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高赞评论把Latino community的憋屈relate to华人社群,也对也不对,尽管stereotype新一代亚裔移民开始从事较为体面的工作而拉丁人依然被associate with体力活,可西语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难以匹敌; 电影剧情很弱,音乐也没有highlights,可所呈现出的热闹烟火气着实动人,这份凝聚力很难在我们亚裔社区中看到。
当改造旧城区成为必然趋势,gentrification(乡绅化) 直接导致了社区文化凋零。
人们的离去展现了种族内部的分化,要么有机会get out实现阶级上升如Nina重回斯坦福,要么选择搬离如理发店去了另一地段,要么回到hometown如Usnavy打算离开美国 (男主没真走),要么留下硬磕如Vanessa坚持梦想。
然而影片并没有对他们的利益和价值观上设置任何冲突,反正是其乐融融一家亲。
显然主创们并没有意图在种族和城区上深挖,当社区分崩离析,他们记录下了带着滤镜的余温。
【迷妹视角】【剧透慎入】-2016年之后,功成名就的 Lin Manuel Miranda 又是拍电影、拍电视剧,又是搞慈善、接手书店。
我心想您老人家怎么不多花点时间在剧院里、在创作上呢?
五年未见新作我可要粉转路人了哦?
扭头见他满脸胡子推着个刨冰摊位笑眯眯地走过来说,你敢?
昨晚在IMAX大屏幕上看完《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 电影版,真觉得是我看过的改编最棒的音乐剧电影,制作上对舞台版初衷不失敬意又别出心裁,剧情改动显露出的提升,也许是 Lin 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到北美娱乐圈制作人 / 演员 / 大佬 / 谐星(划掉)多年来的成长和跨越。
尤其是体型-“Paciencia y fe”In the Heights 的电影版从最初筹划到真正开拍等了十年。
2008年音乐剧获奖之后 Lin 与 Universal Studio 签了电影,2011年因 Universal 担心无法吸引足够的拉美裔明星卡司(于是赚不来钱)而放弃该项目。
2016年Hamilton音乐剧大火之后 Harvey Weinstein立刻拿到 ITH 版权开始推进电影拍摄;2017年 Weinstein 丑闻爆出,版权易主 Warner Bro. 2019年终于开拍,计划2020年夏天上映(还跟斯皮尔伯格的《西区故事》撞期,惨兮兮)。
外加再被疫情拖后了一年。
今夏终于进了院线,也不得不在流媒体 HBO Max 同期播出。
当真一波三折。
回头看看这新闻-犹记当年从新闻里看到 In the Heights 与 Weinstein 的纠葛,当时只觉得又是一部趁热打铁捞钱剧,不拍也罢(开除粉籍)。
主要还是2017年底去伦敦西区看了 In The Heights 的所谓复原制作后,略感失望。
西区版本放在中小剧场里,舞美简陋,带入感弱。
演员鸡血过度,音效设计又得不好,歌曲嘈杂无层次,导致歌词传递并不清晰。
伦敦人硬操纽约/拉美口音就很尴尬,男主还是个高个儿大帅哥,与 Usnavi 的路人气质并不贴合。
中彩票情节的过渡渲染和完美大结局让我觉得这剧也不过如此了。
街坊邻居的童话故事嘛。。
就没怎么感受到歌曲的用心。
电影版就不一样了。
开头就让你明白,这,可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噗。
-"‘Cause the only room with a view is a room with you in it"先夸编排。
这几乎是神作《芝加哥》级别的改编。
开头和结尾的小心思,给横冲直撞的热带风情增添了一笔温柔。
舞台原版开场在漆黑夜幕里,Graffiti Pete 偷摸往卷帘门上涂鸦,被店主Usnavi 赶跑。
这非常纽约,一秒入戏。
没有现场感的情况下,经典开场改成了回忆叙事,椰林树影,水清沙白,海边茅舍,娓娓道来,颇似当爹之人的心路 —— 没错就是埋了个伏笔,结尾的时候发现妥妥的一家三口。
