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

1944,1944铁甲连(台),我们的1944,1944: Forced to Fight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年份:2015

《一九四四》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一九四四》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越狱协议运气好的日子你在哪法特赫灰度灰最后的夫人浴血玫瑰肥佬警官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不安感第五季我的武林男友守坝员的诗特工008迷失海湾第四季大梦归离明日重生住在我家的男人康斯坦丁皇家律师第一季Endro~!水鬼情迷意乱异世浮生真凶疑云玛拉危险警告布勒斯特之女我的笨蛋老婆失忆了第二季终极特警第二季空天猎

《一九四四》长篇影评

 1 ) 何为正义之战?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爱沙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只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2 ) 影评以后细写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3 ) 历史的另一面

在观影纪录中几乎决无仅有的抗苏战争片,也是十分少见的死了一个又一个男主的影片。

在穷兵黩武的战争时代,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夹在德苏两个大国之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悲哀。

今天的同胞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就像片中的双胞胎兄弟,一个战死在德军战壕,另一个被俘后成为了红军追逐着昔日的战友。

两位男主都在战争过程中陷入深深的悲伤中,也许结束生命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在片尾,哥哥救回的小女孩被妹妹收养,仇人之子也在死后终于可以坦露心声,与哥哥如出一辙, 命运的巧合却给了活下去的人以希望,片尾的字幕也再次提醒世人:那个红色的大国未必如世人了解的那般正义与无敌……

 4 ) 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题材电影

一部经典的东欧反战电影。

横向比较《斯大林格勒》1993版和《我们的父辈》则不难发现在人物剧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上皆不如德国人拍的电影深刻并且政治意味很浓。

比如:新兵兄弟的死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什么: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而在《我们的父辈》中,Fredrich之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目睹的一切暴行和战争的残酷的解脱。

而德军上士的家书仅仅反映了苏军对自己家庭的迫害和对自己的自责。

但是,在电影中这种简单直接的叙述和穿插的细节(比如送食物的傣族人和双方军官对上司的不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在1944年的挣扎。

他们的呼喊,当时谁有在意呢?

但是若从历史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处在世代战争风口浪尖的国家,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在1944年遭受的一切苦难:家园被苏联和纳粹轮番侵占,象征独立的三色旗被一次又一次的扯下,家园支离破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家园被侵占之后为了各自的信念而战。

在公路伏击那一段苏联爱沙尼亚军指挥官下令停火,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他们开始厌恶战争,唾弃希特勒和苏联上司。

随着SS第20师随11师后撤回德国,战事暂时告终。

但是苏军上士看到三色旗被讲下,红旗升起的一刻,曾经心中的激情也一扫而空,化为失落和对民族的默哀。

镜头是此影片最成功的部分,不论是战争中的动态镜头和对战斗细节的刻画都非常成功。

影片整体的视角让人非常舒服。

细至每一位士兵的表情,都非常成功。

最成功的镜头仍然是双方停火在战壕中矗立,堪比Fredrich死亡的一幕。

影片全然不缺乏大场面,苏军冲锋和步坦协同和历史上近乎一致,坦克炮塔上的标语也非常细致(虽说看不懂)。

至于道具,德军的迷彩和武器一看就知道是专门考究过的。

总之,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政治偏向...)来展现了爱沙尼亚民族所受到的创伤。

 5 ) 叙事主角的变更下,战争的惨烈

战争之下,焉有完卵?

