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执导的电影,如果偶发现有人在看偶的片子时睡着了,偶会觉得奇耻大辱,但是《白银帝国》,偶确实睡着了,倒不是因为偶有多困,而是因为它确实有改善睡眠的功效,建议近来睡眠不好的同志们可以一览。
姚树华,《白银帝国》前半段就让我记住了她,亏得她还是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家,亏得她也敢说自己在美国戏剧界镀过金,在偶的国语词汇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评价她,不是不够轻,而是都不够重。
偶实在是专业不对口,偶实在是没有什么人脉资源,实在是没有某个财团支持,要不偶敢说,这样的垃圾电影,她能拍,偶也能拍,有的不是创新,不乏的是通病。
影片一开始,运用了旁白,这样的旁白与其说引子,还不如说是在下定义,简而言之,就是从前有个大户人家,忒有钱,当家的有四个儿子,其中最不喜欢的是郭富城饰演的老三。
作为一把手,老爷子不喜欢老几都可以,不过总得有个所以然吧,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作为影片,总得给观众一个交代吧,完全可以把郭富城刻画成一个败家子嘛,吃喝嫖赌抽,老爷子看不惯,不喜欢他;或者老三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不吉利的事,迷信的老爷子嫌弃他也成;再不成,可以说生老三时造成了夫人难产不幸早亡,夫人正好是老爷子的爱妻,为此,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爷子还是耿耿于怀。。。。
不管怎样,总得给我们个交代吧,不然扮相如此正派的郭富城,有情有义、极富同情心的三爷,怎么讨厌的起来呢?
要说一点没交代,也有失公平,影片开始画鱼的那段就是明证,导演“高度概括”、“极度象征性”的一带而过,为此,偶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只能无语。
该影片所要描述的是最不被看好的地主子弟老三字在家族事业出现力危机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故事,他虽然最不受老爷子看好,但还必须受到重视,必须给他机会,不然此故事就不是此故事了。
您别说,导演还真考虑到了,她早规定好了,老大吃斋念佛,性格必须懦弱,必须不适合在商场重打拼;老四十足的富二代的代表,抗击打能力太差,而且还疯掉了;最具竞争力的要数人家老二,办事果断重实效,有老二在,老三也只能边呆着去,那怎么办?
还是人家导演有办法,骑马摔死,只剩老三了,他就是不脱颖而出也得脱颖而出了,嘿嘿!
海归的导演就是有一套!
该影片讲述的是山西晋商的故事,偶历史学得忒不好,偶不知道在老爷子的年代,“放眼看世界”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发展到一个内陆的土财有如此的先见之明,居然为自己的儿子们请了个外语老师,而且偶也不知他让儿子们学外语干吗使?
是处于对外贸易的考虑,语言越来越显得重要,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跟当地的传教士们做有效沟通。
导演就敢这么安排,牵强也是它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魄力?
再者,偶搞不清楚影片是讲究还是不讲究,您要说它不讲究吧,从影片中,我们确实能找到导演努力再现那个时代的影子,比如年终财务结算、一院子算盘和会计的场景,您要说它讲究吧,影片里表现的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又超越了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的范畴,影片中老三跟继母的不伦恋,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几近公开化,人言可畏的社会生活中,奇怪的是影片中却没有丝毫的闲言碎语的痕迹,儿子在老子眼皮子低下要给老子戴绿帽子,封建的礼数竟沦丧到此,偶不知道该怎么解读,或许也只能说导演不落窠臼,有所继承,同时又有所超越吧,嘿嘿!
偶没看完,看到继母赶车送别老三时偶实在看不下去了,或许这部电影太真空、太理想化了,偶欣赏不了。
偶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陈可辛的影子,这种下定义、不解释、不铺垫或很少铺垫的行径,在他的《投名状》中也不难发现,偶不知道李连杰跟徐静蕾是怎么回事,一见钟情还是怎么回事,偶确实没看明白,徐静蕾跟刘德华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不清楚;李、刘、金结为生死之交的基础是什么,偶找不到他们友谊天长地久的证据;什么样的性格导致了李连杰后来的背叛,没有充分的铺垫。
偶甚至觉得徐静蕾的角色是多余的,她的存在就是要诠释那两句誓言的后半句:“乱我兄弟者,”。
难道我是要质疑陈可辛吗?
