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

下海,Bitter Flowers

主演:耿乐,齐溪,王茜,曾美慧孜,山姆·米尔胡塞尼,曲高位,樊力哲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瑞士,中国大陆语言:法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下海》剧照

下海 剧照 NO.1下海 剧照 NO.2下海 剧照 NO.3下海 剧照 NO.4下海 剧照 NO.5下海 剧照 NO.6下海 剧照 NO.13下海 剧照 NO.14下海 剧照 NO.15下海 剧照 NO.16下海 剧照 NO.17下海 剧照 NO.18下海 剧照 NO.19下海 剧照 NO.20

《下海》剧情介绍

下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偶然遇到她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找到王小帅任监制,以此拍摄出电影《下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谍影重重昆妮末日病毒清算我的一生盛大对决可疑的三兄弟老男孩丑女也疯狂镇妖宝塔曹雪芹超能联盟女学。~圣女斯克威尔学院~大唐情史修女主君的太阳媳妇的全盛时代恐怖之家秀丽江山之长歌行鬼计边疆影之宅网上卫士黑袋行动食女树房子复合吧!前任再见,老婆狂风啊暴雨啊一轮明月

《下海》长篇影评

 1 ) 齐溪在片中的付出太大

《下海》。

6分。

阿美编剧,奥利维耶·梅斯导演,齐溪、耿乐、王茜主演作品。

下海,站街。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

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

题材很现实,故事很平庸,齐溪付出尺度很大,导演掌控水平很差。

看完片后,心情没发好,毕竟是讲述的女性在海外被迫走上的站街路。

豆瓣上的争论大多聚焦在对“贫与娼”,反倒没人关注这个故事,也没人关注演员的表演。

非常遗憾。

我不支持站街,但更痛恨这个磨灭人前途的社会。

虽然片中打了大片马赛克,但毫无疑问,齐溪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她是演员王传君先生的夫人。

 2 ) 生活在一处

真实有且有力。

电影中人物角色从设定到表演都没有任何出戏和做作,故事如此真实。

无论我们生活在何处,总有人生活在另外一处,谁都不能评判对错,我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我。

没有看到苦难,没有看到矫情。

批判或者赞扬,不适用于这部电影。

“没有难处,谁愿意做这行。

”有天晚上打车回家,和一位出租车司机瞎侃说到情色交易,他说了这么一句。

屎难吃,有人陷入自己的困境不得不吃,有人还有选择。

这归根到底,旁人说不清。

就算说清了,哪又能怎样。

关于剧情的评论很多,就不再写了。

这样的故事确确实实存在的与发生过,这是种重要的。

站街女,情色交易,贫富,边缘人群,国家,历史,道德,哲学。

这些词汇如果都扎进去讨论分析,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看世界,看人间,我只能承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这些。

其余的随它去吧,在生活里找到出口。

这样的故事发生了,与太多太多的因素有关。

只愿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3 ) 《下海》:一部无法在内地上映的中国电影

奥利维耶·梅斯(比利时)导演,阿美(中国)、马滕·洛克斯、奥利维耶·梅斯编剧,这部非常国际化的电影却无法在中国内地上映,而是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之后在比利时公映。

为什么?

一是这部电影尺度太大,二是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污蔑倾向。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潮为背景,讲述失业的东北女性不惜借款出国,因为听说法国巴黎容易挣钱。

可是没想到,那里的工作并不好找,被逼无奈下只得去“站街”。

这个故事与18、19世纪的美国梦、淘金梦非常相似,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使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的亲眼所见,而他也是常驻北京的外籍导演,并且找到了王小帅替自己监制电影。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导演,他虽然不了解东北的生活,却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十分熟悉,在这部电影中也体现出民族歧视、主体认同等多个话题。

既然是根据真实的现象创作的,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力求真实,他的镜头语言是冷峻的,很少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往往是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只承担交代叙事的功能,而不承担表现的功能。

