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菊美》用简洁、唯美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菊美多吉与妻子昂旺巴姆的爱情以及他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故事。
菊美多吉一心为藏区民众服务的梦想,促使他不畏艰难、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抵抗着对亲人的思念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每村每户每个人。
由于每天奔波劳累,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健的康巴汉子毕竟是血肉之躯,过度疲劳致使年轻的生命停止了跳动。
该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在我眼中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能给人以行云流水的一气呵成之感,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电影主旨在最后得以升华,给人以真正触及心灵的感悟。
《天上的菊美》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由著名演员阿旺仁青、江疏影、陈瑾的倾情演绎,展现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怎样带领藏区人民改变藏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主人公菊美多吉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给我们以忧伤而又热血澎湃之感;妻子巴姆对丈夫多吉的爱与支持,体现了一个唯美而坚毅的爱情故事;姐姐英措觉姆与弟弟多吉的亲情,犹如香雾侵润了金殿里祈福的真言。
同群众一起修公路、修牧民定居房、筑水渠,刻画了菊美作为藏区基层干部帮助农牧民的奉献情怀。
在巴姆临产的当天,菊美还在龙灯乡为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而忙碌着。
当菊美决定回去看望巴姆和儿子,但在路上却遇到了患重病的村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掉头把村民送到了医院。
对菊美来说回家成了奢望,不按时吃饭成了一种习惯,身体的疼痛却是家常便饭。
他用年仅33岁的年轻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不可否认,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到忘我的奉献,不顾及家人,不顾及自己,所以那些人往往都成了圣人,天上的菊美也是如此。
可是,这样的故事,给人感觉就是惋惜和可悲,有病不看,老婆孩子不管,父母也不顾,33岁就死了,留给家人巨大的悲痛,还有一堆明明可以亲自做完的事情,也就这么做不了了。
圣人难做,也希望以后这样子的圣人少一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都说当自己置身于高原上看到那里的风景时,仿佛自己都被洗礼了一番。
高原上的灵魂是圣洁的,像菊美多吉的一样。
正因为有他这样的灵魂存在,才为高原更添圣洁之感。
他圣洁的灵魂犹如蒲公英,飘飘扬扬,散落在这块土地上,看上去那么温暖美丽;也像是高原上有着顽强生命的格桑花,寄托了人们对于幸福吉祥的美好希望。
菊美多吉,这位最美基层干部,最平凡也最顽强,为老百姓送去温暖、送去幸福吉祥。
他虽然走了,但他圣洁的灵魂却永远存在那里,那是最美的!
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去拍摄一部电影,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去观看一部电影,你才能真正懂得主创人员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笔者看来,《天上的菊美》直指人性,远比《变形金刚4》有意义的多。
《天上的菊美》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但却不是黄渤似的小人物。
这里面没有帅哥、没有美女、没有偶像、没有起伏的剧情,甚至缺乏欢笑,自始至终有着一份淡淡的忧伤。
菊美最终积劳成疾病逝,或许注定了整部电影忧伤味道。
但是,这部电影是有精神的,是有信仰的。
不管是觉姆(菊美的姐姐)为众生而祈福,还是共产党人为民众造福,这不都是信仰吗。
笔者不是少数民族,不是公务员,但我能体会基层干部的辛苦!
站在人性的立场,我要为《天上的菊美》叫好,因为它歌颂了人性最美丽的地方。
当你经历了足够多的生命,你或许能看清生命的意义。
我们都是普通的小人物,我们时刻做出的抉择,决定了我们今后的命运。
菊美是一个怎样的小人物呢?
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他希望干好自己的工作,更希望村民、乡亲、自己的同胞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为了这个目标,他不厌其烦地解决着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可以长期待在工作岗位,与村民一起抛洒汗水,累得像极了一个民工;他甚少回家,甚至错过很多生命的关键时刻,比如孩子的出生。
不要小看这看似简单的剧情,你我他,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我们或许能为自己做到,但你能为乡亲、为别人做到吗?
