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Arnaud Desplechin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位,他入围戛纳电影节的这部新作《圣诞故事》,也是08年我最为期待的欧洲电影之一。
演员阵容方面,除了长期合作的Mathieu Armaliac和Emmanuelle Devos,更是加入了Catherine Deneuve与其女Chiara Mastroianni,以及英俊小生Melvil Poupard。
延续了96年的《现代法国艳史》和04年的《国王与王后》,《圣诞故事》依然是一部叙事长诗般的电影。
而不同于前两部电影中长达十年的时间跨度,《圣诞故事》的情节主干集中在圣诞节家人团聚的前后五天之内,并赋予其中每一天不同的主题。
故事由患病的早夭长子Joseph开始。
多年以后,母亲Junon发现患病,需要亲人的骨髓移植,一家人在圣诞节相聚。
长女Elizabeth温和却优柔多虑,与丈夫的关系出现裂痕,16岁的儿子Paul罹患忧郁症。
在家人眼中俨然不受热爱的次子Henri玩世不恭,带回陌生女人Faunia。
小儿子Ivan乐观洒脱,有一个看似完美幸福的家庭。
他们自幼熟识的表亲Simon,也加入了这个家庭团聚的队伍。
故事的发展将我们渐渐引入这个家庭隐藏的秘密和危机。
Elizabeth敏感脆弱,对儿子保护欲极强,对弟弟Henri始终怀着莫名的敌意。
Henri自小便知自己是为了拯救哥哥Joseph而生,哥哥死后在家人眼中便也只能成为替代品,他时常显得荒谬而愤世,曾经遭受新婚妻子去世打击的他似乎也不再相信爱情。
过去曾是的忧郁少年的Ivan因为妻子Sylvia变得幸福乐观,却不知后者与表兄Simon才是彼此的心之所属。
而突然闯入的Faunia对这家人坦言:与其面对自己的家人,还是面对情人的家人让她感到更好受些。
全家人只有Henri和Paul是合适的骨髓捐献者。
Elizabeth出于对弟弟的厌恶和偏见,向母亲一再强调要让自己的儿子作出牺牲。
Henri口无遮拦却自认问心无愧,宴席上的一番话逼众人以大笑来掩饰难堪。
Sylvia得知真相后与Simon重燃爱火,第二天Ivan与他人房中的妻子眼神淡淡相交,却还能够相安无事地一同离开。
最终,父亲的一番话似乎解开了Elizabeth的心结。
而Henri为母亲做了移植,身着病服的两人平静对望。
除去各种复杂的情感,我看到的是这一家人的直白、诚实和冷酷。
片中几乎没有对于父母的称呼出现,子女直呼其名。
Junon和Henri坐在院子抽烟,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表示自己并不以亲人的身份爱着对方。
Junon更是对Faunia说过,她嫉妒Sylvia抢走了自己的宝贝儿子Ivan,却不在乎对方抢走Henri,因为她不爱Henri。
一次慢跑,Henri对侄子Paul说,真正患有忧郁症的不是他也不是自己,而是对他保护过度的母亲、对自己怀恨的姐姐,Elizabeth。
也许是适应了导演一贯的节奏,以及本身就对家庭题材较为偏好的缘故,长达145分钟的电影看下来也似一气呵成。
被遗传病阴影笼罩的一家人,各自负着人格的缺陷以及对于彼此繁复的情感,在这个对峙与和解相交的过程中,总是让我有所期待。
可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觉得头脑里的盘根错节并没有顺开。
Ivan和Sylvia这一对幸福夫妻前途未卜。
Henri在母亲面前抛出一枚硬币,正反不知,母子两人也许并不能因为这次手术而冰释前嫌。
片尾Elizabeth在阳台上的呓语一番,并未擦亮一切,似乎只能是自我安慰。
回忆曾经的《现代法国艳史》和《国王与王后》,同样情节庞杂甚至难以言述。
