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本是被世人抛弃在角落的生物。
因为喋喋不休,是丑陋和疾病的代名词。
正如老人……鲁迪生病了,时日无多,杜丽想带他走走,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是医生的建议,我想也是杜丽的愿望和不善言辞的鲁迪内心的想法。
他们扑扇着羽翼来到孩子身边,透明的羽翼在阳光下舒展,是这样的快乐,而承载着黑暗笼罩的身躯又此番沉重和脆弱,神总是喜欢跟世人开玩笑,福兮祸兮之、祸兮福兮倚。
随着平静生活被打破,欢快的情绪在戏谑的驱赶中很快连带生命一起被扼杀了。
先走的竟然是杜丽,如一阵暖风拂面,沉醉中慕然发现羽翼断裂了一半;未待留白想念断裂的羽翼带来的庇护和温暖,角落里突兀的苍蝇此时成了所有人挥之不去的麻烦,他能独立点,最好自生自灭,谁曾注意苍蝇此时的窘迫、焦虑和伤心,谁在乎他还能不能飞的起来,更不曾想羽翼本是一对,不论缺了哪一只都不可能丰满而轻盈;羽翼断了,即使艰难,只能踽踽而行,但是爱和梦想是亘古的。
嘿,苍蝇可比我们想像的独立和精彩,也比我们看到的脆弱啊!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老人死在和18岁少女的旅行途中,穿着女性的衣服,化着惨白的艺伎装,我不能保证自己就不是一副八卦的嘴脸,可以说即使是至亲也从不曾了解他们,代沟成了冷漠的借口,父母总是固执、死板、难以沟通,这样的偏见何尝不是我们死板的想法。
如果不是选择父母的身份,他们会蜕化成比我们更美的蝶自由的飞,只是他们就这样慢慢的变成了苍蝇的样子,剩下一副羽翼,提醒着往昔……看完电影已是凌晨5点,迷迷糊糊中听到老爸起床准备早饭的声音,一时无言。
《旧约·诗篇》90章10节——“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干净流畅的镜头语言,就象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转身回味自己和家人一路走来的人生,终极关怀、亲情关系、婚姻家庭、同性恋、沉迷在游戏里的塑料儿童......我看到我们忽略的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的教育,看到被我们忽视的儿女所受的伤害苦毒伴其一生不能释放,看到被扭曲的人生所产生的扭曲的恋爱观("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看到每一个人的孤独,看到每一个人的痛苦,看到舞者舞蹈的虚空和观众忍不住的泪水....我看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失败......
《樱花盛开》看到一小半的时候就直觉是个女导演拍的,事后爬上网一搜,果然。
判断依据一是每隔一段平凡生活场景就会突然闪入几帧极美的风景,男导演一般不玩这种唯美;二就是这位丈夫的悔过太到位了、太感人了,生活里我们常见不解风情的刻板男人,但不常见善于悔过的,这位老头儿不但努力补了过而且还学会了理解风情和梦想,这也很像是女性导演的美好设想。
这么说有点冷。
要是我不相信存在着这种男人,这个电影对我基本上就不成立了。
可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如你所知,我经常被“美”折服。
当然,也因为电影的许多部分又相当真实,整个是一个奇妙的现实和梦幻的结合体,拿中国电影比,像是杨德昌和王家卫被织到了一起——杜丽和鲁迪老两口数十年如一日的寻常生活、三个子女那种并不虚假但很稀薄的孝心、现代东京喧嚣冷漠的都市面貌,这些部分充盈着真实的细节,像台湾文艺片一样细致耐烦,有一种沉甸朴实的力量,压得住整部片子的阵脚,使得另外那部分美丽的情节(鲁迪在妻子死去后终于知道她为家人牺牲了自己一生的东方舞蹈梦,幡然悔悟,代她远赴日本学习舞蹈、观赏富士山,顺便还和一位东京小孤女结下忘年交……)也显得不那么轻幻了。
沉重和轻灵、实在和幻想被串编到一块儿,就像拿家织棉布和绣花绸缎拼缀成了一件华服,还让人觉得很自然、很美。
虽然是迟到的救赎,但老男人鲁迪在赎罪历程中笨拙地学会了欣赏美、领略玄奥的日本文化、关爱陌生人。
晚是晚了些,比终生不知道好,朝闻夕死,可矣。
失去爱的人,像看见苍蝇在爬,心头觉得有东西在抓,应该痒,但摸摸身边,什么都没有了。
Rudi到了东京,说没有看见一只苍蝇,抓挠的感觉没有了?
