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病情使她变成了一个孩子。
夜里跑出家门迷路在荒野,整日哭闹着要找阿爸阿妈,穿上漂亮衣服就不肯脱下,拿着随身听即刻随性起舞,然后就舞至了水泽的边缘。
总之一句话,她必须活动在儿子目之所及的地方,所以儿子便用一条麻绳栓住了彼此。
于是,在辽阔豁达的大草原上,儿子带着母亲踏上了溯回之路。
白天,他们遇见了迷路的小羊;夜晚,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原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竟也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以至于当死亡临近之时,如一只鸟展翅飞向天空。
在旅途行至最后的夜晚,母亲从容微笑着说:“谢谢你,我感觉很幸福”。
儿子流着热泪,解开了那根如脐带的绳子。
这一刻,生和死紧密相依、互为归途,仿佛是一颗半枯半荣的古树。
生命这场旅途,我们经历、遗失、寻找、归零,依稀望见尽头时,却总在追忆过去。
所以,无论正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请用心去珍惜这趟旅程,用心感受每一次日出日落,珍视每一个与你同行的人,勇敢积极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这就是人生,一段无法预知的奇妙旅程 。
脐带 (2022)7.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乔思雪 / 巴德玛 伊德尔
内蒙古草原音乐风格宣传片。
电影就像航拍的草原,你看到的是辽阔壮美的草和碧绿清澈的湖,但生活其实是走进草原里的沙砾和牛粪以及水塘边的淤泥和野草。
我也不喜欢一个局外人站在上帝的角度劝别人放手,就像影片里那个姑娘幼稚的斥责男孩你怎么能这样绑着妈妈,因为她不知道妈妈的一天是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我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接纳死亡的意图,但我觉得选择阿尔茨海默症作为故事的依托不合适。
因为这个病恰恰就是使一个人失去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他所做的一切选择你不能判断是他的选择,就这样寻找了一路然后接受母亲自己走向死亡,这真的是阿尔茨海默症母亲的儿子可以做到的吗?
让得这个病的亲人走丢不能解释成为他去寻找心里的家,那是作为看护人的失职。
你可以换成另外的病,让他有独立的、清醒的选择能力,然后儿子最终明白尊重母亲、尊重生命就是接受死亡。
比如话剧《晚安妈妈》,女儿在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所做的一切就是告诉母亲自己的决定——自杀,因为她是一个癫痫病患者,在发病时毫无理智和尊严,给亲人带来巨大麻烦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她选择在自己不发病很清醒的时候,结束掉自己糟糕的生命,最终母亲也接受了女儿的决定,虽然她痛苦万分。
我觉得这是质的不同。
我看完电影很震惊,我觉得人生观有问题。
小时候,我的姨姥爷就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姨姥姥对他照顾得很好,去哪里都牵着手,回家也是锁上门,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出去,姨姥爷患病的最初几年还是保持着体面,外人几乎看不出他有病。
但架不住时间加重病情,最后的三年真的是会把屎都涂在墙面上,会偷吃掉三斤香蕉不知道饱,纵是已经殚精竭虑的精心照护了,他还是丢了两次,每一次丢都是整个家族所有人都出动,再加上每个亲戚各自的朋友,两三百人连续不吃不喝不睡觉的找,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连bp机都是数字的,就是这样一寸一寸的找,所有的电线杆子上都贴着寻人启事,地毯式的把济南整个城翻一遍。
幸运的是,每一次都找到了。
最后一次丢的时候,姨姥姥自己已经是癌症晚期,病痛把她折磨的都没有样子,但她还是在家里握着每一个回去送消息的人的手,很恳切的说:“再找找他呀,不能让老头自己在外面走,他还不如一个一岁的孩子,怎么能把孩子丢在外面呢。