菊美逝去了,他失去了年轻的、年仅33岁的生命,留下了老迈的父母,生病的姐姐,还有妻儿,这看似人生的悲剧,但,他毕竟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抉择而活,他的生命充满亮色。
剧中有一个剧情让笔者震撼,菊美对援建的汉族同胞说,来这里援建一座桥吧,这是4个村庄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藏族老乡,一定会世世代代、子子孙孙记住南充人民的深情。
”这样的投资、这样的援建、这样的民生工程,多么得有意义。
我想,不管菊美离开了多久,受过他恩惠的藏族老乡们,也一定会长久的记住他的恩情。
菊美是小人物,他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他告诉我们,为民众造福,永远都是很幸福的事。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为别人服务,为民众造福,只要,我们真的愿意去做。
假如我们的生活缺乏温情,那就让我们使它变得更温暖!
这部电影拍得还算不错,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藏族的党的好干部。
但我有几个问题想探讨探讨。
1,按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不是子女之中必须出家修行一个,就终身不能还俗了?
和泰国不一样。
2,是不是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血压会偏高?
3,为什么现代的牧民也需要定居了?
自古以来,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定居是不是不方便放牧呢?
还是说牧民定居以后就不会再从事放牧业了,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4,为什么很多党的好干部都会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远的有周总理,焦裕禄,近的有《雨中的树》男主角李林森,小岗村的沈浩,以及菊美多吉等多名好同志。
为什么没有人分担他们的工作呢?
也没看到他们有个得力的助手。
党组织为什么也不关怀一下患病的或有健康隐患的干部,调动工作或者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呢?
他们自己有病也不注意休息,不想住院治疗,甚至还瞒着家人。
这又是何必呢?
活得长才能为人民服务得更久一点啊。
想到这我可能有个细丝恐极的想法。
正因为这样的好干部太少了,所以他们这些少数好干部不放心把服务群众的工作交给其他干部。
其他干部鱼肉百姓,少数好干部却无力改变他们,还有良心,觉得对老百姓于心不忍,感觉对不起老百姓,于是就加倍地拼命工作,拼命为人民服务。
这样心理上应该是觉得,只有自己越劳累越拼命工作,才能越补偿那些不好的干部给老百姓带来的负面损失。
我觉得周总理在文革期间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他们才会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心想着服务老百姓,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同事鱼肉百姓,造成他们自己内心也有很大的愧疚感,毕竟自己也身为干部,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身处的干部队伍形象在群众眼里就这么沦落下去。
因此,我们党一定要注意警醒了。
一定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好干部,这样好干部不再是少数,能够放心地把服务群众的工作交给或分担给同事,才不会太劳累,才不会英年早逝。
还有就是我们的党组织一定要随时关心干部们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随时关怀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千万不能等他们病入膏肓或者英年早逝了再来追加荣誉。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
在观看《天上的菊美》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思考持续到了影片结束之后很久很久。
生活在城市中,喧嚣、物欲、华服、美食,也许占据了一些人的内心。
而在遥远的青藏高原,菊美多吉,生于斯长于斯,在自己身患高血压、医生建议调离高原工作的情况下,坚守这片土地,坚守内心的信念,为藏区人民谋福利,最后在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后因工作劳累殉职,年仅33岁。
在青藏高原甘孜州,有一片未经开发的土地,没有热水器、人们住在阴冷潮湿的棚子里、没有像样的桥、甚至没有公路和电网。
而在菊美多吉的带领下,这些都发生了改变:公路建起来了,电网拉起来了,桥搭起来了,藏民们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定居下来,还将安装热水器......每一处都可以见到菊美多吉亲力亲为的身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块泥土,都记录下了菊美多吉的辛劳汗水。