剧中的演员都说东北话,而且聚焦的也都是东北女性,在巴黎青旅中居住的姐妹们都是从东北过去谋生的。

不过神奇的是,耿乐、齐溪两位主角都不是东北人,但他们的东北话却并不让观众觉得违和。

齐溪的长相也非常符合东北女人的气质,脸颊宽、各自高挑、骨架大,而且脾气彪悍,这些都是东北女人的常见特征。

演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并且颇有代入感。

另外演员对这部剧的牺牲也很大,尤其是齐溪,有很多场床戏,甚至还有一段全裸出镜。

在剧本层面上,导演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戏剧性。

丽娜(齐溪 饰)在巴黎找工作无门,去餐馆吃饭还发现海外中国人对东北人的歧视,瞬间火冒三丈。

因为这样,她才结识了东北老乡玉梅,并且步入了“站街”行业。

丽娜几日找工作无果,偶然看到了玉梅与陌生男子搭讪后一起离开,于是明白了玉梅以及其他同住姐妹们的工作,便开始尝试了“站街”。

对于丽娜的心态转变,导演并没有详细叙述,但却将重心放在了丽娜堕落后的遭遇。

外国客人并不会对中国的站街女有好脸色,反而进行了非常下作的行为——拍照、强奸,这让丽娜几乎陷入了深渊。

不过在玉梅的帮助下,丽娜的站街工作也步入正轨,并且开始往家里寄大量的钱。

她的“成功”也为她带来了麻烦,老家的人看到丽娜在法国挣了钱,于是朋友丹丹便去法国投奔她。

丹丹的到来对她来说是个定时炸弹,她为了不让老公知道自己的工作,必须要瞒着丹丹。

但保姆的工作并不好找,丹丹反而怪罪丽娜不跟自己说清楚,而且并不愿意听丽娜的劝说离开。

终于,丽娜忍不住了,将自己的“站街”真相告诉丹丹,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火药。

西方导演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剧作上也难免会带有好莱坞模式的影子,《下海》的戏剧性情节完全可以在好莱坞模式中找到套路。

丹丹的到来对于丽娜来说就是一种“磨难”,而后来她们回国后,丹丹跟丈夫坦白此事,也让丽娜的丈夫知道了真相,将丽娜推入了“灵魂黑夜”。

两个男人面对妻子的遭遇处理方式不同,丽娜的丈夫周小东并不原谅妻子,反而离家出走。

丹丹的丈夫选择了原谅,两个人准备去南方做生意。

丽娜一直想要挽回丈夫,却在影片的最后二人也没有和解。

社会悲剧造成了家庭悲剧,使这种悲剧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愤。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很多思考,嫖客与娼女的关系折射出90年代中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侨胞与东北女性的关系反映出东北在中国版图上的边缘化。

提及东北,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的是荒芜、寒冷、贫困,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所想到的关键词是坚韧、顽强、奋进。

下岗潮没有打垮东北女性,她们仍旧坚强努力地活着。

虽然生活逼迫她们做了“站街女”,但在结束这一切后,她们回到家乡仍然昂首挺胸。

周小东怕戳脊梁骨,所以远离家乡,而丽娜却还可以笑着送别丹丹和她的丈夫。

不是丽娜不知羞耻,而是在她的心中,她对于她的努力、她的牺牲、她的贡献问心无愧,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女性力量吧。

 4 ) 下海之后所谓的“小姐”

看完电影感触良多,很多点都在触动着我,但结束后想的更多的是“小姐”。

这个一直以来被大部分人看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职业,究竟是怎样的?

于是想到了一席的有一期演讲,推荐给大家【第656期:我是黄盈盈,我今天讲的是“小姐研究20年”】当时看完记忆比较模糊,于是又立马重新去看了一遍,结尾有一段话,非常适合用来解读这篇电影和底下的部分影评“邊緣的議題反應的經常是主流的問題,小姐身處邊緣,可是她是處在被討論以及被治理的中心,尤其是在一個社會急遽變遷以及社會問題層出的這樣一個時代,小姐人群特別容易成為一個替罪羊和出氣口,而在脆弱的社會,這樣的議題也特別容易挑戰人們的神經,Rubin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性的議題上,經常是魔鬼學的成分大於社會學的成分。

換句話說我們缺乏的是睜眼看見現實的態度和勇氣。

”好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努力用双手去赚钱,加上性产业在我国不合法,于是那些用身体去赚钱的小姐就成了职业链中最底端、最被人瞧不起的边缘性群体,似乎只要被提及,就是败坏道德,见不得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她们会成为小姐以及造就成为小姐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黄老师在演讲中都有提及最后还是推荐大家去看这篇演讲,不是为了洗白什么,而是想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个职业,不要总是一味的用圣人言眼光去批判那些下海之后的“小姐”。

