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的 没有看完原著 1时代背景: 时间跨度是1815-1832,在这期间还发生一些一些动乱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32年6月,法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拉马克将军病逝,引发了法国六月起义,起义最终失败。
……2人物 冉 阿让 这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
①在监狱中从来没有沉沦 ②后来遇到一个很有爱的神父,拜基督教 ③成为市长后,救了珂赛特,真的 后来对她很好,特别是她嫁人的时候,他说 有嫁妆 有65万英镑。
这也对她太好了 。
④最后告诉女婿自己的经历,做过牢什么。
他真的意志力太强大了 遇到了人生很多的起起落落,却没有放弃。
珂赛特 和她妈妈 她妈妈的一个情节就是她卖了自己的头发和牙齿,我的天 但是他们遇到了贪婪的一家人,让她打工,但是却没有给她吃的。
她妈妈是当了 一个情人,但是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也太天真了 真的。
3情节 :里面有一个警察,一直想找冉阿让的错误 。
…… 后面再了解多一点来追评
欧洲最伟大的小说,这样觉得伟大的小说改编能有多差,欧洲最伟大的小说,这样觉得,电视电影算拍的比较好的了!
真不错,布景代入感强,小说太好了,所以怎么拍也不会太差,只是别改编太多了!
冉阿让从被拯救到拯救别人,只隔了一块面包!
一部伟大的小说,冉阿让让一个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
希望世界不再凉冷,记得咱小时候看让让被追的那一段的时候,心情十分紧张
只要简单比比法国最牛的宫殿凡尔赛、英国最牛的白金汉(或温莎),就知道谁水了。
首先还是致敬BBC,只有它还年年拍名著,美国的冉阿让都长腿翘臀一脸光鲜了,英国冉阿让至少尊重原著;其次我雨果老师的名作漫长深重,拍得这么可看是功德。
问题是史诗气质,BBC拍小全球无敌,一旦拍大,就捉襟见肘,以至可笑。
安灼拉竟然很gay,沙威还又gay又黑,你们英国人对gay和非裔有愧,和圣·悲惨世界何干?
天使宝宝一样的珂赛特突然变得阴暗下层,性欲难控。
大概毕竟小岛人口有限,有莉莉·柯林斯这样认真美貌纤弱、还会演戏的年轻演员,不给我上滚娘我都该跪谢了。
多米尼克·韦斯特是我心目中的好演员,但冉阿让需要的不只是好演员、他需要一位伟大的演员,虽然目前也没见哪个冉阿让伟大,只是这个韦阿让太“正常”,如同某精明小心的生意帝国,来到血旗下半裸着领导自由人民的法国面前,顿显可笑。
人文名著的陷阱如此,雨果老师是全球的明灯,他写人也是按这个高度写的,芳汀一定曾发如黄金、齿如珍珠,不然她的毁灭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心痛。
我知道崇高的心灵多半悲伤,我才知道冉阿让如此悲伤,如此无望,他被遭遇打击,被社会法律排斥,被世道人心背叛,他牺牲一切、给了一个妓女的孩子幸福人生,然而换不来信守和忠诚,圣徒的宿命注定孤绝,圣徒的殿堂必然是流干他身上的最后一滴血、粉碎他所有的骨肉筑成。
那句“……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的名言即来自此书,我原谅总是旁观别人的燃烧人生的英国人。
背景真实,演技还行,可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看的不是雨果的那个悲惨世界。
雨果确实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天真地认为仁慈和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就能拯救和感化世界。
但也不至于把他的缺点如此放大吧,剧中的人物行为毫无逻辑性可言,完全是为了戏剧而戏剧,看完全片除了感觉“嗯,法国老百姓真受罪”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满身的不舒服和不和谐。
改编,你真正要改的是原著因为历史局限性无法达到的思想价值,改成我们更认可更科学合理的现代思想!
保留下原著的真实感,就算为了戏剧牺牲真实,也请保证起码的自圆其说!
结果呢?
