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没有那么容易,悔过也没有那么容易。
演员们演技很棒,孩子的确是让人心疼。
明明责任不在她,却要受那么多的苦。
看完整部电影,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片中的小女孩几乎一模一样,真的是那么想的。
看到女主强迫自己原谅凶手,觉得女主真的是有些自欺欺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了),好在后来女主有了新的理解,敢于直面心中的痛苦和愧疚。
小女孩演的真的很到位,那种不认输很在意家人原谅的韧劲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父亲和哥哥狠狠地打她,而母亲也从不站在她的角度考虑,家人只知道一昧地打骂,不理会孩子的想法,真的好心疼好心疼小女孩。
最后结尾导演特意没有直白的表现小女孩的结局,是想让观众自己思考。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反倒很好,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一部很用心的电影,故事情节细腻,但是看得我心里很是拧巴,这部电影很真实,而且有血有肉。
反映了很多值得我们关心的社会现象,每一段故事都那么痛入人心,例如:儿童家庭暴力,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重复犯罪率的提高,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一路跟随多慧那颗脆弱逐渐坚强的心,渐渐明白,隐藏自己的内心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每个人都有虚伪脆弱的一面,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才是一个真正的坚强的人。
在我们身边,像多慧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善良的,但她同时也是不幸的。
很多事情要获得宽恕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废除死刑只会给那些不知悔改的犯罪者新的希望,甚至心生报复,那对忍受痛苦的受害者来说更是一个灾难,没有悔改之心的人不值得宽恕,更不能原谅,他们反而会更加轻视生命的价值。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请珍惜自己的今天和他人的今天!
电影以原谅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以多慧原谅了杀害自己未婚夫的少年凶手为开场,多慧的原谅并没有得到未婚夫姐姐和母亲的认同。
如果电影就以“是否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的问题去拍摄的话,故事便是比较单调了。
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的问题,就只会把观众分为两种类型的人,便是原谅和不原谅。
最开始我的思考便是在这原谅的字眼上,像我这样爱憎分明的人,当然没有像电影里修女那样的博爱,也许也是虚伪而已罢了,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哪里知道有多疼。
站在道德的高地劝人以高尚去处理伤痛,不如我先以同样的方式对你,然后看看你作何反应再来谈高尚吧。
杀害自己的亲人的人,该当绳之以法才是,以牙还牙以恩报恩才让生活充满血肉之情。
那些选择原谅的人,我看要么确是博爱之人,要么就是懂得让自己的舒适活着的人,要么便是受于环境的压迫而选择原谅的人。
多慧便是属于第三者的多一些。
多慧的小时候经历让她变成一个委屈得于求全的人,父母给与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是会让子女一生背负,就像池敏说的那样,父母让孩子变成坏孩子,说的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很多孩子都违背自己内心的初衷去做一些事情,并在渐渐成长的过程就成为习惯,然而这种习惯和潜意识的想法很多时候都是相悖的。
所以多慧在选择原谅之后过得并不快乐,她辞掉电视台的工作拍摄纪录片,也仅仅是企图在那些选择原谅的人身上找到慰藉。
然而在拍摄养猫的老人时池敏的问题让多慧和老人都较尴尬,只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选择逃避自己内心的人,以为只要选择了原谅,选择了主所谓的高尚的情操,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交给主了。
多慧在拍摄小卖部店主时,小卖部店主出乎意料地“跑题”让多慧变得紧张,也让拍摄变得尴尬。
同时也让多慧和观众得到了更多的思考。
小卖部店主要的仅仅是加害人的一句道歉而已,然而加害人并也从来没有出现在她的面前乞求原谅。
这让店主的原谅就像是一厢情愿一般,侮辱着自己,也让这个没有道歉的原谅成为生活中过不去的坎。
是的,最后多慧后悔了,在大家都对加害人加于保护,而加害人又再一次杀害了别人之后,多慧对主产生了质疑,也把这种绝望的质疑丢给了修女和司仪。
难道原谅了加害人之后,主最后的行为就是让他再一次杀人么?
自己难道不是间接杀人?
多慧想到这里,在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之后选择了把车开进大海里自尽的方式,想要以此来得到解脱。
导演抛出了这个问题:是否原谅没有乞求被原谅的加害人,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导演故意设置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的。
在我看来这是反人类的问题,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杀人凶手并没有乞求原谅,又何来原谅之说?
这简直就是宇宙的大笑话了。
就像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巴掌,别人还没做出什么回应,你却笑着说我没事,我原谅你了,这样的反应肇事者如果开始有歉意之心的话,也会因为受害者愚蠢的反应而荡然无存,更别说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难道不是助纣为虐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向邪恶缩头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对加害人的讨好?
