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基德脑残粉,冷眼旁观各种对于老金的褒贬。
究竟是庸才还是怪才,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鹤立鸡群,我只想说,金基德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没有之一。
能够得到重视和议论,源于老金不拘一格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人们三观的毁灭性颠覆,不得不说,这就是一颗独一无二的宝石。
不同于朴赞郁的阴郁诡异,不同于李沧东的文艺清新,不同于林权泽的浩瀚史诗,不同于郭在容的浪漫温馨,不同于姜帝圭的恢宏惨烈,也不同于金知云的暴力血腥,金基德有的,只是残酷和直白却又必须面对现实的忿恨和无奈。
关于《一对一》,看之前就听其他韩影爱好者吐槽:无聊,没有剧情,内容杂乱无章,整体节奏混乱,基本情节交代不清,等等。
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忍得住多大的诋毁,才能受得起多高的赞美。
金基德的电影要用心去看,他不是交代一个事件,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绘画一个世界。
全片的基点是一个女孩被一个组织残忍杀害,另一个组织为此与之交战的过程。
以下简称女孩,权力组织,暴力组织。
女孩是谁?
权力组织为何要杀她?
暴力组织又由哪些人组成?
我想这些基础内容很多观众应该都能看明,女孩是马东锡的女儿,马东锡为了报仇召集了另外六个在社会上各种失意的男女,组成了个暴力组织并成为其核心,陆续向权力组织的成员发起强力报复。
报复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暴力,只是每次都假扮成不同机构。
而至于权力组织为何要杀她?
影片最后也交代得非常清楚——只是为了生存!
这是一个反映生存在社会各种底层各种角落的蝼蚁们,对于现实处境的反抗与反思的影片。
他们当中,有看尽顾客傲慢嘴脸的餐厅服务员,有为经济所迫放弃人身自由的情妇,有郁郁不得志受尽至亲奚落的留学生,有每天趴在车底一身机油味的修车工,有被好友坑骗被迫住在建筑废墟上的无家可归者,有为老婆看病而欠下巨额高利贷债务的无业游民,还有曾经强势欺负同僚最后却连自己女儿都保护不了的可怜人马东锡。
对他们而言,尊严又是什么?
当尊严被无情践踏,剩下的,只是一地浮殇。
不得不提的是,给这些人带来伤害的,都是同一个演员金英民,而这个演员同时饰演了第一个被暴力组织实施报复的对象。
这当然不是因为剧组经费限制,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告诉大家,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别人也可能正在给自己带来伤害。
同样,无论是作为现实社会的施暴者,还是权力组织的成员,金英民又何尝不是生存在社会底层与角落的“蝼蚁”?
他无权判断对错,只能遵从“上头”的吩咐!
权力组织的成员面对报复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作为第一个被报复的对象,金英民由于不满暴力制压,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底细,在知道暴力组织实为蒙骗的伎俩后计划着如何进行更进一轮的报复。
这个角色也是作为线索贯穿全剧,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完成蜕变。
而其他成员呢,有人迫于良心谴责选择自杀,有人害怕再次遭遇暴力而隐忍不发,有人怕自己做的坏事暴露而被动沉默。
随着暴力组织的层层深入,被报复对象的等级也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打手,到幕后的操盘手,马东锡一直在问,“你觉得这么做对吗?
”而回答却是从“我都是根据上头吩咐做事”到“我自认为是拥有正确的信念而做的事情”。
里面有句台词给我印象深刻:“现在分什么对错啊?
错的方式只要成功就是能耐”。
金基德说,“我生活在这个国度,每天都受到冲击。
不正腐败如果成功了的话也成为了一种被认可的能力。
我对这个社会讨厌过,憎恶过也原谅过。
马东锡在剧中有很多经典台词,仔细琢磨也别有一番禅意。
“忍让会让你变成奴隶。
”“在欲望面前,人就是邪恶的。
”“人都是一样的,要有自尊。
”“没有理由的愤怒是最可怕的。
”有时我在想,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悲惨?
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太过忍让。
如同剧中所说,拉面真的很奇怪,没有的人吃就像主食,有的人吃就像零食。
我们的现实也是如此,残忍与忍让,反而能够达到一种诡异的平衡。
暴力组织的形成就是蝼蚁们的反抗,而这个反抗的过程同样伴随着反思。
我究竟该不该这么活?
我这么做究竟对不对?
到底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看着暴力组织成员怀揣着各自的理念纷纷离去,心里不免一阵凄凉。
被欺压的人一开始就没有想要摆脱的意志,跟如今的独裁者一样,就等着一次爆发的机会。
上到了那个位置,也会做同样的事。
无论自己再怎么折腾,都没有什么希望。
马东锡倒在地上哭了,不是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而是必须承认现实存在的意义。
所有的人都活得既倦又累!
