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真央、绫野刚主演的悬疑故事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原作同名小说。
故事起源于一位化妆品公司的美丽白领,被人杀害并焚尸,轰动全国,被称为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个名字很美了。
从校园欺凌,到办公室文化,我们学习工作的地方,总会发生着不一样的事情。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放大了现代人的压力和怪癖,有些不可思议却合情合理。
当然,也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键盘侠,很是接地气了。
耳目一新的故事,扑朔迷离的剧情,值得观看啊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是根据一部日本推理小说家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漂亮的OL在野外被刺杀并被焚尸的案件,而由于漂亮OL在化妆品公司工作,被称为“白雪公主”,在网上又激起了涟漪,很是受到网民的关注。
接下来,某电视台不知名的编导收到了女同学发来的线索,女同学声称是死者的公司后辈,而凶手则被她认为是嫉妒“白雪公主”并常常被其捉弄的平凡女孩S小姐。
编导当然不放过这个出头的机会,他平时只能拍摄些面食节目的契约员工,有机会搞个大新闻自然绝不放过,他一鼓作气的采访了该公司的其他同事,以及S小姐的故乡的亲友,并且不断的把最新的报道情况随时发布在推特上。
很快,一个经过剪辑的节目出现在了电视上,倾向性的访谈了认定了S小姐是个“沉默的羔羊”,低调且恶毒。
而推特上也翻了天,S小姐的真实姓名乃至照片都被网民们爆料和人肉搜索,似乎大众天生对“白雪公主”这类漂亮女孩有着深深的同情和好感,而对相貌平平的S小姐则怀着十足的恶意。
到这里,侦探小说常见的三要素Who done it? Why done it?How done it? 只着重叙述了why?也就是被电视节目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S小姐,只是被着重叙述了她杀人的动机,但几乎没有涉及到为什么认定是她?
只是因为她在被目击到当晚和被害者一起离开吗?
只是因为她至今行踪不明吗?
但是媒体和大众并不在意,已经采取了胡适之倡导的“大胆的假设”,但却毫不顾忌“小心的求证”,开始了未判先审,每个义愤填膺的网民都是名侦探+裁判长。
警察在故事里几乎没有出场,仅仅只叙述了媒体和大众的视角,而在S小姐几乎被社会舆论压力逼的自杀,此时,警方却发布了真凶被捕的新闻。
本片显然属于社会派推理,即杀人案件本身的手法原因并不是特别重要,而是通过案件反映社会问题:网络和媒体的发达,人人都有了发言权,对于这类杀人案件只是满足业余的猎奇心态去关心,电视媒体曝光了所谓的犯罪嫌疑人,大家一致痛骂她、诅咒她,而警方捕获了真凶,大家又开始认为电视媒体和节目冤枉了S。
看似人人都在发表意见,却如此雷同,正如传播学里这个概念: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最后网民又开始一边倒的在推特上攻击最早制作节目的编导了,认为他制作的节目误导大众。
当然电视台的解释很简单,让制作人谢罪,而编导是个临时工,已经被开除。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名侦探的守则》里大河原警部总是对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虚情假意的喊道:“外行的侦探就不要来添乱了!
”这句台词。
PS:电影翻译的名字太依赖于日文原文,翻译成《白雪公主被杀案》更符合中文习惯,另“犯人”一词在日文中指凶手,但在中文里却是指身陷囹圄之人。
PS.PS:配乐十分优秀。
“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人们都只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回忆来说。
”关于回忆的欺骗性,很多电影都曾以此为主题,《阳光灿烂的日子》《罗生门》就是个中优秀代表,把这个主题写好了会是很伟大的作品,本片涉及于此却并不以此为主,只是把它作为推进情节发展和增置悬念的工具,最直接指向的是网络舆论暴力。
认识城野的人的回忆都是有真有假的,虽然各执一词但根据片子里提供的线索和合理的推断要分辨真假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看完推理片以后的乐趣所在。
以下:筱山和城野有过暧昧的阶段,但彼此未确认关系。
他们之间既不像筱山说那样,也不像城野说的那样,更像是二者的中和。