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3NDMwNTk2OA==.html?sharefrom=iphone&scene=long&sharekey=b553bef052189654d65f5b0a5d84d3d47

 5 ) 选择A或者选择B

当你觉得性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时候你可以这样选择,当你觉得这种行为是背叛的时候你应该去选择别的选项。

说过错,这里面谁都没有错,这是时代大背景下人为了更好的生存的一种选择,但即便是乌克兰颜色革命后也有许多女人在没有选择用性作为工具的情况下活了下去,即便是在战争时期许多女人在面临这样的选择时也拒绝了这一选项,即便活的很艰难,这个选项也代表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是中国人笑贫不笑娼的由来,这是中国夫妻间彼此的忠诚,这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以践踏自己尊严来获取利益的方式活下去的原因,当然这些是你在中国文化教育学认为性不是工具的前提下。

 6 ) 《下海》:那群巴黎站街女身后,是中国女性无法言说的哀与痛

作者:团子姐《下海》是一部悲伤、沉重而又夹杂着现实无奈的电影,就像那句:“海水冷,岸上更冷”。

电影讲述的,是女工丽娜在遭遇下岗后,为了给家里多挣钱,不惜借高利贷出国当保姆,最后在异国他乡的困顿和无奈中,牺牲尊严和自我,沦落为巴黎街头站街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地区,当时国家在东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之下,无数的国有企业倒闭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下岗了。

丽娜和丈夫,就是这下岗大潮中的一对中年夫妻,两个人一夕之间都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他们被无情地淘汰了。

而他们,也只是当时两千多万被裁工人的一个小小缩影。

为了多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丽娜轻信了中介所说的在国外当保姆可以一个月挣2000欧元的传言,孤注一掷地借了高利贷凑够路费,独自一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巴黎。

人在困境中,会拼命抓住他认为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不及用理智做判断——对丽娜而言,去国外,挣大钱,就是她最后的那根稻草。

然而,丽娜到了巴黎,却发现,一切都是中介编造的谎言。

迎接她的不是什么月薪2000欧元的高薪保姆工作,费劲力气找到的也只有一份月薪500欧元的工作——在一个华人家庭当保姆。

雇主要求苛刻,白天忙碌劳累没有片刻休息的丽娜,晚上就蜗居在雇主家逼仄、窒息的杂物间。

然而即便这样,等到拿工资时,雇主找事儿克扣了100欧元,只肯给她400欧元。

面对这微薄的薪水和强势、不讲理的雇主,丽娜一气之下与之发生了争吵,自然也失去了这份工作。

因为巴黎,从来不缺少她这样的女人,就像雇主说的:“法国最不缺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东北保姆”。

她根本没有议价权,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挣大钱发财更是不可能了。

丽娜有些退缩了,然而在跟丈夫视频时,丈夫提到放高利贷的人,都找到家里来了。

原本丈夫对她的决定就很有意见,再加上家里的债务,困境中的丽娜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如果此时回国,她的家庭和人生,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偶然的机会,丽娜结识了梅姐,梅姐热心地帮无处可归的丽娜找到了住处,她自己也住那里。

原来,梅姐是个“下了海”的女人,是巴黎站街女中的一员,靠着出卖自己的身体挣钱。

梅姐也是一个身世凄惨的女人,老公早早走了,她一个女人独自承担了养育女儿的责任。

种种无奈之下,她只得选择了这条路。

丽娜一开始是不甘心的,她不认同梅姐那样的生活方式,认为那是赤裸裸地“堕落”。

然而,一次次外出寻找新的工作,可每次都失败归来。

梅姐劝她回国:“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有老公,不像我们不是离婚的就是丧偶的。

”然而丽娜要强又倔强,她不甘心就这样回去。

再者,如果真的回去了,借下的高利贷如何偿还?

绝望、无奈之中,丽娜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跟丈夫视频时,丈夫提到实在不行就要卖房子还债了。

坚守道德底线,自己就面临无尽的困境;而另一边,是放弃道德和自尊之后,马上就可以拿到的现钱。

几经挣扎和犹豫之后,丽娜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了梅姐的同行,成为了巴黎站街女群体中的一员。

丽娜在这个过程中,受尽屈辱甚至还遇到过变态,她的内心也处在煎熬和痛苦之中,更不敢跟家里透露,只是跟丈夫说这是自己做保姆挣的钱。

孩子、家庭,是丽娜心中最珍视的,也是她飘在异国他乡唯一的寄托和精神支柱。

每一次寄钱给家里时,也是她麻木悲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刻,那是自己忍受痛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是靠着丽娜寄出的这一笔笔钱,家里还清了债务,丈夫还把剩下的钱买了房子和店铺,一切似乎都越来越好了。