其实我看到女主角和杀死女主角哥哥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面闪现了几种结局,女主角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女主角就这样在战后和他在一起了。

他一直埋藏秘密,内心撕裂。

我能肯定,导演会把远离战争一线却又受战争恶劣影响的女性角色,纳入到反对战争,反对同类相残的进程中。

没想到,结尾用一封同样来历的信,仿佛暗示了这一切的循环。

如果是薛定谔的猫猫,那就如女主角所做的那样,不要打开它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讲什么儿女私情的。

上面只是我看到的比较在意的一个小点。

战争画面中的孩童,十六七岁的少年,供应爱沙尼亚人干粮奶茶的老人……还有五万多苏联方 七万多德军方,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啊。

电影中,叙事主角“我”是发生了变化的。

这样的变化也更能凸显时局的动乱与对爱沙尼亚人两边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们的1944,“我们”就是德方苏方的“手套”。

 6 ) 被碾压的小国命运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其命运是最为悲惨的了。

如果遇到穷兵黩武的恶邻,那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就犹如处在两个巨大的磨盘之中,根本无法掌控,只能随着身边庞然大物的不断较劲,遭遇着连续的碾压。

世界上这样的小国很多,波罗的海沿岸三小国即是如是。

他们处于两大强势文明之间,从十二世纪起,从抵抗普鲁士强权而成型自己的文化,到俄罗斯沙皇帝国的崛起,这三个波罗的海之旁的国家,即在德意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挤压之中。

从语言、文化到宗教,都打上了这两种文化的深深烙印。

沙皇靠武力将这几个国家收入囊中,苏维埃革命之后,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则又将他们割让给了德国,并最终让他们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1940年,根据德苏之间的秘密协定,苏联入侵这三国,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则又重新占领这三国。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当德军进入这三个小国时,当地的人民是将他们当成了解放者来欢迎的。

当德军在苏联失利,苏军反攻之时,又在这三国展开了激战。

由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小的爱沙尼亚,在去年所拍摄的影片《1944》,就是描写的这一段历史。

这部影片投资并不大,只有区区的150万欧元,远比中国的大多数影片少。

不过,却并不妨碍影片对于宏大场面的表现,战争的场景拍得相当出色,对于历史的把握很有水准,人物的刻画也颇具特色。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电影在开始时就以字幕告诉观众,在1940年苏联入侵爱沙尼亚之后,他们征召了5万多名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在德国侵入爱沙尼亚后,又有7万多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德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苏进德退,苏德两军又在爱沙尼亚对垒,而站在对垒第一线的,则差不多都是爱沙尼亚人。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共有二十二万人战死,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影片一开始,即是从爱沙尼亚党卫军的角度,切入这场战争的。

1944年,已经是二战的后期。

经过几年残酷的厮杀,战争的胜负其实已见端倪。

曾经铁蹄践踏气吞万里如虎的德军,早已是气势不在。

电影中的爱沙尼亚党卫师的军人们,也只能是躲在战壕之中,反击着苏军的进攻。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年龄不大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加入这支军队的。

他们对于希特勒并不感兴趣,影片中也有他们戏弄希魔照片的镜头。

他们加入德军,只不过是将德军视为爱沙尼亚的解放者,他们只是想借助德军的力量,对付来自东边的红色猛兽。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从影片中这群德军士兵的言谈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于身为德国党卫军有什么羞耻,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来自西边的威胁远远小于东边,他们只是不断地提到,成千上万个红色分子就要过来了。

这才是他们最为担忧的,尽管爱沙尼亚苏维埃政权的存续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已经足够令他们记忆深刻了。

这些年龄并不大的士兵们作战非常的勇敢,且有着自己的准则。

影片中的德军视角,让观众了解到了爱沙尼亚战局中的复杂性。

影片的另一个视角,则是来自于苏军。

这支苏军也是由爱沙尼亚人所组成,但装备和军纪与德军相比,就有着明显的差距了。

前半部分露面,只是在战场上,基本上只是作为德军的靶子。

后半部分甫一出场,即是一场遭遇战。

但这场遭遇战刚一打响,即因双方听到了对方的口音而停战。

毕竟皆是同胞,没必要为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行为却遭到了这支红军部队政委的质疑,认为这些爱沙尼亚的战士对法西斯心慈手软。