也是给他最爱强调的 Legacy 主题一个延展。
(虽然说 Lin 是在写完了剧才遇到了他老婆 Vanessa,但是他第一部作品的女主就叫Vanessa,如有天意。
现如今他儿子的快上小学了,角色也跟着成家哦。
)编舞是完全换了新的,有电影场景加持,效果可圈可点。
街坊广场舞和泳池宝莱坞就算了,夜店拉丁舞是相当热辣的,另有三首歌曲给我印象深刻:奶奶的独唱加入了群舞,顿时立体了许多。
白衣女工的旧事、地铁桥下冰冷的钢筋铁骨,与奶奶一生沧桑相对,回头看是说不出的沉重,向前看是云淡风轻。
生死之间,老人走在在漫天彩色的隧道里,并不悲伤。
得以看到儿孙满堂,重负交卸,可以放心睡去。
此曲在本片优质编舞里排第三。
Olga Merediz-“When the Sun Goes Down” 墙壁上的双人舞,虽然不是什么新鲜手段但效果一流。
”战前“风格老楼小窗,砖墙外层叠的消防梯,是比摩天楼更具标志性的纽约景致。
夕阳下浪漫更兼家的温暖,Nina & Benny 心意相通,足以抵抗重力,打破阻力。
本片优质编舞排第二。
排第一的是 Carnaval del Barrio. 剧中几个的群舞桥段,虽然场面感人,也还是摆脱不了音乐剧电影莫名其妙开始在大街上群魔乱舞的尴尬。。
和审美疲劳。。
唯有 Carneval 这场层次分明,叙事加抒情合理又到位。
后院错落杂乱,其实是街巷感强烈的完美舞台。
美发店老板娘和姐妹的以搬迁告别作为引子,硬把一地葛优躺的邻居鼓动起来。
她们随手摘下横挂晾晒的桌布(?
)做舞裙,毫不留情把每个人的心事点破。
拉丁舞蹈格外震撼,尽显角色乐观热情、越挫越勇的品质,在不失亲和的幽默感中再一次让所有人凝聚到一起。
Daphne Rubin-Vega(中间那位)-“Everybody has a job, Everybody has a dream”再夸选角。
Anthony Ramos 第一次演 Usnavi 是在 DC 的肯尼迪中心版 In the Heights. 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他比Lin 更适合这个角色(。
大家都知道,Lin Manuel Miranda 最擅长强行Freestyle,他的演技唱功颜值就那样了,全凭对 Rap 的精准把握和对角色的理解/共鸣,硬拿了两回托尼奖(表演类)【提名】。
而 Anthony Ramos 呢,人称宽街小雀斑(不是),正经 actor, rapper,gym-lover and cute neighbor(划掉)。
反正邻家小哥的青涩感写在脸上,比十几年前的Lin看起来还年轻可爱,贴合人设。
外加也是在Hamilton见过大阵仗的儿子了,颜值平平但完全足以撑起一部电影。
Anthony Ramos-奶奶的演员 Olga Merediz 直接就是2008百老汇原卡,风采依旧,没得说。
我真是从未见过失败的宽街奶奶。
美发店的老板娘 Daniela (Daphne Rubin-Vega 饰演) 是RENT 原卡里的 Mimi.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Carnaval 一首歌气场爆棚,虽然看的时候并不知道她是谁,脑子里只想看这位姐姐演现场。
表弟 Sonny 的演员 Gregory Diaz 出演过百老汇版 Matilda (What!) 弱不禁风的小身板,在表哥的杂货店里倒是个大人。
Nina 的演员 Leslie grace 是singer / song writer, 腿长两米,人美歌甜,完全不输给原卡 Mandy,关键是跟 Benny 很搭。
演 Vanessa 的 Melissa Barera 也比 Karen Olivo 长得甜美可爱(。
其他配角不一一细表,重点是没一个为了吸引眼球聘请的pop star / movie star, 完全遵从族裔原型,而且互动和谐,说他们是街坊邻居我信。
这也许是唯一一部没有任何 Star 参演的音乐剧电影,也希望这是一部即将创造 Star 的电影。
因为,用他们的话说,作品本身就是 Star. (Lin MM:难道我不算个star??
