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的是一个因肿瘤只剩两个月生命的女人如何度过她最后的时光。
这个狗血的生活中热议的题材,一不小心在悲喜之外,展开别样的思考。
她得知真相后隐瞒了所有人,借了侍者的笔在纸上写下两个月余生一定要做的大事小事。
有出轨有母爱和琐琐碎碎。
而一切在死亡面前,像记录着这些的薄薄的纸,存在便是它的意义。
朋友小灰说人是奔着死去的,注定是悲剧。
所以选择坚强的每个人和这女人一样,对所有人隐瞒了忧伤。
女主有两个倔强可爱的女儿。
还有完美的丈夫,挚爱的情人。
生活中的矛盾与美好在这个清洁工女主的家庭里很真实。
她是每段关系的中心,而随时的抽离,又使得她注定是无足轻重的。
所以影片没有讲述她最后的死去,而是在大大小小的事儿全安排妥当后,戛然而止。
所以我们不难看明白,电影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她,"她象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那些环绕着她的生活才是一切的主角。
这个美丽的女人,能撑起一个世界,却正视自己的无关紧要。
母爱是人性的起点,所以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最能体现导演的思考。
「玛丽与马克思」里酗酒的妈妈,和这部电影里的女主的妈妈相似又不同。
她对生活无处不在的怨恨和怪责掩饰不了她的善良。
经历了一世的凄凉却仍能充满希望。
祝福我们的人生,愿妈妈一切都好。
真实地活在当下,为什么很多人直到将死才想起来要去做很多事情 就不能在健康地活着的时候就把这些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吗 想起了遗愿清单这部电影,看来人知道自己时间不多的时候才能活得真实 健康的时候,总是在浪费自己,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愿这部片子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很多电影,常常是随着情节的推移默默流泪,电影过后,擦干眼泪,也就过去了。
这部电影,叙事平实,从头到尾我留下的眼泪可以不超过十颗,看完的那一瞬间只是觉得很悲伤。
然而五分钟过后,我却毫无预兆的几近嚎啕大哭,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哭泣的确切原因,或许是那一个半小时的悲伤慢慢堆积起来,现在终于崩溃。
是的,这是一部很悲伤的电影。
Ann,二十三岁,小时候父亲就进了监狱,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母亲痛恨并且咒骂整个世界;十七岁的时候,为现在的丈夫生了第一个女儿;十九岁的时候,为同一个男人生了第二个女儿;现在一家人住在妈妈后院的房车里,每天晚上做大学的打扫工作;在医院查出卵巢有肿瘤,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胃,只剩下两三个月的生命。
于是她列了张表,列出自己必须做的所有事情: 1. Tell my daughters I love them several times. 2. Find Don a new wife who the girls like. 3. Record birthday messages for the girls for every year until they're 18. 4. Go to Whalebay Beach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picnic. 5. Smoke and drink as much as I want. 6. Say what I'm thinking. 7. Make love with other men to see what it's like. 8. Make someone fall in love with me. 9. Go and see Dad in Jail. 10. Get false nails. And do something with my hair.为了不破坏原文的感觉,我没有翻译。
在电影里,这十件事情ann有的完成了,有的没有完成。
她送孩子们去上学,在孩子转身离去后自言自语的说i love you;她对着录音机说话,说着那一年一年的生日祝福,说着对每个人的歉意,说着一遍又一遍的i love you;她邀请隔壁的另一个ann来家里吃饭,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喜欢她;她直言不讳地说出想对别人说的话,包括赞扬和批评;她为自己做了一次漂亮的假指甲;她去监狱看了自己的父亲;她和另一个男人坠入了爱河。
她一件一件地做着单子上的事情,却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即将死去。
电影甚至没有讲述她最后的故事,而是在那一瞬间,她就已经不在了。
my life without me,我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确切的理解这个名字,我想它说的是,ann的生活还在继续,只是ann已经不在了。
Ann,她在Nirvana的最后一场演出上认识了丈夫Don,当时Don看见她在哭,手边没有纸巾和手帕,于是脱下T恤给她擦眼泪。
Ann17岁和19岁时生下两个女儿,现在分别6岁/4岁。
她在大学做夜间清洁工,Don的工作是给人建游泳池。
有天Ann晕倒,查出来只剩两三个月好活。
她谁也没有说,写下了几条死之前要做的事:1.跟女儿们说爱她们,一天好多次2.给老公找个女儿们喜欢的新老婆3.给女儿们录每年的生日祝福到18岁4.一家去whalebay海滩,BBQ5.烟想抽就抽,酒想喝就喝6.想说什么说什么7.和其他男人ml,看看是什么滋味8.让someone爱上我9.去监狱探望老爹10.去做美甲(把头发也搞搞)最后,都完成了吧(海滩那个好像没有?