”所以,有些苦难,不是你看了看,想了想,就好说一说了。
个人观点,不抬不杠,如有不同,你都对
《AYARN》作词/作曲:伊德尔《SER》作词/作曲:乌仁娜.查哈尔图格旗《ZALUNAS》作曲:欧尼尔《ALTAN ALTAN JIGJUUHAI》鄂尔多斯民歌 演唱:乌仁娜.查哈尔图格旗《ZANDAN HURENG》鄂尔多斯民歌 演唱:乌仁娜.查哈尔图格旗《巴尔虎摇篮曲》蒙古族巴尔虎民歌 演唱:卓拉《SHIRDEGIIN CHAIDAM》作词/作曲/演唱:乌仁娜.查哈尔图格旗《走马》蒙古国背勒格舞曲 演奏:欧尼尔《吉尔拉》俄罗斯民歌 作词/演唱:欧尼尔《UNDUR UUL》鄂尔多斯民歌 演唱:乌仁娜.查哈尔图格旗《太阳泉》(Naran bulag)布里亚特民歌 蒙古语作词/演奏:欧尼尔
这部电影节奏控制非常好。
开篇10分钟,就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白。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都是朴素的生活片段。
每个生活片段时间都不长,通过有关联的音乐连结,看似朴实,却能牵着观众心情走。
期待故事后续的发展。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河流镜头。
蒙古人非常重视水源。
水源里不能洗东西,不能倒垃圾。
水能喂牲畜,能让牧民得以生存。
所以水代表了生命。
而且非常神圣。
污染了水,会带来厄运。
蒙古人的居所也是邻水。
看水的流动,这个故事发生在初春的草原。
这两年开始面对父母的断崖式衰老。
不是那种白发、皱纹的老,是要每天盯着他们吃药,经常去医院、偶尔做手术、住院、陪床,和不遵医嘱的他们斗智斗勇,以及陪伴他们度过漫长治疗的老。
很奇怪,在这之前,他们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三四岁的模样,整天忙忙碌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偶尔吵架,就会拿出长辈身份讲些颐指气使的话,我自然不听,只想着怎么快点长大,能真正独立到逃离他们。
也许正因为真正逃离过吧,40岁以后的父母在我记忆里几乎是空白的,直到这些年再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发现他们居然已经老成了这个样子。
昨天送倔老头儿去医院做常规治疗,他非让我先走,说陪在那儿一下午没意义,他不想麻烦任何人包括我。
我拗不过,只好把带的水塞到他手里说:医生说多喝水,你要听话啊,别一下午都渴着。
看他拿着小水瓶过马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很像是送他去上幼儿园的妈妈。
电影里第一次让我没忍住哭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段。
阿尔兹海默的妈妈发现自己尿床了,害怕被看到就想要用被子盖住,儿子赶快跑过来抱住她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尿床,太阳一晒就什么都没有了,没事啊。
”妈妈听完愣了一下,紧接着把头靠在他怀里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说:“爸,你终于回来了”是的,曾经妈妈也是女儿,是她父母的宝贝。
后来她长大了,成了妻子,成了母亲,用自己的一部分换取了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成长。
多年后她老了,这时身份对换,某种程度上妈妈变成孩子,孩子变成家长,他们又回归到需要手牵手才能走下去的关系,一直这样到路的尽头,那时连在他们身上的脐带由孩子亲手剪断。
他放她回到她的父母身边,从此再没人把他跟死亡隔开,他的人生来处已逝,只剩归途。
电影跟《我的阿勒泰》一样好看,拍得像诗歌,像散文,像民谣,也像一个传说。
音乐、摄影、巴德玛的演技都在不停的疯狂输出,想着不哭不哭干啥啊只是看个电影啊…最后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哭惹R]一下就懂郭采洁为什么要跟伊德尔结婚了,管他呢,就是这一秒,爱了再说吧~(全平台同名:杨素瑶。
原创不易转载小窗~感谢关注)
很喜欢!