也不是,偶只是觉得他,包括姚树华,也许很有才华,但并不适合执导这种场面有些宏大,又有些历史背景在里面的影片类型,不客气的说,他驾驭不了。
想到此,偶禁不住要赞一赞《教父》的导演科波拉,影片一开始,描写的是教父的女儿婚礼的场面,场面之宏大,演员之众多,关系之复杂,绝对高难度,但是导演处理的就很自然,交代的也很清楚,该渲染的渲染、该铺垫的铺垫,有条不紊,条理清楚,丝毫不做作,这样的导演才是有功底的导演,才是实力派,才是高品位的观众喜欢的电影导演类型。
中国为什么老拍一些有争议的电影,难道就不能拍一部像《教父》一样有水准、一拍拍三部、部部被评为美国100年电影前一百呢?
当然,美国也有垃圾片,但中国最起码应该有一两部真正能称之为经典的电影作品吧。
作为观众,偶是不是太苛刻?
相反,偶倒是觉得中国的观众太过仁慈、太过包容,其实我们在所谓大手笔、大制作的电影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拍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
要知道,我们是观众,我们才是爷,而且必须是难伺候的爷,该骂的时候就骂,骂也是为他们好。
如果《白银帝国》以这样的表现,还能在中国电影圈中获得褒奖,获得殊荣的话,偶不会很气愤,而是会觉得很逗,这不就是玩笑、游戏吗?
此片已阅 甚是失望还引出俩困惑:1.郝蕾在里面怎么跟荷尔蒙似的,每回出场来打一针,男人们就激灵了2.邱掌柜说要死心踏地报答老三,咋整出来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最后的背叛看来果然是要看书去也白银谷白银谷!!
~!
公正地说此片具有一部史诗片的许多质素。
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方面又有严重的缺失。
如果仅仅是给西方观众看的话,片长如果能略为松裕些,就能看出舒展大气,一副史诗相了。
毕竟西方观众看到了脏、丑、虐待、乱伦、小脚……就满足了大半,所以苛求少些。
但是如果拿给国人看,值得商榷的东西还不少。
此片就像多年前的末代皇帝,融合了东方意见的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
看过立刻觉得是西方人或是西化背景深刻的华人拍摄的。
整个片子在制作上的大气则让人几乎惊叹。
这就是典型好莱坞式的制作——总有些值得看的。
比如低调奢华的演员阵容,科教片般严谨的道具及细节(我注意到有些戏服干脆是真的古董)。
但是竭力在局促的篇幅里展开太多内容,反而显得仓皇,而几条重要的感情线,也没有一条走顺的,许多极为完美的桥段凌乱地穿起来,夹杂着无理且无法理解的情节硬伤,有一种令人扼腕的不协调感。
很久没去影院,今天去看了早场的《白银帝国》,很有趣,看片的时候脑海中不停地回响《此间的少年》里的一段话,现在抄录如下:汴大图书馆的特别,在于它有哥特式样的门洞,古希腊式样的凹面圆柱,玛雅文化特有的阶梯状金字塔构造,当然它上面还有个铝合金的纯中国式雕檐飞拱。
按照校长独孤求败的话说:“我们这个图书馆建起来,欲求一败也很困难了。
”看《白银帝国》就是这个感受,它有《菊豆》的乱伦关系,《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置景和仪式,《红高粱》的旁白,《卧虎藏龙》的大漠戈壁,《投名状》的影像风格,最后一个则是一部舞台剧《立秋》的部分人设和桥段,按照惯例说,这叫做集大成,但是加上台湾导演和香港演员,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点乱炖的味道。
应该说对这部片指手画脚是不厚道的,因为其中的剪刀印子一目了然,精良如此的制作,加上李樯和焦雄屏这样的强援,讲不圆故事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剧作。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来说说其他的东西。
首先就是工艺考究。
看完片子倒是有个感觉,要是一年出50部这样质量的片子,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之前对导演一无所知,看了看资料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导演的处女作,好罢,再挑剔就是我的不对了。
稍有经验的观众都能看出影像和道具上极度的考究,近来少见,依我看大致水平在《梅兰芳》之上,比《投名状》都要好。
关键之处在于,画面里有人气儿(比照一下《投名状》就知道了),基本不像不是搭出来。
除了柔光镜用得略多了点,真没什么可挑的,主色调做的尤其考究,最后片尾看到导演兼美术指导,心下了然。
后来又看到是在英国做的后期,忽然想起押井守的《Avalon》,大概是一套系统调出来的色吧,有兴趣的可以比照一下。