弟媳丹丹的到来,打破了丽娜拼命维护的这种美好“假象”。

丹丹以为丽娜靠在国外做保姆挣了大钱,跟丈夫商量过后,前来投奔丽娜,任凭丽娜怎么劝说都不肯回家。

无奈之下,丽娜只得把自己做站街女的事实告诉丹丹。

丹丹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勇气去面对。

然而,再三挣扎之后,她也跟丽娜走了同样的路。

这样的女性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似乎有命运里的身不由己与迫不得已,就像梅姐说的那句“被逼的”。

她们的选择,也远远不是一句简单粗暴的三观不正就能概括的。

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就连一向高傲、倔强的丽娜都低下了头,弯了腰。

莫说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

因为这碎银几两,是安身立命活下去的希望,是有饭吃、有地方住、能把孩子培养好的最终指望。

为了生活,她们抛却了一切可以抛却的东西,却也都在负重前行,承担起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

电影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幕,这群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人,做着并不光彩的“工作”,过年时一起聚会,包饺子,唱着“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说说闹闹,有着难得的轻松欢笑时光。

她们在那个冷漠的国度和城市抱团取暖,汲取也给予外面得不到的温情。

似乎只有在这一刻,才能感觉到她们还是鲜活的女人,而不是麻木的行尸走肉般的“卖肉”工具。

可即便看上去欢天喜地,也不过是一缕缕望乡的游魂。

回不到家乡,心也死在了他乡。

她们是生存以上,道德以下的群体,可这时候你却不忍苛责,更多的心疼和感慨。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生活也不是非对即错。

时代的悲剧,落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肩膀上,足以压垮一个人,一个家庭。

后来,丹丹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而崩溃,丽娜怕她出事,两个人一起回了家。

然而心理承受能力一直很差的丹丹,到最后还是跟丈夫说出了真相。

丽娜的丈夫自然也知道了,他无法面对现实,更无法接受他们的店铺、房子,都是妻子出卖自己换来的,这让他觉得无比屈辱和难堪。

愤怒的丈夫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他无法原谅妻子,只看到了丽娜的“背叛”和“堕落”,却看不到一个女人孤身在外打拼的辛酸。

电影最后,丽娜带着儿子找到了住在一家小旅店的丈夫,她小心翼翼地挽留丈夫:“你不回去,那就把店铺盘出去,我带着孩子过来这边。

”丈夫没有回答,两个人沉默着在厨房剥蒜,也达成了无声的和解。

这样的一个故事,无法用道德来定义或谴责,时代洪潮中的小人物,无法强有力地反抗什么。

更多的时候,对于生活的苦难只能忍受,挣扎其中苦苦煎熬,人生沉沦起伏,命运却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中。

丽娜一家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最底层百姓的苦难史。

然而,时代喧嚣,他们可能早已经被遗忘,唯有自救,自渡。

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人拼尽全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肯定。

佛家讲,众生皆苦,是了。

一如这部电影的英文名Bitter Flowers,苦涩的花朵。

惟愿苦难中,开出鲜花,惟愿生命生生不息,不失活下去的勇气。

 7 ) 《下海》二十年后,我在巴黎再次遇到她们

在影片上映的两年后,在故事发生背景的近二十年后,我在巴黎的街头仍旧遇到了她们。

这并不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而是一直存在的、被忽视的人们的故事。

当我走进巴黎的19区,我才发现事实与电影、与想象、与我们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与其说这里是巴黎的一部分,不如说这里是过往中国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法国的华人区也成为法国人对中国偏见的温床。

在这里,人们不说法语也可以生存;在这里,中国人不一定是自己人;温州老板和东北小姐有着微妙的结界;由黑工、商人、留学生、融入法国的人们组成的在法华人群体有着隐秘的鄙视链阶级。

很出人意料,这群被“自己人”遗忘的人们被一个比利时导演捕捉到、记录下来。

机缘巧合,我发现自己通过种种渠道竟然看过这位导演豆瓣显示唯二的两部影片,不得不赞叹他独到的眼光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注。