果然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具备真正的女性视角,这个社会赋予了女性无数身份,她是女儿、母亲、妻子、儿媳,唯独不是她自己,影片归还了她作为“自己”的身份,但却也只能借助疾病的外壳,女性永远无法在清醒中做自己。
母子关系的“逆位”实在是太巧妙了,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长大后孩子送别母亲,广阔的天地下,茫茫旷野中,人生从此只我一人前行。
不过母亲啊,我替你看见那棵树了,那颗一半是死亡,一半是生命的树。
孩子与母亲本就扎根于同一片土壤,一半完成了死亡,另一半继续生长。
遥远的草原小镇,电影却是连接我和世界的生命之绳。
我出生在内蒙古鄂温克旗的小镇里,九十年代的时候是每周末和父母看电影录像带度过周末,千禧年之后我开始自己租DVD看电影,北京奥运会之后网络下载电影资源永久替代了所有其他观影方式。
看电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穿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中,体会生命中无法体会的情感,抵达无法抵达的世界,让我的视角不再集中在一件事情的正面,我学会站在侧面看它,绕道背后去看它。
也让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和世界对话的欲望。
我的故事里总有一个游子,在世界的舞台上流浪。
或许是身体里的游牧基因在作怪,我的故事里总有人回到故乡,或是有人在地球的版图上游牧,但他们心中都有一片蓝色圣洁的高地。
生命中的偶然和突如其来的告别给生命以启示,伴故事里的人不断前行。
拍这个电影还是因为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与亲人告别的恐惧。
通过一个绳子将一对母子系在一起,探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探讨与故乡的关系,以及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
因为有一天我们一定会面临和亲人告别,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能支撑我们面对离别和死亡。
我想我出生长大的这片草原给了我答案,就像片尾母亲的那句“时间会一直不断向前,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一直盛开”生命有来有往,我们要接受万物的无常,以及生命在自然里有轮回。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离开草原到城市学习生活,我们把烙印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带了出去,怎么让这份文化在城市里生根发芽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探索的,还有一些人从城市返回草原,把城市里的现代化文明带回到草原,怎么让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帮助我们在草原上更好的生存下去也是变成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
其实伊德尔我在写这个剧本之前就认识他了,他做音乐的理念给我很大启示,他从小学习马头琴,到了北京他在探索怎么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他开始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大众最能接受的传播方式做他的音乐,这跟我想拍这部电影很像,用我们年轻的视角,年轻人的方式记录时间,讲一个最质朴的故事,传播来自自然的信仰。
所以出走和回归不是对立的,像死亡和新生一样,就像片尾的那棵阴阳树一样,在盛夏的时候,枯萎的那棵树将它的营养传送给枝繁叶茂的那一棵树,让它长出新的形态,向阳而生,就像我们的当代文明建立在传统文明之上一样,以自己新的样貌不断繁衍生息。
蓝色的蒙古高原,心中的高地,你把我们凝结在一起。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拍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草原电影,把来自故乡的味道和草原的哲思用拍电影的方式保存在时间里。
很多人会说作为导演乔思雪很幸运,处女作就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确实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来说,能和这么业内顶级的主创合作,确实是一个小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也很难在未来复制。
作为《脐带》的监制曹郁先生和姚晨女士,为《脐带》倾注了他们最大的热情和支持,从剧本到这个片子走进电影院,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疫情期间我们每天视频通话讨论剧本几个小时,把它打磨成一个真正可以接受考验的拍摄脚本。