演员方面也没什么可说的。
张铁林已经演谁都一样了,皇帝架子收不起来,这无妨,但是有趣之处在于,比照一下《雍正王朝》里皇宫的调度,带张铁林的多数调度都颇有些相像。
郭富城倒是除了口音,没什么可挑的。
郝蕾是我看她的第三部戏,《十七岁不哭》、《颐*和*园》里都是扮演倔强女孩儿,这里也是,但是这儿的问题倒是出来了,比较一下《白银帝国》里的郝蕾和《投名状》里的徐静蕾,从表演风格到造型看来都是有联系的。
配角们水平都不错,两个掌柜的戏还都真好。
终于还是要说剧作的问题。
不再说张艺谋的那两部关于“铁屋子里的女人”的戏了,《白银帝国》的旁白真是有趣得紧,看得出来是硬加上去的,原因我稍后再谈。
说说《立秋》,(具体的资料看这里:搜狐娱乐专题http://yule.sohu.com/s2005/liqiu.shtml),一样有一个海归,一样有银行和票号的转换和争论,雷到我的是一样的解决方案:院子底下埋的银子,以及“仁义”的家训。
更好玩的是,同样纠缠于父子关系。
好罢,若要考据的话,倒还真有一篇文章可做。
这个不是重点。
我感兴趣的是《白银帝国》叙事的断裂之处。
著名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的文章《白银帝国》:第五代借尸还魂(http://www.douban.com/review/2241385/)里面说得很清楚,在“第五代”的话语方面我们的观点很一致,不过换把比电影史更快的刀来拆解《白银帝国》的时候,要联系的东西恐怕就更多,比如《闯关东》和《大国崛起》,一个有趣的点是,八国联军、清廷倒台这样的事件并未在银幕上正面呈现,而同《闯关东》的结尾相似,本该是风雨飘摇的结尾,竟然拍成了光明大道,虽然我可以确定剧作里面结尾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境,但是《红高粱》式的旁白一出,整个味道就变掉了,所以那些消失的和未曾呈现的东西忽然就重要了起来,似乎本片杀青到上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很能说明问题,不去讨论所谓“大国话语”或者“金融危机下的大国想象”,以及所谓“商人上位”之类的话题便就不合理了。
于是很多东西顺理成章地消失了,留下的是危机-化解危机-光明前景,以及对家族/血脉的反复强调,这个时候熟练观众便该知道叙述又走向保守了。
不过这些已经不是影评该涉及的问题了。
所以这部片子看着有些奇怪,因为内部的话语颇有冲突之处,如果找回电影史的分析方法,将这部影片与”后九七“的港片,以及事实上早至《还珠格格》的港台资本支持的电视剧相比,大概会有一些启发。
《白银帝国》毕竟处在一个两岸三地的冲突语境之中,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乱炖二字比起”混搭“要更好,毕竟炖过之后已是拆解不开的一锅,然则猪肉还是猪肉,粉条还是粉条,用第五代的话语毕竟是二道贩子。
然而终于还是给了这部影片四星,作为观众我已然很满足了。
现在的人有谁还喜欢琼瑶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里到底存不存在所谓“仁义”的这回事?
我看很多人都会对2者持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在电影散场后,好多观众都说“太拖沓了”,“爱情故事莫名其妙”,但是本-真善美-小姐却坚决的爱这部片子,坚决的认为这是本年度最佳国产影片。
人都是缺什么就要什么,想什么。
尔等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是猥琐男晚上一个人孤枕难眠,当然对“仁义”嗤之以鼻,有什么比吃饭重要,有什么比我吃饱了重要,有什么比钱重要,猥琐男呢,有什么比女人重要,最好是来一个可以抱一辈子的女人,遭够了一个人的罪,怕死了一个人睡冷被窝,要是能锁定一个女人虽然沉闷一点但是可以解除这种恐惧感-但是我要指着你的鼻子骂你,没出息,没理想,觉悟太低。
人活着,当他有饭吃饱,有女人在那里等着他随时去睡,他就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吃饱和有女人睡了。
他开始想我要活的高尚有意义,我要有一个爱人,成就轰轰烈烈的爱情。
我觉得这很美好。
这的确很有层次的。
当一个人只是追求吃饱饭,有一个女人睡到老,我就为他可悲。
他的人生被简单化庸俗化了。
虽然我们都是俗人,都有低级的需要,很真实的需要,真实的天经地义,但是,这种合理化低级需要于其人却有一个极大危害,让他的生活缺少了种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他想不到啊,能满足那低级的需要他已经死也瞑目了。
本真善美小姐请问:生命不是很可贵的吗?