在《现代》里,Paul从弱冠到而立之年经历了三个女人,看似随性的情节带出多个人物,不消浓墨重彩,让我们在这个小人物的爱情经历中看到他最爱的始终是自己。
《国王》以一对离异夫妇各自的生活展开,在现实和回忆的交错之下,其间三个父亲的角色让我有所领悟。
而这部以皮影戏般的故事讲述开始的《圣诞故事》,其间穿插了主要角色各自直面观众或内心独白式的叙述方式,揉合了导演对于叙事的擅长,的确做到了我所期待的成熟、大气和流畅。
只是论其整合力和主题性,在我看来绝对不能算是Desplechin最好的作品。
另外,影片的细节之处有些耐人寻味。
小兄弟俩排演的那幕话剧,应该与这个家庭故事有所联系。
Faunia离开前在Paul的手腕上划下的记号,之后少年深情吻过。
Faunia的犹太标志挂坠有过一个特写,记得Junon曾玩笑似地把Henri叫做小犹太人。
这些情节也许是我在观看时有所疏忽,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正。
又及:影片的背景地点是法国鲁贝,即导演本人的家乡。
在IMDB看到的十数条评论中,有半数毫不留情地指摘这部电影的冗长、沉闷和过于庞杂。
猜测他们都是美国观众。
不知法国观众是否都会拥戴他们本国的这位中青代才俊,Arnaud Desplechin的作品。
(芷宁写于2009年5月26日)这部在随性自我中带点傲慢的法片,算得上是多如繁星的家庭剧情片中的不俗之作,只是在颇具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东方观众这里,或许会滋生出些许的讶异,讶异于片中那场心性奔放的“叔嫂”同床——片中的小儿媳西薇娅,婚前同时认识了维拉德家的哥哥亨利、表哥西蒙和弟弟伊凡,她和亨利有过一夜情,最终嫁给了伊万,并育有一对双胞胎,当她在圣诞家庭聚会时得知,西蒙当初为了伊凡才放弃了她,且至今还爱着她时,便决定和西蒙“找补”一下。
更令人讶异的是,这家人对这件事的态度,父亲艾贝和母亲朱诺认为儿媳西薇娅今夜决定去谁的房间,是她自己的事,老俩口一笑置之;次日,双胞胎在爸爸伊凡的床上没看到妈妈,伊凡居然回答:“她可能在你叔叔的房间”,双胞胎捧着茶具去表叔西蒙处,妈妈果然和西蒙睡在一起;拥着被单的西薇娅亲切坦然地面对儿子们,接过递来的茶杯,伊凡路过西蒙房门口,看到妻子在西蒙床上,对此只是略微迟疑了一小下,很自然地走开;节后,即将返回各自小家的人们告别时,西薇娅对丈夫的表哥难舍难分,看来不会就此结束……这样的戏份于较传统的中国观众而言不啻是个观影挑战,不仅如此,片中两个年纪尚小的双胞胎所表演的圣诞助兴节目,台词里居然也有“上床”的字眼,长辈们或协助演出或安坐欣赏,一派其乐融融,不由得叹谓东西方观念的差异。
不过抛开这些差异,影片所呈现的家庭中不和谐甚至冷漠决绝的一面,倒是引人思虑,在这个家里,除却年老的父亲艾贝和忧郁的侄子西蒙,其余各位都很自我,甚至母不慈子不肖、姐弟反目、妻子贰心,小一辈还有精神疑云。
在因过节而团聚的短暂时段内,充斥着怨愤、咒骂、嘶吼甚至动手,当然这些激动表现都有其日积月累的原因,究其根本原因始于40年前,这家长子约瑟夫的早夭。
影片伊始便以粗略却出挑的动画剪影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这家人40年前的境况,小约瑟夫病发,在父母和妹妹伊丽莎白的骨髓都不匹配的情况下,母亲火速怀上了亨利,只可惜这个有着救命使命的胎儿依旧和约瑟夫不匹配,于是家庭失去了长子、遭遇了悲剧……许是这个悲剧诱因,母亲和姐姐都和亨利不怎么亲密,这似乎也为成年后亨利的不学无术、荒唐放荡埋下了因子。
在亨利犯下一档子糊涂事后,伊丽莎白出钱把他捞了出来,但条件是再也不见亨利,把他从家中驱逐。
在亨利被逐5年后,伊丽莎白那青春期的儿子保罗的精神状态堪忧,而母亲朱诺的情况更糟,她患有了和约瑟夫同样的病症,需要匹配的骨髓来救命。
一家子检测后,只有亨利和保罗的骨髓适用,选择放浪形骸的亨利,还是有精神问题的保罗,或者干脆放弃治疗,这是个问题!
