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告别,A Simple Goodbye

主演:涂们,艾丽娅,德格娜,巴音,乌吉穆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古语年份:2015

《告别》剧照

告别 剧照 NO.1告别 剧照 NO.2告别 剧照 NO.3告别 剧照 NO.4告别 剧照 NO.5告别 剧照 NO.6告别 剧照 NO.13告别 剧照 NO.14告别 剧照 NO.15告别 剧照 NO.16告别 剧照 NO.17告别 剧照 NO.18告别 剧照 NO.19告别 剧照 NO.20

《告别》剧情介绍

告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濒临死亡的父亲(涂们饰)有着辉煌的过去,虽英雄迟暮但内心依然狂放不羁,以异于常人、不近情理的倔强态度抗拒着死亡 的召唤;国外回来的山山(德格娜饰)仍然处在叛逆期,完全无法融入父辈的生活,蹂躏着自己的情感和身体;母亲(艾丽娅饰)亦与父亲、山山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已在世俗红尘生活中游刃有余,招人烦又令人怜悯;还有琐碎、世俗的姑姑,慈悲的奶奶。一家人在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短暂时间里,彼此交织、碰撞又互相隔膜,怀着许多人生解不开的愁绪,夹杂着种种酸涩滋味及各种复杂情绪,但最终送走死亡,告别过去,迎来新生,尤其是随着山山的结婚生子,意味着她亦有了真正的心灵归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审判青山是故乡缉妖法海传君面似桃花本能第一季从结婚开始恋爱凡尔赛传奇谜案追凶为你千千万万遍星空清理者魔盒潜艇总动员4:章鱼奇遇记我知道谁杀了我无尽日传颂之物茂山日记女子特战队我独自升级第二季-起于暗影-蜘蛛侠:纵横宇宙密室之不可靠岸南侠展昭之困兽危笼爱你输给了谁今天赤月青日玉子爱情故事杀人狂赌博默示录2国家使命牙狼:红莲之月如何成为拉丁情人

《告别》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

蒙古族的演员讲话都不太利索,还要记那么多台词,不是太难为他们。

还要加上女儿的画外音,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吗?

我想不会;将电影中女儿的画外音去掉,把演员的台词减去大半,只余下动作,电影至少能好一倍。

此类家庭电影,需以侯孝贤的电影为衡量模版。

放眼所有的华语导演,只有侯孝贤真正拍出了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或许能加上半个黄蜀芹)。

杨德昌是在电影水准上唯一可以比肩侯孝贤的。

但杨德昌的电影是一种西式的思维,也就注定了他所观察到的并不是中国人生活的真相。

《一一》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陷入的自己困境。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交流;而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情感是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耗尽的(《悲情城市》)。

《告别》原本可以成为侯孝贤式的高水准之作。

摄影所创造的空间形态如此强烈:前景总被物体遮挡,镜头静静地呆在远处观察,或者左右摇动。

但它的剧作、表演仍然在寻求直接的戏剧效果。

生怕观众看不懂,感觉闷;摄影的自然形态原本能创造的生活质感也就只能“伪造”建立了。

只有愚钝的观众才看不出背后这种刻意的操作。

而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活就是如此富有质感地松弛着,沉默着(《咖啡时光》)。

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文本信息(台词、画外音)。

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观众能够从一个个场景的并置中读出导演想表达的一切,隐藏与显露。

这是德格娜稚嫩的地方,也许之后她会改掉。

 2 ) 以告别的方式死亡与重生

其实这部影片并不好用语言去表述,其中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人物情感,都非常朦胧晦涩,需要靠感觉去体会。

两代人的隔阂从审美品味、生活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的不同等角度展现出来,散布在影片的各处细节之中。

很多镜头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冷静的记录让观众观看,反而能达到最准确的情感表达。

在那种疏离薄情的表面之下,是强烈而隐忍的情感,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疏离其实源自爱的表达的错位:父亲以自己那一代人的要求去要求女儿,对女儿的关心只能表现为不停的重复的责备,却无法沟通并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而女儿叛逆自由,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对被父辈规划的命运的反抗也是软弱无力的,对父爱的渴求,对陪伴的渴望都积压在内心深处,无处释放。

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暴躁,疏离,隔阂的氛围中,不断的争吵、冲突、又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