剧把我对书里印象很深的描写都拍了出来,让我时隔两年还是十分震惊。
偷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牢,出来后帮人干活却受到不公平待遇,冉阿让心怀愤怒仇恨暴力,他遇到了牧师,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虽然他刚开始不相信会有人对他这么好,偷了牧师家的银餐具,但牧师不仅没有责怪他,还送了他两个烛台,也是这两个烛台一直在指引他,要做个好人。
芳汀,一个为了爱情付出生命的人,只是不顾后果的陷入爱情漩涡,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一切,她和那个渣男的爱情的后果却要她一个人来承担,女孩们可以没有美貌,但一定要有头脑。
珂赛特是冉阿让全部的爱,冉阿让愧对芳汀,也做到了让她女儿一辈子幸福的承诺,后来珂赛特喜欢上别人时,冉阿让接受不了要去杀了他,后来却救了他,他相信那个男人能让珂赛特幸福,他说“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庭”“没有人爱我”,我真的心都碎了。
就因为他偷了一块面包,他这一生都过得不安稳幸福,不过最后还是带着珂赛特的爱幸福的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
警察也是警察局规定的牺牲品,他一辈子都在抓冉阿让,在他心中,冉阿让是十恶不赦的人,在他心中,犯人没有人权,也许他们都不算人,后来被冉阿让放走后,又亲眼目睹冉阿让救一个陌生人,他才明白,世上不止只有死的规定,还有活生生的人和炙热的感情,这套他奉为圣经的规定破碎了。
剧的结尾是两个小孩在乞讨。
告诉我们那里依然还是悲惨世界,也许改变世界很难,改变别人也很难,但我们可以不求回报的去付出爱,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导致一连续的事情发生,但为什么不选择怀着爱与温暖去生活呢?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整部剧的情节很紧凑,不愧是世界名著,能让人一口气看完了。
我最心疼芳汀这个人物,但不得不嫌弃她的无知。
①起初,当她女朋友明明白白劝告说不能轻易相信那些公子哥的时候,她选择了不信。
很快,那公子哥就抛弃了她和她们的女儿。
②之后,她竟然把女儿托付给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家庭,这种直接蠢哭的举动无疑让她自己和女儿都在日后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③在与女儿的寄养家庭通信过程中,写信爷爷几乎直白的暗示对她根本不起作用。
当时法国社会,美貌真的能很赚钱。
但她不理解,更不自知。
④看到她要去卖头发和牙齿时,我的心揪着。
当那老板问她确定要卖吗?
她竟然说确定。
我是直接被气哭。
就这样,有着闭月羞花容貌的女子变成了不人不鬼。
⑤在一次次被女儿的“吸血鬼家庭”榨干后,她竟然还信他们,根本不会怀疑女儿病重的真实性。
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做最没有档次的妓。
芳汀的悲惨是最有理由的,也注定终其一生为她的无知买单。
心灵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不适合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里。
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
再来看芳汀的女儿,虽然和她同样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但珂赛特感知得到危险。
而且运气比芳汀好了不少,除了童年时呆的家庭不好外,以后不仅被冉阿让疼爱着,还遇上了一个好男人。
结局也是美好的。
这与芳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我想简单谈谈冉阿让这个角色。
他的悲惨是最没有理由的。
因为偷一个面包和抢了孩子40法郎,就终其一生被那个人生没有其他追求的警察追捕。
他只是尽力想要活下去,才不得已而为之。
幸好,结局是好的。
准备二刷、看电影版和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以及看这本书喽~好看的东西值得引发连锁反应。
电视剧《悲惨世界》分六集,每集一个小时,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后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自我救赎的故事。
本剧改变字雨果的同名小说,可以说是一个融入了法国特定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元素的宏编巨著。
本剧里面涉及到的人性、信仰、爱情、理想、革命等各方面的话题,很多细节描述都很到位,不一而足。
