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乔治一家被偷拍为导火索,向观众展现了一段童年回忆:乔治因自私编造谎言使父母将马基送走,从而剥夺了马基接受教育的权利。
看似这只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无意间犯下的过错,可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它揭示的是两个民族的内在矛盾。
马基的父母是乔治家的长工,因为民族解放阵线号召的游行而被巴黎政府枪杀,在这场屠杀中阿尔几内亚人死亡近200人。
乔治设计驱逐马基不单单只是惧怕他抢走本属于自己的爱,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他鄙视黑人,对于马基,他从未有过歉疚之情,他在马基的面前永远都理直气壮、趾高气扬,不经过任何调查就武断的认为一切是马基所为,在他的潜意识里早已认定黑人是有罪的,是不洁净的,即使马基以死明志,他仍一副故作镇定的表情,甚至将罪责推向马基的儿子,从未有一丝悔过之意。
影片中有一场乔治与黑人正面冲突的场景,乔治骂那个黑人是猪、是白痴,这一场景直接的表现出了种族歧视,而电视上播出的节目同样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民族冲突。
当马基的儿子找到他责问父亲的死时,他说:“你父亲的死与我无关,你要我道歉吗?
”“对谁?
对我吗?
”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对一个人道歉的事,而是对一个民族的歉意。
令人痛心的是直到最后乔治都未曾悔过。
影片结尾,并没有向我们说明偷拍的元凶是谁,可那已经不重要了,摄影机后面的那个人也许是神,也许是导演本人,无论是谁,重要的是他揭示了真相,向我们展现了现实。
片尾马基的儿子去学校找乔治的儿子,两人谈了片刻后各自离开了,导演将对话内容做了消音处理,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悬念:下一代之间的民族冲突能否化解,还是继续互相伤害。
影片不仅从民族角度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同时也从家庭的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多个层面。
乔治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虽然他温文尔雅、博学广文。
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可他身上却有着与其身份不符的虚伪本性。
为了隐瞒自己的不堪过往,在猜测出凶手时他拒绝告知妻子;见过马基后,他仍用谎言欺骗妻子;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向妻子说明了马基的身份,可却依然武断的将罪责强加在马基身上;甚至马基自杀后,他仍省略了马基对他说的话,一口咬定马基是元凶。
与乔治相比,马基始终处于弱势,父母早亡,幸得主人收留,却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抛弃,在孤儿院度过青春。
他本应怨恨乔治,可他并没有,对乔治他永远都是友善的,即使乔治一再的污蔑他,而他的宽容却将他推上了死亡之路。
为了不再蒙受不白之冤,软弱无力的他只好选择以死明志。
他的儿子说过“孤儿院只是教人仇恨,可我的父亲却把我教育的这么好”,马基始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可他的悲剧何来?
不是他的恶劣品性,而是他的出身,仅仅是因为他黑人的身份。
处于上流社会的乔治一家,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却支离破碎。
家庭成员之间既冷漠又缺乏信任。
母亲生病了乔治浑然不知(马基却知道他母亲生病了),他很少去探望母亲。
和母亲但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他的家庭状况:“平常各忙各的,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什么话好讲。
”安娜背着乔治与另一位朋友搞婚外恋,儿子得知后负气出走,而夫妻两人却浑然不知,直到深夜才发现儿子失踪了。
对于儿子,他们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关心他的行踪,甚至还怀疑他。
儿子失而复得后,他才开始与他交谈,但对话却永远那么生硬,他们总像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
马基对乔治说“我相信你,可你不相信我”,乔治不相信马基,不相信安娜,不相信皮耶侯,甚至不相信自己的母亲。
这是一个多么卑劣的人啊,他用自己邪恶的内心去猜度所有的人,这种人永远不懂得什么叫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悲哀啊!
给评价的时候在两星和三星之间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三星。
这片子看得我挺郁闷的,大段相似的长镜头看起来十分压抑,估计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一定是和我一样的目的,想看看究竟谁才是这些偷窥录影带的拍摄者。
结果发现自己被编剧给耍了。
话说影片一开始就让我犯了嘀咕,这该不会是一部大闷片吧。
姑娘我已经不看闷片好多年。
一个定格的镜头从一开始打出了一大片的字幕,还足足放了2分钟。
然后视野总是莫名其妙的突然切换,从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中突然转换成录影带的内容,而且转换的还颇为频繁,导致长镜头一出现,我就发晕。
到最后呢,到底是谁拍的?
