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深陷抑郁症,日日昏沉,还能思考什么的话,就是是否死一死。
那时候看了一部电影,Mary and Max,大哭不止,于是看了Adam Elliot其它电影,把一句话刻在脑子里,死一死念头冒出来就连带想下这句话:Life is a cigarette, and smoke it to the butt. 天知道Adam Elliot在我生命中的分量。
意外发现他新片出了,第一时间买票去看。
一个轮回了,我自认为现在生活还行吧,想得明,放得下,惜命怕死,白云苍狗,行云流水。
Adam Elliot有没有更好些?
他好像还是老样子。
我边看边哭边叹息,你怎么更黑暗了?
可是结尾又明媚到耀眼不似真实,还是十二年前的Adam Elliot。
前2/3妥妥拉着我回忆了一遍抑郁症时期,一脚踏进泥沼陷了大半身,甚至怀疑走出电影院我还能回归正常生活吗?
所以结尾那么突兀刻意(所以少一星),我却非常喜欢(所以是否是五星?
)非常感动,谢谢你!
哪怕这个明媚的结尾太假不会发生,让这部电影看上去plastic,但我迫切需要。
因为我在以现实生活来实践去相信,会的,一切都会结束,生命值得努力走到尽头,绝不辜负。
好好生活。
嘿,转了一圈你还是老样子啊,我真的move on了。
PS:TIFF对面的Second Cup Cafe拿铁真的好喝,好喝到每次去都喝一杯程度。
特意去吃Millie Patisserie,不料搬了,遗憾。
这是一部非常催泪的电影,整体感觉像是老奶奶讲故事。
虽然听起来似乎毫无悬念,但却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一直听下去。
Melbourne Power!
影片的主创团队全来自墨尔本及周边的维州地区,制作预算由维州政府拨款和墨尔本电影节资助。
导演还笑称,“这是纳税人投资的电影。
”而他的前作还是多年前的《玛丽与马克思》。
令人惊讶的是,这竟然是澳大利亚第三部黏土定格动画。
不得不佩服,因为黏土动画实在太费神耗力了。
面对这样的艺术形式,好莱坞的逐利者早已离场,留下的唯有虔诚的艺术家。
不真诚的桥段无法在黏土动画中存活,只有赤诚的故事才能随着角色脸上的指纹一同呼吸。
没有经历过真实生活的人,绝不可能拍出如此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细节(比如片中父亲的睡眠呼吸暂停症)。
我看到的是一位艺术家把他对生活和家人的深切热爱,凝结成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片中的人物无疑融入了导演自身的投射。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定格动画这种极度消耗时间与精力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坚持下来,还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真的没有理由不给它满分。
临死前若有回忆走马灯,这一天或许也会闪现。
当我从复古影厅走出时,正要进场的一位阿姨问我这是什么电影。
她说,前一批观众哭得特别厉害。
我告诉她电影的名字,又补充道,“It’s sad but in a good way”。
为了证明,我还展示了一团被泪水浸透的纸巾。
两天后,我在ACMI看到了影片的道具展览和主创访谈。
导演提到,他的双手天生会颤抖,画画和雕塑都做得不够完美,但如今他已接纳了这个特点,甚至为它成为作品的美学一部分而自豪。
听到这里,我再一次泪目。
这是属于被嫌弃的格蕾斯的救赎之旅,也是一部发自肺腑、动人心弦的艺术品。
网盘下载记得点个赞。
谢谢,宝
这是我在2024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动画电影。
国外很爱将一个家族的兴衰用某种诅咒作为归因。
非常出名的也是我非常喜爱的 《艾迪芬奇的记忆》,蜗牛回忆录是一个破碎有些阴暗孤僻的小女孩逃脱“蜗牛”这个孤单诅咒的故事。