“菊美多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坚贞永恒的不变金刚”,的确,工作中他充满激情,群众有困难他总是说“没问题,我帮你解决”,他总是奋战在基层第一线。
他正是这样做的,他做到了。
“群众那里一分钱的小事,在我这里都像金子一样重要”,菊美多吉如是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大如天。
像这样视群众利益为第一位的共产党员干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诠释,是对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
他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留下的脚步,一直引领着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踵武前贤。
“胸怀像草原一样辽阔,忠诚像雪山一样圣洁”,这是对菊美多吉的评价。
我想,菊美多吉所追求的,一定不是浮躁和享乐,他只是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为群众办事,就这么简单。
如果上升到一个高度,我认为应该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必定是充实的,快乐的。
这个平凡的康巴汉子,成为了一座丰碑。
在观影之前,我先从网上了解到此片是讲述菊美多吉先生的一生。
他身为基层干部,非常热爱藏区工作,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的许多平凡事迹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让我几度潸然泪下。
影片以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为基础,真实的记录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012年5月18日,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在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后,深夜返回宿舍时,因劳累过度于次日凌晨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33岁。
菊美多吉生长在甘孜州道孚县木茹乡,是一名很淳朴的藏族人。
影片中,原乡书记退休回家在离别时,叮嘱菊美要找老婆,他便铭记在心。
后来接到任务去县城接巴姆老师,没想到第一次见到巴姆就一见钟情,菊美当场毫不掩埋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我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菊美跑到巴姆的学校求婚,突然外面开始打雷,菊美意识到马上就要下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于是毫不犹豫准备投身“战斗”中,就在那一刻,巴姆答应了求婚。
我想巴姆也是为菊美的爱民奉献精神所感动吧!
有一天,菊美接到电话说巴姆给他生了个男娃,菊美高兴的像个孩子,激动的不知所措,正准备驱车回家看儿子时,牧民上门求助,他立马答应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因为在他心中,群众事永远排第一。
工作空隙间,他跑到一个山谷边,对着家乡的方向用他沙哑的声音喊着:巴姆……巴姆……自己家里老婆生孩子,都希望老公在身边陪伴。
可菊美工作太多脱不开身,在撕心裂肺的呐喊中,现场的观众都能深深体会到他心中对老婆孩子的那份愧疚。
2008年,菊美从扎拖乡纪委书记调任龙灯乡乡长,其间被检查出患有高血压。
医生告诉他,一定不要在高海拔的地方工作,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他却当作“耳边风”。
在这1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顾自己身体,一生恪尽职守,为他的工作,为他的牧民们无私奉献着。
社会需要更多像菊美多吉一样的好干部弘扬“正能量”。
观影之前我不认识他,但现在他已不是荧幕上的菊美,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菊美。
今天天气晴朗,去看《天上的菊美》这部主旋律电影,什么?
什么是主旋律电影,举个栗子《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第一书记》您懂了吗?
不懂的话可以私信我哦 看完之后就下雨了,我一路在思考这部电影的一个个画面,不经感慨万千,本来想使劲吐槽,但是我觉得应该辩证的来看问题,不应该那么极端,从中也看出了我这个人从极端到辩证,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转变。
简单的说四点吧第一、题目不错,《天上的菊美》乍看还以为是韩剧呢,得知是主流电影的时候我顿时感觉这是在剧透吗?
天上的不就是去世的菊美吗?