估计也不得而知了。
但那也不是重点了。
重点是,或许人们的心里都多少有着阴暗的一面,而人们总是拒绝想起恨不得能埋到土里掩盖的严严实实,更不想因为那些烂谷子芝麻的陈年旧事坏了眼下的幸福生活。
心虚总是让人找来各种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然而心虚又让人其实并无法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彻底忘怀。
总是私心在作怪。
当那些陈年旧事借着这部隐藏的摄像机从男主角罗宏的心底深处浮上水面的时候,他禁不住气急败坏了。
这部电影揭示了人性很多丑陋的一面。
1,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安娜和罗宏夫妇之间的感觉很不好。
感觉不到那种夫妻间互相体谅共同经历困难的意思。
安娜只知道一昧的追问,说话的语气让人听起来很不爽。
而罗宏总是想掩饰掉自己曾经对别人的伤害,即使提起也早早的跟自己撇清关系,认为自己无罪。
2,亲人之间的冷漠。
小的时候,罗宏因为嫉妒马吉即将被自己的父母收留,千方百计把马吉挤走。
可后来成家成名,却对自己的父母疏于照顾,甚至连自己的妈妈生病都不知道。
还有罗宏和安娜夫妇的儿子,三口之家一点也感觉不到亲情温馨的感觉。
3,没有瞒天过海的秘密。
导演专门用了一个镜头来表现安娜和皮耶侯之间的暧昧。
而这一切被安娜的儿子有所察觉,负气离家。
罗宏不想提及的幼时往事,也随着录像带事件和马吉割喉自尽而明了。
4,自欺欺人的受害者。
即便是罗宏从小就动用心机将马吉送到孤儿院,即便是马吉为了此事割喉自尽,即便是马吉的儿子突然的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罗宏仍然以为自己才是受害者,如果任何人想要破坏他的生活,他都会毫不客气的。
然后他用两颗安眠药让自己在黑暗中沉睡,醒来以后自己还是自己,一个读书访谈节目的成功策划主持人。
最后,结局又用上招牌的长镜头来结尾。
足足近3分钟的结尾长镜头和足足2分钟的开场长镜头一样寡而无味。
不知道是何寓意,也许是以一种在暗处的态度审视人群,或者表示录像带还在继续拍摄吧。
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乔治与妻子安娜、儿子皮埃尔一家三口的平静生活被乔治从家门口捡来的录像带打破,这盒录像带显示有人静静地注视着乔治家的一举一动。
很快,更多的录像带和恐吓性质的明信片寄到了乔治及家人手上。
乔治对看不见的敌人殊为紧张,开始小心保护儿子,并且为录像带的内容指引,回想起多年以前,差点成为母亲养子的阿尔及利。
非常不错的一个片子,尽管有很多定格镜头,片子的节奏也比较慢,但通过一个家庭的烦心事,很真实地描画了多种社会问题。
看片的时候,曾一度被录像带的来源牵着鼻子走,越往后看越觉得录像带的来源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已经被深深地带入到片子当中。
一部大师级的电影。
考究的镜头、缓慢的节奏以及冷峻的故事内核,哈内克总是擅长面无表情地讲一个残酷的故事,从不刻意地去渲染什么气氛,只是把冷冰冰的现实呈现给观众。
开放性结局也引人深思。
偷拍,这是一个曾经风行一时,而现在稍稍有点因泛滥而令人疲倦的题材。
奥地利导演迈克尔·汉内克选择了这个题目,却聪明地避开了“性”这个无聊的噱头,他的目光透过苍白无声的摄像机镜头,直接刺向了人心里面的黑暗。
这里的偷拍,来得不似大卫·林奇的《妖夜荒踪》那般诡异,但是人物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只有更甚。
莫名其妙地一再收到录像带,记录的是你家的外景,其中有你和你家人的身影,遇上这样的怪事你会如何处置?
谁的一生也不可能完全问心无愧,男主人公被录像带提供的线索牵引着,走向自己记忆的迷宫。
但可惜,他最后没有走通。
有评论说这个电影是希区柯克式的,其实恰恰相反,这个电影是反希区柯克的。
谁在偷拍?
为何偷拍?
——这样的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解答。
聪明的观众会一早就撂开悬念的幌子,把全副注意力放到那弗洛伊德病例般的心理迷局上(虽然这些心理变化完全通过第三者的视角来呈现,但它反而更加令我们心惊肉跳)。
我们的心渐渐被一种恐惧统治着:我们是否像这个男人一样,潜意识中在躲避着什么东西?
可以肯定的是,男主人公的遭遇必将唤醒你的某种羞耻心和自省意识,告诉你停止为自己开脱,因为我们确曾在我们自以为无辜的借口掩饰下伤害过某个人。
如果说这部电影真有什么让人难受,那就是它冷酷地撕下了我们戴在心里面欺骗自己的那个面具。
对了,“躲避”,是这电影另一个可能更常见的译名,我不知道是不是直译。
那么,主人公为什么要躲避真相?
