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vie tried to portrait the life of a simple, kind and helpful Hong Kong leftist, Ah Kong ("Kong" used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 in Hong Kong), who worked in a cinema throughout his life, time frame spanning from the liberation of China in 1949 to the anti-British riot in 1967, stock market crash in 1973, China reform during the 1990s, handover of Hong Kong in 1997, outbreak of SARS of 2003 and even the Olympics in 2008.The ambition was strong, but the character Ah Kong was so unreal and superficial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any resonance in the audience, the patriotism shown by Ah Kong was so manipulated that it was simply unreal. While it's easy to find some nice people around in Hong Kong, the selflessness of Ah Kong was definitely fallacious to a point that it was easy to imagine it existed 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director only.The director also downplayed or just ignored some other very important events for Hong Kong leftists in the last century, namely the notorious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1966-1976 an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in 1989. Both events were absolutely important and shaped many leftists' hearts and psychology, no leftists' stories can be told without mentioning these two events.This story is unfortunately amateurish when compared to the movies directed by Fruit Chan in terms of Hong Ko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有意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改拍成一部:前半部分荒诞剧+中间悲剧+结尾直接不理主线自己跑去玩了的电影。
前半部分在老左不可理喻甚至变态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下很难让观众对这个近似于神经病的左派青年产生什么好的情感。
家中小孩没好学上,妻子忙早忙晚,这些都不顾却还去为人人,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小家无爱爱大家不显得很假嘛?
当然这是剧情而已,可是这样的剧情摆出来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啊?
电影中间部分讲由于老左的“神经病”直接导致妻子阵亡,儿子逃亡。
荒诞完了就是悲剧啊。
结尾是导演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直接不理主线开始讲儿子的爱情和创业了。
这和主线有蛋关系啊?
和邻居家妹子破镜重圆和给邻居家儿子打工这个97有蛋关系啊?
半夜,他发了个消息,说他看完了《老港正传》。
上一次,我收到这样得消息是在2月14日。
我今天也看完了。
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身边的家人重要。
我一直不理解那些人,既然有个人主义为什么要结婚呢?
既然结婚,又有了孩子,干吗还坚持个人狗屁理想呢?
两个都要,太自私了吧。
空虚可怕还是孤独可怕。
又孤独又空虚,做人干吗
不知道是不是好电影,但是如果你想哭,就看看吧。
里面的老港像极了父亲,不可理喻的理想主义把一生都交给不知道的对错,当然这是我看来。
他自己,可能甘之如饴。
现在这样的人,我们觉得不多了,但是社会那么大,你怎么可以妄下断言呢。
说不定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有着一个黄秋生,他在大家的眼里,没有什么本事,一生碌碌无为。
老婆劳累一生,溘然长逝。
儿子其貌不扬,读书不行,工作让人忧心。
你怎么知道这些人不是大多数?
感谢黄秋生,这比立春里的怀才不遇的女教师更接近事实。
回歸十年,在種種膚淺蒼白的慶祝活動當中,「老港正傳」觸碰「老左派」這個從未在香港銀幕上呈現的課題,也算是別開生面。
雖然老左派在香港源遠流長,對香港文化構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但自八十年代以來,老左派刻意收起「左派」形象,以求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策略,已做成香港新一代對「左派」傳統的認知嚴重斷裂的狀況。
可是,「老港正傳」並沒有正視這段塵封了的歷史,而是將這段歷史嵌入一個以個人悲歡離合為主調的煽情劇架構當中。
對於渴求在片中填補失落了的歷史空白的廣大觀眾來說,「老港正傳」的左閃右避,洽好說明了電影敘說人在面對這段香港左派歷史時的左支右拙。
一些影評人將「老港正傳」安置在中國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以謝晉為首的「傷痕電影」的傳統,的確有其道理。
因為傷痕文學和傷痕電影面對歷史的複雜、歧義和創傷之時,往往都是以濃重的煽情色彩塗抹、遮掩過去,將歷史和社會力量人格化、個人化、並以家庭作為歷史危機的避風港。
可是,「老港正傳」卻缺乏謝晉式煽情劇中忠奸黑白二分的救贖敘事。
電影裡頭可以說盡是正派人物,而無反派人物。
相反,故事的骨幹是「金雞」式那種不斷跳越,無由解釋,沒有英雄但會自動推進的歷史,以及在底下演出個人悲歡離合的小人物。
小人物的悲劇就如主角左向港(黃秋生)在妻子秀英(毛舜筠)死後所說:「時間全部錯哂!