似乎从出生起,这份诅咒就将其缠绕,“我们的出生对妈妈来说非常的辛苦,我们离开了她的子宫,她就进入了她的坟墓。
”而父亲也在一场意外中高位截瘫,并且患有睡眠呼吸终止症,某个夜晚,兄妹两的掌声再也唤不醒沉睡的父亲。
至此,这个世界上只有兄妹两人相依为命了,但命运总是无情的嘲弄人们,兄妹两被送到了两个澳洲东西极端的家庭。
格蕾丝带着最爱的西尔维娅蜗牛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家庭,但追求“自由”的父母根本无法给与家庭的温暖,他的弟弟甚至更糟进入了一个压抑压迫的神棍家庭。
于是格蕾丝沉醉于囤积蜗牛相关的物品,她将一切都花费在了里面,妄图在这一堆最熟悉的物品中寻找一丝温纯。
而好不容易进入青春期后,遇到了萍琪这个奇怪但有趣的奶奶,这时一个叫肯的男孩走入了她的生活,一切似乎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肯不嫌弃她的外貌和那怪异的爱好,他似乎包容她的一切并贴心准备美食给她,甚至定下了婚期,并且承担了弟弟参加婚礼的路费。
可那个蜗牛诅咒似乎没有想放过格蕾丝,并没有等来哥哥,送到的只有哥哥的噩耗和骨灰,遭受打击的格蕾丝又接着机缘巧合的发现了肯的秘密,他填鸭式的付出只是为了满足他病态般的嗜好,格蕾丝赶走了肯,她的世界又只剩她一个人了。
萍琪帮助她疗伤走出了最困难黑暗的日子,但紧接着萍琪自己患上了最害怕的阿兹海默健忘症,最终也离开了人世,还给格蕾丝留下了一个困惑的谜题。
好在,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格蕾丝效仿哥哥吉尔伯特仿生了西尔维娅,找到了谜题的答案,她的善良最终帮助她远离了诉讼,电影的结尾,仿佛童话般的迎来了最美好的团圆结局。
我尤其喜欢格蕾丝站在后院里一件件的把那些困着她的蜗牛们烧掉的画面,那些堆积如山的牢笼一点点的在火焰下清空,最终变得干干净净,那个之前被填的满满的看似安全感十足其实压抑的房间最终只留下亲人的照片和承载回忆的手工制品,那一刻,我的内心也被清空,原来多不一定是多,空也不一定是空。
不禁想起了极简主义和以前听过的一个理论,你把生命塞的满满当当就留不出空位遇到惊喜。
虽然是有一些诡辩在,但是正是因为没有所以更害怕失去,就想溺水的人只想把能看到的东西全部牢牢攥在手里。
导演简直就是天才,电影中还有太多太多有趣美好的画面。
那张火焰留下的伤疤,兄妹两人拼成微笑,弟弟被压迫时用灰画上的哭哭悲伤。
过山车泼洒的父亲骨灰,萍琪家那块长满蔬果的坟墓。
我爱惨了这种接近生活的实体动画形式,仿佛我是门口的邮箱亲眼见证了这个画中的世界。
最后想说一下弟弟这个角色,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智者,情绪稳定且勇敢,在姐姐格蕾丝需要输血时,勇敢的抱着赴死的决心询问自己什么时候死去。
在被送往到压抑剥削的黑窑厂一般的家庭时,运用智慧拜托洗脑和病态的控制,一如他从小所做的,打开了邻居的鸟笼,他眼中的动物都是自由的,自由的鸟儿不应该被束缚在方寸的笼子里,就如他本人一样,他也是自由的,他敢于反抗压迫,他全身心的关爱保护着姐姐格蕾丝,他放走了猪和虎皮鹦鹉,他用假死飞出了那个噩梦般的牢笼。
笼子是这个电影里多次出现的意向,母亲的子宫,领养的家庭,满是蜗牛要素的房间,我们或是被动的因为生产或是主动清空,终归如同那只弟弟放走的邻居家的鸟,自由的翱翔在月色下。
虽然这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一部烂熟梗拼接而来的集合产物,有许多前辈们已经构思过的巧思和情节,或多或少的能看到许多类似意林杂志上连载的故事的影子,本身的故事走向也很好猜,但导演神乎其神的画面和声优近乎完美的声优表现下,这个本来有些俗套的故事在那似乎有魔力般喃喃自语的陈述下,美好到不可思议,就像一个睡前的童话。
太久太久不曾提笔,虽然心知肚明自己的笔力已经退化到何种地步,但是真的到行文时才真切知道什么叫滞涩。
刚刚看完《蜗牛回忆录》,因带着情绪故无法完全沉浸,而且数次被剧情和意象带来的联想恶心到干呕,即使这是一部离写实相去甚远的粘土定格动画。
在蜗牛八音盒被继母烧毁的时候,在Gracie发现体贴的丈夫加诸在自己身上的邪恶癖好的时候(回头想想这是爱意吗?