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一方面通过长辈和亲朋的侧面烘托,父亲执着、倔强、自我、多才多艺的形象在与不同的人物交往中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女儿对父亲自私软弱的不满也通过旁白直述,从而制造出一种他人视角和自我视角的差距对比,也呈现出父女俩内心世界的距离;而“女儿”这个角色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对现实情感的处理怪异而扭曲,是人物爱的缺失,内心空虚的写照。

“空气草”虽然只在旁白中一带而过,却也是对整个新生的一代无根、浮燥、脆弱、虚无特性的隐喻。

看似一个平凡日常的故事,导演选择从不同角度去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对感情的抒发节制而诚实,所以很多片段都令人动容。

那种在表面的争斗与不和谐之下深藏的对彼此的爱,尽管充满伤痛,仍然是深刻的。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父亲的死亡。

死亡在本片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原本渐行渐远的两个人物拉扯到了一起,也因为死亡是一件不可逆回的事,是绝对的,无法反抗的,它才令人深思。

它让人愿意去理解和宽容过往,也让活着的生命变得更加虔诚与成熟厚重。

告别也就是这样一种死亡与重生,与父亲告别,也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将父亲的血脉延续下去。

 3 ) 父女二人的沟通

父亲在病痛中感受真切的死亡,看见病友痛苦地呻吟默默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女儿正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女儿和父亲各自的经历,像两条平行线并行不悖,平时二人的共处鲜有实质性的交谈。

女儿都是通过奶奶和姑姑的描述,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奶奶眼里,父亲一直是个英勇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姑姑说起父亲曾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摔死过一匹马,按照说法,由此会遭遇命运的坎坷,只有放生才能解救他。

影片中父女二人真正的交流很鲜见。

一次是女儿的男友来到医院找她,两个人终于分手,出于愤怒男孩儿扇了女孩儿的耳光。

女孩儿走进病房,坐在走廊里刚刚剃光了头的父亲叫住了她。

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了火锅,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一起默默喝酒。

另一次的更具有实质性的交流是在女儿开车载父亲去树林中给鸟儿放生的路上。

父亲在车里抽烟,指责女儿一无是处,去了英国一无所获。

女儿也抽起烟来,指责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她才去了英国。

鸟儿从牢笼飞入森林,女儿心里并不相信放生的意义,怀疑小鸟是否可以在树林里活过这个冬天。

这是父女二人唯一的交谈,虽然是争吵。

但是正如导演所说,二人虽然处于不同的困境中,父亲直面死亡,女儿深陷情感纠葛,但他们都在迷茫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二人又是同道之人,或者说,殊途同归。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夜里已经无法安睡。

躺在父亲背后的女儿,为了能让他舒服些,把靠垫夹在他两腿中间,就像他平常习惯的那样。

倔强的父亲默默留下眼泪,背后的女儿看着痛苦的父亲,抑制自己的哭声。

两个人一前一后,无声地落泪。

 4 ) 短评写不下

蒙古族女导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她的北影毕业作品。

非常沉静地直面讲述了了一个一位老人从生到死的故事,其中带有一部分她与她父亲的自传成分。

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

压抑、乖张、愤怒、懦弱、坚强和妥协,人物不同的情绪被不露痕迹地刻画。

生活的无奈与必须生存的无条件选择在逼迫着大多数人的人生,这种戏剧张力的展现是非常精彩的。

影片取景北京(也是导演从小生活的地方),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被大量引用——导演也借此片寻找了一下她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根源(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导演自己走在一群鱼缸中,旁白是关于一个未见过面的网友,他养鱼的兴趣引起了导演关于人生漂泊的情绪性抒发——这段在我看来是很美的)。

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巾城)

 5 ) 父爱无需多言,若有幸我仍想坚守等待。

父爱无需多言,若有幸我仍想坚守等待。

最近回看了很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论是从取景地,选材还是演员,影像所表现的穿透力超越我的想象,直击我的心底。

我很喜欢少数民族人们的直爽豪迈,喜欢一望无际的浩瀚草原,以及漫步天色的黄土牛羊。

从《告别》到《老兽》,“老戏骨”涂们的形象不禁重构了我对“我父亲”的认知。

由于我的观影顺序不同于影片的上映时间,我想跳出时间先后。

《老兽》中涂们的父亲角色形同于“恶人”,因此在父子间的情感关系上,很难激起我的认同;而在《告别》中,崭新的角色完全重构了我对面前父亲“疾言厉色”形象的认知,也不禁令我反思道,我没有见过的背后的父亲。

