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内莉换了一张脸,但生活并没有重新开始,她不断地被卷入过去。
即便真相是如此残酷:强尼早已与她离婚,强尼根本不爱她,强尼只想通过她获得遗产。
但她对此无动于衷,她愿意当一枚棋子,被强尼指使。
莱内的自杀没有警醒她,因为爱的力量已经超越了一切。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当初正是强尼的爱,让她度过了集中营地狱般的日子,正是为了再见到强尼,她接受了换脸的决定。
强尼的醒悟在最后一刻点出。
那是通过内莉手上的编号,他知道这个女人是从集中营出来的;他也联想到了她的笔迹与内莉如出一辙;她唱的《Speak Low》与内莉如此神似。
他已经不能再欺骗自己了,她就是内莉。
他自己向她暴露的心机,其实她一直都清楚,只是没有戳穿。
他的后悔与自责,通过演奏的骤停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无法直面真相,而是活在幻想之中,“换脸”也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生活。
就像那些被压抑进潜意识的邪恶观念,将不断地回来造访我们。
同样,如果我们不去反思纳粹的残暴行径,一味地将历史划进推虚空,阴影将一直伴随我们。
隐藏与自我蒙蔽终将失败,而这点早已由弗洛伊德指出。
我们也知道,那些从集中营回来的人带着心灵创伤与精神扭曲,必须自我欺骗才能重新生活下去。
他们将过去所遭受的折磨压抑进潜意识,无视现实之残酷,他们借由想象来获得安全感,而爱的无私或许是人的内心最安全的港湾。
而莱内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了生命。
而这些,强尼是不会懂的。
影片一开始响起的Jazz小曲,来自于Miles Davis最经典的专辑《Kind of Blue》(1959)中《So What》的一小段前奏,在影片中不断响起,也以此收尾。
莱尼所唱的《Speak Low》是德裔犹太作曲家Kurt Weill的作品。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
影片讲述二战的视角较为特殊,是讲述女主从集中营存活下来但已面目全非,整容医生重新给了一张另一个女人的脸,女主随后找寻精神支柱——心心念念的丈夫,然而当她逐渐发现丈夫是出卖其元凶,并准备私吞其财产时,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战争不但是物质消失,而且使人性泯灭,使爱情、信仰等等美好成为粉碎,这也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在重拾信仰及情感后对过去的抛弃才能重新生活。
影片整体比较压抑,节奏过于缓慢,在叙事及写意之间摇摆。
☞ 谁懂!
看个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那种直捣心窝的痛,后劲大到好几天依旧久久不散!
🎬《不死鸟》二战后的柏林,犹太女歌手奈莉在集中营幸存,但容貌被毁,重建面容后,她回到柏林寻找丈夫强尼。
强尼竟认不出她,反而提议让她假扮已故的妻子以获取遗产!
奈莉陷入一场荒诞的“扮演自己”的旅程,并期望强尼能认出她。
然而她逐渐发现丈夫可能从未真正了解她,甚至是他背叛了自己,更为讽刺的是为以求逼真,强尼要求她刺上假的集中营囚犯编号。
这次奈莉拒绝了——因为她苍白的手臂上,早已刻着那个真实的编号,那是她无法抹去的伤痛与身份的烙印!
她的声音、字迹、语气、甚至如火的目光丝毫未改,那份坚韧的爱依旧如初,可丈夫却是从囚犯编号中认出了她,死亡的集中营,她拥有希望;真实的世界,却让她失望。
最终竟是那个支撑她度过战争的男人,何等的讽刺啊!
一部看完令人心痛不已的电影,它的痛不是直白的撕裂伤,而是深入骨髓的隐痛。
随着剧情的铺展,故事、真相、情感逐渐拼凑,越是完整清晰,心也越痛越沉重,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在明媚的日光中,她穿着橙红的裙子,再次唱起那首歌《Speak low》!
奈莉终于把爱埋葬,她既是战争的幸存者,也是爱情的幸存者,歌声戛然而止,她身着红裙,消失在光影中,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摧毁她,爱的满溢撑碎了她的心脏,一只浴血而生的不死鸟涅槃重生。
人生若如初见,却道故人心易变,她已经完成了比死亡还深刻的惩罚——愧疚!