),在Gilbert和Ben因为因为恋爱被电击的时候(直接联想到了《闪亮的日子》里的那段惩罚)。
我自觉情感淡漠,但是其实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个人对我说,你有点太多愁善感了,对自己不好。
这样对自己不好吗?
我时常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反应来得总是慢一些,或者永远不会来。
有人说情绪应当像潮水,让它来了以后再离开。
可是如果我的情绪不像潮水,而像一片火海,难道它也应该来吗?
火,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意象。
Gilbert作为和火联系最紧密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也最被我关注。
Gracie说,他像士兵,像守卫。
火焰合该是来势汹汹的,暴烈的,自由的;也合该是温暖的,明亮的,生生不息的。
当火焰的特质落到人的身上,这个人就会像战士。
天知道我有多喜欢Gilbert在被继母发现和Ben接吻后的扬眉,我当时想,就是这样,就该是这样。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而自由的形态千变万化。
具体到这部电影里,自由以各式各样的怪癖被呈现出来,即使加以修饰也还是恶心扭曲到让人有心理不适。
但是没有关系,作为观众个体的我不需要慈悲,因为当这个故事被呈现出来搬到荧幕上,当这些阴暗被拿出来曝晒,我的观点就已经微不足道了,它们在被看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归宿。
《蜗牛回忆录》延续了《玛丽和马克思》的画风,从友谊到了亲情的主线,当然不止是亲情。
暗黑风格的动画片,果然上来就是死亡,接连不断的死亡,母亲难产、先天性兔唇、校园暴力、父亲瘫痪酗酒最后死在了轮椅上,前面这些甚至是主人公记忆里美好的童年。
因为父亲走后的世界,她与同胞兄弟被送往了不同的寄养家庭,从此分隔两地。
女主像是被诅咒一样,死的人数多到不太像动画片。
大概因为死亡是最刻骨铭心的教育频道,爱的人不断的死亡,女主选择躲在自己的壳里不出来。
她开始疯狂收集蜗牛周边,开始是因为蜗牛是难产死去的妈妈生前最爱,后来像是一种病态,甚至开始盗窃,暴食症患经常被告诫“那是食物,不是爱”,对于女主来说蜗牛也是如此“那是蜗牛,不是爱”。
女主逐渐像蜗牛一样一步步用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在经历一场场去世之后,生活里的支点越来越少,最后一次是最好朋友的死亡,她甚至已经准备好离开世界的时候,找到了朋友留给她的信,让她有勇气烧掉了自己的壳。
一切竟然意外的好起来了,故事的最后是和同胞弟弟平静的坐在沙发上看书,经历过种种浩劫之后的人一定知道,平静才是happyending。
人生很残酷,如果你拿了天崩开局的剧本,你放心,生活还会在这中间不断的设置障碍,如果说唐僧取经路上的困难可以量化到九九八十一的话,现实里我们很难知晓前路到底有什么苦难在等你。
无论你怎样绝望抑郁难过,最后的方法只能走过去,耳边总是响起《盗墓笔记》中潘子死前大喊“往前走,别回头。
”即使蜗牛都不会走回头路,不能也不要回头。
电影最浪漫的一幕是姐弟重聚之后一起去小时候去的游乐园,把父亲的骨灰撒到了天边,父亲被瘫痪和酗酒困顿在肉身里动弹不得,那么死亡也是自由。
ps: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大概是没有英文字幕,却用了些遮遮掩掩又词不达意的中文翻译来替代,不过还是会有电影院里的同伴们会心一笑,最后集体鼓掌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百讲,电影真是有重返青春的魔力。
【2025北影节】
作者 神棍糊 20250124人们常常提到接纳。
接纳就是看见你本身的样子,接受你本身的样子。
对于有被遗弃恐惧的人们来说,它的诱惑很大,可是我想说这并不等于爱。
爱里一定有救赎。
这个救赎是我不但看见了你的黑暗,接纳你的黑暗,还心疼你的黑暗,反复在你的黑暗里放上我的火苗,希望你能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爱就这样无中生有了。