是城野先喜欢筱山的,筱山乐于接受但不给城野真正的名分,所以他能很大声地说出根本没有跟城野交往过这种话,但同时他又是心虚的,所以在接受采访时会有过度反应。
典子倒追的筱山,后来又甩了筱山,但绿茶婊手段很高明,筱山直到分手,对典子的评价都还是很好的。
城野负责的客户来的时候,先是城野接待,典子去泡茶的,但典子故意泡茶时出乱子,课长只能让城野去泡茶,典子去接待。
小满讲述的回忆是自我渲染最多的,包括她想象的城野的表情,她就是那种看到一点蛛丝马迹就能脑内出整件事的八卦女。
城野讲述的大部分是事实。
城野捡筷子的场景在回忆里多次出现,这是众多回忆里唯一重合的地方,这是真的,而且筷子掉了之后是筱山让服务员又拿一双。
去城野美姬家乡采访的路人大婶是小时候给夕子起外号“章鱼”的八塚茜的妈妈烧纸扎小人时是夕子点的火,这是夕子的回忆里唯一的谎言,因为是谁点的这把火对她来说很重要,但对这个案件并无太大影响。
小时候把抹布踢到城野头上的那个男孩并没有对城野说过肉麻的情话,那是她进入了自己想象的世界后听到的。
那个小提琴手雅也是真的和典子交往过的城野的大学闺蜜跟城野有过矛盾。
闺蜜写的抗议信表面上看是在替城野抗议,但实际上她提出的论据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证明城野清白的说服力,而且抗议信的内容也是怀疑城野的,觉得她做了这样的事会含羞而死,让人快点找到城野,真的是杀人犯也没关系,只要回到她身边就好。
一个杀人犯被抓住以后还怎么回到她身边,她这话确实很虚伪。
那封抗议信更是使摄像赤星继续去城野家乡寻访的直接推动力。
之后还提到城野为她带了几块热销肥皂,影射城野盗窃。
其实,她根本就是对城野心怀怨怼,确认了人肉城野的信息,指出城野有舔过筱山脚趾,致使后来人骂城野有奇怪的性癖,之后城野自杀前写的信里对她的称呼是“曾经的朋友”也印证了这点。
ID是NORI-MI,头像是咖啡杯的人是城野的大学好友ID是HARUGOBAN@di_a_nan头像是个橘黄背景里的白蛋的人是夕子,城野的童年好友对比她们俩的发言记录就可以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NORI一直主动带城野出场,而夕子则是一直以相信城野的立场发言,尽量避免提到城野的信息。
暗示里沙子是凶手的伏笔:里沙子跟赤星打电话时的腿部特写,可以看出她肤色很黑,与片名里的白雪公主有冲突在讲她和典子的关系时以主仆关系比较,虽然能大方说出来,但表示她对此肯定是心怀芥蒂的。
(她刻意隐瞒典子对她做过的刻薄的事,是不想引火烧身,把矛头不知不觉引向别处,这是后话)里沙子在引出城野这个人的时候,是借别人之口的,同时又引入另一个人物——满岛荣美,在把别人洗脑成“城野就是凶手”的时候,自己又说也不确定,还说“如果是城野就好了,如果是变态跟踪狂的话很令人心慌”这样的话,暗示赤星注意社会影响。
在讲述城野杀典子的时候,说到典子是睡着了的,大概是吃了安眠药,这在影片结束后才能知道是她不小心把当时的情形说出来了,但如果不是当事人的话说出这样的假想很令人怀疑,赤星也确实怀疑了,但被她转移过去。
她在推特上回复赤星带出城野的名字。
里沙子在说偷吃蛋糕的人的时候,说道,吃的蛋糕里有草莓有哈密瓜有栗子,最后却只剩下栗子。
清楚地记得这么无关紧要的细节的人,大概也就只有偷窃者本身了。
里沙子在出去BBQ的时候发现烤肉燃料很易燃,仔细地看了燃料瓶子。
人言可畏,但压死城野最重的几根稻草无疑是来自她的亲朋好友的,信任的人的不信任,那种被背叛了的感情一下子扑面而来,让她发出“原来我并不了解我自己”这样的感慨。
不管是父亲、母亲还是大学同学,都是怀疑城野的,他们或许看起来维护她,为她辩解,替她求得原谅,但是他们心里都是默认了沉默寡言的城野是凶手的。
整部片子里完全相信城野是无辜的而且没有被当做用来打击城野的武器的非当事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她奶奶。
而作为片子里唯一相信她的局外人——奶奶的死亡,或许代表了真正的真相在这个网络时代已经覆灭的悲剧,展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真相永远是被美化了或被丑化了或被模糊了的次生品。
不知真相的大多数永远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指手画脚,这种现象有其两面性,一方面,舆论的压力打压犯罪的势头,另一方面,不明真相的辱骂指责和多管闲事会将无辜的人推向悬崖,正如城野。
但现在的现实是,事不关己且不纠责的发声简直太容易了。
水军曾感概,网友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人,说什么他们都信。
这样的现实注定了这样的悲剧是没有尽头的。
或许有一天,也会轮到你我头上。
这个片子里没有人是完全无错的,城野的逃避是证实人们怀疑的最有力证据,这种情况是连凶手里沙子都无法保证的,她是懦弱的,当现实的不公袭来,她能做的仅仅是逃避,她唯一一次的勇敢也是间接做了凶手。