是一种什么东西在控制着他?
唉,人这个东西,就是那样莫名。
又有多少时候,我们能真正认清自己呢?
电影中重重矛盾的此消彼长,是很有看头的。
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儿子,母亲与儿子,即便是主人公同母亲的短暂会面,冷淡当中也是隐藏着抵制的。
主人公始终迈不过心里那道坎,一次次败下阵来。
占有欲就必然是自私的吗?
然而越想得到的东西,当你摆脱了障碍之后,却发现它离你越远了。
主人公的儿子,仿佛也受到类似主人公童年梦魇的困扰,只是要夺走他母爱的敌人换成了母亲的上司。
由父亲到儿子,这是一个宿命的循环,主人公所惧怕并一直试图逃脱的报复其实早已作用在他身上——不但在心里受到罪恶感的折磨,而且这个家庭笼罩在阴霾之中。
在最后的远景镜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只能靠猜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家庭关系的裂痕看不到弥补的可能。
最惊人的一幕,是那个险些成为他兄弟的老人在他面前割喉自尽,鲜血狂喷,就像给墙壁添了一道伤痕。
汉内克对这种场面的处理一向非常高明,突如其来的暴力和冷峻的风格相互抵消,在对比之中逼出残酷。
这之后的故事其实更令人心寒,因为老人诀别的剖白并没有换来主人公的悔过,面对老人儿子的追问,他甚至不肯表现出一丝怜悯和歉疚。
这一刻,这个人脸上的无助和虚弱完全被丑陋这个字眼覆盖,而道德在与自私的对决中彻底溃败了。
看过《钢琴教师》的人会记得,最动人心魄的时刻都是无声的。
而《偷拍》是没有配乐的,声音的削减给了画面最大限度的压抑感,导演擅长的室内戏部分更是如此。
影片中的自然光并不都是冷色调的,但它留给我的印象却是人物一直处于背光的阴暗之中,原来,印在我脑中的只是人物心里的色度。
这个电影心理暗示的意味强了点,但导演最令人惊异之处也就是:他用简洁有力而又极度冷漠的镜语来交代故事,一点也不给人耸人听闻的感觉。
看似毫无心机,反而成就了高度的风格化,比如现实、梦境、录像机画面三个空间的切换全部用跳接镜头。
到最后,汉内克的镜头已经和片中偷拍的那架摄像机合而为一了。
我意识到:或许整个故事就是荒诞的,根本不成立。
录像带,血腥的图画、明信片都是幻觉,一直在监视他,令他寝食难安的是他的良心。
不断被窥视的噩梦连连,只是一次次内心的搏斗厮杀。
如果由良知作评判,那么即使虚伪能够涂改掉记忆,这个人也是输家。
《偷拍》是2005年的电影,是同达内兄弟的《孩子》一起角逐当年的戛纳金棕榈的,最后得到了最佳导演奖。
这两个电影都暴露了十分骇人的真实。
想到《孩子》,总忘不了主人公与同伙的小孩为逃避追捕而潜入水中的画面,那种寒意是直逼骨髓的——面对世界赤裸裸的一面,我们只有感到无力。
而观看《偷拍》则完全是内心的惊悚体验,应是一种更深的绝望。
在我们自以为无甚大碍的这颗心里面,到底还藏匿了多少见不得人的秘密?
什么是最大的恐怖?
对于奥地利导演哈内克而言,什么恐怖也比不过想要藏起来的秘密被人突然戳破在光天化日之下。
他2005年的杰作Caché说的正是这种恐惧。
乔治与安娜的自在生活被一卷神秘的录像带所打破了,他们在上面看见了自己熟悉的房屋。
这自然是一切恐慌的开始:想想看,在地球上亿万户的家庭里,偏偏他们家被挑了出来。
这四面墙壁里藏着掖着的一切似乎变得再也不那么安全了。
于是整部电影成了一系列流产了的遮掩真相的试图。
丈夫试着盖住自己不愿回忆起的过往不让妻子知道,结果被摄像机录下来了;乔治不想让朋友们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被安娜说出来了。
在影片最具爆发力的一幕中,一道喷溅的血痕用着最极端的方式逼着他面对他的记忆,可他依然无法与之讲和,就连受难者儿子的存在都被他当做是巨大的威胁。
最后无路可走的乔治把自己藏在厚厚的窗帘和被窝之下,然而最难以启齿和试图忘却的历史还是被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
是谁录下了这些影像?