)
Vanessa, Nina, 老板娘们-“Some get happy ending, some bittersweet”最后夸 Lin Manuel(虽然可能大部分是编剧的功劳)最棒的改动是 “96,000” . 原作里中彩票的情节是第一幕结尾的悬念,在第二幕过度强调,穿插其中角色的转变也显得突兀琐碎。
结局没能顺畅地上升。
电影里把这一悬念暂且压住,Usnavi 清理奶奶遗物的时候才揭示。
这一删改,让 “Alabanza” 这首哀悼的歌曲紧随在奶奶回忆之后,两首歌前后呼应,也把奶奶的凝聚力烘托出来。
Usnavi 发现彩票的的过程,有如老人的在天之灵继续照顾这个社区,给人物点题,更有张力。
此时几个角色已然完成转变,重点还是群体内部的相互扶持和相互理解,比如Sonny (代表族裔未来)的命运如何影响了 Nina (实现阶级上升)和 Usnavi (对家的认知)。
这些最美好的东西都与金钱无关。
结尾低调处理奖金的用处,也弱化了天降财富的童话感。
停电当晚,Benny 的情绪没有在斗殴中发泄,而是转化成了社区责任感。
之后让他接手 Cab 公司显得顺理成章,也完成了角色成长。
他跟 Nina 老爹的族裔之争改成了共同进步,略显主旋律。。。
还好是去除了过多的支线矛盾,减少干扰。
另外加入了无证移民真实的危机 (DREAMers / DACA),以及 Nina 的身份困扰。
诸多台词细节让这个音乐剧成为完整的电影。
一切都从邻里间的八卦闹剧,转向人生所要面对的议题。
虽然多等了十年,虽然几经周折,Lin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审视这部剧,去补足不完美,用新的成就带动优质资源去展现电影该有的样子。
作为观众我们也获得了更好的成品。
可关键在于,这些歌曲是他25岁就写出来的?
28岁就带上百老汇的?
人赢,你干嘛还去演/指导 “tick tick.. BOOM”?
Piragua Guy (Lin)关于原卡彩蛋,除了LMM和Chris Jackson这两个很明显的之外,当年的Graffiti Pete (Seth Stewart) 演了个那个酒吧的Bar Tender,我还在人群中看到了Javier Muñoz … -题外话即便 In the heights 并不是疫情之后看得第一部电影 / 剧,这个充满了纽约生活的故事太有感染力,好像一切终于都要回来了。
有剧看,真幸福。
191st Subway station
可能中午吃太饱,开场之后和引入各个人物的部分差一点睡着了。
前一半都在迷茫这是个什么故事,怎么东边一榔头西边一锤子的,还好老奶奶离世后,各个支线开始收束总算是大概看明白了…刚好有朋友是因为奥观海慷慨的政策得以留美但也因此终身不能离开美国的墨西哥裔,讲undocumented immigrant面对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和社群的出路的部分确实有那么一些动人…(但我觉得这点也,痛苦表现一般,以至于成长力道不足,当然我可以脑补)没看原版舞台剧没有做过任何功课,观影过程中的几点想法:1)电影叙事节奏体感非常音乐剧,每一个小剧情结束切下一个的时候都仿佛在大声宣告舞台暗灯换布景进入下一幕,各个情节和场景明明是互相联系的,拍出来的效果却多少显得剧情支离破碎,脸盲症患者单纯厘清人物关系就带了半场痛苦面具。
同理,因为十分舞台剧的叙事节奏,好几个剧情收束的小高潮都给我一种结束了吧/是不是应该有个15min的中场休息的错觉。
2)在电影里,实在很难理解blackout对推进情节的作用,除了导致了老奶奶去世,其它角色的成长和blackout的关系似乎都不大,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显得莫名其妙。
回来查了一下听说blackout在舞台的效果十分震撼,希望bway重开后有机会看现场。
3)不太懂rap,但是有几首rap秒秒钟跳戏汉密尔顿,可能是因为相似的节奏和律动,也可能是歌词里相似的用词和押韵,实在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
4)有几个剧情的画面和编舞很有意思也很美,喜欢5)男主的故事结局原来是这样的(不剧透),这个小设计也喜欢6)哦,对了,女大学生那条线,Stanford哭唧唧.jpg(开玩笑)成长后得出的结论很好很正确很高大上,转变的理由…我个人没有很好的被说服,毕竟前面都偏执成那样了,咋就瞬间升华了啊,但可以理智上接受。
这条线要我说更有意思的是女大学生的发型的变化,发型和她心态的转变对应得很好。
最后,讲Latino的剧也有了,啥时候有一部不带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剧好好讲讲Asian这个社群呢~
期待了好久最后非常失望,电影把原剧的很多出彩点和逻辑删的删改的改,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像是一个烂俗爱情片加鸡汤,导演也不知道该如何把音乐元素融入电影,视觉效果像廉价宝莱坞的过饱和版本。