」---因為小人物在無言無語的大歷史步伐面前,最終的悲劇就是與時代、時間的錯位,把握不住時代的方向。
將電影鏡頭充當無情歷史判官,腑視大地,憐憫小人物,出色的例子是荷李活的「阿甘正傳」。
「老港正傳」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將「老左派」打造成香港「阿甘」--只有一股坦白、樸素的愛國心,卻又毫無自覺能力和主體性,去掌握狡獪無常,卻又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歷史旨意。
所以,如果傷痕電影是要以煽情劇的方式迴避歷史創傷,是要轉移視野,突出共產黨富於彈性的自我修復能力,卻始終證明共產黨還是掌著歷史的舵,還能從創傷中救贖了意義渺茫的歷史的話,「老港正傳」卻只是在溫馨煽情的遮掩底下,以無堅不摧的資本主義巨輪為名,自虐地觸碰這些傷疤,暴露這些傷疤。
事實上,這種寫成像「阿甘」的老左派形象,和主流刻版印象中令人生厭生怕的「維園阿伯」形象,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維園阿伯」是毫不掩飾的躁狂,左向港版的「阿甘」,則在無辜底下埋藏著一種憂鬱。
根據弗洛依德,躁狂和憂鬰都只是哀悼失敗或拒絕哀悼的病態結果,因為兩者都無法與失去了的東西重新建立關係,歷史創傷因而無法治愈。
香港老左派常見的躁狂與憂鬰,都是未能安葬/哀悼自己失敗了的過去的結果。
蘇東波之後,西方左派對社會主義江山瞬間敗亡,耿耿於懷,早有論者以「左派的憂鬱」反思其進退失據、一厥不振的窘態,因為這些西方左派,拒絕對社會主義的潰敗哀悼。
觀之香港老左派,卻早因文革極左之失誤、六七期間要求提早回歸之失敗而傷痕累累。
可是,香港老左派這段段歷史創傷,卻從沒好好治療。
失去的夢想、錯置的目標、浪擲的生命歲月,歷史至今仍未有一個說法。
暴動/抗爭中的那些傷殘死難,數十年來如荒野暴屍,未得安葬,無從哀悼,更遑論紀念。
將荷李活的「阿甘」形象,覆蓋在香港老左派身上,甚至可說是對老左派另一輪殘酷的嘲弄,因為「阿甘正傳」當中被美國歷史拋得暈頭轉向的,其實是一個天生智障的阿甘,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甚麼偉大理想。
然而,香港老左派的憂鬱背後內藏那種「反過來對準自己的憤怒」,卻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理想逐一失去。
而老左派之所以為老「左派」,卻正在於他們當年自詡在眼光、分析、遠見,都比沉淪在殖民地當奴才的本地主流社會高明:他們曾經有理論、有分析、有判斷。
回歸十年,為老左立傳,頗有為左派理想年代送葬哀悼的絃外之音。
可是,現實當中,老左派們能接受以香港的「阿甘」,為失去了理想的自己造像嗎?
答案如非的話,左派躁狂與憂鬰的日子,恐怕仍然沒有遠香港而去。
人人都说老左,说爱国,我眼里看到的,却是老左的老婆秀英和陆敏。
贫贱夫妻百事哀,跟着老左一辈子,住在天台,看着邻居一个个搬进高楼,精于算计,分分厘厘,这爱,要有多深才不至于被消磨?
