,这些没有战死沙场却被推向雷场的孩子,要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

“不让德国人排雷,难道要让丹麦人干吗?

”作为胜利者的丹麦军官理直气壮。

无可厚非,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倾向性来自于身处和平置身事外云淡风轻的悲天悯人,设身处地于彼时彼刻,人道主义和同情心是危险的,排除政治的考量,对待敌人就应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任何妇人之仁或恻隐之心都无法面对现实的问题并可能造成不利于己方严重的后果,敌我矛盾不能以良善之心解决,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发动战俘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走到哪都说得过去,何况地雷本来就是他们埋的,危险也是他们自找的,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说战争本身就是反人类的,战争机器一经开动,人们在和平时期积累养成的无疆大爱必然要灰飞烟灭,是结果也是条件,伴随战争从发端到结束。

直到和平卷土重来,仇恨慢慢消散,人性正面的部分重新占领高地,才会有太多的反思指认战争的残酷和恶劣,周而复始。

几十年来,欧洲反思战争的影片汗牛充栋,其中良品佳作的数量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看得多了,你会发现这部2015年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影片一点也不小众,它的内核与其他知名影片如出一辙—把美好的东西用战争来毁掉,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直击和平主义者的心灵?

美好的东西是那些青春瘦弱的躯体,稚气未脱的脸庞,懵懂怯懦的眼神,和平时期他们完全应该是另外一番模样,明明战争已经结束,这些美好依然要被毁灭于敌视和仇恨。

电影伊始,当镜头不怀好意地再三给出每个男孩面部特写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将是一部画面惨烈主题沉重的现实题材影片,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再结合片名,我完全能够预期到那些令人不忍卒睹一次次触雷爆炸的揪心场面,整个观影过程紧张、痛心、悲哀、无奈的情绪贯穿始终。

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片段:当亲眼目睹了好兄弟在地雷爆炸后尸骨无存,排雷男孩儿产生了应激反应,神情恍惚并肌体强直,一再念叨要回到现场查看,丹麦军士长只得给他强行注射镇静剂才使他安顿下来。

这一幕仿佛科学实验般的细节将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原以为被类似真实还原的场景和故事暴击多次,本应产生强大的免疫,却在每一次目睹之后,不忍与脆弱又要加剧。

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唉!

 10 ) 地雷不只埋在沙土下,还埋在肋骨下

(文/杨时旸)面对仇敌,我们能否透过对方的“身份”,抵达对方的内心,这是衡量一个人平庸还是伟大的尺度之一。

身份是对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远周旋于表层身份而陷落于无尽的仇恨,而有些人则在日常相处之后,彼此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于那些有着战争场面的二战片,这部《地雷区》是平静的,但是,那些荒凉而静谧的日常之下,却隐匿着随时可能炸裂的危机。

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

这是一段由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二战结束后,丹麦的海岸线附近还留置了大量地雷。

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雷区,排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代价是一半战俘的伤亡,而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儿。

《地雷区》讲述的就是一个排雷小队的故事,一个丹麦军官,看押并带领着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无人的海岸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一颗颗地雷。

某种程度上说,让这些德国士兵排雷是一种带有极度恶意报复性的行为,他们曾经占领丹麦五年,现在,丹麦军人想看着这些败寇被自己种下的恶果炸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快意恩仇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感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监督这项工作的军官卡尔来说,意识形态、仇恨和战时的敌对情绪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处之后,看着这群年轻男孩儿饥寒交迫,又一个个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

这群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儿子。

在心里,他或许一次次告诫自己,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却是一群盼望着回家与妈妈团聚的无助的年轻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纳粹当年对于犹太人的清除,有一个前提性的基础,就是一点点从语言和行为上将后者“非人化”,用臭虫之类的比喻指称对方,时间长了,润如无声地让人们对后者下手时再无心理芥蒂。

而如今,似乎一切都开始悄然翻转。

如果卡尔真的不把那群孩子当做人来看待,那么他不就变成了自己反对和憎恨的人吗?