于是,从孤独的保罗邀请同样孤独的大舅出席家庭圣诞聚会开始,各种遗留的问题、新生的纷扰在不断角力、升级,新的拉据战上演了……影片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拿捏故事、光影再现的手法圆润而高超,多线叙述有条不紊,各出场角色安排得当,情节和场景虽转换腾挪,却丝毫不影响主线的清晰通透,可谓纵向铺述,横向梳理,纵横交错。
加之扎实的剧本、风趣的对白、出人意表的配乐、出色精彩的表演,令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进行的流畅而充沛。
法国影坛的“母后”凯瑟琳·德纳芙出演了自恋而骄傲的母亲朱诺,实属不二人选,朱诺在这个家庭的影响力,堪比德纳芙在法影的影响力,朱诺对亨利的态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女儿对亨利的态度,并间接导致了亨利的被忽视被放逐,而德纳芙的影响力甚至会波及影人星途,如曾传伊莎贝拉·阿佳妮就因得罪过她而一度前途黯淡。
德纳芙的女儿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出演了小儿媳西薇娅一角,在片中她对这家二代男人通杀,唯一逃脱的是早夭了的约瑟夫。
因主演《潜水钟与蝴蝶》一片而获嘎纳影帝的马修·阿马立克此次出演了众人眼中的“混蛋”亨利,其表演的精彩度和准确度令人感叹,特别是将角色不羁外表、放浪言行下的伤痕、亲人施加的伤痕于回归家庭的热望、冷嘲热讽的拌嘴乃至争吵打斗间流露了出来,每个爱恨关怀都来得那么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诚然,孕育亨利是为了救约瑟夫,但没救得了哥哥并不是亨利的错,可很多人都没替亨利想过,父亲和弟弟爱他却身不由己,被家人漠视并放逐的亨利是可怜而孤独的,父亲总以“可怜的亨利”、“痛苦的亨利”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当姐姐和母亲“鄙夷”放荡亨利身体里的骨髓时,当姐姐力荐保罗为外祖母捐赠时,亨利依旧坚持,即便捐赠于他身体的不利。
当术后醒来时,亨利第一时间跑去看正在接受治疗的母亲,母子玩起了猜硬币的游戏,彼此间虽无煽情话语,但关怀却是真实的。
当伊丽莎白问父亲“我为什么这么忧郁”时,父亲说:“因为你失去了哥哥”,伊丽莎白似乎心为所动。
失去约瑟夫,成了很多人的隐疾,母亲和伊丽莎白虽表面无事,但实际上从没从中获得解脱,并殃及了“可怜的亨利”。
不论如何,救不了哥哥的亨利,能救得了母亲,这是命运对他的一次微笑。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3194952_h.html
大傢族里的那些事。
大概每個傢庭都有自己的祕密、煩惱、糾葛。
就好像每到春節,七大姑八大姨都聚攏到一起一樣。
聖誕節是屬于他們的傢庭大聚會。
許多遠年的故事和矛盾都集中了,加上這次是母親患病,需要捐骨髓,更是調動了全傢的註意力。
我一直不太明白姐姐和亨利之間為什么會有那么深的隔閡和怨懟。
亨利給姐姐寫的唯一一封信讓我印象深刻,他不滿無奈又冤屈怨憤的臉佈滿整個鏡頭,聲聲控訴。
姐姐跟艾貝說,我不明白為什么會這么鬱悶,好像是失去了什么,但是到底是什么呢?