拍摄期间监制曹郁老师除了白天要完成摄影师的创作,晚上还要和把控后面的拍摄计划,拍摄尾声曹老师经历家人离世,忍受巨大的悲痛和压力再次回到剧组陪我们拍完最后的两场戏。
最初在姚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为演员定下表演基调,作为表演指导老师的她还要负责帮助那些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进入角色,让他们真能在电影里活起来。
作为监制的他们,付出的远比监制这个工作要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热情。
在这个独特的拍摄体验程里面,他们不断地帮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我建立在片场的自信,直到这部片子走进电影院,他们还在四处为《脐带》而四处奔走,只为这部真诚的作品能跟更多的观众见面。
《脐带》的出品人制片人刘辉,最初在first电影节创投挖掘了这个故事,并全程陪伴《脐带》走到了最后。
两位制片人刘辉、胡婧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做这部电影的时候,从未表现过丝毫的退缩,给了我心理上极大的支持,让我有信心坚持下去把这部片子做完。
更是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找到了我们的声音指导富康,美术指导赵紫冉,造型指导李宙,这些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主创班底,给了《脐带》一个特别好的起点。
最早进组的美术指导赵紫冉,往返于冰天雪地的森林和城市间,亲手打造了那个如梦似幻如同子宫一般的老房子。
造型指导李宙,跑遍了呼伦贝尔的民族服饰店、牧民家只为找到那些有生活痕迹的蒙古袍。
执行制片人姜乐从自己的仓库里拉来的帐篷桌椅板凳,在篝火那场戏因我们用完了六吨的木材,没有可烧的材料,把他带来的桌子椅子都扔进了火堆,只为让我们能再多拍几个镜头。
这部电影里我们的两位主演,巴德玛老师和伊德尔从最初的陌生人,慢慢的相处成了真正的母子。
巴德玛老师身上所带有的轻盈、纯真、质朴的气质,让母亲不再是剧本里角色,而便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草原母亲。
伊德尔奉献了他所有对生命和音乐的感受,让观众相信他就是阿鲁斯这个角色。
还有那么多普通的素人演员,他们构建了这个电影最真实质朴的瞬间。
剪辑指导张一凡,将脐带的剪辑风格调整到了一个最靠近观众,又最大程度保留创作者意图的版本。
声音指导富康,在声音后期制作中,根据他的真实情感体验手动推音轨,把空旷的草原填满了属于人物内心的声音。
调色师张亘,将如此丰富细腻的色彩带给观众。
乌仁娜、伊德尔、欧尼尔三位音乐人的音乐作为一条隐形的脐带,将这部片子里母与子的情感纽带贯穿始终。
除此之外这部片子的大部分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呼伦贝尔当地,他们带着对电影最赤诚的爱和热情,帮助我们拍完了这部有独特风味的草原电影。
《脐带》有种神奇的力量,将所有喜爱这个故事的人凝结在一起,帮助这个故事从最初的剧本到今天走进电影院,它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借助光影、声音、音乐的力量礼赞生命与爱。
有幸担任了路演的主持,获得与导演对话的机会,有一个我在观看前做功课就预设了的问题,导演的回答给了我很深的触动,特此记录一下。
我的问题是:电影史上绝对不乏父子关系的探讨,日渐崛起的女性导演则愿意选择母女题材,那么作为一个90后女导演,为什么会设置儿子(而且是相对年轻的)与母亲这样一组人物?
又是怎样把握这一男性角色?
导演说:她父亲这一辈总共有五个男孩,奶奶就是由五兄弟轮流照顾,非常妥帖;恰恰是站在女性视角,她发现男性其实可以温柔细致地关爱自己的妈妈,但是男性导演却总是不愿意表达与母亲的亲密,特别是男性在进行照护活动时流露出的柔软气质。
这让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意料之外,细想下来,也许是点破我潜意识中已有察觉又没有抓住的“情理之中”。
因为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想到了我的父亲。
他从来不是我崇拜的英雄、想要成为的人,也不是理想伴侣的模版;他总是像一个大小孩,虽然没有原则性错误,也是外人眼中的爱家好男人,但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对于家庭的责任是相当缺失的。
转变始于退休的前几年,父亲开始拒绝应酬而爱待在家里做家务;更大的转折则是我的奶奶脑溢血,逐渐失能失智之后,他承担起照顾奶奶的绝大部分工作,虽然也有姑姑和保姆,但他几乎每天都在自己和爷爷奶奶家两边奔波。
直到去年奶奶去世,差不多六七年的时间里,父亲的照料工作无可挑剔,令我肃然起敬,自忖将来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如此程度。
又想到前几日北大三女生那场炒作,她们本应讨论和推销的那本《始于极限》就深刻地辨析了“结构VS个人”的问题。
性别理论向我们指出刻板印象源自结构的塑造,但某种程度上也把我们嵌死在这一结构中。
如果说女性还被鼓励去“解放”和“颠覆”些什么,男性则更多是持续被批评指控、被要求反省——当然他们反不反省、能反省到什么程度是另一些问题,可是反省然后呢?