陆敏只为一个依稀的念想,等待了17年,才伏在小左肩头痛哭出来。
如果没有她们,这就是一部垃圾片,但现在,懒人如我居然也上来打了几个字。
越来越觉得看一场电影就是与片中人物进行一次私密的交流,甘苦好坏自在我心。
影评人的观点,大众的观点,朋友的观点,通通都是BULLSHIT。
对于我个人来说,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与否,标准在于它是否打动了我/刺激了我/娱乐了我。
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再众口铄金的经典我也只觉寡然无味,而如果达到了其中任何一条,再积毁销骨的烂片我也自能咂摸出它的妙处。
在我所看到的评论里,很多人似乎对《老港正传》这部所谓的回归十年应景之作并不感冒,甚至诸多苛责。
有人说它谄媚,有人说它做作,有人说它题材太大有心无力。
然而,这些并不能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判断。
的确,《老港正传》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没有我所激赏的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圆熟自如的叙事手法,结构有点松散,拼接有点生硬,一看就感觉不是大手笔。
不过,它却有着实打动我的闪光点,而正因这些闪光点,我不吝于给它四颗星。
这些闪光来自对人物及细节的刻画。
故事的主人公左向港,无疑是片中最具个性的一个人物。
在刚开始进入故事的时候,作为观众,其实对这个人物更多的是一种不理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会成天将社会主义好挂在嘴边,把去北京天安门当作朝圣般的梦想呢?
更何况,这个人物的生存背景是在回归前的香港。
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老港的生活一幕幕展开,忽然觉得,抛开那层政治信仰的外衣,老港已经在黄秋生的演绎下越来越可亲可感。
固执、大男子主义、乐于助人却偏偏看不到家人和自己……这样的人我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原型!
所以说看电影就是一种私密的体验,只有自己的经历与片中的情节发生化学作用,才能感觉入味三分。
而电影里的其他人物,我同样可以在他们身上捕捉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为生活劳碌的父辈,一生不曾发家致富,但却勤勤恳恳乐天知命。
这仿佛就是我的父母亲辈的写照。
为理想奔忙的年轻人,有的出国远走,有的闷头打拼,有梦,有挫败,有坚持。
这又似乎能为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感同身受,输入斗志。
而贯穿其间的那些浓郁的亲情,年少的爱情,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友情,更让人不由动容。
可以说,虽然那些对政治情结的表达方式不一定真实,将人物的个人史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的联系也许牵强,但是,这些细微处的小情感却是真实的,可以被体会的。
似乎每一场欢乐与哀愁都能找到生活中的映射,而每一个笑容,每一声叹息,都自有你生命中的掌故可循。
想到这里,话说回来,子非鱼,你又不是老港,你甚至不是老港那一代的香港人,你又怎么知道老港的爱国激情不是真实的呢?
你又怎么能妄下判定说将个人置于历史背景之下就是矫揉造作呢?
更何况,一百万人有一百万种活法,老港也自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必然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电影,反映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与时代的联系,怎么就谄媚了呢?
前两天看《TIME》,报道了中国的ME generation,也就是我们这一代。
文章大意是说,ME generation在一个远离政治动乱的环境下成长,因此,相比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对政治更多的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要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靠这一代人是没有希望的。
老美自喜欢拿他们所谓的民主眼光打量我们,因此结论未免偏颇,这暂且不表,不过我窃以为文章说的ME generation对政治表现冷漠是确有其事,现代人对诉诸政治、和政治联系比较密切的东西,有一种冷感甚至反感的倾向。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很多人不喜欢《老港正传》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真应该对自己观影态度的客观性作个反思了。
这是一个成人的麦兜故事,这是一个东方的Forrest Gump.香港回归十年,于是这个暑期的港片特别多,也特别热闹。
只是没有了黑帮火拼,没有了家族恩怨,没有了阴阳两隔,没有了轻松搞笑,习惯了港片的我一阵阵惶惑,不知道在这些情节里应该看出什么。