这个看似关键的问题其实完全不需要解答。
这是历史的目光,是客观的审视。
这种一举一动受到监视的感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Zeitgeist),它警戒着我们: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眼睛存在。
这双眼睛的拥有者是悄无声息的历史——这并非是过度阐释。
影片里对于时局的展示俯拾皆是,特别是对于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冲突。
这亦是影片里范围最广的一层遮掩:对于历史的忘却。
乔治的母亲声称:那段记忆过于令人不适,没人愿意回想起来。
哈内克对于这种历史观持一贯的批评态度。
在他后来的伟大作品《白丝带》中,一个事无巨细赏罚分明的父亲却选择包庇下子女魔鬼式的罪恶行为,这种教育的后果我们都看到了。
影片结束于一场年轻人的会面。
监控画面里毫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两个儿子、两个年青一代走到了一起。
他们在说些什么?
他们又知道什么?
他们接下来要怎么办?
这是影片无力也无意回答的问题。
哈内克借此向未来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在历史不偏不倚的注视下,他们要做出自己的抉择去书写自己的历史。
乔治每天接到神秘的录像带,用血腥的图画纸裹着。
录像带长达一小时到两小时不等,最初只记录下乔治每天上班、下班的平淡画面,看似威胁迫近却又无关大局。
然而,当那盘记录着如何在列宁大道驾车右转、上楼、如何来到一个贴着“407”的房间时,这些录像带从此把乔治卷入了深渊。
在“407”里面,他将见到一个童年时代的噩梦,他儿时犯下的错误将在这里膨胀、再膨胀,并最终用血光来收场。
而这一切的背后,摄像机就像上帝之眼,从来形影不离。
影片一开始还留有悬念,把观众带到常规悬疑片的格式当中。
到底谁是窥视的元凶,把乔治引向407的目的是什么,而乔治的童年到底有怎样的阴影,和兄弟留下怎样的瓜葛。
观众无疑都会顺着这个方向被引导,在影片越来越趋近尾声的时候,呼吸加重、屏息等待,期待着一场悬念的大揭秘。
然而,最大的悬念,莫过于没有解开的悬念。
哈内克显然是个跟观众过不去的家伙(《趣味游戏》遥控器一幕,已是让观众哭笑不得)。
他知道如果拍成一般的惊悚片,只能满足观众爱猎奇、爱寻根问底的低级趣味。
显然,他并不满足于此,还给了怀有这种心态的观众一个狠狠的嘲笑。
摄像机,只不过是一个虚设的仪器。
事实上,它从来没存在过,所以真凶子虚乌有。
这一点,从倒数第二幕长镜头就已经清楚揭示。
影片镜头语言清晰,静态固定景别的长镜头,均指代录像机所拍摄,如前半段的乔治家门口场景、后半段乔治和他儿时朋友的争吵。
这些凝固的画面都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来自第三方的视角,这是跟摄像机有关的片段。
直到影片尾声,现实的故事高潮掀起,而童年时代的补叙也终告收尾。
这时,导演用了一个漫长的、固定的全景镜头,再一次模拟摄像机记录下乔治朋友如何被强行驱逐的过程。
这起码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摄像机记录画面,清楚的告诉了观众:其实这个摄像机,并没有人在安置。
它可以是导演的眼睛、可以是观众的眼睛、更可以是上帝的眼睛。
故事野心勃勃的命题已经没有掩盖。
God is watching you,这个《楚门的世界》也有过,只不过以一种温和的、没有锐利武器的形式出现。
哈内克却让这一切来得更裸露、更直白、更猝不及防。
乔治跟妻子说,我没有去过407房间,没有见到里面有人,你惊讶为何连这种事情都要撒谎,你以为夫妻两人分担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一转身,妻子和皮耶,却在一个温情脉脉的餐桌上亲昵,你惊讶前一秒这么敢于和丈夫一起担当的妻子,竟然也有外遇;而当乔治朋友二话不说,在脖子上使劲一抹时,我除了大叫一声,怔怔看着喷涌而出的血,再无别的思考空间。
人性来得这么复杂,死亡来得这么意外,而这一切偏偏无所躲藏,赤裸裸呈现给你看。