只有泥鳅的鱼缸里,泥鳅都活不了太久,在里面放一条黑鱼,泥鳅就会为了不被黑鱼吃掉,所以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我们的现实就是如此,不要想着如何报复,而是要懂得感激。
折磨彼此的能量,最终让彼此活下去。
权力组织的头目最后居然是死于底层的金英民之手,而他的死法,却和女孩一样,是被胶带缠绕窒息而死。
到这时候,泥鳅和黑鱼的概念被逐渐模糊。
或许金基德是想告诉我们,何谓现实?
现实本就是一个重复交替的过程。
影片最后,马东锡死于金英民之手,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讯息,世界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软弱和胆怯而改变,如同泥鳅和黑鱼,追赶别人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被别人追赶。
直到现在,你还会再问我女孩是谁吗?
女孩就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
或许某一天,女孩就是权力组织的头目,或许另一天,女孩就是暴力组织的核心。
[图片][图片]
很难想象导演是在什么样黑色背景和消极心理下创作出的这个作品,虽然会有很多深刻的寓意没领会出来,但仍然能感受到影片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
实在是太可怕了,这部实则没有血腥,色情,暴力的影片依然被限定为十八岁以下年龄禁止观看的级别,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影片全篇都在用“复仇”来潜移默化的赤裸着抨击这如今的社会,复仇这个商业词汇在本片中简直就是一个“天使”般概念的美好存在。
只有泥鳅和鱼缸,泥鳅一定会死掉,假如鱼缸中有了黑鱼,那么泥鳅就会为了不被吃掉而健康的活着。
这就是事实,也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
拉面对于有的来说是主食,对于有的人来说是零食,真不知道这些完全恰当且犀利的话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现社会90%的人都会对状况不满,因为他们处在金字塔的底层,他们每天经历的就是超低性价比的劳动和人格和自尊上的践踏和侮辱,其中有的人会很努力的爬到顶层然后再对底层的人开始昔日他所遭受的,看似这样的恶性循环其实就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有的人或者说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注定要顺从这样一个抵触却无力改变的现状时,他们绝望了,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绝望的,剩下的就只是体制化的顺从和苟且的求生欲望。
影片就是这样用一种夸夸其谈的方式来素描了一副全黑的实景,实际意义个人感觉不大,甚至连一点友好的印象都留不下。
或许就是这样吧,我们活着的意义只是一个负面的衬托而已。
在屏幕前我不敢再直视本片第二次,因为它太消极,但在屏幕外,我或许正活在本片中。。。。。。
我在30岁才开始理解那些十几岁的学霸天才们为什么会放弃学业转向佛学,他们早早就不需要考虑温饱,不需要被人认可,他们先于常人思索着人-生命-世界-宇宙。
影片确实如转发的影评说得那般绝望,但我认为是存在失真的,也就是说现实不至于绝望。
如果真的角色对调,该发生的依然发生,未免小瞧人性了,我相信一定有人会突破桎梏打破枷锁。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我有一些新的感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费解为什么我会非常讨厌鄙视一些人,而那些人貌似也并没有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因此我反倒时而觉得是我有问题。
经过漫长的一段时间,我的感悟是我对这世界太爱了,我容不得他们那些在我看来属于致命缺陷的人性,他们是我爱的世界的潜在威胁,而且非常有可能在未来爆发,而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影片里的链式反应,而且似乎永无尽头,直到出现下一个我所谓突破桎梏打破枷锁的人。
影片最终没有出现我所谓的有突破的人,因此一条链条永无尽头,直指绝望地狱。
我猜想这与导演的生活阅历有关,很可能 他这些年生活的环境里没有遇到有光辉人性的人,于是他虽苦于求索却终得不到希望。
20年末,金基德导演孤身一人客死他乡,死于新冠。
希望他死前能原谅这世界。
影片里提到的种子确实是人,但我不认为是所有人,我相信人性的辉煌一面是无法抹杀殆尽的,我爱这世界,虽然很多时候他都并不可爱。
《一对一》是金基德自我剖析和反省,对这个世界跟自我的探索的反馈,对《阿里郎》《春夏秋冬又一春》不同方面的再次表达。
一个叫吴贤的一人分饰八角,是高利贷者、是暴虐的男友、是领命的杀手、是跋扈的顾客、是入定的僧人……每个人都是吴贤,吴贤又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凶杀案的原因至此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电影里面七位组织成员,跟七位复仇的对象构成了一对一,这个组织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恨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除了用老板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只能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