这难道不是急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宽容大量的媚俗?
受害人这样不尊重法律自贱的方式,也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吧,顶多就是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罢了。
我觉得导演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更多的只是拉动观众的情绪吧。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冲突和错误,都只是欠缺一个道歉而已。
就像池敏的父母缺池敏一个道歉一样。
池敏对于家暴,一直选择激烈地回复。
因为她只能用激烈去捍卫自己。
然而用力去回应的后果便是反射回来的力道更加强烈,受的伤害就更加多。
生活中爱恨纯碎的人大多比懂得圆滑处理的人过得辛苦一些。
用很纯碎的刚烈的姿态去面对对方,也会把对方很纯碎的恶念激发出来,大家破罐子破摔也没有什么余地可留。
伤害也就毫无保留的扑面而来了。
虽然不是多好。
但这个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关于“原谅”题材的设计,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
当然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台词还是可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独白部分很喜欢。
其他部分感觉还不够,有点弱。
镜头切换前几段太过,最后部分还是不错的。
画面感不错。
色调很和谐。
暗示了整部电影感情色彩。
个人认为宋的表演不够。
还可以更深入些。
感觉不够。
男主也是。
宋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女主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
结尾还是尽量完美结束收场的。
PS:李廷香,韩国女导演。
1964年出生在汉城,毕业于西江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
李廷香在西江大学毕业后,接拍了纪录片《A Place for Eve》。
其后她曾在电影《Like Rain,Like Music》(1992)和《天才宣言》(1995)担任副导演。
1998年,她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爱情倒后镜》,后曾执导沈银河与李成宰合演的爱情片《美术馆旁的动物园》(Art Museum by the Zoo),并凭借该片成为青龙奖的最佳新人导演,2002年她又执导讲述孙子与外婆故事的《爱,回家》感动了无数人并取得420万人次的票房佳绩,也成为韩国温情片的代表名作。
2010年筹备第三部长片《今天》,与女星宋慧乔合作。
首先,要说一句豆瓣简介名字写错了,犯人是泰浩,智敏是朋友家妹妹。
然后再来说说电影,一开始看着其实很憋屈,对女主轻易原谅犯人的大度惊到了,只想说世间好大一朵白莲花,慢慢才知道女主并不是真的原谅犯人,她只是自欺欺人,就像杯子破了补过还是有裂痕,人被伤害过心里也会有伤痕,何况是一个生命。
原谅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犯罪者是否真心悔过,受害人的原谅是否能让犯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忏悔,不再做伤害他人的事,而不是拿着别人的原谅当作武器,减少自己的忏悔时间。
如果所有人轻易被原谅,那么犯人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不思悔改。
原谅不应该是廉价的,它是很奢侈的,不是说犯了错就没有机会了,而是看你要不要这个机会。
并且还有一点,不要利用社会舆论、民众偏向煽风点火,不原谅就是蛇蝎心肠,你有否考虑过受害人以及家属的心情,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犯人可以轻易获得新生,受害者却永远都要挂着受害者的狗牌,这个社会太恐怖了,就像强奸案,人们反过来指责女性衣着暴露,好像穿的不暴露就不会受到伤害一样,为什么会为坏人找借口吗,我想大概是你没痛过,切肤之痛只有亲身感受才会理解,不是当事人就不要擅自做主。
电影里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大意是受害人没有选择原谅犯人的权利,也没有惩罚犯人的权利,虽然如今是法制社会,但我觉得一定意义上考虑民意也是需要的,不是很懂法律,我想目前这一块还是不可动摇会影响很大的,法律的制定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现在虽已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时代,但是做错事接受相应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道歉并予以一定的补偿(不是简简单单的计算成金钱的补偿)也是过错方应该做的事,虽不一定会得到受害者的原谅,但是起码自己无愧于心。
受害者也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选择原谅与否,原谅了就是原谅了,没有就是没有。
最最希望的是社会不要有太多的道德绑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在别人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发生过什么,你也根本不清楚这些事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诉过我。
我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
在需要手术的伤口上只是缠上了一层纱布,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
我所收到的痛苦不是给那些给予原谅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
这样我的痛苦才有意义。
”应该忏悔的是那些带来伤害的人,而不是祈求受到伤害的人终于可以原谅。
多惠躲进宗教中,逃避关于未婚夫车祸的消息,甚至在修女的说服下为违规驾驶摩托车的未成年人请愿减刑,然而她自己却永远被困在那个出事的雨夜。
她变得麻木了。
后来多惠接受教会的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原谅”的纪录片。
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受到父亲家暴而离家出走的女孩智敏,一次又一次地插嘴,让多惠逐渐开始思考“嘴上说出的原谅,真的是原谅了吗?