而哈内克对于人性的刻画,绝不仅仅限于大事件里的面相,你可以看到,乔治在让妻子请走客人时候,那种唯恐得罪人、保不住面子的性格——才刚是一条人命在他面前倒下,此刻的乔治,竟然还会为如何请走客人的问题而延宕不已。
哈内克似乎是当代媒体的批判者。
他在《隐藏摄像机》中对电视、书籍、录像带等媒体或媒介的批判轻轻掩盖了起来。
和《梦之安魂曲》一样,电视购物、电视综艺节目不但是一个背景噪音,有时还是把人物越来越往死处推的力量。
哈内克《趣味游戏》的命案,也正是淹没在电视节目的噪音当中,女主角拼死也要把电视关掉的一幕,看似不合常理,却隐埋了导演对所谓媒体业、新闻业的耻笑。
本片主角乔治,既是文化人,更是媒体人,他以文人身份出现在电视聊天节目当中(这让我想起了梁文道和《锵锵三人行》,当然这绝没有类比或者暗喻之意),并接受着电视剪片员对聊天的随意剪辑。
这种剪辑不以断章取义为害,只需要噱头、火爆。
导演讽刺乔治、也讽刺了他身后的电视媒体。
他给电视上的所谓知识分子一记耳光,媒体给他们披上光鲜外衣,却没给他们离开荧幕后的遮羞布。
乔治夫妇的电视,顶着四面八方的书籍和光盘,摆设怪异,更是成了影片的标志性场景。
这令人心里一惊的场面布置,正是导演对这些事物刻意的强化、以及对观点有意的透露。
在惨白色灯光的映照下,乔治家中如雪洞一样冰冷,四处凝结着冷静到彻骨的寒意。
这色调,既是对《趣味游戏》手法的又一次重复,又是隐藏摄像机客观视角下的不带感情的中立观感。
哈内克曾列举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十部影片,列表上大部分都是悬疑片和惊悚片,其中不乏希区柯克、《异形》导演斯科特这样的悬疑大师。
他本人除了吸收悬疑片精髓外,还加入了贴有哈内克标签的电影态度。
这个方面,跟他同时列举的库布里克《大开眼戒》有了共通之处,他们让逻辑的流动不再成为悬疑片的命脉,而悬疑之外的深不可解、人性的深不可触,才是最让人挥之不去的观感。
电影的现实时间画面与监视画面保持统一的现实主义影调,不同于其他电影总会给监视画面加上装饰性暗示——压缩画质导致的横条、角落里REC或时间的提示。
不会有观众看到便知第一画的静止长镜头就是夫妇在观看的监视画面,是她们的声音入场以及后面的剧情交代我们才推论出这个次序。
而片名与主创也出现在这一画面里,它就像是作者拍的、他需要给出信息或传递美感的镜头,并选择它刻上自己的烙印。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在类型片里它需要做到完全欺骗,要让观众相信这的的确确是监视画面,是监视人的第三者行为;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作者这么拍摄、处理、拼接的目的不在于突出现实性,而在于表明监视人即作者这一事实。
如果监视画面和现实时间画面同出自作者视角,那显然它打破了电影的内部结构,或者说,作者作为超验的存在——上帝之眼审视着这一切。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从某个场景中无缘由地、突然中断地切到下一场景也就像录影带突然的ending,可以说是哈内克给(看电影的)妳寄了一盘录影带;而且他从铺垫事件的前半段就已经不避讳地使用这种手法,既是信任我们的信息组织能力,又是在说明:「我」(作者)在有选择且阶段性地释放信息,而观众和影片中的夫妇一样,只能根据已接收的信息给出判断。
显然这蛮自恋的。
最明显的是第二回夫妇收到的录影带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现实时间画面,因为没有画外音;但第二次出现时,是男主到家后回放的监视画面,反倒在此时出现了咳血男孩的反打画面。
佐证了如前所说的,作者不在乎是否突出了现实性,甚至可以在这种时刻像黑洞折叠一样将不同的时空影像剪接在一起。
(顺便一提,梦境的画面反倒比现实时间画面更清晰而没有杂质,现实时间画面和监视画面都带有明显的边缘颗粒感,是一种仿录像带的影像)此时咳血男孩的画面是男主的臆想,因为从后一秒夫妇的对话中我们得知男主在看录影带时走神了,而当时她们是第一次收到咳血男孩的画,他从第一次看见画就知道是谁,可窥见其内心深埋的恐惧之冰山一角。
此处的打光和构图十分古典主义,像一个忏悔室那是怎样的强大动力使得他一直试图掩盖童年往事?