浅浅评一下。
不喜欢的点:1、女主无数次叫男主“乔尼”,男主都没有片刻怀疑她为什么这么叫而是每次都直接打断“请不要这么叫我”;小庄园的女老板第一眼就看出女主是原来的钢琴家而男主从未怀疑……这个点真的非常奇怪,电影里完全没有解释,我不能接受这个大bug。
2、女主对朋友说现在是“两个人重新认识”是个怎么回事?
浪漫过头了吗男主要跟你一起演戏骗你的钱(我觉得当时形势已经很明确了不应该还看不明白想不明白)你却说这个过程是爱人重新认识?
3、整个剧情就是女主整容回来➡️男主不认女主➡️女主配合男主演戏(居然此过程中一整个恋爱脑,看得我都拧巴)➡️很后面了才看清男主真面目➡️最后一首歌揭开真相自己离去,我觉得很单薄。
有的剧评说“不死鸟”指女主凤凰涅槃、重生,然而整个片子我只看出她的恋爱脑、头脑不清醒,未看出大女主意识,即使是最后她走出房间我也感受不到大女主崛起,只是她恋爱脑已清醒。
很喜欢的点:1、配乐完美。
就是一开头那段静谧的低音,此后也一直贯穿,耐人寻味,可惜我网上没有查到😭2、画面真美。
因为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二战文艺片。
分享我最喜欢的两个电影画面:
3、结尾不错,以一首歌揭开真相,不拖沓又将所有要交代的都交代了。
她和朋友一起下车,回到德国。
她是奈莉,曾经的歌手,现在刚从集中营回来,她是幸存者。
朋友给她的第一份礼物,是整形,缝补被毁的脸部,就像断掉喙部的鸟又重新接上了喙,断掉翅膀的鸽子又重新接上了翅膀。
第二份礼物,是告诉她丈夫Jorni已经死了,那个提前和她离婚 然后告发她 背叛她的乔尼。
第一份礼物奈莉接受了,但第二份并没有。
她还是到处寻找丈夫乔尼,在晚上跑出去,甚至被神似乔尼的陌生男子呵斥、抢劫。
但之后她真的偶遇了乔尼——那个曾经和她配合无比默契的钢琴家,如今一家美国俱乐部的酒保,一个一贫如洗,迫切渴望通过找到妻子替身,拿到妻子财产的男人。
她的容颜改变了,所以丈夫并没有认出她。
她配合丈夫穿妻子的衣服 画她擅长的妆容 模仿她的字迹 精心设计每一句台词 甚至见他们以前的朋友,直到乔尼说“进来,我得给你弄个小伤口,毕竟那里(集中营)的人都有编号,得做得真一点。
” 总想侵占妻子利益的人,其实也早已为了利益背叛了她。
她不愿意相信,直到她回到朋友原先给她准备好的房间。
屋里空荡荡,一尘不染又似乎久无人居住,她的朋友上周四自杀了。
桌上留着朋友写给她的信,以及丈夫之前和她离婚的文件副本。
一切都太迟了。
第二天,奈莉如期赴约,按照和乔尼约定好的那样,提前登上火车,从火车上下来, 神色肃穆 紧张 不安,和过往的朋友们一一问好,最后是丈夫,和约定好的那样,没有亲吻 没有言语 甚至也没有拥抱,只是把头轻轻地搭在她的头上,这样就好了。
神色各异 心怀各胎的人们走进美丽的花园,那里有一张早已摆满美酒美食的长桌,他们聊天 用香槟庆祝 夸赞奈莉的幸运 然后低下头 沉默 沉思。
奈莉站起来说,“来吧,进来吧。
” 乔尼欣然跟随,在熟悉的钢琴上弹奏曲子,还是那首经典的歌曲 "Speak low when you speak love/ Our summer day withers away/ Too soon oh too soon/" 太快,太快,背叛是如此的快,真相也是如此的快。
乔尼看到了奈莉衣袖下那一串刺青的编号,那是集中营的编号,面前这位歌唱着的女人,不是他以为的神似妻子的陌生女人,就是他的妻子。
那个被他推向集中营的妻子。
钢琴伴奏减弱,骤停,太迟,太迟,一切都知晓的太迟,一切都相信的太迟,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Love is pure and time a thief/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 The curtain descends/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朋友的生命,他们的爱情,以及奈莉的生命,随着歌声都已然消逝了。
一切都太迟,太迟。
只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依靠任何其他的什么让自己释然,且更具能量地生活下去,群体或个人都只是生命里的一座桥,我们只是从那里走过。
Lene救出Nelly后,平静的生活日常并不能将Lene带出对遥远的痛怀有的深深共情,没有一刻比上这一刻让她感觉到自己内心意义的瓦解,她所属的群体仍有一人不得拯救,她便不得安宁。
大家仍无法建立可靠的新生,仍无法像从前那样紧密地分享共同,她便也无从给未来描绘出底色。
这种共鸣与责任,让她回不到过去的熟悉安宁,也沉重地让她无法走向一个真正的未来,所以她离开了这世界。