但是这部片子开头就点题了,天上指的是高山海拔高的藏区,我顿时感觉到菊美人家是藏族的啦,不是什么去世的啦,哎呦人家主旋律电影不会每次都把主人公给搞死的了想多啦。
我顿时对主流电影从只歌颂烈士进行转型感到一丝欣慰。
整个过程我就没有感觉男主会早日去世,但是事实证明他后来还是被搞死了33岁。。。
第二、题材选的非常好,讲的是一个藏族干部(党员)菊美在藏族地区落实国家政策,最后积劳成疾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故事。
这样一种选材,不仅体现了我党干部扎实肯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更体现了藏族地区民生建设的落实情况,展现了藏族地区的风光风貌和牧民的生活状态,使我感觉异常新鲜,其中展示了藏区的风貌公路蜿蜒曲折,四面青山高俊,天空高远湛蓝,河流清澈湍急无污染,估计喝起来还有点甜;藏区人民的生活状态,镜头好几次都给牧民骑马的镜头,而且马儿奔跑时健壮的马腿给了3次特写,表现了腿部肌肉紧实力量感,当时我邪恶的想到这马腿要烤了吃了有多爽;食物还是那老一套的糌粑酥油茶,这次给加上了一种叫做小麦锅盔的食物,为了重点表现,男主角狼吞虎咽的吃了一个刚刚做好的,我也不知道他有啥好吃的,他也不就菜,就那样干吃,还大呼好吃,然后咕咚咕咚的灌了一杯酥油茶,继续咔咔咔的吃了起来。
第三、江疏影演技是一大亮点。
江疏影在其中饰演菊美的夫人巴姆,她是一个藏族小学老师,结婚以后和菊美去成都给菊美看病那一段,我觉得是最好看的一段,因为菊美是一个乡干部她就是乡干部的夫人,在来到这样一个大都市的时候,他们两人看到大厦林立,人来人往,突然感觉他们土了好多,两人脸上的透露着那种不自信,看完病后他们在天府广场耍坝子(就是玩耍),江疏影开心的像鸟儿一样,我很理解那种心情,丈夫长期不在家,能和丈夫在一起本来就很知足了,而且是在这么豪华的都市里,那种感觉从她的演技中完全可以传达出来。
在他们在旅馆住下的时候,她说:我们可不可以在成都找份工作?
眼神中透着那种对都市生活的渴望是我不禁有些感动,是个男人也受不了啊,没想到菊美说:开什么玩笑,乡里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呢,我们以后再来玩吧。
接着不了了之了,哎菊美你这个男人能不能给点力,怜香惜玉一下啊亲!!!
第四、爱情部分处理过分简单化。
男主和女主的第一次对话是这样的。
女主:我有一个小愿望,就是你可以载我去我工作的学校吗?
男主:可以!
我可以载着你一辈子。
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说,哪个姑娘敢坐你的车啊,然后第三次见面,菊美就说你嫁给我吧,然后就同意了,当场就有一个大哥饱含沧桑羡慕嫉妒恨的说:阿娘来一分钱没用花吗?
这部电影最先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陈瑾,一身赭红色的衣袍,还以为是与宗教有关的故事。
虽然后来发现是讲述基层干部好人好事的主旋律片子,但是也没有失落失望,因为电影真的不错。
首先是剧本扎实,语言生动,很有当地特色,没有俗套和空泛,后来才知道编剧是藏族人。
再有就是演员表演到位,陈瑾自不必说,主演是一个帅气的藏族小伙,非常写实贴切,其他群众演员也是自然真实,连扮演男主妻子的江疏影也活脱脱一个藏族姑娘。
当然,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甘孜藏区的壮美景观。
因为去年刚刚去了稻城亚丁,一路上的见闻让我特别难忘,所以剧中的实景拍摄自然让美好的记忆扑面而来。
五彩的经幡,清澈的河水,辽阔的龙灯大草原,还有一幢幢四四方方的漂亮房子。
记得当时在路上看到那些房子就特别喜欢,剧中对此还专门做了介绍,说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叫做“从牛棚到别墅”。
看着藏区从医疗,住房到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体会到基层党员干部菊美的姐姐觉姆——一位女性出家修行者发自肺腑的赞叹:你们共产党做到的,我们做不到。
《兰辉》和《天上的菊美》影片落幕了,兰辉和菊美的音容笑貌却久久回绕在我的脑海。
忽然想到“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无论古今中外人类一直探索的母题。
祖国的彼岸,伟大的高更就曾经发出了震惊世界、发人深思的三个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叔本华说:“生命本无意义。