她是值得同情的,但也是有罪的。
再来谈谈凶手和死者,他们内心都有一定的自卑作祟,典子是因为自己的学历,里沙子是因为不出众的外表和身世。
压抑久了的情绪在心里不知不觉地爆发,产生的负能量是巨大的,里沙子后来爱上那种贼喊抓贼的行为或许也是职场里所受的压力太大,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变态的快乐。
声明:此文是本人经过考据后得出的事实和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欢迎讨论
假期闲着翻到了这部电影,就着核桃酥和巧克力打发了下午时光。
说实话,悬疑片不适合搭配零食,但是原谅我这个吃货吧。
作为一部悬疑片,虽然刚开始的各种讲述都将嫌疑指向美姬,但我们都知道,罪犯另有其人。
悬疑片不会如此直白地告诉我们结果,所以我们只是在等待,答案将在何时揭晓。
而且影片不急不缓的情节里,实在是埋下了太多小伏笔,告诉我们,罪犯另有其人。
美姬的大学室友给电视台写信,抗议节目在没有论据的时候无端怀疑美姬。
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如果舆论继续将她作为罪犯指责,她最终肯定会躲在一个地方自杀的,我恳请你们尽快把她找出来。
朋友的担心,铺垫了剧情。
最终美姬果然泪流满面地准备用绳索了结自己的生命。
美姬儿时的好友夕子说,当时年少的自己被欺负时,是美姬陪伴着自己,给自己鼓舞。
“当全世界都与你为敌时,还有我支持你。
”美姬无数次在黑夜点亮烛光,隔空告诉夕子,你不是一个人。
“当你难过时,就进入幻想世界吧。
”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有疑惑,如此乐观给人鼓励的美姬,最终为何决定自杀。
影片没有写案件是如何破解的,与其说它是一部悬疑推理片,不如说,它是一部社会纪实片。
日本职场人的压力巨大,这在十年前看《东京爱情故事》时就已知,所以罪犯里沙子因为工作压力大而盗窃,最终因为害怕罪行揭露而将白雪公主典子杀掉也不足为奇。
可是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微不足道的理由。
一边是沉甸甸的人命,而另外一边,并不是深仇大恨,而只是职场积累的点滴情绪。
再联想到最近的新闻,说深圳南山区一个职员砍死几个同事后跳楼身亡,真是细思恐极。
而影片里歪曲事实的报道和网络舆论才是把所谓的犯罪嫌疑人美姬逼得自杀的真凶。
电视媒体通过剪辑和采访片段,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将怀疑的手指向美姬。
网络暴力更是将嫌疑人人肉出来,连多年前的同学都指出,她似乎从小就是如此阴暗而记仇的一个人。
可实际上,她嘴上说不原谅那个把抹布丢在她头上的少年,只不过是少女为了吸引心仪对象的一个小伎俩啊。
新闻报道可以将罪犯描述成英雄,也可以将英雄描述成罪犯。
而网民的狂欢,不过是对热点话题的一个追捧。
这个时候,跟风似乎才是正确的,逻辑,理智,都退到了一边。
当大家觉得美姬是罪犯时,“好残忍”、“判死刑都不为过”等等喧嚣的呼声,和真相大白后,稀疏的“美姬好可怜”、“媒体该道歉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想起现实,每当有新闻发生,网友一哄而上发表评论,大肆转发,而真相出来时,转发和关注的人数却寥寥。
就如前段时间,北京地铁涨价,一条“北京人民喜迎地铁票价上涨”的横幅图片在微博被疯狂转发,最终有网友证实,此图其实是PS的,真正的横幅不过是写的“和谐、民主”之类的字眼。
可真相又有多少人关注?
当美姬的父母都不相信她时,她儿时的同伴夕子告诉来访的记者,美姬不是罪犯,她相信美姬。
当真相大白后,疲倦的美姬回到家里,她隔空默默点亮烛光,告诉那个曾无数次温暖自己的儿时伙伴,“你不是一个人”。
影片的结尾,美姬一脸阳光,对差点被撞倒的记者道歉。
她不知道,这个记者,是宣扬她是凶手的始作俑者,她告诉记者,“一切都会变好。
”一个对陌生人都如此友善的人,却差点被留言打倒,由此可见舆论暴力是多么可怖。
而整个影片的基调,将美姬塑造为一个阴暗,带着诡异笑容的女人,在最后结尾,清纯、阳光、友善的形象与之前形成强烈对比,不由让我想到一句话,“你心中有佛,便看到佛。
”同样的一个人,同样一个微笑,是不是就因为我们个人的主观影响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印象呢?
无论怎样,愿友善的人都被世界善待,愿全世界都与你为敌时,还有人为你点亮烛光。
《白雪姬杀人事件》这个故事蛮有趣的,长的美的白雪公主三木典子在现实中被谋杀,名字像白雪公主的城野美姬差点在网络上被键盘侠们谋杀。
参与过谈论过这起事件的每一个人都是杀人犯。
▽01她是「杀人」凶手
凶手就是她,国立大学毕业生刚进入日之出化妆品公司的社会萌新,23岁的狩野里沙子。
杀人原因是误以为典子知道是自己偷拿了公司的香皂,所以决定杀人灭口以保证不被辞退?