活着不折腾难道不是浪费生命,浪费生命难道不是极大的犯罪?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想法。
说我不切实际说我装逼。
装逼是有好处的。
当别人说爱情是奢侈品而望洋兴叹的时候,我会去追求。
追求不一定得到。
但是追求的路上会收获很多。
因为追求代表着不停歇的脚步,不断付出不断提升不断自我膨胀发挥最大的自我潜能。
嗬,这样不停歇下去我能走到哪里,谁知道呢?
说不定到最后会叫人大吃一惊。
这个世界上可能不存在电影里那种被视为活着的源动力的爱情,也不存在那种高尚的“仁义”,但是,却不应因此就舍弃了对爱情或是仁义的追求。
所以解构一切的后现代,我不知道在不看好这部片子的人心目中还有没有沉甸甸的东西,如果都被抛下了,我想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谁都希望命运是平顺的,不要叫它试探我们”,但是,它就是这样来了,接受挑战吧,往往这个时候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先说个题外话。
在《白银帝国》上映前一周,我想先去买原著《白银谷》熟悉下故事。
然而这本2001年出版的小说却突然在这周变得洛阳纸贵,淘宝上连续问了三十多个卖家之后,才买到一本书脊有破损的。
卖书给我的卖家说,这一周以来,很多人来问这本小说,短短几天就脱销了。
这不能不说和《白银帝国》的上映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同样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白银谷》在电视里播映之时,这书没有脱销。
《白银帝国》受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在那一大串电影相关人员的名单中,导演的名字最为陌生,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这部影片和一些名导的作品一道拼杀暑期档。
但这部安排在暑期档上映的古装影片,却并没有如其他同档期的华语影片那样娱乐轻松。
《白银帝国》所呈现出的温雅气息和浮躁的暑期档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而就作为古装片而言,《白银帝国》在近年来的华语影片中也算是另类,在我们熟悉了一群古代人在荧幕上飞檐走壁打打杀杀之后,《白银帝国》这样一部丝毫不以动作场面作为卖点的古装剧情片,确实给这已经有点浑浊的古装片中带来了一丝斯文之气。
传统史诗的题材回归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那样,《白银帝国》的出现至少开始转变我们国人对史诗片的概念。
自《英雄》出现之后,宏大的战争场面、血雨腥风的拼杀几乎已经成了史诗片的代名词。
由于对场面以及特效的过分依赖,使得过来的史诗片往往空有史诗之名,却无史诗之实。
而实际上,史诗片之所以成为史诗片,完全不在于场面的大小,而是看这部影片是否有庞大的故事构架,影片是否透露出一种一般影片所不具备的大历史观。
这类影片往往通过几个角色命运的沉浮来表现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就是为何《甘地传》、《末代皇帝》这样几乎没有什么大场面的影片依然被称为史诗片的原因,甚至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可以称为一部史诗片。
然而可笑的是,由于市场的浮躁,“史诗片”在我们国内几乎已经成了大型武打片的代名词。
而《白银帝国》至少在故事的构架上完全符合了史诗片的要求。
影片通过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反映清末晋商的沉浮来反映那个时代的兴衰,而“天成元”的故事也是间接通过康老三这个角色来反映。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小人物反映大历史的构架。
因此《白银帝国》有着近几年华语影片中少见的大历史观。
这固然和小说原著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要将小说压缩到两个小时的影片中不可避免的要做大量情节上取舍,但导演姚树华没有因此将原著大加改动而加入一些无谓的家族争斗之戏,而将故事重心放在对外抗争上,这点着实难能可贵。
这让《白银帝国》一开始位子就站得较高,或者说,姚树华有了打造一部传统史诗的心。
缺乏厚重的女性情怀《白银帝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篇。
“天成元”三年一次的清算那个桥段着实拍出了这个当时金融大鳄的气势,几米长的算盘所隐含的霸气这是多少千军万马都无法比拟的。
在影片前十几分钟那不多的镜头里,清末饥民遍地的惨状,几个兄弟各异的性格跃然而出,相当出色。