在现实中我从未看到父亲的“背后”,也因为我很幸运,他尚未面临生死抉择。

前六十分钟的回忆式叙述带给我一种“无声的幽默”,或是一种“无言的感动”,不能理解为“温水煮青蛙不愠不火”。

“父亲“是形象定位很具体:人狠话不多。

因此导演大量运用动作来展开叙事,而不是以平铺直叙的台词来陈述讲述,虽然影片中有“女儿独白”作为故事与情绪的连接线;因此我将“涂们老爸”定义为“沉默喜剧的推动者”,一个自称为“爷”的癌症患者,虽不是无恶不作,但令人愤怒,能够看到“自然纯真且自信”的真是表演风格。

你若与他好言相对,那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疾风劲雨。

因而多数人选择妥协。

直到八十分钟左右,父亲渐渐褪下了身上“坚硬的外壳”——蒙古汉子的尊严。

而这层“躯壳”,这贴标签包裹已陪他度过半数半生,在生命的尽头,大家有幸看到“解甲归田曾驰骋沙场的汉子”脱下坚硬的躯壳,一股铁汉柔情。

——但无人不惧生死,无人不爱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理性状况下,个体对某类话题的语言表达欲愈强,则此“细胞”则是其心理/生理上缺少的因素。

“父亲”怼天怼地怼家庭,针锋相对的语言碰撞,似乎表现的是强烈的家庭危机。

若我们可以忽略文字元素,从人物的动作神情力来看,他欣赏这个世界与家庭,所以“父亲”在弥留之际也要照顾女儿。

迫于长时间“身着盔甲”,他只能做一名铮铮铁汉,将心事,将心中所思“埋于深处”。

在最需要的时刻,真情将自然表达。

错过难以相遇,因为这是生死差距。

“父母“在病床前的临终告别,只如初见。

擦拭泪水,回到理性。

抛开个人情感的代入,从故事内容角度,导演并非要通过渲染来刻意展示,而“沉默式影像”在有限的时间内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

我想,导演利用纪录片式的客观叙事模式来讲述剧情故事,影片以“女孩对父爱的回忆”为主线,按照时间的不断推进,表现出家庭关系并不是“易碎”,真爱无需无言,只需用心发现。

在主题选择角度,导演想以反衬的效果着重表现最后的告别。

这期间“女儿”完全解构了对“父亲”认知,温情式的情绪反转。

不同于以往,这是生死间的告别。

若有幸,希望个体民众都应该尝试表达,不需直白袒露,真爱传于心中。

“父亲”是个很执拗很野蛮的人,但我从未想到我们会以这种方式道别。

“父亲”走后,我耳边传来了阵阵马蹄声。

 6 ) 一首献给父亲的赞歌

8.5分。

全片影调一直处于一种暗色之中,人物许多时候都处在背光的一面,仅能看清个侧脸或者轮廓,无论是酒吧、旅馆还是医院,伴随着背景电视声中易中天谈论着2012世界末日的传闻。

借此导演所表达的显而易见,也即片名《告别》。

而这告别亦有着双层含义。

一是父亲对这个世界的告别,那是一种快乐的告别,正如影片前半段层出不穷的家庭交流中迸发出来的会心的笑点;二是女儿与父亲的告别,那是一种相对痛苦的告别,亦如影片后半段更多地展现的是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父亲如何在病痛中失去那往日骑马摔跤的威风。

对比是该片一大叙事手法,无论是奶奶(随父亲)与母亲(管父亲)对待父亲生病在态度上的对比,还是父亲与女儿吸烟的对比、女儿与父亲以及女儿与男友玩抛硬币游戏中的对比,亦或是父亲的死与孩子的新生的对比,无不一步步推动着女儿步入父亲的生活之中,并理解父亲,最后逐步影响自己叛逆的人生观,安定下来面对生活,抛弃英国的学习,待在父亲留下的房子里孕育着下一代。

不得不佩服自编自导自演的女导演德格娜。

(深圳举重若轻影展)