爱绝不是让你一路滑进越来越深的深渊,把你的黑暗当成某种食物大快朵颐。
对于只是喜欢互相舔舐伤口的人们,我想告诉你,爱还关于希望。
电影《蜗牛回忆录/Memoir of a Snail》里女孩以为男孩爱着他,因为他喜欢她所有的不被人接受的怪癖,包括她的肥肉。
在她因为兄弟逝世进一步放弃自己后,男孩只是给躺在床上的她端去各种高热量食物。
她以为这是爱。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男孩的剪贴册。
厚厚的册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胖女孩照片,最后一个就是她,记录了她从微胖长到两百多公斤的过程,目标是三百公斤。
男孩每天那么热衷于做饭只是想把她喂胖而已。
女孩看着册子说,爱是盲目的,里面藏着黑暗和恐怖。
她终于发现原来你不是爱我,你只是专爱我的胖。
或者说,原来你只是专爱我的伤。
如果我健康了,站起来了,会和你毫无关系。
你只是需要这个破碎的我,来满足你的癖好。
这是一个不想治愈的女孩,所以才会对喂养黑洞的行为毫不敏感。
她不明白生命为何如此累人,如此扭曲。
她无法向前,她的心空空的,她努力保持的乐观被生活中的变故打磨的不堪一击。
女孩从小就是唇裂,一直遭到同学的霸凌,可是有双胞胎兄弟保护她,帮她打架。
妈妈生下孩子就死了,但还有爸爸,爸爸给她做蜗牛帽子,带大家去游乐园玩耍。
后来爸爸也死了,孩子们还有彼此,两个灵魂一颗心。
后来儿童福利组织把他们拆散了,女孩从此开始在陌生的地方流浪。
遭遇校园霸凌的时候不再有人帮她出头,她只是一只躲在壳里哭泣的随时会消失的女孩。
她给自己搞了很多很多蜗牛,只要是和蜗牛有关的都要得到,因为妈妈最喜欢蜗牛。
她的房间被物品堆满,她消失在了蜗牛堡垒里。
狂吃,狂买,狂囤,大概都是为了填补某种空虚。
当人迷失在灵魂之外的路太远以后,心就会变空,躯壳也成了牢笼,而不是自己的一部分。
女孩结婚前传来兄弟在邪教农场因为性向被迫害死的噩耗,两个人约好的你做表演我做动画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女孩说,我好讨厌自己,如果我不囤积那么多东西,我就可以用这些钱去看他,不会到他死了我们都没有再见一面。
女孩不再出门,把家里囤积成了蜗牛圣殿,只有这样被物品淹没才能感觉到安全。
女孩唯一的朋友是孤身一人的pinky老奶奶(以下简称粉红奶奶)。
粉红奶奶看见女孩是蜗牛,便说年轻时以为自己是鸽子。
奶奶的一生自由不羁,还帮助女孩减肥,带着她玩耍。
不过奶奶也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她在孤儿院长大,从来没有被抱过,一直住在带锁的牢笼里,她的乐观和豁达并不是因为童年有多幸福。
粉红奶奶说,最可怕的囚笼是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囚笼,而这个囚笼根本就没上锁。
你让恐惧把自己吞噬了。
自怜没什么,可是不要让自怜拖住你。
生活只能倒着理解,而人只能向前走。
蜗牛从不会回头。
奶奶说,我已经很老了,啃一口苹果牙齿就会嵌在苹果里,想去抚平丝袜的皱褶才发现那只是腿上的皱纹。
我的脑袋已经很混乱了,我该死了,可是你要好好活下去。
其实女孩有着金子一般的心。
她能看见各种渺小的,被丢弃的,需要帮助的人,并给予帮助。
她只是停留在过去走不出来而已。
与粉红奶奶的相遇让她打开了心。
她们互相照顾,互相陪伴,互相打气。
这才是能救赎人的爱,而不是那个她以为符合她幻想的爱情。
最后女孩和其实没死的兄弟重逢那里很感人。
火花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伤疤就是我们永不会失散的纹身。
你的伤疤是嘴,我的伤疤是眼睛,我们凑在一起才完整。
伤痕会结疤,结疤后就是铠甲。
爱会让我们的伤变成一只笑脸。
只要是你的,就是好的,你就是明星。
我很喜欢鼓励他人展现出各种傻不拉几的自己,这在有严苛客观标准的世界里就是种治疗。
我们不是什么大明星,可是我们是自己的明星,是爱自己的人的明星。
我们都是站在自己小舞台上的明星,就算不时髦,也是土明星。
所有的人生建议都可以浓缩为一条:你是你世界的创造者。
你可以屏蔽掉他人的投射以及各种由此及彼。