你期待他们做什么呢?
反省和行动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必须有充分的“知”才能有正确的“行”吗)?
就像我明明看到父亲每日的付出,却想不起来再多问一层:一个男人会如何照顾他的母亲呢?
他如何理解母亲,又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
依然父权制的世界里当然充斥着对于女性的种种压迫,但是当男性愿意与女性建立亲密的连接,并一定程度上敞开自己、让自己“像对方/像女性”时,它又会开启何种可能?
没看到这一点,也是我的盲视吧。
感谢电影、感谢导演呈现了这种可能,或者说不是尚未浮现的可能,就是生活中时常发生但未被充分表述的那些经验,将它们再现和问题化。
在这部电影里,“脐带”是母亲和孩子的连接,在这部电影之外,“脐带”也是这样一种提醒:性别问题的探讨除了主流的“压迫/反抗”模式,还应当容纳对于两性连接关系的思考——不是那种既定的连接(比如婚姻关系已然被当作压迫制度),而是在真正的敞开与接纳、在情感流动中重塑彼此的认知和行动。
就像我不能说阿鲁斯是女权主义者,他也未必百分之百地理解和共情母亲,但恰是在与这位女性的连接中,阿鲁斯呈现出不一样的男性气质,在走向对方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
我总觉得,某种流派的女权主义尽可以主张对抗和分离,但广义的性别问题必然包括两性在世的真实相处,甚至说得hard模式和乌托邦一点——女权主义的任务包括改变男性?
当儿子照料母亲,这种连接难道不能被看作至少是改变的开始吗?
PS:女性的问题则更加复杂一言难尽,比如人们常说“人老了会变回小孩”——加上一点性别化的表述就变成了“女人要卸掉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做回女儿or做回她自己”——然而这个所谓本然的自己是什么样?
难道就是父母庇护下的小孩,一个单纯而空洞的“自己”?
为什么作为母亲妻子的一生被看作“不是自己”、而是一副终将抛弃的枷锁?
又为什么女性不能将妻子母亲以及职业身份、将工作家庭及一切生命经验都看作是构成她自己的实在?
如果女性能够真正强大,我希望不要有那么多追求轻盈的抛弃与逃离,相反我们能够将悲欣交集的人生都看作自己的行李,在终点迎接一个充盈的、沉甸甸的自己。
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新生命,一头连接着伟大的母体。
在电影《脐带》中,导演乔思雪,通过众多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开场弯曲的河流,城市家中的栅栏铁门,老家墙底下的蚂蚁,老屋被撞开的裂口,以及那可母亲日思夜想的阴阳树(一半生,一半死),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完整的电影世界。
当然,众多意象中,最重要的是一根结实的麻绳,做了一个反意象表达,医学上的脐带,代表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而在本片中,作者做了相反的尝试,当母亲患上阿兹海默症,她仿佛返老还童,对儿子产生了依赖,他已经离不开儿子们的照顾,母亲也曾经是女儿,她对自己的父母也有依赖。
引申来说,脐带暗含了母与子,母亲与故乡,母亲与自己父母,母亲与乡愁之间的牵绊和依恋。
这同时也是导演和故乡直接的牵绊,对于导演而言,这份牵挂又电影开始,也由电影完成。
我记得之前脐带这个意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爱奇艺综艺《开拍吧导演》,导演沙漠的短片《刹车》,一根绳子一头绑着父亲自己,另一头是儿子,两个人之间的拉扯,让人非常痛心看着。
回到《脐带》,主创非常巧妙的将脐带视觉化,音乐人阿鲁斯看到哥哥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关在城市的家里,他接走母亲,回到故乡,用一根坚实的麻绳,将母亲和自己紧紧的绑在一起。
生怕母亲走掉。
在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似乎天生自带光环,要谈《脐带》,我首先想到了得格娜导演的短片《回到伯勒根河》,伯勒根,在蒙语中,是清澈的河意思,所以这个片名也可以理解为回到那个清澈的时代,对于外婆来说,伯乐根河代表着原乡,梦中的故乡,这是她的乡愁所在,魂牵梦绕的地方。
记得节目中,得格娜说自己在影坛消失了很久,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回归家庭,一直在观察生活,独特的民族属性,让她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视角,蒙古式的表达,她的民族自觉性几乎是天生的,也是十分宝贵的。