也是同样的恐惧。
记得反派影评有一期节目里,嘉宾靳锦说过:「孩童有天然的阶级意识且对此毫无反思。
」(大意)那么在缺乏教化的时代里,亲历成年人的党同伐异——1961年巴黎惨案,一个法国白人地主儿子对收养的阿尔及利亚黑人长工儿子的污名化迫害就不止是简单的阋墙谇帚,而是一场由阶级、国族、历史掀起的巨浪,荡至某个乡村农场里的浪花。
它却足以改变一个儿童的未来走向,余波直至今日,杀死了他。
当然,马吉的自杀也是因为看清了将他推入深渊(孤儿院)的乔治没有一丝悔意,然而观众知道乔治挥之不去的梦魇(梦魇里马吉怒杀公鸡似乎也是对阿尔及利亚报复高卢雄鸡的恐惧),他漠然的姿态越决绝,我们越能感受到他的恐惧。
乔治的恐惧和冷漠即是法国政府1961年巴黎惨案长达37年的否认和舆论管控;他在几十年后见到当年被自己迫害的马吉却丝毫不过问他的生活,就是中产阶级(或如他口所说的「社会精英」)对底层的不过问、不在意。
它们出自同样的恐惧,恐惧阶级掉落,恐惧政治清算,恐惧家庭事业等一切关乎自身利益的损害,恐惧一切经自己之手坠入深渊的亡魂的哭泣、咳血……大可以不信这些,继续高谈阔论的电视节目,出入灯红酒绿的party,享受书迷与同事们的笑面迎迎,甚至回头嘲讽、消解这些沉重的包袱——在朋友聚会上一位配角花几分钟时间只是讲出一关于转世的笑话,而最后只有一名黑人女性还在疑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似乎也带有一种历史指向。
当然,她们可以嘲笑转世,也就更可以不信因果报应。
然而当乔治被上级招至办公室时,面对自身利益受威胁时,却可以安心说出「愿上帝有耳」,如果隐藏的摄像机即上帝之眼,那么即使上帝把录影带都寄到他家,他也不为所动。
因为身边尽是需维护的自身利益,维护家庭、房子、事业等代表中产的一切似乎令做噩梦成为了微乎其微的代价。
但她们的家庭内部又是如此不堪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言语的冒犯与信任的缺失令情感无处疏通,而且,或相敬如宾或针锋相对的关系已经使情感僵化,在外部力量面前多么脆弱。
与核心事件无关的儿子出走,既点出了孩童的敏感,又如手术刀般再一次剌开这个中产家庭的伤口。
但也并不能划分清楚个人过错,因为她们彼此互不沟通,所以夫妇不知道皮耶侯的想法,安娜不知道乔治的猜疑与梦魇,乔治不知道安娜的情绪无处抒发,也不知道安娜和皮耶的关系……安娜作为代替观众追问乔治和马吉的过去的角色,没有因此被作者多设计任何让人同情的特征,除了遇到重压时更外露的难过,但本质上她和乔治是同类人。
她也可以给一个丈夫童年时伤害的人的哭泣片段揿暂停键,她不会在丈夫将马吉在面前自杀的事实与过去犯下的错和盘托出时展露更多的负面情绪而仅仅只是抚下他的肩膀;正因为中产阶级在哈内克的镜头下是虚伪的、懦弱的、自私的、带有原罪的、互不信任的,它的影像如数学推导、论文举证般立场先行地进行人物塑造,概念先行地引出故事情节。
在1961年10月17日血腥镇压阿尔及利亚人的法国政府亦是如此,是多么强大的阶级/政治共同体的自保能量,让它或是乔治,可以没有丝毫愧疚地面对死在面前的受难者,然后在之后的无数年也闭之不谈。
然而乔治还是会在很多年后,赤裸全身进入梦乡时,梦见曾真实发生的农场画面——马吉被推入深渊的过程,就像几百名阿尔及利亚人被沉尸塞纳河。
而当下,电视机播放的殖民地新闻仍旧发生着……
电视机里播放着殖民地新闻这不需要我们做到文化语境层面的设身处地,我们最有资格感同身受,因为曾经如此,现在没有自省,将来还必回到原地。
结局镜头停在儿子皮耶侯的学校门口,却不见皮耶侯,或许在暗示他受到这一事件的牵连了,但学校之意味还在叩问着,我们要留给下一代怎样的历史?
电影的内容提及了一场许多法国年轻人从未听过的塞纳河大屠杀事件(1961年阿尔及利亚独立之时,Majid的父母参加的那场游行)。
《隐藏摄影机》在法国上映第三周时,巴黎市郊就发生了44年来最大的暴动,法国警方总计出动了近万名警察才平息这场暴动,事件严重到让法国政府不得不紧急宣布重新启动已取消40多年的宵禁,有些法国媒体直言这场10月暴动的导火线就是《隐藏摄影机》,因为电影中提到了1961年10月17日在巴黎所发生的屠杀时间,法国人无不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感到震惊。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英国《卫报》评论这部电影是“21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电影”(The first great film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看完之后觉得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部影片:从个人的角度,这里有欺骗、内疚、嫉妒、猜疑、仇恨与发泄;从家庭的角度,这里有信任、家庭、亲子关系、背叛;而从最宏观的角度,我们则可以看到中产阶级与底层、社会主流与非主流的对立、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冲突、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不谅解。
这里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单独早就一部伟大的电影,导演却在一部电影中将所有这些主题完美地浓缩在一起。
更了不起的是,他还能够做到情节紧凑精彩,引人入胜,让观众在带着悬念观看影片的同时,就开始思考电影想要传达的背后的意义。
影片最终没有告诉我们神秘影带和恐吓信背后的始作俑者;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重点,而只是引出了主人公Georges和观众所处的困境:到底该不该信任一个自己曾经伤害过的、有理由对自己进行报复的人?