《白银帝国》有着一个极其惊艳的开头。
但是影片自郝蕾出现之后,导演姚树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在大历史题材上把握力度不当的缺陷便开始体现。
虽然郝蕾所扮演的杜筠清出现之后,女性导演那难以压抑的柔情便让《白银帝国》在开篇时所营造出的厚重逐渐变轻。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杜筠清和康太爷以及康老三之间的不论三角恋,导演姚树华似乎舍得删减任何戏,唯独不舍得删减这三角恋。
不仅影片中有多次床戏,甚至康老三和杜筠清的哭别都占用了大量的片长。
这让这本来就只有两个小时片长的影片在“天成元”在商战这些戏上不得不一笔带过,于是我们便觉得清末这个“金融大鳄”在影片空有“大鳄”的气势,却缺乏一定的“大鳄”手段。
三角感情戏上的拖沓,能让观众兴奋的商战戏又显得分量不够,而戴掌柜和邱掌柜这两个仅次于康太爷和康老三的角色也因此没办法深入挖掘,尤其邱掌柜的突然叛变让观众有点不知所以。
这让影片后半段逐渐变得平淡,有给人一种吞温水的感觉——三个字:不过瘾。
两地演员的华彩绽放先说说郭富城。
作为影片中的男一号,郭富城没有愧对自己两大影帝的身份。
他在《白银帝国》中的表现让那些对表演还有一定怀疑的人可以闭上嘴了。
在一堆戏骨之间,郭富城的表现一点没给人气短的感觉,这在近年来港台演员和老戏骨同台对戏时相当少见的。
正是因为影片中内地演员那极度华彩的表演,让郭富城的表演更显出色。
其次是张铁林。
在这之前,我是对“张阿玛”是有着一定的成见。
但是看了《白银帝国》后,发现姜仍然是老的辣。
我没有看过杜雨露扮演的康太爷,但本片中的康太爷确实显现出掌控一个“金融大鳄”的气势,当他压低声音说话都能让人感到一种隐隐的震慑力,这就是戏骨的气场。
而影片中的大量配角更是让人让人感觉到这部影片在选角上的出色,无论影片中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如押镖白胡子老大和康老二),还是几个掌柜的扮演者都让人感到一种看戏的畅快,甚至那一句台词没有的康老大,也能让人感到那种佛教信徒的温润。
算来算去,唯一不够份量的就是郝蕾的。
郝蕾的表演不能说不好,他在影片中的几场哭戏还是极具水平。
只是他在影片中让人惊艳的表演实在不多,或者说是对不上她女一号的地位。
出演《白银帝国》可以看出郝蕾是个会知道去挑戏的演员,但很明显,《白银帝国》中杜筠清这个角色的设置,是郝蕾无论怎么努力,还是难免互落下个花瓶的批评。
两个小时远远不够对于这样一部厚重的原著而言,两个小时的片长实在是太少太少。
这么短的时间来掌控如此庞大的故事,无论对哪个导演都是捉襟见肘的。
虽然我们不指望《白银帝国》能够像电视剧《白银谷》那样做到面面俱到,但如果有一个三部曲来尽量还原原著中的风风雨雨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说起来,在内地公映的华语电影鲜有真正的三部曲巨作。
早前《无间道》算是一个,不过另外两部也只能算是续集,是第一集票房好才开始拍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三部曲的;《赤壁》也只敢分为上下集上映,而这在这几年已经算是一次极大的尝试,这还是《赤壁》中有大场面来撑腰的缘故。
而《白银帝国》这样完全不靠场面而靠剧情的戏,不用说在国内,就是国外如极其牛B的好莱坞也不敢冒这个险,毕竟拍电影是为了赚钱的。
就目前国内浮躁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叶公好龙的心态,《白银帝国》想以三部曲的面貌呈现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最低最低的底线就是能够在以后的DVD中看到一个不受片长限制的导演剪辑版,还以这部影片可能被剪掉的真正厚重。
史诗般描绘了晋商家族在时代巨变中的浮沉——从一碗粥换三十两银子起家的传说到康三爷违逆父亲维新散财,其间的家族传承、为商之道、义利取舍、爱恨情仇,无不令人动容。
撷取片段一二:商战手腕谋略固然有趣,女性视角自然更关注情感:郎才女貌正当年华的三爷和老爷的留洋夫人,不过是继母和继子的关系。
压抑和坚持,真爱,在那种艰难崎岖的环境里依然倔强生长。
是什么造成“想爱不能爱”的局面?
影片倒叙、穿插给出全貌,老爷的老谋深算、温情流露,三爷与教书先生的情投意合彼此相许,大使女儿的坚持自我绝不妥协,既是悲剧,又不至绝望。
三爷以为心上人被迫死,在灵柩前久跪不起,对不能僭越的父亲痛恨又无言,用力捶打胸膛,一下,两下……再度见到已经“亡故”的旧人,惊、喜、伤、愤,获知前因后果真相的三爷,深深自责:“我害了你,还恨你”。
对于死过一回的一对恋人,为了各自的生活再继续,狠心离别,纵如此,为着更重要的情怀、或者说责任,生离总还胜过死别,不再有激烈的奔跑、急切的言语,只是一个说:“你要好好活着,你要活着”,一个答:“好”,“好”,还是“好”。
创业难,守业更难,老爷承负了巨大的产业,又担负了祖宗、家族的厚望,他不渴望天伦之乐吗?