而Nelly呢,坚定地要见到基本可以确定背叛了自己的丈夫Johnny,而她见到的是一个并没有认出自己,却让自己去扮演所谓妻子,从而获取利益的Johnny。
但好像这并不重要,Nelly在陪Johnny演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认同、欣赏,和好像人刚认识时的小心翼翼的给予,虽然她已经彻彻底底地看清了丈夫,但这些人和人之间创造的一种真空于现实的美好,是她重建生活的力量,她只需要拿走这些就好了。
就如片尾Nelly和Johnny共同演奏熟悉的曲子时,Nelly带着些许哀伤,却也只是至此的腔调唱出“太晚了”,便离开走向午后的花园。
自由便也就是如此了,她穿过了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桥,也只是穿过了而已,孑然一身,抖落那些沉重的东西,留下了一些温暖,便向前走了。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经历了新德国电影的迷茫反思,思想的建构,佩措尔德以更成熟的手段消化/避开了政治性和道德性,没有主张,不提供任何立场。
从芭芭拉到温蒂尼,几乎每一部的主角都成对出现,一方是代表合逻辑的现实的人,另一方代表着人的深层秘密,其蕴含悲痛,绝望,忧郁等崇高情绪,其不可知解,难以言表,但一经释放就会产生作用与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力量,而观众全能全知。
于是两方的模糊和暧昧甚至冲突显得格外具有张力,于是观看佩措尔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观众的我们迫切于揭露她的秘密,以为秘密揭露就能解决问题(逻辑上说是这样的,但粗暴的揭露会换来对等的浅薄的结果)这种错误的直觉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思考的局限。
其实,不需要说(揭露)我爱你,才能证明我的爱,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行动,最真诚的爱只能隐藏在细节里,含蓄背后其实饱含深情,佩措尔德的叙事都藏在细节里,不专注就会错过最精彩的,其人物不通过巧合/目的来塑造,而是将人物置入一个背景,真正的让其自在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微妙的行动来达成人物弧光,因为我们经历并感受了她之前的每一个行动,所以结尾时的真相揭露毫不刻意,当她背对着我们缓慢淡出焦点,秘密释放所产生的力量依然在继续作用于每一个在场的人。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人们都愿意歌咏爱情的美好,不愿把其视为一种折磨,在很多时候,让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始终无法平息并难以忘却的,也恰恰是这磨人的爱情。
如果那份爱因遭遇极端的困境而掺杂着生死与背叛、私心与贪念时,那么想要告别过去,必然经历痛苦的涅槃重生。
德国影片《不死鸟(Phoenix)》中女主人公奈丽最终的痛悟,却也因可怕的战争和灭绝人性集中营的背景,而显得格外凄厉凛冽,繁复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在大难临头时,都更显其本质。
喜欢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女演员尼娜·霍斯主演的影片《芭芭拉》的观众,或许也会喜欢这部由两人再度联手合作的《不死鸟》,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不死鸟》和《芭芭拉》都有着同样冷寂沉稳的风格,叙事克制内敛,画面构图干净,只在色彩上,《不死鸟》比《芭芭拉》多些红色和黄色,似乎在第一印象中给了观众那么点暖意,但那点暖意在影片所涵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孤独而凄清。
就女主人公的特质而言,不论芭芭拉,还是奈丽,都是因对情感和自由有着坚韧诉求而面临着矛盾纠葛的形象。
就故事的时间背景而言,两者都是有着无法磨灭伤痛的大时代背景。
就主演表演而言,表演功底深厚的尼娜·霍斯两次都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戏拿捏得准确到位,而且十分动人。