带着蓝毛衣来到这片土地,也许是有一种别样的归属感吧。
文化的碰撞,却不惊异,带着爱,很好地杂糅了在一起。
“把孩子们养大,却成了陌生人。
”内心是推崇孝道的。
但是尽孝也意味着要牢牢锁在父母身边。
走不了那么远?
怎么办?
独生子女更加,怎么办?
没看过《东京物语》,儿女的“忙”和淡漠和内疚可以用常理理解。
但是善良的姑娘哪都有,为你们送上一枝樱花。
近期看不了关于死亡的电影。
还没到点呢,就会哭的乱七八糟。
坐在偌大的影院,还得忍着憋着不出声,眼泪呢,流吧不去擦。
没怎么看过德国电影,但好电影都有共同点。
真诚且平和是目前最最看重的。
有气度,不作高深,淡然,不用“惯用”那套表达大悲大喜。
配乐么,只想再听一次。
很明显,这部电影使用舞蹈来说话的。
我一向喜欢舞蹈,美丽的舞蹈夹杂着浓浓的情感和诉求,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美丽,让人心醉或者心痛。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对里面那种浓艳的舞蹈印象极深。
那舞蹈极尽黑暗,无论是白色涂面加黑眼圈的化妆,还是充满了阴邪意味的动作,都十分具有哥特气质。
然而它又极尽深情,让人看着不禁神伤。
面对这谜一般的舞蹈,我真是目瞪口呆。
看到最后,她对我说,终于知道了这舞蹈的秘密,我说为什么,她不说话,我说是不是舞者始终都在抱着那个人,她说恩。
不管这样的理解是否偏颇,我想,舞蹈中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说真的,她的理解让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与自己心爱的死者共舞,该是一种何等的悲伤。
富士山下,一个在死亡面前徘徊的老人,拥着看不见的亡妻翩翩起舞,这图景再一次将日本民族文化中死与美的灿烂绽放推至观众面前。
亲情的冷漠随处可见,对父母的不耐烦、对妻子的不理解,这些庸常的烦恼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们。
生前吵吵闹闹,死后黯然神伤,这是一个人性永远的悖论。
但是,当那位远离父母在东京好多年的儿子面对父亲做的包菜卷,捂脸痛哭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
无论怎样,这份感情都是沉甸甸的,无论它包裹着一个怎样冷漠的外壳。
只是片中对亲情并未停留于一般性的探讨,而是将生与死的极致对立借亲情展现出来。
村上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促使人思索,没有死亡的意识,人就不可能活得精彩。
这也是个悖论。
妻子的死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男主角对妻子生命的追思和对自我的拷问,此时,儿子的冷漠在他眼里无非是增加了一份对自己罪孽的质问,他只是说了句“我能不能再呆几天,就几天”,而没有争辩什么。
他走向妻子生前向往的地方,开始了一场救赎和死亡之旅。
他在此时,才真正理解了妻子的生命。
电影出色的地方之一,在于没有为了完满的结局而刻意安排什么。
结尾处几个孩子依然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依然在吵闹,他们并没有懂得父亲心灵深处那场地震般的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某天,他们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懂得这一切。
也许永远都无法懂得。
就像男主角几十年如一日的“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生活的力量如此强大,难以抵挡。
幸好,我们还有舞蹈。
你有没有在某天,去细心观察一个人的身体,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倾斜和曲线,你有没有用你的手轻轻揽住那个身体,你有没有为那个人翩翩起舞过?