别人不是你,无法恰如其分的理解你。
很多他人的期望,评价,代入,听听就过去了。
理解他人的不理解。
你的路只能你自己走,你想去的地方只有你自己看得到。
他们没走过你走过的路,也无法来走你未来的路,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局限性里。
你的感受最重要,不想做的说不就可以,你不欠任何人任何解释。
你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所想未必为你所想。
你被外界压迫,你被过去困扰,你被心魔笼罩。
你以为你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你以为你拥有的自由意志,其实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你不知道,唯一且必须需要你的人,是你自己。
人们不知道反面走得通的路正面也走得通,不知道怎么利用主观的力量来重塑自己的神经回路。
生活的本质在于我别用借口让自己永无止境的等待下去,走向心告诉你的地方。
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少,都需要和把别人当自己延伸的父权做割裂,才能活出自己。
你恐惧陌生里的未知。
恐惧就一定是坏的吗?
恐惧可能说明你在走出牢笼。
已经适应黑暗的眼睛一时间适应不了光明,废掉太久的翅膀一时间也无法带你飞起来,你只能戴着墨镜用肌肉萎缩的腿颤颤巍巍往外走,甚至已经适应猪食的你会觉得自由人类在吃屎。
你挑三拣四,忍气吞声,设想了一堆失败,为的就是不让自己自由。
黑化的你是最耀眼的幸存者记住,长成今天这副模样的你已经很厉害了。
你不仅仅是受害者,你是幸存者。
你有防身武器,你有一肚子的凭什么还没来得及问,你有整个世界的爱。
不管防御对不对,它把你救了下来,先要谢谢它。
只有谢谢你的大脑,你的大脑才会放过你,才能慢慢被你重新编程,让你被爱包裹起来。
你作为你,就是足够的。
没有他人的认同你也是足够的。
你在自己的眼光里就是完美的,所有的瑕疵只能证明你很勇敢,你从那个洞里爬出来了。
那些缝隙只是为了让你的光发出来,不要去嫌弃它们。
把所有被植入的评判自己说自己不够好必须这样那样的声音赶出去。
文章合集:聊天咨询树洞服务爱和亲密糊糊是谁重塑自己亲子及教育人格障碍读书看剧笔记世界的真相
能在上映第一天就看上是种缘分。
UGC给我发的邮件基本都是直接被删除的命运,可是昨天的却鬼使神差地被我打开了,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粘土海报,那必须立刻看上,毕竟玛丽与马克思是在我的top清单里的。
这都已经十五年了。
我还记得当时每周固定日程就是在高中门口的音像店里淘盗版碟,然后和朋友们交换着看。
玛丽与马克思是表妹买的,她周末和我一起回奶奶家,本来约好一起看的,结果这人临时决定要去刷数学试卷,放了鸽子让我自己看。
看完后我哭得稀里哗啦,擦着泪语重心长地叮嘱她一定要看,她答应了。
可是直到大学毕业她都没看,也不知道现在补上了没。
看玛丽与马克思的时候我十五岁,正深陷青春期泥潭,一边开心地和朋友们嘻嘻哈哈,一边又精分地觉得这个破烂世界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暴躁又脆弱,和马克思一样,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粘土动画自带一种荒诞笨拙的气质,钝钝的,但是天真可爱。
Adam Elliot的人物就是为此而生的。
小小的粘土人,配着缓慢但真挚的独白,一点一点地挪过来抱住你。
看完以后,感觉被这部内向孤单但温柔可爱的粘土电影别扭地抱了一下。
在以毒攻毒的作用下,觉得我自己其实也没那么糟糕(虽然只是暂时的)。
两个粘土朋友,玛丽和马克思,给我递上了一罐炼乳,暂时理顺了我张牙舞爪的情绪。
感谢。
当时看马克思的回信哭得稀里哗啦,“人的生命像人行道”的概念自此根植脑海 这部片为我建了一个存档点。
然后嗖的一下,十五年过去了,年龄翻了个倍,这个时间跨度是能让十五岁的我emo一整天的。
蜗牛回忆录还是一样幽默笨拙带点拧巴的粘土世界,仍旧是用平淡的日常讲着戏谑的故事,这次是打碎自我禁锢的主题,但故事比玛丽与马克思残酷了许多,上来就哐哐死人,一产生了很强的距离感。