),故事其实还是比较圆满,现实中,可能不会那么巧想做什么都能做到吧,总会有意难平
人类除了生命力比别的动物略强一些意外,其他的都基本处于异常脆弱的状态,你比如这部片子里描述的那样。
人类之所以容易变得脆弱,大概因为思考和认知带来的情绪复杂化。
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最终总能联系到关于自己的生命或者痛苦或者遗憾或者总总林林的命运啊这三个字上面来。
其他的动物并不像(据我们人类所探知)并不像我们人类这样脆弱---用某个评论过
我以前看过动物世界这类节目中总有麋鹿或者斑马之类的被狮子捕捉的情景:动物尽自己做能逃逸,逃不掉的,就最后踢几脚,然后用水灵灵的大眼睛安逸地环视、最后一次环视这个并不美满的World,然后就Go了。
人类就不一样了。
不过这也不代表人类就高尚伟大很多---很显然能被关心到的也不过仅仅是自己群居过程中接触到的同类而已---比如父母亲啊,配偶啊等等。
人类怎可能脱离动物本性呢?
却只能装丫般略显临终前的“情系四方”而已!
很多人都以为人过世就代表一切的终结,我不这么认为。
如“村上春树”的看法---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越是有影响力的人,往往他的‘整体存活时间’越是漫长---乃至不朽。
不朽了的生命最终演变成文化的一部分,被其他完全不相干的人类保留下来;反之、也只有做着利于超越‘自己能接触到的同类’范围的事业的人才会有机会被人们留存在记忆里长存乃至升程至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叫做“world”就是告诉你“卧而得”的意思,呵呵。
倒下来了的时候,你才开始被重新分类,进六循环也好,被人们记住也好忘记也罢,基本上取决于你生前干了些什么事情,对谁干了...而已。
中国人比较早地竖立起来的善有善报的观念不谋而合地与佛教的理念重合并闪光。
而西方人比较关注所谓人文世界。
你可以看看这样的电影,借机会把最近的郁闷都哭出来,但不需要太过难受。
(其实你哭过了、也就很难真的难受起来了。
)毕竟,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不过是部‘故事会’而已。
有一个被我称作师傅的佛学人士说过:人哭的时候不管因为什么,皆因联想到自己才会哭,因此人哭的时候其实都在哭自己。
与其哭,不如微笑。
然后从容地环顾四周,从容地安排着还能触及到的一切的,真实。
P.S.1,经常流眼泪已经被证明对健康有益处。
2,我对电影的看法:“一切皆可能”---你能看到的甚至想到的故事、肯定发生过不致一遍 ,因此你有理由对着不知名的方向,致敬。
问题是你永远做不到他们那样,既如此,看看就算了,表太难过以至于更糟糕。
那样的话,原创人员的激励你的目的就算泡汤了。
纪伯伦的诗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婴儿并不比垂暮老者更远离死亡,同样,也并不更接近生命。
我想他的这句话并不仅是对暮年之人或将死之人说的。
相反,他的话值得各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思考。
我曾经看过一本有关死亡恐惧的书,其中提到不同的人面对死亡有不同的反应:有人绝望,让死亡提前;有人不承认,躲进被子里;有人沉浸于懊悔遗憾,而不是弥补;有的人却在得知死亡的临近之时,重新活过来,有生以来头一次抓住生命的意义。
那本书的作者说,他曾经和许多癌症晚期病人谈话,有些病人告诉他,当他被告知晚期癌症之后,忽然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在死亡的黑色前提下,生命首次被理解,被感悟,被赋予含义。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彼此依靠,两极相容。
生命的过程也是死亡的过程,死亡的过程也是生命的过程。
如果否认死亡,生命将无法被定义,也无法被感知。
在忽视死亡的前提下理解生命,就好比放弃冷让人理解热,放弃好让人理解坏,放弃远让人理解近。
反之,若以死亡为背影审视,人也许更能够看透什么是生命。
我曾经看过一部讲述一位肌肉萎缩患者的纪录片。
肌肉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患者全身肌肉将会进行性的,不可逆转的萎缩,坏死。
史蒂芬霍金罹患的就是这种疾病。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个32岁的白人男性,身高却不比一个8,9岁的男孩高。
他有一个大的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头,四肢如骨架。
虽然他现在还可以活动他的面部肌肉和手指,在可见的未来他可能将会面对全身瘫痪的命运。
但是,他还活着。
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他到美国寻找曾经在他只有1岁的时候预言他,作为一个典型肌肉萎缩患者,活不过6岁的医生。
最后他找到了。
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特有的,发音奇怪的一次独白。
他说:“死亡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一起相伴了32年。
很多次,他让我跟他走,我拒绝了,所以我还在这里。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跟他走。
但是最关键的是,我现在还在这里。
”死亡不单单是他的老朋友,死亡是每个人的老朋友。
死亡就像生命的反物质。
在生命被创造的同时,死亡也被创造。
当生命与死亡相遇,物质与反物质相撞湮灭,转化为纯能量。
但是,绝大数健康年轻的灵魂并不察觉死亡,并不思考死亡,也更不会说出“死亡是我的老朋友”这种话,虽然事实就是这样——死亡并不离任何人比他更远。
忽视死亡的好处是可以阳光的肤浅的活着。
坏处是,缺失了矛盾的另一端,生命的本质与深度将无法被理解。