只能说这是杀人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怨气和不满,借机发挥了出来。
作为一个社会萌新,对公司前辈充满了敬畏和不敢反抗,毫无防备的社交手段被典子打的措手不及。
明明是典子将香皂塞进里沙子的衣服口袋里,让她好好洗洗脸,因为她觉得里沙子的脸看上去很脏。
但是检查被发现里沙子口袋里有香皂的时候,却一副大义凌然有担当的领导样子,甘愿自己负责,这不就是坐实了里沙子确实犯了错,而且自己还在人前当了一把伟大圣母嘛。
注意里沙子脸上的不知该认错还是该感谢一副不甘心的错愕的表情。
自己以前辈的身份请里沙子吃饭,还要暗示里沙子记得回请。
当然要偷偷回请,不能让大家知道。
但是社会萌新沙里子哪里知道这种人际交际的小手腕,在领到奖金后,在公司人面前表示要请典子前辈吃饭,又被义正言辞的教育了一番,“不用了,等你有了后辈也会对她做同样的事的。
”
总之典子的行为就是做了婊子还要立个牌坊。
上有典子这个面上好老人压着,有苦说不出,所以只能开始偷拿公司产品,偷吃别人的蛋糕来发泄工作中产生压力。
并开始学着典子的手段,转移视线,在公共场合宣扬自己的立场,开始了黑化之路。
典子之所以打压里沙子的原因,剧事后的分析,可能是因为国立四年制大学毕业的里沙子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成为短期大学毕业典子的上司,心理不甘所以提前打压。
当然这又是媒体片面的推断,也有可能天生看不得别人过的比自己好的性格或者其他隐情呢。
黑化之后里沙子的诱导舆论手腕。
先找到现在做自媒体的大学同学,然后主观分享对这件事的分析和观点。
先表达自己对典子前辈的崇敬之情,弱化自己的角色。
然后进一步将他人的观点代入这件事情中,将这件事尽量叙述的客观一些。
比如说咪酱怀疑城野是凶手,但是观点表述上却是自己的觉得城野和典子经常被比较,但是人美更善于表达的典子更得人心。
比如听小满说,城野一定是凶手,因为城野为人不够热情主动,存在感太低了,而且小满发现系长跟城野交往的同时,和典子也有不正常的关系,作为公司最大的八卦散播者,小满的小道消息为里沙子做了一个完美的开端。
再加上其他的同事和公司来往客户看到的事实,来佐证城野有犯罪嫌疑,反正都是别人说的,不是自己说的,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哦,自己只是别人观点的搬运工哦。
科科。
最后再总结如果是城野做的就好了,如果是被陌生人杀害典子死前得多害怕多可怜啊,做怜悯的总结。
因为曾经的大学同学情谊,再加上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旁支各种人的佐证,成功将自媒体调查员引向城野是凶手的观点。
▽02他们都是「杀人」帮凶由此,自媒体调查员开始顺着里沙子的思路寻找线索,先是找到了上文提及率极高的资深八卦专家小满。
同事小满.
公司的八卦百事通先表示自己才没有很八婆,不要听人瞎说,都是自己看到的哦。
人啊。
都喜欢无意识的抬高自己而不自知啊。
小满认为城野是因为情变而杀人。
因为看到系长和城野的便当是一样的,所以猜测两人是情侣,然后又看到系长和典子在一起,而被系长甩掉城野,因为不甘爱人被抢走,这就成了城野杀害典子的动机。
而且和城野外出办公的时候,城野以高超的车技躲避了旁边的车子,让小满觉得她的开车技巧和低调没存在感的人设不符,从而让她觉得城野有点深藏不漏有点可怕啊。
▽小满提及到与系长的恋情,又来找系长。
交往过的系长。
系长表示都是别人主动追的我,城野总是给自己送午餐给自己造成了困扰,典子也是主动追求自己的。
科科。
▽这个时候又出现个在网络上主动爆料的大学同寝好友,来为这段情杀的背景添点料。
大学同寝好友。
这个就有点无耻了,以好朋友的角色自居,看似维护的抗议信却刀刀坐实城野确实有犯罪嫌疑。
即想做一个维护好朋友的正义人士,又将矛头指向城野,呸。
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她的文笔和手段,以小事件入手,真假参半,越细致越容易相信她说的确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且还假装无意识的透漏了城野的信息。
比如城野很喜欢《红发安妮》,比如因为比较天然呆所以被称为“小天”,比如会细心的帮晚归的室友做便当。
然后着重描写了城野和系长交往的经过。
前面便当的铺垫就起了作用。
在这位大学同学的叙述中,自己是小天知心密友,把自己设计成一个知心大姐姐的形象,会告诉小天要先拿下男人的胃,再拿下他的人,小天照做了,并且还把他们两人床上的性癖都告诉她。
“喜欢被舔脚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的部分。
”
而且因为自己皮肤干燥,还经常送自己公司出品的白雪香皂。
这一叙述又和之前报道过公司香皂失窃的新闻扯上了关系。
心机啊心机。
在这位亲密的大学室友的娓娓大叙述中,成功又将城野塑造成了有奇怪性癖的变态。
这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明目张胆搞陷害的人,真是太可怕了。
▽因为暴露了城野的真实信息,所以找到了初中同学来寻找资料。
初中同学A/B
初中同学也出来参合一脚,本来没有存在感的城野,一出事大家怎么都记得城野做过的小事了呢?