如上所述,这部《不死鸟》在剧情架构上也采用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兜转起落的惯常路数,但依旧没有过度渲染时代背景,将格局设置得比较小,二战的满目疮痍和无法忽视的战争后遗症,被一个从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女人奈丽所代表着,她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可活下来的她又是不幸的,她似乎还是她,可又似乎已经不是她,一张新的面孔该如何重拾往日的身份和情感,面目全非的奈丽在面目全非的战后城市里寻找着自我,寻找着过去,寻找着失散的丈夫,也寻找关于爱和人性的答案。
在友人莱尼看来,集中营里脸部受重创的奈丽在幸运存活下来后,有机会获得新的面孔新的名字,可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就像犹太人想要复国的所在地以色列一样,莱尼也积极邀约奈丽前往以色列生活。
然而,对奈丽而言,现在的她放不下过去,没有过去的身份将无法构建现在的她,没有过去的情感,也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她,她不能在面容支离破碎后,还把往昔曾经美好的时光都遗忘,何况,她的爱情和回忆是支撑着她度过集中营岁月的稻草,叫她如何舍弃得掉。
然而战争毁了一切,在城市的废墟上,奈丽无法构建自我以及过去的生活,终于找到的丈夫强尼也相对已不识,却还觊觎“亡妻”的丰厚遗产,甚至让“萍水相逢”的奈丽扮演“亡妻”,并策划着她以从集中营里归来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关于从集中营里幸存的人将以何种模样示众,一直顺从着强尼的奈丽终于反驳了,她因为历经炼狱而表达真实,而强尼却只想给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归来模样,此时几近难言的奈丽不得不辨识出了强尼的本质,“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
”(语自奥斯卡·王尔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往往也很残酷,奈丽终于还是知道自己的被捕始末以及婚姻现状,她那看似静默压抑的外表,已然流露着内心的排山倒海和艰难痛悟,“我没法儿回到昨天了,因为那时候我是个不同的人”(语自刘易斯·卡罗尔),同样,强尼也是个不同的人了,他不再是浪漫的钢琴家,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战争异化了很多人,在残酷里,爱情只是个可笑的传说。
影片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奈丽的歌声中,似乎昨日重现,但事实上,一切早已崩塌倾颓,爱与人性的考验都已交出了不完美的答卷。
片尾那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歌曲叫做《Speak Low》,作曲家Kurt Weill的德裔犹太人的身份,似乎和这部影片也有着特别的吻合,《Speak Low》的曲调沉绵哀恸,歌词内容令人叹惋:“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darling,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too soon”。
(杂志约稿)
补看去年的佳片。
Phoenix, 德国学院派的考究片子。
女主在集中营被毁容,接受整容手术后,前去寻找出卖了自己的丈夫。
而她的丈夫竟认不出她,只觉得她与失踪的妻子神似,便提出让她假扮妻子,在众人面前演出归来的戏码,从而骗取妻子的遗产...本片最有趣的是女主的形象,与复仇的犹太人形象相悖,她虽遭背叛,却依旧深爱丈夫和他们的过往,集中营的经历与毁容,是在实在界、更是在象征界被“清零”的过程,讽刺的是,她在实在界的归来无人知晓,而在象征界的归来,却只能依靠那些背叛了她、或假装苦痛根本不存在的那些人。
她只能当别人眼中的客体,被逼着穿华丽的衣服、从巴黎买回的鞋子,车站与丈夫拥抱。
这也正反映了犹太群体在二战之后的两难处境。
Nina Hoss的表演感染力极强。
佩措尔德的电影其实都有点寓言味道,所以放弃寻找剧情的合理性。女主和朋友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结局,是清醒的痛苦,还是靠虚无的感情沉沦
这脑子最迟在“字迹”这就应该意识到了女人是谁吧,太迟钝还是太自信?