 7 ) 写实

也谈不上这部片描述了什么样的感情,我觉得这类片子吧,就平铺直叙的说,记录,不做评价,就这样就行了,因为无法做评价,那是过去完成式的别人的生活。

开始感觉影片叙事方式有点别扭,但看到后来又觉得别扭也是一种描述风格,因为导演看世界的方式就这样。

我知道很多人就这样生活,但我不觉得生活应该这样,但是那是别人的生活。

不喜欢那些拔高片子的过度解读,我不是很认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是他做的描述,我觉得很窝心。

 8 ) 父辈旗帜的降下,及一次别离引发的情感洪流

FIRST青年电影展,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优秀的导演跨进主流电影圈的跳板,这从“复苏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文化交流、为主流电影工业输入新鲜血液”这句影展宗旨就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心迷宫》、《我心雀跃》、《黑处有什么》、《美姐》、《中邪》等影展获奖影片都已经(《中邪》预计今年上映)登陆院线,而今天介绍的《告别》则是第9届(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故事长片(同届最佳导演是《黑处有什么》的王一淳)。

大部分时间里,父女间几乎没有完整的交流

最后父女矛盾在树林中彻底爆发,此时构图的疏远感及压抑感也充分反映了人物间的关系多重表达企图下沉稳老练的影像把控《告别》一片中有着两代人间的牵绊,从剧中到剧外。

影片里注入了大量导演德格娜父母的影子,使得影片的半自传性非常强,剧中人说谈论的人与事,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似乎也能外延到现实中来,电影在虚构与真实生活间反复的交替融合,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观影体验,而影片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导演来说,整体影像风格和人物的把控上已经显得非常沉稳老练了。

影片虽然整体节奏缓,但从一开始便将各种矛盾速度堆积起来,剧中人物间几乎都充满对立,父母、父女、母女、母亲与姐姐以及女主与男友,还包括远在内蒙的电影制品厂里的周遭关于体制与改革的矛盾......如此密度的冲突,被父亲与癌症的抗争主线牵在一起,构成了影片较为丰富的内容表达。

这个在物质生活上并不缺乏,甚至取得成功的外迁蒙古家庭所面对的,是世人均无法逃离的生活魔咒。

封闭的空间内,人物的冲突在《告别》中,女主角(导演德格娜自演)所要面对的离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剧中父亲生命的逐渐终结,二是远在北京之外的内蒙古,那个已经逐渐淡出一家人生活的“电影梦”,三则是告别自己懵懂迷乱的青春岁月,回归生活。

要在一部影片里营造多层情感主题其实并非易事,况且父亲、自己、电影梦之间并非某种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在观影时发现影片的中间部分变得有些松散,几次女主情感戏的插入便显得有些突兀,最后父女间对立与冲突的化解过程也过于迅速,好在最后回归到了“父女”情感牵绊这一核心上来,让影片故事有了情感上的高潮。

剧中以语言上的差异将人物间的渐离感和交流障碍形式化,就如同剧中反复提到的关于草原的旅游化开发中水泥蒙古包的存在,已经象征着民族文化中许多宝贵财富的剥落,这其中自然也融入了现实的无奈与伤感,这些也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超现实,半夜里万马奔腾的画外音影片属于回忆体,并通过碎片化的影像记录父亲从患癌到最后去世的时光,期间时而穿插的女主画外音,担负着人物状态提醒、背景情感交待以及故事转承的作用。

和其他同类影片相似,《告别》中所呈现的影像风格依旧是突出纪实性,大量固定/长镜头“冷眼旁观”,并接入各类生活画外音,营造真实的环境和人物情绪。

色调上突出冬季北京的阴郁与萧肃,较为突出的冷色系画面增添了‘告别’这一主题的情感深度和氛围,影片在这些方面的打磨较为中规中矩,其独特性个应该体现在电影故事与真实故事的交融上。

一匹马的因果循环1995年问世的《悲情布鲁克》,是导演德格娜父母的作品,作为反映蒙古族抗日题材的经典影片,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过大奖,此次在《告别》中,将这部影片作为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的情感主旨的要素,这可以看做是女儿对父母的致敬,或许也是对蒙古题材影片的追思。