一个好的选题相当于成功的一般,但因此我也只能给其一半的分数,因为在剧作及导演功力上实在欠些火候。

(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漏点我认为并无必要)完成了纪录,但少了电影的“精彩”(这种精彩并不与商业电影而论,而是其中对人物情感的深入、人性的挖掘)。

封闭带来的愚昧与二十年前东北下岗潮的特殊背景只是故事的诱因。

2019年,我在Belleville再次遇到她们,我在豆瓣剧照中依旧看到充满恶意趣味的截图与评论。

我看着一潭死水被搅动着,但女性挣扎着并没有获救。

 8 ) 无标题

昨天经过Strasboug Saint-Dennis的时候看到一群穿着紧身皮裤、头发是十年前发廊的发型、脚踩超高的高跟鞋、且目测都是40-60岁的站街女,和朋友说起才确认他们就是中国来的站街女,并且知道了这部电影。

其实经过这个地方几次都看过这些人,虽然有在怀疑是站街女但是总不敢肯定,一直看到的什么华人是移民里勤奋能干、收入较高的各种报道让我总觉得华人不至于沦落于此。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巴黎有太多素质低下、收入较之当地人极度微薄的黑户华人。

看完电影有一瞬间感到同情但其实想想根本不值得同情。

虽然黑中介罪孽最深重,但是这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就是抱着挣easy money的想法。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巴黎,钱少一点也有少一点的过法,不是所有在国内家里的孩子都非得盖大房子上好学校的。

改善经济条件不是一定要通过违法出国打工的途径。

自私一点讲,经过他们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因为我觉得他们确实是拉低中国人在外形像的祸根之一。

之前去过法国当地非年轻人家里做客,他们没有接触过什么新一代留学生,所以言语中充满着对华人移民的不屑。

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大多是巴黎众多的廉价中国餐馆、美甲店、按摩店里素质低下的华人黑户,自然不会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好感。

希望他们早日被法国警察一锅端遣返回去,回去有债务也是自己造过的孽。

 9 ) 随记

1/东北、东北。

建议配合铁西区观看。

2/今天读鲁迅的《坟》,里面有篇文章,记不得名字了,先生说,为着未来的世界总要好过现在。

我看本质上倒是不一定好多少。

这世界一直是吃人的。

3/高赞短评“笑贫不笑娼”论,实在是有种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也暴露出了一个人头脑的狭隘。

信息时代,目之所及宽广无比,然而看再多,也不会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坚持自己的一元论走到黑,这是个人的愚蠢,也是浩劫的开始。

人人都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人人却都呼吁别人去反抗现实的洪流。

可笑可悲。

应该对那些的人说的话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应该对那些被压迫者说的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烂。

就算你做了元首,明天太阳不可能不升起,你做了妓女,明天太阳也照常升起。

你总不可能不活了,对吧?

4/鲁迅《我之节烈观》,建议全民阅读。

5/丽娜坐在床上,看着儿子的照片时,另一个女人站在一边,拿出了女儿的照片。

那一刻我突然很想哭。

受苦难的女人,受苦难的母亲。

一个不挣钱养家的人永远没有资格指摘养家之人。

昆明人管这种人叫“白虱子”,吃人还羞人。

不要脸。

 10 ) 不要推给下岗

(1)法国卖淫非法。

拉客都违法,嫖也非法。

(2)某种原因(身份政治,性别权力那套),法国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了,为保持生育率,法国开始各种保护未婚先孕和单亲妈妈,法庭开始鼓励做DNA抓爸爸,抓到孩子就可以终生获得高额抚养费。

于是,法国出现了暗娼需求。

亚洲人因为法国人无法从外貌分辨年龄,从而四五十岁也有机会,占领市场一角。

(3)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不是好的选择。

因为出卖身体权力,必然带来罪恶和组织化。

她们中很多是被骗的受害者,被骗到巴黎干活,实际上跟现在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差不多。

剧情里推锅给下岗,实际上手里几十万,在东北找个省会,买个房干个摊儿,做几年也不会少赚。

就算夫妻两人一起做装修,吃饭也够了。

主角还是想去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并为此赌上全家一切。

她做选择的时候,没有提前做调研,没有研究供需市场,法语也不会。

她就是懒得动脑子,冲动去相信天上有馅饼。

这个选择,让她不得不卖。

就像影片中的弟媳妇,同样,不知道在法国打黑工犯法么?