3星半。speak low,还有红得刺眼的不死鸟霓虹。
这个片子居然使我反过来讨厌transit...连着两部这个导演都把女主对丈夫毫无理由,自我毁灭式的爱当作推动剧情的手段,想要人性悲剧却只能感受到女主傻逼。
看不下去,虐心
爱到飞蛾扑火,是种堕落,谁喜欢天天把折磨当享受;可是为情奉献,让我觉得,自己是骄傲的伟大的。爱到飞蛾扑火,是很伤痛,我只是相信人总会被感动;你为什么就是,不能爱我,像我那么深的爱你为什么。女主角的表演让我想起张曼玉,《清洁》里留下最后一首歌,之后就此息影再无留恋。
女人死爱男人的片子,很烦了。太多太多了。
剧本太烂,女主是个蛇精病,她被姐妹从集中营带出来,坚持否认自己是犹太人。那个姐妹也是莫名其妙,难道不知道这个女人的性格,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隐瞒女主离婚的事实。看似在讲爱情和二战大屠杀,但完全没有逻辑的剧本。
节奏一如既往地好,但剧本较《芭芭拉》突兀的戏剧转折多了些,开头和结尾很棒,脸是身份最显著的象征,在对过往残酷历史真相的寻找中勾勒出战后犹太人群体的焦虑和生存意义的缺失,女人与前夫的游戏本想重获情感却如凤凰涅槃般无法逃避命运的洗礼,佩措尔德真会描绘坚韧倔强的女性角色
结尾特别有力,从失声到歌唱,在扮演的过程中她回味着爱人和他对婚姻的背叛,在破碎的昨日自我上重构了一个新的自我。走出门的那个结尾镜头太棒了。这种对自己昨天的审视,对自己昨天的审视让别人再次审视,以及自己从别人眼中看到自己昨天的审视,简直就是二战后德国所有思辨精神的永恒主题。并且这种在破碎自己上面重构一个自己,也是欧陆哲学这几十年以来普遍诉求。
丈夫舉報猶太人妻子,讓她在集中營生不如死,但這沒有讓這女人心死,她仍如撲火的蛾般向男子靠攏,最後讓她徹底死心是:一張早已簽署好的離婚協議書。
就这个傻逼的女主设定我接受不了,人家给你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你朋友就是被你气死的
他根本就没那么爱她,自然早已记不住她的声音,只记得她的钱和她的壳speak slowtoo soon too soon darling it's late转身离去 虚化结束荒诞 不死鸟结尾和女主一身太美加一星共四星海报惊艳
没被爱人认出的新脸,在最后通过歌声让爱人一脸懵逼,这个结尾挺有意思,女人的死心塌地和男人的出卖让这个结尾更有余味,但这个故事实在不对胃口.....
沿用上一部《芭芭拉》的导演和男女主角 关于人性的脆弱与丑陋 但如果不是放在二战的严肃背景下 故事单看其实是挺狗血的 不如上一部严谨 不过尼娜霍斯的表演是真的好 每个细微的动作眼神都带着戏 可惜国土给她的角色空间太小
这个结局也太无聊了,要知道这个结局我都坚持不下来运动完,好无聊
9分,能让人回味许久。翻了一些评论发现这部电影不仅仅在讲的是卑微和盲目的爱,更是关乎战后如何对待苦难,如何找寻自我。最后的最后一首《speak low》,结尾收得极秒,也意味着女主重获新生,如不死鸟涅槃。
作为音乐家,不认得脸,声音总要认得出来吧,丝毫没怀疑过,以前结的塑料婚?
①作品看到第四部,终于嗅到佩导的执念——别跟我提什么新柏林学派,他其实就是对人的身份、身份的转变,以及一切由此带来的后遗症怀有极大的好奇,甚至迷恋,《过境》、《温蒂妮》,包括本片,无一不是,而《温》是结合得最好的(或者说我最能看得懂的);②无论巴黎或者马赛,环境是次要的、无论二战中或战败后,时代也是次要的,佩导的兴趣不在于此,他不是那个希望通过个体的人,去叙述一段历史的导演,他更像一个深入某个含混的时代,准确攫取人的灵魂的那个创作者,颇有点类似「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感觉;③本片故事严密性不够,比如前面这么多近距离来回,前夫都深信不疑女主非前妻,最后她一开嗓就认出了?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导演已经太执着于他想表达的意念,对故事逻辑的遗缺已经没有忌惮了,三星半。
收着拍不一定比drama更高明。女主的演绎被调教得像日本风格,抽搐不讲context也是被迫收着。故事太没效率了,前半小时在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