里面的一句台词印象很深:“我们之所以忍耐就是不想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上位的路注定不是干净的。
而里面的施暴者有圆滑懦弱设法逃脱的,有因为良心不安而愧疚自杀的,有坚定不屈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多面性的,纷繁的世界又怎么定义对还是错。
复仇头目在最后可以复仇的情况下又放弃了,他理解即便是革命成功无非也是现实的重复。
世界就像莫比乌斯那样不停的循环。
由于人的属性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占据更大的资源,永远是少部分人奴役大部分人,群众也永远都是愚蠢和容易被煽动的。
任何对美好的幻想最后只能是乌托邦。
即便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金基德骨子里却一直不想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即便无果。
这也是组织头目试图放下一切寻求出世,最后的嘶吼是对世界深深的绝望的原因。
革命吞噬革命,在山上一动不动的被开始的服装和工具打死,死不瞑目的注视着地狱般的世界。
金基德比较特殊的经历也造成了如此全面深刻的理解,他把这个世界看的很透彻却和主流格格不入,用电影来表达和对抗。
里面泥鳅跟黑鱼的寓言很有意思。
复仇组织的每套服装反映了韩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
一个人分式多个角色,表达出,无论职位高低,阶层高低,其实都一样,所谓的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牺牲某人的基础上,组织头目以为能救赎世界,拷问到最后一名时,猛然醒来,自己也跟他们一样,用罪恶惩罚罪恶,而这个组织却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很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演技最差的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出了背着老板用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就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懦弱之人的心声啊!
这部片子让人绝望,中层,底层都还有良知,都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哪怕牺牲些良知,只管服从,而走到上层的人,再晋升中做了太多伪善的事情,已经觉得只要他自己觉得对的,都可以做一定的牺牲。
懦弱的中层和底层,在心里学中,就是典型的共依存比较严重的人,往往上套,悲剧就在封闭的环境里重复。
这种悲剧造成的原因,因该拷问国家,社会,家庭,哪里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在头条上,看到一位父亲,抱着儿子跳楼,跳楼前,无辜的儿子还在玩手机,将跳之时,儿子紧紧搂住父亲......太痛心了,这样的悲剧却还在不断上演,希望我们能多去看这位父亲,从小到大,怎么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多些人文关怀,少些指责,我们都有错。
电影中有两个相互对抗的组织,杀手组与复仇组。
每个组织的成员都会面临自己的意志被组织吞噬的过程,无论是杀死女学生还是层层复仇,基层成员都在反复动摇。
如同剥笋一样,一层层剥去笋皮寻找笋心,最后竟然空无一物,「笋皮」其实就是「笋心」。
电影中的杀手组织同样如此,一层层剥去执行者,最后发现,「主谋」的位置竟然空无一人。
整部电影中所有人都处在疏离的状态,个人成为组织的附属品。
在阶层的层层传递中,原始意志变得漫漶不清,阶层本身开始拥有意志,罪由组织中的每个人共同承担。
杀手组织是什么?
复仇组织又是什么?
电影未做明确交代,全片关注的是其内部的阶层分布;死者是谁?
主使是谁?
同样并不重要,电影一直在探讨起点与终点之间的部分。
压迫金字塔底的除了塔尖,还有中间的无数台阶;为什么要杀死女学生?
所有人似乎都不关心这个问题。
命令如同迷雾中伸出的一只手,每个人都只及眼前不及其余,意志在层层沉默的传递中飞快壮大。
这是什么?
这就是异化。
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是阶层的产物。
异化后的人无限痛苦,因为人的工具性完全压过了人性,每个人都不再关心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能将自己变成搞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工具性与人性的冲突,让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自己。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白依赖黑生存(寄生)。
黑给予白钱以及暴力:身、心。
白欲反抗,但离开黑无力生存。
白,这几个人每天白天在自己的角色里压抑。
到了晚上汇聚一起。
像在扮Cosplay样,去惩罚坏人。
感受与自身角色反差的角色。
但终归是装腔作势。
到关键时刻自己窝里反。
你们永远变不了黑。
白与黑都是这世界必然存在的两个角色。
世界观信仰不同。
白看似善良,黑看色恶劣。
但都是黑在支撑着白的生存。
你被欺负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于别人的强。
更主要的在于你自己。
【弱。
是你自身的错!
】每个人只是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而“服从”这两个字。
o 做得对还是错?
-我是服从命令的军人!
不会后悔。
服从命令?