这次的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当这是个遥远的故事来看了。
由于前部分过于暗黑,显得最后的结局美好得像女主的幻觉,我始终不敢相信这个故事能够happy ending. 好在有个可爱的灵魂人物Pinky,全片的光,导演借她之口说出了这部电影的金句: 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 /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we have to live it forwards. 这句话就像一个读档的指令,让我回头看看。
人生的人行道各种交错分离,搭建成了立交桥;当时各种复杂到觉得这辈子都处理不了的情绪已经变成了化石,而那些整天为之破防的疑问,有的被回答了,有的变成了笑话,有的估计也找不到答案,有的连题也忘了。
当然期间还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情绪与疑问,但也不像当时一样会完全依托影视作品来寻找答案了(当然精品电影也越来越少)。
不过很明确的一点是,现在的我很开心能成为我自己。
就算没有电影告知,我也能“ live it forwards”。
蜗牛回忆录是一部有意思的粘土动画,也是玛丽与马克思在十五年后的call back。
希望Mary也能好好生活。
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低落的时候就应该看丧丧的电影,就像这部。
下垂的蜗牛眼睛,不堪重负的身体、灰蒙蒙的天气,一桩接着一桩的不如意,像及了down到低谷的阴沉的自己。
尤其是唯一的生命支柱——哥哥被大火夺去生命那一段,我仅存的小火苗都被浇灭了,共情心泛滥,想和女主一起自暴自弃!
上天怎么就这么笃定地作弄可怜的灵魂!
还好有时候上帝开个小差,我们的主角还是有散发微光的契机,比如有一个多才多艺有趣诗意的父亲和一个正直温柔的哥哥、邂逅一位坦诚相待还能在危急关头拉你一把的soulmate。
虽说无缘生在一个充满爱意温柔以待的环境,但也没有恶人挡道,单纯的天性和一双能够洞察微小事物的眼睛,让她足以构建出一个独有的“蜗牛壳”,在这里她能够完全放下戒备在幻想乌托邦里安全生活。
soulmate曾说过:你的不安是因为你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
当千头万绪挤不下这座房子时,蜗牛壳就成了监狱,再也容不下世间的纷杂。
当她把收藏的“蜗牛周边”全部烧掉,便是凤凰涅槃之时,看,上帝也没这么多功夫针对你,他为你关上一扇门,但为你开了一个保险箱。
转机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哪怕最后的“哥哥重生”让我觉得哪儿不对劲,我还是会热泪盈眶,因为内心的火苗虽微弱,但依然生生不息[爱心]
继《玛丽与马克思》之后导演的又一部粘土动画片。
用费时费力不一定讨好的形式,讲了一个孤独的灵魂抱团取暖的故事,从头到尾絮絮叨叨却依然感人而温暖。
电影里很多隐喻,Grace的蜗牛象征自我封闭,糟糕的是她给自己造了个笼子,幸好后来遇上Pinky;Gilbert的苹果象征同性,他讨厌贴标签,直到烧毁代表宗教迫害的教堂;Pinky是智慧,即使老到痴呆也不耽误她表达生命的体验。
生活总是会遇到的变故和挫折,最多暂时躲进壳里,但不耽误拖着尾巴继续拉出一条粘液划出的人生轨迹;蜗牛从不回头,勇敢的朝前走。
人生是一幅美丽的挂毯,这需要经历,都是可以细细品味的小幸福。
电影通过Grace的口吻来对蜗牛讲述她的人生,她就相当于是藏在蜗牛壳里,遇到任何触碰就会缩回到壳里的蜗牛,需要来一场久逢的甘露,也让她和他Gilbert他上了救赎之路。
【Grace】从生下来,母亲去世,自己又是丑丑的兔唇,上学被同学欺负,老爸酗酒,父母离去后被迫和哥哥分开,养父母表面顾及她感受实则只顾彼此,好不容易遇到一见钟情之人,结婚之际,被告知自己的哥哥火中丧生,被丈夫一直喂胖偶然发现是个变态狂一直给人拍胖裸体照,唯一的朋友是老太太Pinky,而Pinky的陪伴以及最后的那封回春之吼“Potato”的信,让她本想自杀的念头变成了开启的自我的人生救赎。
谁的一生不是在各种救赎当中呢?