说出原谅以后,真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吗?
”她暂停了纪录片的拍摄,决定面对伤痛,主动去联系导致这一切的未成年犯,却在警察处受到拒绝。
“未成年需要保护,不可以见面,不可以干扰他的人生。
”多方辗转,多惠终于了解到那位未成年犯的状况。
那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教,回到社会,回到学校,却依旧劣行不止,甚至在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连续数刀把人捅死。
之后,多惠去探望被杀同学的家人,却只看到破败的家中,一位病重的父亲。
当她与那位同为被害者家属的父亲握紧彼此的手的时候,我想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消失了。
在电影后半段,多惠有一段痛苦的倾诉。
事情发生后,她的内心悲痛不能自抑,却想着要是为那未成年犯请愿,就能够让更少的人经历像她一样的失去的悲痛,相关者们都能够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伤痛。
然而那未成年犯却辜负自己的期望,继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伤害。
她感到懊悔,痛苦。
她质问自己,原谅究竟是什么?
对于被害者来说,要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斗争,用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说出“原谅”二字?
说出这句话以后,生活就能变好了吗?
那么加害者呢?
他们真的在乎这一句原谅吗?
或者说,这一句原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是让内心不再受谴责,可以安稳度日,还是在法庭上作为减刑的依据平淡地说出?
我想,原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受到伤害的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伤痛怒而发声,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更深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我也曾经作为受害者与别人倾诉,然而每当别人开解的话落下,我却不得不在心里质疑,她真的了解我的痛苦吗?
还是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说出几句话宽慰我?
为什么她能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因此不敢作为一个局外人肆意评判。
然而,现实总是不至于太过凄厉,就像多惠身边有古灵精怪的智敏,我想说伤心事的时候,身边有人愿意听。
或多或少,我们总能被生活善待,只是悲伤太深刻了,麻木的我们难以看到它们了。
除了演員,編輯和導演一定是特別溫柔的人吧。
看完電影,遲遲不能從情緒裡走出來,當發現自己的「寬恕」和「善良」會被辜負的時候,心原來會那麼那麼痛。
一直以來都在並堅持做一個善良和溫暖的人,是因為相信所有的「善意」不會被辜負。
即便受到了傷害默默、努力地自我治癒,告訴自己不要成為像傷害自己一樣的人,當然也懷著他們會變好的期待。
即便期待落空,大多躲遠並許願糟糕的事情別在發生,並用值得感恩的事情安慰自己。
那個時候總以為自己不再在意,原來想到得到我的原諒的他們並不會成為我期待的「好人,想到他們會繼續傷害別人,我的心是那麼那麼痛。
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遇到那麼美好的人兒和事,照亮我的生活,也會希望自己能將力量傳遞,做個有溫度、會發光的人。
電影帶來的情緒更多是在於,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樂於傷害別人,為他們得到我們輕易的原諒不值。
興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是「想多了」「腦洞太大」,可是親愛的,你可曾想過,不幸也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到時候再後悔沒做個悲憫和善良的人就太晚了。
我願意一如既往地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We are all part of it.
首先,我想表个态,我是不支持废除死刑的。
本来,我是打算写一篇谈论死刑存废的文章。
但在查找资料数据的时候,发现我想要的很多数据都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同时越查下去也发现问题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方面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所以,最后我并没有写出一篇完整的论述,只是把找到的一些数据,整理后列举出来。
很多文章里面都会说死刑废除的国家不仅没有犯罪率的反弹,反而犯罪率会下降。
而根据统计数据,每10万人中刑事犯罪的人数排名前几位的都是已废除死刑的国家,如瑞典(13679),新西兰(12059),英国(10345),加拿大(8397),德国(8621),而在某些州保留死刑的美国则为(7627),身后是废除了死刑的法国(7419),挪威(7235)。
而没有废除死刑的中国(363),印尼(71),也门(157),乌干达(198),赞比亚(573)。