本剧对与主角冉阿让的人物刻画还是很到位的,对于人性善恶的选择,对自我的救赎,对女儿的爱,对信仰的追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于芳汀的人物性格、情绪变化等镜头也是很具有感染性的,还有丽丽柯林斯的颜值也是惊为天人。
但是剧中后半部分对于珂赛特、马吕斯、艾潘妮这三个角色的刻画我感觉还是有些欠缺的,没有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复杂鲜明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有些单薄,从而没有很好推动后半段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可能也与后半段观看的时候自己没有很专注有关。
编剧还是给了大家一个完满而带有思考的结局,珂赛特和马吕斯终成眷属,冉阿让最终也获得善和爱的救赎,最后的两个小乞丐是对当时社会和革命的暗示,也符合了悲惨世界这一主题。
本剧第一主题善与恶,冉阿让和沙威多次对话中都进行了辩论。
我一直认为这世上不存在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善人或恶人。
世界本来就不是如此黑白分明的,更多的是处于灰色地带,每个人出生都是一张白纸,然后再往上面涂上各种颜料。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以事论人,事情的善恶好坏是比较好区分的,人则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很多时候事情可以一一区分,但人只能从整体上讨论善恶好坏,好人干坏事和坏人干好事也是常常有的。
另外一个是选择和救赎的话题,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
剧中冉阿让是受到了米利埃主教的感化而选择去恶从善,那么如果冉阿让没有遇到大善大爱的米利埃主教呢?
如果米利埃主教的仁心和善心不足够广大呢?
这里面涉及到从善从恶、救赎与被救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平常人的生活中,这样的大善大恶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小善小恶。
于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就很具有指导作用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所以我们在为恶的时候应该想到受恶的人,在为善的时候应该想到受善的人,这可能也是一种共情吧。
还有就是我们生活中会不会这么幸运遇到能救赎我们的人呢,即时有这样的救星出现,也是要我们自己做出选择的。
更多时候还是要反思一下如何自救吧。
关于信仰的问题,冉叔有坚定的信仰支撑他熬过监狱、歧视、不解等;沙威也有他的信仰,即时最后信仰崩塌了;民主革命者也有信仰,才能为革命献身。
这个东西我缺无从谈起,因为我没有信仰,或者说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
泛泛而谈,细节的东西还是要自己细细品味。
由于个人思想的局限,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一些修身做人的东西,关于民族、社会和人类的大命题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为什么阿让仅仅过了六周就从活奔乱跳变得奄奄一息,还没开始享受天伦之乐就死了。
阿让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贵人就是那位牧师和修女。
牧师感化了他的内心,而修女在危难时刻救了他们父女。
看完觉得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片中的像芳汀一样的妇女由于缺乏教育,非常容易被骗,特别是一次次的汇钱以及自甘堕落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到女儿,反而差点害女儿一辈子被欺压。
狱警是一个有着非常坚固信念的人,他认为恶的人之所以恶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恶人,他的职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恶人全抓住,但是在和阿让的屡次摩擦中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部慢慢坍塌,最后也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旅店老板也有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坑蒙拐骗,他从开始坚持到了最后,靠着卑劣的手段在世上苟活。
女儿和孙子的爱情是故事中唯一纯真的东西。
阿让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不惜付出生命守护这份纯洁。
ps:那个年代法国警察的打扮怎么像个海盗🏴☠️。