尽管这个政委自己亦是爱沙尼亚人,亦在抱怨着苏联人对爱沙尼亚人有偏见,让自己升迁受阻。

他的面孔没有任何的表情,对于任何的可疑之事都毫不留情。

他在军队里发展了很多秘密的眼线,替他收集士兵甚至军官的不满情绪。

这是一个既僵化也颇为矛盾的人物,代表着西方对于苏联红军中这类人物的普遍观感。

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曾下令,对于被俘的红军政委,不享有战俘的待遇,抓到后一律枪决。

他们认为军队中的这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既宣传着红色的思想,又胁迫着士兵们实施违反人性的行动,因此算是罪大恶极。

有趣的是,在二战中除苏联之外,纳粹其实也设置有党卫军,护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军队。

后来,一律枪决受俘政委的规定,受到了德国前线官兵的抵制,也就取消了。

不过,电影中的这位政委,却因为逼着自己的手下枪杀几个德军,而被自己的手下开枪打死。

这几个半大小子皆为爱沙尼亚人,他们从战败的德军中逃了出来,并且已向苏军投降。

政委枪决了拒绝向这几个孩子开枪的战士,引起了众怒。

最后的战局是以苏联军队取得了1944纳尔瓦战役的胜利,并且顺利地挺进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而告终。

对于参加德军的那些爱沙尼亚人来说,他们当然充满了沮丧。

他们的同伴大多战死,亲人们也不知所终。

即使活下来,但作为战败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们相当清楚。

参加红军这一方的爱沙尼亚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他们也高兴不起来。

代替德军占领自己祖国的,是战前祖国欲拚死抵抗的苏军。

苏联对于爱沙尼亚那一年的统治,给太多的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那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有触及。

1944年战争的结果,对于所有的爱沙尼亚人来说,是没有胜利的感觉的。

我们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二战的胜利即是故事的终结。

而对于东欧的很多国家来说,这仅仅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这种苦难的程度,并不亚于战争所造成的痛苦。

东欧近年来也逐渐拍摄了此方面的影片,反映着当时东欧人民那种彷徨而无助的心情。

其中波兰所拍摄的《罗莎的命运》,所讲述的故事最为悲惨。

身处在战后苏联与西欧阵营之间的东欧,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不断地被政治所碾压。

随着苏联红军坦克所带入他们国土的,不仅是历史上对于东边这个大帝国的旧恨,还有一种让他们恐怖的制度,而这种制度会在他们身上进行四十五年的试验,并且将这些本来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挡在了一道厚厚的铁幕后面。

爱沙尼亚亦是如此。

后来的历史很快就验证了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担忧。

二战之后,爱沙尼亚失去了独立的地位,重新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国。

斯大林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其实对于整个波罗的海三国都一样)在战争中与德国合作,在战后许多年对爱沙尼亚人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很多人为此丧命或者被投入监狱。

为了防止他们的再度反抗,并将很多家庭强制搬迁到了苏联的西伯利亚寒荒地区,同时又迁入了很多的俄罗斯人。

这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最为心痛的一段历史,他们不仅失去了独立,而且失去了家园,同时个人彻底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一种新兴制度的试验品与牺牲品。

因此,当1989年条件成熟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坚决脱离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坚定地向西转。

不过,他们真的能够摆脱被碾压的这种历史宿命,能够在大国的夹缝之中自由存在吗?

从目前的政治格局来看,恐怕还是相当艰难。

 7 ) 叙事主角的变更下,战争的惨烈

战争之下,焉有完卵?