他不倾慕热情的青春吗?
自觉地割舍,习惯地利用。
伤害,同时又是佑护、教育。
白银帝国的荣耀、权势、享乐,都不是他最终的追求,儿子的反对、异心、抉择,最让他难过。
最传奇的是,他再度为家庭留下传宗接代的男丁之后,以年迈之躯,竟然离家出走,一去不回!
抛家舍子,无影无踪,怎可能是这样一个封建家长的作为?
这一笔,激动人心,就像《大象的眼泪》里闯荡一辈子的马戏团兽医逃离养老院再度扒上火车!
经营票号,做生意,做人,讲究的是义,老祖宗为后世留下银子时也留下训诫“义”,不过我更多看到的是“舍弃”,为感情、为义理、为人伦、为自我。
和唐老师一起看的,待会儿要干活,简述一下。
感情戏有点牵强。
老三忤逆父亲的意思,用戴掌柜而不用邱掌柜,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老父的驭人之道确实也凝练着深刻的道理。
据说是有原著的,原著必定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从影片开来,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老三血气方刚,不愿意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那么第二个原因,其实也是传统之道:镜头中重新启用邱掌柜的时候,邱置一切于不顾,感恩戴德。
这种人无子,不恋慕妻子。
违背通常的人伦,唯一的支柱就是自己的事业。
《史记》中曾记载过几个故事,一个是秦将白起(?
)亲自为士兵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顿时嚎啕大哭,因为士兵的父亲就是因为被这样对待以后将士用命,打仗之时战死;在史论中,把自己的儿子烹了给国君吃,割自己大腿肉给国君吃,因为国君不重用自己而杀掉异国的妻子(吴起?
)都因此而得到违背伦常求取名利的恶评,而且并没有好下场。
邱掌柜有两个原因会死忠于主子(一个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被重新启用,一个是共同应对狼群而被老三所救),我们在史记中看到易牙对国君的忠诚,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给齐王吃,最后把齐王封闭在殿中饿死的也是他。
同样,在庚子之乱中勾结土匪劫走银子的,也是看似忠诚的邱掌柜。
非常之人往往行极端之事,你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人的表象。
知人识人用人,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这部电影算是老片了,所以豆瓣的评分很能代表片子的质量。
前几年,这样低评分的电影我根本不会看,因为电影怎么也得演歌一两个小时吧,有那时间不如看质量更高的。
最近看完《黄金时代》和《亲爱的》,听心水郝蕾的演技的,这片也算郝蕾主演的大手笔了,只是可惜的是,后来还是陨落了,没有冲到一线,杨雨凌就发福了。
在这部电影里,郝蕾可以说是个花瓶一样的角色,除了彪了几句英语,没有可以发挥演技的地方。
内外国人也出现的很突兀,好像是有什么阴谋阳谋来着,结果后来也没表现,除了带了郝蕾去美国,最大的作用就是说明,郝蕾这个角色会英语,很新潮。
本来这应该是一部史诗般的电影,画面、布景、服装也的确有史诗范,但是看着看着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喜剧了。
喜剧之一,老爷来临幸夫人,结果灯关了马上又来了,皇阿玛大喝一声:拿剪刀来。
我不厚道的笑了,皇阿玛也是悲催,自从淹了皇阿玛,永远只能是吹胡子瞪眼睛的皇阿玛了。
必知临幸不成,夫人拿布裹了全身。
结果这夫人不是一般的狠,对自己太狠了,因为对婚内强暴不满,不想做生儿育女的机器,竟然自己把自己的子宫拿掉了,牛逼。
喜剧之二,还是皇阿玛,最后竟然以高龄失踪了,画面配的是夕阳中塞外的野马在狂奔。
本来郭富城是演追求自由信马由缰的人来着,最后,倒成了古板的老爷子追求自我奔放去了,非常之吊诡。
喜剧之三,本来叫白银帝国,但是经济金融说的很少,到最后变成了一部说教片,败家子康老三把自己的祖宗底败出去,却得到了“仁义”二字,台词更是搞笑,什么做人巴拉巴拉,心里也会很舒服的(大意)——靠,这是我最讨厌的台词。
好像怕表现不出来其仁义,必须最后告诉你这是仁义,而且会有好报。
喜剧之四,前面也没说这是给孙子讲家族史啊,最后,弄了个爱你们的爷爷出来,搞得好像看电影的都是孙子一样。
本片的导演是个舞台剧出身的导演,近几年也没看见她的新作,这部电影是她的处女作,我猜不是被伤到了吧。
女性的细腻,我始终认为拍微观的电影更好些,太宏大了,容易顾此失彼。
本片的导演就是把感情戏作为重头,但是却也想讲好一个家族国事的故事,这本身就不成立。
不过,单就感情戏来说,还是很好看的。
特别是郭富城在继母葬礼上的那段表演,可圈可点,令人动容。
只是观众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为啥老爷子非要娶自己儿子喜欢的女人?