妈妈和女儿都很天仙。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美剧和电影【本文首发自公众号:美剧和电影】有这么一部神奇的作品,它出自法国大文豪雨果之手。
从诞生到现在的157年里,被翻拍了几十次,从电影、电视剧,到动画、音乐剧,各种形式都被玩了个遍。
在成功改编《战争与和平》之后,BBC这一次终于对它下手了。
这部改编新剧就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六集迷你剧,已经在去年圣诞节期间开播,目前已出两集。
截至目前豆瓣759人给了8.4的高分。
BBC出品,必属精品。
这部剧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失败说起,讲述了19世纪法国巴黎底层人民冉·阿让和芳汀被压迫、残害的一生。
开场短短几分钟,就让那个充满苦难的世界真实重现。
1815年6月,拿破仑战败,废墟、残骸、横尸遍野。
法国又一次变回了那个阶级森严的国度,贵族和资产阶级们穿着华而不实的衣衫,在豪宅里享受奢靡。
底层人民,被压迫着发不出任何反抗的声音,能够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压迫感的时代,两位主角分别登场了。
先是多米尼克·威斯特饰演的男主角冉·阿让,因为年少时过于饥饿,偷窃了一条面包而入狱。
坐牢的19年里,每天经历非人的虐待,无缘无故的毒打,没有理由的虐待。
不停地做苦力,最后还被克扣,仅仅获得109个法郎。
在采石的时候,狱警无情地鞭打劳累过度的犯人,阿让故意加大力度制造了一场意外,让狱警差点被砸死。
然而最后,善良的阿让还是用尽全力救了狱警一命。
可等到这场善举的没有感谢,而是来自督察沙威的质问、怀疑,和不可能获得减刑的定论。
在那个年代,对于底层人民的不公平从来不会停止。
出狱之后的阿让因为苦役犯的罪名,继续遭遇着歧视和不公。
做苦力获得工钱只是别人的一半,街上的人们看到他都绕道而行,没有旅馆愿意接待他而露宿街头。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主教收留了他,给他丰盛的晚餐,还让他住在教堂里。
可遭遇太多不公平的阿让,已经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善良的人存在。
最终选择了在主教睡着时,偷走他的银器,以怨报德。
当警察以偷窃的罪名,把阿让带回教堂,主教仍然是选择原谅他。
不仅帮阿让圆了银器的谎,多给了他两个烛台,也让他免去了又一次的牢狱之灾。
主教想用这样的举动救赎阿让因为苦难而隐藏起来的善良,告诉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可面对这样的善心,无尽痛苦,让阿让只能以怒吼想报。
在后来的路上,阿让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他习惯性地把小男孩掉在地上的钱踩在脚下,还超大声地进行了恐吓,吓跑了小男孩,抢走了钱。
可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教主对阿让一次又一次地宽恕,终于唤醒了他的良知。
他向着教堂的方向狂奔,想要把抢来的钱币还给小男孩;他向着钟声的方向跪下,发誓要把主教告诉他的那句话变成现实。
再来说说由莉莉·柯林斯饰演的女主角芳汀,一个天真单纯,美得像天使一样的纺织女工。
在巴黎街头的聚会里,遇见了英俊、多金的大学生菲利克斯。
他开始疯狂地追求芳汀,带着她和朋友们出游、划船、约会,给她温柔的亲吻和海誓山盟。
她以为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不顾朋友的劝说把自己全部交付。
他说要给她一个惊喜,芳汀天真以为他对自己一片真心。
和朋友说的一样,惊喜就是一整天的郊游,一顿豪华的大餐后,一封不负任何责任的信件。
内容大概就是,我家里有矿,要回去继承产业了,而且不能带你一起。
你就是我无聊大学时光的一个玩具,现在我要走了,再见。
看见了吗?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这件事在200多年前就已经被证实了。
他能用甜言蜜语编制的谎言把她带上天堂,也用实际行动让她坠入黑暗的地狱。
更糟糕的是,芳汀怀孕了。
后来的几年里,她只能带着孩子东奔西走。
生活所迫她把孩子寄养在了德纳迪埃家里。
本以为德纳迪埃是善良的一家,却把孩子当作向芳汀索取钱财的工具。
为此,芳汀被诬陷,被欺辱,被贫困和堕落纠缠,只能卖掉了牙齿和长发,换来少得可怜的那点钱,还差点丢了性命。
而此时的阿让,早已改头换面,蜕变成了善良正直的市长先生。
经历过相似的不公和苦难,他决定帮助芳汀。
不管是因为一条面包换来19年牢狱之灾的阿让,还是被富家公子欺骗,经受地狱般苦难的芳汀。
他们不过是偌大世界里的两个渺小成员,扮演着悲惨的角色,在一次又一次苦难的洗礼之后,仍然无法摆脱这操蛋的世界。
只能忍辱负重,用尽全力才能勉强掩盖住不光彩的过去,拼上半条命才能抗住现实打在身上的皮鞭。
看吧,就是这个明媚的世界,让无数人热爱着的世界;就是这个悲惨的世界,让无数人痛恨着的世界。
回到剧中,被命运牵引着相遇的男女主角,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在这悲惨世界里徘徊?