她失去的是第一個兄弟,這種痛苦一直延續至今。
她是一個編劇,這讓我比較能理解她的憂愁和神經質。
寫故事的人總是會將自己 混淆到故事中去。
母親最后還是和亨利有一笑泯恩仇了,誇張了,母子之間哪有恩仇。
隻是血水的傳遞再次勾起了心意相通。
他曾是她最不喜歡的兒子,然而不論怎樣他們終究是母子。
絮絮叨叨的家庭片,特别之处在于其讲故事的方式,各种角度(偷窥的、访谈式的)都有展现,但是对于这种家庭故事,这种讲述方式并没让我有十分必要的感觉。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家的故事格外复杂,一直以为姐弟之间过不去的那段事会在结尾揭露,却等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反大团圆的结尾——全家聚在一起几天,最后又分开,却什么矛盾都没解决。
哎,解决了就不生活了是吧?
也许是思维方式太不相同,虽然很喜欢老三亨利那个犹太女友,但是不得不惊叹她的勇气,看到亨利在家里是这种地位,被他家人这样指摘她也不为所动,虽然没有怎么介绍她的故事,她的剧情也不多,但我特别喜欢这个女人,是个勇敢、独立的女人。
在选角的问题上我很想吐槽,那个堂兄西蒙一点不能说服我,他能让那个漂亮的孩儿妈为他后悔吗?
她的老公那么帅她还要花好长时间才接受他?
梅尔维尔·珀波要去演一个忧郁暗恋男那才真叫一个杀。
來自法國的電影"Un conte de Noël", 片長150分鐘. 一個典型的家庭故事, 從出身時的來龍去脈到幾兄弟姊妹長大成人有兒有女的一個聖誕節, 看完感覺不錯.導演是Arnaud Desplechin, 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亦兼任劇本及對白撰寫, 故事流暢. 最吸引之處是演員陣容: Catherine Deneuve(Junon 母親), Mathieu Amalric(Henri 次子), Anne Consigny(Elizabeth 長女/ 與Mathieu Amalric同參與過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潛水鐘與蝴蝶), 等等. 單看演員都已心滿意足了.生孩子來救患病的兒子, 新聞都聽過. 此片說的就是如此. 長子Joseph患病, 妹妹Elizabeth及父母都救不了他, 於是有Henri的出現, 目的也是為救Joseph, 卻不果. 然後還有Ivan(幼子/Melvil Poupaud). 亦因為如此, Elizabeth常情緒低落, 好像喪兒一樣心痛, 卻找不到原因, 又和弟弟Henri關係非常差, 後來更對薄公堂. 她願意為弟弟償還所有債項, 條件是以後不要再見到他, 他亦不可以和她的輕微精神病及自殺傾向兒子有任何接觸.一個聖誕假期, 一切都不再一樣. 電影主要就是描寫這個佳節裡Vuillard家怎樣渡過.家庭故事一向都可以很有看頭, 因為都見到人的真面目, 真性情. 更何況都是演戲之人, 電影會差得到哪裡去?三姊弟回家過節, 還帶來另一半及孩子, 既熱鬧又有紛爭. 還有更"多采多姿"的是, 母親Junon患了壞血病, 等骨髓移植. 家中只有兩人的骨髓合適: 有自殺傾向的孫兒(長女的兒子)Paul及最不受歡迎又多問題的二子Henri.頗有戲味, 又不缺幽默. 電影是長了一點, 不過還可以. 其中一幕難忘的幽默是一家人在計算Junon接受骨髓移植的存活率.電影中不少面孔都非常面善, 原來今屆電影節也有見到他們, 就是"Le crime est notre affaire" (Crime is Our Business)中的幾個子女.而飾演幼子Ivan的Melvil Poupaud除了有份參與"Crime is Our Business"外, 更是"Time to Leave"(最後的時光)的男主角, 更有份演出多年前非常出色的"Conte d'été"(A Summer's Tale/1996).還有飾演Elizabeth丈夫Claude的Hippolyte Girardot除了"Crime is Our Business"外, 也有份參與"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紅氣球之旅"和今屆意大利電影"Quiet Chaos 在安靜漩渦沉淪到底".