那位32岁的罹患肌肉萎缩症的人他有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他消瘦残缺的身体里装着一颗哲学家的心灵---幻灭,理想,虚无,爱,痛苦,悲伤,但是坚强。
这些看起来孩子气十足的元素可能每本煽情小说电影里都有不少,但是我知道,越降到底层的东西,会越来越简单,而不是越复杂。
只有经过亲身的理解,这些符号才会回归原本的意义,降到地面,不再飘在天上,仅仅是一个符号。
回归主题,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生命的电影,我没有感到死亡排山倒海的倾轧过来,我看到的是生命,以黑色的死亡作为背景,绚烂的绽放。
苦难触发思考,愚蠢使人安逸。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安逸之年思考死亡,因为,就像纪伯伦说的,死亡并不离你更远。
更新:在斯坦福大学2005学年的毕业典礼上,乔布斯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活,总有一天你肯定是对的。
你瞧,他说对了。
tnnd,今晚看这部片子居然看哭了。
自持看片无数的我以为这样老套剧情的片子应该没法触动我。
可是想错了。
里面的音乐的确不错。
还有几处段落深得我心,女主角和她丈夫是在nirvana最后一场演唱会认识的,在演唱会上她泪流满面。
自此以后她就不再听什么音乐了。
还有学狮子那段真好!
有没有想过当地球上没有你,生活会怎么样?
我想过。
我想,如果我有一天永远消失了,会有一些人因为这而不幸福。
可是我相信时间可以抚平一切,即使没有我存在,地球照样转,人照样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认知让我有些忧郁。
然而更多的,是欣慰。
令人深思的片子。
我们活着,可我们是真的活着吗?
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从心而做的吗?
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做着事情,那就等于没有真正的活着。
影片中女主人公得了绝症后开始安排自己的生活。
她觉得这时候她才活出了自己。
她说:“我喜欢寒冷,因为它让我感觉活得真实。
”
如果换作是我可能找个风景好的疗养院写回忆录、写小说、给朋友们写信等等,写一切所想写的。
把所有藏在心里的一吐为快,都快要走了,应该没有什么顾虑了吧。
短暂的一生但也算充实,经历了不少。
所以没有什么想特别去做的事,因为那是无止境的,遗憾总是有的。
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我是谁,那就重新好好活一次。
其实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解脱,没有悲伤,带着期许。
“我死之前要做的事”“你知道吗?
一个理发师是很有压力的,人们总是要求你把他们变得漂亮,但有时候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马上吻我,我就尖叫”(她真的尖叫了)“我17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我不得不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从此我就没有梦想了,而没有梦想又怎么活得下去”“食物很有趣”“你从不抱怨,一次都没有”“当你看着某人时,你看到的可能有50%,他是谁,你想知道他其余的部分,那样只会毁了一切,这就是我学到的教训”“你永远是那个用圆领t恤为我擦眼泪的家伙”“因为有你这个世界显得不那么可怕了”“你不必为即将要失去的生活遗憾,因为到时候你将会死去”“如果你看到我的全部,可能你就不会喜欢我,或者你还是喜欢我,我们都不得而知”Ann:她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但是她深爱着她生活中的那些人,爱让人放弃梦想,和《飞屋》里那个老奶奶一样。
调子比较慢~~~不温不火~用录音机留言的段落~~催泪炸弹~
像一首诗,只有这样才能让看的人情感抽离一些。逝者已去,生活还要继续。btw,我爱导演和polley
不忍归不忍 电影很一般
Mark叔补完计划。生活还在向前,却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叔说话的声音让人全身酥麻。
Nothing for me, but my lovers can be pleased.
那个极具诗意的开头让我强烈的感到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当然,实际上并不是。以临死之前作为题材的作品总含有一种特别的魄力,我想起《时光驻留》中那片海滩以及渐渐沉去的夕阳。
伊莎贝尔·科赛特 = 烂片即便有马克叔,也无以支撑我看下去。。。我要的是画面,而不是该女导演遮遮掩掩的镜头。要么手持晃动脸部特写,要么超远景。
波澜不惊中惊现感动
即使没有我存在,地球照样转,人照样生活
超感人的,
2014163 女导演的细腻
淡淡的舒服的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 幸运地,Ann完成了死前的愿望清单
DO SOMETHING FOR SOMEONE
Sarah Polley是现在最好的年轻女演员。
感人至深。每一次看都泪流满面,那些平凡人生中积攒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只是没有机会没有人去聆听。
痛哭不止。
谁让我爱生活比爱自己多
非常温柔的电影,所以带给我的感觉还不如《苍蝇一分钟的生命》
简单真实
life is a process,,,learn to feel the life,know what's rea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