比如城野可以剁掉鱼头……(所有说不定也会杀人哦)
比如曾经有人把抹布踢到了城野的头上,那个人就出车祸了……(所以城野可能会诅咒杀人哦)▽提到了被诅咒的男同学,在来找当时的男生。
中学暗恋男同学。
这位就是把抹布弄到城野头上出车祸的男同学。
年少的时候明明还觉得对不起人家,现在觉得人家心里有问题。
还觉得是城野故意弄坏他的自行车?
▽有了诅咒的线索,在去调查关于城野诅咒的背景。
邻居阿姨。
邻居阿姨表示她曾经和小伙伴一起烧掉了神社,说不定真有什么诅咒的能力。
▽接着采访了当时一起参与过烧掉神社的小伙伴,也是城野唯一真心的好友,夕子。
童年好友夕子。
没有明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提到两人童年确实因为不小心烧掉了神社而让两家产生了隔阂,从此不再交往。
夕子跟自媒体调查员说的这段话意味深长啊,人是利己的动物,记忆可以被篡改之记得好的,说话的人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听话者捡对自己有用的听。
所以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呢。
▽已经调查到了城野的家,再顺便采访一下城野的爸爸妈妈。
城野的父母。
妈妈没有承认城野杀人,但是言语间似乎有动摇。
避重就轻没有直接说出“我的女儿根本就不会杀人”这种话。
而爸爸更懦弱,直接认错,连调查都没调查清楚,直接就恳求大家原谅他的女儿。
还有什么比来自亲人的不信任更痛苦的事了呢。
唯一信任自己奶奶,也因为这次网络暴力离开了自己。
▽03她才是受害者下面是城野的陈述,用被害人的视角还原一下自己看到的人和事。
现在城野已经惶恐,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是这样子的,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那么她眼中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典子。
自己之所以被典子针对在背后搞小动作,是因为当大家都觉得典子是最好看的人时,城野觉得最好看的人是她小时候的玩伴夕子。
这个时候装睡的典子睁开了眼睛。
就因为这件小事,让要强的典子觉得很不爽,自己的颜值受到了侮辱。
知道城野和系长交往,仗着自己的美貌插上一脚拆散了两人。
明明喜欢喜欢芹泽兄弟音乐的是城野,却要将这一爱好占为己有,并公之诸于众。
知道城野喜欢雅也,就骗城野自己和雅也关系很好,而且有VIP票要送给城野。
城野已经准备好取票去看雅也的演唱会了,典子又了一句,我不送了。
绿茶。
▽关于里沙子。
里沙子觉察到典子在耍城野,主动向她发来示好,说自己和典子的工作中也出现了小问题。
并鼓励她去看演唱会吧,不要忍气吞声。
城野被蛊惑了,而且内心是真的很喜欢芹泽兄弟的音乐,所以当天间山前辈的散伙饭才匆匆离去,没有和她好好告别,这让小满觉得她冷漠,同事离职也不知道说点什么。
又因为要赶火车,所以被之前的客户和同事看到她急匆匆的跑到车站,让人误以为她可能是慌张杀人的途中。
顺便说一句,典子到是会做人会说话,但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间山前辈穿了一家外衣大家说她穿着好看。
结果被要强的典子听到了,也买了同款,势要将对方比下去,而间山小姐从此再也没穿过这件衣服。
所以在间山前辈离职的时候,她非常高兴的表示“我跟你以后不会见面了吧。
”在外人看来也是一派言谈甚欢呢。
▽关于系长。
在系长的描述里,自己伟岸高大女人都爱他,但是明明是他先提出喜欢城野做的便当的。
系长的脚受伤,出于善意,城野帮系长揉了揉脚,就是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的部分。
得知系长喜欢足球,让她想到了中学时期暗恋的男同学,所以当系长扑过来的时候,城野没有拒绝。
毕竟男同学是城野中二时期最美好的白月光啊。
▽关于暗恋的男同学。
就是那位把抹布踢到她头上的男生,小时候蛮可爱的啊,而且在那种城野中二的思想里,觉得不原谅反而会加深彼此的羁绊。
时隔多年,却被当年暗恋的男同学指责心理有问题,故意让他摔伤了腿,城野心一定会很难过吧。
▽关于大学同寝好友。
这个爆料好友真的非常有意思啊,左顾而言他将舆论方向指向城野,竟然是因为城野比她先体验到了负距离接触的奥妙。
这让她产生了嫉妒。
简直莫名其妙。
投诉信上写的细节也是自己东拼西凑问来的,然后自己发挥了不合理的想想。
嫉妒使人丑陋。
▽关于诅咒。
因为当时有一个叫小茜的女孩在学校霸凌了夕子,夕子和城野想到祈祷的方式,让同学善待自己。
▽关于夕子。
夕子是城野眼中最好看的少女,但是却因为被霸凌,又被家里断绝和城野交往,成年后成为了死宅。
而小茜针对夕子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家说她没有夕子好看。
和典子很像吧,都是要强誓要做天下第一大美女呢。
小朋友的手段还是比较低级的,从外号入手以KOL的身份强调夕子的名字是章鱼。
小朋友不懂事稍微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新来的老师,为了要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轻易的叫夕子的外号,让她坐实这个名称,这就让人无法原谅了。
谁说小朋友一定是天使,谁说成年后就一定会懂事为他人着想,该不懂事不会做人到老也是学不会,除非经历一次大挫折。
城野从童年到进入工作遇到两个要强好胜耍心机的美人,同样是因为觉得夕子比较漂亮这件事引起的,这种羁绊还是蛮神奇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远离好胜长的漂亮的人,容易持靓行凶;远离喜欢宣扬自己功绩满嘴义正言辞的人,背后的小绊子使得比谁都多;更重要的是远离没脑子的人,没有主观意识的跟风者最肮脏。
▽04网络暴力还没结束故事的结尾也是蛮有趣的。
你以为结束了,可能也是新一轮网络暴力的开始。
大学女同学恬不知耻的宣称,幸好自己支持了城野支持了正义。
Excuse me?