如果没有,那你就试试吧。
你可以在那个人的影子上起舞,在那个人的身上起舞,那个人也许早已死了,但此时就在你的身体里。
你可能想不到,为死者而舞,居然也可以如此美丽。
舞!
舞!
舞!
这种摄人心魄的极致的美。
不管是德国乡间静谧的矢车菊,还是日本东京随风摇曳的樱花。
当两种精神和思想极端的民族相遇,是这样震撼的美,如矢车菊的淡定温和和樱花的生命短暂。
难以想象。
之前听看到一半的同学称为“恶心”的电影,居然让我的眼泪从开头流到结尾再到回想。
难以想象。
原本想要听听德语,却只听到含糊的德国方言和更多的日语和英语。
难以想象。
以理性和分析著称的德国人居然拍出了这么感性和细腻的片子,我真的应该说,这是我一次意外的收获,这也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德国电影了。
他身患绝症,却毫不知情继续平淡生活;她隐藏梦想,却展开了安排直到隐忍悲痛地先他而去。
我以为关于她的可能的自杀,会在电影的最后得到揭秘,也许是一封遗书或者信件之类的;我以为他和会和年轻单纯而妖媚的优子来场代替妻子的不伦恋情;我以为他最后看看富士山就好回去老死了;我以为他们的子女们会在最后理解最爱他们的父亲母亲;我甚至以为最后的结局会变成人鬼情未了之类的套路。。。
我以为。。。
然后我就在峰回路转中任凭电影里的一些些小细节和一丝丝小旋律直接刺痛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渗血,流泪。。。
有一些没看懂的细节……1、这位年纪很大的女主角,我真的真的在某部电影里见过你,可是是在哪里呢……2、这位很儒雅的做垃圾分类研究工作的老人,英语说得比我还不结巴,教育孩子吃苹果的谚语居然也是英语。
英语的普及率在德国老人中也那么高了么。。。
3、这个家庭反映了德国现代家庭的一些状况:妻子退休,丈夫还有一年退休,每天固定的生活死板而一成不变,两人居住在幽静的小村庄里;大儿子和家人在柏林居住,妻子倒很贤惠,两个孩子又是玩游戏机的一代;二女儿是个同性恋,她比她的伴侣还更不懂事更任性;小儿子在国外——日本东京工作,除了家里有几本色情漫画之外,关于他的无疑的花天混乱的私生活倒是没有过多的描写。
德国两代之间的代沟有那么深么。。。
同性恋已经这么普及了么。。。
4、同学说“恶心”的正是关于里面日本色情产业的描写。
老人为什么就这样混混沌沌地也进去了呢。。。
他系在栏杆上的手绢(也是之前妻子在出发前仔细给他熨过的,当时还有一滴泪落在了手绢上),是想替妻子看看东京呢,还是细心地记下回程的标记?
而最后的最后,另一条记路的手绢还在小儿子楼下的栏杆上飘动,那是父亲的牵挂还是母亲没有归宿的梦?