”,孟浩然也吟诗唱到:“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快而立之年,踏入公职行列不久的我,抱怨过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实的灰色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价值观和人生观彷徨在十字路口。
我想,兰辉和菊美的一生就给了这个命题很好的阐释。
家里是喜气洋洋庆祝春节的鞭炮之声,外面是寒风凛凛漆黑的高山深处,为了工作,兰辉选择了后者;自己的孩子锦衣玉食,供他人的孩子上大学,兰辉选择了后者;在泥石流濒临之际,快速逃生还是耐心劝导花甲老太太跟着一起离开,兰辉选择了后者;在自己病情急需卧床休息时,是安心的静养还是心系民众焦急的前往灾情第一线,兰辉选择了后者。
菊美亦是如此。
家里是娇妻和幼童,菊美选择了孤身住在村委会,只是因为早出要为民众工作;父母住的房子破旧不堪,菊美选择了为藏区放牧人盖固定聚集点,让他们住上舒适、安逸的新房子,虽然对父母抱有深深地内疚;自己患有严重高血压,继续留在高原工作还是听妻子的话,到成都坝子里找份工作,菊美要为自己的家乡做出回报,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离天上最近的地方。
同样是因公殉职。
因为他们的选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眼噙泪水为他们送别。
昔日的言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经久回忆。
老百姓自发前往哀悼的场面, 忽然想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诗句,懂得了其中的深意,那里面所包含的情怀是那时朗诵的我所不能体会的。
看完影片,并没有曲终人散的悲凉之感,相反,内心激情澎湃,感动至极。
这是一场正能量的洗礼,也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以往的质疑一扫而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兰辉和菊美告诉我的,我将加工保尔的一句话来表达:“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公职人员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
”
公司组织观看的,比想象中的红色电影要好。
略感人!
画面拍得很美,开篇男主那股耿直劲儿很讨喜,但后程价值观冲突让人看得很痛苦,毕竟现在已经不是王进喜,焦裕禄那个时代,还用那一套来“弘扬奉献精神”,未免有些和社会发展太脱节,官员们也不会因为这么一个主旋律电影就重新做人勤奋公务,倒只会洗脑一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可有必要让类似悲剧再发生吗
好人,典型……希望结局不要都是这样。
啥也甭说了,看过的人都是一把辛酸泪啊!主人公的事迹真够平淡的,要不是所谓的基层的、民族地区的、去世的,怎么可能成典型?还好阿姐真出彩啊!绝对的女一号啊!
故事不论,画面太美。镜头实在太好了
地上的菊,香
单位组织看的片子。那个藏族干部,明明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不去治,还对老婆发脾气。死的时候才33岁,留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子、怀孕的妻子、需要他自助的阿姐......这难道是一个干部应该追求的生活吗?!
过年无聊逮着一部就看了~两星是给江疏影的,江疏影那是是真的美呀。影片中的景色很美,但是一两个小时只是为了看景色那未免有点太敷衍了。故事是真的很感人,不过有点想不明白逻辑关系。难道人生就是需要是二选一的选择题吗?
电影频道和妹妹一起看的ho
江疏影演这样的电影更有味道,藏族人民真的会让我感动,伟大的乡长高血压去世。这样的故事不多但精致,至少可以放大被看见,激励着更多的人。
电影写实,不做作,质朴感人。对人物本身充满敬意。
还是挺感人的,今天央六播的!
假,还是假,假得有点过头了。考验我们的智商么?
看过都是阿妈焦黄的玉米饼的味道,破旧的金幡的颜色阑珊,巴姆的美丽,一个人朴素高贵的一生如高原上风的独白
求爱那段震惊了 少数民族就是直白啊。让喇嘛自力更生我看是西藏问题的根本之道
浮夸的演技,丧心病狂的编剧,只会用慢镜头的导演。。有种满级摄影带小号刷血色修道院的即视感。。
我有两个疑问:1 为啥最后出菊美真实照片的时候,他一年比一年胖?他们乡不是穷地方吗?2 开头用老乡的地修路,啥都没谈好就开工了?征地补偿没有吗?
主旋那个律哟
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