爸爸妈妈轻易否决了自己的孩子品行,抱歉只能让说对不起的人感到舒服缓解内疚,但是城野心口上的一刀却一时之间难于愈合。
而唯一支持自己的奶奶也没来得及见到最后一面。
电视台为自己舆论导向表示道歉,但是话锋一转又转移到死者的身上。
媒体永远会找热点来抓大众的眼球。
而自媒体小哥,因为观点片面的报道,让人产生误会的剪辑,让城野被人肉唾骂,如今也被别人人肉diss,风水轮流转,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但是你说他是坏人吗,不完全是,只是一个利益熏心观点狭义想要努力生存下去的可怜虫罢了,他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横穿马路差点造成城野的交通事故说对不起,却在网络世界里差一点成为杀害城野的刽子手。
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不实名谁都不用负责。
最可怕的就是键盘侠们寻找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发声者,这个发声者就被拥簇成为了意见领袖。
KOL因拥簇者而肆无忌惮大放厥词,键盘侠因为有KOL的意见导向,所有卑劣的行为思想,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都得到合理解释。
能成为KOL一定是在某一个方面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因为得到了认可就以为自己得到了某种权力,错以为自己的其他观点和行为也理所应当的得到拥戴。
这就太可怕了。
网络一方面让大家看到了更多的观点和新闻,但是也制造了太多的冤假错案。
不盲从,别跟风,有点脑子多好。
但是无论怎样,总会有人一直支持你,相信你,守望你,即使不在你身边,感受到彼此的心意而心生慰藉就够了。
比如安妮和黛安娜。
“就算全世界都与你为敌,我都会与你站在一起,你的记忆和你觉得痛苦时脑海中所想象的,是谁都不能夺走的。
”不参与任何观点讨论,我只相信你。
在1935年的妇女节那天,影星阮玲玉自杀了。
她在遗书里留下这样的话:“我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
其是(实)我何罪可畏……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据说,这四个字是被阮玲玉第一个放在一起来说的。
阮玲玉通过人言可畏这个成语,从此让我们意识到,最可畏惧的,竟然是来自陌生人的恶意。
估计打从人类开始群居起,来自陌生人的恶意就开始弥漫。
然后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而威力越来越大。
民国的时候,也还只能是冉玲玉这样的名人能够享受人言可畏的“待遇”,而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她其实是听不到的。
到了如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突然间卷入舆论的漩涡,抢了汪峰的头条位置。
而来自民间的声音也毫无阻碍地扑来,其中恶意占了绝大多数。
有这样的现象,就会有关注它的作品,比如前两年陈凯歌拍的《搜索》,陈导算是尝尽了舆论的苦,不吐不快。
再比如我前些日子看的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以非常时髦的电影语言,把民意的可怕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看过的推理小说家凑佳苗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曾轰动一时的《告白》。
凑佳苗是描写人性格高手,尤其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特别善于刻画女性的细腻心理。
当然,这两部作品我看的都是电影版,这让我特别欣赏日本人对文艺作品的拓展能力和效率。
影片的结构应该和原著一致,采取的是那种罗生门式的结构:一个事件,各自表述。
影片随着赤星雄治的采访推进,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谈同样的事件。
当他采访到城野美姬儿时的闺蜜夕子的时候,夕子表达了这部影片的核心思想:“你觉得我所说的都是真的么?