5、为什么优子要对老人抛媚眼。。。
她为什么住在公园的帐篷里。。。
因为小儿子说得好,“像她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可以不用住在那里的。
”她是孤儿么。。。
她的生活来源又是什么。。。
谁教了她跳舞踏。。。
6、当然,后来有一次掉眼泪是且被老人感动且被他的妆容吓到的。
让我想起了蝙蝠侠里那位已故的白脸。。。
这位演员怎么为这部电影牺牲这么大。。。
7、谁能简单地告诉我日本歌舞伎和舞踏的区别……丈夫身着妻子的天蓝色外套和黑色裙子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天蓝色,是妻子眼珠明媚而忧郁的颜色,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手绢的颜色,是德国乡间田野上空的颜色,是他们最后一次到达的波罗的海的颜色,是日本樱花摇曳在风中的颜色,是历经沧桑和等待才能见到真面目的富士山的颜色。
天蓝色,是一对品尽酸甜、柳暗花明的老夫妻至死不渝的爱情的颜色。
没想去刻意看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世上各种爱情的点点滴滴却总在不经意时触动人心。
丈夫的爱情,是自私地栓住挚爱的妻子,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妻子的爱情,是不忍承受爱人先去的痛苦,自私地撒手离开;丈夫的爱情,是深沉地追忆亡妻,博大地以曾经排斥的方式完成对妻子灵魂的最后解读;妻子的爱情,是隐忍地将所有的悲伤揽到肩上,博大地为丈夫和家庭呕心沥血。
他们都既自私又无私。
他们爱得既深沉又平淡。
双方能够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成全对方,也许正是爱情的精髓。。。
只是为什么都要等到失去了才懂珍惜P.S.其实啰嗦地写了乱糟糟的一堆,看完肿着眼睛最大的感想是:人生无常我要好好孝顺父母 珍惜眼前人面对死亡 在人生这一课里 我还有很多要学
《蜉蝣》:“它的恩赐只有一天,悲伤的一天,喜悦的一天。
啊,让它生,让它舞,直到敲响暮钟,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它的天堂。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一对老夫妻,鲁迪和杜丽年复一年生活在一起。
一次体检后,杜丽意外发现丈夫鲁迪身患重病,生命时光所剩无几,强忍悲痛的杜丽决定和鲁迪一起出发四处走走,顺便看看几个儿女。
第一站来到柏林,这个陌生的大城市,然而忙碌的子女,疏离的亲情,非但没让老人们开心起来,反而倍感生命的孤寥。
之后,在杜丽的提议下,两人再次来到波罗的海,一望无际的深蓝色海水让老人觉得至少还能依靠彼此,殊不知,一直隐瞒丈夫病情的杜丽却突然溘然长逝,遭逢沉重打击的鲁迪,不但失去了妻子杜丽,更是失去了今后生活的方向和动力,何去何从,随后,鲁迪决定一人踏上旅途去东京——东京,那个小儿子工作的地方,同样也是妻子生前一直向往的城市。
到了东京之后的鲁迪,一方面要面对失去妻子的孤独无助,一方面要面对小儿子的荒唐自私。
身处异乡,寻着樱花和富士山的影子,鲁迪偶然结识了18岁的少女——优。
优告诉鲁迪,她每天都跳舞,和母亲一起跳舞,母亲去世整一年了,母亲生前爱打电话,如今她就拖着长长的电话线舞蹈,她说这让她觉得每天都和母亲呆在一起,失去妻子的鲁迪瞬间找到了心灵的慰籍,在儿子的冷漠疑惑下,鲁迪悄然约着优一同前往富士山,最后,终于在富士山的山脚下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心愿,和妻子一同舞蹈。
影片2008年在德国上映后,曾获当年德国电影劳拉奖银奖,不同于金奖和铜奖的叙述题材,影片淡淡的瞥开了宏大的战争题材以及历史写实,2小时内只描述了一对老夫妻先后去世的家庭故事,节奏缓慢,感情饱满而真实,再加上导演一度曾是小津安二郎的影迷,全片看完总让人联想到小津的另一部影片《东京物语》。
同样是两位倍受冷落的老人,同样是亲情日渐疏离的家庭,同样是一方苦苦守着逝去的另一方,从人物设计,到人物情感,可以说完全模仿了《东京物语》,唯一不同的是《东京物语》的老人在面对老伴去世后只是无奈,只是顺应天命,而这部影片里的鲁迪则踏上了旅程,寻着妻子生前最向往的富士山开启了另一段生命之旅。