之前有人争执,说《女人本色》肯定会比晦涩的《老港正传》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毫无疑问的优秀“回归献礼片”。
依我看确实是这样——港人对大陆的误读传统已经深入我们心里,此次的刻意讨好看上去如此扎眼,简直就是谄媚了。
可惜这样的牺牲还是不能换来好结果,我始终不敢相信香港真有过“老左”这样的人,他的名字都那么扎耳。
影人不是“老左”,便不可能写好“老左”,拍好“老左”,演好“老左”。
万一真的成功了,香港也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
一标上“献礼”,导演都没了主意,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大家达成共识。
近的从1997年6月30日开始回忆,远的则要追溯到1970年代。
暴动、股市、港督、移民、机场、回归……把一切标签串联起来,时而黑白,时而彩色,固定的演员在时光中穿梭,薛凯琪这样的小朋友努力模拟自己没接触过的生活。
回顾那短短的几十年,成为默认的程式,引用的新闻画面都是一样。
黄秋生的可塑性极强,老左也被诠释得不过分,虽说不出色,但也可深见影帝功底。
都说人世间见不得美人迟暮,毛毛便如此,成为一个劳累N年的主妇,一个厉害的妈妈(不准任何人离开家门,就怕苦心维护的家散掉),于心何忍。
莫文蔚披散长发,手腕纤细,活脱脱的珍妮,只可惜郑中基似的阿甘只有傻气和运气,没有感动人的执著,他一直在各种选择中跳去跳来,就为了把所有责任推到老左身上。
片尾曲不错,名字和那部著名的关于电影院和接吻镜头的片子一样,《星光伴我心》,这个短语可以成为所有爱电影人共同的墓志铭。
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中。
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又不切实际的梦想,有脱离生活的信仰,又想要达到的高度,想要成为的人,想要去的地方。
对于老港是北京,对于阿忠是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站得太高,看的太远,我们对脚下的一切不屑一顾,却忘了,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低下头看看是谁一直在我们身后,在无处不在的地方,鸡毛蒜皮的生活着,伺候着我们的起居饮食,让我们的追求能能够缓解与现实的对立,凌驾于现实之上,肆无忌惮。
老港和阿忠,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秀英。
老港年轻时是一个有激情的爱国青年,梦想去北京,信仰社会主义,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他的善心和爱国心里边透露出一种执着的傻气。
秀英因为这个,嫁给了他,谁年轻时没有过梦想。
只是后来老港开始做电影放映员,整天和电影这种本来就虚幻的造梦工程呆在一起,爱国电影强化了老港的爱国心,也使本来只应放在心里的爱国情绪成为了他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主流,正如幼年阿忠所说: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
这种沉浸在电影中,沉浸在理想世界中的状态,使老港从未认真去关心过家庭,生活。
而秀英没有抱怨,她无奈于老港的偏执,自己独立承担着家的大小事事物,在偶尔老港从电影学来的浪漫中高兴,她会为老港的脱离现实的自私开脱:“他只是人好。
”需要补充的是,老港那些电影中的浪漫也只是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不切实际:不关心屋里已经简陋的漏水,而去制造叮叮当当的响声;不关心生活缺钱的窘境,只用变魔术的把戏安慰秀英,然后把难题丢给她,他只需要爱国,开会,按时回家,就会有三菜一汤;他给秀英唱情歌,却甚至没有煲过一次汤,没有修好洗衣机。
秀英收获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却不得不更加费力的节衣缩食,照顾好家庭。
儿子阿忠,代表着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成功,金钱,有着极大的渴望,同一屋檐下,与父亲传统保守的价值观,不同的追求必然发生冲撞,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之间还有秀英,秀英以她的包容务实,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一个化解矛盾的温泉,可以说,秀英以及她为中心建立的家为父子各自的追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阿忠和老港的矛盾就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意见和不满。
从这个意义上讲,秀英才是家里的顶梁柱维系家庭和睦的链接。
秀英去世了,在老港想着“走路去北京”,阿忠在内地挖第一桶金的时候。
家里的顶梁柱断了,核心不再了,阿忠的愤怒,激化了他与老港的矛盾,这个家就这样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了。
而老港后来的生活,从他披着雨衣在镜头前的憔悴和疲惫的模样,我们可以窥见,他一个人生活的孤单和落寞,想必他已体会到真实生活的艰辛,想必他已在无数次的后悔自己一门心思偏执的幼稚,秀英已经不在,儿子已经远离,这些是否来得太晚?