当然更生气的是对于原剧本的删减。
nina的学业、家庭与爱情,远航和留下本来是剧的大主线,电影里直接砍掉老妈角色,老妈老爸的歌直接砍没,老爸的挣扎为什么固执做决定只用一句台词带过,完全没有剧里I will not be the reason,That my family can’t succeed那种感同身受感。
奶奶和nina讨论的那首歌也没了,使nina的转变显得莫名其妙。
最喜欢的奶奶那首歌很多象征意向都砍掉了,当时看剧时奶奶在唱到她们一家到纽约时的灯光和舞台效果转变真的震撼到我了,到最后拿出彩票时候气氛推到最高点,问The birds, they fly away,Do they fly to La Vibora?时所有时空的奶奶透过演唱看向我,到最后回归Paciencia y fe唱出了第一代移民的心路历程。
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剧里只有所有人莫名的乐观和不知要讲多久的爱情,我真的很失望。
omg最后结尾感动岔我了😭😭😭Vanessa的每一个点都好戳我小小的scope 却是大大的感动看到了不少偏负面的评论或许的确需要一些移民背景 才能和这部电影共情吧自己就是十五岁一个人去的美国 所以共情的部分比较多—电影多好无需赘述,讲几个不喜欢以及无法共情的点。
卖冰沙大叔跳到和他抢生意的冰淇凌车上那段,zzzq倾向重的有点没必要。
abuela去干洗店想要干洗手帕,但是白人开的干洗店干洗一件就要九美金。
为什么白人觉得在Washington Heights这样hispanic的地方会有人愿意花九美金干洗一件衣服?
没想明白nina爸爸卖了车行供nina上斯坦福,无法理解nina最开始为什么不接受(ok大概也是能猜到原因 虽然是racial minority但nina毕竟多少还是在自己能racially identified的拉丁裔移民区长大的,不接受stanford多少对于我这个十五岁就去美国的insecure中国小孩来讲觉得不可思议 种族歧视都忍过来了这么就不能先拿了斯坦福的学位再make a voice in this world)多少会觉得nina不够desperate所以在影视呈现中无法让我太感动?
(当然她最后还是为了能让undocumented kids to take back their rights接受了。
我的point只是,最开始为什么不接受…可能因为我来自重视教育文凭的卷王之国?
哈哈但毕竟电影本身就不是为了感动我的。
有人tell the story of those unheard 本身就已经很棒了!
至少破除了一些刻板印象,并且在过去的几年里让我对了拉丁文化和在我本科学校北边的那片华盛顿高地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本身已经很有价值了。
其他想到了再更
看完身在高地更更更想大喊:lmm是天才!
很难想象和相信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lmm竟然可以写出这么具有洞察力的词曲,也更能体会到ham是他的十年磨一剑,是天才一词的集大成者!
啊啊啊我爱你lmm!
我不知道lmm写下身在高地的契机,但看完这部剧我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人物:hamilton,lmm以及他的父亲。
他们是满腔热血来到美国的梦想家和开拓者,也是被人诟病以及排斥的异种族,但心怀梦想的他们不断书写,书写下属于他们的传奇!
我太太太喜欢在ham和身在高地中lmm所表达的历史自觉和家国认同,从““Get your education, don’t forget from whence you came”到“Esa bonita bandera!Contiene mi alma entera!”波多黎各裔的lmm在用他独特的笔触敏锐且含蓄地警觉着世人并书写下自己的故事,属于Hamilton的故事,属于异乡人的故事最后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的地方便是家乡。
谢谢lmm再一次让我通过他的眼睛看见新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昨晚因为网速断断续续高糊画质在hbo看完了,感觉总体不错,但是我期待的高光没了,加的叙事对我个人来说共情不够。
enough没了,我很喜欢父母不同态度的表现没了,家庭矛盾都没了。
sunrise没了,nina和benny那段教学,看musical的时候awsl,诶。
最喜欢身在高地和ham的时候,我在海外留学,所以nina的经历我特别共情。
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在作品里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我在ham和高地能共情身为“外来者”,“immigrant”的负责心态和出境,与我曾经的旅居海外经历肯定有关系。
电影里面似乎削弱nina的矛盾和脆弱?