‘’既不了知痛苦,亦不懂得爱,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还深深地藏匿。
‘’看完影片后,无意中想到了里尔克的一段诗句。
片中从妻子的离去,再到丈夫的离去,都借助了暗黑舞蹈这一形式。
波罗的海之行,妻子杜丽夜晚梦中对镜独舞,之后阴阳相隔;富士山脚下,丈夫鲁迪身穿妻子的衣服,代替妻子翩翩舞起,之后撒手人寰;东京街头的樱花公园,少女优手持电话旁若无人的舞蹈,一切只为祭奠早已过世的母亲......导演借助暗黑舞蹈静静的叙述死亡,生亦是舞蹈,死亦是。
作为战后在日本悄然兴起的暗黑舞蹈,舞者不仅要夸张的全身涂满白粉,表演时更是要赤身裸体,性别错乱,这种集合了日本传统舞蹈和西方现代舞的形式,需要表演者在舞台上暴烈呐喊,再配合几乎扭曲到变形的肢体语言,借以反映真实生命的死亡和消逝。
此外,影片的叙述角度也非常女性化,非常细致。
例如妻子杜丽的意外离去,这让观众对鲁迪之后生活的走向非常感兴趣,还有片中多次出现鲁迪深夜无法入睡,取出随身携带妻子的衣物,独自轻抚,以及发展到后来鲁迪更是直接穿上了妻子的衣物,间接表现了鲁迪想要延续妻子生命的愿望,等等这些切入内心的细节描叙,更是将整部影片从家庭剧的基调中超脱出来,充分反映出了主角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
上午听《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讲,好的电影,好像是影片在和自己单独对话,好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你的某段记忆,这些记忆,或许已经遥远,似乎要消失了,但在观影的那一刻,影片帮助你找回了它,它重新活过来,重新清晰。
那么,《樱花盛开》,也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是你的未来。
它向你打开一个世界,一个将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无太大意外或者变故的情况下,是必然来临的。
暮年必然来临的疾病、死亡。
这样的时刻,如何与离去的人相处?
如何与亲近的人相处?
如何与当时身处的世界相处?
妻子杜丽突然故去,那种毫无征兆的突然。
不知自己已经得癌症的丈夫鲁迪,懵懂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葬礼时,他能说出的只是:“大海真安静啊!
”之后,要一个人生活了。
他才逐渐觉察出妻子离开了自己。
可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她,按照她身前的梦想,穿着她的衣装,去她喜欢的城市,跳她喜欢的日本舞踏。
鲁迪结识了在富士山与影子跳舞的女孩:优。
他们成为好友。
从灵魂到心灵。
那个贫困的女孩,搽着粉白的脂粉,鲜红的小小的嘴唇,映花的白色和服,在樱花下与影子跳舞,与她故去的母亲对话。
她像一个天使。
最后,鲁迪终于见到富士山最美的一刻,终于在倒影着富士山的湖水边跳起舞踏,他感觉到,并感觉触摸到了自己的妻子。
他倒下的那一刻,应该是幸福的。
那个天使一样的女孩优也这样对鲁迪的儿子说。
整个影片,进展慢,但我享受这样的缓慢,甚至觉得可以再慢一点、再慢一点。
影片日本舞踏的部分,都很惊心,无论舞者、杜丽、优,还是鲁迪在跳,都被惊到。
另外,如果以后遇到行为怪诞,穿着怪诞的人,我要求自己不再诧异,要想到,他(她)或许正在自己的故事里。
再另外,很喜欢在饭桌上妈妈唱的《蜉蝣》:住手吧!
你要怎样?
戕害它吗?
何其残忍,你可知你的所为?
它的恩赐只有一天,悲伤的一天,喜乐的一天。
哦,让它生,让它舞,直到敲响暮鼓。
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它的天堂。
把所有对你的追忆都凝聚在一道菜。
我所知道的语言不足够表达我内心的想法。
亲爱的小孩,会跳舞的小孩,你懂得我。
懂得我爱过的人,懂得我们之间静默的爱。
亲爱的人,是什么让我明白了你的梦想?