你听好了,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大家也只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说,请不要遗漏那些重要的东西。
”然而在节目的剪辑过程中,雄治还是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内容,那就是怎样把新闻制作的更加耸人听闻,显然呈现一个“恶女”的形象作为民众发泄的靶子就再好不过了。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时髦,首先是契合结构,影片采取了多线索叙事的镜头,就是同样的场景,通过不同的机位拍摄,表现不同人眼里的情景。
这种手法拍摄的经典作品包括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大象》,还有日本电影《听说桐岛要退部》,都是经典得要死的作品。
除了这种镜头语言之外,影片最大的特色在于在每个事件节点时,屏幕上充斥着各种网友跟帖,那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弹幕电影。
这么密集的字幕使用,之前我只在英剧《神探夏洛克》里见过,不过《神探夏洛克》里的字幕主要是负责时髦,而这部电影的字幕则跟影片息息相关。
如果耐心研究这些字幕,信息量巨大,而且极其冷幽默,把网友发言的各种嘴脸都表达了出来。
我觉得,这些字幕才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情节,甚至整部电影都可以说是为这些字幕服务的,因为这就是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恶意。
凶手所利用的,媒体所被左右的,正是这些跟帖,然后一步步把事情推向极端。
如果你有兴趣,完全可以一格一格来研究这些字幕,这算嵌在故事里的故事吧。
当我们打算见证一出悲剧的时候,影片发生了大翻转。
作为一个凶杀案,在整部电影中都没怎么出现的警方出场了,独立于媒体和网友的他们,给出了最终的真相,而整个故事,也收获了一个happy ending。
说实话这个结尾挺让人泄气的,这让电影丧失了悲剧感,也就丧失了批判的力量。
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时髦有余,而深刻不足,当然对于讨厌悲剧的观众来说,这个处理比较爽。
关于媒体和舆论对人的伤害,真正让我震撼的作品还不是电影,而是一部电视剧,是英剧《黑镜子》。
这部剧集已经出了两季六集,剧情极其富有想象力,表现手法极其时髦,主题极其冷酷无情。
别看我用了这么多极其,假如你看了这套剧集,会同意的。
回到这部电影,关于警方最后的出场,不知编导是如何思考的,我的理解是,面对这样一个民意沸腾的社会,我们需要一个不为民意所左右的力量去寻找真相,主持正义。
从电影的态度来看,媒体是指不上了,那这最后的力量就剩下警方和司法系统了。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向往,现实中能够不被民意或是其他权力所左右谈何容易。
只不过在影片里,要想让故事最终不悲剧,也只能借助这最后的力量了。
鲁迅先生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中国人,其实何止是中国人,这是人性。
人性充满恶意的时候,恰是制度缺失的时候,比如鲁迅时代的中国。
前不久我介绍过一部日剧《胜者即是正义》,里面塑造了一个拜金讨厌鬼坑爹律师古美门,他嘴里一套套“歪理邪说”专门与人民为敌。
在第二季中的一集里,他为一位被民意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上的“恶女”辩护。
在他看来,法律已经成了对抗民意暴力最后的堡垒。
其中关于民意暴力的一段表达极为精彩:“真正的恶魔,正是无限膨胀的民意,是坚信自己是善人、对落入阴沟的肮脏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要是民意想判一个人死刑,那就判吧,因为说到底这一系列官司,不过就是一场以绞死讨厌鬼为目的的国民运动,为了给自己无聊的人生消愁解闷的运动。
”这话说的,太难听了。
公主病的意思,是又好看又有钱,但脾气不好么?
答案是,人家那就是公主,不叫病!
虽然重度颜控满大街都是,但虚构与现实,好比天上人间。
迷恋姿色,在影像逻辑里,那叫感官美学,但在现实语法中,却可能种下偏见。
而偏见的身后,常常跟着傲慢。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里的S小姐,是嫌疑犯,也是受害者。
对她而言,最大的生活难题,不是遭人诬陷,而是必须和傲慢与偏见,短兵相接。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原著作者是凑佳苗,没错,就是那位写出《告白》的凑阿姨。
凑阿姨的推理写作,属于松本清张一路的社会派推理,看点不是如何杀人,而是为何杀人。
就像一部日剧的名字——无法坦诚相对,凑佳苗笔下,也是人心叵测。
所以,她标签式的笔法,就是“一个故事,多重视角”,晒出那一段段真实的谎言。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也是。
每个人的陈说,听着信誓旦旦,但将它们归拢并置,却是矛盾重重,所以,镜头不仅对准了凶手,也对准了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有的人性弱点。
那么,影片的起点是那桩杀人案么?