如果他真的是封建家长,就不会尊重郝蕾的感受,也不会最后放走郝蕾,那么,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
这本来就逻辑不通,影片也没有交代。
很有感触的是邱掌柜其人性,一副低三下四卑微奴才相,但是这种人却也暗藏祸心。
康家老爷子说,来点恩威并施,这个人就会为自己卖命。
我觉得老爷子活了一大把年纪还没有自己儿子明白,那些背叛你一次的人很有可能背叛你第二次。
其实,邱掌柜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凤凰男么。
老爷子自以为自己人力资源搞得明白,熟不知才能差的未必就忠心耿耿,社会进步最终还是要靠那些有才能懂变通的人的推动,不可能原地踏步。
我觉得,他还是不识人,因为他看低了自己儿子的才能。
三爷在遭遇狼群的晚上马上就看出了邱的人性,第二日邱又犯了奴才病,跪倒说自己的命是三爷的,三爷只是淡淡的说,我和我父亲不一样,你不必如此。
想要掌控别人的人多是力所不逮,人与人之间还是真心换真心。
老爷子打情感牌给戴掌柜,其实戴掌柜一早就看出了他的迟疑和不信任,那么也没必要接他的岔,老三才是真心对他,而他也算“士为知己者死”。
不过,我真的怀疑,在商言商,有多少真感情在里面。
但是,老字号能百年传承,光有钱没有精神肯定不能够,只是可惜的是,这片子还没有乔家大院让人有感。
我们的注意力,差不多都集中在继母和继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上了。
文/梦见乌鸦依个人看来,这部《白银帝国》的野心还是非常大的,因为电影想要通过一个老牌票号的家族风雨来表现中华民族的那种勤奋、内敛、不屈不挠的品格,以及时代变迁对中国商业斗转星移般的波动,这就是本片需要完成的功课。
最终,本片的功课不仅超额完成,而且还做了附加题。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一个家族的流水账,还有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的写意描绘与中国商家百折不扣的理念,在这部电影中都有体现。
但影片最终交出的功课成绩却差强人意,电影完成的功课题目不少而且鲜有错误,但都是基础题目,没什么内涵,海纳百川但只是皮毛之意。
本片改编自成一的长篇小说《白银谷》,由于俺没有看过原著,因此不敢妄加评论。
单就这部片子而言,影片讲述了山西票号“天成元”家族两代传承的发展史。
其实但凡看过长篇小说的主儿就会发现,把书中的长篇巨制微缩到一部电影中实在难度不小,书中众多情节在电影中必须有所取舍,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只是家族的一个缩影,几个时期,几种不同的矛盾汇聚而成的小史诗。
在此,本片的编剧同志(就是导演与原著)能把片中的几个主要部分拿捏得轻重得当值得称赞。
从电影的开篇,天成元人丁兴旺、富可敌国,再到事件突发,康三临危受命的成长过程,期间穿插了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以及时代变迁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对天成元的影响。
电影从头到尾一直到片子的结束,几乎一气呵成,片中几段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也描写的有模有样。
但关键的是那种家族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流露通过一点一点的细节不轻易间展现出来,这是片中最大的亮点。
其实从片中的布景和服装来看就能体会到本片的用心之处。
本片的布景极其考究,片中所展现的传统晋商文化,是那样的别致,那样的考究,绝对对得起一个亿的投资打造精致细节,就比如片子开场部分康家年终喝粥算账的情节,堆积如山的银元、长的离谱的算盘,包括每个人桌下手中的一个个“小算盘”的特写镜头,也许这种细节对电影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放在这里却是对晋商文化的一种形象的体现,像这种细节镜头片中比比皆是,再加上艺术指导奚仲文(《画皮》)对本片场景和服装的把握,似乎让观众回到了那个晋商称雄的金融帝国。
本片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摄影和剪辑,虽说在同类影片中算不上佼佼者,但也能为电影记上一功。
摄影潘耀明(《三岔口》)名不见经传,但为影片掌镜的火候甚优,颇具史诗风格,大气而又细致。
而剪辑则是款款大方,错落有致,毫不拖泥带水。
在配乐方面,我们看到了苏聪(《末代皇帝》)的名字,曾经奥斯卡最佳音乐得主,以雄壮大气、时而又戏如流水的音乐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享受到听觉盛宴。