Georges在影片中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他一方面坚持拒绝信任Majid,一方面自己却不断地撒谎、隐瞒,从最初的不愿意告诉友人神秘影带的来龙去脉,到拒绝告诉妻子他对Majid的怀疑,再到试图隐瞒自己见到了Majid的事实,乃至最后关键地省略了Majid的遗言“我与影带毫无关系”。
他的妻子比他更坦率,却也背着Georges有婚外情,这令她对Georges的指责多了一份虚伪。
当Georges愤怒地指责Majid试图摧毁他的人生与家庭,并威胁要报复时,后者答道:“我相信你,可你不相信我。
”影片对于政治的影射同样深刻。
非洲裔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社会人数庞大,却永远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这其中以Georges为代表的法国中产阶级应该负上怎样的责任呢?
“你剥夺了我父亲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种族间的隔阂导致了后来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咎由自取。
这个折射同样可以扩大到整个西方世界战后对于外来移民,特别是前殖民地国家移民的政策,乃至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Georges以及Majid之子的互相威胁,不就经常在电视新闻中再现吗?
同样的,在Majid自杀身亡之后,Georges又进一步指责Majid的儿子是真正的主谋,似乎代表着仇恨与偏见已经被传递到下一代;不过影片的结尾,Majid之子与Georges之子的对话,又代表了什么呢?
他们到底是在互相友好地接触,亦或是继续地辱骂、猜疑呢?
导演Michael Haneke在最后时刻决定将原来的对白部分消音处理,更是别有一番意义。
当然完美之中依然有些许的瑕疵,电影的结尾过于仓促,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然而能够将如此多沉重、复杂、宏大的主题,浓缩进两个小时的电影之中,已经实属不易,再加上近乎完美的情节展现,无愧于是200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与评审团大奖两个奖项的得主。
大概是事因与冲突点相似的缘故,观影过程中几度联想起《追风筝的人》。
幼年时的主仆关系为多年后埋下了祸根,只不过一个是弥补过失,一个是加深仇恨。
但这仅是过程中的观感,这个故事比我的猜想复杂与深远得多。
马吉德比乔治略长,马吉德的父母是乔治家的长工,在上世纪6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组织策划的巴黎大游行中遇害,马吉德时年6岁,乔治的父母有意收养这个孤儿,可马吉德却成了乔治的眼中钉。
乔治向父母说谎,致使马吉德被送走。
两人6岁那年一别,再也没有见过面。
多年以后,乔治娶妻生子,成为社会名流、精英阶层,马吉德却生活落魄。
当乔治一家被隐藏在某处的摄像机偷拍并遭恐吓时,乔治的心中有两个怀疑对象,一个是已进入叛逆期的儿子,另一个就是几十年未见的马吉德。
乔治找到马吉德并质问他,马吉德却以当面自割喉管的极端方式向乔治自证清白,但尽管如此,在乔治看来马吉德是想以死嫁祸,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
随着危机的深化,乔治又开始怀疑马吉德的儿子……故事发展到这里,我觉得以上三种可能性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相,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仿佛看见哈内克正躲在隐藏摄像机背后笑。
所谓的隐藏摄像机也许根本就是个隐喻,那是一种忌惮与猜疑,精英阶层内心无端的焦躁与不安全感,金钱、名誉、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如走钢丝般的不稳定,他们变得敏感与多疑,为了消除隐患与不安,不惜追溯恩怨至童年,质疑一切曾经存在过的情感。
而乔治对马吉德复仇动机的怀疑,也暗藏着一层不难推测的政治逻辑——当年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人民背信弃义的隐忧。
马吉德的死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乔治了无恺恻,更遑论被唤醒良知。
生活恢复了常态,乔治和他的家庭找回了原先的节奏。
只不过,他的儿子依然宁愿赖在同学家里也不爱回家,他的老婆依然与他的老朋友不清不楚。
而此时,隐藏摄像机终于淡出生活现场,变为上帝之眼,说白了正是躲在摄像机背后的那双哈内克的笑眼。
2022.9.18补记:这部电影是2018年看的,当时极不愿将其认定为政治题材,因为用它来诠释人性已很让我唏嘘。
但昨日二刷,感觉割喉这一行为作为电影语言被运用,并非我最初想的那么单纯:割喉是最不可取的自杀策略,很不寻常。
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阶级抗争。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割喉那一幕引起全场剧烈反应一场精神折磨的悬疑朱丽叶比诺什依然美丽“奥地利电影大师迈克尔·哈内克作品回顾展”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如果不是亲眼看过,很难想象这世界上会有这么无聊的电影。
额…看封面一直期待一部比较实验的片子,以为会来个Harun Farocki那种的…就留着一直没看…内核和手法都非常传统经典,隐藏摄像机更多的是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甚至它也许不是外部的,不是物理的,刺激和搅动着内心深处的良知,引发现实波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确可以归类为悬疑。
不如《白丝带》但个人更喜欢这部。一部电影拍出了白中左的的虚伪,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屠杀,人性本恶,对电视媒介的批判和对摄影机本体的尊崇,哈内克的手法游刃有余。年幼的马吉被诬陷砍掉鸡的头和中年马吉被另一种诬陷而割喉形成鲜明的互文,历史根本没有往前走。而年幼的马吉被孤儿院的人带走时,与地上的鸡又有何异。
看完之后,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脖子....嗯~还在...