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 其中一條故事線很動人. 就是Junon畫家姪兒Simon(Laurent Capelluto)對其幼子Ivan的太太Sylvia的愛慕.小孩子們都有很投入的參與, 演技出色.很值得一看.後記: 看畢你或許都會覺得, 每個家庭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This is so so true: "In the hands of a Hollywood studio, this film would almost certainly devolve into your typically cheesy tale of family holiday angst, perhaps with Sarah Jessica Parker as Elizabeth and Owen Wilson as Henri. The gods of cinema preserve us from anyone getting the idea to do an American remake of this deeply layered, intelligent film, because I have no doubt that it would be ruined beyond all recognition."Kim Voynar (Cannes Review)
阿诺·德斯普里钦的电影我一向喜欢。
——————————————————————圣诞节礼物 http://shengdan.youlila.cc/
1.电影本身像话剧,一幕一幕,报时间,没有闪回,按时间次序讲故事,所以不会让人看迷糊。
2.配乐作为角色之一有打扰观众的嫌疑,因为古典音乐几乎盲区,所以去理解配乐和说故事的搭配比较困难,这个肯定影响观影,但情绪是合的,即使不知道每只曲子的出处。
3.故事本身很universal,不觉得有多法国,就是大家庭的事儿。
两条线,一条是叔叔嫂子埋在心里多年的爱意爆发于圣诞,表达方式有点“前卫”,当然了这是电影,适度夸张可以接受。
主线当然是那个大麻烦儿子,和他那个过于紧绷到抑郁的姐姐的瓜葛,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所以必须提德诺芙。
4.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法兰西电影国母的片,越来越确定,她真没什么演技。
德诺芙气质偏冷,即使年长了外表多么贵气还是冷,表演起伏不大。
但有的人就是天生属于镜头的,所以我发现导演都太爱给她大特写了,无论她在哪个年龄段,就是往镜头前一站,可以让观众眼神锁住她不放,无敌存在感。
完全不需要阿佳妮式的歇斯底里。
加上她人缘好,一代代导演很多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都和她合作。
很多女演员只和固定的导演合作,无论是不是情人。
毕竟女演员多少有点神经,脾气大,黑暗面多,难伺候得很,导演君如果不是深爱很难投入去拍diva。
emma tompson曾经说德诺芙是她遇过的最nice的人之一,那是92年,当时她还没封后,颁奖夜她跑去对安排座位的人说,请把我的座位安排在德诺芙旁边。
国母上大卫莱特曼的节目,大卫问她,希望世人以后怎么记住她,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白开水一样平淡的表情答,希望同行都说,她是个nice的人。
这部电影的片眼就是母子戏。
母亲年轻的时候丧子,导致她对后来诞生的儿子有距离感,她不敢爱得太多了,毕竟经历过巨痛,必须抽离一点。
这也导致了儿子的叛逆甚至有点自毁。
多年后母亲需要儿子的骨髓了,儿子以示威的方式回到这个家,面对他又爱又恨的母亲。
他恨她不够爱自己,但是又爱她。
所以,谁比德诺芙适合演这样一个母亲,你不可能不爱她以至于因为太爱而恨她不够爱自己。
在这电影里,她同样是那副白开水一样的表情,不冷不热的对待自己的儿子。
演技派的马修·阿马立克,加永远不变应万变的国母,这戏能不好看吗?