其实我看到女主角和杀死女主角哥哥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面闪现了几种结局,女主角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女主角就这样在战后和他在一起了。

他一直埋藏秘密,内心撕裂。

我能肯定,导演会把远离战争一线却又受战争恶劣影响的女性角色,纳入到反对战争,反对同类相残的进程中。

没想到,结尾用一封同样来历的信,仿佛暗示了这一切的循环。

如果是薛定谔的猫猫,那就如女主角所做的那样,不要打开它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讲什么儿女私情的。

上面只是我看到的比较在意的一个小点。

战争画面中的孩童,十六七岁的少年,供应爱沙尼亚人干粮奶茶的老人……还有五万多苏联方 七万多德军方,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啊。

电影中,叙事主角“我”是发生了变化的。

这样的变化也更能凸显时局的动乱与对爱沙尼亚人两边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们的1944,“我们”就是德方苏方的“手套”。

 8 ) 一部不怎血腥但却很真实的战争片

刚刚看完影片。

影片开始的炮击场面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很强(让我想起《兄弟连》雪战里的视觉效果,当时吓得我够呛)。

在电影中双方远距离开火时并没有子弹击中人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士兵只是一个接一个倒下(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够血腥),另外机枪开火的镜头觉得枪火有些假。

这是两处个人以为的不足吧……我看的好像是德语配音版,所以场景声效没有完全出来,看了几分钟总觉得声音很奇怪,音量调高后人声特别大但环境声却不协调。

后面看了预告片听到原声才确定是配音版。

本来会打四星。

看到快结束时结局却让人不由得感到……两个男主角都……不过这也是影片高明之处,影片给我的泪点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写。

所以值得五星,为最后的泪目!

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却很真实的战争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虽然电影过半她才出来。

注:短评字数所限……难道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评”( ´▽` )

 9 ) 如何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拥有这样的共性:能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静静的顿河》《雪国·古都·千只鹤》《百年孤独》等等,那些文字都鲜活的再现了某个曾经出现过的时代,通过白纸黑字,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就在我们的眼前。

所谓立体表现一个时代,我的定义时代横截面和时间的流动共同体现。

这不是一个加法,而是一个乘法。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动,时代中的所有人和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变化。

能将这种大趋势的变化表现出来,才能称作为立体表现。

而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电影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是《霸王别姬》,时代跨度极大而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全都表露无遗。

要知道任何作品都不能包罗万有,能选取到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个例来表现一个时代,就已经足够让人拍案叫绝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逐一罗列了。

这部《1944》也足够做到了。

只是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却把二战前后在爱沙尼亚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事端一一娓娓道来。

——·——·——·——·—— 分割线下是剧透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爱沙尼亚被苏联和德国反复争夺,而爱沙尼亚平民则成为了双方的炮灰。

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亲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兵戎相见”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将代表德国战斗的爱沙尼亚人们称做蓝方,为苏联效力的爱沙尼亚人称为红方,这样易于区分。

首先出现的是蓝方。

在战火纷飞下他们一个个死去,但是补给给他们的新兵却只有两个人。

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德国军方派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还给他们发希特勒的照片。

可惜这招并没有卵用,每个蓝方军士都会对希特勒照片狠狠啐一口:“老逼养的!

”前一秒众人还在喝酒干杯强颜欢笑,后一秒他们的战友就死在了对方狙击手的枪下。

情绪急转直下,我们突然看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每个人都是一枚棋子,随时可能被对方吃掉。

很快红方与蓝方相遇,然后交火后彼此离去。

红方同样有苏联军官前来洗脑,恐怖的红色铁幕绝不亚于纳粹的疯狂。

红方上士把蓝方阵亡将士的信送到其妹妹手里,却无意间爱上了对方。

直到他自己死在苏联长官的枪下,他都没有勇气告诉她一切:是上士本人害得她家破人亡,还亲手杀死了她的哥哥。

实际上,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杀害了那么多人,破坏了那么多家庭。

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我相信,爱沙尼亚人永远忘不了得来不易的国家独立,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所以我相信爱沙尼亚人会明白,他们如今的和平生活绝不是靠手撕苏联人和德国人所得来的。

 10 ) 220805

我好奇爱沙尼亚人有多少的古普鲁士人血统以及库尔兰人/波罗地亚人与德意志人有多大的关系(为什么我会有库尔兰那里有大量德语人口分布的记忆?