有意思的是,德格娜将昔日《悲情布鲁克》中的一个舆论点搬进了自己的影片里(本片中父亲以及父亲友人的饰演者均是当年《悲情布鲁克中的主要角色》),在那个还不重视“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中受到伤害”的年代,她父母在拍摄中为了营造真实感,将一匹活马推下悬崖,这在如今看来要被喷得体无完肤的行为在当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悲情布鲁克》,蒙古族抗日题材代表影片德格娜将这个“纠结点”带入自己的《告别》中,并给予这匹马以“戏份”,让它成为片中父亲心头的一个坎,按照剧中父亲姐姐的话,当年死掉的马化成一个“劫”,让父亲患癌渡劫,由此引出后续的“放生剧情”,而父女的矛盾也在那一幕中彻底的爆发,也成为了影片的情感转折点。

至此之后,父亲在病魔的压迫下最终褪去了威严与桀骜,黑夜里他侧卧床上流涕,被击垮掉的父亲和黑暗的角落里痛哭的女儿,彼此放下了防备,完成了父女间的和解,而女儿似乎也一夜成长,告别了陷入迷惘与空虚的青春岁月。

最终,女儿住进了父亲曾经装修好的房里开始担当起母亲的责任,强势的母亲在父亲离去前表露出巨大的伤痛感,也完成了自己与他以及这个家庭的和解......

剧中父亲执意挂在客厅中挂上骏马图;以及他半夜被病痛扰醒后独坐在床头时,背景中超现实般的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声响;还有他回到内蒙古电影厂时对骑马的渴望;在破旧的影厅里看用胶卷放映的《悲情布鲁克》并留下眼泪,这其中也蕴含着父亲对过去的告别,对岁月荏苒的唏嘘与无奈。

这些被誉为马背上民族的后裔,在现实的洪流中逝去了太多骄傲,这些都是影片额外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成为本片独特的艺术表达。

父亲逝去后,家庭恢复了平静,告别即是新的开始。

有些东西得以继续向前,而有些东西则永远消失在过去的岁月中——影片结尾那一段无声的《悲情布鲁克》中的经典画面:蒙古族汉子在马背上驰骋,纵情饮酒狂奔,这一幕的设置既是德格娜对父辈们的致敬,似乎也是对自己未来将开启族人新篇章的宣示。

本文首发于:Dreamers电影评论推荐延伸阅读:“草原三部曲” / “蒙古草原三部曲”——麦丽丝与塞夫联合导演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

悲情布鲁克 (1995)6.7199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夫 麦丽丝 / 涂们 董娉

 9 ) 终将原谅你

聚散有时,这算不算是在与绝症病人告别时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在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告别》里,她将平淡的生活时光搬上大荧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互相看不惯的两代人在生死面前终于和解了的故事。

一次一次的生离贯穿人的一生,以至于让长者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让我们警醒生离死别在人世间的地位不可小觑。

观影是个很个体的感受,就如阅读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话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电影里能触及到自己的那些点也不一样。

写下一些很浅显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感受,让自己能够记住这部曾经打动过我的片子。

这算得上是一部有关于青春成长的片子,但是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女主角山山那些有关青春印记的影像,而是通过女儿从回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态度的转变。

片子从母亲到北京机场接女儿回家开始,整场戏下来,母亲从停车到帮女儿打开后备箱以至于后来开车,全程都在讲电话,没有跟刚刚从伦敦念完书回来的女儿讲一句话,也没有帮女儿提一下行李箱。

回到家叫了一声爸,父亲也没有什么反应,母亲叫山山帮父亲倒茶水,女儿也窝在沙发上装作没听见。

之后再餐桌上也是,女儿因为学校放一个月假被父亲质疑是逃课回家和父母二人因为饮食上的一个分歧都表现出这是个不和谐的家庭,三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两代人的隔阂在这部片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片中不止一次批评女儿的衣着不像是学生的打扮,女儿在医院陪父亲时,父亲还只是说她穿得花哨,在女儿开车带父亲去树林里将跑进屋子的小鸟放生时父女俩因为在车上抽烟赌气,父亲直接说她穿得跟鸡似的。

看了片子就会知道,父亲如此看不惯的穿着仅仅只是女儿穿着的一件酒红色羊羔绒短外套加上一条皮裤和一双厚底鞋而已,由此可见两代人的隔阂之深。

与父亲抗衡的一个手段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

还是在两人去放生的途中,父亲突然在车里抽起烟来,山山制止未果后也从兜里掏出一根烟给自己点上。

爸爸之前穿着病服吩咐山山去帮他买烟,山山直接从自己兜里掏出烟来递给父亲,父亲那时就知道女儿肯定吸烟,但是没有直接说破批评她,而是继续揪着她的穿着不放开始理论。

这一次父亲直接严厉的说女孩子抽烟难看死了,山山以父亲是癌症病人也不应该抽烟为由在抗议着父亲的批评。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父女两代人之间以对方不应该抽烟为由而责怪对方,这比起那些非主流少女以跳楼、割腕为条件来跟父亲做交易要来得真实得多、公平得多。