这部短片,让我印象深刻,在很小的家庭空间中,做出了大的格局,我分明看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蒙古族文化的消失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比如外婆让外孙女吃肉,与外孙女却只想吃冰淇淋,外婆给孙女说蒙语,看孙女没立自己,外婆又说了一句汉语,外婆叫孙女阿茹娜,孙女却说自己叫宋一一,诸如此类,在一个简简单单的饭桌上,通过三代人,展现了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让人十分惊叹。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影片,最近在老家看朋友拍的电影,讲了住在城市的父亲准备回老家给自己做棺材的故事,这位老父亲每日在家中低三下四,终于他想开了,在女儿陪伴之下,开始了自己的返乡之旅。
这种电视电影整体观感就是节奏拖沓,冗长,让人食之无味,仿佛是把生活简单的搬到了荧幕上,同样的题材,这部就缺乏电影感,故事俗套,人物单薄,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电影《脐带》显然更加优秀,不仅仅是它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更重要是能看出创作者的诚意和用心。
我是在爱奇艺看的,可能是我心硬,弹幕中很多网友都哭了,尤其是片尾儿子剪断绳子,母亲走向远处自己举着火把的父母的时候,真是让人泪目啊。
用婉转的方式表达母亲的离去,充满了诗性和寓言性,非常之高级。
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脐带》做出了新的表达,通过音乐人阿鲁斯的视角,挖掘蒙古族音乐,蒙古族服侍,壮丽的景观,给人带来了新鲜的体验,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得感动,这些从众多的弹幕评论就可以看出,感受到。
当然本片的缺点也是,近乎完美,也就失真了,完美的构图,完美的音效,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音乐,看完这些完美,我深刻的意识到,这部电影已经有些失真,失去了真正生活的质感,缺乏生活的毛边和粗糙感,这样反而削弱了这些意象背后的韵味。
苏州场《脐带》的超前点映和导演见面会,入场前送了海报和明信片。
是让人想二刷的电影,几乎全程是蒙古语。
有点《隐入尘烟》的即视感,很多素人演员,都是讲朴实真挚的亲情,有笑点有泪点,景色拍得太美了。
蒙古族的歌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中,离自然很近,旋律很适合摇篮曲。
看之前就猜到了会很好哭,讲的是带阿兹海默症母亲回家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煽情,只不过自然地就流泪了,是演员的一个神态,甚至看到两人处于茫茫草原的美景中也会被感动,心旷神怡啊……看到了母亲这个角色局促不堪和孩子气的一面。
有点公路片的味道,不断地追寻记忆中的地方。
最喜欢结尾的篝火跳舞和拉着马头琴后面篝火星子乱飞的场景。
最快乐的一幕,让我也感到放松。
但是立马就转折,作为兴奋点缀的火焰变得紧张,而母亲也找到了她的家。
这一幕当时完全看不清了,眼睛已经被水糊住了,只记得很美很美……最后儿子孤身一人找到了半生半死的树。
导演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原来剧本里没有写,是拍摄时发现的,而且意外契合影片主题,有着神秘的链接。
女性创作者的视角来呈现的母子关系比较少见,但是足够细腻。
导演是达斡尔族,蒙古族的一支,这部处女作拍的也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有安全感。
影片分享了蒙古族看待生死轮回的视角和态度。
Q&A环节的提问都好棒,观众人均提问5分钟系列……一位问到以往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都是回归到更加封闭私人的空间,而影片完全相反。
导演的家人也是患有这种疾病,说病人是“心与灵魂被掏空”。
我旁边的一位18岁女孩分享她经历的两次亲人去世,边讲边泣不成声,很让人心疼。
第一次参加路演观影,这种形式有点像是做完阅读理解后询问“标准答案”的过程,光是听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就已经脑容量不够了。
好多蒙古族的观众,有一位还是主演的家人,卧虎藏龙啊……导演说剧本的规划性不强,变化在生活的每个瞬间,没有长远的计划,而更珍惜眼前和真实感受。
这正是我所处的状态,非常有共鸣。
观众太积极了,本来还想提问的。
片中有处地方提到了内蒙古不只有马头琴和呼麦,他们也不是活在过去。
而片中也出现了现代科技,无人机看守草场和母子俩骑车形成戏剧的对比,母亲把它当成“长生天”更是一处笑点。
感觉导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减弱刻板印象的,展现的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
总之,是一部非常浪漫和诗意的影片。
希望票房大卖!