诡异。

)爱沙尼亚人崇拜卡尔十二(毕竟一度打败过俄国人吗……?

)?

回避极端血腥场面的手法略显尴尬。

弹幕一片战争没有主角,其实只是击毙上半部分的主角的人在下半做了主角吧。

爱沙尼亚本身就因为战争而分裂,上半下半分别指向德与苏,小国人民的矛盾心态在上半从拒绝行纳粹礼到堑壕争论逐渐发酵,在下半镜头朝向苏联势力后通过上半主角遗留的信件得以传承和加重;给爱沙尼亚党卫军志愿兵提供饮食的大叔和大妈,到爱沙尼亚红军步枪队占领此地后又给红军提供饮食,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红军压根不像党卫军掉队的志愿兵部队那样缺吃缺喝……他们是战争下借着微薄的余裕进行政治投机的生活殷实的农民的缩影。

你可以说他们是善良的庸众,他们也许不管你为谁卖命(对于爱沙尼亚人来说,也只能使用“卖命”一词了),只在乎你是否是爱沙尼亚人,又或许只在乎你是占领这里的人;也有可能他们是拥护德国人的,只是不能辨认出苏军和德军,就像战争初期很多乌克兰人(经历了大饥荒)视德军为解放者那样。

不知道那个胖上校的角色设计的意图,但他对剧情的最重要意义莫过于杀死了下半的主角使其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多余出来的对该人物的情绪则是宣传机器的目的。

他的死太唐突,就像上半的主角的死也很唐突。

我一直好奇在最后的二十分钟应该如何收尾,这种方式也算在情理之中。

最后上校杀死下半主角时,爱沙尼亚士兵下意识地举起枪指向政委,又揭露了爱沙尼亚人的处境——他们不被信任而只是被利用着,对爱沙尼亚民族的认同显然超过对苏联公民(战前苏控爱沙尼亚也只有一年而已)乃至红军战士身份的认同。

谢谢电影时长限制了剧本篇幅,不然很难想象战后的政治迫害会怎样描写……仇恨的种子会生根发芽,直到波罗地海三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结出了果实,有人会换上另一幅面孔站在苏联的尸体上欢呼自由,但这就是另一番话语的事情了……历史的代价一直都在由多数人默默偿还。

感情线的设置,显得突然又暧昧,又觉得比较必要,不过,感觉去掉暧昧的成分剧情也能照常发展。

缺乏铺垫和发展过程描写的爱情,嵌在战争片中很难说做到互相映衬。

让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和《狂怒》中也有类似情节,结果也是暧昧双方一方死去了,但没有本片这么直白。

欧根亲王出镜,就挺突然的,还原历史也算是很用心考证了。

《一九四四》短评

巨沉

5分钟前
  • 黄皮树鹩哥
  • 力荐

从苏军和德军两个视觉看到的弱国公民的痛苦。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的人心安理得

10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小国的无奈。

13分钟前
  • 多啦B梦
  • 力荐

电影中的面孔太多 时长太短 内容毫无新意 换句话说我找不出这电影有什么值得赞许的地方 连精彩的对话都找不出几句(就像一个学生被老师叫起来毫无情感的朗读课文一样)

14分钟前
  • 丁星美
  • 较差

1944年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17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还行

二战小国电影,打苏联红军有点抗日神剧的味道。红军和党卫军战场上讲民族感情,只怕不真实。。都上尉连长级别了,难道阶级意识这么差吗?立场这么不坚定吗?亲不亲,阶级分啊!讲什么民族感情?后面的红军男主角爱上白军男主角的妹子,这又是不讲阶级情的搞法啊!!!难道打进城就是为了泡城里妹子吗?资产阶级的妹子也是没人性,哥哥刚死,就跟敌人谈恋爱了。。后面那个苏联政委,我发现比较真实。。政工干部,真的必须这样啊。战场上优柔寡断,不晓得要死多少回呢。。