片子中的父亲是坚强、乐观、幽默的人,人活着其实就是两口气,一是呼吸之气保证你的身体得以正常的运转,二是心胸里的那口气。

父亲得知自己患病之后,没有每日躺在病床上等着化疗,也没有整日哀伤。

在弥留之际他回去看了自己原有的事业,又跟朋友约去澳门赌钱说是给女儿赢学费回来。

父亲带着女儿去新装修的房子看时,父亲像是交代后事一样将房门钥匙和在澳门赢的钱都交给女儿时,女儿倔强地说不要,让父亲自己留着治病,父亲说自己治病有钱又像是知道了自己剩的时间不多了的感觉,让人一阵酸楚。

从始至终,父亲在女儿面前都是一副强硬的感觉,他直面着自己的生死,也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软弱,但是片中女儿说父亲是软弱的,他从不好好配合治疗,抽烟喝酒,一副马一样天生爱自由的放荡不羁,父亲挂在新房里的那副画中的马就像是父亲一样,见画如见父。

从剧作结构上来说这部片子是完整的,从建置到对峙,最后一切都解决了。

一开始是一家三口见面总是没有好话,直到后来父亲病危,女儿睡在父亲旁边半夜向因疼痛失眠的父亲递了一个抱枕,一向要强的父亲嘴里无力的说了一句“谢谢啊”,父亲侧身睡着,女儿此刻再也绷不住了,哭了起来,两人在此和解。

妈妈和爸爸见面必吵,但是到父亲快要不行时,她最后一刻冲进病房,像是多年的恩怨都不曾有过。

母女俩则是在女儿婚礼上用一个吻和解了。

片子对母爱的表现,是奶奶陪着父亲生父亲死。

父亲生病后,总是爱回奶奶家住,从病初到弥留之际,姑姑和奶奶都一直照顾着他。

长姐如母,姑姑对父亲的爱是从迷信到每日的餐食。

出生时,母亲喂的是一滴一滴的乳汁,死之前,喂的是一勺一勺的汤药。

女儿在陪着生病的父亲这段时间中成长了自己,最后组建起了自己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的隔阂和与父母的抗衡都随着岁月的递增在化解,或许从前的父亲是软弱的,回忆中的父亲就已经变得乐观。

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父亲塞夫和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的蒙族导演。

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作品,从前父亲在时从未跟父亲好好说过话,现在父亲不在了,又渐渐懂得了父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

故拍此片献给父亲!

此片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竞赛获得最佳剧情片奖。

 10 ) 致敬父亲

可能这样的题材和影像表达,太过于文艺,注定不会成为太大众和主流的片子,抛开所有技术的事儿,导演表达的情绪我懂了,她节制,节制,节制,却一直在寻找一个喷薄的出口,却终究没有喷薄,整部影片在无声的万马奔腾中收场,这是一次导演寻找自我的过程,而父爱是一朵永远也不会枯萎的花;生老病死是每个生物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历程,而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中,生命力更加坚强,万物得到进化,然后心灵是否可以像电影表达的那样,忽略到去世的那一段呢;导演没有展现任何父亲去世的过程,我想也恰恰因为我们总是难以接受和释怀,有一些事再也不愿回头去想,有些事却可以津津乐道一生,也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在过程中总会有互相伤害的时刻,再逝去后也不想留下任何伤痕的外表,然而就像导演说的,她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们陪伴自己挚爱的人,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这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至少比起理解,比起百分百包容,比起相互坦诚,比起表达爱,都来的更容易和直接,也许也是最有效的。

《告别》短评

叙述功力有带提升啊~不过导演那么年轻还是有些惊讶~真实却无法感人,还是可以再切入地深刻些,叙事更流畅些

8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真挚的情感永远存在

12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对于讨论死亡的电影有着特别的爱。告别父亲,告别自己的青春期,告别时代,想表达的东西也许多,但并不纷杂。静默后,在马蹄的奔腾中,汹涌的情感涌来。