来看看这句话吧。
不管你的角色是黑是白。
那其实都不重要。
那只是角度不同价值取向。
但你活着,要服从命令还是做自己?
o下了命令的坏事也要做的。
他们指使的,不是我的错。
但,没按自己思想活着,是你的错。
你对不起的是自己。
o 那你为什么没有忍着,这么折腾?
-这就是我的角色。
愤怒。
憎恨。
报仇。
然后失败的角色。
弱。
是你自身的错!
不做自己也是你的错!
这个题目是我在知乎看到的,觉得挺贴切。
影评拖了两天,有些情节和感受都记得不太真切了。
这大概是一部有关复仇与循环电影,女儿被官方杀害,父亲组织了一群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前去复仇,他告诉他们,正是这些家伙,使这个世界变得混乱。
他就这样给那些杀害她女儿的高高在上的凶手贴上了标签,或许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或许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个组织一步步地对那些曾经的凶手处以严酷的私刑,在审讯的过程中,有将责任推给上封的,有一身正气为往事自责而自尽的,有愤懑不满觉得自己没错的……但他们无疑都有一个特点:进来时趾高气扬。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权势无济于事时,纷纷认罪招供。
地位没了,他们什么也不是。
这让我想到了熊培云,想到了他那“枪口抬高一厘米”。
后来,有的成员发现以暴制暴愈发没意思,选择退出组织。
这又让我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后来在审问终极大BOSS时,他们露出了破绽,组织成员出现严重分歧,我看到了妥协,因俱而生的懦弱,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妥协的革命呀!
保守或许是因为太过大胆,或许是因为敌人太过强大、亦或是舍不得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既得利益。
就如被绑后的队长所言,他给他们玩了一场游戏,他们穿上军装后重复的不过是凶手的老路,正是泥鳅与黑鱼的同时存在,才造就了这个不完美世界的相对平衡。
唉,金基德为何这般绝望,他就像一个遗世独立的智者,轻蔑地俯瞰着人世间的悲剧。
后来,队长放过了大BOSS,他想让他的后代活在金钱权力的影子下,这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
队长悟道后,在群山之上的青石上,队长盘坐在那里,俯瞰万物,哪怕经受着昔日被他施暴的人的毒打。
冤冤相报何时了,他的境界让我想到了菩提树下割肉喂鹰的得道高僧。
影末,金基德发出疑问:我是谁?
是呀!
我到底是谁?
施暴者?
受虐者?
亦或两者兼有?
此片我搜索了数据确实很不受欢迎,甚至迟迟不引进且不出字幕,观看人员极少,自然评分较差,但是我个人认为此片为佳作,相对韩国那些敏感题材的片子此片的确极端暴力重口味,虐心!
导演很自信很自大敢于尝试这样的题材,虽然剧情故事无味但是侧面反映出的众多社会敏感问题值得深思,只有泥鳅的鱼缸,泥鳅都活不了多久,在里面放条黑鱼,泥鳅就会为了不被吃掉活的更健康长久,心和城市都要干净。
暴力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以暴制暴,即便最终觉醒,还是逃不开应有的罪孽和惩罚。
韩国敢于拍摄性侵未成年而让国家震撼而去设立法律保护未成年儿童,但是世界是一样的,彼此的角色不同,我们是鱼儿,我们就只能完成鱼儿的使命,我们是鲨鱼就必须完成鲨鱼的作用,位置不同,造就的人生环境不同,可是反之为了鲨鱼的作用使用鱼儿的使命,就是悲哀。
片子讲述很多做人的哲学,但是很迷糊阐述,有点乱不太容易总结。
总之题材不错,演员演技很到位,就如冰火作者马丁所说我们拍摄的不是环境背景故事,我们拍摄的是人类的眼睛,人类的内心世界,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从眼睛里流露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韩国黑暗电影忠实粉丝,在我心里都是佳作。
PS:此片过于暴力重口味以及人性黑暗的极端,过于虐心,不喜望请慎重观看。
此片是我看过的影片中思想性,哲学性,社会学大成的一部片子;片中的两类人自然分开,穷人,有权(钱)的人。
而这两类人的共性都是一个词:无意义!
先来讲第一类人,影片的线索也是从穷人的游戏——虐待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开始,刚开始只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有同情心,所以一施暴就得到了自白信和忏悔。
可是,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穷人开始了担心,忧虑,希望自保的心态逐渐强烈,最明显的是将军让另外两个人抓起头目时,其中一个问:你真的能保护我们吗?
而此片并没有把这些穷人片面的展现,还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暴力,嘲讽,压抑,金钱,欺骗……而穷人需要的是什么呢?
直白说,仍然是美丽的欺骗和自保。
因为他们加入这个团体不是为了钱,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得到的就是一种可怕的运动式的快感!