3.18 二刷买电影票时以为可以包场了,不过实际上一共是两个观众。
我以为二刷会降低情感体验,就像之前流浪地球2的那段太空电梯和空间站坍塌,二三刷都不如第一次看的震撼。
但这次反而被触动更深,我想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演员主要通过神态和动作来演绎,而台词不多,给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这一次注意了之前忽略的哥哥,和母亲待了五年而不堪其扰,第一次看浴室那段戏就觉得压抑。
而后面他在母亲离别时去车上拥抱,给弟弟捡回了扔掉的马头琴再拿去修,一口饮尽母亲做的很咸很咸的茶……都让我对他的心理活动产生好奇,割舍不掉的血缘和家乡。
还有个细节,儿子一开始回到草原母亲让他听声音,他听不见,被问耳朵是不是“生锈”了,到后来去采样草原上的各种声音制作音乐,更加贴近自然。
还有“双生树”,最早出现在墙上母亲作的画中,再到照片,而结尾处儿子最后靠在“生”的那侧树边,镜头从枝叶延伸到天空的太阳,配上紧张的音乐,大概象征着从生到死。
一刷时看到门外举着火把跳舞的人,只觉得诡异害怕,二刷看到这段就直接流泪了,有从年轻变到年老的过程,此处配乐超好听。
后面有个大概是祭祀的场景,两次都让我想到了《德伯家的苔丝》结局躺在巨石阵上迎来审判的场景,也是日出时分,同样的高地上。
母亲的那句“我的小鸟飞走了”,两次都爆哭。
她用绳子把两个儿子绕在一起这个创意超好玩,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品味。
目前刷到网上评价大部分是好评。
至于景色和音乐,完完全全的享受,结束后只在网易云找到了三首剧中的歌曲,希望能尽快听到其他歌曲。
结束后完全被河边给母亲唱的那首歌曲洗脑,“诶呜诶呜~诶~诶~……”还是很喜欢最后的场景,前面用吉他伴奏的总感觉欠缺了些什么。
马头琴一出来感觉才对,才够劲,这股草原上桀骜奔放的劲,这股在辽阔自然中不屈的劲,这股生命尽情盛开的劲。
虽然有点像提琴的音色。
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听完了片尾的歌曲,看到标出处的时候有特别多民族的歌。
2023.3.26点映,很平淡、很亲情的寻根公路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脐带”两端的母子何尝不是一次身份的互换?