数据比较低而死刑已废除,或长达十数年没用的国家只有巴拉圭(97),巴布内亚新几内亚(287)斯里兰卡(312)。
这组数据在我看来可用度不高。
不是说来源有问题,问题出在各个国家统计,定义,收集,信息透明度上面。
几乎可以说是个忽略不计的参考。
由于美国的数据找得比较多,之间的误差不会太大,所以就美国的一些数据说一下。
有12个洲废除了死刑,38个还保留着,但大多都判给一级谋杀。
而美国犯罪率前25的城市里(圣路易斯 卡姆登 底特律 佛林特 奥克兰 里士满 克利夫兰 康普顿 加里 伯明翰 巴尔的摩 孟菲斯 新奥尔良 杰克逊 小石城 巴各鲁日 布法罗 纽黑文 哈特福德 代顿 堪萨斯 华盛顿 纽瓦克 辛辛那提 亚特兰大)有8个城市在废除死刑的州,占32%,而美国有35.3%的州废除死刑。
两者大体相当。
最早废除的密歇根州,暴力犯罪率位居全美第四,而最安全的缅因州是第三早废除的,第二早的威斯康辛州排19,而其余废死的州排名也高低不一,像夏威夷州在第8,阿拉斯加州在33。
而死刑用得最多的三个州,德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和奥克拉荷马州分别在44,25和37。
另一组数据,2010年,正值经济危机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全国谋杀率较去年下降了4.4%,强奸率下降了4.2%,故意伤害下降了3.6%,,财产犯罪下降了2.8%,而在废死州相对集中的东北部,谋杀率却是上升了8.3%,强奸率上升了1.4%,攻击罪上升了0.7%。
而对于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概率大体的数据都是高于普通人的犯罪率,不过这方面的数据都比较模糊,或是差异较大,或是不让人信服,或是有正义。
比较靠谱的是英国06年时任内政大臣约翰·雷德一次表示,2/3的刑满释放犯人在出狱后两年内重新入狱,1/3甚至6个月就二进宫。
涉毒犯人的86%两年内会再犯,公交扒手的数据位85%,入室盗窃为73%,抢劫为57%。
而这还是在英国在用了数百万镑于罪犯的心理辅导及自我控制课程后。
当然得说明的是,英国本身就是欧洲国家里犯罪率数一数二的。
其实,两派的所用的数据大概都是只取了对自己有利的,这无可厚非。
但至少不像某些人口中的非黑即白,理所当然似的简单。
道理,观点都有大把,但却不能让众人信服。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支持废死的理由更多出于情,而不是法。
说什么人死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只会给犯罪人家庭更深的伤害,我是无法理解的。
浪子回头的故事,我更倾向于相信存在于宣传层面,而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也只是我的感性认识,既无数据、事实支撑,也没有对具体个体的调查。
或许比死刑更合适的是一种死刑的精神。
既有支持者口中的威慑作用与法律尊严,也有人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如不减邢的无期。
而在这之前需要解决的会是,重刑、乃至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司法是否独立的问题,以及案件的审理、取证是否合法的问题。
实在看不下去了,简直是放屁呢!!!宋慧乔怎么能接这种片呢,简直无语
看了简介才想起来这部电影的内容,一部根本就记不住的电影,能好到哪儿去呢?宋慧乔的表演不能说不好,但比起傻傻的纯情主角来说,她变成普通人之后,真的就是个很普通的女人而已,没有光芒,也没有记忆。。。。其实这片子真的不用2星这样过分,但我确实对宋MM失望了,就像我如期的一样失望。
比预期好,是真的在探讨问题,虽然总感觉有点诡辩的成分,乔妹好美
那些天天求神拜佛信基督耶稣的,根本就没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机械的重复典籍语录宗教仪式。
有深度的电影看得心有些沉。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
我始终相信正义应当得到伸张,错误必须付出代价!如果犯下的错误被受害者原谅,那么就应该感恩戴德!
很难不联想到《密阳》,“我都还没原谅你,你已经原谅自己了?”一味地追求宽恕原谅是虚构的真善美,假大空的宗教思想。如果有人伤害你和你的家人,你应该先想想怎么报复,而不是什么狗屁原谅。
乔妹还是欠火候啊
这是给那些相信上帝的人看的吧,反正不是我,非常闷的电影,不喜欢
原谅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让自己这么憋屈,何必呢?
宋慧乔的个人秀吧。。。
原谅并不是要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向心的边缘。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除了一堆的说教没有任何感觉——
宽恕与自我救赎的题材,容易走进小胡同,比较纠结的类型,看得人也不明朗。冲着乔妹给的三星。
到底有多少罪人真心悔过?皮鞋酸奶、皮鞋胶囊、三聚氰胺、苏丹红、毒豆芽、打蜡苹果、地沟油……不知道那些应为这些行为负责的人是否忏悔了?
闷
”原谅并不是要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向心的边缘“关于“原谅”的一部电影,女导演李廷香时隔9年力作。(用怎样的语言记录都是乏味的,如果你心里期盼原谅一个人,或者祈求别人的原谅,就看看吧)
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怨恨不是你想放想放就能放,何必强迫自己去放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好,更不要轻易去说服别人原谅,因为你不懂别人的伤痛。