17分钟前
  • 错误几率百分百
  • 推荐

很一般吧 但父亲挺可爱的

21分钟前
  • 猫蛋卷儿
  • 较差

不了解内情的看完此片的第一感受,犯啥矫情劲拍着破玩意?纯属一部学生毕业作品的无病呻吟和导演个人角色故事化的表面意淫,串起全片的应该是众多无法正面温柔表达情感的父女关系,夫妻关系,兄妹关系,母子关系,情侣关系,以一种错愕又诡异的方法扭曲表现出来,歇斯底里的肮脏谩骂反而有点生活化,情侣那一段很多余,还有时不时的蒙语很出戏,最后此片献给父亲的字幕出来,我查了有关资料才明白此片的意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生于蒙古电影世家,又由自己父母拍摄的《悲情布鲁克》的主演涂们来饰演自己的父亲,时不时的谩骂和侮辱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笼中鸟也好,画中驹也好,所有的恩怨情仇就在那一个清晨都没了,人啊人啊,什么时候才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24分钟前
  • 澈南
  • 较差

3.5,熟悉的语境,涂们表演的很好,阴郁暴躁的沉着。

25分钟前
  • 欧阳
  • 推荐

完整,规整。对于《悲情布鲁克》的自由追忆影片内外都很浪漫。

28分钟前
  • 开启这场战斗
  • 还行

太冷门了

30分钟前
  • 没瓜吃
  • 还行

台词太硬,表演用劲,情感表达并不“隐晦”,明显很直接,可惜了摄影。不加旁白,不说话,大家都看得懂。可能还能加两星。

31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HKIFF最后一部,也是最被打动的。学院派年轻导演的水平虽然有点飘忽,比如自己那条线就太多自我抚慰,独白和象征也太多迫不及待、做作直白的败笔。但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故事,情感方面实在太充沛通润,好的地方全是神来之笔,影院悲情布鲁克那场感动到不能自已。

32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其实我很害怕看离别的故事(20211212补,涂们老师去世了

36分钟前
  • 曾照彩云归
  • 推荐

2.5作為研究生畢業作品可以原諒。。但是評判標準還是不能變。鏡頭並不像宣稱的那樣細膩,不是長鏡頭就是好電影,那也要看你拍的怎麼樣。節奏和故事都略亂

39分钟前
  • 李昱儿
  • 较差

FIRST巡展山西高校,师大一妹子报名了志愿者,于是来到师大巡展,得此机会,观摩此片。叙事碎片,表演割裂,犯了新导演一切的弊病。 海报不错。 2019.4.25 主演是 涂门 大爷。 导演的父母对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 功不可没。 似乎涉及到一些国企改制的问题,引起了电影厂一些员工的不满。

40分钟前
  • 邓一南37
  • 较差

哭成傻逼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因为当年的那些意气风发的骑马人吧

41分钟前
  • 指定能程小姐
  • 推荐

太无聊。本就对话家常无感,这次专门跑到电影院听别人话家常我。。。主角演技确实牛。临近结尾有点小感动。全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马坠悬崖和马背醉酒。

42分钟前
  • 猫戏安
  • 还行

沙漠草原悬崖野马,你们有牛仔,我们有骑士。家庭关系说到底还是难堪的,剥离了所有幻想成分的,才是生活。

44分钟前
  • 辟邪镇灾石敢当
  • 还行

人终有一死,谁也无法抗拒,部分台词过于恶俗,花巨额资金留学也没什么必要。

48分钟前
  • 云中雨阳
  • 还行

7分片,同类题材,不及宋方。父亲那条线不少神来之笔(电影当然是,在奶奶面前撒娇更是);女儿/导演自己这条线基本是神经刀。不如[记忆望着我]那么舒服,恐怕还是用了名角儿的原因。另外片子里蒙古语略嫌多余,旁白也是,交代性的旁白写的就不如用作闪前的旁白好。

5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如果本片的内容是真实情形的话,导演的父亲无疑是幸运的:不像哈内克《爱》里丧失生命尊严的丽娃奶奶,也不像《依然爱丽丝》里连自杀都完成不了的摩尔阿姨;他能够随心所欲又相对迅速地离世未经太多的折磨,是前世的造化

53分钟前
  • 无名
  • 还行

最后那个无声的骑马镜头记了三年

58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