5.国母和亲闺女演了一对婆媳。
女儿长得一点不像娘,太像她意大利的爹。
而且,女儿存在感真的弱多了。
影片开始时的剪影动画交代了这个家庭的背景故事。
阿贝尔和朱诺的小儿子约瑟夫身患重病需要骨髓移植,在全家人都配型失败后,夫妻两人决定再生下一个孩子来碰碰运气,但结果失败了,约瑟夫不幸夭折,而作为替代品的亨利成为了在家庭里不受待见的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朱诺和他之间有隔阂,而姐姐伊丽莎白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并且提出了再也不要见到亨利的要求。
伊丽莎白有一个患有忧郁症的儿子保罗。
此时,母亲朱诺患上了和去世的约瑟夫一样的疾病,需要骨髓移植,而配型成功的只有亨利和伊丽莎白的儿子保罗,两人之中有一个需要被送进手术室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圣诞节期间,一家人“团聚”到了一起,包括小儿子伊万、伊万的妻子 西尔维亚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还有他们的表亲西蒙。
一家人齐聚一堂,但又暗潮汹涌,各种秘密和欲望也在期间慢慢浮出水面。
其间有伊丽莎白与亨利间矛盾的爆发,她极力反对亨利将自己肮脏的骨髓移植到母亲的身体里,这样极具歧视性的话语让人感到恐惧。
有母亲朱诺在西尔维亚面前袒露自己不爱亨利的直白表达,也有亨利和侄子保罗之间的温情互动。
其中最“法国式”浪漫的故事线无疑是西尔维亚和西蒙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尔维亚得知西蒙将自己让给伊万后,了解到了西蒙对自己的爱,而自己也同样爱着西蒙,于是两人在大团聚期间弥补了曾经错过的性爱切磋小课堂。
第二天伊万看见自己的妻子和西蒙躺在床上时,他只是相视一笑而已……他知道西尔维亚和西蒙之间的感情,他也知道西蒙将西尔维亚让给了自己,他现在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此时似乎在通过默许来感谢妻子和西蒙......亨利的颓废和吊儿郎当与伊丽莎白的愤怒抱怨刻薄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感。
最后亨利成为了骨髓捐献者,朱诺和亨利间的隔阂与疏远能否通过这次患难相助得到缓解我们不得而知,伊丽莎白最后孤独的喃喃自语依旧显得苍白无力,西尔维亚依旧回到了伊万身边继续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这个处处隐藏暗流的家庭在圣诞节期间将问题摆在了明面上,而后,这些暗流依旧会跟随着每一个人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不时地刺痛他们。
两个多月前,在巴黎索邦大学附近的一家小影院,我跟朋友无意中蹭了一部电影,法语原声,英文字幕。
散场时,回头看见了影院门口的“圣诞故事”。
影片是典型的法式文艺片,人物不多,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微妙,这就是人少的好处。
粗算一下,我大概错过了不到半小时。
至今记忆犹新的,不是亨利的犹太女友,也不是那个等待骨髓移植的妈,更不是天生悲情的姐姐。
其实她们的表演都很出彩,但我对她们的记忆是静止的。
我永远难忘的一段,是在影片最后的十几分钟里。
当两个孩子端着早点推开伯父的房间,西尔维娅从床上半裸着坐起,目光与门外的丈夫相撞……一切就这样如此自然的发生了。
一个女人知道有一个男人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了十年,毫无索取的暗恋了自己十年,她是一定会有所回应的,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她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对待这个人。
于是一段维持很久的平衡,必然要被另一种关系所干预甚至取代。
伦理混乱的故事,并不稀罕。