处女作拍得真不错 见微知著没有刻意把片子拍得太深 而是用真实温暖的细节拢起观者的情感 有几幕对内蒙古的拍摄很美 曹郁帮了大忙
这不是电影。这是风光宣传片。没有一个合格的故事,剧本不及格。从导演到编剧到选角到表演层面统统零星。想给两星鼓励一下,最终还是觉得两星给高了。一星吧。一星打给美丽的风景。不推荐任何人观看。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蒙友虽然不齿总拿民族身份文化说事,但这片还是尽可能朝着万马方向和人类情感共通议题去深入了的。也有台词“不是只有马头琴和呼麦”,“时间总是向前走的”嘛。而且情感和形式表达都很美。
照顾了妈妈,收获了爱情,只可惜男主的刻画太过扁平,因而索然无味。
电影化程度超乎预料。以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来说,剧本和镜头语言都非常成熟,对草原诸多面貌的描绘,是其他电影中罕见的,部分镜头更是美到窒息。
左上角再加个湖南台标就可以当旅行节目了,除了摄影跟好听的蒙古语歌曲毫无亮点。超现实部分是野蛮大儿子照顾母亲5年,北漂回来的小儿子照顾几天就把母亲带去草原送死吗#sfc日月光
留學歸國的青年影人拍攝的老電影,這裡的“老”並非指老道或老成,而是指老邁和老土。倘若去除少數民族和草原元素,此部以老人返鄉尋“根”、晚輩孝老愛親等老套情節堆砌起來的長片,甚至不若《我和我的家鄉》那些短片更有內容。影片包含了對於前現代環境、事物和人群過於同情的想象,少年從帝都扎根草原的過程沒有一絲波折,所設置的知心姐姐角色,更令男主人公迅速實現事業愛情雙豐收,親情、理想和情慾達成完美統一。將拼夕夕防走失繩稱為臍帶,以形容後代對長輩的反哺,此種所謂象徵並不高級。同樣處理少數民族和地域題材,萬瑪才旦深刻檢討藏區宗教、文化和人情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衝撞與得失,本片則將草原簡單處理成治愈系的桃花源,莫非參考了《海的盡頭是草原》?以在民族、農村、養老等話題上的正確性哄抬立項拍攝的意義,這就是在法國所學到的?
同行记者:看了半小时后长睡不醒
为什么音乐人「阿鲁斯」选择性忽视「妈妈」来电?显然,剪不断理还乱的《脐带》血脉要将这位迷路的游子从「爬梯」现场拉回到《妈妈!》身边。不过,正「漫游在蓝色草原」制造「两个妈妈」困局的少数族裔貌似钻进了牛角尖。那么有人会问了:多数即正义?好问题!事实上,正义和粉丝数量没关系。我们也都看到了,拥有多数粉丝的少数人该进去还是要进去,拥有少数粉丝的多数人该放弃还是要放弃。你瞧,听到「妈妈」召唤,这位绑架他人亦被他人绑架的表演艺术家最终还是「知情且自愿」选择了回归故里。从哪来,到哪去,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精神分裂「二极管思维」才会如此分析问题。你看,夜深人静,只有你和《异度空间》里面的你。这位会玩乐器「会带节奏」的音乐人也是在这种「一对一」博弈的语境下,选择了他所理解的正义。愿「阿婆」主保佑你。
一星给名字,一星给音乐
资料馆# 男主的表演有点糟糕,有几处我都觉得他睡着了hhh。基于大草原的摄影真美,也就这个吸引我看下去了,其他没多大惊喜。
黄汉奇情片之“midi键盘拯救我的家”,好歹把您的ableton做旧一下??调色很难看。
有点稚嫩,但还是好看的。姚晨说她最初是被剧本优美的文字打动的,所以好剧本还是会被人慧眼识珠的。映后交流环节太走心了,观众中一个老母亲哭着说,她养育着一个脑瘫儿子,她和儿子之间的脐带是永远也剪不断的。她的儿子三十一岁,和我一样大。姚晨说她一直害怕和亲人告别,现在她四十岁了,既然克服不了这种害怕,就学着与它作伴。散场以后我立刻打车去姥姥家了。
告别的故事
回归自然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用“脐带”喻指连接母子的感情羁绊,温情脉脉的讲述故事,使人完全放松的状态沉浸其中。喜欢片中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和草原万物的自然流淌。摄影美轮美奂,画面色调宛若风景名画般透着静谧纯净之美。篝火上飘动的烟火在宛转悠扬的马提琴声里将黑夜点亮,做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告别”。我愿提名此部作品为「2023年华语最佳摄影」。
老年痴呆家庭难过故事+内蒙旅游宣传片。刻意加起来是很别扭的。
作为剧情片的话实在是不合格,内蒙古这么美丽的地方其实随便拍拍都可以很吸引人吧,如果让人频频走神那就真的有问题了,还不如拍个自然风光➕音乐的纪录片,这看起来像是大学生交的期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