知道。

但是就是看着钱多,也想当保姆。

买了机票就来了,自己的人生安全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力价值,一股脑的供给主角支配。

什么都不知道,自己也不查查。

这是信任,还是愚蠢?

不过至少没有“蛇头”再吃一口。

(4)各种渠道天天说,这样违法,这样不好,这样有生命安全危险。

但是有的人就是一头撞上去,然后,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同样是字面上的下海,去深圳卖饺子做装修的火车票,比去巴黎的机票护照便宜吧?

《下海》短评

东北妇女外出站街养家这个故事,或许都不需要到法国,家庭妇女为了负担家庭义务的道德而需要打破家庭的道德,归结起来还是这份道德枷锁只是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罢了。

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多听人劝

7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再也不敢提大包在街上走了,再也不敢用手比划数字了,再也不敢画眉毛了,再也不敢扎高把子了。齐溪这么漂亮的妞,以后还能演啥。演员确实不能太漂亮了,演什么都给人印象太深。

8分钟前
  • 年年不是王年年
  • 还行

9分钟前
  • 戾鬼
  • 很差

平庸的作品 没有拔高点

14分钟前
  • 景阳冈虎园园长
  • 较差

對白化裝等都蠻地道,相當接地氣,而導演居然是外國人。主演貌似都不是東北的,能把東北話說成這樣也不容易了哈。結尾不喜歡。BIFF1021preview room

18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女主的其他下海小姐妹们确实值得同情,但是女主绝不值得同情,为了钱和在老公面前的面子,坚决不回家宁可卖身,也没谁了

22分钟前
  • 龙小姐
  • 还行

东北娘们全国有名,东北人自己把老家的老底败烂了,全国乱窜

24分钟前
  • 胡杨路远
  • 较差

165th 生活不易……

25分钟前
  • 93个Aguilera
  • 推荐

导演有啥想不通?去找王小帅之前看过榴莲飘飘了吗。开头动机就不够充分。齐溪东北话唐山味,曾美只抓住了东北话跟她贵州话一个共性,净是平舌音了。只有结尾收得不错

29分钟前
  • MathieuJane
  • 较差

无语,没有凝噎,徒留一声叹息

3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出国打黑工却成了站街女,做非法的事情赚了比较多的钱,其中的悲苦也很多,回国后真相曝光家庭动荡,自己选择的就得自己承受。同情不代表认可,不认可不代表不同情。世界上的路不止一条。

37分钟前
  • 香径何寂寂
  • 还行

蛮特殊的题材,几乎靠演员气质撑起剧情。

38分钟前
  • Dawn
  • 推荐

女主的演得真好,不过在中国演露点的电影,再加上下岗这种想都不能想的敏感话题,以后的前途堪忧。可惜了!

39分钟前
  • 喵非在下
  • 力荐

拍的比较平稳规矩 ,曾美不错// 学来的东北话有点小别扭,以及地域和年代感真是看不出来。

44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齐溪和曾美慧孜的表演没的说,人物塑造就像身边人一样平实可信,据称故事来源于导演对法国华人站街女的真实观察,鉴于导演纪录片领域的经历,结合叙事手法的简约蛮有人道主义味道,缺点是作为剧情片过于简朴,简直可以说是素,法国街景都不舍的拍,仅有的几场戏也都让光圈给抹掉了,不免怀疑是没有公共空间的拍摄许可,即便如此也是保守的很,编剧底子是好的,其中蕴含的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却被省略了较多,这就造成缺乏某种必要的戏剧张力,也可以说是为了简约和切片化的故意为之,见仁见智,有关东北的设定也仅停留在对口音的模仿上,既表面也不够准确

47分钟前
  • joker13
  • 还行

就这?

48分钟前
  • 海牛阿姨
  • 很差

《花》在我心中地位提升一大截

49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较差

Manchurian 视角:被南枝以血汗工厂为代表的奴隶经济模式逼迫,宁肯去巴黎站街,也绝不甘于去做人肉电池的 Manchurian women,用悲苦的事实向您倾诉—— Without motherland, you are nothing!

50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题材好,拍得更像是心有余力不足,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家庭内部,抑或是法国和东北两地,都可以有更多展开,结果还是太浅了,这方面可以和陈果那几部对比出优劣。脑子里冒出了中外一堆导演人名,给到他们手上的话应该可以躺进三大,当然能拍出此片还是挺值得尊敬的,惋惜多过惊叹。

5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