(个人感受),然后后面的坚定让我直接出戏,就这么短时间就找到方向真的,只能说下定决心找出来,但是一个迷茫到退学的能直接找到人生目标,我真的觉得有点跳和鸡汤了。
父母倾尽所有把压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也是real感同身受。
现在家里人都会用当初花了多少钱送你出去读书,你回来怎么混成这样挂在嘴边,就。。。
虽然留学是个人选择不存在有人逼迫,但是这种情感捆绑确实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电影里面V加了设定和故事,感觉很cheesy,小妞电影那种feel,不是很喜欢。
musical 里面nina和benny戏份比较多,usnavi是讲述视角穿针引线,电影usnavi和v似乎更像主角,[笑cry]个人观感有点落差吧。
ps 不知道lmm是不是故意的,现实里in the heights 拿奖之后娶女神V,电影结尾似乎对应了现实。
身在高地 (2021)7.22021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朱浩伟 / 安东尼·拉莫斯 梅丽莎·巴雷拉
这个港译片名差点让我错过排片。
港版的一些台词译得也有问题,比如把they are kicking out all the dreamers翻译成“他们要赶走所有有梦想的人”。
在YouTube上提前看了前八分钟的歌舞,把期待拉满了。
但越到后面节奏问题越明显,原剧中逻辑不太流畅的地方也被放大了,从大停电那场戏开始就显得乱七八糟。
优点是演员们唱得都非常好、编舞没有大毛病,也有服务于音乐剧粉的林漫威/华盛顿爸爸/Patrick Page客串。
电影相比音乐剧更政治化,个人觉得这个改变并没有太成功。
移民这个问题太大,影片给不出确切的解答,只能含糊地用希望、梦想之类的托辞糊弄过去。
原剧中角色们面临的困境更私人化,反而比这种泛泛的政治化更能引起共鸣。
(Nina和Benny的线尤其是这样)Vanessa这个角色我看音乐剧时就不太喜欢,觉得她让Ussnavi留下的说辞虚伪。
电影里她戏份更重,我更不喜欢了……而且最后男女主两个人都有孩子了,歌词唱得还是getting a second with Vanessa,怎么不给改改……
2021年的新片,豆瓣此时评分8.0,音乐剧形式的电影(我的菜),据说演员都是真正的舞台剧演员,主要讲的是生活在纽约拉丁裔街区“高地”的移民生活。
(涉及剧透)开头看了十分钟后,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所以他们并不是生活在纽约吗?
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一种移民生活的侧面写照吧?
我生活在美国吗?
我真的属于这里吗?
中国并不是移民国家,一代移民,二代移民,非法移民,难民这些词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如果稍微了解一点美国移民文化,就很容易带入电影里的情感了,这也是开头二十分钟,除了音乐的新鲜感之外,情节推进缓慢,大量情绪和环境铺垫看得有点不明所以。
大概电影到了nina要从斯坦福辍学,回到熟悉的街区融入感和背叛感产生的内心冲突那一刻,我才被情节真的代入进去。
这是个拉丁裔聚集的街区,街角的杂货店,美发沙龙,推车小摊贩,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的少数族群又似乎大家从来都是一起的。
男主usnavy经营一家杂货店,生活似乎只是为了赚钱,未来一眼看到头,赚cash,没有社会认可,没有社会体制下的信用额度,没有梦想。
他收到来自家乡的消息,那个热带小岛上父亲的酒吧被暴风雨彻底摧毁了,那是他童年的乐园,是已故父亲的希望,似乎他跟家乡最后的链接被切断了,他决定回去,重建他,找到儿时的乐园,而不是在这里,只是赚钱,为了活着。
他喜欢的女孩很有设计才华,她平时在美容院上班赚钱,下班后画图做服装设计,她的梦想是在downtown 开自己工作室,但因为没有信用担保人,也没办法证明她的收入来源是稳定的,没人愿意租给她房子。
梦想被现实撕碎,即便她从小生活在美国,有才华,但看不到未来。
Nina是全村的希望,唯一一个考上斯坦福的人,整个街区对她充满期待,出人头地,她父亲为了交学费甚至卖掉了经营一辈子的店。
但nina除了背负着压力还有强烈的对街区的背叛感,她感觉在斯坦福的生活背叛了这里所有人,除此之外大学里被排挤,被搜身,同样也是少数羿移民的困境。
是选择继续蜷缩在舒适圈,还是向前冲,冲破那些障碍,限制,那些固化的思想和生活模式,或许是每个生活在这个街区里的人的境遇,年迈的外婆在这生活的一辈子,似乎从来没走出过这条街,她说她哪里也不去,她要在这照顾她的孩子们,她一辈子没有生育,这条街的孩子都是她的亲人。
她年轻时没有想过走出去吗?