很多时候,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词来形容却又难以抑制内心激动,我会笑。
那天,从西尔维娅迎接儿子送来的早餐时起,我笑了很久,因为不可思议,甚至分担了一点尴尬。
法国人,总会让伦理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也就是把实线变成虚线:它不是不存在,而是允许爱情压线甚至逆行。
这也是游戏精神的一部分。
如果传统伦理是一张约束人性的网,西尔维娅的爱情就如同一条漏网之鱼。
家中最年长的男人明知道儿媳妇圣诞夜有事儿,也只是念叨了一句而已,因为,她无论在哪个房间过夜,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个家庭没有我们所熟悉的温暖和爱,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孤独或悲伤的气质。
圣诞夜,最温暖幸福的一对儿反而是乱伦的一对儿。
我一边感叹法国人回归自然的大胆与可爱,一边惊讶于他们对人伦错位的宽容。
伦理之美在于合乎人情规范,乱伦之美在于摆脱羁绊。
然而,一旦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不再有什么道德棒喝的危险,那么破禁的心惊肉跳也就不复存在,反倒感觉他们乱得合情合理,自然而然。
若非法国那样的文化根脉,是开不出那样的伦理之花的。
圣诞夜过后,西尔维娅带着对这个男人的怜爱又回到自己的男人身边,三个人的平衡发生了短暂的错位。
然后,也许会复原,也许会乾坤大挪移。
我不得不窃想,若是发生在中国,恐怕要阴阳两隔或同归于尽……法国人的爱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只可评论,不可效仿。
昨天在MATE,朋友说:My name is christmas, will you marry me?这是一个很老的笑话,但老也没什么不好。
记得原来看过一个短篇电视剧,里面的夫妻也是生了一个患癌症的孩子但他们发现孩子生病时,夫妻已经离婚了,有了新的爱人为了救这个孩子,这对已经陌路的夫妻内心十分的纠结矛盾挣扎之后,他们绝对短暂相聚,再生一个孩子去救之前的孩子故事的结局记不清了,但是离异夫妻再聚的那一段却是让人看着挺憋屈总之,人都不愿意遇到那样忧伤的人生吧但,忧伤其实也只是一件自以为的事情,不是吗?
很一般。。居然又忘记备注了
2010.03.13 没什么感觉 也许是没有入戏
8.0/10 分。东西方的道德观社会观,真是差距太大了。。。特别是欧洲人民的。。。我个人喜欢看到这种差异性。。。
意外跟家里的状况重合了…
家庭片所有的一切特质 繁琐 温暖 微妙 争执 不快 原谅 嘲笑 和 爱
德纳芙阿姨好爱演这样莫名其妙的片片…
三星半,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总安静不下来听他们碎碎念了
就爱这种调侃悲剧的片儿。喜欢用积分算Deneuve成活率的那段。法国片只要不玩廉价的矫情,质量都还不错。
你是倔强的朱诺、高傲的伊丽莎白、性感的西薇儿还是淡定的佛尼娅呢
又长又看不懂……
一个人一场生活 我们所努力拯救的 只是别人
看起来格格不入,关系混乱的一家人,终究还是血浓于水的宿命.几位法式美人各有各的味道,精彩啊.
法国版《过年》。虽然看过剧本,但是感觉跟剧本差的挺远,拉拉杂杂讲不清楚。用得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但是抵不过导演神经刀。语言上很有意思,有字幕,有动画,有圈入圈出,有跳轴,总之这部片子拧巴的不行。德纳芙跟私生女是一大看点,马修·阿马利克、梅尔维尔·珀波都奉献了精妙演技
法国电影真够悲哀的~~大部分也就这状态~~~
excellent!觉得法国人看这一部的感受,就像我们看一一
overdone + 冗长
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也愿相信,睡一觉一切都会变好……
MD,被豆瓣上的评分给骗了,看评论,怎么这么多闷骚的人啊,看了1/3看不下去了,法式文艺闷骚片,看电影是享受,不是折磨,果断删除不看。 -2011.12.25
太失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