而这种快感一旦感觉危及自己,他们就撤退。
他们是没有真正目标的一群人。
当然,这样的观点极其精英主义。
因此,穷人对社会只有执行力,没有思考力,判断力。
成为穷人的无意义。
第二类人,知识分子,有钱人,有权人。
穷人受到富人的压迫,那么,穷人的生活目标和意义是不是就是变成富人?
影片给这一社会逻辑一个沉重的打击!
将军死了,最大的头目死了,带领穷人反抗的人也死了。
富人永远逃离不了“我是谁?
我为谁而活?
”的终极审判。
他们已经没有道德观念,他们只有目标。
而目标的无意义成为一切的停止。
因此,影片虽然悲观。
我却觉得让大众有大量的反思。
而这种反思将成为最大的意义……意义就是:面对自己。
影片从头到尾透露的都是绝望两个字,这也是老金所有作品最为绝望的一部,我是谁,我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金基德
拍摄简单有内涵,剧本结构有型而不俗套。一个给妹妹报仇的故事。
困在牢笼,悲天悯人
这么暴力我看着居然想笑,收尾让我改变主意给3颗星
话多到不像金基德的电影,不过一人分饰八角实在有够疯狂,一开始都给我看蒙圈了。电影好像到最后都没有说明杀死女孩的真正理由,混混头目给的说法是“为了活着”,一开始没明白,但想了想估计他是压根就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吧。这种单纯的没有来由的恶念,也是犯罪动机的一种常态,在社会中比比皆是。
他们加害我们恰恰是我们害他们加害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则。
最近刚好在关注念斌案,相比他在提审室里所受的酷刑,金基德这片子里的刑罚都太小儿科了,看来要论狠辣,全世界的电影人都该向我大天朝学习。这是金导演最最商业化的一次,他在加强商业元素,又不想彻底沦为商业类型片,结果一再的桥段重复彻底让自己找不着北了,莫非金基德也开始想票房了?★
不熟悉金基德的还是不要看这片吧。以为是一次道德审判的行为艺术,看到中间方知是导演自问自解的哲思过程,但最后才惊觉电影讲的是更虚化的命题:生存、出世入世。简单的场景转换,破碎的谈不上故事的情节,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假扮上帝的人终究逃不过自我的纠结。
公务员映射。每句话都说到心坎里,太牛了。金基德想用电影改变世界。太感人了。太善良了。看到结尾,真是牛逼,封神!!!!“你们站在那个位置,你们会和他一样”。这么多年来,看过许多吹牛逼的电影,偶然间发现的这部,是唯一一部可以和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相媲美的电影,每一句话都是当下的我想说的,为什么做,因为上面人让做,为了活着,太牛了。
看完脸盲症犯了。
以粗糙的手法表达暗黑的社会问题,还真不是你的风格,很容易陷进去,赶紧出来吧
剧本概念是真的好,但是不知为何编排上和摄法上有些粗糙。
身不由己的江湖性,不幸又不争的国民劣根性,此消彼长的善恶轮回,怪异杂糅成独具特色的金基德思想结晶。一人分饰八角算是其“形式感”的进一步摸索创新,但低成本带来的简陋粗鄙浮泛等电影性问题于近年也被逐步放大开来,说到底这不是一个需要讲理的时代,电影也不是一门纯为阐述哲理的艺术。
分享给能看懂的人
一如既往的粗糙但有深度
此影评概括了大致情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107204/算是金基德难得的好片儿,但是没讲清楚女孩为什么被“组织”派这么多人密谋杀害,略抽象……
這一部實在是不太行,特別是到了結尾部分直接把寓意用對話都說出來了,還爭論半天,甚至怕觀眾不理解還打了比方。弄的這麼直白,不如直接就把中心思想寫成文字,沒必要為這個再弄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實在是經不起推敲啊,各種製作上的隨意。這次的金基德好像要放棄一切電影語言一樣,完全不管不顧的只為了把最後自己的觀點、絕望和悲天憫眾人的思想表達給大家看。故事連起因都沒有完全交代,就是一群網絡噴子被一個復仇父親叫上一起打倒腐敗權利者,直到事情失控,這些底層噴子也越來越害怕,只會忍耐不敢真正改變,媽的,這些也太直白了。金永敏一人分飾多角沒有意義,更像過戲癮或者省製作費。還有那場床戲更絕,不知道用什麼設備拍的,攝影機的聲音都能聽到,連攝影器材都漏出來了,感覺這場戲就是故意加進去的肉戲,根本也沒必要。整體大失水準
welcome to the world
哎,就几个点还可以,但不至于非得拍这么长啊,看的真辛苦,周六一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