没有试着去过另一种生活吗?
我不知道。
最后,男主帮喜欢的女孩实现了在downtown 开工作室的梦想,帮从小非法移民的“弟弟”争取绿卡,给外婆送终,他自己正准备回到热带小岛时,女孩留下了他,她偷偷把杂货铺做了涂鸦,一整面墙就是爸爸的那片海滩和小酒吧,她告诉他或许在这里他也可以实现梦想,或许他可以留下来。
这就是结局,跟我期待的不一样,或许是我一直有个小岛梦,希望电影里的男主能帮我勇敢实现,但对于男主来说,或许,留下来需要更大的勇敢吧。
非常非常喜欢男主每天醒来起床说的那句话:Best day of my life. 只要抱着这样的信念,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不是吗!
本片音乐风格与《汉密尔顿》一脉相承,流淌着同样的音符DNA,合唱和Rap还是一样地让人沸腾。
另外加入了民族歌舞特色,有那么一瞬间似乎看到了弗拉明哥。
明亮的色彩,欢快的节奏,故事仿佛不那么重要了。
但身为移民看到这个题材还是很有感触的,这不仅仅是滥俗的爱情,还有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奋斗,“start small,dream big”。
每一代人的诉求不同,祖辈们可能会为温饱挣扎,而如今人们则更关注心灵的成长以及尊严;还有前进路上的犹豫和退缩,包括尼娜退学和Usnavi归国的想法,不仅适用于移民,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逃避的想法,选择坚持是一种勇气。
发现彩蛋并且在别人那里得到证实是惊喜。
更多彩蛋来自本片主创人员的采访和油管大神。
妮娜的父亲罗萨里奥先生给斯坦福打电话时,话筒中传出来的等待音乐是《汉密尔顿》中乔治三世与美国的”分手歌“,You'll Be Back。
“da da da ”这部分。
(歌名剧透妮娜的结局了哦)
《汉密尔顿》迷很容易就能认出扮演Mr. Softee的Chris Jackson,是《汉密尔顿》中的乔治-华盛顿;林聚聚扮演Piragüero。
两角色的关系就像现实生活中的移民与本地居民,在工作和生存方面存在的竞争。
一定要坚持到片尾的彩蛋,听一听”Piragua Reprise“这首歌,看看两人的和解。
另外,在百老汇的原版音乐剧中,林聚聚主演乌斯那维,而Chris Jackson则扮演本尼。
两人的合作源远流长。
电影主演安东尼-拉莫斯在《汉密尔顿》中演汉密尔顿的儿子。
妮娜回归,一曲“Breathe”中,从车上下来欢迎妮娜回家的二老,是林聚聚现实生活中的亲生父母。
片中奶奶Abuela的原型也是林聚聚本人现实生活的亲奶奶,演员就是本片百老汇原版中扮演奶奶的Olga Merediz。
林聚聚在本片中戴的眼镜是奶奶留下来的。
片中读的书是他的祖父最爱的”Cowboy novels“之一。
林聚聚的夫人也来客串啦。
导演Chu把自己的家庭也带入了这部电影。
租房公司Willow的名字来自他的女儿。
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的1988年美国黑暗奇幻剧情片《风云际会》(Willow)是Chu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女儿的名字由此而来。