已更新2集。
公号:美剧和电影 ,聊天对话框发送 悲惨世界 获取。
【更多阅读】一部电影N个结局?
还能自选剧情?
这波神操作我就服《黑镜》!
「香艳撩人」「极致情欲」就是这部剧的标签丝袜控、强迫症、仪式感……这次的凶手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BBC三集片: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
1.剧中卞福汝主教只是昙花一现,完成冉阿让的灵魂引导任务就下线了。
但原著里,雨果在最开头用了一卷的篇幅来写这位主教的言行和精神的伟大。
这个人物就像照亮整部小说的一道光,虽然下文他再也没有出现,但光一直都在。
2.剧中,冉阿让从主教家离开,在路上碰到一个叫小瑞尔威的孩子并抢了他的钱是故意的。
在原著里,冉阿让是因为天黑没看到才把钱踩在了脚底下,不是故意抢的。
觉得这点英剧改编得更好。
3.插一点,冉阿让偷面包被判5年苦役;第四年末,他越狱未遂,延长拘禁期3年;第六年他再次越狱未遂,刑期又加了5年;第十年,他又一次越狱未遂,又要多坐3年牢;这才从从19岁到37岁,一共坐牢16年。
4.剧中,冉阿让一出场好像是个意志坚定、有想法的人,实际上小说里写他从小生活困苦,没受过教育,是个蒙昧的人。
5.芳汀的确很美:她是一个牙齿洁白、头发浅黄的漂亮姑娘;她有黄金和珍珠做奁资,不过她的黄金在她的头上,珍珠在她的口中。
所以,头发和牙齿是芳汀最美的地方。
但那个骗了她的渣男就没剧中那么帅了:多罗米埃已有三十岁了,一向寻欢作乐,不爱惜身体;他脸上已经起了皱纹,牙齿也不齐全,头也秃了顶……emmmm ,少女初恋总无知,切记防火防盗防渣男!
6.剧中,芳汀最后是被冉阿让赶出工厂的,原著里,冉阿让根本不知道这件事,都是小人暗中操作。
7.冉阿让在沙威施计后去法院自首那一段,书中对冉阿让的心理和行动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一路上发生了阻止他的行程的种种事情,他也默默希望有什么意外能阻止自己准时到达,然而最后一刻他还是按时到了。
这段心路描写特别到位,可惜剧中没拍。
8.在法庭上的一个钟头,冉阿让的头发全白了。
9.第二部第一卷,大篇幅描写滑铁卢战争,最后写到德纳第“救”彭眉须。
有点在小说里夹带私货的感觉,只有那个年代的小说才能这么不惜笔墨地写啊。
不知道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有没有受到启发?
10.小说写到了冉阿让第二次是怎么越狱的。
借救一个快要落水的人跳到海里去了,人们都以为他淹死了,完美操作。
11.雨果写人笔法高超,凶恶的德纳第夫妇和可怜的小柯赛特都写得特别好。
12.柯赛特去河边打水的情节写得好,她怕黑,又怕德纳第大娘,但更怕德纳第大娘。
堪比冉阿让主动去认罪那一段。
12.柯赛特和冉阿让不是在河边遇上的,是在柯赛特打水回去的路上,那水桶比柯赛特还大,冉阿让从后面跟上来,一声不吭帮她提了,柯赛特一点也没有害怕。
13.“爱潘妮和阿兹玛都不望柯赛特。
在她们看来,那好像只是一条狗。
这三个小姑娘的年龄合起来都还不到二十四岁,可是她们已经代表整个人类社会了,一方面是羡慕,一方面是鄙视。
”13.冉阿让带走柯赛特那段,在路上并没有跟德纳第真的动手。
德纳第自知打不过冉阿让,灰溜溜地逃走了。
14.主教曾在他心中唤醒了为善的意义,柯赛特又在他心中唤醒了爱的意义。
15.批评修道院那一大篇,都能单独做个长论文了。
那时写小说真自由啊。
16.救了冉阿让、让他住在修道院里的不是嬷嬷,而是他当市长时救下的那个被车压住的老头,为那件事还让沙威大大怀疑。
不过好人有好报。
17.冉阿让为留在修道院藏在棺材里一节,特别惊心动魄。
那时的小说就相当于现在的电视剧啊,《悲惨世界》是情节紧凑且意义深刻的五分好剧!