老港,爱国是放在心里的,不是说在嘴里的。
老港,梦想在远方,生活在脚下。
老港老了,当年谈梦想谈人生的朋友都依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香港回归了,但似乎与老港执着的热爱无关,而有关的,去天安门广场,拍照留恋,更似一种情结,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阿忠带着香港人标签的拼搏精神,前往内地掘金,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向他展现满脸凶相,灰头土脸回到香港。
老港和阿忠,已经很久未见。
时过境迁,岁月的力量抚平了父子的矛盾,萦绕在心中的是一直存在的感情。
另一方面,秀英留下的一封信,另老港老泪纵横,阿忠痛哭流涕。
因为秀英的逝去而分开的父子又因为秀英的信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
真正伟大的,不是心怀崇高理想的老港,不是在外拼搏的阿忠,而是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成为他们强大精神动力的秀英。
她是那个人,为我们处理好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过场,缓冲其与我们追求的矛盾,张罗着我们忽略却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
她可能是母亲,是妻子,是老师,是朋友,可以是任何人。
我们习惯于在他们为我们屏蔽起来的现实生活中非现 实的活着,可是习惯不应该等于忽略,她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英雄。
向着太阳奔跑的人们,翘首以待戈多的梦想着,停下你们赶路的匆匆脚步,回过头看看,你是否在错过些什么?
回头看看,在灿烂梦想的逆光处,谁站在那里,撑起我们前方的一片阳光灿烂。
豆瓣首页推荐了这部电影,印象中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翻出两年前写的东西,果然不咸不淡终于时髦一把,将这部传说中叫好不叫座的片子看完了。
事实证明,当一件事情变得专业时便不再好玩,例如那满天繁星,在我眼力总有无数的浪漫,而在天文学的同学眼里,似乎只剩下了体积、速度等一大堆数字了。
看电影也一样吧,当你自觉或不自觉朝专业靠近时,欣赏就变得不那么纯粹,总希望能从这些画面中捕捉些许导演的思想。
当我带着“导演想表现出香港时代变迁”的想法看《老港正传》时,不纯粹的不只是我的动机,导演明显的政治倾向让人感觉总有那么一丝不爽,如果电影是门艺术,那电影为什么要为政治所束缚,导演为什么要讨好权利?
似乎又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无法确定。
而能确定的便是,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也有一百个《老港正传》吧,事实上,我的眼里也不只一个《老港正传》。
当我看到毛舜君饰演的妻子因为老港和他的梦想累病甚至死去时,心中无限悲哀。
男人总是名正言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他们为梦想奋斗的途中,又有多少时间真正注意过身边的人,是否真的注意过身边的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必然造就一个勤快的人和懒惰的人,是不是两人在一起也必然需要牺牲一个人的梦想才能成就另外一个人的梦想?
而在对待梦想的问题上,为什么男人的梦想总是优于女人的梦想?
但是看到妻子留下的那封信时,才明白,原来我还是太嫩了,或许说原来我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
老港的梦想实现了,他好顺利地当了电影放映员,老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儿子给他申请了奥运会志愿者。
只是在最初的梦想和最终的梦想之间,如妻子所言,因为朋友、因为妻儿,他放弃了多少实现梦想的机会。
同样,妻子为他受累,他为妻子推迟梦想,两人就这样为彼此而让步。
只是,如果是我,会愿意吗?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香港也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身边有哪位同志有坚定的信仰,似乎我们的政治观念就停留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类问题上。
但是,总是会有人笃定我们的主义吧;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知道,郑中基还是有演戏天赋的,除却那些垃圾喜剧电影,他也终于演了回正常人,这才明白什么叫做好剧本塑人,垃圾剧本害人了。
似乎现在看港片的人越来越少了,好莱坞特技让人看得头昏目眩,九十年代的武侠片成为永恒的经典,还好,总算有一般如黄秋生的演员和导演,兢兢业业,努力做电影,这本身不就是香港人的精神吗?
没看完!
哇差到不行,怎么拍成这样子。
不符合风格
大悲大喜 空间变迁 共同记忆 结尾太公益广告了= =
很讨厌郑中基
本来可以拍成四星的电影
抱歉没看完
对不起这个名
一个视角,一个时代,一个感动。
香港支持社会主义?!里面的对白香港人根本不会这样说话,睁眼说瞎话,恶心!!!
为赋新词强怀旧。
香港回归10周年
本来的烂片气势,被黄sir演绎出深情来。
感人……
有历史感 还是不好看
有点意思。
政治.信仰.人生.
节奏太快,还有点乱
流水记事,实在是一般般啦
主旋律,象80年代国产片。和香港人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