大奖数字的来历:Chu夫人的生日在五月,女儿出生在七月十六日,33是Chu本人最喜欢的数字;至于26,是他第二个孩子在2019年的出生日,他用本片片名给这个孩子取名为Jonathan Heights Chu。
片中Sonny酗酒的爸爸是Marc Anthony来客串的。
Seth Stewart,是百老汇原作中的涂鸦者Pete的扮演者,影片中客串酒吧服务生。
Seth还是《汉密尔顿》中合唱团的成员之一。
干洗店老板,曾在百老汇音乐剧Hadestown中演Hades。
Alegria Hudes是《身在高地》原著小说的作者。
Javier Munoz在舞台上演过乌斯寻维和汉密尔顿。
Priscilla Lopez的照片出现在妮娜”Breathe“这首歌的童年闪回中,她是百老汇原作中妮娜妈妈的扮演者,电影中删去了这个角色。
百老汇剧版的合唱演员Doreen Montalvo也来客串。
这位演员不幸于2020年去世。
片中的壁画也有致敬她。
妮娜的爸爸宣布卖出车行的消息,表示庆祝时说了“Raise a glass”,这也许不算彩蛋,但同样的台词曾在《汉密尔顿》中反复出现。
九万六,能使人的生活稍有改善,但无法根本改变。
林聚聚回忆幼年时,他上学的94街与居住的200街,生活成本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认为96是纽约的一个贫富线。
在本片刚开始时,外来人向乌斯那维问起过96街,纽约东区和上西区的边界。
在《汉密尔顿》的“Right Hand Man”这首歌里,“32000 troops in New York Harbor”重复过三次,加起来也正好是96000。
在纽约的Highbridge泳池的这场戏格外难拍,当时天气寒冷却要拍出一年中最热一天的感觉;纽约市禁止使用无人机,只能用吊臂拍摄,而瓦妮莎的泳圈又在水中不停晃动,最后只能派专人在水下固定她的位置,单独拍摄然后再与群演合成。
俯拍镜头是仿《出水芙蓉》(Million Dollar Mermaid)。
《出水芙蓉》是1952年米高梅的传记音乐电影,讲述了澳大利亚游泳明星安妮特-凯勒曼的一生。
“When the Sun Goes Down”这首歌,是本尼和妮娜临别前在逃生楼梯的一幕,仿《西区故事》中玛丽亚与托尼的二重唱”Tonight“,而《西区故事》的这一幕又是来自《罗密欧与茱丽叶》的阳台场景。
林聚聚给自己也安排了阳台戏,是在“Carnaval del Baririo”这场戏中。
《西区故事》对林聚聚影响很深远,他在中学时曾将《西区故事》改编成西班牙语并排演。
2019年斯皮尔伯格的新版《西区故事》与这部《身在高地》同时拍摄,相隔仅几个街区,双方还曾友好互访。
乌斯那维便利店里自绘的多米尼加地图,包括国旗和许多与便利店相关的细节。
图画的右侧散落了一些好多鱼。
左边有饮料瓶盖,都是为了突出便利店这个主题。
林聚聚创作时的涂鸦出现在他的推车上。
结尾彩蛋环节还有这个涂鸦的特写镜头。
不get。移民问题deserve更好的故事。星星给好看又会唱歌的演员。我好像明白了我的问题就是音乐剧需要感情爆发才能歌唱。如果故事不够好我无法放任感情,就不会想歌唱(唱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拉美屌丝的美国梦
这两年里音乐剧似乎有个小小的回潮,这个故事其实不能算特别,但可以想象有多么迎合纽约观众的口味,红了也不意外,现在就只期待今年的《安妮特》了。
果然充满LMM风格,改编的很赞啊!