18分钟前
  • 爱多一点
  • 还行

1. 为了学习战争时代的各种知识,体会战争时代的各种内心感受,而选择看这部剧。2. 和他一起观看、感受和学习。3. 演员都很帅气。4. 被爆头那一幕很真实,很佩服如何拍出来的。5.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6. 剧情就像是还没演完就戛然而止,没有一个完整的开头结尾,有点云里雾里。7. 看完之后,就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悲伤感觉,但是又没有达到让人想哭的地步。8. 让人还想继续去看与爱沙尼亚人有关的影视。

19分钟前
  • 阿慧姑娘
  • 还行

然而现在的爱沙尼亚,不做评论

24分钟前
  • 豆友207087634
  • 推荐

没啥意思

29分钟前
  • daisy
  • 较差

虽然不了解那段历史 还是感觉的到这拍的真的不咋样 导演自以为是的煽情真有点让人作呕

33分钟前
  • 哒哒哒滴哒哒
  • 很差

不错

36分钟前
  • 长灯
  • 较差

已经没啥激情了,老毛子一直可恨

39分钟前
  • KIMKUK
  • 较差

同胞自相残杀那场战斗,看得我泪流满面,为什么打仗?为俄国人?为德国人?主角死了,换了杀死他的人当主角,对立的一方。在别的影片中从没见过,在这儿无比地恰当,战争中另一边的人也是煎熬折磨和无奈。我感觉我们生活在屎中,一直在吃屎。我想带我的兄弟们回家,却不知道去哪儿。战争中夹在中间地带的小国国民的无奈,被德国人流放、征兵、驱赶回德国,被苏联人流放、征兵、赶着去杀自己的同胞。屎一样的战争,屎一样的世界。极好的、角度极刁钻、又给人很不一样的想法和体验的反战片,很好。

44分钟前
  • Inferno
  • 力荐

历史都是掌权者书写,且是活到最后的中产书写,小国没有主权。黑红军就不说了,战斗太不专业。

48分钟前
  • 齊一旸
  • 较差

于爱沙尼亚来说,是难得有的战争片吧,但野心太大,太杂了。里面出现太多元素和情节,都是古早战争作品里出现太多的东西,导致缺乏个性。

49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1.这是我第一部没有憎恶臭名昭著的德国党卫军电影,也第一次知道,党卫军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国,而是为他们的家园而战、自由而战。2.故事的前半部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也是忽然领悟红军中一部分人并非纯粹的苏联人,而是来自他们霸凌的民族。3.两个视角的切换,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属两大阵营的对峙与血拼的强烈悲剧性,凸显了人性的张力。4.家园,是本片的一个隐含主题,既能让双方血染沙场,也能化敌为友,目睹着家园被坦克与炸弹的摧毁,观者代入时有一种切肤之痛。5.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通过短短的战争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鲜血,导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类,永远是政治的祭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当然,对小国更甚。7.导演对于苏与德的情感,虽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词,但是看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52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欧洲人对毛子的恐惧刻骨铭心到不惜割舍自身利益百年未变

53分钟前
  • TOMOKO
  • 还行

在德国和苏联的夹缝中生存,对爱沙尼亚来说,德国帮助他们抵抗苏联的侵略,但二战苏联胜利了,所有人开始庆祝世界大战的结束,但爱沙尼亚又经历了46年,他们才从苏联脱离出来。作为苏联铁幕的缓冲国之一,他们与西欧完全脱节了。1991年,波罗的海三国和众多被加盟的欧洲国家开始民族独立。

55分钟前
  • 飞碟熊二
  • 推荐

战争真是泯灭人性。

57分钟前
  • 黑魂&23
  • 推荐

党卫军做主角,立意太丑陋,谁都救不回来

1小时前
  • 1Z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