也不是。
影片的真正起点,始于S的童年。
小S发现,好看的姑娘也很刻薄,敬爱的老师也很冷漠。
看上去,她只是经受了小小的恶意,但这小小的恶意,也在慢慢侵蚀着她对生活的信任。
长大后,大S发现,周围的傲慢与偏见,也跟着长大。
这还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当被害人的颜值与白雪公主不分伯仲,那么,相貌低到尘埃里的她,最适合“扮演”嫌疑人的角色。
这还是一群傲慢的人啊,媒体和网民,永远全知全能,审判他人。
所以,电影真正要说的,不是凶杀,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常常细若游丝。
导演中村义洋与脚本林民夫的组合,几乎成了伊坂幸太郎改编专业户。
伊坂的小说,天马行空,很热血,而凑佳苗的小说,家长里短,很幽黯,但这部《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还是留了一笔淡淡的温情。
临近片尾,茫茫夜色里的烛光,重新点亮了大S的生活,她也重新开始相信,相信风雨如晦过后,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尽管数不清的网友,又开始钟摆一样,忽左忽右地高谈阔论,但很明显,这不是导演希望我们看见的终点……(by 淹然)原载《贵阳晚报》
赤星想成为网络红人,正好狩野为了掩盖自己杀人罪行嫁祸给城野美姬误导赤星。
城野美姬因为网络上都认为她是凶手朋友们也都说假话说她坏正要自杀时狩野因为盗窃被捕供认杀人,于是网络又一片为城野叫屈。
赤星也下岗向她赔罪。
三木典子处处欺负人惹到狩野而被杀也是活该,我怎么一开头看到狩野就觉得她像凶手,难道是电影看多了有点第六感
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也很现实。
网络媒体真的很可怕,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仅凭猜测就可以让一个人天堂地狱。
大概是我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缘故,所以一开始就对女主人公美姬抱有同情心,所以也没有任何的逆转可言。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真凶设计的手法可谓是天衣无缝。
如果把真凶作为女主人公,诱导男主人公的记者一步一步走向错误的推理……这应该是一部很好很好的本格派作品啊!
好好的为什么写成了社会派呢?
作为本格迷接受不能啊!!!
挠墙挠墙!!!
在最开始的时候,凶手说了一句“为什么现实中的人一看到对方是个美人就立即判断对方有性格缺陷,这不是很奇怪吗。
”,加上影片中不断强调人的认知会由于信息局限的缘故而与现实出现偏差,所以以为女主对典子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如果结局是,女主一怒之下杀了人,结果却知道典子实际从没针对过女主,一切都只是误会而已,那似乎也别有一番趣味。
现在的温馨式结局我个人也挺喜欢的,但是典子这个角色塑造得太扁平化了,看完整部影片后除了“心机婊”这个特征外,对这个角色再没有其他了解了,实在有些遗憾。
啰嗦了点。
要说结构和探案都不足为奇,难得的是各人情绪表演准确,小细节也精心设计(稍微留心就能一早便知凶手是谁),最后一场也很有意思。槽点在于警察都去干嘛了?!
突如其来的百合,牛!
网络时代的罗生门。
まま…
除了把这三星全给我可爱的井上真央公主以外真是看不到任何其他亮点(啊,还有百合w...如果是在家借DVD看当作娱乐也就算了,去电影院看的人估计会想这什么鬼吧,不愧是凑阿姨,明明知道要做好准备还是马上就看。阿姨想说的主题「ネットは冤罪を作る」只是连父母都不相信的时候真的有些心酸...
罗嗦
美女是果然相对存在的,像真央这种放一般人中绝对公主级的,放在NANA旁边居然有村姑的赶脚,当然你可以归功到演技上去……
悬疑剧情还不错,拍得有些闷,人物刻画得还行,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可窥见人性的阴暗面,结局还算光明,人性中良善的一面并未泯灭和放弃。
7.8/10,故事采用罗生门方式叙述恰到好处收尾。
没什么亮点,网络暴力什么也丝毫没有共鸣
呵呵,忍了好几次想在短评里剧透一下.....
罗生门+网络暴力+每个人都偏向自己的不可靠叙述回忆,很多小细节,对比不同人回忆画面的不同点很有乐趣。安妮和戴安娜跨越多年闪烁的烛光,暖。
双面白雪姬
批评网络暴力、乌合之众的电影已经不少了,但这部片子显然没能脱颖而出。主要原因是剧情太简单,从头到尾只有一条故事线,虽然流畅,但是没能给故事赋予厚度,而每一次的反转都缺乏充足的铺垫。与此同时,角色也都太扁平,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塑造也缺乏深度。
就挺一般的也经不起推敲
喜欢叙事手法
HKIFF首映。導演到了現場Q&A,人很風趣,說話簡潔,導演爆料綾野剛本人和角色有點像(臥槽不是吧!)。現場好多導演的男FANS(大霧)。 貌似有些日本人在看,放映中笑聲不斷,但個人認為笑點並不是那麼多啊。。。 完全沒有在看湊佳苗的感覺。
我觉得挺好的,比搜索好诶。不过真的有杉菜那么背,也真够可怜的。虽然挺沉闷,但是爆炸性的drama更烂。不过椰罩头开始的时候将案情那么详细的讲出来不就是招了吗?
看完。。就这? 不是戴安娜是吉尔伯特的那段还算有点动人!所以城野美姬的自白就是真实的吗?(咋没个反转呢!罗生门的故事应该是最终谁都不清楚真相。。半吊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