自己和纳粹又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除了这种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困境之外,还有着来自现实层面的压力。

他的长官用一种义正辞严的方式遥控指挥,而底层士兵则把这群孩子当做发泄愤怒的劣等生命。

卡尔对孩子们承诺,完成这次任务,就会很快回家。

但最终,他发现,上级根本就没想让那群战俘轻易地离开这里。

卡尔接受不了自己变成一个“亲敌者”,而他更接受不了同僚对于男孩儿们的殴打和捉弄,这关乎自己的良心。

这类把普世人性放置于特殊战时对立中的设定,其实并不少见,而这部《地雷区》中,有着更为残酷的场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们,经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炸断手脚,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抱持着能够完成任务就能够回家的愿望。

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怀揣着愿望走向了死亡。

《地雷区》有一种蔓浸无声的情绪变化,最初,卡尔对那群孩子施以拳脚和责,后来,他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甚至给他们放一天假,在沙滩上一起踢足球,看起来更像来海边度假的老师带着一群学生。

那漫无边际的白沙滩,原本应该是一片风景,但现在却意味着死亡。

当卡尔从暴躁的军官变成随和的男人,我们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对,那一刻,战争才真的结束了。

停战,不只是现实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旧燃烧,战争就远未结束。

最终,卡尔做出了一个选择,他放走了那几个幸存下来的孩子,让他们越过国境线。

从职业军人的身份上说,他犯了个大错,但从人的角度上说,他用自己的善举,真正终结了战争,排除了心里的一颗地雷。

《地雷区》短评

活该

7分钟前
  • 很差

前半部比后半部好得多,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深刻与绝望,德国小哥们都蛮好看的

10分钟前
  • GS
  • 还行

历史修正

12分钟前
  • 筑法波
  • 很差

我们给日本战俘吃最好的米饭和白面,丹麦狗却虐待俘虏,中华民族的宽厚与博爱,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15分钟前
  • 真诚的人
  • 较差

哪怕是一群孩子,哪怕是沦为战俘,都让人很钦佩德国人的聪慧和坚毅。对命令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就怕命令最初的源头不干净。一群德国孩子,偿还另一群德国人的债。

1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别被高分骗了,题材好,但像纪录片,没什么张力

21分钟前
  • jimhere
  • 很差

剧情

26分钟前
  • 尘世流年
  • 还行

题材挺好的,演员们也不错。就是这个丹麦军官身上反差感太重,看着有点难以接受。人物塑造一般,一堆小男孩我到最后都没记住谁是谁。

30分钟前
  • 融化又凝结
  • 还行

同样是二战电影 个人觉得比敦刻尔克好看

35分钟前
  • R
  • 还行

演技还是有的,反思也还可以。

37分钟前
  • 的确良少
  • 较差

平凡人在战争中是无辜的。

41分钟前
  • M
  • 较差

二战人物历史,德国战争,人性军事,欧洲德国丹麦,剧情一般般,有点零散

44分钟前
  • 西瓜🍉
  • 较差

悲伤的转身,少年直接走向雷场,给欧洲乃至人类立下一道问题。

49分钟前
  • 白圣杰
  • 推荐

这个逻辑在哪里?

51分钟前
  • 树叶梗子
  • 较差

3.5

56分钟前
  • 戈尔贡佐拉
  • 还行

终于达成观影愿望!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丹麦和德国的片。绵延的丹麦地雷海岸线,是战后德国排雷少年们的漫漫回家路。“求求你不要讨厌他!”沉浸于悲伤中无力呼喊的年幼男孩对丹麦中士所说的话潸然泪下。军官大叔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鲜肉们只是一群可怜的战争替罪羔羊。Louis Hofmann真的太像托雷斯了!

1小时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纳粹不是某个人群和民族的特有,可能是德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丹麦人,位置换一下,纳粹人群就换过来了。

1小时前
  • 陈哈
  • 推荐

主要是角度不错吧。故事还好。有点麻木了。

1小时前
  • 比多
  • 还行

你知道地雷总会爆炸,你甚至能预计有些地雷什么时候会炸,但是每当它爆炸时,你还是会受到惊吓。映后谈制片人提到不少幕后,每一位出彩的少年演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据说拍摄期间还一起去泡过妹子,每个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什么时候被炸死,第一个被炸死的是表现最懒散的孩子。【Chinese 1】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剧情有些平淡,不同国家、种族的侵略,导致的仇恨、报复行为体现得差了一些,我觉得国内这类型的影片拍得更好更真实一些

1小时前
  • 风行依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