3.5 奶奶独唱的paciencia y fe最精彩,when the sun goes down那段颠倒世界很俗也很浪漫。缺点挺多,人物关系松散,故事很碎。
把大歌拆散了派发给各个歌舞片当开场show,够好莱坞整个颁奖季的片目了吧。从观感上寻找种族身份认同的《身在高地》和寻找性别身份认同的《Prom》和真的没区别,这是最失望的一点——期待LMM带给好莱坞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然而他却把好莱坞最无聊的那些东西学了个大概。色彩、舞蹈、人群都变成符号,堆砌成简单的意识形态表达。
近十年来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看到一半离开。导演,编剧,歌舞剧首先是要剧本好啊。看得云里雾里的,简直就是群魔乱舞。最最最受不了的还是丑男配美女这个搭配。呕了
No,原来是音乐剧类型!
跳舞的你们辛苦啦。啊,人们终归要正视现实。
剧情偏弱,街舞可以,朱浩伟在自己的舒适区间蹦迪。就像见证了纽约西裔社区的一场盛大派对。都说美国是移民熔炉,但这片熔得还是太肤浅了。最后要怨念一下,百老汇为什么还没复活?
看似对美国价值观和文化的质疑 实质是全盘认可与接受 祖辈们为了生存背井离乡的艰难 只换来如今欢蹦乱跳的恋恋不舍?太扯了
音乐剧往回拉和歌舞片还是有差别,场景少,音乐密度大,承担的叙事份量也重。LMM节奏太好,看一场够我全天有氧。故事一般,全部贡献给拉美。蛮妙的一点是把小家庭美满演绎为英雄式的胜利回归。老太太三层梦境编排得好酷、整个舞台层次感都很好
三个月前看的,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一首旋律了…更主要的是,不明白这个音乐剧是要表达些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大小困境,都被硬按到了“移民后裔”这个帽子下面,所以呢,要怎么做呢,接着奏乐接着舞?
LMM创造的拉丁裔骄傲时刻。音乐剧和音乐电影并不相同,虽然拉丁裔社群的确能歌善舞,但是过多的伴舞和群舞显得场景杂乱,镜头和调度极其随便,似乎有音乐就干脆放弃用镜头来渲染情绪,感情线无火花,人物也没有让人探究的欲望,剧情线过多的loose end。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小种族群体的凝视值得鼓励,但是肤浅的理解和天真的表达阻止了深入的探究。电影中试图通过Nina的失败来表现二代移民自己的root和美国身份中的挣扎,但是在大学里寻找community support失败而辍学实在听起来足够幼稚,但也没事,遇事欢欢喜喜跳个舞就解决了,这就是电影里的逻辑。唯一比较喜欢的部分是奶奶的走马灯,一首歌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人物的挣扎梦想和现况。整体下来就是看个热闹,春晚小品式的热热闹闹唱个歌再讲个鸡汤圆满结束。
你永远不用对一部朱浩伟执导的影片抱有任何期望,哪怕是在林漫威的加持下。我也想像那些傻乐呵的观众们一样看完以后献上掌声或者被煽情流泪,但作为一部歌舞片甚至没有一首能够被记住的歌曲与舞蹈场面,作为一部群戏演员之间几乎没有化学反应,作为一部多线叙事却切换生硬毫无衔接,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歌的密度实在太大
歌舞場面盛大,但最大問題是「融合」不到劇情—如果拿走了歌舞,對電影亦沒有「影響」,甚至可能更好。
Anthony Ramos看久了还挺萌的。。。但我感觉从宣布彩票中奖泳池群舞之后整个电影的凝聚力就没了,感觉后面的故事都散了,几条线没有一种统一感。我最喜欢Hamilton的音乐特点也是不停的reprise,整体非常完整统一,但这整个故事,或者各个故事线都没有统一的音乐元素。
美國紐約市裡的拉丁裔國中之國,幾乎已經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美國,只是生長在美國殼子裡的另外一群民族。顯見美國絕對不算是個民族大熔爐。撇開凌亂的敘事不談,聽音樂歌唱,是加勒比海、饒舌嘻哈、甚至有印度風歌舞的總和,但沒有任何一首動聽;由此不禁讓人想到史蒂芬大師即將呈現的《西城故事》會不會也是如此風貌?那將會是對那曾有的美好憧憬的徹底破壞,拜託拜託。
本以为要来点反美国梦:不是所有追梦都必须要留在阿美。结果最后落到了还是阿美好上,行吧。移民问题也是浅提一下就带过了,觉得发廊三姐妹和奶奶这些配角的歌舞戏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