你走之后,我才开始了真正的爱,通过舞踏找寻你的气息。
我走了,系在栏杆上的手帕还在。
不会再迷路了,我们在包菜卷中彼此温暖,相依偎,不分离。
开始真的好平淡可是到后面却好入心。
就像回味的甘甜一样。
老夫妻之一被诊断出绝症于是妻子决定带着丈夫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久未见面的儿女。
可是突然的造访并没有得到儿女的待见。
三个子女的互相推脱也让老夫妻感到心寒和无奈。
尤其备受宠爱的小儿子也对孤独的老父亲嫌弃敷衍。
另一方面,妻子却毫无征兆的先走一步了。
丈夫得知了妻子的梦想,却为妻子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缘由倍感自责。
妻子为了子女,为了他,为了这个家,牺牲了一生的时间。
丈夫从开始的否定逃避到消极度日到后面的幡然醒悟,决定去实现或者体会妻子做舞者的心境和满足。
当然那么偶然的,丈夫看到了在跳影子舞的优。
两人巨大的年龄差并不妨碍他们的交流。
那种与影子共舞就是和逝去的人全方位无声交流的感觉很玄妙却很真实。
一起结伴去富士山,连续等了一周终于等来了富士山。
我也是第一次得知原来富士山并非想看就能看的。
他会害羞,害羞到连续几天都躲起来。
丈夫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的心愿。
看富士山,跳影子舞。
在富士山下穿着妻子的衣服跳影子舞。
最后他也尘缘已了去追寻妻子的步伐了。
他们两人一定都非常快乐,如生前在一起一样,甚至会更快乐。
很奇怪啊...我的小津审美对如此后现代的舞蹈大开眼界...人的忏悔和樱花的花期一样短暂
孤独的人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便会变成一个人。另外一个人会深深的刻在你心里。当那个老人跳起舞而他的妻子出现的时候 。感觉仿佛像在他的身体里长出来一般。
为何未能学会起舞便会抱紧你
没有与日本女孩那一段,挺好的。踏舞是什么?美。 @2013-12-18 23:20:16
有点让我看不明白 她到底是追求自由 还是渴望束缚
蛮感人的却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3.5;“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 “我们还以为,我们有的是时间。”人物架构太像《东京物语》了,前后断裂挺严重的,不仅是文本内容,影像风格亦如此——前半段是胶片感的唯美,后面则是西方目光下猎奇式的对日本文化的想象(数据化的明亮失真),倒反而成为某种风格特征了。以游历异乡实现生命救赎,这个概念委实太流俗。
难受……
节奏很舒服。有点温情有点压抑。
所有的冷漠無情歸於德國,所有的美麗感人歸於日本;意味深長,表達刻意--反差(文化),視角轉換(妻子過渡至丈夫),虛實並置(最後一場舞)。
温和的女性视角令人激赏,但有些桥段未免过于煽情,少了份不动声色,另,情节硬伤颇多,有点为了致敬而致敬的感觉,西式小津=现今大热的治愈系。
高级模仿秀,但模仿的还不错,不过这片有什么是属于导演本人的?
2.5 无论德国本土(巴伐利亚、柏林、北海边)还是日本,全是刻板印象。
寻找你的踪迹。PS.孩子和父母之间即便是最亲密血缘关系,却可以依旧不理解彼此,十分冷酷又现实。
开头部分有点沉闷,但越看到后边越有感觉,讲述老人家之间的爱情,穿插两代人之间的恩怨,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堪比《飞屋环游记》最初的那十几分钟(不过个人认为《飞屋》后半部是多余的)。鲁迪的儿子一定是宅男啊,要不然他怎么会有日本H漫画叻~~~
当我们两个都是鲜嫩多汁的蔬菜卷时,就开始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现在~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儿女毕竟不是自己~只有自己经历的~才能被自己理解~喜欢那个叫优的女孩~有艺术家的精神和灵性~抱歉我不了解日本~即便如此~我也爱上了影片中灿烂的樱花盛开
“舞踏,影子的舞蹈,生人与死人的舞蹈。感受风,感受光线,你便能与逝去的人们共舞。”
欣赏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