哈内克最烦人的地方是从来不直抒胸臆,必须用尽全力思考,才能体察到他精心编织的意义网络。但一旦看到世界便再也不是之前那个世界了。他用“隐藏”两个字做了一篇论文,从家庭到国家再到摄影机本身,宣示了摄影机作为与人类平等的上帝的地位(有趣的是它既全知又失焦,既连续又断裂)。包罗万象。
He's using the camera itself to crystalize a prevailing horror, timeless and universal. Who cares about the practicality?
其实电影用一种晦涩的手法点出了四十多年前法国政府一段极为不光彩的过往 当然这不是电影唯一的主题 哈内克的强大在于把很多宏大的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并且丝丝入扣 让人想一探究竟
4.0 是我最讨厌的那类片子,连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没有,只有观众带来自己的过度解读。
牢牢抓住电影的一大特性:窥视,录像带视角和电影视角不断切换中,让同样作为窥视者的观众隐约有种不道德的罪恶感。我们就像主角一样,站在安全地带,看着种种不公,欺瞒,冷漠发生而无动于衷,直到它们有一天逼到自家门口。
导演操纵痕迹太重。这片子开头好像在说个人隐私,中间好像在说家庭生活,最后却拐到阿尔及利亚。而且这三个事情每一件都是蜻蜓点水,非常表面。不知道为啥影评人喜欢这片子。
残忍。一直以为《大快人心》只是哈内科的一个残忍特例,结果在这里又一次看到。只能说,所有的关系都对了,细节都足了,情感都到了
哈内克风格明显,类型打悬疑惊悚的标签有点多余
06-03-03:和《迷失公路》有近似剧情的片子。
其实法语的原片名就叫【隐藏】,汉内克标志性的“心理游戏”几乎重现了【趣味游戏】的实验感,也能依稀瞥见一些后来【白丝带】里的少年原罪和【快乐结局】里的媒介张力,朱丽叶比诺什和奥图尔都表演非常精彩,可惜后半段除了忽然见血极为突然和血腥之外整体有点平淡
对这些名大于实、普通人连打3星都怕被骂成是无知的片子,我的看法是:坚决只给1星,完全不欣赏而且不以为耻!
暴力和欺骗似乎是哈内克最热衷于表达的主题,然而他的所指却远远超越影像的表面之外,我甚至怀疑他在想象自己是上帝,设置了种种困境去考验这个浊世里有着各种劣根性的丑恶灵魂,却又同时心存悲悯,哀其不幸。虚伪的矫饰掩藏不住自私的毒疮,欺骗与指责下宁为玉碎而喷涌的鲜血,正是走到末路极致的控诉
是否拍摄的有点太无聊了,以及这个男主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讨厌的感觉瞬间涌上来
叫我割雞喉,說我嚇壞你,我就在你面前把我自己割了。那一抹血紅,那一抹揮不去的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糾結歷史,個人與社會,與家庭,以及個人內心的矛盾。其實還沒有太理解最後majid兒子跟George的對話有何深意?
原生态的摄影,找不到真凶,开放式的结局…缺乏对法国社会前世今生的了解,会觉得此片相当的无聊沉闷和隐晦难懂。被监视被怀疑的人都出现了焦虑和歇斯底里,以死明志的一抹鲜血,让故事从个人恩怨演变成了对国家政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