18.一时半会儿续不了了。。。
除了芳汀的扮演者太过美丽之外,其他的部分和原著相差太大,既然六集的内容讲说不了这部巨著,为什么还要精简。原著中的太多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大段大段的详尽描述,在剧中得不到任何体现,个不用说其他人物的细节刻画,在我看来,这部剧简直就是对原著的亵渎,拍不了就别拍,尽毁经典。
很多细节还原了原著·····但是并没有多惊艳的地方·····相比起以前BBC拍的那些名著差很多啊·····顺带BBC的那个谁谁谁踩了一脚音乐剧让我想要看看这部能够究竟怎么超越了····结果借用了很多音乐剧里的东西Orz·····
为什么要让一个黑人演沙威???现代剧也就无所谓,古典剧严谨一点好吗????
我对世界名著从来都没有很喜欢
没看完,看不下去
这版Javert不行像个贱人 表演上最喜欢Pontmercy老爷和没人疼的Gavroche Dominic West其实演得挺好但后面跟成年Cosette对戏有点过了 有几幕感觉都他妈快搞起来了……像老夫少妻不像老父少女 Lily Collins真是个仙女
只有芳汀与珂赛特的美貌让人信服
有点无脑
编剧不如抗日神剧,英伦就没有有逻辑的编剧?什么庄园也一样!
ABC part can make you sick. 留着钢铁侠同款小胡子打牌喝酒的暴躁领袖和会说出“轮流上马吕斯喜欢的姑娘”的猥琐R,即使六集剧依然查无此人的向导和其他朋友们,看完已经变得不幸(。
跟之前看过的电影版完全不同,变成了一个黑人警督寻仇的故事,档次完全没有了...菲尔·柯林斯的女儿真的很美,好像天仙,可惜角色太傻...
观感还不错
太恐怖了,英国人对法国人的恨在这部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有六个小时可以讲故事但是把ABC删得还剩三个并且每个人都人设崩塌,不评价演员长相,但安灼拉出场的时候居然在打牌亏编剧想得出,「凡遇同共和无关的事物,他总怕被玷污似的垂下目光」,为什么让他打牌啊?你们英国人好恨法国人,Hundred Years' War已经结束五百多年了,我劝英国人清醒一点,善良一点,大度一点。并且我最近得出的结论是拍大悲但是把「Permets-tu?」删掉的人都恐同。
雨果的悲惨世界才是真正的悲惨世界,看过原著就不觉得这片子有悲惨世界的感觉了,连沙威都被感染了,那让人看了心情极度低落的笔墨消失了
我好奇的是二百多年前的巴黎街头真的有那么多非裔么?连沙威都让黑朋友演了,25周年音乐剧的沙威也是black,不过人家唱得好,也不显得奇怪,这位沙威却没觉得演的有多好。我当然不是歧视,但是你们BBC在各种服化道上都尽力还原了那个年代,这方面不需要年代背景的真实吗?当然我最反感的是连Marius的春梦都拍出来了,拜拜托,这是悲惨世界哦。
莉莉·柯林斯怎么变这么难看了?怎么还有黑人?
乱七八糟,丝毫没有原著的细腻,比音乐剧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新版本
不考虑对原作做的改动也觉得没啥意思。小马爹很俊俏
这他妈就是金瓶梅被改成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