【Gilbert】双胞胎的哥哥,养母对他的“虐待”让他心生反抗,而他还是个同性恋,但是这也是对于世俗和偏见的抗争吧。
7。Dendy Newtown @Yajing /Pinky told us, don’t look backwards, always look forwards! It’s ourselves who made the cage for our lives, but the truth is it was never locked. /I prefer Mary and Max though.
怎么办 我无法共情
蜗牛雌雄同体,穿越沙漠来看你,生活是泪水填满的河谷,好悲伤但没哭,泪往心流,
非常感动,这是《玛丽和马克思》的导演时隔15年的又一部动画长篇,黏土人物流下的每一滴泪,都是导演及主创们多年的汗水和心血。每一个栩栩如生的细节,都展现出对动画艺术的至高敬意。而电影本身也足够好,无比动人的回忆录。纵然人生路上处处是坎坷,但仍有无数闪亮的瞬间和温暖的善意相随。“生活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
三星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结局温暖版)。演职人员表里看到Nike Cave老师,但对他配音的角色毫无印象……
【3.0】
【成人动画】往前看,别回头。画风看似阴郁但实际很轻盈,剧情表达流畅数度落泪,涉及朋友、家庭、亲人、孤儿、宗教、同性、老年、性癖…祝我们都有摆脱脏东西,烧掉自己对自己的禁锢,好好生活的勇气,同时,做个好人
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只有把每一天都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人才真正学有所获 。
跟《Mary and Max》一样的路数,但疗效稍弱。剧情有点老套,被嫌弃的Grace,压抑的情绪,在吉尔伯特回归的一刻,人生依然温暖。
除了我不喜欢沉闷的粘土电影以外,没什么毛病
好像整个故事简化到一个蜗牛壳里,99%的他人成了地狱,只有Pinky带来了温暖…突然想到女主的“附近”是完全缺失的,冰冷残酷的附近里充满了残忍冷酷的“人”,Grace最终走出了蜗牛壳,实现了自己的动画电影梦,并似乎开辟出一个不那么残酷的“附近”(那些热爱电影的人),并和至亲弟弟重逢…好像圆满了,但是又好像怅然若失
双胞胎中失去一个就像是看待世界的眼睛掉了一只
7,前面真的一般,最后20分钟大升华!
“Mary&Max”导演新作,以自述体揭开蜗牛女孩被嫌弃的前半生,故事小而亲密,小到主角自始至终没走出墨尔本。暗黑的黏土画风丑极见美,对应的恰是这个丑陋却不乏温情的世界。难得的是如实描绘了澳大利亚同性恋遭受迫害的片段,结尾真是太好哭了...
pinky太有意思啦◉‿◉
一般。与Mary and Max的同质性太高了。而且如果你翻看导演早期的短片,也都是这个风格。导演的文字是很不错的,所以一直用旁白来推动故事。但除此之外,无论是故事的内核还是表现形式,比起M&M都在倒退。不完整的家庭,冰冷的童年,零星的温暖,终生的孤独,异变的婚姻,男同,对宗教的嘲讽。这么说吧,本质上并不是两个故事,导演一直在讲的基本是同一个故事。所以该说的其实在M&M已经说完了不是吗?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是双子的父亲,一起去坐过山车那一段是非常温暖的,但后续处理的都相对草率,尤其是在弟弟回来后过山车撒骨灰那段太俗套了,不如没有。感觉导演是没想明白的。不知道为什么拍了这部片子。赚钱的话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实在没法令人满意。而且会让人不期待下一部。
Pinky是Grace人生里的色彩,Gilbert是Grace人生里的光。
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记住,永远前进,不要回头。
看得我想睡觉。。。诡异的画风我也不太喜欢
这片子太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