可以这样说,影片在服装道具以及摄影剪辑等方面的技术胜利提高了影片的可看性,也为影片注入了一丝史诗的气质。
话又说回来,本片还是犯下了小说改编电影的一个通病,就是流水账叙事。
前文已经提过,为了使100多分钟的电影能够融入一篇长篇小说,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大面积“裁员”,但是也不知道使我们的女导演舍不得删减一些略显笨重的章节还是驾驭能力不足,使影片从一部时代史诗变成了一部家常小戏。
也许有很多朋友看过宁静主演的《白银谷》,也是小说的电视剧版,在那里小说的原貌倒是被剧集完整的描绘出。
而《白银帝国》最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渴望把原著中方方面面不同因素和事件都概括到电影中而成为一部家族兴衰史诗篇章,但最终出现的是一出投鼠忌器,想要表现一方面主题,却又忘不了另一方面还想捎带第三方面的史诗副产品,或者叫家庭悲喜剧,凤凰变麻雀,这可不是难闹着玩的。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商人不屈的精神,两代人不同的理念而引发的冲突,畸形痛苦的三角恋爱,如果仔细琢磨还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渗透在里面。
但这些方面均照顾到一二,但都是那么的肤浅和平庸。
其实本片的层次性很清楚,主次关系也比较得当,但是那些舍不得删去的粗枝大叶占用了极大的空间,压缩了主要事件和人物刻画的空间,使人感觉电影主题不明,更像是一部电视剧的精华版。
比如四少爷夫妻天津遭劫牵扯出一大摊子破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再比如康三这个主要人物,片中对其成长的描写和与继母之间的畸恋片中刻画有限,只有戈壁遇险和几个色彩鲜亮的画面寥寥带过,倒不如康老爷抢戏。
其实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做得相当不错,开场康三的一句“天这么大,人这么小”的独白颇具史诗味道,而结尾又落到康三展开古训“仁义”二字收尾,意味深长。
但是前后两种意境在正片中却很难发现,甚至说开头结尾与电影联系不大,这还要归功于电影主题不明,粗枝大叶。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有点史诗味道的拉家常电影。
演员方面,印象中以前郭天王能剃光头扎辫子的戏也没几出,这次戎装上阵饰演家族中的中心人物也算不大不小的突破,有了金像金马的肯定后郭天王演技明显成熟,值得肯定,但毕竟是拿话筒的半路出家,在一帮老戏骨面前还是略显稚嫩。
张铁林总是一副皇阿玛表情千古不变,本色演出,谈不上新鲜。
郝蕾是这帮爷们戏中唯一一位女主角,虽说贯穿事件始终,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戏份实在不多,有所表现的只有哭笑两出,不谈也罢。
也许是俺画蛇添足,《白银帝国》粗枝大叶的线索影响了本片在其真正主题上的发挥,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本片在表现一个家族的盛衰成败的功课是做的不错,或者说游刃有余。
起码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有血有肉的晋商家族。
关于“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的影片。“生命是奇异的,我们都祈求它给我们平顺的生活,不要试探我们。可是只有在遇到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才定义自己。”佩服三哥,因为他在挣扎困顿中的平静与与尊严。一生莫做违背良心的事,真诚对待你们的良心!你们会有内心的安宁!
片尾曲应该是 True To Your Heart - 98 Degrees & Stevie Wonder
女人做出来的戏就是精致。不过稍显唯唯诺诺。
帝国在哪里呀 帝国在哪里~
郭富城真棒。
感情戏是鸡肋,墨迹的蛋疼
好故事
收尾无力
最后钱窖里面的那卷轴打开后写着仁义二字
破片一部。
看过此片数月后惊醒,那个传教大妈不是Bound里的美胸女么,岁月太无情了
其实我想再多打个半
女人比银子值钱
道具真的很美
木有高潮。其实我觉得这个题材是可以做得很宏大有史诗气势的。。。
谁把电视剧的剧本给这家伙拍电影去了,一个故事讲的那个跳跃呦……
枉担史诗之名,整个本子来看,就一电视剧的材料。片尾“仁义”二字一出,我就笑了。朝廷造孽,叫民营企业买单,赔光身家,换牌匾一幅。多好的狗腿子电视剧题材啊。
其实题材不错,就是枯燥了点
婊子,你毁了我……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